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w19.com:“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4:38
',1)">',2)">
【关键词】  中风;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多起病急骤,见证多端,与六淫中风性“喜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共同症状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特点,故称“中风”。历代医学古典和现代中医教科书中均有相应的明确记载和论述,笔者只将临床经治过的“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谈谈个人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年老体衰、阴阳失调、将息失宣,以致肾元不固、虚风内动、挟痰浊雍阻、蒙闭心神、神明失用,而发“中风”。
1.2 五志过急,心火暴甚,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木,阴虚阳实,热气怫郁,心神昏蒙,而致“中风”。
1.3 气血虚衰,风邪乘虚而入经络而“中风”。
1.4 长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火、肝火挟痰热上逆、蒙闭清窍或痰热流窜经络而发本病。
中风的病因病机不论虚实,均与心、肝、肾三脏之络的平衡失调关系密切。因此辨证治疗必有择重。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2.1 中经络型
2.1.1 虚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半身不遂,或见寒热、身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方剂:大秦艽汤加减。
药用:熟地30g,当归15g, 川芎12g, 白芍12g, 羌活30g, 秦艽15g, 白术12g, 防风12g, 独活10g, 茯苓15g, 甘草6g。
水煎内服,2天1剂,日服3次,每次200ml,连服10~15剂而见效。
2.1.2 实证 主症:头痛晕眩,耳鸣目糊,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拘挛,或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质红,苔厚腻,脉滑而数。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方剂:天麻钩藤汤为主加减。
药用:钩藤15g,牛膝10g, 杜仲15g, 黄芩15g,茯神12g, 石决明12g, 桑寄生15g,夜交藤12g,益母草10g, 甘草8g, 天麻30g(研末冲服)。
水煎内服,2日1剂,日服3次,每次200ml,连服7~10剂,可见明显效果。
2.2 中脏腑型
2.2.1 闭证 主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紧握,牙齿紧闭,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平肝潜阳,熄风豁痰、开窍。
方以:阳闭:先用至宝丹辛凉开窍,再用羚羊角汤为主加减内服:即羚羊角10g,龟板12g,生地30g,丹皮12g,白芍12g,石决明12g,石菖蒲12g,柴胡15g,薄荷10g,蝉蜕10g,菊花10g,夏枯草10g,甘草6g。
水煎内服,每日1剂,日服3次,每次200ml,连服3~5剂,后观其病情,随症施用。
阴闭:先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后,再用涤痰汤加减,即:法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12g,天南星10g,天麻10g(研末冲服)、僵蚕12g,石菖蒲12g,郁金10g,甘草6g。
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200ml,连服3~5剂后观其病情转归变化,随症施治。
2.2.2 脱症 临床往往先采用现代医学方法救治后,再配合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尿遗,舌萎缩,脉细弱。多为脱阳,脱阳者还兼见口干、肢暖,面红目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脱阳以回阳救逆为主,脱阴者重在壮水制火。临床常二者兼顾。
方药:脱阳:用回阳救逆汤,即人参30g,制附子15g(先煎30min),甘草6g。水煎内服,每次150~200ml,视其病情转归而酌定。
脱阴:用地黄饮子为主加减,即:熟地30g,枣皮15g,五味子10g,石斛15g,麦冬15g,石菖蒲10g,远志10g,制附片10g,肉桂6g,甘草6g。水煎内服,每次180~200ml,视病情变化而加减,灵活掌握。
3 体会
中风病临床较为多见,且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多归属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多较复杂多变,重者临床多用现代医学方法予以抢救治疗,视其病情转归变化,所留后遗症和恢复治疗及轻症中风者,临床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在准确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适当的遣方用药,再配合中医的针灸、拔罐、电热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手段,临床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达到满意的治疗恢复效果。
(编辑:文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