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s.life的衣服:[国学宗教]《方术笔记》——术士必修秘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4:10:53
  • [国学宗教]《方术笔记》——
  • [国学宗教]《方术笔记》——术士必修秘籍(连载)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发表时间:2010-04-03 21:11:00  做记号
  •     前言
      这是一些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异事,在这些故事里,充斥着驱鬼避凶,修真练练道的法门。。。。。。
      
      一.撞魂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鬼这种东西并不都怕炎炎的烈日,有些鬼可以如常人般于世间行走,哪怕是光天化日,依旧能招摇过市,不为人知。只是,你是否知道,若是你真的大白天遇到了鬼,你当如何对应,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且看下面这个故事。
      宋徽宗政和年间,有一位来自忻州的大学生,就读于当时设立在首都汴梁城内的太学院,此人姓孙名九鼎,字国镇。该生博通古今学富五车,平日里深居简出一心读书,可称得上世之学子之楷模。
      话说这一年的七夕,逢牛郎织女相会,学院大开方便之门,给学生门放了假。
      孙九鼎久居宿舍,见身边同学尽数出游,自己也觉寂寞,突然想起了住在竹栅巷里的老乡段俊议,于是决定前往段府,以解寂寥。
      孙九鼎沿汴梁河北岸而行,直奔段家。河岸风光秀丽,垂柳成荫,沿街酒家歌楼,人声鼎沸。正当孙九鼎沉浸于碧波荡漾的美景中时,岸边驶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一人,身着华丽“金装”,貌似北夷金国使臣,孙九鼎大宋男儿,本对金人没甚好感,于是轻扫一眼后,就继续赏景了。
      放下孙九鼎不说,咱们来说说这位金国首领。
      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的人远远的就瞧见了孙九鼎,此人勒住缰绳,朝岸边行人大喊“孙九鼎”。
      孙九鼎一听,怎么还有人认识自己吗?立刻回头望去,那金人依然到了切近。
      金人说:“国镇,久别未见,一向可好啊?”
      孙九鼎奇怪这金人如何认得自己,心中纳闷,于是仔细端看,继而恍然大悟,原来这金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久未某面的姐夫张兟(shen,一声)。
      张兟见小孙已经认出自己,非常高兴,于是指着街边一个酒家说:“走,咱哥俩进去喝两口,叙叙旧,不过得是你掏钱啊”。
      孙九鼎一听这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说:“姐夫,从你这身装扮上来开,你肯定是飞黄腾达了,怎么还让我一个草根布衣请客呢?”
      张兟笑了笑说:“贤弟有所不知,你姐夫我这钱啊,花不得”。
      孙九鼎听了这话,有点蒙,他思量着,什么样的人不能花自己的钱呢?
      不过很快,小孙想明白了。你倒怎样,原来啊,张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死了,死人的钱,如何在人世间间流通呢?是吧。
      孙九鼎小酌几杯后,镇定自若的说:“您都死了那么长时间了,怎么会跑到这来呢?再说,我这大白天遇到你,会不会有什么不吉利的事发生啊”。
      张兟说:“贤弟无需紧张,你可是个大有福气之人,而且福运旺盛,不用担心”。
      随后,张兟说起了自己死时候子孙为自己做的那点事儿,贯穿整场送葬过程,没有他不知道的,看来人死咽气之后,并不是立即跑到阎王那报道,而是可以让魂魄于家中逗留数日,在行离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1:13  做记号
  •   张兟说:“去年中秋,我出公差,路过一趟家,你姐还有家中其他人当时在饮酒做乐,好不逍遥快活,根本不搭理我,连我的灵牌都不照顾了,于是我在盛怒之下,用酒壶袭击了我的女儿,打完人,我就离开了,再没回去”。
      孙九鼎说:“看您这身打扮,您现在在哪高就啊?”
      张兟说:“心在我做了皇城(汴梁城)的禄判,就是官员部分经理,主抓鬼士”。
      孙九鼎一听,十分高兴,立刻道喜。
      张兟说:“没什么喜的,这种官职十年一换,太普通了,神籍表上都没个姓名,属于地方财政开支,一如环卫工人和巡逻交警那样,只要你死的时候过了三十,都有机会当上,不过话说回来,别看没什么油水,但这个职位在鬼界中到也算不得太低”。
      孙九鼎“哦”了一声后又说:“像您这样平生嗜酒好色的,调戏过的妇女不计其数,也能混上官?”言下之意就是询问鬼界是否也考道德标准被决定一个人升迁(孙九鼎胆子够大吧,敢跟鬼这么说话)。
      张兟说:“这就是我的宿命,大凡人死后,都有因果报应的说话,其实不是,只要你生前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不出坏主意,那就一切好说”。
      话说了半截,酒家的门外走进一人来,此人见到张兟后先施一礼,而后告诉张兟,此时该是您值班了。
      张兟站起身来,拉着孙九鼎的手说:“你我走两步”。孙九鼎聊兴未尽,自然喜悦,欣然前往。
      走在路上的时候,张兟指着几个行人说,其实他们都是跟我一样的鬼,只是世间之人分不清而已。就这样,边聊边走,一直走到丽春门下,张兟这才道别。
      临别前,张兟说:“你现在往后走,但切忌不可回头瞅,一但回头,你命休矣,你刚刚跟我接触过,已经被阴气所侵,待有烈日之时,你要暴晒于日下,更不要随便吃药,就吃点平谓散即可。”说完,张兟离开了。
      张兟的最后一席话弄得小孙挺不高兴的,不仅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而且还让自己十分恐惧,你想啊,刚见面的时候跟自己说“福甚壮”,现在有跑出来一句“暴晒吃药”,这不还是说自己白天撞鬼有生命危险吗,再说,为什么还要吃药呢?这令孙九鼎非常不解。可是疑惑再大,也战胜不了恐惧,张兟的话,让孙九鼎感受更多的,还是恐惧。
      孙九鼎迷迷糊糊的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段俊仪的家中。
      小段一见孙九鼎面如土色的样子,马上意识到这孩子可能受了什么惊吓,于是被酒,希望喝两口能压压惊。这哥俩一直喝到晚,等天色暗下来后,孙九鼎决定回到宿舍,好好睡上一觉,以求彻底舒惊。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2:30  做记号
  •   第二日一早,怪事发生了。孙九鼎大泻三十多次,明显是拉痢疾,把个小孙拉得周围无力,气喘吁吁。别说一介儒生,就算是铁打的英雄,也顶不住三泡稀的泻力。眼见这自己即将被胃肠疾病闹死,在尚有一丝清醒的时候,小孙突然想起了张兟临行前跟自己说过的“平胃散”。随即,立刻服下,马上痊愈了。
      此后,正应了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孙九鼎连中三元,做到了秘书省主管的职位,也真是因祸得福,天随人愿啊。
      看到这,哥们看官们,是否知道当你白天见鬼时,应该会出现什么症状,而要如何拯救自己的生命了吗?
      
      
      孙九鼎.字国镇.忻州人.政和癸巳居太学.七夕日.出访乡人段浚仪于竹栅巷.沿汴北岸而行.忽有金紫人骑从甚都.呼之于稠人中.遽下马曰.国镇久别安乐.细视之.乃姊夫张兟也.指街北一酒肆.曰.可见邀于此少从容.孙曰.公富人也.岂可令穷措大买酒.曰.我钱不中使.遂坐肆中.饮自如.少顷.孙方悟其死.问之曰.公死已久矣.何为在此.我见之.得无不利乎.曰.不然.君福甚壮.乃说死时及孙送葬之事.无不知者.且曰.去年中秋我过家.令姊辈饮酒自若.并不相顾.我愤恨倾酒壶击小女以出.孙曰.公今在何地.曰.见为皇城司注禄判官.孙喜即诣前程.曰.未也.此事每十年一下.尚未见姓名.多在三十岁以后.官职亦不卑下.孙曰.公平生酒色甚多.犯妇人者无月无之.焉得至此.曰.此吾之迹也.凡事当察其心.苟心不昧.亦何所不可.语未毕.有从者入报曰.交直矣.张乃起偕行.指行人曰.此我辈也.第世人不识之耳.至丽春门下与孙别.曰.公自此归.切不得回顾.顾即死矣.公今已为阴气所侵.来日当暴下.宜毋吃他药.服平胃散足矣.既别.孙始惧甚.到竹栅巷见段君.段讶其面色不佳.沃之以酒.至暮归学.明日大泻三十余行.服平胃散而愈.孙后连蹇无成.在金国十余年.始状元及第.为秘书少监.旧与家君同为通类斋生.至北方.屡相见.自说兹事.(《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3:38  做记号
  •   二.梦魇
      梦魇,俗称鬼压身。科学上将它归类为精神作用的一种,其实这样的说法难免不让人觉得以偏概全,如果仅仅是偶尔的一场梦魇,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精神作用,可是,如果反复持续发作呢?那会是。。。。。。
      袁可久,北宋末年人,知识分子。其第袁可昶(chang三声),亦勤学之人。
      袁可昶年少时是给哥哥可久一同生活,当时,哥哥除了教可昶读书识字讲解史籍外,还教给了弟弟一篇叫《宝楼阁咒》的经文,并令其每日背诵,力求烂熟于心。
      可昶不知哥哥的用意,可因为是兄长之命,不敢怠慢,他只当服从既是,于是每日清晨起床,可昶必诵经文三五十遍,时间一场,也就记住了经文的主要内容。
      由于袁可久在传授经文之时,并未告诉可昶该经文到底有什么样的妙用,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袁可昶对该咒的作用一无所知,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绍兴三年夏,袁可昶考上了省立大学,成了一名住校的大学生,从此离开哥哥袁可久,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可昶上学的城市,受宋金大战影响,在战乱中城墙破败景象荒凉,且因曾有一场大仗正是在这个城市中发生的,所以尸横遍野阴气逼人。
      我们知道,大凡战场,都会有无数死伤的军士,这些战死的军人虽然停止了新陈代谢,可由于灵魂仍对肉身恋恋不舍,所以多有不忍离去的,再受到“尸家重地”阴气聚集的影响,有一部份冤气较重的灵魂(比如死的时候是被自己人乌龙误杀的),就会吸收周围的“阴气”,成为可以在阳间肆意霍乱的恶鬼。当然,这种鬼只是扰人清净,尚不具备治人于死的能力。他们之所以能在阳间捣乱,完全是他们在成鬼之初,并未纳入鬼籍之内,所以不受鬼府控制,一如黑户口的人一样,这些鬼没有任何鬼权,无论是受教育晋升还是住房权,所谓的游魂野鬼说的就是他们,这些鬼,向善的,主动去鬼府报道,向恶或是觉得自己死的冤枉的,就会怨气不散然乱人间了。而这些初级恶鬼祸害人的手段,总来说,就是在你进行某种行为的时候,通过骚扰你的脑神经,扰乱你的心神,导致你无法将事情做下去,比如噩梦。这不,有一位叫汪成的人,就遭遇了恶鬼入梦,整日梦魇的闹心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35:41  做记号
  •   汪成,袁可昶同窗。自“城荒”之后,每日于房中休憩,必定梦魇,弄得自己无法安睡,整日里魂不守舍,十分苦恼。汪成想,或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疲倦,所以才无法沉睡,于是就越发的耗费心神通宵达旦,直到睡意彻底侵袭后,方才入寝。可结果是,无效。依旧被噩梦惊醒,依旧是醒后一身大汗,精神越发萎靡不振了。
      后来汪成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将自己的遭遇跟袁可昶说了。小袁对小汪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听完汪成的一片牢骚声后,小袁问他:“兄弟,你给我说说你这梦都梦的是什么呗?”
      汪成说:“我梦见自己被人抓住头发,那还还做出举拳欲捶状,我因无法脱身,只能急忙醒来,反反复复,都是这样的梦,真是郁闷死了”。
      袁可昶听完后说:“或许是你一个人独居的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再加上屋内潮湿,难以通风,所以阴气太盛,这才遭了此难,不如搬到我房中来住,我是多人宿舍,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阳气十足”。
      汪成一想,袁可昶此话确有道理,那就姑且一试吧。于是小汪搬进了小袁的宿舍。
      汪袁二人都希望能通过过盛的阳气,逼走扰人清静的恶鬼,可事绝没那么简单,恶鬼并不在意阳气的多寡,他依旧我行我素,汪成也依旧的谁不安稳。
      于此同时,由于汪成受噩梦的纠缠,在夜中时醒时翻身的举动,招来了宿舍中其他兄弟们的集体不满,他们甚至一同要求,敕令汪直搬离宿舍,不要因为他一个人的不安,惹来一群人的郁闷。
      汪成见此情形,倍感伤心,同时也对“聚阳驱阴”的方法彻底失去了信心。
      眼见这汪成的痛苦,小袁也是心急如焚。
      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哥哥教自己背诵的那篇经文,虽不知这经文到底有什么作用,可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姑且一试了,更何况,这经文又不会伤了谁的身体,只当是一丝机会罢了,想到此,小袁提起笔来,默写出了经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随后将经文贴于汪成的床头,一夜无话。
      第二日清早,汪成狠狠的伸了个懒腰,口中大呼“爽”。那一晚,他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安然。
      从此后,书院再无怪事发生。
      袁可久所用的咒文,即“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个字,这八个字后被世人口述,以讹传讹,最总导致字音字形发生变化,这也是通篇《宝楼阁咒》失传的重要原因。
      当然,此咒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有心人大可去佛门藏经阁中找寻,而该咒的出处为大藏经,其翻译者是佛门圣僧元初法师,找到该书后,研读背诵,自有大成。
      至于袁可昶,在得知自己《宝楼阁咒》的妙用之后,深悔自己当年没将通篇记住。此后,袁可昶笃信佛教,研习大藏经,以保安康。
      
      
      袁可久.尝教其弟昶.以宝楼阁咒.昶不甚深信.然旦起必诵三五十遍.初未知其功效也.绍兴三年夏.肄业府学.方大军之后.城邑荒残.直斋卒汪成.每番宿室中.必梦魇.达旦方已.无一夕安寝.成殊以为苦.或询其所见.云.被人捽发欲加棰.故呼叫拒之.昶令徙于己房.犹不止.同舍生恶其妨睡.共议遣逐.昶试书咒语贴子柱.此夜晏然.由是一斋妖祟绝迹.其咒语即所谓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字.但世俗所传讹谬.写皆从口.而亦不得其音.要当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译师言为证.自有大功.昶因悔昔慢.始笃奉之.秘其事.三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43:15  做记号
  •   汪成,袁可昶同窗。自“城荒”之后,每日于房中休憩,必定梦魇,弄得自己无法安睡,整日里魂不守舍,十分苦恼。汪成想,或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疲倦,所以才无法沉睡,于是就越发的耗费心神通宵达旦,直到睡意彻底侵袭后,方才入寝。可结果是,无效。依旧被噩梦惊醒,依旧是醒后一身大汗,精神越发萎靡不振了。
      后来汪成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将自己的遭遇跟袁可昶说了。小袁对小汪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听完汪成的一片牢骚声后,小袁问他:“兄弟,你给我说说你这梦都梦的是什么呗?”
      汪成说:“我梦见自己被人抓住头发,那还还做出举拳欲捶状,我因无法脱身,只能急忙醒来,反反复复,都是这样的梦,真是郁闷死了”。
      袁可昶听完后说:“或许是你一个人独居的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再加上屋内潮湿,难以通风,所以阴气太盛,这才遭了此难,不如搬到我房中来住,我是多人宿舍,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阳气十足”。
      汪成一想,袁可昶此话确有道理,那就姑且一试吧。于是小汪搬进了小袁的宿舍。
      汪袁二人都希望能通过过盛的阳气,逼走扰人清静的恶鬼,可事绝没那么简单,恶鬼并不在意阳气的多寡,他依旧我行我素,汪成也依旧的谁不安稳。
      于此同时,由于汪成受噩梦的纠缠,在夜中时醒时翻身的举动,招来了宿舍中其他兄弟们的集体不满,他们甚至一同要求,敕令汪直搬离宿舍,不要因为他一个人的不安,惹来一群人的郁闷。
      汪成见此情形,倍感伤心,同时也对“聚阳驱阴”的方法彻底失去了信心。
      眼见这汪成的痛苦,小袁也是心急如焚。
      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哥哥教自己背诵的那篇经文,虽不知这经文到底有什么作用,可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姑且一试了,更何况,这经文又不会伤了谁的身体,只当是一丝机会罢了,想到此,小袁提起笔来,默写出了经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随后将经文贴于汪成的床头,一夜无话。
      第二日清早,汪成狠狠的伸了个懒腰,口中大呼“爽”。那一晚,他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安然。
      从此后,书院再无怪事发生。
      袁可久所用的咒文,即“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个字,这八个字后被世人口述,以讹传讹,最总导致字音字形发生变化,这也是通篇《宝楼阁咒》失传的重要原因。
      当然,此咒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有心人大可去佛门藏经阁中找寻,而该咒的出处为大藏经,其翻译者是佛门圣僧元初法师,找到该书后,研读背诵,自有大成。
      至于袁可昶,在得知自己《宝楼阁咒》的妙用之后,深悔自己当年没将通篇记住。此后,袁可昶笃信佛教,研习大藏经,以保安康。
      
      
      袁可久.尝教其弟昶.以宝楼阁咒.昶不甚深信.然旦起必诵三五十遍.初未知其功效也.绍兴三年夏.肄业府学.方大军之后.城邑荒残.直斋卒汪成.每番宿室中.必梦魇.达旦方已.无一夕安寝.成殊以为苦.或询其所见.云.被人捽发欲加棰.故呼叫拒之.昶令徙于己房.犹不止.同舍生恶其妨睡.共议遣逐.昶试书咒语贴子柱.此夜晏然.由是一斋妖祟绝迹.其咒语即所谓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字.但世俗所传讹谬.写皆从口.而亦不得其音.要当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译师言为证.自有大功.昶因悔昔慢.始笃奉之.秘其事.三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夷坚甲志》卷一)
      
  •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时间:2010-04-03 21:48:44  做记号
  •   呵呵,先顶
      
  • 作者:nuhuo0912  回复时间:2010-04-03 21:55:46  做记号
  •   make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58:06  做记号
  •   三.腿疾
      大凡腿疾者,一为先天不足,二为后天受挫。先天不足者,多被认为大脑无法控制腿部双肢,所以不能行走;后天受挫者,多为腰部以下神经因外界撞击而断裂坏死,无法接收大脑的信息。综上所诉,无物不跟“脑”有关,而在古代,脑袋上的事,多与智力有关,所以腿疾者,又可说“智欠”。此外,医学上,因腿疾成因不同,所以习惯对症下药,轻者外敷内服,重者则需要截肢重装。
      方术之中,也有关于腿疾的免费疗法,哪怕神经坏死,但只要不曾截肢,总还是有救的。
      《夷坚志甲》中有如下记载。
      宋时有个叫张孝纯的人,古稀之年,喜得一孙,此子乃张氏唯一血脉,传宗接代的重任硬生生的亚给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每每见到孙子,张孝纯满脸的皱纹都会伴随着喜悦的心情越发深刻。
      光阴似箭,张氏唯一的血脉已降生五年,原本,看着日渐长起来的孩子,张老一家应是越发高兴才对,可曾经孩子降生时的喜悦,在此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张老一家满面的愁容。
      要问张老为什么不开心,答案就在这孩子的腿上。原来啊,五岁大的孩子,却不能如同龄孩子般奔跑玩帅,日常行动,依旧靠爬。你说这愁人不愁人?
      要知道,中国人从来相信先天资质,认为“三岁看到老”,五岁的孩子若是不能走路,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智力不够,学东西太慢,二就是这孩子有病。为了证明自己的孙子到底是智力不够,还是真的有病,张孝纯遍访名医,可最终的答案另人十分泄气,那就是这孩子傻,可以说他只有人的器官,却无人的智慧,所以到了五岁还是不能走路。老张不服,他悉数自己祖辈,代代单传,并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受人唾弃的事儿,自己的孙子怎么可能是个傻子?(古人认为,上辈作孽下辈偿,正所谓父债子偿,所以大奸大恶之人,即便生了健全的后人,其后人也不得好死,当然,这仅是古人劝人向善的一种说辞。)。
      也就是老张头愁眉渐紧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邻居给他讲了个“咒语治腿”的案例,这让老张头眼前一亮。那个案例,是这样的。
      话说顷淮甸间有一农夫,腿疾多年,不能行走,也是多方求医,但仍久治不愈。农夫有个习惯,就是整日里不断的念着观音菩萨的名号,对菩萨异常虔诚,几十年不曾间断。终有一日,诚信感佛,观音显圣,给农夫留下了四句偈(ji四声)语,这偈语是这么说的“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得,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暗暗记下,而后每日背诵,背到百天时,腿疾痊愈,行走一如常人,周围相邻,无不称奇。
      听完邻居的故事,张孝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教他孙子以及孙子的娘一同背这偈语,并告诫母子,背诵期间吃斋弃荤,诚信向佛,不得有异。母子应承。
      一个多月后,奇迹发生了。张老的孙子不仅能下地走路,更能小跑,甚至大跳,像所有孩子一样,行走自如活蹦乱跳。这可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啊。
      很快,一些听说张老孙子传说的人慕名而来,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治疗腿疾,希望自己也能如小张一样,下地走路,健步如飞。
      张老愿做善事,将口诀以及过程尽数道出,而后得法者虔心礼佛,背念口诀,最终悉数痊愈,大快人心。
      
      
      
      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世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故病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洁持诵.不两月.孙步武如常儿.后患腿足者诵之皆验.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凡人来问者.辄书与之.皆于后书赠以之中四字.无有不如意.了不可晓.(《夷坚甲志》卷一)
      
  • 作者:默然斋主人  回复时间:2010-04-03 22:17:28  做记号
  •   留书签。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11:00:27  做记号
  •   四.难产
      孕妇难产,痛不欲生,几近乎崩溃,除医学手段,是否有其他止痛阵痛甚至彻底不痛的方法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江阴县有个叫齐三的人,结婚六年,娶妻欧氏,生产困难,但凡临盆,必定要到鬼门关外徘徊数秒,而后方得平安,若是一不小心,真有可能一命呜呼了。
      要知古人多有子孙满堂多福多寿的说法,而欧氏却生产苦难,着实令齐三头疼,一方面奇三想要多些子女,以壮门庭;另一方面三哥是个专情之人,不愿纳妾,生产一事还得由欧氏全权代理。可这生子必难产的情况,纵是再好的医生,也治不了啊,若是仅生一个,那就罢了,问题是连续生了俩,还是如此,真叫齐三郁闷异常。不过可惜的事,这件缠绕着齐三夫妻六年多的郁闷,被一孩子解决了,这个孩子就是齐家长子,齐宜哥。
      齐宜哥,年方六岁,聪慧过人,少既通事,晓父母之疾苦,立志解父母之忧愁。
      宜哥虽有“高志”,却终因年岁太幼,见闻太少,对母亲的疾苦无能为力。不过但凡有心之人,只要心诚意到,自有“奇人”指点迷津。这位豆蔻年华的儿童,正是得了一位不知名的老人家指点,最终学会了“救母”的方法。
      老人告诉宜哥,像他母亲这样的情况,只有道书中的《九天生神章》和佛典里的《佛顶心陀罗尼卷》,方能治愈。
      宜哥听后,立刻寻来这两篇经文,然后拜求了一位哲学造诣很深的道士,请其教授自己,解读经文。
      要说六岁能明事理的孩子,绝不可能是资质平庸之辈。仅三天,宜哥便能将全部经文滥熟于心。
      自学成之日起,每逢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早晨,宜哥必是仰天焚香,两篇经文各诵十遍,随后写下“救母”心愿,烧纸告天。如此以往,共计两年。
      两年后,欧氏在此生产,在生产前的怀孕期,欧氏无疾无痛,凡事遂心,整个孕期顺风顺水。后来到了临盆时,宜哥站在产床旁边,背诵经文,焚愿告天。
      正在欧氏发力产子时,产房中出现了十位神将,他们分别护立于欧氏四周,就在此时,产房内香气扑鼻,五光十色,一片祥和瑞景。
      几分钟后,产房内一声婴儿的啼哭,另焦急的等在产房门口的齐三,越发的紧张了,虽然他看到了产房内的奇异景象,可他还是担心妻子的生命,他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妻子,此刻是否平安。
      齐三冲进产房,第一眼就看到了自己那汗流浃背却嘴角流露着幸福的妻子,此刻的妻子,睁着圆溜溜的双眼,一边笑着,一边看着自己的丈夫。欧氏此次,母子平安。
      足见,那佛道两家,虽不同宗,但部分经文,若是放在一处,也可产生相辅相成的奇特功效。
      不过很可惜,当年老者口中的两篇经文,目前已经失传。该经文不仅能躲避难产,更有安胎之奇效,若是能得此人,妻子怀孕,虽一生只生一胎,可毕竟孕妇是种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此文至少可助孕妇顺利生产,不出任何差错。
      
