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冰淇淋的做法: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18:11


    摘要:本文围绕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沙子是从何而来的不惑及其危害进行自然和历史考察研究,进而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关键词:沙漠化;成因;考究;对策

    引言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处于毛乌素、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中间地带,黄河穿市而过105km。地理座标东径106°02′25″~107°08′05″,北纬39°02′30″~39°54′55″。风大沙多、气候干燥、沙漠化严重是本市的三大特点。沙进人退、沙进城埋时刻在紧逼着乌海,若不对症根治,娄兰国的悲剧将会重演。那么这些沙子到底从何而来?土地沙漠化究竟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能否防治和怎样防治?笔者也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历史探究,拾零如下,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广大社会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乌海地区沙漠化的关注,找准原因,科学根治,实现乌海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探究
      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踏入这片土地,就置身于这个沙漠中的城市。因工作的原因,先后在乌海市农牧林水局、农业委员会、水产工作站、矿产资源管理局和国土资源局工作过。几乎跑遍了乌海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曾无数次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和乌海市的沙漠地域实地考察。于是笔者产生了探究引言中提的问题:为什么乌海市黄沙弥漫、沙丘无数?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乌海荒漠片片?不惑的我从自然成因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研究,期间请教过林业治沙专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借外出的机会阅读收集了大量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时至今日,很想将自己零零总总的所考、所想总结一下,于是草成本篇,以飨读者,请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斧正。
      1.1亘古窥乌海
      远在第三纪初,乌海地区还是一个温暖潮湿地区。那时期,亚洲大陆东部还没有隆起,西部还淹没在海洋中。适宜的气候蕴育了茂密的森林和多样的生物,当时的乌海山青水秀一片生机勃勃。
      从晚中更新世时到第四纪中期,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活动。隆起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变成天然屏障,从而阻止了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吹向亚洲中部,也抵挡了蒙古、西伯利亚的干燥空气气流向南移动,导致气候越来越干旱、寒冷,形成了乌海地区一直至今的干旱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对风成沙堆积沙漠化发展极为有利,再加上桌子山的不断抬升,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地表干燥度增加,从而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
    1.2 刨根问底找形因
    1.2.1沙漠的形因源于沙物质的存在
      地质演化而成的土壤是沙漠化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据《乌海市志》记载:“乌海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台地鄂尔多斯西缘坳陷带的桌子山褶断束。成土母质主要有风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和湖积物。土壤以灰漠土、棕钙土、风沙土为主,多为砂土、砂质土、砂壤土,由细砂、粗粉砂组成”。上述土壤面积94557h?評,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7.3%。其土壤含水量极低,结构性差,上部有干而松脆的结皮层,稍有触动即成碎片。这些土层结构一旦失去,在干旱劲风的生态条件下,很容易被风吹蚀引起沙漠化。其过程是沙随风而扬,卷入运动的气流中,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沙源。
    1.1.2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沙漠化发生发育敞开了通道
      乌海市的东边有桌子山,西面有贺兰山,两边地势海拔1400~2150m,中间海拔1000m,相对差400~1150m左右。其地势东面高中间低、南高北低,形成南北向槽形地势。山势均呈南北平行走向,当强劲的西北风通过时,受两边高山的阻截,只好从峡管式的过道中流过,风速加强,风蚀作用增大,风蚀数为5000~8000t/?詅,属强度侵蚀区。由于西北方乌兰布和沙漠的沙丘多为流动性、波状沙丘,粒级比较细,均为0.05~0.25mm,因此在偏西北风的作用下,沿峡管长驱直入。又因地势高低不平,峡管宽窄不一,这就造成运动气流有分有合,经常改组,使沙粒不断交换、搬运和堆积,埋压草场,吞噬农田,形成新的沙漠地区。这种现象别良选学者称之为“峡管效应”。
