比特币病毒黑客是谁:[脑王观点]不要盲目追求一字不漏地记忆一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9:09

[脑王观点]不要盲目追求一字不漏地记忆一本书!

 

                      

        关于文字记忆,叶瑞财在《超强记忆》一书中有讲:
      
“很多人在记忆句子时会发生问题,记忆句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尝试去记句子而不是关键字。试回想一下过去的一星期,你所读过,听过和说过的话,你能记得多少句?如果你能记住两三句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大脑记忆句子的能力是没有效率的,如果你尝试去记句子,就注定会失败。头脑只能记住一些影像和概念。正如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时,在你脑海出现的一定是一个影像或概念,然后你将这些影像或概念组合成句子,再从你口中说出来,你决不会在一大堆的文字里去找寻你要说的句子。
      储存在大脑的资讯是概念(语言)和形象,所以在记忆时也应该以形象或概念来储存
,这样才合乎科学。我们是靠以下两种联系,才能有效地记忆:
      1。语言联系:一个词或一个概念想起另一些词或概念。
      2。影像联系:一个
影像想起另一个或一连串影像,然后把这些影像转变成文字或语言。
    所以,要记句子就必先记重点后记细节。也就是首先记住一个或一些关键字或影像,然后使这些关键字或影像成为其他细节的靠挂物。”

   
      在《记忆七罪》一书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用另一种不同方法,对一群不太可靠的人----职业演员做了一项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赫尔嘉和东尼.诺伊斯在研究职业演员是如何学习记住台词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职业演员并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剧本中的台词,而是根据特定角色洞察角色特征时,运用特殊语句进行提问来记忆剧本内容、语法、标点符号,并将其他一些语言符号做为线索,演员们可以依据这些线索来实现角色计划、动机或意图。比方说,一个职业演员在看角色台词中会有这种反应----“是的,我可以”,看到这句话时他记住这句话,“我没必要多说什么,简短回答”。另一个演员会思考台词“哦......谢谢,谢谢”的含义,认为这可能暗示“尽量装酷和玩世不恭,我有点结巴。”

       现实生活中,演员和演讲者,应当是我们认为最需要一字不漏地记住原文内容的职业人士。上面的这个事实证明职业演员们好象并不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台词的。至于演讲者,我们知道,早在记忆术出现之时,从古希腊时候起,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们,他们从来就没有用死记硬背事先写好的讲稿来向他们的“臣民”或“粉丝”当众发言。那些流传至今的演讲名篇,反而是在演讲者即兴演讲时由他人(听众、文书等)所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而不朽的。


       回到记忆术的起源上来讲,记忆术原本只是修辞学中的一个分支,一个辅助工具而己。而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修辞学用来干什么?主要就是练习讲话的功力,也就是公众演讲,获得公众的支持。正是如此,记忆术才通过西塞罗和昆体良等人的著述,在《论演说家》《雄辩术原理》等书中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在2500年之后还知道古希腊人创造了这么一门有关大脑的实用性技术。
   
       看到这里,你应当明白,一字不漏地记住长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绝对需要技巧和花费时间。所谓的技巧就是运用记忆技术,然后遵循人脑的记忆原理,多次重复,强化大脑对有关文字的印象,然后可以变成长期记忆。

       你唯一要考虑的问题是成本问题,就是你是否真有必要,花费相应的时间来一字不漏地记住那一篇文章或是那一本书籍?

       脑波之王认为,无论你读任何一个作者的书,都是用你自己的思维去解读作者的语言文字和写作习惯。
       如果你对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根本不熟悉,你当然看不懂那本书。如果看懂书中的内容没有问题,所谓的记忆才有前提和基础。
       关键是,一字不漏地记住全文,意味着你要完全模拟出作者本人的叙述方式,语气,甚至情感,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不要讲地球上人类语言的复杂性了,从语系,语族,语支到语种一个月下来都讲不清楚。具体到汉语来讲吧,各种不同的方言不讲,在普通话中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称谓(比如西红柿,番茄,再如土豆,洋芋,马铃薯。),在句式上有被字句,把字句,可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或者来个倒装句,省略句,加上不同的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风格和习惯,进而形成大量的变数。

       比如“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个事情你可以从现实中找到无以数计的文字报道:网络、书籍、杂志、报刊、广播,用海量来形容并不为过。不同国家的媒体都报道它,不同国籍、种族的阶层关注它,使用不同语言和文字的人们都谈论它。但归根结底,只是在讲同一件事情而己。

       借用数学中的“映射”的概念,“文字(或句子)”与“(要表达的)事件”,其实也是多对一的关系。在记忆的领域里,有时从多到一很简单(如根据某种转换规则把文字转换为数字),有时从多到一则很复杂(比如从众多的表述方式中确定出唯一的一种,比如记文章)。

       象韵文(诗词歌赋)来讲,几百字数千字的文章或书籍,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并不难,多背诵就可以了。再难点的,熟读后,运用记忆术,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反复强化。比如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是可以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的。

       基于以上,我个人建议,大家学记忆之术,不能脱离人类大脑的先天局限,除非你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要盲目去追求一字不漏地记住长篇巨述,特别是记下哪一章节从哪一页开始,哪一张图在哪一页之类的绝活。

        直接地讲,如果不是搞记忆术表演,就不要把时间花在一字不漏地记长篇文章或一本书上面了。有那份时间和心力,可以做更多有意义有效率的事情的,比如去记住文中的精华段落,比如去研究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