      
        江阴齐三妻欧氏.产乳多艰.几于死乃得免.一子宜哥.年六岁.警悟解事.不忍母困苦.咨于老人.问何术可脱此厄.老人云.唯道家九天生神章.释教佛顶心陀罗尼为上.即求二经.从一史道者学.持诵三日.悉能暗忆.于是每以清旦.各诵十过.焚香仰天.输写诚恳.凡越两岁.绍熙元年.欧有孕.更无疾恼.至十月将就蓐.宜哥焚诵之次.见神人十辈.立侍于旁.异光照室.少焉生(以下原空一叶凡十八行行十八字)卧游到处总伤神.今集中亦无。(《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16:25:18  做记号
  •   原文更改, 第一个故事中的“来日当暴下”,改译为来日当拉肚子 恩恩才疏学浅 一时心急 翻译中有些漏洞
  • 作者:心有天下1  回复时间:2010-04-04 18:47:37  做记号
  •   哈~ 看了顶一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20:39:53  做记号
  •   五.烫伤
      很多人都会遭遇烫伤的痛苦,由于烫伤仅是一种皮肤表面的灼伤,所以治疗的办法也有很多种,但烫伤虽好治,却总会留下后遗症,那就是难看的伤疤。如何能更快的治疗烫伤,并尽快的祛除毁容的伤疤呢?咱们来看看方士的办法。
      宋朝时,有个叫黄袭云的人,这哥们家住辽宁建昌,他记述了一个关于治疗溃烂以及后遗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黄袭云的一位同乡身上,这位同乡,职业为商人,经常周围四方,偶然得到了哪个治疗溃烂的药方。
      话说这一日,商人贩货于浔阳江上,见夜色正浓,遂停泊货船,然后欣赏起来月下的湖光山色。
      正当这个商人对月欲歌的时候,隐隐约约的见到江中有只小船,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到船中坐着两个人,虽看不清他们的容貌,却能清晰的听到他们的对话,这让商人倍感奇异。
      商人听得船中一人说:“昨天伴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听说金山上的寺庙了在置办贡品,以奉神灵,于是我就跑去看了一看,可不想,那庙中所设贡品,虽是斋果,却沾上了血迹,已经彻底成了荤腥,根本不是修炼之人可以享用的,看到这些后,我十分愤怒,觉得这是厨师的错,于是就将他的受放进我的鼎中灼烧,到现在应该已经溃烂了”。
      另一人说:“他诚然有错,可你这责罚是不是也太重了”。
      那人说:“我也后悔啊,但问题是,我没有解除溃烂的办法”。
      另一人笑了一下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有治疗该病的药方,只要将生大黄捣碎,再用上等的好醋调匀,然后敷在患处,不仅能使伤痊愈,解除痛苦,更能消除伤疤,回复肌肤的旧貌,这种党法是最佳的疗法,不过很遗憾,虽有良策,却无法令他知晓,所以只能任其听天由命啦”。
      恰巧,这位贩货的商人朋友正要上金山办事,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他立刻意识到,这似乎是仙人想借自己之口,将信息传达给那受伤的厨子。
      第二天,商人打探到了金山上那座寺庙的位置,并顺利的找到了那位厨师。商人先是买了个关子,因为他想确定下穿上那俩人说的是否属实,是否这厨子真的受伤了,而且伤势如何。于是商人开口问:“兄弟,你这伤是怎么得的啊,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厨师说:“我这是在夜晚安排贡品的时候,因为没有光亮,一个没注意,就自己用刀误伤了自己的手指,而后血就滴在了贡品上,我本打算先止了血再更换贡品,可不成像,正在我恍惚这转身之际,只觉得有人用力的拉我的受,而后将它放在了火热的镬(huo四声,用来煮食物的铁器)中,瞬间,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另我呼号欲死”。
      商人听后,知道昨夜两人确是神仙,不敢怠慢,随即将治疗溃烂疤痕的药方告诉给了厨师,两日后,厨师的手,痊愈了。
      
      建昌人黄袭云.有乡人为贾.泊舟浔阳.月下仿佛见二人对语.曰.昨夕金山修供甚盛.吾往赴之.饮食皆血腥.不可近.吾怒庖者不谨.渍其手鼎中.今已溃烂矣.其一曰.彼固有罪.责之亦太过.曰.吾比悔之.顾无所及.其一曰.何难之有.吾有药可治.但捣生大黄.调以美醋.傅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兹方甚良.第无由使闻之耳.贾人适欲之金山.闻其语.意冥冥之中.假手以告.后诣寺询之.乃是夜设水陆.庖人挥刀误伤指.血落食中.恍惚之际.手若为人所掣入镬内.痛楚彻骨.号呼欲死.贾人依神言疗之.两日而愈.(《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5 15:04:33  做记号
  •   五.烫伤
      很多人都会遭遇烫伤的痛苦,由于烫伤仅是一种皮肤表面的灼伤,所以治疗的办法也有很多种,但烫伤虽好治,却总会留下后遗症,那就是难看的伤疤。如何能更快的治疗烫伤,并尽快的祛除毁容的伤疤呢?咱们来看看方士的办法。
      宋朝时,有个叫黄袭云的人,这哥们家住辽宁建昌,他记述了一个关于治疗溃烂以及后遗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黄袭云的一位同乡身上,这位同乡,职业为商人,经常周围四方,偶然得到了哪个治疗溃烂的药方。
      话说这一日,商人贩货于浔阳江上,见夜色正浓,遂停泊货船,然后欣赏起来月下的湖光山色。
      正当这个商人对月欲歌的时候,隐隐约约的见到江中有只小船,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到船中坐着两个人,虽看不清他们的容貌,却能清晰的听到他们的对话,这让商人倍感奇异。
      商人听得船中一人说:“昨天伴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听说金山上的寺庙了在置办贡品,以奉神灵,于是我就跑去看了一看,可不想,那庙中所设贡品,虽是斋果,却沾上了血迹,已经彻底成了荤腥,根本不是修炼之人可以享用的,看到这些后,我十分愤怒,觉得这是厨师的错,于是就将他的受放进我的鼎中灼烧,到现在应该已经溃烂了”。
      另一人说:“他诚然有错,可你这责罚是不是也太重了”。
      那人说:“我也后悔啊,但问题是,我没有解除溃烂的办法”。
      另一人笑了一下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有治疗该病的药方,只要将生大黄捣碎,再用上等的好醋调匀,然后敷在患处,不仅能使伤痊愈,解除痛苦,更能消除伤疤,回复肌肤的旧貌,这种党法是最佳的疗法,不过很遗憾,虽有良策,却无法令他知晓,所以只能任其听天由命啦”。
      恰巧,这位贩货的商人朋友正要上金山办事,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他立刻意识到,这似乎是仙人想借自己之口,将信息传达给那受伤的厨子。
      第二天,商人打探到了金山上那座寺庙的位置,并顺利的找到了那位厨师。商人先是买了个关子,因为他想确定下穿上那俩人说的是否属实,是否这厨子真的受伤了,而且伤势如何。于是商人开口问:“兄弟,你这伤是怎么得的啊,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厨师说:“我这是在夜晚安排贡品的时候,因为没有光亮,一个没注意,就自己用刀误伤了自己的手指,而后血就滴在了贡品上,我本打算先止了血再更换贡品,可不成像,正在我恍惚这转身之际,只觉得有人用力的拉我的受,而后将它放在了火热的镬(huo四声,用来煮食物的铁器)中,瞬间,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另我呼号欲死”。
      商人听后,知道昨夜两人确是神仙,不敢怠慢,随即将治疗溃烂疤痕的药方告诉给了厨师,两日后,厨师的手,痊愈了。
      
      建昌人黄袭云.有乡人为贾.泊舟浔阳.月下仿佛见二人对语.曰.昨夕金山修供甚盛.吾往赴之.饮食皆血腥.不可近.吾怒庖者不谨.渍其手鼎中.今已溃烂矣.其一曰.彼固有罪.责之亦太过.曰.吾比悔之.顾无所及.其一曰.何难之有.吾有药可治.但捣生大黄.调以美醋.傅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兹方甚良.第无由使闻之耳.贾人适欲之金山.闻其语.意冥冥之中.假手以告.后诣寺询之.乃是夜设水陆.庖人挥刀误伤指.血落食中.恍惚之际.手若为人所掣入镬内.痛楚彻骨.号呼欲死.贾人依神言疗之.两日而愈.(《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5 15:06:03  做记号
  •   
      六.毒药
      毒药,仅这二字,便知是害人的东西。
      众所周知,方士之术,除救人治病驱魔镇鬼之良法,亦有伤天害理杀人于无形的招数。本篇故事只为学“术”者一阅,晓之即罢,万不可潜心炼制,否则,后果堪忧。
      话说徽州婺源县怀金乡有个叫程彬的人,聪明绝顶却从未走过正途,专以“暴利”行业养活自己,这不,这哥们不玩白粉跟盗版,改玩毒药了。
      即为毒药,自是能害人的。其方法为,取数条毒蛇,尽数杀之,而后埋于地下,但不可深埋,如农耕种苗那般,稍有一层薄泥即可,再在泥土上置席子一块,以水浇灌,久之,在蛇的表皮上,就会生出一层蕈(xun,四声),也就是高级的细菌,说白了就是将毒蛇身体中的毒素蒸出来,然后凝结成状,便于采集。
      最后,将集取到的蕈,和进其他药物(由于蛇菌已是毒,为谨慎起见,故其余药物不做介绍),使其终成无色无味入水即化的粉末。
      药即成,自然得知药效,最开始的时候程彬是照了个陌生人,另此人鉴赏一下,此人略一品尝,当场毙命。这可把程彬吓坏了,你想啊,程先生虽以“险”牟利,可最多也就是卖点白粉弄点盗版毛片什么的,像这种食入后立即死人的,程彬万无胆量敢做。
      可是,药既然治成,总不能不用吧,但是用了又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思前想后,程先生向到了一个万全的良策。
      他放弃了用人做实验的危险游戏,而是如很多科学家一样,改用小动物试药,程彬选择试药的动物为青蛙。
      他先是取了一小部分药,然后灌进青蛙的嘴中,待青蛙吃后,将其释放,观察青蛙吃药后跳跃的次数,最终得出实验的数据,继而有了给人食用的药量。
      一切齐备之后,程彬给这药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万岁丹。
      最初,程彬为自己的丹药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广告,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凡和平年代,救人的总没有害人的更易受人关注,所以很快,万岁丹的名号打响了。
      程彬的第一位客人是个“心愚”之人,所谓“心愚”,就是小心眼,见到仇人就恨不得杀死他,当这个“愚”人得知程彬手中有一种无色无味如水即化的毒药时,十分兴奋,他花重金买来,准备必要之时以作必要之用。
      恰巧,这一天“愚”人家来了个客人,此人同“愚”人面和心异,“愚”人心胸狭窄,久看不惯,决定将药取出,以药杀之,以绝后患。
      然而,世间之事,多有歪打正着的巧合,一如“愚”人准备的茶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10:01:09  做记号
  •   本是给自己老岳父喝的茶却莫名其妙的被掉包给了客人,而自己老岳父饮用的茶水,竟是那杯“愚”人为客人精心准备的毒茶。
      由于“愚”人下手太狠,用量过猛,所以在老岳父饮茶之后,当场毙命,根本没有救治的时间。
      眼见着死状悲惨的岳父,“愚”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害人不成终害己,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现在咱们回头再说说程彬,程彬制药,虽不想害人,可追求起来,他终是难辞其咎。程彬有个弟弟,叫程正道,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孩子应该不是坏人,他知道哥哥所经营的一切都是不正确的,可碍于兄长的威严,自己又不好说什么,他之能盼望有朝一日程彬能自己醒悟。
      终于,在正道的一心期盼下,日渐衰老的程彬有了悔过的举动。该举动就是大搬家。将家搬至数十里外的地方,远离村镇的是非,不想再做那伤天害理的买卖了。当然,这样的决定也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积点功德,别在自己死后弄得家无宁日儿孙不善。
      可惜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进了黑社会就不是说你想洗底就能洗干净的,金盆洗手不是还得开个记者招待会吗,你程彬意味跑到远地方就算完事了?没那么容易,爷爷们来了。
      程无奈了,纵是自己已迁家百里,买药的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程彬知道,大凡前来买药的人,非富即贵,这些人,用药杀人只是避免麻烦,纵是没有药,以他们的实力,弄死个老百姓也如排死个苍蝇那般简单。自己若是拒绝售药,必有难缠的麻烦,可一旦卖了,又难免背上太多的罪孽,思量一番后,程彬决定,卖假药。
      治病救人的假药,多半是无效或有毒害,而毒药的假药,一般的结果都是无效。
      毒药既然不能杀人,自然没人买了,而既然无效,那也应退款,所以在程彬死的时候家徒四壁异常清贫,其子后来也做了乞丐,饿死街头,随即绝后。
      另有一则故事,说曾有一公差收租,程彬拒交,于是就遭到公差一顿数落,并在言语中参杂了很多毁谤之词,程彬听后,心火乱冒,但表面和颜悦色,还斟茶谢罪。
      公差饮毕,起身离开,刚一出门,没走几步,但觉脑涨头痛,一股腥味冲上喉间,胃部一紧,口吐鲜血。差人明白,自己必是遭了暗算,于是立即转身,倒在程彬家门口,哭天喊地大呼救命,祈求程先生手下留情。
      程彬见状,洋洋得意,叫公差别动,转身到了一杯清水,给茶人喝下,立刻痊愈。
      总的来说,此药虽毒,但只要用量不多,还是有解毒之药的。遗憾的是,解药并未尽数,而毒药的附属配方也已失传,仅此一记。
      
      徽州婺源县怀金乡民程彬.邀险牟利.储药害人.多杀蛇埋地中.覆之以苫.以水沃灌.久则蒸出菌蕈.采而曝干.复入它药.始生者以食人即死.恐为累不敢用.多取其次者.先以饲蛙.视其跃多寡以为度.美其名为万岁丹.愚民有欲死其仇者.以数千金密市之.尝有客至欲置毒.误中妇翁.翁归而悟.已不可救.彬有弟曰正道.雅以为非.不敢谏.至徙家避诸数十里外.彬既老.始悔不复作.稍用伪物代之.药既不验.遂无售者.既死贫甚.唯一子.丐食道亡.其后遂绝.尝有里胥督租.以语侵彬.彬怒毒而饮之.胥行未几.脑痛呕血.亟反卧其门.大呼乞命.彬汲水饮之即愈.盖有物以解其毒也.县人董猷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16:17:32  做记号
  •   七.鬼缠
      许是妖鬼注定为伦理之外的生灵吧,古来就有妖孽诱人吸阳炼阴的说法。
      传统的说法是,狐鬼多以女性示人,勾引成年男子,与之欢合,继而吸干男子精血,终令男子精骨皆枯气血尽失而死。更有诸多文人,将人鬼之合浪漫开来,谱写《人鬼情未了》《倩女幽魂》等传奇爱情。不过很遗憾,诸多人鬼交合的故事中,总说成奸后男儿体质渐衰,大有元阳尽泄的危,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杀了引人发欲的男子,方可解救,却少有提及人鬼结合之后多少日方憔悴昏迷,又有多少日方回归天外,是否通过性爱进行的索命勾当,也如诸多劫难般有个大概的限期。带着这个问题,咱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北宋末年有个赵应之,南京官二代,携其弟茂之同在首都开封,并结识了开封当地一吴姓富二代,三人志趣相投义结金兰,号称“三剑客”。终日里赏景观花吟诗作对,连带着调戏点良家妇女什么的,总之“官商勾结”,尽是大户人家轻薄公子的行径。
      且说这年春天,临近春尾,三人闲来无事商量着到那处赏春,最终决定,前往享誉开封的旅游胜地金明池,浏览池畔景色,以做消遣。
      到了金明池,下得马来,但人有说有笑,边聊边走,说话间就走上了一条小路。这条路上甚是安静,无人打扰,远远的看到一间小酒馆,赫立道旁。走近一瞧,顿觉耳目一新。
      但见这酒馆竹制莲蓬,鲜花绕梁,饮用之物古香古色一应俱全,桌椅板凳干干净净摆放整齐,观其全貌甚是可爱。三人随便走进了小酒馆。
      事实上,以上一切条件都不是最能吸引这三位公子欣然进入的理由。他们三人之所以走进酒馆,全是因为此时的酒馆内仅有一位二八佳人,且酒馆四周寂静无人,正是荒山野岭遇美女,不是流氓也流氓啊。
      三人叫了酒水后,坐于客桌之侧,以待酒水。此时,赵应之猛的发现,这郊外无人之处的酒家少女,竟如画中仙子般美艳动人,最初只徒清净且是女子当家无甚顾虑方才进入的,谁承想,无心以为俗家女,却是巧遇天上仙,真叫人心痒痒啊。赵应之想到此,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赵应之拉了拉吴公子的衣襟,然后指着那打酒的少女说:“吴兄,叫她过来陪咱哥们喝两杯,以助酒兴,你还怎么样?”吴公子一听这话,也便仔细打量了少女一番,随即色茫茫的两道光从打吴公子的双眸中喷射出来,吴公子猛点波浪头。
      要说公子哥们大都有两手绝活,一是花老爹的钱眼都不眨,二就是面对美女气定神闲,远比那些穷二代或是小康家庭中走出来的男生大方得多,而女性大都喜欢大方掏钱言辞阔绰的人,所以结果很明显,那女子答应了。
      女子稳稳当当的坐在了吴公子身旁,刚要举杯,女子忽又站了起来,这让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吴公子大感意外,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袭上心头,好在这种挫败感并未在吴公子心头萦绕太久,因为这场意外是情有可原的——女子的父母回来了。
      那年月的女子,虽不见得太多本分,但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别说在当时,就算是现在,荒郊野外的,一个大姑娘跟三个陌生男子打成一片,也绝对是种遭人非议的行为。
      既然没了助兴的人,原本的兴致也自然消减,三人自觉没趣,于是喝了杯中之酒后各自归家了。
      
  • 作者:WYZQSS  回复时间:2010-04-06 20:03:15  做记号
  •   不错,好东西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20:35:31  做记号
  •   没几日,春尽夏出,本年度的春游也拉上了序幕。古人有种观点,那就是春种秋收各应时节,日常行事也要注重规律,所以春日一逝,也就不好再去金明池了。当然,这样的理论并不通用,只是做作的大户人家的繁文缛节。
      失去了春游的机会,那就意味着至少今年一年,再难见到酒馆里的少女了。其实见不着也就见不着了,若是还了一般人,到也没什么念想,毕竟擦肩而过的美女多了,还能见一个爱一个啊,可吴公子不一样,他竟对那女子相思起来,究其原因,无非是在两厢情愿有机可乘的时候,却未得手,一种遗憾导致了念念不忘。想来若是那女子不曾欣然就坐,给吴公子一个幻想的空间,吴公子也不至于太过上心,毕竟以他的身价,别说酒馆丫头,纵是小家碧玉也养了十个八个的,又怎会为那山也靓妹茶饭不思,夜梦皆她呢?
      就这样,吴公子想啊盼啊,终于,一年过去了,又一年的春天缓缓走来。当吴公子见到柳树上发出新芽的时候,他的整颗心都开了花。
      随即,唤上赵氏兄弟,重游旧地,以期再见酒妹。
      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到了酒馆门前时,竟发现,此时的酒馆,门庭冷清,院落萧索。在酒馆中烧酒之人已不是去年的女子,而是一对老夫妇。
      三人心有猜疑,想探个究竟。于是再次走进了这家酒馆。
      三人叫了酒后,吴公子自是心急见佳人,所以赶上酒之时,询问老夫妇,去年那卖酒女子今夕何在?
      公子话刚落,而老的眉间都呈现了一团忧郁。老头说:“您说的女子正是我女儿,去年开春,我带着老伴去上坟,把我女儿一人留在家中,回来之时,见她与三名轻浮男子一同饮酒,不觉大怒,遂教训了她几句,怪她不懂自重恐日后难做人妇,她听后显然不服,可只是闷闷不乐,将自己关于屋内,不承想,几日后,竟突然死了,她的坟就立在我着屋子的旁边,那个小丘就是”。说完,老人将手指向了屋旁的一个小丘。
      三人自觉有愧,知道女子之死皆因自己,于是不敢再问,慌忙的离开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三人都叹惋着红颜多薄命,天妒美娇娘,其中最是感伤的就莫过于动了真情的吴公子,一番悲痛后,天已黄昏,于是各自上马,准备回家。
      吴公子本想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可不想,刚走到旅游区的大门,就见到一个用纱遮面的女子,那女子透过薄纱知道三位公子已然注意到了自己,于是忙呼:“我就是去年池上与你们饮酒的人,你们今天是不是去我家找我来着?实在不好意思,我父母打算断了你们的念想,所以谎称我已死,弄个假坟糊弄你们,其实我一早就搬出来自己住了,新住所在城里的委巷内,一层小楼宽敞干净,你们可愿一同前往?”
      
  • 作者:xrenwofei  回复时间:2010-04-06 20:39:29  做记号
  •   顶一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22:11:50  做记号
  •   三人一听,立刻精神振奋,高兴得鼻涕泡都冒出来了,要说这人啊,色胆包天,面对美色,他们竟不冷静想想,只照过一次面的女子,而今如妓女拉客般直接招呼他们,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那简直太不合情理了。可多数男人就是这样,永远喜欢被美色引诱,特别是不计报酬主动献身的。最终他们兴高采烈的下了马,然后跟着女子一起消失在渐渐模糊的夕阳之下。
      到了女子的住所后,没别的,吃喝说笑有滋有味,待夜色已浓,赵氏兄弟回家,吴公子自是春宵一刻,白捡的便宜谁不捡啊。可惜的是,天下永远没有白吃的午餐,对于男人来说,女人不要你的钱,并不一定表示真的爱你,她可能是要你的命。
      自此后,吴公子于哪女子往来甚密,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月多那么一点点,差不多得有一百天了。该发生的悲剧彻底发生了。
      此时的吴公子面容憔悴,体力尽失,大有朝不保夕气绝身亡的危险,不用问,那女子定是鬼了。
      眼见着自己的儿子奄奄一息,而诸多名医又束手无策,吴老太爷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腔愤怒无处宣泄,只得找来肇事的赵氏兄弟,破口大骂,扬言儿子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定要将赵家二子送上官府,一同法办。
      赵氏兄弟一听,冷感就冒了出来,虽说自己是官二代,可父亲终究在南京,这里是开封,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只不过是赵氏宗族里的外放官员,要是强龙,怎么也得是那些生活在天子脚下呼风唤雨的赵家血脉,眼前的自己,别说是龙,可能就连条蛇都不如。事到如今也没别的选择,想办法吧。其实在赵氏兄弟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时候,他们就对那女子的身份有了怀疑,所以当他们从吴家走出来的时候,根本没找什么医生,而是直接找了降妖驱鬼的方士。
      当时最有名气的抓鬼大师,就是皇甫法师。于是赵氏兄弟花重金请其帮忙看看吴公子的病。
      皇甫不看便罢,一看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皇甫说:“这孩子身上的鬼气十分强烈,已深入体内个大器官,当务之急就是趁他还有口气,赶快往西跑,至少要跑出三百里,倘若留在此处,满一百二十天,这条小命肯定交代,别说是我,纵是佛祖临凡,都无计可施”。
      赵家兄弟一听,赶快准备马车,带着吴公子往西跑吧,离开封三百里的西面有一座城,该城名叫洛阳,而洛阳,正是三位公子的目的地。
      让人郁闷的是,这三百里的路程中,并不是完全平安的,每到食宿之所,那女鬼必在客房内等候,晚上睡觉时,女鬼更是强行上床,赵家兄弟一介凡夫,如何奈何得这鬼,更何况是在夜间,也是女鬼法力最强的时候,兄弟二人只能期盼太阳早些升起,因为太阳一出,女鬼就消失了,这说明女鬼尚不具备白日行走的本领,或许是因为想白日行走,才来摄人阳气以助本领,否则那日就不会在黄昏掩映下面遮轻纱以示众人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10:18:13  做记号
  •   好在离一百二天大限之前,三位公子成功抵达洛阳城,虽未期满,但也相差没几日了,若是这几天内女鬼依旧纠缠,那吴公子的小命真就该绝了。
      正当三人在酒楼上望洋兴叹无计可施的时候,皇甫先生骑着头纸驴从楼下缓缓经过。
      三人见救星赶到,忙匍匐在地,祈求先生救命。
      皇甫二话没说,开坛做法,并将手中宝剑授与吴公子说:“不出意外的话,你小子是必死无疑了,但是,既然说了有意外,那就意味着还有一丝生机,你干脆铤而走险一回,回到客栈,门窗紧闭,黄昏时分若有人破门而入,你就直接用剑刺他,若是得幸,杀的是鬼,那你有活的希望,若杀的是人,那你就去偿命,杀,或许可活,不杀,必死无疑,百分之三十的机会,愿意你就干”。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其他选择吗?三兄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干也得干了,谁叫有希望呢。
      黄昏时分,果有人用力击门,待门一开,三兄弟一齐用力,抛出宝剑,“噗”的一声后,开门之人仆倒在地。三人拿起烛火一瞧,还真是那个女鬼。中剑后的女鬼血流如注,死相悲惨。或许有人会问,鬼怎么能流血呢?别着急,这个故事还没完呢。
      女鬼是没了,可吴公子的命暂时还不能交由自己掌管,这回不光是他,连同赵家兄弟跟皇甫法师,一同下了监牢,要是这是为何,原来啊,他么杀人的过程,被一个过路巡查的小警察撞个正着,小警察正愁没晋升的功绩呢,这回可好了,送上门来的大礼,四男杀一女,果然精彩。
      既然被抓,自然要审,必须得弄清楚他们的杀人动机啊。可是在审理中,四人异口同声,硬说那是女鬼,自己不曾杀人,这让主审的官员也是一头雾水,那好吧,既然说杀的是已死之人,而这死人又有出处,那就去死者本家问个究竟吧。
      官差来到金明池,见了死者父母后,二老皆说,自己女儿确已死去一年有余,坟墓仍在。既有坟墓,咱们就开棺验尸。
      验尸结果匪夷所思,棺中女子死时所穿的衣服完好整齐,只是棺木中竟无女子的尸体,可是老夫妻口口声声承认当初是自己为女儿下的葬,如今为何不见了尸体,确有想不通之处。后将女子尸体拿来确实,父母皆称确是自己女儿,不知尸体为何在外。
      最终,这一桩案件由于证据不足,前后矛盾,不了了之了。吴公子也算捡回了一条小命。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女鬼死后会流血了吧。原来,鬼不仅是灵魂独立的,有时候,也能将身体取出棺木,以做同人苟且时的道具,而吴公子这三个月来一直都在根一具尸体发生着性关系。。。。。。
      