    1.1.3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多自然综合体直接导致沙漠化
      乌海市远离海洋,地处西北大陆深处,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很小,是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度大于70,干燥度4.05,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风沙大是乌海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4mm,而蒸发量高达3496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21倍还多。全年的相对湿度平均只有43%。境内多山,地貌基岩裸露,几乎寸草不生,水分涵养极差。多数植被覆盖率在15-10%以下,植被稀疏,属于典型的荒漠地区。全市森林资源匮乏,天然林资源很少,总面积仅100h?評,森林覆盖率仅占0.06%,也只分布在黄河夹心滩及沿岸部分河漫滩上。树种除少数胡杨外,多数为沙枣、黄白茨灌丛等。人工林面积也只有8233h?評,森林覆盖率不到5%,多为灌木林和疏林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水固土的作用有限。而牧草地,特别是植被少的牧草地比重大,高达74.5%。由于乌海市的地势是东西高,中间低,南北贯通的槽形地势,所以无论是北方冷空气南下,还是低纬度暖空气北上,都受这种地势的影响而使风速增大。年平均风速为3.1~4.7m/s,8级以上大风多达52d,扬沙以上的风沙天气平均为41~52d,最大风速高达28m/s。气候、水文、植被等构成生态环境的自然综合体,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先天不足,所以直接导致沙漠化。
    1.1.4频繁的自然灾害诱发了沙漠化
      乌海市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年雨量虽然不大,但雨的强度是很大的,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暴雨、大雨发生,造成山洪,洪水顺着干沟倾泻而下,把上游的泥沙携带到下游沿河低地,途中埋压道路、草场、农田,最后注入黄河。据了解,含沙量在20%左右,对农牧业、交通、对黄河危害极大。冰雹出现的机会虽然不多,年平均不足一天,但强度比较大,一旦出现,破坏性是很严重的。冰雹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应证了“春怕冰冻秋怕霜,蛋子打了个净光”的史料记载。冷热变化剧烈是乌海市的气候特点,昼夜、季节或一年中温度的变化都是很大的。如冬季极端最冷温度是零下33℃,夏季极端最热温度为42℃,冬夏冷热温度之差达75℃之多。这样的温度剧变对岩石的风化极为有利,给土地沙化准备了物质基础。
    1.3溯古论今话乌海
      悠悠历史,历史悠悠。人类无度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加速沙漠化的直接后果。
      远古,这里曾经是狄、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狩猎的地区。桌子山岩画所反映的牛羊等动物图形和骑马猎驼等表明这里的古代先民所从事的活动同原始畜牧业有着密切关系。
      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北击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收复河南地(辖今海勃湾地区),设置沃野县,移民数十万,进行屯垦戎边,开始了沿黄河两岸开垦种植粮食作物的农耕时代。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后,西汉迁徙农民10万人口到朔方郡十县修建水利工程。东汉光帝二十二年(公元46年)乌海地区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草木皆枯,人畜饥疫,死者大半。东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前后109年)乌海地区又大饥,人相食。这是最早的气候水文和自然灾害的历史文字记载,气候变化也是导致今日乌海沙化的前兆和主要自然因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天灾引起北方人口南迁,乌海地区的汉人迁徙,农耕无续,家畜家禽饲养割断。一直到清,只有很少的游牧狩猎者。
      至清康36年(公元1697年),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一带,红柳、沙柳、柠条等茂密丛生,不见流沙。黄河两岸及桌子山区的山涧沟壑是成片的天然森林,生长有山榆、红柳、怪柳和胡杨之类。过去的寺庙一般都建在森林茂盛、景色宜人的山区,境内的拉僧庙、拉僧仲庙、卡布其庙、千里山庙等先后建成。另据考查,解放初期桌子山西麓一带野生植物沙蒿、柠条、冬青、红柴、山杏之类,遍布山野,人畜难行。这说明乌海地区还未沙漠化,有水、有绿,自然是生机勃勃。
      新中国的建立,拉开乌海垦荒拓城的序幕,乌海的生态也开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在大开发进程中,加速了沙漠化进程。
      1956年,成立了乌兰木头农业合作社,乌海只有18户农民耕地13h?評,大畜20头。对植被的破坏不大,也未引起沙漠化。
      1958年春,伊盟鄂托克旗从朱拉汉、乌兰吉令、早稍、达拉吐鲁等乡组织3,400余人的黄河水利远征军,在长约107km长的黄河东岸安家落户,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年底,成立了水利乡人民公社,有劳动力1300余人,役畜656头(匹),牛车200余辆,大小畜4,647头(只),当年垦荒万余亩。1959年10月,又组建桌子山矿区国营蔬菜农场,有职工110人,开垦土地1,000h?評,大小畜发展到5821头(只)。万亩裸露的农地造成了沙化,并不断加剧。
