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伪造发送时间:第38篇:为什么禅定悟道秘诀是精简玄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11:53

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经中告诉我们修禅定和悟道秘诀用词都是非常简化的,而且每一条自成体系完整秘诀大多都在100个汉字左右。比如:

1.佛祖在《圆觉经〉》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2.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禅:“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3.《安般守意经》: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4.大乘起信论:“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为什么这些秘诀用词都是如此精简,而义则玄奥难明的呢?深入理解这点会让你对禅定有一个一窥见低的清晰认识。也可以一劳永逸地避免追求特别境界而被“困死”在修行路上。

下面,以一组比喻解析这一问题:

禅宗祖师苍雪大师写了首悟道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我们把悟道,或者说修入禅定地点设为苍雪大师所在地湖南南岳衡山“南台”一处。把修道起始点设为北京。将从北京徒步跋向南台旅行者喻为修行者。然后以旅行经历喻明修行体验。

第一、旅行者在一幅全国地图上标示出三条通往南台路线:

东线:华北平原、黄河、泰山、淮河、长江、莲花峰、武夷山脉、衡山。

中线:华北平原、黄河、淮河、长江、大别山脉、庐山、衡山。

西线:太行山脉、黄河、秦岭山脉、汉水、长江、大巴山脉、衡山。

喻明:

1.将中国地图比喻为描述禅定及悟道方法的整体佛经。

2.如同北京至南台可以有无数条路线一样,修行法门也有“八万四千种”。如“安般守意”、“圆觉经中诸法门”、“耳根圆通禅”、“六妙门”、“密宗大手印”、“无上瑜伽”……。。。

第二、为什么会有共性境界和非共性境界体验?

如果几位旅行者从不同路线向南台进发。从以上地图可以清楚看到:如走西线,则不会遇到华北平原、淮河、武夷山脉。如走中线则会遇到与东线相同的华北平原、淮河,但遇不到武夷山脉。如走西线,那么不会遇到东线、中线一些山脉河流。同时,无论走哪条路都要经过“黄河和长江”。

喻明:

1.共性境界。

如果修安般守意、无上瑜伽、通明禅、六妙门等这些以通过呼吸来集中心意而修止入定悟道方法,就会遇到气脉、气轮、息冷息暖、数息止息等内容。在这些法门中,对呼吸修炼内容就有许多交叉互通之处——共性境界。如同无论走那条路线都要经过“长江黄河”一样,“止、观”是必经之路,这被表达为“阶段性境界”。

2.非共性境界。

如果修二十五圆通法、密宗大手印、耳根圆通禅、《圆觉经》中诸方法,你几乎找不到“气脉”概念——这时气脉就是“非共性境界”。比如,东南亚诸国古今高僧则极难见到谈气脉,有许多依佛经而入定得道者,甚至不知道有气脉这回事。为什么我国注重“气概念”,根本原因是某些古德以“精气神”借“安般守意”法门衍生出诸多方便方法之故。如果你愿意花些时间查看佛经,很容易就会发现,关于“气概念”佛祖只有关于呼吸寥寥数语描述而已。

总之,如同旅行者走每一条路线都会遇到完全不同河流溪谷一样,在诸多法门中即会出现以各自法门特点所定方便方法而附带上来独有的境界体验。这些体验即有共性的,也有非共性的。如“气通脉通、息止息停”、“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愕然洞达了无碍”、“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阶段性境界是所有法门中的共性境界。

第三、为什么不要执著追求非共性境界?

如果一位旅行者走西线,则肯定不会遇到“泰山”;如果走东线,则没有“汉水”可趟、“秦岭”可爬。

喻明:

如果修行者按照《大乘起信论》、《圆觉经》方法修定悟道,则修行途中只会遇到简单调整呼吸内容,而不会遇到气脉、气轮、气息等内容。

假如一位修行者,在修行这些方法时,听到修行其它法门的人谈到一些境界体验,而他非得去体验到这一某法门中的特别觉知的存在,才会觉得自己是走上了正确之路的话,就犹如一位旅行者,本来是从“东线”走而遇不到秦岭,但是当他在地图上看到“北京与南台”之间有秦岭这个地方,而他非得堆出“一道岭”然后爬过去,或挖出一条“汉水”然后游过去才会觉得是走上了正途一样的愚蠢。所以说,不要刻意追求某些法门中的境界体验,这些可有可无境界都是不同方便法中特有体验,也都是最终要拆除的“脚手架”而已。

第四、为什么“阶段性境界”也存有差异?

