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商铺出售:于吉楠:胡耀邦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0:22

于吉楠:胡耀邦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时间:2010-10-22 11:48 作者:于吉楠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95次

  1979年至1982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工作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许多事情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尤其是见证了胡耀邦指导《理论动态》编辑工作的情形,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做思想上的“前卫战士”


  1979年7月,我从武汉大学调回中央党校,到理论动态组工作。这次不寻常的工作变动,是同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工作直接相关的。


  我原在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党校成了康生直接统治下的重灾区,很多干部受到打击迫害。我们这些所谓“保刘少奇”、“反康生”的“骨干”,经审查批斗后下放五七干校长期劳动,直到1975年武汉大学把我们调去,才有了重新工作的机会。1977年5月,胡耀邦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后,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抓紧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了大批干部,使我们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解放出来。随后,由理论动态组提名,经中央党校领导同意,把我从武汉大学调回来。当我重新进入党校校园的时候,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理论动态组是胡耀邦于1977年6月组建的,在机构编制上先后归属校刊室和理论研究室,但工作上一直是胡耀邦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的。我来理论动态组工作时,理论研究室主任是吴江,副主任有孟凡、王聚武、阮铭和孙长江。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负责全面工作,着重撰写和审阅政治、思想、文化和党建方面的文稿;副组长吴振坤着重撰写和审阅经济方面的文稿。理论动态组成员还有沈宝祥、易之。此外,还有几位从事出版发行的同志。


  理论动态组的主要工作是办好《理论动态》这个内部刊物。胡耀邦办《理论动态》是给领导干部看的,内容是集中把“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被林彪、“四人帮”搞颠倒了的理论是非、路线是非、政策是非重新颠倒过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左”的错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8年5月,《理论动态》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对发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起了重大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动态》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胡耀邦一直要求这个刊物要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当“排头兵”,要求理论动态组的每位同志做思想上的“前卫战士”。


  做思想上的“前卫战士”,就是我的新的工作岗位,我这个新兵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在胡耀邦指导下写文章


  《理论动态》刊登的文章,多数是理论动态组自己写的。文章的题目从哪里来呢?主要是胡耀邦亲自出的,有时吴江和理论动态组也按照胡耀邦讲话的精神代拟一些题目。题目定下来了,由大家分工,分头写成文稿。胡耀邦审阅批改文稿后,再经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逐句逐字斟酌定稿。也有些文稿,胡耀邦没时间看,是由吴江和理论动态组自己审定的。文章发表时均不署名。可以说,不管哪个题目,谁写的文稿,其最终成果都是胡耀邦指导下的理论动态组集体智慧的产物。


  理论动态组让我写的第一个题目是《要把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健全起来》。我从“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端正思想,做好支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组织生活”三个方面写成文稿。在文稿中,讲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正面情况不多,着重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批评时语气也比较重些。为了增加理论深度,在讲党的组织原则时,写了一段1903年列宁同马尔托夫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争论。


  胡耀邦看了文稿后,写了如下批注:“删改了一点,还加了一点批注,请你们再修改一下,可以用。总之,要特别谨慎从事,任何一期,理论上都要站得住脚,批评时,万万不要把话说满。充分说理,这一点,你们注意的很不够。”他把列宁同马尔托夫争论的那一段话删掉了,在旁边批注:“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特别是理论工作同志要经常注意实际,体贴下层工作困难,要多说几句。这样就照顾全面了。不然,人们又怀疑有什么所指!”这篇文章经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后,刊登在《理论动态》第177期上,《人民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初步熟悉了《理论动态》文章的要求和写作的路子。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写了《克服畏难情绪》、《改革党的领导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风》等文章,在《理论动态》上发表。


  l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理论动态组要我写一篇《自觉地遵守“少宣传个人”的方针》。文章写好后,因为同《理论动态》以前发表的类似文章的内容有重复,就直接送给《人民日报》作为署名文章发表了。新华社将此文转发全国,许多地方报纸转载,后来收入《放言集》(《人民日报》理论版短文选)中。


  写文章也有不成功的时候。有一次,理论动态组根据胡耀邦讲话的精神,让我写一篇《调查、研究、检查、督促》的文章。胡耀邦说:为了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有效地付诸实现,为了使体制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现在很有必要认真考虑一下领导方法问题。领导方法也是领导作风,要改进领导方法、领导作风,应注重做好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我写的文稿,虽然讲了许多道理,也联系实际,但针对性不强,没有回答当时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改进。这样的文章,就不好用了。