      1960年,乌达镇建立国营乌达蔬菜农场。同年,组织6000余人的“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当年开荒万余亩。至此两万亩的裸露地暴露在劲风之下,风起沙飞,已是黄沙滚滚。
    1960年桌子山矿区人民公社与桌子山矿区国营蔬菜农场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桌子山矿区五一蔬菜农场,1961年改为海勃湾五一蔬菜农场,1970年将其中二大队分出成立海勃湾市国营东风农场。当时开垦的土地已达3万多亩,风沙猖肆,乌海遍地是沙,直接威胁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
      1969年10月和1970年3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先后成立四师二十四团和一师八团,5000多名兵团战士在黄河两岸的海勃湾兴修水利、开荒种地。1976年乌海市正式成立,全市耕地面积增至4,000h?評,大小畜发展到50000头(只)。当时全市国有、厂矿农牧场多达120个,由于人少地多经营粗放,废弃地任其风蚀,5万余亩农地半年以上时间处于裸露状态,而恰恰这个时令上乌海地区降水稀少、干旱寒冷、大风盛行、风蚀强烈的季节。而这种同步性正是乌海地区年复一年风沙大作、吞噬农田、草场、道路,导致严重沙害的经常性因素。这种同步性却是各级的决策者和广大开发者始料不及或完全被忽视了的既成为创造文明烛火的功臣,又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人。
      包银铁路的建成,给人类活动创造了方便条件,也给自然植被和生物群落带来了灾难。从1925年建成到1937年,仅仅12年的时间,就因乱砍滥伐及车辆的辗压,破坏了天然植被,导致流沙的形成和蔓延,最后吞噬公路,不得不被迫改道。1944年绥远省公路处重修包宁公路三石段,分东、西两线,再次破坏了植被,扩大了沙漠化面积。1957年修筑包兰铁路以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由1958年以前的5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44万人),加之后来无度的开荒、开矿、拓城,到处掏挖柴木、药材等固沙植被,致使沙漠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1.4 沙漠化成因综述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在自然史上,沙漠的形成总是同地质史上的某一时期内的干旱气候相联的。乌海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和风大而频繁等特点。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日照强烈冷热剧变加速土壤母质的机械风化,为沙漠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风乃是吹扬、搬运、堆积的动力。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后者为前者的继续。自然地理是内因,人类活动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在而起作用。
      按照《乌海市志》记载,乌海周边地区早自古以来即存在大面积荒漠,其形成于地质时代、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始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有史以来虽然以有人类有此活动,但是总的说来先民活动还是比较少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1925年包银公路的建成,特别是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后,建设者云集乌海,创造乌海繁荣文明的同时,也给自然植被、森林、植物群落、野禽等带来灾难。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一直不断的演变。从上述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土壤母质、气候、水文、植被诸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沙物质的存在,是沙漠化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嬗变,以及无度不合理的开荒、开矿、拓城,过度的放牧,牲畜啃食、践踏,破坏了原本脆弱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是加速沙漠化形成的因素。乌海地区由于长期干旱、风大沙多,又处于乌兰布和的下风头,强劲的西北风常常把乌兰布和流沙和本地的沙土吹扬起来,土地成为“风拥黄沙,草不长”的不毛之地,而引起沙漠化。乌海地区大部分流沙是就地起沙,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乌兰布和沙漠。乌海市的沙漠多为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和流动沙丘,其形状呈新月型沙丘。乌兰布和沙漠仍以4—7米速度向市区逼近,绿化赶不上沙化。从总体上看,乌海地区沙漠化仍在不断扩展。
      2沙漠化的危害
      乌海市地面沙物质丰富,气候干燥,起沙风多,已被破坏了的下垫面,经风力吹蚀、搬运,不断的向外扩散,并在障碍物附近堆积,刮风时日,这些堆积物随风而起,沿马路、街巷飞扬,对城市建筑、行人、交通造成程度不等的危害,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概述如下:
      2.1 沙土输入黄河河床抬高,导致河床左右摆动
      乌海市的西北是乌兰布和沙漠,冬春季节,黄河尚未解冻前,西北风常把乌兰布和的流沙吹向冰面;夏秋季节,流沙直接倾入黄河,每年约3000?詄,个别地段的黄河已经改道,致使在黄河西岸新建的3座扬水站搁浅在干涸的河滩上。这不仅在经济上造成损失,而且还影响了农业生产。