      
      赵应之.南京宗室也.偕弟茂之在京师.与富人吴家小员外.日日纵游.春时至金明池上.行小径.得酒肆.花竹扶疏.器用罗陈.极萧洒可爱.寂无人声.当垆女年甚艾.三人驻留买酒.应之指女谓吴生曰.呼此侑觞如何.吴大喜.以言挑之.欣然而应.遂就坐.方举杯.女望父母自外归.亟起.三人兴既阑.皆舍去.时春已尽.不复再游.但思慕之心.形于梦寐.明年.相率寻旧游.至其处.则门户萧然.当垆人已不见.复少憩索酒.询其家.曰.去年过此.见一女子.今何在.翁媪颦蹙曰.正吾女也.去岁举家上冢.是女独留.吾未归时.有轻薄三少年从之饮.吾薄责以未嫁而为此态.何以适人.遂悒怏不数日而死.今屋之侧有小丘.即其冢也.三人不敢复问.促饮毕言旋.沿道伤惋.日已暮.将及门.遇妇人冪首摇摇而前.呼曰.我即去岁池上相见人也.员外得非往吾家访我乎.我父母欲君绝望.诈言我死.设虚冢相绐.我亦一春寻君.幸而相值.今徙居城中委巷.一楼极宽洁.可同往否.三人喜.下马偕行.既至则共饮.吴生留宿.往来逾三月.颜色益憔悴.其父责二赵曰.汝向诱吾子何往.今病如是.万一不起.当诉于有司.兄弟相顾悚汗.心亦疑之.闻皇甫法师善治鬼.走谒之.邀同视吴生.皇甫才望见大惊.曰.鬼气甚盛.祟深矣.宜急避诸西方三百里外.傥满百二十日.必为所死.不可治矣.三人即命驾往西洛.每当食处.女必在房内.夜则据榻.到洛未几.适满十二旬.会诀酒楼.且愁且惧.会皇甫跨驴过其下.拜揖祈哀.皇甫为结坛行法.以剑授吴曰.子当死.今归试紧闭户.黄昏时有击者.无问何人.即刃之.幸而中鬼.庶几可活.不幸误杀人.即偿命.均为一死.犹有脱理耳.如其言.及昏.果有击户者.投之以剑.应手仆地.命烛视之.乃女也.流血滂沱.为街卒所录.并二赵皇甫师皆絷囹圄.鞫不成.府遣吏审池上之家.父母告云已死.发冢验视.但衣服如蜕.无复形体.遂得脱.江续之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17:07:59  做记号
  •   八.早衰
      早衰一词想来都不陌生,时下人多受高压所累,在工作学习等日夜劳碌中,难免生理机能下降,导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更有甚者心力衰竭日渐萎靡。古书中有一方,可治早衰,虽未闻现世有谁用过,也不知是否合乎科学,但“方术”之一,且做奇闻。
      古时有个叫乾道闲的人,为杭州仁和县公务员。正值青壮年期的他,即有早衰现象,且病情严重到牙床不稳牙齿脱落的地步,生命垂危,处境堪忧。
      面对如此困境,乾先生自是急于医治,情急下难免不做出有病乱投医的冲动之举,就这样,他从一位号称自己是道士的不照行卖药者的手中,求得一方,决定死马且当活马医,拼死一试。
      该药的药方甚是简单,仅有两味药,一是生硫磺,二为猪内脏。
      方法是,先将生硫磺碾成细末,然后将猪的内脏掏空,切忌将内脏中的一切脂肪掏干,否则药效尽失。带掏净后,将硫磺粉末填充进猪内脏中,填好后,放于水中煮烂,取出,再进行研磨,使之回归粉状,如白面般,和成饼体,放于蒸笼内蒸上一宿,取出后捏成丸,无需饭前饭后,只当每日零食,随便服用即可。
      乾先生按方做药,两月后,奇迹出现了。
      乾先生不仅食欲大增吃嘛嘛香,更是步履轻盈神清气爽,后来直到他九十对岁,亦无老态,如壮汉般下地撒种搬土运砖,气定神闲一切自如。
      后来有一天,乾先生同县长外出公干,因多喝了几杯,醉后吃了牛血,随即腹泻不止,所排之物呈金黄色,仿如痢疾,免疫力瞬间崩塌,没过几天就驾鹤西去了。
      这事儿后来被记在了宫廷医官的笔记了,并被御医李巨源得知,这哥们知道以后就跟一个姓王的枢密使讨论,王说:“只听说猪肉能抑制硫磺的药性,他即是用猪内脏,足见是懂得药理,且用之也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一种保健类的药物,只有长期服用,才能显出功效”。
      文后提示:此方虽有强身健体之功,却不是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纵乾道闲不是误食牛血而死,想来最多也坚持二三十年,也就寿终正寝了。
      
      乾道闲.仁和县一吏.早衰病瘠.齿落不已.从货药道人求药.得一单方.只碾生硫黄为细末.实于猪脏中.水煮脏烂.同研细.用宿蒸饼为丸.随意服之.两月后饮啖倍常.步履轻捷.年过九十.略无老态.执役如初.因从邑宰出村.醉食牛血.遂洞下数十行.所泄如金水.自是尪悴.少日而死.李巨源得其事于临安入内医官管范.尝与王枢使言之.王云.但闻猪肪脂能制硫黄.兹用脏尤为有理.亦合服之久.当见功効也.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20:22:12  做记号
  •   九.遗传病
      无分古今,但凡男子家中若见某些使人短命的遗传病,多有求婚遭堵,就业遇困的危险。若换女子,虽增添了一分忧郁,却也难免悲凉叹惋。古书记载,佛家有一咒,可化解遗传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温州瑞安有一读书人,姓曹名瑴(jue,二声),自觉老。少年时曾做过一段时间带发僧人,也就是如武松般的行者。
      曹瑴家中拥有一种遗传病,可到底是白血病还是哮喘,书中没有交代,总之是会死人的那种。
      忽有一日,全家掌事儿的成年男子悉数全死,家中连个撑门面当家作主的人都没了,于是曹瑴摘了念珠,脱了僧衣,将发髻盘好,穿上儒装,回到了家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几个寒暑一过,拥有曹氏正统血脉的曹瑴,也未能逃脱遗传病的魔爪,终于在一个月黑风大的晚上,病发了。
      曹瑴深知,此病断无医药可治,若真有转机,先人门也不至于壮年时便撒手人寰了。
      若是换做其他人,或许多会选择等待,等待死神降临的那一瞬间,然而曹瑴不是,他竟保守着自己少年为僧时的习惯,每日诵读一篇叫做《炽盛光咒》的经文,以期生前便为自己超度。
      这里介绍下《炽盛光咒》。据史料记载,该经文最早见于唐朝,本是梵文,后经一位叫不空的和尚翻译,遂进了佛经之中,该文原名为《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主消除一切灾难。
      主要咒文如下:
      曩谟三满哆(na mo san man duo) 母驮喃(mu tuo nan) 阿钵啰底(a bo la di) 贺多舍(he duo she)娑曩喃(suo nang nan )怛姪他(da zhi tuo)唵(ong或an) 佉佉(qie) 佉呬(qie xi)佉呬吽吽(hong)入嚩啰(ru wa la)入嚩啰 钵啰入嚩啰(bo la ru wa la)钵啰入嚩(po)啰 底瑟姹(di se cha)底瑟姹 瑟致哩(se zhi li) 瑟致哩 娑癹吒(suo po zha)娑癹吒 扇底迦(shan di jia) 室哩曳(shi li ye) 娑嚩诃(suo wa he)。
      说回曹瑴,且说他为求消除等死的恐惧,竟每日诵读该经文上万遍,持之以恒安心等死。但是,没过几天,在曹瑴的身上,就发生了一件怪事。
      曹瑴感觉到有三只虫子打自己身体里钻出,两只匐于背部,一直出于下腹,且这三虫出来后,在曹瑴身上飞速抓爬,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弄得曹瑴奇痒难耐,可由于害怕,又不敢看是什么虫子,于是只能继续念咒。
      忽然,一道金光子在曹瑴头顶闪过,曹瑴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觉得身上的三只虫子瞬间消失了。
      也就在这一天,曹瑴家传的疾病,痊愈了。
      
      
      瑞安士人曹瑴.字觉老.少出家为行者.其家累世病传尸.主门户者一旦尽死.无人以奉祭祀.瑴乃还儒冠.后数年亦病作.念无以为计.但昼夜诵炽盛光咒.一日读最多至万遍.觉三虫自身出.二在项背.一在腹上.周匝急行.如走避之状.瑴恐畏不敢视.但益诵咒.忽顶上有光如电.虫失所之.疾遂愈.郡人戴宏中履道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22:18:06  做记号
  •   十.驱魂
      若遇鬼魂,当如何赶走?
      多见影视剧中有捉鬼法师教人念咒驱鬼,世人可知驱鬼之咒如何念得?又可知,其实日间萦绕于你我周遭的某种音乐,正是那驱鬼的灵咒。
      张端慤(que,四声),浙江丽水人,曾做过一段时间道士,后弃道还俗,虽不坐道观不礼道神,却尤爱丹灶炉火,喜好炼制丹药。
      还俗后,于一同乡好友出海贩货,期望赚些小利,安乐度日。
      他们出海做生意的目的地是福建泉州,不过,虽然福浙沿海同属大宋疆域,但朝廷明文规定,凡私船出海,必缴海关税,而税费颇高,所以很多商贾选择逃税。他们的办法是加快船只运行速度,摆脱海关稽查艇的追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是能省下大笔开支,弊就是此种绝海扬帆的做法带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乘风破浪的同时,受技术限制,船只很容易在海上迷路。
      张端慤所乘坐的船,就迷路了。不过好在命大,在海上瓢泼了几日后就见到了陆地。他们上岸的地点不是泉州,而是广东的番禹。
      目的地的变更,对于商贩来说,极有可能导致自己所携带的货物难于出手,毕竟各地百姓的物质需求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张端慤与他的同乡,一上岸就意识到,自己这回真的要亏了。
      此刻,来时的船因遭受海浪洗礼,不得不滞留修整,暂时还无法起航,所以张端慤只能跟自己的朋友找了个小旅店暂且住下,待返航时再动身。
      或许是因为遭遇了海上的颠簸,也可能由于本次旅行大有亏本的可能,张端慤的哪位同乡,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没几日,死了。
      张端慤见友无救,遂置棺木成殓其尸,但因身上所剩无几,无法托运回家,于是就先寄放在了当地的一间寺院内。
      话说这日晚上,刚要入睡的张端慤就听见有人叫他,借着月色睁眼一瞧,原来是自己的那位同乡。
      乡友见张端慤睁眼,随即满脸堆笑的说:“正父(张端慤的表字)兄,你酷爱炼制丹药,则其中有什么好处?”张端慤听到这句没头没尾的问话时,以意识到,眼前跟自己说话的其实是朋友的灵魂。若是换做其他人,想来肯定要出身冷汗,可张端慤没有,他毕竟是道士出身,早知世间有灵魂鬼魅惯于头七回魂,更知与鬼交谈的后果,所以他并未理睬乡友,而是口中诵起了《大悲咒》,只诵几句,那友人便觉不对,随即意识到了这咒的厉害,于是慌忙起身,急匆匆欲走,临行前深情款款的对张端慤说:“我来与你相会,你为什么要咒我?”说完就消失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0:49:59  做记号
  •   见友人离去,张端慤也未再多想,一如平日般的翻身入梦了。
      睡梦中,张端慤又见友人,此时友人于梦中对张说:“咱哥俩在一块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将远行,日后定不复见,如蒙不弃,你可否送我几步?”张端慤欣然接受。
      要是为什么张端慤肯于睡梦之中搭理同乡,甚至能跟同乡并肩前行,而在世间之事不予理睬?前者是因为梦中所见,皆不伤身,凡神灵送旨亲友会面多于梦中,正是因为梦中所见绝不会对人本身有任何伤害,这种托梦式的“见鬼”有别于《梦魇》一文中的被鬼扰,凡此形式多是鬼作善意之举,意在传达某种信息,不足扰乱心神甚至伤害身体。至于后者,即便是光天化日之下,鬼再友善,也足够要你半条命了,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鬼缠》中人鬼香艳,又有别于《撞鬼》,原因是鬼有鬼法,亦分阴气之高低,《撞鬼》中那只鬼,已有鬼职,自然见他后人定伤身,而《鬼缠》中的女鬼,不过刚死一年,尚未聚集更多阴气,所以需要长期共处方有反应。至于本文中张端慤在睡前对友人的不予理睬,只是不想明朝早起跑肚拉稀或是影响睡眠,其实根本不会伤及生命,否则人死后也就不会有“头七”的说法了,正因为对生者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鬼差才允许死人回世跟亲人告别。
      且说张端慤睡梦中为同乡送行,二人有说有笑的走了几步,不想这几步竟走到一座红桥的桥头,友人伸手拦住张端慤,然后自己走上桥,继而回转身对张说:“就送到这吧,此桥不是你该上的”。说完,友人的眼角处渗出了几滴晶莹。此时的张端慤亦感自己睡前做的太过分,伤害了朋友间的情谊,可是已然如此,自己也只能站在桥头默默的为友人送行。
      翌日清晨,张端慤回忆梦境,虽历历在目,却怎么也不知道那“红桥”的寓意。
      几天后,广东新任侍郎王承可,下令所有寄棺于寺庙的尸体,尽数火化,张端慤挂念乡人尸身,于是请僧人将乡友的尸体,按比较高档的火化形式,在城下单独焚烧。烧后,拾其骨灰,倒于江中。
      直到张端慤从桥上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此桥正是梦中跟友人告别的桥,一时间睹物思人,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读完故事,您可知道,为何《大悲咒》于街头巷尾乃至个人的Mp3中都随处可见,除了其拥有绝对美妙的旋律完,更重要的是,它能驱魂辟邪。
      
      
      张端愨.处州人.尝为道士.平生好丹灶炉火.初与一乡友同泛海如泉州.舟人意欲逃征税.乘风绝海.至番禺乃泊舟.二人不得已少留.乡友者得疾死.张为殡敛.寄柩僧寺.一夕寝未熟.而友至.呼其字曰.正父公酷好炉鼎.何为也.张悟其死.应曰、吾自好之.何预君事.即闭目默诵大悲咒.才数句.友已知曰.偶来相过.何为尔也.即去.久之复梦曰.我与君相从久.今当远别.不复再见.幸偕我行数步相送.张诺之.与俱行数步.至一红桥.友先行.语张曰.君且止.此非君所宜过.挥泪而别.既觉不能晓.后数日.广帅王承可侍郎.令诸刹凡寄殡悉出焚.张念其故人.命僧具威仪火之城下.收其骨.至一桥掷水中.乃梦中所至处也.时绍兴十八年.张生说.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时间:2010-04-08 13:10:29  做记号
  •   先顶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时间:2010-04-08 13:17:34  做记号
  •   真是真实发生的?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4:36:24  做记号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日期:2010-04-08 13:17:34 
        真是真实发生的?
      
      =============================================================
      古书上记载的老祖宗的东西
  • 作者:ky2321  回复时间:2010-04-08 15:53:46  做记号
  •   哎呀呀,楼主引用了古文,又不标明出处,可不好啊!
  • 作者:ky2321  回复时间:2010-04-08 15:55:18  做记号
  •   前面的都是来自于《夷坚志》,后面的几篇呢?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6:10:53  做记号
  •   作者:ky2321 回复日期:2010-04-08 15:55:18 
        前面的都是来自于《夷坚志》,后面的几篇呢?
      
      ===========================================================
      呵呵不好意思 写的匆忙 所以遗漏了恩恩后面的都是出自《夷坚志甲》日后会谨记注明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6:13:45  做记号
  •   十一。逼供
      宋徽宗宣和年间,宫中有位太监得了一种很怪的病,胡言乱语不说,还持刀四处砍人,最令人意外的是,自打太监病后,其突显男性张力,神力无边且十八般武艺是样样皆通,俨然一位藏匿宫中多年的武林高手,一时间宫中大乱。上百禁卫军出动,仍对其无能为力。
      既然刀剑力士都不能拿他怎样,那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拥有奇异能力的“方士道士”身上了。
      皇帝下诏,召集京中有能之士,进宫降妖,除金银封赏外,另有官位可坐。于是宫门前围满了手持灵符宝剑,身披八卦战衣,号称自己是捉妖大师的修炼之人。
      最终的结果十分意外,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惨不忍睹。所有进行过降妖任务的道士,手中灵符,一张不剩的被太监吞下,杀妖的宝剑亦拦腰折断,众道士真可称得上是丢盔卸甲,被打得七零八落。
      强攻不行,就只能来软的了,最后皇帝决定,给这位太监单设一个房间,使用空间隔离的办法,另其无法祸害宫廷。说的直白点就是弄个监狱,也不给他食物,任其自生自灭。
      这回的战绩是可喜的,该太监被成功引入房中后,房门关闭,从此他过去了宅居的生活。
      说来也怪,虽无食物,可太监一直未死,整日里于房中自言自语,时而跟墙壁较劲,时而同空气亲热,也过得异常充实。就这样,时间在点滴中流逝,一晃几年过去了。
      话说这一年,京中来了一位姓程的道士,自称是龙虎山修道之人,进京之后,很快于京师中的“方术界”崭露头角,争得了一席之地。
      人一出名,自能跻身上流,不久后,其名传入宫中,皇帝决定见见此人。
      面圣之前,程道士便已从其他方士口中得知,宫中有一打不死饿不死的太监,邪性异常,皇帝召见程老道,其目的,无非是想找出一法,试图了结。
      程道士心中有数,刚一面圣,便开口请缨。一方面他想在帝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是真有十成的把握,否则谁愿在天子面前坏了自己的招牌呢?那不等于绝了自己最大的客户吗。
      徽宗皇帝对眼前这位初次见面便主动讨令的道士并不深信,他说:“还是不要去招惹他吧,一旦开门放出,他多半还得持刀伤人”。
      程老道明白皇帝的顾虑,很痛快的说:“吾皇莫怕,我有把握”。说完,请调数百禁卫军,刀枪齐备,而后将锁住太监的房间三层环绕,待一切就绪,程老道自己跑到了房门前,开始同太监聊天。
      
  • 作者:aboutnt20  回复时间:2010-04-08 17:08:20  做记号
  •   顶一下
  • 作者:aboutnt20  回复时间:2010-04-08 17:13:32  做记号
  •   继续呀,在等着看呐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20:41:39  做记号
  •   老道隔门说:“小鬼儿,你敢接我的符吗?”说完,将符打进门内,企图将太监直接制服。
      内中太监哈哈大笑,伸手接住灵符,然后就塞进了口中,且一边咀嚼一边说:“我吃过的符多了,有哪张制得住我”。说完,喉咙一动,灵符全部下肚。
      待咽下之时,原本眉飞色舞的太监突然脸色大变,大呼一声:“此真符也”。言毕,就不能再动了。
      道士随即打开房门,让军士将其抬出,那太监口中谩骂,直说不服,可是身体已被灵符所制,不得行动,充其量不过耍耍嘴皮子。
      程老道知此灵符的作用有时间限制,无法永久性将其制住,于是拿过一把刀,如孙猴画圈般,在第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以做暂时性的监狱。画完方形,又在方形四角处分别各些一个“火”字,太监正拘其中。
      这里说明一下,孙猴惯以圈为“防妖”手段,让妖不得进,而道则以正方形为困鬼方式,其各自原理,都是有据可查的。两种手段的理论根据,就是自古流传的“天圆地方”说,孙猴取经,顺应天道,可得天助,故做圆;道士捉鬼,鬼为地管,遂做方,两者各有其用,一外一内,若要使用,不可乱了章法。
      程老道怒斥太监:“你为何处滥鬼,身世如何,从实招来,不然,休怪贫道以四方天火轮番烧你”。
      太监无动于衷,根本无视程老道的存在。
      程道爷收起愤怒,反做微微一笑,然后取来真火,开始沿着正方形的四角逐一燃放。
      在将最后一个“火”字点燃之后,太监突然大呼饶命,看来程老道还真是有法之士。
      太监大呼:“饶了我吧,我从实招来便是”。
      道士听后,灭去两角火,仍留两角继续灼烧。
      稍减痛苦后,太监说:“我是龙火山修炼的道士,死后做鬼,之前那些试图制我的丹咒符箓,我生时都曾学过,所以自己能解,不成像您有真符,是我不曾修炼果的,被你制住,我心服口服,您且放过我,我一准在几天之内离去,再不敢与您老会面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22:58:16  做记号
  •   道士一听,怎么的,你还想再呆几天,这不是明显耍我吗?你可以侮辱我的专业性,但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啊,想到此道士大怒说:“皇宫之内,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岂容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想再呆你天,把你小子惯的,我告诉你,要是真走,必须立刻离开”。
      说完,也不管太监的反应,转身面见皇帝去了。
      其实程老道在说出这一席话的时候,心中已有了打算,他根本不想放过这只捣乱的恶鬼,可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所以不能妄动杀机,纵然是鬼,也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天师抓鬼,无需请示谁,但要杀鬼,必须告天,前文在写《鬼缠》的时候,亦说过法师开坛后,方授剑杀鬼,这正是在杀鬼之前,要告知天庭,然后才能动手,否则就会有飞来横祸。
      程老道先去请示帝王,他说:“此鬼不死,必要移祸他方,不是臣治不住他,只是实在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皇帝一听,那就赶快弄死吧,反正是只鬼,别说是鬼,就算是人,如此伤及无辜扰及宫廷,也肯定要死。
      程老道领旨,遂扎草人,写了呈给天庭的文书,然后一同烧掉,其用意,就是以草人为邮差,给天庭送信。
      最后,死方火尽燃,终将道鬼杀死。
      鬼怪既消,太监亦醒。
      另加一句,鬼最易侵入阴人以内,也就是经过阉割的男性,跟不男不女,体制虚弱,阴盛阳衰的人,切忌。
      
      
      宣和中.有宫人得病谵语.持刃纵横不可制.诏宝箓宫法师治之不効.尽访京城道术者.皆莫能措手.于是闭之空室.不给食.如是数年.有程道士者.从龙虎山来.或以其名闻.命召之.上曰、切未可启户.彼挟刃将伤人.道士请以禁卫数百.执兵仗.围其室三匝.隔门与之语.且投符使服.宫人笑曰.吾服符多矣.其如予何.遂吞之.已而稍定.曰、此符也.得.道士遂启门.宫人譊譊不已.然既为符所制.不能出.道士以刀划地为狱.四角书火字.叱之曰.汝为何鬼所凭.尽以告我.不然.举轮火焚汝矣.不肯言.取火就四角延烧.始大叫曰、幸少宽我.将吐实.道士为灭去两角火.乃言曰、吾亦龙火山道士.死而为鬼.凡丹咒法箓.皆素所习.故能解之.不意仙师有真符.今不敢留.愿假数日而去.道士怒曰.宫禁中岂宜久此.必速去.即入奏曰.此鬼若不诛殛.必贻祸他处.非臣不可治.遂缚草为人.书牒奏天讫.斩之.宫人即苏.(《夷坚甲志》)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11:22:12  做记号
  •   十二。急中生智
      个人认为,方术之士,本非专做降妖制怪的行当。从字面的理解,方士,该为“游方之士”,意为见多识广,拥有很丰富的知识的人;所谓术士,当是办法及多之人,可以借助大自然的许多东西,来解决他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以上两点的人,才可为“方术之士”。
      基于以上两点,咱们来看看下面两则故事。
      秀洲有一地方官,家中育有一子,年介五岁。
      五岁的孩子,尚不懂太多危险,一心只想玩耍,于是酿出了一场惊慌。
      话说有一天,此子玩心大起,将脑袋伸进了捣药的铁臼(类似于小缸)之中,不成想,此臼臼口的尺寸,恰好跟孩子的小脑袋大小一般,塞进去尚易,若想再取出,那可就难了。孩子的头齐整整的被埋进了臼中,无法自拔。
      得知这个消息后,该府上下乱做一团,上到老爷夫人,下到丫鬟奴仆,一个个都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提出,打破铁臼,头即可出。但问题是,此臼乃铁做,去哪找比铁还坚硬的东西呢?在者说,就算可以打破铁臼,也难保孩子的头,不连带的臼裂的一瞬间,受到撞击。
      正当无奈之际,仆人中有一人说出了一个办法。
      他的办法是,双手握住孩子的双脚,然后将心打的井水浇在孩子的脚上。
      家人姑且一试,不想还真灵,孩子受到寒冷,惊叫一声,整个身体随即一缩,脑袋就从臼中划了出来。
      新打的井水,除寒冷异常之外,更是入药的引子,对人有益。
      另一则故事。
      秋收时节,农户多忙于敛稻,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就将孩子置于田间,任其自由玩耍,自己则下地干活。
      孩子看了一会打人打稻,忽觉无聊,然后左顾右盼,以期找到些新鲜有意思的东西,用以派遣寂寞。
      田间所设,无非庄稼稻谷,于是孩子拾起稻谷,来回把玩。
      孩童天性,但觉无害,便要塞入口中,于是这孩子就将谷芒放进了嘴里。
      孩子将谷芒置于口中后,顿觉哽咽。原来啊,谷芒片薄,且具有粘性,在通过口腔后,见食道顶端风光秀丽,于是停止了运动,黏在了孩子的喉舌间。那感觉,真是上不去也下不来,难受得要命。
      孩子呼救,家长急忙跑来,与此同时,又有隔壁收割者,亦来看个究竟。
      明白原委后,有人忙出主意,让孩子父母弄些鹅口水,然后灌入孩子的口中。
      父母闻令,慌忙找鹅,待灌下鹅口水后,孩子便觉谷物尽失,转危为安。
      原来啊,鹅的口水能起到化谷的做欧诺个。
      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孩子身上,且都是于情急之下,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解决办法。对于“方术之人”,只当充实智囊,增长些知识便是。
      