  经过这一段工作实践的磨练,我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增强了工作信心。


  温馨的稿费聚餐


  理论动态组有一项集体活动,就是每年7月15日《理论动态》创刊纪念的日子,用积累的稿费举行聚餐。到了那一天,从胡耀邦到理论研究室领导、理论动态组全体成员以及做发行工作的工人,大家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叙革命情谊,互勉工作进步。


  这项活动是1978年《理论动态》创刊一周年时,由胡耀邦提议定下来的。胡耀邦1977年12月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以后又陆续担任中纪委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平时没有时间到党校来。在百忙中抽时间参加理论动态组的聚会,也是他联系群众、了解下情、倾听意见、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


  1980年7月15日下午,我们这些参加聚会的人陆续来到颐和园听鹂馆。餐厅内放着两张大桌子,胡耀邦事先说好不准搞迎送,我们都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着。不久,一辆小轿车开到东宫门外停下,车上下来胡耀邦和他的秘书、警卫、司机。他们一行4人,入园后,沿着昆明湖北岸一路走到听鹂馆。


  当胡耀邦在吴江和王聚武等的陪同下进入餐厅的时候,我们都拥上前去同他握手,胡耀邦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聚餐开始,胡耀邦同大家边吃边谈,谈工作也谈生活,谈笑风生,餐厅内热情洋溢,充满了团结、活跃的气氛。随胡耀邦来的3位同志,按他的意见,不参加聚餐,到别处就餐了。聚餐结束,胡耀邦同大家告别,在吴江、王聚武等陪同下步出餐厅。然后,他们一行4人沿着来路,向东宫门走去。这感人的一幕,已经过去30年了,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最后一篇文章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7月29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第六期学员结业会上讲话,勉励学员把六中全会的精神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要卓有成效地为党为人民工作。他坦率地说:“一个月前,我们全党作了一个历史决议,评价了1981年以前的一些主要问题、历史功过。从1981年7月以后,我们要写自己的历史了。”他说:“难道我们只写人家的历史,不写自己的历史呀?我们的历史是光荣的还是阴暗的,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每个在台上的人都将要接受检验。”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听了胡耀邦的讲话很受鼓舞,同时心里也在嘀咕:“他担任党中央主席后,还能直接指导理论动态组的工作吗?”


  两个月后,9月29日,胡耀邦召集理论动态组全体成员到中南海开会。我们进入中央书记处的大会议室等候,胡耀邦只带着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郑必坚来了。他像往常一样亲切招呼大家坐下,问坐在对面的易之多大年纪了。易之是组内最年长的老同志,耳聋没听见胡耀邦说话,面无表情。坐在胡耀邦旁边的王聚武忙解释说:“他耳聋,没听见你说话。”胡耀邦“噢”了一声,风趣地说:“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啊!”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会议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胡耀邦先讲了几句华国锋问题。他说:华国锋问题不要讲过头了,枝节问题讲多了不好,要讲公道话,要留有余地,该承认的要承认,承认他是老干部,有贡献,不是造反上来的,能力是相对的,谁都可能犯错误。要团结一切革命同志,包括犯了错误而愿意改正的同志一道工作。不承认接班人的五条,我们站不住脚。接着,胡耀邦就讲到文风问题,他说,这几年文风有很大转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讲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长话,并具体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表现、原因和改进办法。他指出,我们思想战线的同志,接触实际少,缺乏做具体工作的经验,有局限性,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他强调,必须了解实际情况,经常留心思想倾向和重要言论,关注理论上、政治上、社会风气上的重大问题,抓住人们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理论性论述。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的方法,最有生命力,是我们写文章的根本方法。胡耀邦还讲了经济问题、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和文艺评论问题。他边讲边为我们出了一些题目。这次会议也是胡耀邦直接指导理论动态组工作的最后一次会议。遗憾的是胡耀邦同理论动态组的同志多次在一起开会、活动,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


  会后,理论动态组分工,我负责把胡耀邦关于文风的讲话内容写成一篇文稿,题目是《反对假、大、空、套、长》,经全组集体讨论修改后,刊登在《理论动态》第311期上。1981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以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是我在胡耀邦指导下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我在理论动态组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来源:《百年潮》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