    2.2沙漠直接威胁交通、通讯线路,导致事故频繁发生
      据呼铁局乌达工务段不完全统计,仅1977年包兰铁路乌海段、乌吉线、海老线、千专线、乌专线就发生沙埋铁道988次处,造成停车事故254次处,重大脱轨事故6次处。其中包兰铁路自接轨通车后发生重大脱轨事故达15次处之多。至于压埋房屋、农田、矿井,刮毁庄稼、畜棚、通讯线路等灾害更是不计其数。
      2.3沙漠化加剧,导致农用地生产力下降
      历史上,乌海地区因兵乱战火及人类活动的频繁,树木被砍、植被破坏、生态失调、沙丘迭起。再加上乌海西北、东北、东南有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在强风作用下对乌海的侵袭,大片草场被沙埋压、土地荒芜、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每年以4~7米的速度东移,现已逼近黄河,对乌海市造成极大危害。据兰州沙漠研究所航片测定表明,乌海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已由50年代的13333h?評,扩大到70年代的80000h?評,占土地总土地面积的34%以上,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64333h?評,中度沙漠化土地10667h?評,重度沙漠化土地10000h?評。这些沙漠化土地有的已形成几米高的沙丘、沙垄、沙丘链,甚至十几米高的沙山,既严重影响着农用地生产力,又影响乌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4沙漠化带来居住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不良的身体健康
      乌海市每年都有20多天的沙尘暴日。每当大风来临,沙尘四起,天昏地暗,行人寻房避风,交通中断,学校、机关、工厂的电灯齐明,但仍暗如黄昏,室内外空气带土腥味。《乌海市志》这样记述:“乌海苦不苦,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回家补。”另外,风沙使久居乌海的干部、职工、家属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沙眼。居住环境不佳,致使人才大量流失,孔雀东南飞。
      3沙漠化治理的实践与对策
    3.1治理沙漠化的实践
      治沙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乌海市广大人民群众从70年代就开始了治理沙漠化的艰苦斗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海市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在沙漠化治理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绩。截至2003年底,全市人工造林面积近8667h?評,相当于建市初期的18.5倍;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葡萄、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1129h?評;保护自然植被面积40000h?評,其中网围栏封育珍稀植物3333h?評。现在乌海市境内黄河两岸绿树成荫,包兰铁路、110国道沿线绿化基本完成,从而保护了华北通往西北大动脉的畅通。防风固沙林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南移、东侵;园林式、田园式、绿洲式的家庭、集体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分布三区,成为乌海市蔬菜、水果、副食品三大商品基地建设的绿色屏障。城市绿化也迅速发展覆盖率达到9.4%,城市环境明显改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市沙漠化治理工作不仅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而且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提高、改革试验区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2根治沙漠化的对策
    3.2.1增强忧患意识,把种树、种草、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真正当成三个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
      乌海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长远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内蒙古西部及全国的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工业基地。围绕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还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建设蔬菜副食品和葡萄商品生产基地。但是,现在无论是工业基地的建设、城市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交通运输,都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发展林业生产,搞好治沙工作,不但对保护工业基地建设,保护城市建设,保护铁路、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将对乌海市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美丽生态绿洲型的城市,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沙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各行各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采取正确措施,沙漠化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2.2在生态工程建设中,要把保护恢复现有自然植被放到第一位
