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协古筝考级地点:沈善增:中国文化中“女子”和“小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2:34:51
 

  每当过“三八”妇女节,或者讨论妇女问题,孔老夫子总不免要被牵一回头皮。谁叫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样公然蔑视女同胞的话呢?

  在当初“批林批孔”的年头自不必说,即使到今天,学术界已能实事求是地或曰同情性地理解孔子,对这段话的解释还是有点勉强。

  有学者归纳了几种辩解意见:一、女子与小人不是泛指,朱熹说是家中的仆役与婢妾。二、邢说,这是说的大概情况,至于特别贤明的如周文王的母亲,就不在其中。三、孔子所说的重点是小人,女子不过是借作比喻。这三种见解,第一种没什么根据,第二种只有更加引起众怒,第三种明显与原话的字面意思不相符合。给人总的印象,心有余而力不足。

  笔者在撰写《还吾老子》时意外发现,这句话其实是标点错误。“女子”中间应有标点断开,如“女、子”。“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类。

  从先秦典籍文献中看,君主的妻妾参政,就是为了自己生的儿子当继位者。所以伙同儿子,与近臣相勾结,争夺继承权。这是当时政治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管子·小匡》篇中说,人君有“好田(猎)”“好酒”“好色”这三样毛病,还不是最要紧,“人君唯‘优’与‘不敏’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优”即孔子所指的“小人”。因为古代贵族宴游时常有人演剧、跳舞、玩杂耍以供取乐,这类演员就称之为优或倡或俳。先秦时贵族有养优之风。优在当时因得君主宠幸,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君主,成为政治上一大祸患。后来引申为君主近旁的宠臣、佞臣。《韩非子》论“八奸”,头三条,“一曰同床”,即指“女”;“二曰在旁”,指“小人”;“三曰父兄”指“子”。“女”“子”“小人”三者勾结起来,乱政篡权,是当时引发政治动乱的主要根源,因此,也是政治的首要问题。晋献公时,献公宠妾骊姬与优施联手,用阴谋诡计逼太子申生自杀,赶走公子重耳、夷吾,立骊姬子奚齐为太子,种下晋国多年动乱之祸根,是个较为典型的例子。而齐桓公本人也是个好优之人,管仲病重,齐桓公去请教谁可继之为相,向他提供三名候选人,易牙、开方、刀,都是卖身求荣的“小人”,被管仲一口否决。但“齐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与《管子》《韩非子》相比,孔子对“女”“子”与“小人”的批评,还是相当委婉的,相当替君主着想的。所以仅言“难养也”,没有直指为乱国之因、之“奸”。解释“难养”之由,也只是说“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孙(逊)”其实就是胆大妄为,“怨”其实就是图谋不轨。但妻妾、儿子以及近臣,都是君主中意喜欢的人。君主虽自称“孤家寡人”,到底还是有七情六欲,愿意和自己中意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君主离不开“女”“子”与“小人”,又怎么避免由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带来的祸患呢?孔子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但在“人之常情”面前,他也说不出个解决的好办法。由此可见孔子存心忠厚,通情达理;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像法家之峻急,“酷”得很。

  但无论怎么说,“女”“子”“小人”不是从解决家庭内部矛盾角度去说的,“女”只占三分之一,说这句话轻视妇女,冤哉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