      
      秀州士大夫家一小儿.才五岁.因戏剧.以首入捣药铁臼中.不能出.举室无计.或教之使执儿两足.以新汲水急浇之.儿惊啼体缩.遂得出.又有一儿观打稻.取谷芒置口中.黏著喉舌间.不可脱.或令以鹅涎灌之即下.盖鹅涎能化谷也.二者皆一时甚急.非仓卒有智.未易脱也.闻人茂德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16:56:16  做记号
  •   十三。梦魇2
      梦魇的形式不定,有间歇的,一如《梦魇》中所述,也有长期的,一如我一位女性朋友。
      她告诉我,她打小九爱梦魇,所以一直不敢自己睡,生怕午夜梦回,见四周空荡,再难入睡。听完后,我找来一篇古文,读给她听,希望对其惯性梦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古时有个叫陈季若的人,他也说自己平生多梦,且每熟睡,必有惊魂魇梦,所以不敢独寝。
      这种情况一直困扰了他很多年,甚至被其当成是一种不可能治愈的病。要知他那个年代,有了怪病,最多就是在家乡周围访访名医,不比当今的网络,出了异状可立即发帖,用不上多久就能得到免费的答案。不过,古时虽无网络,却也有一种可以得到免费答案的途径,那就是梦。
      这一日,陈季若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教他解病的方式,告诉他,只要每日清晨起床,焚香念诵“元始天尊跟灵宝护命天尊”二位金仙的名号,持之以恒,自有奇效。
      陈季若醒后如其言,每日皆诵,不到一年,睡时再无噩梦,恐怖的情绪就此消失。后来他独自在荒废的古屋中睡觉,也未有恐怖之感。
      
      
      陈季若言平生多梦.怖不能独寝.每寝熟必惊魇.甚患之.梦有教者曰.但持元始天尊灵宝护命天尊号.每日晨兴.焚香诵二号.各三十过.久当有益.如其言.不一岁.怖心不萌.或夜独卧古驿中亦无苦.至今不少懈.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20:58:11  做记号
  •   十四。寸白虫病
      寸白虫病,九虫病之一,又名白虫病,脾虫病。多因食未熟猪、牛、鱼肉所致。此虫色白,状如蛆子,无性繁殖,有单只为虫,亦有成群结队,首尾相接者,其组团长度,最长可致一、二丈。患病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或泻出白色节片等。
      蔡定夫,字勘,其子蔡康,即受寸白虫病之苦,终日疼痛难忍,后于医生处寻得一方,该方如下。
      先制药。取槟榔若干,碾碎成末,以石榴的东行根为药引,煎汤调和,口服汤药。服药之前,尚有一道工序。
      选一大块切好的肥猪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待熟后,含入口中,吸允肉中肉汁,将汁水下咽,肉块留于口中。
      之所以在服药前需要用肉汁做引,这跟寸白虫生长时间的体味顺序有很大关系。
      因为此虫为生命体,故能运动。凡刚入人体之时,其头向上,若此时用药,即可痊愈,可一旦发现稍晚,待虫于体内超过一个月零三天,则其头转向下,此时再用药,丝毫无效。这里说的一个月零三天,其实是该虫生长繁衍的时间,前面说过,该虫无性繁殖,且能连接成串,一个零三天后,不仅群体壮大,而且结构严密,所以不是一般药物所能制约的。此时若治,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解散开来,方寸大乱,一如临阵对敌,敌方一乱,无需费力,有时一场大雨就能将其击溃。
      那被烧烤后的肥猪头,就是使寸白虫方阵大乱的催化剂。
      虫闻肉香,顿生食欲,一旦有欲,势必疯抢,一旦疯抢,必然各自为战,争前恐后的抢夺下,最终只能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寸白虫首尾不能接,再加上,由于肉汁由人体上端流入,所以寸白虫必然要齐头向上,狂乱抢食。
      在寸白虫乱作一团的时候,作为寸白虫的载体——人,来说,也好过不到哪去。此时的病人当觉胸口万箭公钻,疼痛无比,然而,此时正是吃药的最佳时机。
      蔡公子照医者所言,按部就班,先含烤肉,后再服药,服药后半个钟头,便觉腹内胀痛,有如打雷一般,急冲冲直奔厕所而去。
      伴随着一生长吁,肚中之虫,如黄河决堤,一涌而下。
      待事毕,蔡公子起身,命仆人用竹竿挑虫,该虫虽置体外,但并未丧命,发现已无食物,遂左右蠕动,首尾相连,恢复旧貌。转瞬间,一条过丈的白色蠕动体,呈现在了蔡公子眼前。
      蔡公子顿觉做呕,遂命仆人快速处理 仆人将手中竹竿上扬,整条虫随即悬空,而后臂膀一甩,寸白虫尽数落于溪水之,随潺潺溪水流向远方。
      到此,蔡公子常年的病症,只于半个钟头,便彻底好了。这个药方,被载入了《杨氏集验》之中。蔡公子后游杭州,将此方说给了钱仲本,希望传承下去,以救后人。
      
      
      蔡定夫戡之子康.积苦寸白虫为孽.医者使之碾槟榔细末.取石榴根东引者.煎汤调服之.先炙肥猪肉一大脔.置口内.咽咀其津膏.而勿食.云此虫惟月三日以前.其头向上.可用药攻打.余日则头向下.纵有药皆无益.虫闻肉香.起咂啖之意.故空群争赴之.觉胸间如万箭攻钻.是其候也.然后饮前药.蔡悉如其戒.不两刻.腹中鸣雷.急奏厕.虫下如倾.命仆以竿挑拨.皆联成串.几长数丈.尚蠕蠕能动.举而抛于溪流.宿患顿愈.此方亦载杨氏集验中.蔡游临安.为钱仲本说.欲广其传以济后人云..(《夷坚甲志》)
      
  • 作者:ycsolomon  回复时间:2010-04-09 21:04:06  做记号
  •   这个
      
      楼主的神帖对我等沉迷于盗墓、方术、封神、除妖、捉鬼小说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天籁清音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21:41:00  做记号
  •   作者:ycsolomon 回复日期:2010-04-09 21:04:06 
        这个
        
        楼主的神帖对我等沉迷于盗墓、方术、封神、除妖、捉鬼小说中的人来说 简直是天籁清音
      
      ===========================================================您抬举了就是个人喜欢跟大家分享一下 呵呵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10:30:02  做记号
  •   
      十五。应声虫病
      应声虫,按中医所载,该是某种藏匿于胸腔内的小虫,亦为生物。
      患病者每欲发音,必于喉间先行发出怪声,此声即为应声虫所发,也因其拥有伴随主人发音的特性,故名应声虫。治疗该病,可看下面这个故事。
      永州通判厅,有一公务员,姓毛名景,得一怪病,每当开口说话时,喉中必会有尖细之音与己相应,这让需要靠沟通来完成工作的毛景,郁闷异常。
      后偶遇一道人,教其诵读《本草》药名,当读到某味以“蓝”字为名的药物时,毛景体内的应声虫戛然而止。随后,道人取该药,拧动其枝,滴出细胞液,然后让毛景饮下,不一会儿,毛景呕出一个肉块,两寸多长,形如小人。
      以上为《夷坚志》所载。
      还有一载,方法完全一样,说洛阳有一读书人,得了应声病,后寻名医张父仲,张父仲感觉奇怪,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法。取《本草》一书,让该病人诵读,起初应声虫亦随声附和,后来读到某味药时,突然无音,张父仲随即记下要命,将病人治好。
      两个故事,都说读了药书,却不曾说读到的是哪一味药,着实令人遗憾。但读者务须介怀,因为史上却有记载扼杀应声虫之药,该药名为雷丸。
      古时候的雷丸具体由那些药物组成,已经不可考,只说今天的雷丸。
      今之雷丸,又名竹苓,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对于驱杀绦虫,疗效甚好,若用量稍多,亦能治疗蛔虫跟钩虫病,气味苦寒,服时可辨真伪。
      看今之雷丸,似与应声虫没什么关系,可终归是古书记载,所以姑且一说,读者只当一知即可。如遇应声虫病,建议还是以第一种为佳,虽有欠科学,但终是一法,于人无伤,于己无害,亦能学些药理。
      
      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捩汁饮之.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余.人形悉具.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17:38:26  做记号
  •   十六,暑泻
      暑泻,热泻的一种,因受暑热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状有泻出粘稠,烦渴,尿液呈现红,严重者可致疟疾。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渠州太守虞并甫,因业绩突出,被招致杭州做政治性报告,本次报告事关虞太守的生前调动,遂因过度兴奋,顶着酷暑,火急火燎的直奔首都杭州。到杭州北大门外,入住于国家招待所,随时等候召见。
      要说这人啊,通常加班加点的赶做一件事,多半不觉疲惫,更难有突然的疾病,可一旦停下来,或是大功告成意欲休假,那因过度紧张而严重超支的健康,就有如强弓之上的利箭,“嗖”的一声,消失在无边的旷野,转而得到的,往往是一场大病。虞少甫,亦未能免,终因酷暑心焦,得了署泻。
      起初,虞大官人未觉有异,只当是水如不服,偶有拉肚子的迹象,于是专心等调,不予理睬。
      后来见了天子,回归驿站,此时心已落定,这才关心起自己的身体。
      虞并甫之所以开始关心自身,并不全因为是放下共事,而是他发现自己接连数天腹泻不止,且每况愈下,大有腹泻转痢疾的趋势,要知道在宋朝,疟疾是会死人的,虞少甫仕途刚有起色,怎肯愿意驾鹤西游?于是他打算求方问药。
      要说有福之人,多半无需劳神费力,就是遭遇了什么不测,也有奇人相救。
      且说九月初九这天,虞并甫终于泻得昏了过去,昏后,发了一梦,既然有梦,那就意味着。。。。。。
      恍惚间,虞先生便觉自己神游天外,一时间香烟袅袅,仙乐飘飘,湖光山色中,小楼独立,一条板桥上,鸟语花香,俨然一派仙家所在。
      朝前看,小楼门口,一人正襟危坐,看此人,相貌清秀,体态怡然,身着八卦道袍,手持雪白的浮尘。
      虞并甫环顾四周,但见仙山峭壁上贴有一纸,走进一瞧,乃一药方,上书:署毒子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面和药,甘草做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
      虞并甫知是“神告方”,遂反复诵读,数遍后,突觉身子一轻,转瞬已醒。醒后清晰记得梦中药方,立刻提笔默写,以待救命之用。
      要说这方上之词本为何意,说白了,就是先介绍署泻的害处,说暑泻之毒,汇聚脾脏,脾脏受害,导致体内出现湿气,而后湿气连脚,脚乃人之根,遂病情日重,其结果,不是腹泻就是痢疾,不是痢疾就是疟疾,而要想治此病,唯有按照道家炼丹般炼制雄黄,由于雄黄为快状,所以以须用蒸法,使其松软,和成药丸,再用甘草做汤,连吃带喝,即可痊愈。这就是治疗署泻的方法。
      结果是,虞并甫照方吃药,病愈。
      
      
      虞并甫.绍兴二十八年.自渠州守被召至临安.憩北郭外接待院.因道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重九日.梦至一处.类神仙居.一人被服如仙官.延之坐.视壁间有韵语药方一纸.读之数过.其词曰.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烝面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梦回尚能记.即录之.盖治暑泄方也.如方服之.遂愈.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21:01:11  做记号
  •   十七 请神
      “请神”之术,样式繁多,但都万变不离其宗,这里介绍个稍微简单的。
      杭州有个叫漳泉的村子,村中盛行一种方术,名为“秽迹金刚法”。此法多用于治病救人造福乡里。
      所谓“秽迹金刚法”,其实就是一种佛教的请神法术,所请之神,需附于童子之身,借童子口,解决一切问题。
      绍兴二十二年,一位法号若冲的和尚,游方至漳泉村西山上的广福寺,见天色已晚,遂挂单借宿。
      至夜,正当若冲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突闻得窗外脚步声急促,而后自己卧房的门发出“啪啪”的响声。
      若冲开门一看,见门外站立一人,油光锃亮的脑袋下套着一身淡黄色的僧衣。不用问,同行。
      若冲一见是同行,顿生差异,要知和尚有一习惯,但凡夜晚入睡,必不再打扰他人,现在门外之僧,明显不懂规矩,可若冲转而一想,此人深更半夜突然造访,想必是有什么急事。
      不出若冲意料,此人开口便说:“长老帮我”。
      若冲说:“何事?”
      站在门口的和尚说:“我是穷和尚,周身上下只有白银几两,生活实已潦倒,可郁闷的是,这区区几两,却也遭贼人惦记,直落得分文没有,我十分着急,便请了个懂道法的人请神明示,探寻那银两的去处,现在神人附体,但神仙说只能将答案说与佛法高深之人,看您气质,必是佛学深厚佛心坚定之人,所以我就跑来请你了。”
      这最后一句话,硬生生的拍在了若冲的马屁之上,若冲闻言,迈步向前,告诉那和尚,头前带路。
      进都和尚房间后,若冲真是开了眼了,只见一村童,手压剑柄,立于房中木椅之上。
      村童见若冲进门,打了个稽首说:“你请坐,这么晚还叨扰你,确实不该”。
      若冲忙说:“不知尊神降临,贫僧有失远迎,未曾焚香拜请,真正失礼的人是我才对,听说您想见我,不知所谓何事?”
      村童说:“我乃上天贵神,因寺中丢了东西,所以我来帮忙寻找,说实话,只要失主说明所丢何物,并有证有据,我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本就小菜一碟不足挂齿,可问题在于,我对这位失主的品行,不太放心,担心我一旦帮他,告诉他失物在哪,回头他再拗不过劲来,守株待兔抓那盗贼,弄出一场官司来,就实在不好了,你也知道,咱们出家人本该不问世事,跟不希望将谁治罪,一切本分都是度化他人,我真的不想帮了一人却害了一人,当然,如果能保证不家官府,不害他人,这点小事我还是乐于帮忙的,把你叫来,就是想你做个中介,我将寻物之处告诉你,而后由你去拿,回头转交给他,不叫他有任何寻仇的机会”。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22:08:25  做记号
  •   若冲一听,顿觉神清气爽,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虽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足已证明若冲能得到神仙的信任,既然神仙能信任与他,自然日后上天堂,就少了很多桎梏。
      若虫连忙点头说:“谨记您言,不会惹官”。
      那村童见若冲点头,随即说:“我要作法了”。说完,抬起手中宝剑,冲出房门,若冲问随其后。
      只见那村童时走走跳跳的直奔寺大井而去,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这孩子跃入井中,踪影皆失。
      若冲有些纳闷,想着上了孩子身的神仙怎么跳井里去了?难不成银子在井中?又或者是此神乃冒牌天神,刚刚夸完海口,却发现无能力为,于是羞愧难当,借井水盾。
      正思量间,井中突然跃出一物,若虫定睛一瞧,正是那村童。
      村童打井中跳出后,直奔寺门外的牛粪池而去。
      到了粪池,这孩子在粪池四周,开始进行不定点来回跳跃。后终于调至一处,稍稍站稳,便用手中宝剑击点数下,而后“嗵”的一声,村童倒地。
      待若冲赶到切近,村童已醒,问及所发生之事,一概不知,只说自己受和尚之托,请神而已。
      若冲将刚刚被剑击打过的粪便翻开,一块明显松软且高出地表许多的砖块,映入眼帘。若冲将砖抬起,银两果然被藏其下。
      故事讲完了,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个佛教的“请神”之法,秽迹金刚法。
      秽迹金刚法是唐代秘法,原文共四十二字,后在明时,因其法声名远播且卓有成效,统治者怕此法伤及国运,遂删去十一字,虽字数减少,但六百年来,对于善男信女来说,剩下的三十一字也着实有祈福保平安之用。
      想运用此法,需在念动咒语前,配合“杵”形手印。该手印为:两个小指相抵,构成一个三角的枪尖,无名指中指食指相钩入掌心,两个大拇指勾在两个食指的指端。做好手印,可念下面的咒音(原文为梵文,这里只有梵文汉化的音,所以超出四十二个音)
      嗡 比哈吐噜 嘛哈波苦 函那大 温支温 须嘛尼 微得梵 摩那喜 嗡 卓吉那 乌殊沙摩 咕噜哄哄哄 呸呸呸呸呸 司瓦哈
      一般说来,宗教的东西,多有心诚则灵的说法,佛经上记载,念万遍方有成效,若是念其全部经文,亦可有无量的福寿。是真是假,姑且一知。
      
      
      漳泉间人好持秽迹金刚法.治病禳禬.神降则凭童子以言.绍兴二十二年.僧若冲住泉之西山广福院中.夜有僧求见.冲讶其非时.僧曰.某贫甚.衣钵才有银数两.为人盗去.适请一道者行法.神曰.须长老来乃言.幸和尚暂往.冲与偕造其室.乃一村童按剑立椅上.见冲即揖曰.和尚且坐.深夜不合相屈.冲曰.不知尊神降临.失于焚香.敢问欲见若冲何也.曰.吾天之贵神.以寺中失物.须主人证明.此甚易知.但恐兴争讼.违吾本心.若果不告官.当为寻索.冲再三谢曰.谨奉戒.神曰.吾作法矣.即仗剑出.或跃或行.忽投身入大井.良久跃出.径趋寺门外牛粪积边.周匝跳掷.以剑三筑之.瞥然仆地.逾时童醒.问之莫知.乃发粪下.见一砖臬兀不平.举之银在其下.盖窃者所匿云.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12:00:08  做记号
  •   十八。重生
      据说人死后有两个去处,其一是进了地府,有本事的入编当差,没本事的转世投胎;其二就只能做那居无定所的孤魂野鬼了。
      至于孤魂野鬼,不受地府管辖,亦不能随便出入于地府,只能在人间游荡。可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地府为什么不接收孤魂野鬼呢?原因是,他们有冤,一口冤气未能脱离死后的尸身,有气在身,不能算真死,所以地府的花名册上无法对其画勾,只有等到尸身腐烂冤气散尽,才能被判官勾上一笔,纳入鬼籍。
      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多数冤鬼发现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亦能逍遥快活后,很少出现心甘情愿再回地府的情况,再加上死时本不甘心,于是就在被地府赶出来后,趁尸体尚未腐烂之前,将冤气尽量保存在棺木中,其保存的方法,无非是跑出去偷学些上档次的法术,以求尽快脱离冤气的束缚,最终成为鬼王或者厉鬼。(鬼王:死后授正道熏陶,学了正道之法,成就不灭的灵魂。厉鬼:死后学妖邪之法,以吸收更多冤气来达到自己更强的目的。)
      除鬼王和厉鬼外,为数不多的游魂野鬼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传说中的重生。不过重生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必须要得到上仙的帮助,然后以阳补阴,最终修回人形。这里说明一下,大凡诸多“回魂”故事中,都说某人死后,跑到地府旅游参观了一遍,又被放了回来,这其中都是因为小鬼办差出错,误抓了不该死的人,然后又被送了回来。至于游魂野鬼,他们没经阎王批准,自己突然想斩断生命,所以鬼差们不会负责将他们送回人间,谁叫你不听话自作主张来着,这就叫自作自受。如果这些游魂的家属,有认识懂方术的人,运用“招魂术”,依旧可以将他们招回阳间,但是可怜的是,多数冤魂大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死后所能做的只有自救,一是成为鬼王或者厉鬼,二就是找到神仙帮忙,至于后者,虽然机会不大,可总还是一丝希望,本篇,就来说一个跟重生有关的故事。
      路时中,子当可,符箓派抓鬼大师,北宋末年便已声名远播。其名多被主流媒体播报,各级官员对他也是闻名遐迩,算得上当时跟政府走的最近的宗教认识。
      路时中是一个热爱周游四方的方士,不仅拥有抓鬼通灵的本事,更习惯于帮助地方官解决超自然案件,也就是“鬼案”,他的名气也是由于帮很多官员侦破了无数“鬼案”,以至于广为人知,当时的人甚至还给了路时中一个雅号——路真官。
      建炎元年,也就是南宋开国的第一年,这一年路时中离开前都开封,东下至安徽省灵璧县,并将船停在了灵璧县南的淮水之上。
      当时国家初定,很多地方官员都属代职,灵璧县的县令,是也临时代理,姓毕名造。此人听说路真官游历至此,立刻跑出府衙,直奔江边,欲见路真官一面。
      路时中听说是官员求见,知是定有“鬼案”,于是准见。
      毕造行完礼数,开口说:“我家的二女儿,被鬼祸害,找了好几位道人法师,都反被恶鬼殴打谩骂,现在小女越发严重,我想除非路真官出手,否则我女儿是必死无疑,若是您不嫌弃,我可以马上将女儿带到您的面前,你看如何?”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17:33:59  做记号
  •   路时中本就是抓鬼术士,鬼怪之事理当过问,于是痛快答应。
      毕老爷得令,转身出去,命家人将二女儿抬进船舱,放在了椅子上。
      此时的二小姐双目紧闭,处于深度昏迷,俨然朝不保夕随时断气的架势。路时中一看,便知是鬼祟上身,于是打算用法。
      正在路时中将要法力之时,只见那二小姐突然睁开了眼睛,随后站来起来,动作流畅,宛如常人。
      二小姐起身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然后向路时中进行大礼叩拜,拜完,站在了一旁。路时中间此鬼如此礼貌,决定先不动手,貌似鬼魅有话要说,于是同舱中诸人一样,目不斜视的盯着她看。此时的二小姐神色圆润,有如常人,脸上还泛起了一丝喜悦,真叫人无法同刚进舱时的她相提并论。
      满舱中,除路时真跟毕二小姐外,其他人都以为是路真人法力强大,鬼怪望而生畏,已经离开,又见小姐笑容,诸人不觉也有喜色,可惜的是,他们都高兴得太早了,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诸人的一切喜悦,都伴随着二小姐的开口说话,瞬间烟消云散了。
      二小姐说:“我乃毕家大小姐,今日得见真官,是属我之幸事,我这一辈子,活的非常憋屈,从生到死,都不得吐出,内心的压抑感别提多强了,今天见到真官,想一吐为快,不知真官愿不愿听?”
      这话很明白,此时说话的,其实是毕家的大小姐,只是毕大小姐说话时所通过的媒介,却是毕二小姐的身体。
      路时中说:“愿闻其详”。
      女子继续说:“我是毕老爷的前妻所生,而我这个妹妹,也就是毕二小姐是后母所生,由于毕老爷宠爱后母,所以我这个妹妹也自然凭借其母的地位任性妄为,全然不把我这个当姐姐的当回事儿,对我百般羞辱。”
      “原本我想,女子吗,总有一天要嫁人的,即便在家中受再多的苦,也会有出头之日,只要一纸婚书,随便哪个男人,都能救我脱苦海,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仅存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这件事是这样的,当年我父举家在京,有媒婆上门提亲,说只要金钗一双,作为信物,既可成婚,可这丫头,坚决不肯,阻挠我的婚事,最终让我嫁人的梦想成为泡影,我当时绝望透顶,感觉暗无天日,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结果是郁郁而终。”
      “我死后,想着重于自由,可转世投胎,再不与这刁钻妹子见面,可不想,鬼差说我名不当觉,坚决不收,将我赶出酆都,导致我成为了孤魂野鬼。”
      “后来我魂游四方,有幸得见下凡办事的九天玄女娘娘,受娘娘大恩,可怜我命苦,遂授我还魂之术。”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21:25:01  做记号
  •   “得术后我自是欣喜,努力练习,终有小成,可万没想到,就在我即将成功之时,又遭二丫头破坏,导致我在紧急关头,前功尽废,重生无望,做鬼又难出头。”
      “我气不过,深敢不幸,于是上了她身,想将其弄死,跟她同归于尽,补偿我这么多年来所受的冤屈。”
      “在这里,我仅代表我自己,感觉玄女娘娘的大恩大德。”
      “对于您路真官,我早有耳闻,知您是抓鬼的高手,术士中的大师,所治之贵,多为作恶人间的,可是我现在是回来报仇,而且此仇不报,誓不罢休,神档杀鬼,人档杀人,您不要像以前的那些废物道士一样,跟我说什么大道理,这些对我来说,丝毫无用,至于怎么处置,您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女子站在一旁,等待路真官的回复。
      路时中听完,沉底良久。他反复思量女子口中提到的那位神仙,也就是九天玄女娘娘,这位女神在中国神仙圈里可是一大亮点,她不仅是符箓派的祖师婆,更是诸多王侯将相的导师,路时中对于玄女娘娘那可真是无边的敬畏。如果眼前这位毕大小姐,真的得到过玄女娘娘的指点,那么作为符箓派小瘪三的路时中,万不敢对这女子胡来,否则回头自己上了天,玄女娘娘问及此事,自己该如何回答?但如果这女子是骗人的呢?可是她口中说辞,严丝合缝,就算真是唬人,也暂时不能动,回头待我查明真相,再做定论吧。
      想到此,路时中开口说:“你的理由很充分”。
      说完,又转头对毕县令说:“你现在知道上你二女儿身的是谁了吧,也应该为什么要作祟你的二女儿了吧,这属于你们的家务事,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你大女儿的工作,你二女儿可能还有救,但要是想通过我的法力去制伏她,着实不是我方士所为,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最好还是由你自己来解决吧”。
      话音一落,毕小姐忽然倒地,再抬起时,有如刚进船舱一般,呈半死状。
      到此,鬼祟一事真相大白。系姐妹相残,且有九天玄女这么大的挡箭牌,路道士自然不能插手,只能顺其自然,静待结果。
      说来也巧,第二日,二小姐便停止呼吸了。或许是毕大姐一直在等待可以诉苦的路时中,将一切交代明白,然后再弄死妹妹,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算明事理,知道妄动杀机并不符合天道,想要报仇也该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路时中的认可,促使其痛下杀手。
      二小姐死亡报告一出,毕家上下一片悲切,随后布置灵堂,按部就班。放下毕家办丧不表,咱们转回头说说这位路半仙。
    (连载)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发表时间:2010-04-03 21:11:00  做记号
  •     前言
      这是一些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异事,在这些故事里,充斥着驱鬼避凶,修真练练道的法门。。。。。。
      