      乌海市除黄河两岸冲击—洪积阶地可以利用黄河水或地下水浇灌外,绝大部分地区立地条件比较差,人工种树、种草困难极大。加强对现有自然植被的保护、培育,尤其对桌子山西麓残存的适应能力强、世界少有的第三纪残遗珍稀植物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必须坚持人工造林与保护现有自然植被相结合,以保护为重点的原则,把保护现有自然植被放到第一位。这是投资少、见效快、加速控制沙漠化的重要途径。在普遍加强保护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其中对桌子山西麓、岗德格尔山周围残遗的第三纪残遗珍稀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革苞菊、蒙古扁桃、沙冬青等比较集中的地区,依据林业部颁发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划为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严禁砍伐,严禁放牧。对现有的人工成片林和天然林列为重点管护区,禁止随意放牧和采伐。对其他封山、封沙、封滩育林、育草区要设置网围栏和加强人工看护。在封育期间,禁止放牧、砍伐。
    3.2.3发挥工业城市的优势,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林业生产建设
      乌海市工矿企业多,资金潜力比较大,在造林中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今后的林业生产建设中,要继续用好自治区和地方财政林业投资,监督用好矿务局、铁路、公路、城建等部门的造林绿化经费;地方财政年初财政预算安排10%以上的专项资金;其他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要继续安排一定比例的绿化经费用于治林造林工作。对煤矿、白灰窑、炼焦厂、砖瓦厂等必须收取一定数量的自然植被保护费和绿化造林经费,并争取一定数量的贷款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经济林。各行各业都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林业建设。
    3.2.4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治沙造林的方针
      乌海市自然环境差,受水利条件的限制。近期造林要以铁路、公路、黄河防护林和城市防护林为重点,除在黄河两岸洪积冲积阶地和地下水位较高,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积极营造乔木林和经济林外,要充分利用雨季集中的特点,在雨季种植沙生灌木、半灌木和草,力争近期见到实效。治一片绿一片,造林成一片。要通过持之以恒实现再造秀美山川。
    3.2.5抓好重点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加快林业生产建设的步伐创造条件
      黄河流经全市105多k?評,为全市种树、种草提供了方便条件。乌达河拐子扬水站工程自1978年建成以后,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000h?評,对控制乌兰布和沙漠东移、保护铁路、公路及城市建设,减少黄河泥沙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下海勃湾扬水工程、头道坎扬水工程等57座扬水站为乌海市治沙造林亦提供了方便条件,要积极配套开发。这些扬水工程建成配套后,对建设我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天然林防护工程、绿色速生林营造工程、草库仑工程四大防风治沙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2.6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治沙造林科学管理
      科学在不断进步,林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一要加强技术业务部门建设,稳定健全各级治沙造林专业组织。二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三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治沙造林科学研究。四要加强技术培训使治沙造林科学技术不断普及、更新提高,促使治沙造林工作科学化管理,努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为治沙造林的贡献率。
    3.2.7退牧还林,正确处理林牧矛盾
      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实行舍饲圈养、集约化经营和科学管理,让自然草牧场植被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韩光辉.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历史考察[J].中国土地,1999(8):34-35.
    [2]内蒙古土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
    [3]乌海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4]乌海市农业经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李耀军.防治耕地沙化加快内蒙古农业生态建设步伐[J].内蒙古土地,2004(1):20-2.
    [6]别良选.乌海市土地沙漠化概述[J].乌海市地方志资料(3),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