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二手小麦收割机:网络好玩别中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01:38

网络好玩别中毒

/风雨兼程

时至今日,如果谁还对“网络”一词陌生的话,十之八九会被看成是“外星人”。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现在时常听到父母长辈绷着一张脸教训小孩:不要沉迷网络。在许多年前,他们忧心忡忡说的是另一句话:不要沉迷游戏。那时,整天玩游戏似乎还只是少数不良少年的专利。什么时候,网络也成了令长辈们谈之色变的一只“老虎”?“沉迷”显然不是什么好词,我们又从何时起变成了“不良少年”呢?当然,不排除长辈们少见多怪杞人忧天。但警告又岂是空穴来风?那些关于网络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似乎我们也该关注关注网络的消极面了。

当网络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有必要问一句:如何定义“网络”这一生活空间?答案将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概而言之,要么将之视为与电话等通讯工具一般无二的日常交际方式,要么就是将之看作休闲娱乐甚至寻求刺激猎奇的崭新场所。前者的沉稳平和固然不错,但这样使用网络总让人觉得似乎没有物尽其用,资源浪费得可以。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抵制不了网络无限可能的诱惑,点开一个个超链接,浏览交流去了。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当然,这句话早已过时了,但它所指陈的网络自由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种自由是种隐匿的自由。最初也许是出于自我保护,因为人总是对陌生情境心存戒备,但慢慢地,也就心浮气躁起来了。网络的虚拟,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了藏身暗处的优越感,加之缺乏一个及时的监督反馈的第三方,人很容易忘记道德伦理的约束,“慎独”一语轻易就被无边界的自由放纵扔到爪哇国里去了。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人就一定需要他者的监督么?若遵循内心的指引,即所谓“良知”,不是就可以避免道德的堕落与沉沦了吗?的确,这样的“内心统治法”在网络语境下尤其盛行,君不见百度知道此类的知识问答设置,最佳答案也只是询问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判断来确定的么?但网络予人言行极大自由度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自由的疆界,以致自由变得漫无边际,无从框限。自由成了“随意”“任性”的代名词,最终吞噬了“自由”一词的真实意指。缺乏第三方监督的“内心统治法”,尽管高蹈人性善,不乏浪漫,却不免主观,易为放纵恶的巧妙托辞。

从现实重负下解脱,人们将在网络中不遗余力地奉行“快乐原则”行事,本能愉悦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当然,提到“本能”并非就是说一定会有什么不道德的事发生。人们将寻找契合心意的文字、图片和影音资讯,当然也包括交流对象。在这里,修辞性审美主宰一切,夸张、煽动,被这修辞性审美俘获的同时,人们也撒出同样的网。猎人还是猎物,均有可能。

如前所述,网络予人面具下的无边自由,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身份瞬息万变,性别、性格均可设计重造。但问题也往往出在这无边界的自由上。无边无界的网络,摸索不到可资凭借的牢固节点,虚拟与现实,无法分清。说是游戏,明明记得自己的投入;想要较真,又不知情绪是否失真。

人无法在混沌状态生存(如果可以,那这个人也已是一个丧失内在自我的非人。),必得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界线,来分清一切,这样行动才会有方向和力量,才不至于迷失。不上不下的悬空状态是痛苦的,揪心的,汉字非常形象——卡。卡在那里,如鲠在喉,不死不活,可会好受?身份的游移不定,界线无以分明,最终将导致精神的虚耗崩溃毁灭。最常见的就是无法将身份合一的精神分裂。沉迷网络也许指的就是现实中的内自我被淘空,而虚拟中的假自我则愈来愈强盛,最终在角色扮演中无法自拔。也许正是这一点让长辈们把游戏和网络均视为吃人不吐骨头的洪水猛兽。

网络非洪水猛兽,但人的欲望在无边的自由虚拟空间里会否膨胀泛滥,我们最好能有心理准备。网络有颗“奔腾”的心,而面对网络,我们需要有颗坚强冷静的心。如果定力不够,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就当熟人之间点头碰面互相说点事儿;如果不忍舍弃高科技享受,最好牢记两句问:你是谁?目的何在?

2008/07/19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