      一.撞魂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鬼这种东西并不都怕炎炎的烈日,有些鬼可以如常人般于世间行走,哪怕是光天化日,依旧能招摇过市,不为人知。只是,你是否知道,若是你真的大白天遇到了鬼,你当如何对应,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且看下面这个故事。
      宋徽宗政和年间,有一位来自忻州的大学生,就读于当时设立在首都汴梁城内的太学院,此人姓孙名九鼎,字国镇。该生博通古今学富五车,平日里深居简出一心读书,可称得上世之学子之楷模。
      话说这一年的七夕,逢牛郎织女相会,学院大开方便之门,给学生门放了假。
      孙九鼎久居宿舍,见身边同学尽数出游,自己也觉寂寞,突然想起了住在竹栅巷里的老乡段俊议,于是决定前往段府,以解寂寥。
      孙九鼎沿汴梁河北岸而行,直奔段家。河岸风光秀丽,垂柳成荫,沿街酒家歌楼,人声鼎沸。正当孙九鼎沉浸于碧波荡漾的美景中时,岸边驶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一人,身着华丽“金装”,貌似北夷金国使臣,孙九鼎大宋男儿,本对金人没甚好感,于是轻扫一眼后,就继续赏景了。
      放下孙九鼎不说,咱们来说说这位金国首领。
      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的人远远的就瞧见了孙九鼎,此人勒住缰绳,朝岸边行人大喊“孙九鼎”。
      孙九鼎一听,怎么还有人认识自己吗?立刻回头望去,那金人依然到了切近。
      金人说:“国镇,久别未见,一向可好啊?”
      孙九鼎奇怪这金人如何认得自己,心中纳闷,于是仔细端看,继而恍然大悟,原来这金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久未某面的姐夫张兟(shen,一声)。
      张兟见小孙已经认出自己,非常高兴,于是指着街边一个酒家说:“走,咱哥俩进去喝两口,叙叙旧,不过得是你掏钱啊”。
      孙九鼎一听这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说:“姐夫,从你这身装扮上来开,你肯定是飞黄腾达了,怎么还让我一个草根布衣请客呢?”
      张兟笑了笑说:“贤弟有所不知,你姐夫我这钱啊,花不得”。
      孙九鼎听了这话,有点蒙,他思量着,什么样的人不能花自己的钱呢?
      不过很快,小孙想明白了。你倒怎样,原来啊,张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死了,死人的钱,如何在人世间间流通呢?是吧。
      孙九鼎小酌几杯后,镇定自若的说:“您都死了那么长时间了,怎么会跑到这来呢?再说,我这大白天遇到你,会不会有什么不吉利的事发生啊”。
      张兟说:“贤弟无需紧张,你可是个大有福气之人,而且福运旺盛,不用担心”。
      随后,张兟说起了自己死时候子孙为自己做的那点事儿,贯穿整场送葬过程,没有他不知道的,看来人死咽气之后,并不是立即跑到阎王那报道,而是可以让魂魄于家中逗留数日,在行离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1:13  做记号
  •   张兟说:“去年中秋,我出公差,路过一趟家,你姐还有家中其他人当时在饮酒做乐,好不逍遥快活,根本不搭理我,连我的灵牌都不照顾了,于是我在盛怒之下,用酒壶袭击了我的女儿,打完人,我就离开了,再没回去”。
      孙九鼎说:“看您这身打扮,您现在在哪高就啊?”
      张兟说:“心在我做了皇城(汴梁城)的禄判,就是官员部分经理,主抓鬼士”。
      孙九鼎一听,十分高兴,立刻道喜。
      张兟说:“没什么喜的,这种官职十年一换,太普通了,神籍表上都没个姓名,属于地方财政开支,一如环卫工人和巡逻交警那样,只要你死的时候过了三十,都有机会当上,不过话说回来,别看没什么油水,但这个职位在鬼界中到也算不得太低”。
      孙九鼎“哦”了一声后又说:“像您这样平生嗜酒好色的,调戏过的妇女不计其数,也能混上官?”言下之意就是询问鬼界是否也考道德标准被决定一个人升迁(孙九鼎胆子够大吧,敢跟鬼这么说话)。
      张兟说:“这就是我的宿命,大凡人死后,都有因果报应的说话,其实不是,只要你生前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不出坏主意,那就一切好说”。
      话说了半截,酒家的门外走进一人来,此人见到张兟后先施一礼,而后告诉张兟,此时该是您值班了。
      张兟站起身来,拉着孙九鼎的手说:“你我走两步”。孙九鼎聊兴未尽,自然喜悦,欣然前往。
      走在路上的时候,张兟指着几个行人说,其实他们都是跟我一样的鬼,只是世间之人分不清而已。就这样,边聊边走,一直走到丽春门下,张兟这才道别。
      临别前,张兟说:“你现在往后走,但切忌不可回头瞅,一但回头,你命休矣,你刚刚跟我接触过,已经被阴气所侵,待有烈日之时,你要暴晒于日下,更不要随便吃药,就吃点平谓散即可。”说完,张兟离开了。
      张兟的最后一席话弄得小孙挺不高兴的,不仅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而且还让自己十分恐惧,你想啊,刚见面的时候跟自己说“福甚壮”,现在有跑出来一句“暴晒吃药”,这不还是说自己白天撞鬼有生命危险吗,再说,为什么还要吃药呢?这令孙九鼎非常不解。可是疑惑再大,也战胜不了恐惧,张兟的话,让孙九鼎感受更多的,还是恐惧。
      孙九鼎迷迷糊糊的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段俊仪的家中。
      小段一见孙九鼎面如土色的样子,马上意识到这孩子可能受了什么惊吓,于是被酒,希望喝两口能压压惊。这哥俩一直喝到晚,等天色暗下来后,孙九鼎决定回到宿舍,好好睡上一觉,以求彻底舒惊。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2:30  做记号
  •   第二日一早,怪事发生了。孙九鼎大泻三十多次,明显是拉痢疾,把个小孙拉得周围无力,气喘吁吁。别说一介儒生,就算是铁打的英雄,也顶不住三泡稀的泻力。眼见这自己即将被胃肠疾病闹死,在尚有一丝清醒的时候,小孙突然想起了张兟临行前跟自己说过的“平胃散”。随即,立刻服下,马上痊愈了。
      此后,正应了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孙九鼎连中三元,做到了秘书省主管的职位,也真是因祸得福,天随人愿啊。
      看到这,哥们看官们,是否知道当你白天见鬼时,应该会出现什么症状,而要如何拯救自己的生命了吗?
      
      
      孙九鼎.字国镇.忻州人.政和癸巳居太学.七夕日.出访乡人段浚仪于竹栅巷.沿汴北岸而行.忽有金紫人骑从甚都.呼之于稠人中.遽下马曰.国镇久别安乐.细视之.乃姊夫张兟也.指街北一酒肆.曰.可见邀于此少从容.孙曰.公富人也.岂可令穷措大买酒.曰.我钱不中使.遂坐肆中.饮自如.少顷.孙方悟其死.问之曰.公死已久矣.何为在此.我见之.得无不利乎.曰.不然.君福甚壮.乃说死时及孙送葬之事.无不知者.且曰.去年中秋我过家.令姊辈饮酒自若.并不相顾.我愤恨倾酒壶击小女以出.孙曰.公今在何地.曰.见为皇城司注禄判官.孙喜即诣前程.曰.未也.此事每十年一下.尚未见姓名.多在三十岁以后.官职亦不卑下.孙曰.公平生酒色甚多.犯妇人者无月无之.焉得至此.曰.此吾之迹也.凡事当察其心.苟心不昧.亦何所不可.语未毕.有从者入报曰.交直矣.张乃起偕行.指行人曰.此我辈也.第世人不识之耳.至丽春门下与孙别.曰.公自此归.切不得回顾.顾即死矣.公今已为阴气所侵.来日当暴下.宜毋吃他药.服平胃散足矣.既别.孙始惧甚.到竹栅巷见段君.段讶其面色不佳.沃之以酒.至暮归学.明日大泻三十余行.服平胃散而愈.孙后连蹇无成.在金国十余年.始状元及第.为秘书少监.旧与家君同为通类斋生.至北方.屡相见.自说兹事.(《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13:38  做记号
  •   二.梦魇
      梦魇,俗称鬼压身。科学上将它归类为精神作用的一种,其实这样的说法难免不让人觉得以偏概全,如果仅仅是偶尔的一场梦魇,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精神作用,可是,如果反复持续发作呢?那会是。。。。。。
      袁可久,北宋末年人,知识分子。其第袁可昶(chang三声),亦勤学之人。
      袁可昶年少时是给哥哥可久一同生活,当时,哥哥除了教可昶读书识字讲解史籍外,还教给了弟弟一篇叫《宝楼阁咒》的经文,并令其每日背诵,力求烂熟于心。
      可昶不知哥哥的用意,可因为是兄长之命,不敢怠慢,他只当服从既是,于是每日清晨起床,可昶必诵经文三五十遍,时间一场,也就记住了经文的主要内容。
      由于袁可久在传授经文之时,并未告诉可昶该经文到底有什么样的妙用,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袁可昶对该咒的作用一无所知,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绍兴三年夏,袁可昶考上了省立大学,成了一名住校的大学生,从此离开哥哥袁可久,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可昶上学的城市,受宋金大战影响,在战乱中城墙破败景象荒凉,且因曾有一场大仗正是在这个城市中发生的,所以尸横遍野阴气逼人。
      我们知道,大凡战场,都会有无数死伤的军士,这些战死的军人虽然停止了新陈代谢,可由于灵魂仍对肉身恋恋不舍,所以多有不忍离去的,再受到“尸家重地”阴气聚集的影响,有一部份冤气较重的灵魂(比如死的时候是被自己人乌龙误杀的),就会吸收周围的“阴气”,成为可以在阳间肆意霍乱的恶鬼。当然,这种鬼只是扰人清净,尚不具备治人于死的能力。他们之所以能在阳间捣乱,完全是他们在成鬼之初,并未纳入鬼籍之内,所以不受鬼府控制,一如黑户口的人一样,这些鬼没有任何鬼权,无论是受教育晋升还是住房权,所谓的游魂野鬼说的就是他们,这些鬼,向善的,主动去鬼府报道,向恶或是觉得自己死的冤枉的,就会怨气不散然乱人间了。而这些初级恶鬼祸害人的手段,总来说,就是在你进行某种行为的时候,通过骚扰你的脑神经,扰乱你的心神,导致你无法将事情做下去,比如噩梦。这不,有一位叫汪成的人,就遭遇了恶鬼入梦,整日梦魇的闹心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35:41  做记号
  •   汪成,袁可昶同窗。自“城荒”之后,每日于房中休憩,必定梦魇,弄得自己无法安睡,整日里魂不守舍,十分苦恼。汪成想,或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疲倦,所以才无法沉睡,于是就越发的耗费心神通宵达旦,直到睡意彻底侵袭后,方才入寝。可结果是,无效。依旧被噩梦惊醒,依旧是醒后一身大汗,精神越发萎靡不振了。
      后来汪成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将自己的遭遇跟袁可昶说了。小袁对小汪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听完汪成的一片牢骚声后,小袁问他:“兄弟,你给我说说你这梦都梦的是什么呗?”
      汪成说:“我梦见自己被人抓住头发,那还还做出举拳欲捶状,我因无法脱身,只能急忙醒来,反反复复,都是这样的梦,真是郁闷死了”。
      袁可昶听完后说:“或许是你一个人独居的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再加上屋内潮湿,难以通风,所以阴气太盛,这才遭了此难,不如搬到我房中来住,我是多人宿舍,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阳气十足”。
      汪成一想,袁可昶此话确有道理,那就姑且一试吧。于是小汪搬进了小袁的宿舍。
      汪袁二人都希望能通过过盛的阳气,逼走扰人清静的恶鬼,可事绝没那么简单,恶鬼并不在意阳气的多寡,他依旧我行我素,汪成也依旧的谁不安稳。
      于此同时,由于汪成受噩梦的纠缠,在夜中时醒时翻身的举动,招来了宿舍中其他兄弟们的集体不满,他们甚至一同要求,敕令汪直搬离宿舍,不要因为他一个人的不安,惹来一群人的郁闷。
      汪成见此情形,倍感伤心,同时也对“聚阳驱阴”的方法彻底失去了信心。
      眼见这汪成的痛苦,小袁也是心急如焚。
      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哥哥教自己背诵的那篇经文,虽不知这经文到底有什么作用,可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姑且一试了,更何况,这经文又不会伤了谁的身体,只当是一丝机会罢了,想到此,小袁提起笔来,默写出了经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随后将经文贴于汪成的床头,一夜无话。
      第二日清早,汪成狠狠的伸了个懒腰,口中大呼“爽”。那一晚,他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安然。
      从此后,书院再无怪事发生。
      袁可久所用的咒文,即“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个字,这八个字后被世人口述,以讹传讹,最总导致字音字形发生变化,这也是通篇《宝楼阁咒》失传的重要原因。
      当然,此咒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有心人大可去佛门藏经阁中找寻,而该咒的出处为大藏经,其翻译者是佛门圣僧元初法师,找到该书后,研读背诵,自有大成。
      至于袁可昶,在得知自己《宝楼阁咒》的妙用之后,深悔自己当年没将通篇记住。此后,袁可昶笃信佛教,研习大藏经,以保安康。
      
      
      袁可久.尝教其弟昶.以宝楼阁咒.昶不甚深信.然旦起必诵三五十遍.初未知其功效也.绍兴三年夏.肄业府学.方大军之后.城邑荒残.直斋卒汪成.每番宿室中.必梦魇.达旦方已.无一夕安寝.成殊以为苦.或询其所见.云.被人捽发欲加棰.故呼叫拒之.昶令徙于己房.犹不止.同舍生恶其妨睡.共议遣逐.昶试书咒语贴子柱.此夜晏然.由是一斋妖祟绝迹.其咒语即所谓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字.但世俗所传讹谬.写皆从口.而亦不得其音.要当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译师言为证.自有大功.昶因悔昔慢.始笃奉之.秘其事.三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43:15  做记号
  •   汪成,袁可昶同窗。自“城荒”之后,每日于房中休憩,必定梦魇,弄得自己无法安睡,整日里魂不守舍,十分苦恼。汪成想,或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疲倦,所以才无法沉睡,于是就越发的耗费心神通宵达旦,直到睡意彻底侵袭后,方才入寝。可结果是,无效。依旧被噩梦惊醒,依旧是醒后一身大汗,精神越发萎靡不振了。
      后来汪成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将自己的遭遇跟袁可昶说了。小袁对小汪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听完汪成的一片牢骚声后,小袁问他:“兄弟,你给我说说你这梦都梦的是什么呗?”
      汪成说:“我梦见自己被人抓住头发,那还还做出举拳欲捶状,我因无法脱身,只能急忙醒来,反反复复,都是这样的梦,真是郁闷死了”。
      袁可昶听完后说:“或许是你一个人独居的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再加上屋内潮湿,难以通风,所以阴气太盛,这才遭了此难,不如搬到我房中来住,我是多人宿舍,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阳气十足”。
      汪成一想,袁可昶此话确有道理,那就姑且一试吧。于是小汪搬进了小袁的宿舍。
      汪袁二人都希望能通过过盛的阳气,逼走扰人清静的恶鬼,可事绝没那么简单,恶鬼并不在意阳气的多寡,他依旧我行我素,汪成也依旧的谁不安稳。
      于此同时,由于汪成受噩梦的纠缠,在夜中时醒时翻身的举动,招来了宿舍中其他兄弟们的集体不满,他们甚至一同要求,敕令汪直搬离宿舍,不要因为他一个人的不安,惹来一群人的郁闷。
      汪成见此情形,倍感伤心,同时也对“聚阳驱阴”的方法彻底失去了信心。
      眼见这汪成的痛苦,小袁也是心急如焚。
      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哥哥教自己背诵的那篇经文,虽不知这经文到底有什么作用,可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姑且一试了,更何况,这经文又不会伤了谁的身体,只当是一丝机会罢了,想到此,小袁提起笔来,默写出了经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随后将经文贴于汪成的床头,一夜无话。
      第二日清早,汪成狠狠的伸了个懒腰,口中大呼“爽”。那一晚,他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安然。
      从此后,书院再无怪事发生。
      袁可久所用的咒文,即“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个字,这八个字后被世人口述,以讹传讹,最总导致字音字形发生变化,这也是通篇《宝楼阁咒》失传的重要原因。
      当然,此咒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有心人大可去佛门藏经阁中找寻,而该咒的出处为大藏经,其翻译者是佛门圣僧元初法师,找到该书后,研读背诵,自有大成。
      至于袁可昶,在得知自己《宝楼阁咒》的妙用之后,深悔自己当年没将通篇记住。此后,袁可昶笃信佛教,研习大藏经,以保安康。
      
      
      袁可久.尝教其弟昶.以宝楼阁咒.昶不甚深信.然旦起必诵三五十遍.初未知其功效也.绍兴三年夏.肄业府学.方大军之后.城邑荒残.直斋卒汪成.每番宿室中.必梦魇.达旦方已.无一夕安寝.成殊以为苦.或询其所见.云.被人捽发欲加棰.故呼叫拒之.昶令徙于己房.犹不止.同舍生恶其妨睡.共议遣逐.昶试书咒语贴子柱.此夜晏然.由是一斋妖祟绝迹.其咒语即所谓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字.但世俗所传讹谬.写皆从口.而亦不得其音.要当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译师言为证.自有大功.昶因悔昔慢.始笃奉之.秘其事.三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夷坚甲志》卷一)
      
  •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时间:2010-04-03 21:48:44  做记号
  •   呵呵,先顶
      
  • 作者:nuhuo0912  回复时间:2010-04-03 21:55:46  做记号
  •   make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3 21:58:06  做记号
  •   三.腿疾
      大凡腿疾者,一为先天不足,二为后天受挫。先天不足者,多被认为大脑无法控制腿部双肢,所以不能行走;后天受挫者,多为腰部以下神经因外界撞击而断裂坏死,无法接收大脑的信息。综上所诉,无物不跟“脑”有关,而在古代,脑袋上的事,多与智力有关,所以腿疾者,又可说“智欠”。此外,医学上,因腿疾成因不同,所以习惯对症下药,轻者外敷内服,重者则需要截肢重装。
      方术之中,也有关于腿疾的免费疗法,哪怕神经坏死,但只要不曾截肢,总还是有救的。
      《夷坚志甲》中有如下记载。
      宋时有个叫张孝纯的人,古稀之年,喜得一孙,此子乃张氏唯一血脉,传宗接代的重任硬生生的亚给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每每见到孙子,张孝纯满脸的皱纹都会伴随着喜悦的心情越发深刻。
      光阴似箭,张氏唯一的血脉已降生五年,原本,看着日渐长起来的孩子,张老一家应是越发高兴才对,可曾经孩子降生时的喜悦,在此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张老一家满面的愁容。
      要问张老为什么不开心,答案就在这孩子的腿上。原来啊,五岁大的孩子,却不能如同龄孩子般奔跑玩帅,日常行动,依旧靠爬。你说这愁人不愁人?
      要知道,中国人从来相信先天资质,认为“三岁看到老”,五岁的孩子若是不能走路,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智力不够,学东西太慢,二就是这孩子有病。为了证明自己的孙子到底是智力不够,还是真的有病,张孝纯遍访名医,可最终的答案另人十分泄气,那就是这孩子傻,可以说他只有人的器官,却无人的智慧,所以到了五岁还是不能走路。老张不服,他悉数自己祖辈,代代单传,并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受人唾弃的事儿,自己的孙子怎么可能是个傻子?(古人认为,上辈作孽下辈偿,正所谓父债子偿,所以大奸大恶之人,即便生了健全的后人,其后人也不得好死,当然,这仅是古人劝人向善的一种说辞。)。
      也就是老张头愁眉渐紧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邻居给他讲了个“咒语治腿”的案例,这让老张头眼前一亮。那个案例,是这样的。
      话说顷淮甸间有一农夫,腿疾多年,不能行走,也是多方求医,但仍久治不愈。农夫有个习惯,就是整日里不断的念着观音菩萨的名号,对菩萨异常虔诚,几十年不曾间断。终有一日,诚信感佛,观音显圣,给农夫留下了四句偈(ji四声)语,这偈语是这么说的“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得,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暗暗记下,而后每日背诵,背到百天时,腿疾痊愈,行走一如常人,周围相邻,无不称奇。
      听完邻居的故事,张孝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教他孙子以及孙子的娘一同背这偈语,并告诫母子,背诵期间吃斋弃荤,诚信向佛,不得有异。母子应承。
      一个多月后,奇迹发生了。张老的孙子不仅能下地走路,更能小跑,甚至大跳,像所有孩子一样,行走自如活蹦乱跳。这可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啊。
      很快,一些听说张老孙子传说的人慕名而来,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治疗腿疾,希望自己也能如小张一样,下地走路,健步如飞。
      张老愿做善事,将口诀以及过程尽数道出,而后得法者虔心礼佛,背念口诀,最终悉数痊愈,大快人心。
      
      
      
      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世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故病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洁持诵.不两月.孙步武如常儿.后患腿足者诵之皆验.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凡人来问者.辄书与之.皆于后书赠以之中四字.无有不如意.了不可晓.(《夷坚甲志》卷一)
      
  • 作者:默然斋主人  回复时间:2010-04-03 22:17:28  做记号
  •   留书签。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11:00:27  做记号
  •   四.难产
      孕妇难产,痛不欲生,几近乎崩溃,除医学手段,是否有其他止痛阵痛甚至彻底不痛的方法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江阴县有个叫齐三的人,结婚六年,娶妻欧氏,生产困难,但凡临盆,必定要到鬼门关外徘徊数秒,而后方得平安,若是一不小心,真有可能一命呜呼了。
      要知古人多有子孙满堂多福多寿的说法,而欧氏却生产苦难,着实令齐三头疼,一方面奇三想要多些子女,以壮门庭;另一方面三哥是个专情之人,不愿纳妾,生产一事还得由欧氏全权代理。可这生子必难产的情况,纵是再好的医生,也治不了啊,若是仅生一个,那就罢了,问题是连续生了俩,还是如此,真叫齐三郁闷异常。不过可惜的事,这件缠绕着齐三夫妻六年多的郁闷,被一孩子解决了,这个孩子就是齐家长子,齐宜哥。
      齐宜哥,年方六岁,聪慧过人,少既通事,晓父母之疾苦,立志解父母之忧愁。
      宜哥虽有“高志”,却终因年岁太幼,见闻太少,对母亲的疾苦无能为力。不过但凡有心之人,只要心诚意到,自有“奇人”指点迷津。这位豆蔻年华的儿童,正是得了一位不知名的老人家指点,最终学会了“救母”的方法。
      老人告诉宜哥,像他母亲这样的情况,只有道书中的《九天生神章》和佛典里的《佛顶心陀罗尼卷》,方能治愈。
      宜哥听后,立刻寻来这两篇经文,然后拜求了一位哲学造诣很深的道士,请其教授自己,解读经文。
      要说六岁能明事理的孩子,绝不可能是资质平庸之辈。仅三天,宜哥便能将全部经文滥熟于心。
      自学成之日起,每逢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早晨,宜哥必是仰天焚香,两篇经文各诵十遍,随后写下“救母”心愿,烧纸告天。如此以往,共计两年。
      两年后,欧氏在此生产,在生产前的怀孕期,欧氏无疾无痛,凡事遂心,整个孕期顺风顺水。后来到了临盆时,宜哥站在产床旁边,背诵经文,焚愿告天。
      正在欧氏发力产子时,产房中出现了十位神将,他们分别护立于欧氏四周,就在此时,产房内香气扑鼻,五光十色,一片祥和瑞景。
      几分钟后,产房内一声婴儿的啼哭,另焦急的等在产房门口的齐三,越发的紧张了,虽然他看到了产房内的奇异景象,可他还是担心妻子的生命,他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妻子,此刻是否平安。
      齐三冲进产房,第一眼就看到了自己那汗流浃背却嘴角流露着幸福的妻子,此刻的妻子,睁着圆溜溜的双眼,一边笑着,一边看着自己的丈夫。欧氏此次,母子平安。
      足见,那佛道两家,虽不同宗,但部分经文,若是放在一处,也可产生相辅相成的奇特功效。
      不过很可惜,当年老者口中的两篇经文,目前已经失传。该经文不仅能躲避难产,更有安胎之奇效,若是能得此人,妻子怀孕,虽一生只生一胎,可毕竟孕妇是种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此文至少可助孕妇顺利生产,不出任何差错。
      