如果让1000位到达南台旅行者描述“趟黄河、游长江”的经历,就会发生由于路线不同,各人描述趟黄河过长江时的体验及看到景色也不尽相同的现象。而关键是,凡是“过来人”都能分辨出对方趟的是否是黄河,或者长江。

喻明:

由于个人根器与因缘不同,所选择修行线路也会不同,由此直接导致对阶段性境界体验的差异性。然而,凡是入定悟道者都会清清楚楚差异只存在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比如“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与“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描述不同,但境界都是一回事。同时悟道者也会一通百通,一融百融清楚明晰修行离不开方便方法,但执着于方便方法只能是“死路”一条。比如执著于气脉,就会引发诸多心身疾病;执著于不倒褡,无非养成坐着睡觉习惯而已。执著于参话头,如无悟道师傅指导,就会白玩口头禅。

最终,不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可言说”的,就算是阶段性境界也只能是——只可意领而不可言传的——即差异只存在于描述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修行必须要突破一门——实修门!而无实修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质——误解与歧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欺骗,不实修者永远无法看到“本质”。

第五、地图是平面和简略的,而实际地理环境则是立体和复杂的。当旅行者因个人所走路线原因遇到地图上有没有标明的河流溪谷时,会产生以下三点疑问:

1.怀疑地图的准确性。

2.当他翻越某个山谷遇到困难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及灰心丧气。

3.当遇到更大一点山川,他会选择“绕行”。而绕行有一个弊端,就是所走之路延长了,而且方向也改变了。这时他需要“针南针”不断校正绕行途中正确方向。否则很容易迷路,绕它个“九曲十八弯”,就不知道到绕到哪里去了。

解决方法如下:

1.不要怀疑佛经准确性,因为这是信佛基础。遵循学佛基本原则“四依四不依”。

依义不依语:“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要体悟佛法真实义。

依智不依识:依宇宙人生真实相之“智”,不依分别狡辩逻辑的识别。实相是非逻辑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是实相之说,不了义是通达实相谆谆善诱方便之说。

依法不依人:任何人悟道都是依佛法而起,追根本义则以佛法为标准,不依某人所言为准。

2.人人皆可成佛。连狗都有佛性,所以这一点不要怀疑。如果总是“遇坎就折返,那么处处都是坎”。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努力怎么会有成果呢?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勇往直前就好了。

3.如同部队行军在只有地图而无指南针情况下会迷路一样,修行者除佛经外,还需要“指南针”,即所依止修行的“师傅”。因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特长喜好,已形成文化知识、理解能力、身边环境,根器及信仰状态都有差异性。所以人们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与其他人不同理解和修炼感受,这时就需要悟道者依据一个人具体情况作出临时调整,即所谓“善巧”

比如,当遇到“丘陵溪谷”一些小困难时,师傅就要给予徒弟信心信念。因为走到那里都有山,不能总在原地转圈圈。这就像旅行过程就是不断翻越山川河流的过程,而修行过程也是不断“翻越困难”,由小成就积攒成阶段性进展的过程是同样道理。所以“小山包”必须要努力越过去。

对一些因各人根器无法越过去的山川,则可以执行暂时方便方法。就像医生需要天天查看病房,以便对病人在用药类别和剂量上做出调整一样,修行者也要有师傅监察及校正方向,否则真转起弯弯绕来,只能空耗时间和精力(想想如果医生用错药物该有多危险,所以坦白地说,就算不严格一点说,“非悟道者”教导修定悟道时,很容易导致师徒皆被“淹死”的结果,所以真正修定悟道并非易事)。同时要注意,任何的方便方法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正确修行之路。

另外,如同任何路线的旅行者都必须要游过长江一样,修行当中的阶段性境界必须要达到,因为没有没有绕圈的路。进一步说,如果不能够通过一种方便方法止心一处,入定只是空谈;而凡是没有能力止心一处的人所体验到的境界无论自己认为多么地像定境,实则都不是定境——这就像是,一个无法站立的人是不可能体验到飞奔起来的感受的。

第六、为什么禅定悟道秘诀是精简玄奥的?

假如你是到达南台旅行者会如何描述一条路线让后来者履过来呢?你是否会描述那里有一条小河,那里有一座青山,那里有一片森林,那里因为下大雨而爆发山洪了呢?

恐怕不会。因为你明确地知道,每一个按照这一方向过来的人,都不一定会都百分之百地经历你在旅途中遇到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所以你只会把那些你所走的特定路线一定会经过的共性地理环境(如太行山脉、黄河、泰山、长江、大巴山)作为“地标”描述出来,后来者只要循着这些路标前进,就绝不会迷路和到达南台了。

假如你真无事生非地将路过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南屏山”之类非共性地理环境细致描述出来的话,因为旅行不同于修行,所以真的会有众多“痴佛者”等到“藤也枯、树也老,或去挖个河,再搭个桥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入定者必出于痴佛者,痴佛而又灵通于佛法者,便是古今悟道人!如何灵通呢?即是要抓住修定悟道的关键点。

几天前,一位朋友给我看了南怀瑾老师讲的一段话“……………我只能为你讲到这里,讲多了反而害你!很多人以为吸气能充实生命,就练吸气,真的愚不可及!”相信看了以上内容,你会对“讲多了反而害你!”这句话有所领悟。如果说“歧路能亡羊”,那么歧义则亡佛法!

最终,如同旅行路线图只能是对“地标”进行连线一样,禅定悟道秘诀也只能是对一个法门中的特定境界和阶段性境界的连线。至于玄奥,佛法和境界体验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而有人会将自己“困死”在修行路上的原因就是执意追求一些其它法门中的境界体验。这些体验可以是最佳参考,但并不是一定都要体验到。正所谓“初宜专修,后可随宜”,达到一定阶段,一切都变得异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