      
        江阴齐三妻欧氏.产乳多艰.几于死乃得免.一子宜哥.年六岁.警悟解事.不忍母困苦.咨于老人.问何术可脱此厄.老人云.唯道家九天生神章.释教佛顶心陀罗尼为上.即求二经.从一史道者学.持诵三日.悉能暗忆.于是每以清旦.各诵十过.焚香仰天.输写诚恳.凡越两岁.绍熙元年.欧有孕.更无疾恼.至十月将就蓐.宜哥焚诵之次.见神人十辈.立侍于旁.异光照室.少焉生(以下原空一叶凡十八行行十八字)卧游到处总伤神.今集中亦无。(《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16:25:18  做记号
  •   原文更改, 第一个故事中的“来日当暴下”,改译为来日当拉肚子 恩恩才疏学浅 一时心急 翻译中有些漏洞
  • 作者:心有天下1  回复时间:2010-04-04 18:47:37  做记号
  •   哈~ 看了顶一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4 20:39:53  做记号
  •   五.烫伤
      很多人都会遭遇烫伤的痛苦,由于烫伤仅是一种皮肤表面的灼伤,所以治疗的办法也有很多种,但烫伤虽好治,却总会留下后遗症,那就是难看的伤疤。如何能更快的治疗烫伤,并尽快的祛除毁容的伤疤呢?咱们来看看方士的办法。
      宋朝时,有个叫黄袭云的人,这哥们家住辽宁建昌,他记述了一个关于治疗溃烂以及后遗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黄袭云的一位同乡身上,这位同乡,职业为商人,经常周围四方,偶然得到了哪个治疗溃烂的药方。
      话说这一日,商人贩货于浔阳江上,见夜色正浓,遂停泊货船,然后欣赏起来月下的湖光山色。
      正当这个商人对月欲歌的时候,隐隐约约的见到江中有只小船,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到船中坐着两个人,虽看不清他们的容貌,却能清晰的听到他们的对话,这让商人倍感奇异。
      商人听得船中一人说:“昨天伴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听说金山上的寺庙了在置办贡品,以奉神灵,于是我就跑去看了一看,可不想,那庙中所设贡品,虽是斋果,却沾上了血迹,已经彻底成了荤腥,根本不是修炼之人可以享用的,看到这些后,我十分愤怒,觉得这是厨师的错,于是就将他的受放进我的鼎中灼烧,到现在应该已经溃烂了”。
      另一人说:“他诚然有错,可你这责罚是不是也太重了”。
      那人说:“我也后悔啊,但问题是,我没有解除溃烂的办法”。
      另一人笑了一下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有治疗该病的药方,只要将生大黄捣碎,再用上等的好醋调匀,然后敷在患处,不仅能使伤痊愈,解除痛苦,更能消除伤疤,回复肌肤的旧貌,这种党法是最佳的疗法,不过很遗憾,虽有良策,却无法令他知晓,所以只能任其听天由命啦”。
      恰巧,这位贩货的商人朋友正要上金山办事,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他立刻意识到,这似乎是仙人想借自己之口,将信息传达给那受伤的厨子。
      第二天,商人打探到了金山上那座寺庙的位置,并顺利的找到了那位厨师。商人先是买了个关子,因为他想确定下穿上那俩人说的是否属实,是否这厨子真的受伤了,而且伤势如何。于是商人开口问:“兄弟,你这伤是怎么得的啊,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厨师说:“我这是在夜晚安排贡品的时候,因为没有光亮,一个没注意,就自己用刀误伤了自己的手指,而后血就滴在了贡品上,我本打算先止了血再更换贡品,可不成像,正在我恍惚这转身之际,只觉得有人用力的拉我的受,而后将它放在了火热的镬(huo四声,用来煮食物的铁器)中,瞬间,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另我呼号欲死”。
      商人听后,知道昨夜两人确是神仙,不敢怠慢,随即将治疗溃烂疤痕的药方告诉给了厨师,两日后,厨师的手,痊愈了。
      
      建昌人黄袭云.有乡人为贾.泊舟浔阳.月下仿佛见二人对语.曰.昨夕金山修供甚盛.吾往赴之.饮食皆血腥.不可近.吾怒庖者不谨.渍其手鼎中.今已溃烂矣.其一曰.彼固有罪.责之亦太过.曰.吾比悔之.顾无所及.其一曰.何难之有.吾有药可治.但捣生大黄.调以美醋.傅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兹方甚良.第无由使闻之耳.贾人适欲之金山.闻其语.意冥冥之中.假手以告.后诣寺询之.乃是夜设水陆.庖人挥刀误伤指.血落食中.恍惚之际.手若为人所掣入镬内.痛楚彻骨.号呼欲死.贾人依神言疗之.两日而愈.(《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5 15:04:33  做记号
  •   五.烫伤
      很多人都会遭遇烫伤的痛苦,由于烫伤仅是一种皮肤表面的灼伤,所以治疗的办法也有很多种,但烫伤虽好治,却总会留下后遗症,那就是难看的伤疤。如何能更快的治疗烫伤,并尽快的祛除毁容的伤疤呢?咱们来看看方士的办法。
      宋朝时,有个叫黄袭云的人,这哥们家住辽宁建昌,他记述了一个关于治疗溃烂以及后遗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黄袭云的一位同乡身上,这位同乡,职业为商人,经常周围四方,偶然得到了哪个治疗溃烂的药方。
      话说这一日,商人贩货于浔阳江上,见夜色正浓,遂停泊货船,然后欣赏起来月下的湖光山色。
      正当这个商人对月欲歌的时候,隐隐约约的见到江中有只小船,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到船中坐着两个人,虽看不清他们的容貌,却能清晰的听到他们的对话,这让商人倍感奇异。
      商人听得船中一人说:“昨天伴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听说金山上的寺庙了在置办贡品,以奉神灵,于是我就跑去看了一看,可不想,那庙中所设贡品,虽是斋果,却沾上了血迹,已经彻底成了荤腥,根本不是修炼之人可以享用的,看到这些后,我十分愤怒,觉得这是厨师的错,于是就将他的受放进我的鼎中灼烧,到现在应该已经溃烂了”。
      另一人说:“他诚然有错,可你这责罚是不是也太重了”。
      那人说:“我也后悔啊,但问题是,我没有解除溃烂的办法”。
      另一人笑了一下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有治疗该病的药方,只要将生大黄捣碎,再用上等的好醋调匀,然后敷在患处,不仅能使伤痊愈,解除痛苦,更能消除伤疤,回复肌肤的旧貌,这种党法是最佳的疗法,不过很遗憾,虽有良策,却无法令他知晓,所以只能任其听天由命啦”。
      恰巧,这位贩货的商人朋友正要上金山办事,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他立刻意识到,这似乎是仙人想借自己之口,将信息传达给那受伤的厨子。
      第二天,商人打探到了金山上那座寺庙的位置,并顺利的找到了那位厨师。商人先是买了个关子,因为他想确定下穿上那俩人说的是否属实,是否这厨子真的受伤了,而且伤势如何。于是商人开口问:“兄弟,你这伤是怎么得的啊,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厨师说:“我这是在夜晚安排贡品的时候,因为没有光亮,一个没注意,就自己用刀误伤了自己的手指,而后血就滴在了贡品上,我本打算先止了血再更换贡品,可不成像,正在我恍惚这转身之际,只觉得有人用力的拉我的受,而后将它放在了火热的镬(huo四声,用来煮食物的铁器)中,瞬间,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另我呼号欲死”。
      商人听后,知道昨夜两人确是神仙,不敢怠慢,随即将治疗溃烂疤痕的药方告诉给了厨师,两日后,厨师的手,痊愈了。
      
      建昌人黄袭云.有乡人为贾.泊舟浔阳.月下仿佛见二人对语.曰.昨夕金山修供甚盛.吾往赴之.饮食皆血腥.不可近.吾怒庖者不谨.渍其手鼎中.今已溃烂矣.其一曰.彼固有罪.责之亦太过.曰.吾比悔之.顾无所及.其一曰.何难之有.吾有药可治.但捣生大黄.调以美醋.傅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兹方甚良.第无由使闻之耳.贾人适欲之金山.闻其语.意冥冥之中.假手以告.后诣寺询之.乃是夜设水陆.庖人挥刀误伤指.血落食中.恍惚之际.手若为人所掣入镬内.痛楚彻骨.号呼欲死.贾人依神言疗之.两日而愈.(《夷坚甲志》卷一)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5 15:06:03  做记号
  •   
      六.毒药
      毒药,仅这二字,便知是害人的东西。
      众所周知,方士之术,除救人治病驱魔镇鬼之良法,亦有伤天害理杀人于无形的招数。本篇故事只为学“术”者一阅,晓之即罢,万不可潜心炼制,否则,后果堪忧。
      话说徽州婺源县怀金乡有个叫程彬的人,聪明绝顶却从未走过正途,专以“暴利”行业养活自己,这不,这哥们不玩白粉跟盗版,改玩毒药了。
      即为毒药,自是能害人的。其方法为,取数条毒蛇,尽数杀之,而后埋于地下,但不可深埋,如农耕种苗那般,稍有一层薄泥即可,再在泥土上置席子一块,以水浇灌,久之,在蛇的表皮上,就会生出一层蕈(xun,四声),也就是高级的细菌,说白了就是将毒蛇身体中的毒素蒸出来,然后凝结成状,便于采集。
      最后,将集取到的蕈,和进其他药物(由于蛇菌已是毒,为谨慎起见,故其余药物不做介绍),使其终成无色无味入水即化的粉末。
      药即成,自然得知药效,最开始的时候程彬是照了个陌生人,另此人鉴赏一下,此人略一品尝,当场毙命。这可把程彬吓坏了,你想啊,程先生虽以“险”牟利,可最多也就是卖点白粉弄点盗版毛片什么的,像这种食入后立即死人的,程彬万无胆量敢做。
      可是,药既然治成,总不能不用吧,但是用了又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思前想后,程先生向到了一个万全的良策。
      他放弃了用人做实验的危险游戏,而是如很多科学家一样,改用小动物试药,程彬选择试药的动物为青蛙。
      他先是取了一小部分药,然后灌进青蛙的嘴中,待青蛙吃后,将其释放,观察青蛙吃药后跳跃的次数,最终得出实验的数据,继而有了给人食用的药量。
      一切齐备之后,程彬给这药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万岁丹。
      最初,程彬为自己的丹药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广告,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凡和平年代,救人的总没有害人的更易受人关注,所以很快,万岁丹的名号打响了。
      程彬的第一位客人是个“心愚”之人,所谓“心愚”,就是小心眼,见到仇人就恨不得杀死他,当这个“愚”人得知程彬手中有一种无色无味如水即化的毒药时,十分兴奋,他花重金买来,准备必要之时以作必要之用。
      恰巧,这一天“愚”人家来了个客人,此人同“愚”人面和心异,“愚”人心胸狭窄,久看不惯,决定将药取出,以药杀之,以绝后患。
      然而,世间之事,多有歪打正着的巧合,一如“愚”人准备的茶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10:01:09  做记号
  •   本是给自己老岳父喝的茶却莫名其妙的被掉包给了客人,而自己老岳父饮用的茶水,竟是那杯“愚”人为客人精心准备的毒茶。
      由于“愚”人下手太狠,用量过猛,所以在老岳父饮茶之后,当场毙命,根本没有救治的时间。
      眼见着死状悲惨的岳父,“愚”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害人不成终害己,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现在咱们回头再说说程彬,程彬制药,虽不想害人,可追求起来,他终是难辞其咎。程彬有个弟弟,叫程正道,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孩子应该不是坏人,他知道哥哥所经营的一切都是不正确的,可碍于兄长的威严,自己又不好说什么,他之能盼望有朝一日程彬能自己醒悟。
      终于,在正道的一心期盼下,日渐衰老的程彬有了悔过的举动。该举动就是大搬家。将家搬至数十里外的地方,远离村镇的是非,不想再做那伤天害理的买卖了。当然,这样的决定也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积点功德,别在自己死后弄得家无宁日儿孙不善。
      可惜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进了黑社会就不是说你想洗底就能洗干净的,金盆洗手不是还得开个记者招待会吗,你程彬意味跑到远地方就算完事了?没那么容易,爷爷们来了。
      程无奈了,纵是自己已迁家百里,买药的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程彬知道,大凡前来买药的人,非富即贵,这些人,用药杀人只是避免麻烦,纵是没有药,以他们的实力,弄死个老百姓也如排死个苍蝇那般简单。自己若是拒绝售药,必有难缠的麻烦,可一旦卖了,又难免背上太多的罪孽,思量一番后,程彬决定,卖假药。
      治病救人的假药,多半是无效或有毒害,而毒药的假药,一般的结果都是无效。
      毒药既然不能杀人,自然没人买了,而既然无效,那也应退款,所以在程彬死的时候家徒四壁异常清贫,其子后来也做了乞丐,饿死街头,随即绝后。
      另有一则故事,说曾有一公差收租,程彬拒交,于是就遭到公差一顿数落,并在言语中参杂了很多毁谤之词,程彬听后,心火乱冒,但表面和颜悦色,还斟茶谢罪。
      公差饮毕,起身离开,刚一出门,没走几步,但觉脑涨头痛,一股腥味冲上喉间,胃部一紧,口吐鲜血。差人明白,自己必是遭了暗算,于是立即转身,倒在程彬家门口,哭天喊地大呼救命,祈求程先生手下留情。
      程彬见状,洋洋得意,叫公差别动,转身到了一杯清水,给茶人喝下,立刻痊愈。
      总的来说,此药虽毒,但只要用量不多,还是有解毒之药的。遗憾的是,解药并未尽数,而毒药的附属配方也已失传,仅此一记。
      
      徽州婺源县怀金乡民程彬.邀险牟利.储药害人.多杀蛇埋地中.覆之以苫.以水沃灌.久则蒸出菌蕈.采而曝干.复入它药.始生者以食人即死.恐为累不敢用.多取其次者.先以饲蛙.视其跃多寡以为度.美其名为万岁丹.愚民有欲死其仇者.以数千金密市之.尝有客至欲置毒.误中妇翁.翁归而悟.已不可救.彬有弟曰正道.雅以为非.不敢谏.至徙家避诸数十里外.彬既老.始悔不复作.稍用伪物代之.药既不验.遂无售者.既死贫甚.唯一子.丐食道亡.其后遂绝.尝有里胥督租.以语侵彬.彬怒毒而饮之.胥行未几.脑痛呕血.亟反卧其门.大呼乞命.彬汲水饮之即愈.盖有物以解其毒也.县人董猷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16:17:32  做记号
  •   七.鬼缠
      许是妖鬼注定为伦理之外的生灵吧,古来就有妖孽诱人吸阳炼阴的说法。
      传统的说法是,狐鬼多以女性示人,勾引成年男子,与之欢合,继而吸干男子精血,终令男子精骨皆枯气血尽失而死。更有诸多文人,将人鬼之合浪漫开来,谱写《人鬼情未了》《倩女幽魂》等传奇爱情。不过很遗憾,诸多人鬼交合的故事中,总说成奸后男儿体质渐衰,大有元阳尽泄的危,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杀了引人发欲的男子,方可解救,却少有提及人鬼结合之后多少日方憔悴昏迷,又有多少日方回归天外,是否通过性爱进行的索命勾当,也如诸多劫难般有个大概的限期。带着这个问题,咱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北宋末年有个赵应之,南京官二代,携其弟茂之同在首都开封,并结识了开封当地一吴姓富二代,三人志趣相投义结金兰,号称“三剑客”。终日里赏景观花吟诗作对,连带着调戏点良家妇女什么的,总之“官商勾结”,尽是大户人家轻薄公子的行径。
      且说这年春天,临近春尾,三人闲来无事商量着到那处赏春,最终决定,前往享誉开封的旅游胜地金明池,浏览池畔景色,以做消遣。
      到了金明池,下得马来,但人有说有笑,边聊边走,说话间就走上了一条小路。这条路上甚是安静,无人打扰,远远的看到一间小酒馆,赫立道旁。走近一瞧,顿觉耳目一新。
      但见这酒馆竹制莲蓬,鲜花绕梁,饮用之物古香古色一应俱全,桌椅板凳干干净净摆放整齐,观其全貌甚是可爱。三人随便走进了小酒馆。
      事实上,以上一切条件都不是最能吸引这三位公子欣然进入的理由。他们三人之所以走进酒馆,全是因为此时的酒馆内仅有一位二八佳人,且酒馆四周寂静无人,正是荒山野岭遇美女,不是流氓也流氓啊。
      三人叫了酒水后,坐于客桌之侧,以待酒水。此时,赵应之猛的发现,这郊外无人之处的酒家少女,竟如画中仙子般美艳动人,最初只徒清净且是女子当家无甚顾虑方才进入的,谁承想,无心以为俗家女,却是巧遇天上仙,真叫人心痒痒啊。赵应之想到此,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赵应之拉了拉吴公子的衣襟,然后指着那打酒的少女说:“吴兄,叫她过来陪咱哥们喝两杯,以助酒兴,你还怎么样?”吴公子一听这话,也便仔细打量了少女一番,随即色茫茫的两道光从打吴公子的双眸中喷射出来,吴公子猛点波浪头。
      要说公子哥们大都有两手绝活,一是花老爹的钱眼都不眨,二就是面对美女气定神闲,远比那些穷二代或是小康家庭中走出来的男生大方得多,而女性大都喜欢大方掏钱言辞阔绰的人,所以结果很明显,那女子答应了。
      女子稳稳当当的坐在了吴公子身旁,刚要举杯,女子忽又站了起来,这让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吴公子大感意外,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袭上心头,好在这种挫败感并未在吴公子心头萦绕太久,因为这场意外是情有可原的——女子的父母回来了。
      那年月的女子,虽不见得太多本分,但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别说在当时,就算是现在,荒郊野外的,一个大姑娘跟三个陌生男子打成一片,也绝对是种遭人非议的行为。
      既然没了助兴的人,原本的兴致也自然消减,三人自觉没趣,于是喝了杯中之酒后各自归家了。
      
  • 作者:WYZQSS  回复时间:2010-04-06 20:03:15  做记号
  •   不错,好东西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20:35:31  做记号
  •   没几日,春尽夏出,本年度的春游也拉上了序幕。古人有种观点,那就是春种秋收各应时节,日常行事也要注重规律,所以春日一逝,也就不好再去金明池了。当然,这样的理论并不通用,只是做作的大户人家的繁文缛节。
      失去了春游的机会,那就意味着至少今年一年,再难见到酒馆里的少女了。其实见不着也就见不着了,若是还了一般人,到也没什么念想,毕竟擦肩而过的美女多了,还能见一个爱一个啊,可吴公子不一样,他竟对那女子相思起来,究其原因,无非是在两厢情愿有机可乘的时候,却未得手,一种遗憾导致了念念不忘。想来若是那女子不曾欣然就坐,给吴公子一个幻想的空间,吴公子也不至于太过上心,毕竟以他的身价,别说酒馆丫头,纵是小家碧玉也养了十个八个的,又怎会为那山也靓妹茶饭不思,夜梦皆她呢?
      就这样,吴公子想啊盼啊,终于,一年过去了,又一年的春天缓缓走来。当吴公子见到柳树上发出新芽的时候,他的整颗心都开了花。
      随即,唤上赵氏兄弟,重游旧地,以期再见酒妹。
      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到了酒馆门前时,竟发现,此时的酒馆,门庭冷清,院落萧索。在酒馆中烧酒之人已不是去年的女子,而是一对老夫妇。
      三人心有猜疑,想探个究竟。于是再次走进了这家酒馆。
      三人叫了酒后,吴公子自是心急见佳人,所以赶上酒之时,询问老夫妇,去年那卖酒女子今夕何在?
      公子话刚落,而老的眉间都呈现了一团忧郁。老头说:“您说的女子正是我女儿,去年开春,我带着老伴去上坟,把我女儿一人留在家中,回来之时,见她与三名轻浮男子一同饮酒,不觉大怒,遂教训了她几句,怪她不懂自重恐日后难做人妇,她听后显然不服,可只是闷闷不乐,将自己关于屋内,不承想,几日后,竟突然死了,她的坟就立在我着屋子的旁边,那个小丘就是”。说完,老人将手指向了屋旁的一个小丘。
      三人自觉有愧,知道女子之死皆因自己,于是不敢再问,慌忙的离开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三人都叹惋着红颜多薄命,天妒美娇娘,其中最是感伤的就莫过于动了真情的吴公子,一番悲痛后,天已黄昏,于是各自上马,准备回家。
      吴公子本想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可不想,刚走到旅游区的大门,就见到一个用纱遮面的女子,那女子透过薄纱知道三位公子已然注意到了自己,于是忙呼:“我就是去年池上与你们饮酒的人,你们今天是不是去我家找我来着?实在不好意思,我父母打算断了你们的念想,所以谎称我已死,弄个假坟糊弄你们,其实我一早就搬出来自己住了,新住所在城里的委巷内,一层小楼宽敞干净,你们可愿一同前往?”
      
  • 作者:xrenwofei  回复时间:2010-04-06 20:39:29  做记号
  •   顶一下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6 22:11:50  做记号
  •   三人一听,立刻精神振奋,高兴得鼻涕泡都冒出来了,要说这人啊,色胆包天,面对美色,他们竟不冷静想想,只照过一次面的女子,而今如妓女拉客般直接招呼他们,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那简直太不合情理了。可多数男人就是这样,永远喜欢被美色引诱,特别是不计报酬主动献身的。最终他们兴高采烈的下了马,然后跟着女子一起消失在渐渐模糊的夕阳之下。
      到了女子的住所后,没别的,吃喝说笑有滋有味,待夜色已浓,赵氏兄弟回家,吴公子自是春宵一刻,白捡的便宜谁不捡啊。可惜的是,天下永远没有白吃的午餐,对于男人来说,女人不要你的钱,并不一定表示真的爱你,她可能是要你的命。
      自此后,吴公子于哪女子往来甚密,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月多那么一点点,差不多得有一百天了。该发生的悲剧彻底发生了。
      此时的吴公子面容憔悴,体力尽失,大有朝不保夕气绝身亡的危险,不用问,那女子定是鬼了。
      眼见着自己的儿子奄奄一息,而诸多名医又束手无策,吴老太爷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腔愤怒无处宣泄,只得找来肇事的赵氏兄弟,破口大骂,扬言儿子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定要将赵家二子送上官府,一同法办。
      赵氏兄弟一听,冷感就冒了出来,虽说自己是官二代,可父亲终究在南京,这里是开封,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只不过是赵氏宗族里的外放官员,要是强龙,怎么也得是那些生活在天子脚下呼风唤雨的赵家血脉,眼前的自己,别说是龙,可能就连条蛇都不如。事到如今也没别的选择,想办法吧。其实在赵氏兄弟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时候,他们就对那女子的身份有了怀疑,所以当他们从吴家走出来的时候,根本没找什么医生,而是直接找了降妖驱鬼的方士。
      当时最有名气的抓鬼大师,就是皇甫法师。于是赵氏兄弟花重金请其帮忙看看吴公子的病。
      皇甫不看便罢,一看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皇甫说:“这孩子身上的鬼气十分强烈,已深入体内个大器官,当务之急就是趁他还有口气,赶快往西跑,至少要跑出三百里,倘若留在此处,满一百二十天,这条小命肯定交代,别说是我,纵是佛祖临凡,都无计可施”。
      赵家兄弟一听,赶快准备马车,带着吴公子往西跑吧,离开封三百里的西面有一座城,该城名叫洛阳,而洛阳,正是三位公子的目的地。
      让人郁闷的是,这三百里的路程中,并不是完全平安的,每到食宿之所,那女鬼必在客房内等候,晚上睡觉时,女鬼更是强行上床,赵家兄弟一介凡夫,如何奈何得这鬼,更何况是在夜间,也是女鬼法力最强的时候,兄弟二人只能期盼太阳早些升起,因为太阳一出,女鬼就消失了,这说明女鬼尚不具备白日行走的本领,或许是因为想白日行走,才来摄人阳气以助本领,否则那日就不会在黄昏掩映下面遮轻纱以示众人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10:18:13  做记号
  •   好在离一百二天大限之前,三位公子成功抵达洛阳城,虽未期满,但也相差没几日了,若是这几天内女鬼依旧纠缠,那吴公子的小命真就该绝了。
      正当三人在酒楼上望洋兴叹无计可施的时候,皇甫先生骑着头纸驴从楼下缓缓经过。
      三人见救星赶到,忙匍匐在地,祈求先生救命。
      皇甫二话没说,开坛做法,并将手中宝剑授与吴公子说:“不出意外的话,你小子是必死无疑了,但是,既然说了有意外,那就意味着还有一丝生机,你干脆铤而走险一回,回到客栈,门窗紧闭,黄昏时分若有人破门而入,你就直接用剑刺他,若是得幸,杀的是鬼,那你有活的希望,若杀的是人,那你就去偿命,杀,或许可活,不杀,必死无疑,百分之三十的机会,愿意你就干”。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其他选择吗?三兄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干也得干了,谁叫有希望呢。
      黄昏时分,果有人用力击门,待门一开,三兄弟一齐用力,抛出宝剑,“噗”的一声后,开门之人仆倒在地。三人拿起烛火一瞧,还真是那个女鬼。中剑后的女鬼血流如注,死相悲惨。或许有人会问,鬼怎么能流血呢?别着急,这个故事还没完呢。
      女鬼是没了,可吴公子的命暂时还不能交由自己掌管,这回不光是他,连同赵家兄弟跟皇甫法师,一同下了监牢,要是这是为何,原来啊,他么杀人的过程,被一个过路巡查的小警察撞个正着,小警察正愁没晋升的功绩呢,这回可好了,送上门来的大礼,四男杀一女,果然精彩。
      既然被抓,自然要审,必须得弄清楚他们的杀人动机啊。可是在审理中,四人异口同声,硬说那是女鬼,自己不曾杀人,这让主审的官员也是一头雾水,那好吧,既然说杀的是已死之人,而这死人又有出处,那就去死者本家问个究竟吧。
      官差来到金明池,见了死者父母后,二老皆说,自己女儿确已死去一年有余,坟墓仍在。既有坟墓,咱们就开棺验尸。
      验尸结果匪夷所思,棺中女子死时所穿的衣服完好整齐,只是棺木中竟无女子的尸体,可是老夫妻口口声声承认当初是自己为女儿下的葬,如今为何不见了尸体,确有想不通之处。后将女子尸体拿来确实,父母皆称确是自己女儿,不知尸体为何在外。
      最终,这一桩案件由于证据不足,前后矛盾,不了了之了。吴公子也算捡回了一条小命。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女鬼死后会流血了吧。原来,鬼不仅是灵魂独立的,有时候,也能将身体取出棺木,以做同人苟且时的道具,而吴公子这三个月来一直都在根一具尸体发生着性关系。。。。。。
      
      
      赵应之.南京宗室也.偕弟茂之在京师.与富人吴家小员外.日日纵游.春时至金明池上.行小径.得酒肆.花竹扶疏.器用罗陈.极萧洒可爱.寂无人声.当垆女年甚艾.三人驻留买酒.应之指女谓吴生曰.呼此侑觞如何.吴大喜.以言挑之.欣然而应.遂就坐.方举杯.女望父母自外归.亟起.三人兴既阑.皆舍去.时春已尽.不复再游.但思慕之心.形于梦寐.明年.相率寻旧游.至其处.则门户萧然.当垆人已不见.复少憩索酒.询其家.曰.去年过此.见一女子.今何在.翁媪颦蹙曰.正吾女也.去岁举家上冢.是女独留.吾未归时.有轻薄三少年从之饮.吾薄责以未嫁而为此态.何以适人.遂悒怏不数日而死.今屋之侧有小丘.即其冢也.三人不敢复问.促饮毕言旋.沿道伤惋.日已暮.将及门.遇妇人冪首摇摇而前.呼曰.我即去岁池上相见人也.员外得非往吾家访我乎.我父母欲君绝望.诈言我死.设虚冢相绐.我亦一春寻君.幸而相值.今徙居城中委巷.一楼极宽洁.可同往否.三人喜.下马偕行.既至则共饮.吴生留宿.往来逾三月.颜色益憔悴.其父责二赵曰.汝向诱吾子何往.今病如是.万一不起.当诉于有司.兄弟相顾悚汗.心亦疑之.闻皇甫法师善治鬼.走谒之.邀同视吴生.皇甫才望见大惊.曰.鬼气甚盛.祟深矣.宜急避诸西方三百里外.傥满百二十日.必为所死.不可治矣.三人即命驾往西洛.每当食处.女必在房内.夜则据榻.到洛未几.适满十二旬.会诀酒楼.且愁且惧.会皇甫跨驴过其下.拜揖祈哀.皇甫为结坛行法.以剑授吴曰.子当死.今归试紧闭户.黄昏时有击者.无问何人.即刃之.幸而中鬼.庶几可活.不幸误杀人.即偿命.均为一死.犹有脱理耳.如其言.及昏.果有击户者.投之以剑.应手仆地.命烛视之.乃女也.流血滂沱.为街卒所录.并二赵皇甫师皆絷囹圄.鞫不成.府遣吏审池上之家.父母告云已死.发冢验视.但衣服如蜕.无复形体.遂得脱.江续之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17:07:59  做记号
  •   八.早衰
      早衰一词想来都不陌生,时下人多受高压所累,在工作学习等日夜劳碌中,难免生理机能下降,导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更有甚者心力衰竭日渐萎靡。古书中有一方,可治早衰,虽未闻现世有谁用过,也不知是否合乎科学,但“方术”之一,且做奇闻。
      古时有个叫乾道闲的人,为杭州仁和县公务员。正值青壮年期的他,即有早衰现象,且病情严重到牙床不稳牙齿脱落的地步,生命垂危,处境堪忧。
      面对如此困境,乾先生自是急于医治,情急下难免不做出有病乱投医的冲动之举,就这样,他从一位号称自己是道士的不照行卖药者的手中,求得一方,决定死马且当活马医,拼死一试。
      该药的药方甚是简单,仅有两味药,一是生硫磺,二为猪内脏。
      方法是,先将生硫磺碾成细末,然后将猪的内脏掏空,切忌将内脏中的一切脂肪掏干,否则药效尽失。带掏净后,将硫磺粉末填充进猪内脏中,填好后,放于水中煮烂,取出,再进行研磨,使之回归粉状,如白面般,和成饼体,放于蒸笼内蒸上一宿,取出后捏成丸,无需饭前饭后,只当每日零食,随便服用即可。
      乾先生按方做药,两月后,奇迹出现了。
      乾先生不仅食欲大增吃嘛嘛香,更是步履轻盈神清气爽,后来直到他九十对岁,亦无老态,如壮汉般下地撒种搬土运砖,气定神闲一切自如。
      后来有一天,乾先生同县长外出公干,因多喝了几杯,醉后吃了牛血,随即腹泻不止,所排之物呈金黄色,仿如痢疾,免疫力瞬间崩塌,没过几天就驾鹤西去了。
      这事儿后来被记在了宫廷医官的笔记了,并被御医李巨源得知,这哥们知道以后就跟一个姓王的枢密使讨论,王说:“只听说猪肉能抑制硫磺的药性,他即是用猪内脏,足见是懂得药理,且用之也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一种保健类的药物,只有长期服用,才能显出功效”。
      文后提示:此方虽有强身健体之功,却不是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纵乾道闲不是误食牛血而死,想来最多也坚持二三十年,也就寿终正寝了。
      
      乾道闲.仁和县一吏.早衰病瘠.齿落不已.从货药道人求药.得一单方.只碾生硫黄为细末.实于猪脏中.水煮脏烂.同研细.用宿蒸饼为丸.随意服之.两月后饮啖倍常.步履轻捷.年过九十.略无老态.执役如初.因从邑宰出村.醉食牛血.遂洞下数十行.所泄如金水.自是尪悴.少日而死.李巨源得其事于临安入内医官管范.尝与王枢使言之.王云.但闻猪肪脂能制硫黄.兹用脏尤为有理.亦合服之久.当见功効也.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20:22:12  做记号
  •   九.遗传病
      无分古今,但凡男子家中若见某些使人短命的遗传病,多有求婚遭堵,就业遇困的危险。若换女子,虽增添了一分忧郁,却也难免悲凉叹惋。古书记载,佛家有一咒,可化解遗传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温州瑞安有一读书人,姓曹名瑴(jue,二声),自觉老。少年时曾做过一段时间带发僧人,也就是如武松般的行者。
      曹瑴家中拥有一种遗传病,可到底是白血病还是哮喘,书中没有交代,总之是会死人的那种。
      忽有一日,全家掌事儿的成年男子悉数全死,家中连个撑门面当家作主的人都没了,于是曹瑴摘了念珠,脱了僧衣,将发髻盘好,穿上儒装,回到了家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几个寒暑一过,拥有曹氏正统血脉的曹瑴,也未能逃脱遗传病的魔爪,终于在一个月黑风大的晚上,病发了。
      曹瑴深知,此病断无医药可治,若真有转机,先人门也不至于壮年时便撒手人寰了。
      若是换做其他人,或许多会选择等待,等待死神降临的那一瞬间,然而曹瑴不是,他竟保守着自己少年为僧时的习惯,每日诵读一篇叫做《炽盛光咒》的经文,以期生前便为自己超度。
      这里介绍下《炽盛光咒》。据史料记载,该经文最早见于唐朝,本是梵文,后经一位叫不空的和尚翻译,遂进了佛经之中,该文原名为《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主消除一切灾难。
      主要咒文如下:
      曩谟三满哆(na mo san man duo) 母驮喃(mu tuo nan) 阿钵啰底(a bo la di) 贺多舍(he duo she)娑曩喃(suo nang nan )怛姪他(da zhi tuo)唵(ong或an) 佉佉(qie) 佉呬(qie xi)佉呬吽吽(hong)入嚩啰(ru wa la)入嚩啰 钵啰入嚩啰(bo la ru wa la)钵啰入嚩(po)啰 底瑟姹(di se cha)底瑟姹 瑟致哩(se zhi li) 瑟致哩 娑癹吒(suo po zha)娑癹吒 扇底迦(shan di jia) 室哩曳(shi li ye) 娑嚩诃(suo wa he)。
      说回曹瑴,且说他为求消除等死的恐惧,竟每日诵读该经文上万遍,持之以恒安心等死。但是,没过几天,在曹瑴的身上,就发生了一件怪事。
      曹瑴感觉到有三只虫子打自己身体里钻出,两只匐于背部,一直出于下腹,且这三虫出来后,在曹瑴身上飞速抓爬,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弄得曹瑴奇痒难耐,可由于害怕,又不敢看是什么虫子,于是只能继续念咒。
      忽然,一道金光子在曹瑴头顶闪过,曹瑴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觉得身上的三只虫子瞬间消失了。
      也就在这一天,曹瑴家传的疾病,痊愈了。
      
      
      瑞安士人曹瑴.字觉老.少出家为行者.其家累世病传尸.主门户者一旦尽死.无人以奉祭祀.瑴乃还儒冠.后数年亦病作.念无以为计.但昼夜诵炽盛光咒.一日读最多至万遍.觉三虫自身出.二在项背.一在腹上.周匝急行.如走避之状.瑴恐畏不敢视.但益诵咒.忽顶上有光如电.虫失所之.疾遂愈.郡人戴宏中履道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7 22:18:06  做记号
  •   十.驱魂
      若遇鬼魂,当如何赶走?
      多见影视剧中有捉鬼法师教人念咒驱鬼,世人可知驱鬼之咒如何念得?又可知,其实日间萦绕于你我周遭的某种音乐,正是那驱鬼的灵咒。
      张端慤(que,四声),浙江丽水人,曾做过一段时间道士,后弃道还俗,虽不坐道观不礼道神,却尤爱丹灶炉火,喜好炼制丹药。
      还俗后,于一同乡好友出海贩货,期望赚些小利,安乐度日。
      他们出海做生意的目的地是福建泉州,不过,虽然福浙沿海同属大宋疆域,但朝廷明文规定,凡私船出海,必缴海关税,而税费颇高,所以很多商贾选择逃税。他们的办法是加快船只运行速度,摆脱海关稽查艇的追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是能省下大笔开支,弊就是此种绝海扬帆的做法带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乘风破浪的同时,受技术限制,船只很容易在海上迷路。
      张端慤所乘坐的船,就迷路了。不过好在命大,在海上瓢泼了几日后就见到了陆地。他们上岸的地点不是泉州,而是广东的番禹。
      目的地的变更,对于商贩来说,极有可能导致自己所携带的货物难于出手,毕竟各地百姓的物质需求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张端慤与他的同乡,一上岸就意识到,自己这回真的要亏了。
      此刻,来时的船因遭受海浪洗礼,不得不滞留修整,暂时还无法起航,所以张端慤只能跟自己的朋友找了个小旅店暂且住下,待返航时再动身。
      或许是因为遭遇了海上的颠簸,也可能由于本次旅行大有亏本的可能,张端慤的哪位同乡,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没几日,死了。
      张端慤见友无救,遂置棺木成殓其尸,但因身上所剩无几,无法托运回家,于是就先寄放在了当地的一间寺院内。
      话说这日晚上,刚要入睡的张端慤就听见有人叫他,借着月色睁眼一瞧,原来是自己的那位同乡。
      乡友见张端慤睁眼,随即满脸堆笑的说:“正父(张端慤的表字)兄,你酷爱炼制丹药,则其中有什么好处?”张端慤听到这句没头没尾的问话时,以意识到,眼前跟自己说话的其实是朋友的灵魂。若是换做其他人,想来肯定要出身冷汗,可张端慤没有,他毕竟是道士出身,早知世间有灵魂鬼魅惯于头七回魂,更知与鬼交谈的后果,所以他并未理睬乡友,而是口中诵起了《大悲咒》,只诵几句,那友人便觉不对,随即意识到了这咒的厉害,于是慌忙起身,急匆匆欲走,临行前深情款款的对张端慤说:“我来与你相会,你为什么要咒我?”说完就消失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0:49:59  做记号
  •   见友人离去,张端慤也未再多想,一如平日般的翻身入梦了。
      睡梦中,张端慤又见友人,此时友人于梦中对张说:“咱哥俩在一块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将远行,日后定不复见,如蒙不弃,你可否送我几步?”张端慤欣然接受。
      要是为什么张端慤肯于睡梦之中搭理同乡,甚至能跟同乡并肩前行,而在世间之事不予理睬?前者是因为梦中所见,皆不伤身,凡神灵送旨亲友会面多于梦中,正是因为梦中所见绝不会对人本身有任何伤害,这种托梦式的“见鬼”有别于《梦魇》一文中的被鬼扰,凡此形式多是鬼作善意之举,意在传达某种信息,不足扰乱心神甚至伤害身体。至于后者,即便是光天化日之下,鬼再友善,也足够要你半条命了,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鬼缠》中人鬼香艳,又有别于《撞鬼》,原因是鬼有鬼法,亦分阴气之高低,《撞鬼》中那只鬼,已有鬼职,自然见他后人定伤身,而《鬼缠》中的女鬼,不过刚死一年,尚未聚集更多阴气,所以需要长期共处方有反应。至于本文中张端慤在睡前对友人的不予理睬,只是不想明朝早起跑肚拉稀或是影响睡眠,其实根本不会伤及生命,否则人死后也就不会有“头七”的说法了,正因为对生者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鬼差才允许死人回世跟亲人告别。
      且说张端慤睡梦中为同乡送行,二人有说有笑的走了几步,不想这几步竟走到一座红桥的桥头,友人伸手拦住张端慤,然后自己走上桥,继而回转身对张说:“就送到这吧,此桥不是你该上的”。说完,友人的眼角处渗出了几滴晶莹。此时的张端慤亦感自己睡前做的太过分,伤害了朋友间的情谊,可是已然如此,自己也只能站在桥头默默的为友人送行。
      翌日清晨,张端慤回忆梦境,虽历历在目,却怎么也不知道那“红桥”的寓意。
      几天后,广东新任侍郎王承可,下令所有寄棺于寺庙的尸体,尽数火化,张端慤挂念乡人尸身,于是请僧人将乡友的尸体,按比较高档的火化形式,在城下单独焚烧。烧后,拾其骨灰,倒于江中。
      直到张端慤从桥上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此桥正是梦中跟友人告别的桥,一时间睹物思人,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读完故事,您可知道,为何《大悲咒》于街头巷尾乃至个人的Mp3中都随处可见,除了其拥有绝对美妙的旋律完,更重要的是,它能驱魂辟邪。
      
      
      张端愨.处州人.尝为道士.平生好丹灶炉火.初与一乡友同泛海如泉州.舟人意欲逃征税.乘风绝海.至番禺乃泊舟.二人不得已少留.乡友者得疾死.张为殡敛.寄柩僧寺.一夕寝未熟.而友至.呼其字曰.正父公酷好炉鼎.何为也.张悟其死.应曰、吾自好之.何预君事.即闭目默诵大悲咒.才数句.友已知曰.偶来相过.何为尔也.即去.久之复梦曰.我与君相从久.今当远别.不复再见.幸偕我行数步相送.张诺之.与俱行数步.至一红桥.友先行.语张曰.君且止.此非君所宜过.挥泪而别.既觉不能晓.后数日.广帅王承可侍郎.令诸刹凡寄殡悉出焚.张念其故人.命僧具威仪火之城下.收其骨.至一桥掷水中.乃梦中所至处也.时绍兴十八年.张生说.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时间:2010-04-08 13:10:29  做记号
  •   先顶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时间:2010-04-08 13:17:34  做记号
  •   真是真实发生的?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4:36:24  做记号
  •   作者:lemon861208 回复日期:2010-04-08 13:17:34 
        真是真实发生的?
      
      =============================================================
      古书上记载的老祖宗的东西
  • 作者:ky2321  回复时间:2010-04-08 15:53:46  做记号
  •   哎呀呀,楼主引用了古文,又不标明出处,可不好啊!
  • 作者:ky2321  回复时间:2010-04-08 15:55:18  做记号
  •   前面的都是来自于《夷坚志》,后面的几篇呢?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6:10:53  做记号
  •   作者:ky2321 回复日期:2010-04-08 15:55:18 
        前面的都是来自于《夷坚志》,后面的几篇呢?
      
      ===========================================================
      呵呵不好意思 写的匆忙 所以遗漏了恩恩后面的都是出自《夷坚志甲》日后会谨记注明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16:13:45  做记号
  •   十一。逼供
      宋徽宗宣和年间,宫中有位太监得了一种很怪的病,胡言乱语不说,还持刀四处砍人,最令人意外的是,自打太监病后,其突显男性张力,神力无边且十八般武艺是样样皆通,俨然一位藏匿宫中多年的武林高手,一时间宫中大乱。上百禁卫军出动,仍对其无能为力。
      既然刀剑力士都不能拿他怎样,那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拥有奇异能力的“方士道士”身上了。
      皇帝下诏,召集京中有能之士,进宫降妖,除金银封赏外,另有官位可坐。于是宫门前围满了手持灵符宝剑,身披八卦战衣,号称自己是捉妖大师的修炼之人。
      最终的结果十分意外,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惨不忍睹。所有进行过降妖任务的道士,手中灵符,一张不剩的被太监吞下,杀妖的宝剑亦拦腰折断,众道士真可称得上是丢盔卸甲,被打得七零八落。
      强攻不行,就只能来软的了,最后皇帝决定,给这位太监单设一个房间,使用空间隔离的办法,另其无法祸害宫廷。说的直白点就是弄个监狱,也不给他食物,任其自生自灭。
      这回的战绩是可喜的,该太监被成功引入房中后,房门关闭,从此他过去了宅居的生活。
      说来也怪,虽无食物,可太监一直未死,整日里于房中自言自语,时而跟墙壁较劲,时而同空气亲热,也过得异常充实。就这样,时间在点滴中流逝,一晃几年过去了。
      话说这一年,京中来了一位姓程的道士,自称是龙虎山修道之人,进京之后,很快于京师中的“方术界”崭露头角,争得了一席之地。
      人一出名,自能跻身上流,不久后,其名传入宫中,皇帝决定见见此人。
      面圣之前,程道士便已从其他方士口中得知,宫中有一打不死饿不死的太监,邪性异常,皇帝召见程老道,其目的,无非是想找出一法,试图了结。
      程道士心中有数,刚一面圣,便开口请缨。一方面他想在帝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是真有十成的把握,否则谁愿在天子面前坏了自己的招牌呢?那不等于绝了自己最大的客户吗。
      徽宗皇帝对眼前这位初次见面便主动讨令的道士并不深信,他说:“还是不要去招惹他吧,一旦开门放出,他多半还得持刀伤人”。
      程老道明白皇帝的顾虑,很痛快的说:“吾皇莫怕,我有把握”。说完,请调数百禁卫军,刀枪齐备,而后将锁住太监的房间三层环绕,待一切就绪,程老道自己跑到了房门前,开始同太监聊天。
      
  • 作者:aboutnt20  回复时间:2010-04-08 17:08:20  做记号
  •   顶一下
  • 作者:aboutnt20  回复时间:2010-04-08 17:13:32  做记号
  •   继续呀,在等着看呐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20:41:39  做记号
  •   老道隔门说:“小鬼儿,你敢接我的符吗?”说完,将符打进门内,企图将太监直接制服。
      内中太监哈哈大笑,伸手接住灵符,然后就塞进了口中,且一边咀嚼一边说:“我吃过的符多了,有哪张制得住我”。说完,喉咙一动,灵符全部下肚。
      待咽下之时,原本眉飞色舞的太监突然脸色大变,大呼一声:“此真符也”。言毕,就不能再动了。
      道士随即打开房门,让军士将其抬出,那太监口中谩骂,直说不服,可是身体已被灵符所制,不得行动,充其量不过耍耍嘴皮子。
      程老道知此灵符的作用有时间限制,无法永久性将其制住,于是拿过一把刀,如孙猴画圈般,在第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以做暂时性的监狱。画完方形,又在方形四角处分别各些一个“火”字,太监正拘其中。
      这里说明一下,孙猴惯以圈为“防妖”手段,让妖不得进,而道则以正方形为困鬼方式,其各自原理,都是有据可查的。两种手段的理论根据,就是自古流传的“天圆地方”说,孙猴取经,顺应天道,可得天助,故做圆;道士捉鬼,鬼为地管,遂做方,两者各有其用,一外一内,若要使用,不可乱了章法。
      程老道怒斥太监:“你为何处滥鬼,身世如何,从实招来,不然,休怪贫道以四方天火轮番烧你”。
      太监无动于衷,根本无视程老道的存在。
      程道爷收起愤怒,反做微微一笑,然后取来真火,开始沿着正方形的四角逐一燃放。
      在将最后一个“火”字点燃之后,太监突然大呼饶命,看来程老道还真是有法之士。
      太监大呼:“饶了我吧,我从实招来便是”。
      道士听后,灭去两角火,仍留两角继续灼烧。
      稍减痛苦后,太监说:“我是龙火山修炼的道士,死后做鬼,之前那些试图制我的丹咒符箓,我生时都曾学过,所以自己能解,不成像您有真符,是我不曾修炼果的,被你制住,我心服口服,您且放过我,我一准在几天之内离去,再不敢与您老会面了”。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8 22:58:16  做记号
  •   道士一听,怎么的,你还想再呆几天,这不是明显耍我吗?你可以侮辱我的专业性,但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啊,想到此道士大怒说:“皇宫之内,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岂容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想再呆你天,把你小子惯的,我告诉你,要是真走,必须立刻离开”。
      说完,也不管太监的反应,转身面见皇帝去了。
      其实程老道在说出这一席话的时候,心中已有了打算,他根本不想放过这只捣乱的恶鬼,可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所以不能妄动杀机,纵然是鬼,也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天师抓鬼,无需请示谁,但要杀鬼,必须告天,前文在写《鬼缠》的时候,亦说过法师开坛后,方授剑杀鬼,这正是在杀鬼之前,要告知天庭,然后才能动手,否则就会有飞来横祸。
      程老道先去请示帝王,他说:“此鬼不死,必要移祸他方,不是臣治不住他,只是实在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皇帝一听,那就赶快弄死吧,反正是只鬼,别说是鬼,就算是人,如此伤及无辜扰及宫廷,也肯定要死。
      程老道领旨,遂扎草人,写了呈给天庭的文书,然后一同烧掉,其用意,就是以草人为邮差,给天庭送信。
      最后,死方火尽燃,终将道鬼杀死。
      鬼怪既消,太监亦醒。
      另加一句,鬼最易侵入阴人以内,也就是经过阉割的男性,跟不男不女,体制虚弱,阴盛阳衰的人,切忌。
      
      
      宣和中.有宫人得病谵语.持刃纵横不可制.诏宝箓宫法师治之不効.尽访京城道术者.皆莫能措手.于是闭之空室.不给食.如是数年.有程道士者.从龙虎山来.或以其名闻.命召之.上曰、切未可启户.彼挟刃将伤人.道士请以禁卫数百.执兵仗.围其室三匝.隔门与之语.且投符使服.宫人笑曰.吾服符多矣.其如予何.遂吞之.已而稍定.曰、此符也.得.道士遂启门.宫人譊譊不已.然既为符所制.不能出.道士以刀划地为狱.四角书火字.叱之曰.汝为何鬼所凭.尽以告我.不然.举轮火焚汝矣.不肯言.取火就四角延烧.始大叫曰、幸少宽我.将吐实.道士为灭去两角火.乃言曰、吾亦龙火山道士.死而为鬼.凡丹咒法箓.皆素所习.故能解之.不意仙师有真符.今不敢留.愿假数日而去.道士怒曰.宫禁中岂宜久此.必速去.即入奏曰.此鬼若不诛殛.必贻祸他处.非臣不可治.遂缚草为人.书牒奏天讫.斩之.宫人即苏.(《夷坚甲志》)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11:22:12  做记号
  •   十二。急中生智
      个人认为,方术之士,本非专做降妖制怪的行当。从字面的理解,方士,该为“游方之士”,意为见多识广,拥有很丰富的知识的人;所谓术士,当是办法及多之人,可以借助大自然的许多东西,来解决他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以上两点的人,才可为“方术之士”。
      基于以上两点,咱们来看看下面两则故事。
      秀洲有一地方官,家中育有一子,年介五岁。
      五岁的孩子,尚不懂太多危险,一心只想玩耍,于是酿出了一场惊慌。
      话说有一天,此子玩心大起,将脑袋伸进了捣药的铁臼(类似于小缸)之中,不成想,此臼臼口的尺寸,恰好跟孩子的小脑袋大小一般,塞进去尚易,若想再取出,那可就难了。孩子的头齐整整的被埋进了臼中,无法自拔。
      得知这个消息后,该府上下乱做一团,上到老爷夫人,下到丫鬟奴仆,一个个都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提出,打破铁臼,头即可出。但问题是,此臼乃铁做,去哪找比铁还坚硬的东西呢?在者说,就算可以打破铁臼,也难保孩子的头,不连带的臼裂的一瞬间,受到撞击。
      正当无奈之际,仆人中有一人说出了一个办法。
      他的办法是,双手握住孩子的双脚,然后将心打的井水浇在孩子的脚上。
      家人姑且一试,不想还真灵,孩子受到寒冷,惊叫一声,整个身体随即一缩,脑袋就从臼中划了出来。
      新打的井水,除寒冷异常之外,更是入药的引子,对人有益。
      另一则故事。
      秋收时节,农户多忙于敛稻,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就将孩子置于田间,任其自由玩耍,自己则下地干活。
      孩子看了一会打人打稻,忽觉无聊,然后左顾右盼,以期找到些新鲜有意思的东西,用以派遣寂寞。
      田间所设,无非庄稼稻谷,于是孩子拾起稻谷,来回把玩。
      孩童天性,但觉无害,便要塞入口中,于是这孩子就将谷芒放进了嘴里。
      孩子将谷芒置于口中后,顿觉哽咽。原来啊,谷芒片薄,且具有粘性,在通过口腔后,见食道顶端风光秀丽,于是停止了运动,黏在了孩子的喉舌间。那感觉,真是上不去也下不来,难受得要命。
      孩子呼救,家长急忙跑来,与此同时,又有隔壁收割者,亦来看个究竟。
      明白原委后,有人忙出主意,让孩子父母弄些鹅口水,然后灌入孩子的口中。
      父母闻令,慌忙找鹅,待灌下鹅口水后,孩子便觉谷物尽失,转危为安。
      原来啊,鹅的口水能起到化谷的做欧诺个。
      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孩子身上,且都是于情急之下,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解决办法。对于“方术之人”,只当充实智囊,增长些知识便是。
      
      
      秀州士大夫家一小儿.才五岁.因戏剧.以首入捣药铁臼中.不能出.举室无计.或教之使执儿两足.以新汲水急浇之.儿惊啼体缩.遂得出.又有一儿观打稻.取谷芒置口中.黏著喉舌间.不可脱.或令以鹅涎灌之即下.盖鹅涎能化谷也.二者皆一时甚急.非仓卒有智.未易脱也.闻人茂德说.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16:56:16  做记号
  •   十三。梦魇2
      梦魇的形式不定,有间歇的,一如《梦魇》中所述,也有长期的,一如我一位女性朋友。
      她告诉我,她打小九爱梦魇,所以一直不敢自己睡,生怕午夜梦回,见四周空荡,再难入睡。听完后,我找来一篇古文,读给她听,希望对其惯性梦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古时有个叫陈季若的人,他也说自己平生多梦,且每熟睡,必有惊魂魇梦,所以不敢独寝。
      这种情况一直困扰了他很多年,甚至被其当成是一种不可能治愈的病。要知他那个年代,有了怪病,最多就是在家乡周围访访名医,不比当今的网络,出了异状可立即发帖,用不上多久就能得到免费的答案。不过,古时虽无网络,却也有一种可以得到免费答案的途径,那就是梦。
      这一日,陈季若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教他解病的方式,告诉他,只要每日清晨起床,焚香念诵“元始天尊跟灵宝护命天尊”二位金仙的名号,持之以恒,自有奇效。
      陈季若醒后如其言,每日皆诵,不到一年,睡时再无噩梦,恐怖的情绪就此消失。后来他独自在荒废的古屋中睡觉,也未有恐怖之感。
      
      
      陈季若言平生多梦.怖不能独寝.每寝熟必惊魇.甚患之.梦有教者曰.但持元始天尊灵宝护命天尊号.每日晨兴.焚香诵二号.各三十过.久当有益.如其言.不一岁.怖心不萌.或夜独卧古驿中亦无苦.至今不少懈.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20:58:11  做记号
  •   十四。寸白虫病
      寸白虫病,九虫病之一,又名白虫病,脾虫病。多因食未熟猪、牛、鱼肉所致。此虫色白,状如蛆子,无性繁殖,有单只为虫,亦有成群结队,首尾相接者,其组团长度,最长可致一、二丈。患病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或泻出白色节片等。
      蔡定夫,字勘,其子蔡康,即受寸白虫病之苦,终日疼痛难忍,后于医生处寻得一方,该方如下。
      先制药。取槟榔若干,碾碎成末,以石榴的东行根为药引,煎汤调和,口服汤药。服药之前,尚有一道工序。
      选一大块切好的肥猪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待熟后,含入口中,吸允肉中肉汁,将汁水下咽,肉块留于口中。
      之所以在服药前需要用肉汁做引,这跟寸白虫生长时间的体味顺序有很大关系。
      因为此虫为生命体,故能运动。凡刚入人体之时,其头向上,若此时用药,即可痊愈,可一旦发现稍晚,待虫于体内超过一个月零三天,则其头转向下,此时再用药,丝毫无效。这里说的一个月零三天,其实是该虫生长繁衍的时间,前面说过,该虫无性繁殖,且能连接成串,一个零三天后,不仅群体壮大,而且结构严密,所以不是一般药物所能制约的。此时若治,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解散开来,方寸大乱,一如临阵对敌,敌方一乱,无需费力,有时一场大雨就能将其击溃。
      那被烧烤后的肥猪头,就是使寸白虫方阵大乱的催化剂。
      虫闻肉香,顿生食欲,一旦有欲,势必疯抢,一旦疯抢,必然各自为战,争前恐后的抢夺下,最终只能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寸白虫首尾不能接,再加上,由于肉汁由人体上端流入,所以寸白虫必然要齐头向上,狂乱抢食。
      在寸白虫乱作一团的时候,作为寸白虫的载体——人,来说,也好过不到哪去。此时的病人当觉胸口万箭公钻,疼痛无比,然而,此时正是吃药的最佳时机。
      蔡公子照医者所言,按部就班,先含烤肉,后再服药,服药后半个钟头,便觉腹内胀痛,有如打雷一般,急冲冲直奔厕所而去。
      伴随着一生长吁,肚中之虫,如黄河决堤,一涌而下。
      待事毕,蔡公子起身,命仆人用竹竿挑虫,该虫虽置体外,但并未丧命,发现已无食物,遂左右蠕动,首尾相连,恢复旧貌。转瞬间,一条过丈的白色蠕动体,呈现在了蔡公子眼前。
      蔡公子顿觉做呕,遂命仆人快速处理 仆人将手中竹竿上扬,整条虫随即悬空,而后臂膀一甩,寸白虫尽数落于溪水之,随潺潺溪水流向远方。
      到此,蔡公子常年的病症,只于半个钟头,便彻底好了。这个药方,被载入了《杨氏集验》之中。蔡公子后游杭州,将此方说给了钱仲本,希望传承下去,以救后人。
      
      
      蔡定夫戡之子康.积苦寸白虫为孽.医者使之碾槟榔细末.取石榴根东引者.煎汤调服之.先炙肥猪肉一大脔.置口内.咽咀其津膏.而勿食.云此虫惟月三日以前.其头向上.可用药攻打.余日则头向下.纵有药皆无益.虫闻肉香.起咂啖之意.故空群争赴之.觉胸间如万箭攻钻.是其候也.然后饮前药.蔡悉如其戒.不两刻.腹中鸣雷.急奏厕.虫下如倾.命仆以竿挑拨.皆联成串.几长数丈.尚蠕蠕能动.举而抛于溪流.宿患顿愈.此方亦载杨氏集验中.蔡游临安.为钱仲本说.欲广其传以济后人云..(《夷坚甲志》)
      
  • 作者:ycsolomon  回复时间:2010-04-09 21:04:06  做记号
  •   这个
      
      楼主的神帖对我等沉迷于盗墓、方术、封神、除妖、捉鬼小说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天籁清音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09 21:41:00  做记号
  •   作者:ycsolomon 回复日期:2010-04-09 21:04:06 
        这个
        
        楼主的神帖对我等沉迷于盗墓、方术、封神、除妖、捉鬼小说中的人来说 简直是天籁清音
      
      ===========================================================您抬举了就是个人喜欢跟大家分享一下 呵呵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10:30:02  做记号
  •   
      十五。应声虫病
      应声虫,按中医所载,该是某种藏匿于胸腔内的小虫,亦为生物。
      患病者每欲发音,必于喉间先行发出怪声,此声即为应声虫所发,也因其拥有伴随主人发音的特性,故名应声虫。治疗该病,可看下面这个故事。
      永州通判厅,有一公务员,姓毛名景,得一怪病,每当开口说话时,喉中必会有尖细之音与己相应,这让需要靠沟通来完成工作的毛景,郁闷异常。
      后偶遇一道人,教其诵读《本草》药名,当读到某味以“蓝”字为名的药物时,毛景体内的应声虫戛然而止。随后,道人取该药,拧动其枝,滴出细胞液,然后让毛景饮下,不一会儿,毛景呕出一个肉块,两寸多长,形如小人。
      以上为《夷坚志》所载。
      还有一载,方法完全一样,说洛阳有一读书人,得了应声病,后寻名医张父仲,张父仲感觉奇怪,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法。取《本草》一书,让该病人诵读,起初应声虫亦随声附和,后来读到某味药时,突然无音,张父仲随即记下要命,将病人治好。
      两个故事,都说读了药书,却不曾说读到的是哪一味药,着实令人遗憾。但读者务须介怀,因为史上却有记载扼杀应声虫之药,该药名为雷丸。
      古时候的雷丸具体由那些药物组成,已经不可考,只说今天的雷丸。
      今之雷丸,又名竹苓,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对于驱杀绦虫,疗效甚好,若用量稍多,亦能治疗蛔虫跟钩虫病,气味苦寒,服时可辨真伪。
      看今之雷丸,似与应声虫没什么关系,可终归是古书记载,所以姑且一说,读者只当一知即可。如遇应声虫病,建议还是以第一种为佳,虽有欠科学,但终是一法,于人无伤,于己无害,亦能学些药理。
      
      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捩汁饮之.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余.人形悉具.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17:38:26  做记号
  •   十六,暑泻
      暑泻,热泻的一种,因受暑热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状有泻出粘稠,烦渴,尿液呈现红,严重者可致疟疾。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渠州太守虞并甫,因业绩突出,被招致杭州做政治性报告,本次报告事关虞太守的生前调动,遂因过度兴奋,顶着酷暑,火急火燎的直奔首都杭州。到杭州北大门外,入住于国家招待所,随时等候召见。
      要说这人啊,通常加班加点的赶做一件事,多半不觉疲惫,更难有突然的疾病,可一旦停下来,或是大功告成意欲休假,那因过度紧张而严重超支的健康,就有如强弓之上的利箭,“嗖”的一声,消失在无边的旷野,转而得到的,往往是一场大病。虞少甫,亦未能免,终因酷暑心焦,得了署泻。
      起初,虞大官人未觉有异,只当是水如不服,偶有拉肚子的迹象,于是专心等调,不予理睬。
      后来见了天子,回归驿站,此时心已落定,这才关心起自己的身体。
      虞并甫之所以开始关心自身,并不全因为是放下共事,而是他发现自己接连数天腹泻不止,且每况愈下,大有腹泻转痢疾的趋势,要知道在宋朝,疟疾是会死人的,虞少甫仕途刚有起色,怎肯愿意驾鹤西游?于是他打算求方问药。
      要说有福之人,多半无需劳神费力,就是遭遇了什么不测,也有奇人相救。
      且说九月初九这天,虞并甫终于泻得昏了过去,昏后,发了一梦,既然有梦,那就意味着。。。。。。
      恍惚间,虞先生便觉自己神游天外,一时间香烟袅袅,仙乐飘飘,湖光山色中,小楼独立,一条板桥上,鸟语花香,俨然一派仙家所在。
      朝前看,小楼门口,一人正襟危坐,看此人,相貌清秀,体态怡然,身着八卦道袍,手持雪白的浮尘。
      虞并甫环顾四周,但见仙山峭壁上贴有一纸,走进一瞧,乃一药方,上书:署毒子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面和药,甘草做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
      虞并甫知是“神告方”,遂反复诵读,数遍后,突觉身子一轻,转瞬已醒。醒后清晰记得梦中药方,立刻提笔默写,以待救命之用。
      要说这方上之词本为何意,说白了,就是先介绍署泻的害处,说暑泻之毒,汇聚脾脏,脾脏受害,导致体内出现湿气,而后湿气连脚,脚乃人之根,遂病情日重,其结果,不是腹泻就是痢疾,不是痢疾就是疟疾,而要想治此病,唯有按照道家炼丹般炼制雄黄,由于雄黄为快状,所以以须用蒸法,使其松软,和成药丸,再用甘草做汤,连吃带喝,即可痊愈。这就是治疗署泻的方法。
      结果是,虞并甫照方吃药,病愈。
      
      
      虞并甫.绍兴二十八年.自渠州守被召至临安.憩北郭外接待院.因道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重九日.梦至一处.类神仙居.一人被服如仙官.延之坐.视壁间有韵语药方一纸.读之数过.其词曰.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烝面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梦回尚能记.即录之.盖治暑泄方也.如方服之.遂愈.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21:01:11  做记号
  •   十七 请神
      “请神”之术,样式繁多,但都万变不离其宗,这里介绍个稍微简单的。
      杭州有个叫漳泉的村子,村中盛行一种方术,名为“秽迹金刚法”。此法多用于治病救人造福乡里。
      所谓“秽迹金刚法”,其实就是一种佛教的请神法术,所请之神,需附于童子之身,借童子口,解决一切问题。
      绍兴二十二年,一位法号若冲的和尚,游方至漳泉村西山上的广福寺,见天色已晚,遂挂单借宿。
      至夜,正当若冲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突闻得窗外脚步声急促,而后自己卧房的门发出“啪啪”的响声。
      若冲开门一看,见门外站立一人,油光锃亮的脑袋下套着一身淡黄色的僧衣。不用问,同行。
      若冲一见是同行,顿生差异,要知和尚有一习惯,但凡夜晚入睡,必不再打扰他人,现在门外之僧,明显不懂规矩,可若冲转而一想,此人深更半夜突然造访,想必是有什么急事。
      不出若冲意料,此人开口便说:“长老帮我”。
      若冲说:“何事?”
      站在门口的和尚说:“我是穷和尚,周身上下只有白银几两,生活实已潦倒,可郁闷的是,这区区几两,却也遭贼人惦记,直落得分文没有,我十分着急,便请了个懂道法的人请神明示,探寻那银两的去处,现在神人附体,但神仙说只能将答案说与佛法高深之人,看您气质,必是佛学深厚佛心坚定之人,所以我就跑来请你了。”
      这最后一句话,硬生生的拍在了若冲的马屁之上,若冲闻言,迈步向前,告诉那和尚,头前带路。
      进都和尚房间后,若冲真是开了眼了,只见一村童,手压剑柄,立于房中木椅之上。
      村童见若冲进门,打了个稽首说:“你请坐,这么晚还叨扰你,确实不该”。
      若冲忙说:“不知尊神降临,贫僧有失远迎,未曾焚香拜请,真正失礼的人是我才对,听说您想见我,不知所谓何事?”
      村童说:“我乃上天贵神,因寺中丢了东西,所以我来帮忙寻找,说实话,只要失主说明所丢何物,并有证有据,我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本就小菜一碟不足挂齿,可问题在于,我对这位失主的品行,不太放心,担心我一旦帮他,告诉他失物在哪,回头他再拗不过劲来,守株待兔抓那盗贼,弄出一场官司来,就实在不好了,你也知道,咱们出家人本该不问世事,跟不希望将谁治罪,一切本分都是度化他人,我真的不想帮了一人却害了一人,当然,如果能保证不家官府,不害他人,这点小事我还是乐于帮忙的,把你叫来,就是想你做个中介,我将寻物之处告诉你,而后由你去拿,回头转交给他,不叫他有任何寻仇的机会”。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0 22:08:25  做记号
  •   若冲一听,顿觉神清气爽,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虽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足已证明若冲能得到神仙的信任,既然神仙能信任与他,自然日后上天堂,就少了很多桎梏。
      若虫连忙点头说:“谨记您言,不会惹官”。
      那村童见若冲点头,随即说:“我要作法了”。说完,抬起手中宝剑,冲出房门,若冲问随其后。
      只见那村童时走走跳跳的直奔寺大井而去,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这孩子跃入井中,踪影皆失。
      若冲有些纳闷,想着上了孩子身的神仙怎么跳井里去了?难不成银子在井中?又或者是此神乃冒牌天神,刚刚夸完海口,却发现无能力为,于是羞愧难当,借井水盾。
      正思量间,井中突然跃出一物,若虫定睛一瞧,正是那村童。
      村童打井中跳出后,直奔寺门外的牛粪池而去。
      到了粪池,这孩子在粪池四周,开始进行不定点来回跳跃。后终于调至一处,稍稍站稳,便用手中宝剑击点数下,而后“嗵”的一声,村童倒地。
      待若冲赶到切近,村童已醒,问及所发生之事,一概不知,只说自己受和尚之托,请神而已。
      若冲将刚刚被剑击打过的粪便翻开,一块明显松软且高出地表许多的砖块,映入眼帘。若冲将砖抬起,银两果然被藏其下。
      故事讲完了,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个佛教的“请神”之法,秽迹金刚法。
      秽迹金刚法是唐代秘法,原文共四十二字,后在明时,因其法声名远播且卓有成效,统治者怕此法伤及国运,遂删去十一字,虽字数减少,但六百年来,对于善男信女来说,剩下的三十一字也着实有祈福保平安之用。
      想运用此法,需在念动咒语前,配合“杵”形手印。该手印为:两个小指相抵,构成一个三角的枪尖,无名指中指食指相钩入掌心,两个大拇指勾在两个食指的指端。做好手印,可念下面的咒音(原文为梵文,这里只有梵文汉化的音,所以超出四十二个音)
      嗡 比哈吐噜 嘛哈波苦 函那大 温支温 须嘛尼 微得梵 摩那喜 嗡 卓吉那 乌殊沙摩 咕噜哄哄哄 呸呸呸呸呸 司瓦哈
      一般说来,宗教的东西,多有心诚则灵的说法,佛经上记载,念万遍方有成效,若是念其全部经文,亦可有无量的福寿。是真是假,姑且一知。
      
      
      漳泉间人好持秽迹金刚法.治病禳禬.神降则凭童子以言.绍兴二十二年.僧若冲住泉之西山广福院中.夜有僧求见.冲讶其非时.僧曰.某贫甚.衣钵才有银数两.为人盗去.适请一道者行法.神曰.须长老来乃言.幸和尚暂往.冲与偕造其室.乃一村童按剑立椅上.见冲即揖曰.和尚且坐.深夜不合相屈.冲曰.不知尊神降临.失于焚香.敢问欲见若冲何也.曰.吾天之贵神.以寺中失物.须主人证明.此甚易知.但恐兴争讼.违吾本心.若果不告官.当为寻索.冲再三谢曰.谨奉戒.神曰.吾作法矣.即仗剑出.或跃或行.忽投身入大井.良久跃出.径趋寺门外牛粪积边.周匝跳掷.以剑三筑之.瞥然仆地.逾时童醒.问之莫知.乃发粪下.见一砖臬兀不平.举之银在其下.盖窃者所匿云.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12:00:08  做记号
  •   十八。重生
      据说人死后有两个去处,其一是进了地府,有本事的入编当差,没本事的转世投胎;其二就只能做那居无定所的孤魂野鬼了。
      至于孤魂野鬼,不受地府管辖,亦不能随便出入于地府,只能在人间游荡。可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地府为什么不接收孤魂野鬼呢?原因是,他们有冤,一口冤气未能脱离死后的尸身,有气在身,不能算真死,所以地府的花名册上无法对其画勾,只有等到尸身腐烂冤气散尽,才能被判官勾上一笔,纳入鬼籍。
      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多数冤鬼发现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亦能逍遥快活后,很少出现心甘情愿再回地府的情况,再加上死时本不甘心,于是就在被地府赶出来后,趁尸体尚未腐烂之前,将冤气尽量保存在棺木中,其保存的方法,无非是跑出去偷学些上档次的法术,以求尽快脱离冤气的束缚,最终成为鬼王或者厉鬼。(鬼王:死后授正道熏陶,学了正道之法,成就不灭的灵魂。厉鬼:死后学妖邪之法,以吸收更多冤气来达到自己更强的目的。)
      除鬼王和厉鬼外,为数不多的游魂野鬼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传说中的重生。不过重生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必须要得到上仙的帮助,然后以阳补阴,最终修回人形。这里说明一下,大凡诸多“回魂”故事中,都说某人死后,跑到地府旅游参观了一遍,又被放了回来,这其中都是因为小鬼办差出错,误抓了不该死的人,然后又被送了回来。至于游魂野鬼,他们没经阎王批准,自己突然想斩断生命,所以鬼差们不会负责将他们送回人间,谁叫你不听话自作主张来着,这就叫自作自受。如果这些游魂的家属,有认识懂方术的人,运用“招魂术”,依旧可以将他们招回阳间,但是可怜的是,多数冤魂大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死后所能做的只有自救,一是成为鬼王或者厉鬼,二就是找到神仙帮忙,至于后者,虽然机会不大,可总还是一丝希望,本篇,就来说一个跟重生有关的故事。
      路时中,子当可,符箓派抓鬼大师,北宋末年便已声名远播。其名多被主流媒体播报,各级官员对他也是闻名遐迩,算得上当时跟政府走的最近的宗教认识。
      路时中是一个热爱周游四方的方士,不仅拥有抓鬼通灵的本事,更习惯于帮助地方官解决超自然案件,也就是“鬼案”,他的名气也是由于帮很多官员侦破了无数“鬼案”,以至于广为人知,当时的人甚至还给了路时中一个雅号——路真官。
      建炎元年,也就是南宋开国的第一年,这一年路时中离开前都开封,东下至安徽省灵璧县,并将船停在了灵璧县南的淮水之上。
      当时国家初定,很多地方官员都属代职,灵璧县的县令,是也临时代理,姓毕名造。此人听说路真官游历至此,立刻跑出府衙,直奔江边,欲见路真官一面。
      路时中听说是官员求见,知是定有“鬼案”,于是准见。
      毕造行完礼数,开口说:“我家的二女儿,被鬼祸害,找了好几位道人法师,都反被恶鬼殴打谩骂,现在小女越发严重,我想除非路真官出手,否则我女儿是必死无疑,若是您不嫌弃,我可以马上将女儿带到您的面前,你看如何?”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17:33:59  做记号
  •   路时中本就是抓鬼术士,鬼怪之事理当过问,于是痛快答应。
      毕老爷得令,转身出去,命家人将二女儿抬进船舱,放在了椅子上。
      此时的二小姐双目紧闭,处于深度昏迷,俨然朝不保夕随时断气的架势。路时中一看,便知是鬼祟上身,于是打算用法。
      正在路时中将要法力之时,只见那二小姐突然睁开了眼睛,随后站来起来,动作流畅,宛如常人。
      二小姐起身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然后向路时中进行大礼叩拜,拜完,站在了一旁。路时中间此鬼如此礼貌,决定先不动手,貌似鬼魅有话要说,于是同舱中诸人一样,目不斜视的盯着她看。此时的二小姐神色圆润,有如常人,脸上还泛起了一丝喜悦,真叫人无法同刚进舱时的她相提并论。
      满舱中,除路时真跟毕二小姐外,其他人都以为是路真人法力强大,鬼怪望而生畏,已经离开,又见小姐笑容,诸人不觉也有喜色,可惜的是,他们都高兴得太早了,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诸人的一切喜悦,都伴随着二小姐的开口说话,瞬间烟消云散了。
      二小姐说:“我乃毕家大小姐,今日得见真官,是属我之幸事,我这一辈子,活的非常憋屈,从生到死,都不得吐出,内心的压抑感别提多强了,今天见到真官,想一吐为快,不知真官愿不愿听?”
      这话很明白,此时说话的,其实是毕家的大小姐,只是毕大小姐说话时所通过的媒介,却是毕二小姐的身体。
      路时中说:“愿闻其详”。
      女子继续说:“我是毕老爷的前妻所生,而我这个妹妹,也就是毕二小姐是后母所生,由于毕老爷宠爱后母,所以我这个妹妹也自然凭借其母的地位任性妄为,全然不把我这个当姐姐的当回事儿,对我百般羞辱。”
      “原本我想,女子吗,总有一天要嫁人的,即便在家中受再多的苦,也会有出头之日,只要一纸婚书,随便哪个男人,都能救我脱苦海,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仅存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这件事是这样的,当年我父举家在京,有媒婆上门提亲,说只要金钗一双,作为信物,既可成婚,可这丫头,坚决不肯,阻挠我的婚事,最终让我嫁人的梦想成为泡影,我当时绝望透顶,感觉暗无天日,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结果是郁郁而终。”
      “我死后,想着重于自由,可转世投胎,再不与这刁钻妹子见面,可不想,鬼差说我名不当觉,坚决不收,将我赶出酆都,导致我成为了孤魂野鬼。”
      “后来我魂游四方,有幸得见下凡办事的九天玄女娘娘,受娘娘大恩,可怜我命苦,遂授我还魂之术。”
      
  • 【楼主】作者:253657510  回复时间:2010-04-11 21:25:01  做记号
  •   “得术后我自是欣喜,努力练习,终有小成,可万没想到,就在我即将成功之时,又遭二丫头破坏,导致我在紧急关头,前功尽废,重生无望,做鬼又难出头。”
      “我气不过,深敢不幸,于是上了她身,想将其弄死,跟她同归于尽,补偿我这么多年来所受的冤屈。”
      “在这里,我仅代表我自己,感觉玄女娘娘的大恩大德。”
      “对于您路真官,我早有耳闻,知您是抓鬼的高手,术士中的大师,所治之贵,多为作恶人间的,可是我现在是回来报仇,而且此仇不报,誓不罢休,神档杀鬼,人档杀人,您不要像以前的那些废物道士一样,跟我说什么大道理,这些对我来说,丝毫无用,至于怎么处置,您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女子站在一旁,等待路真官的回复。
      路时中听完,沉底良久。他反复思量女子口中提到的那位神仙,也就是九天玄女娘娘,这位女神在中国神仙圈里可是一大亮点,她不仅是符箓派的祖师婆,更是诸多王侯将相的导师,路时中对于玄女娘娘那可真是无边的敬畏。如果眼前这位毕大小姐,真的得到过玄女娘娘的指点,那么作为符箓派小瘪三的路时中,万不敢对这女子胡来,否则回头自己上了天,玄女娘娘问及此事,自己该如何回答?但如果这女子是骗人的呢?可是她口中说辞,严丝合缝,就算真是唬人,也暂时不能动,回头待我查明真相,再做定论吧。
      想到此,路时中开口说:“你的理由很充分”。
      说完,又转头对毕县令说:“你现在知道上你二女儿身的是谁了吧,也应该为什么要作祟你的二女儿了吧,这属于你们的家务事,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你大女儿的工作,你二女儿可能还有救,但要是想通过我的法力去制伏她,着实不是我方士所为,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最好还是由你自己来解决吧”。
      话音一落,毕小姐忽然倒地,再抬起时,有如刚进船舱一般,呈半死状。
      到此,鬼祟一事真相大白。系姐妹相残,且有九天玄女这么大的挡箭牌,路道士自然不能插手,只能顺其自然,静待结果。
      说来也巧,第二日,二小姐便停止呼吸了。或许是毕大姐一直在等待可以诉苦的路时中,将一切交代明白,然后再弄死妹妹,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算明事理,知道妄动杀机并不符合天道,想要报仇也该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路时中的认可,促使其痛下杀手。
      二小姐死亡报告一出,毕家上下一片悲切,随后布置灵堂,按部就班。放下毕家办丧不表,咱们转回头说说这位路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