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文化建设游戏:曾国藩最败人的两个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33:55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曾为一身浮夸的毛病所烦恼,他在他的家书和日记里也并不讳言,坦诚地向自己的孩子、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年轻时荒唐的一面,所以我们说他的日记简直可以算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
    这种坦诚,曾国藩称之为“血诚”。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的赤诚。也就是一诚到底,绝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所以这个“诚”字,也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强调的。
    对人要诚!对己尤其要诚!
    正是因为敢于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曾国藩才超越了大多数人,也超越了自己,最终改掉了这些毛病。而他改掉这些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我们上一讲所讲的那个“静”字。
    静能克浮躁,静能生智慧,所以每天要练静功,也就成了曾国藩的一个必修课。
    静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一旦真的能静下来之后,一个人心地空明,看问题也就看得特别清楚。这时候曾国藩在家训中说了一句名言,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修身认识,这句名言后来也成为他家训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又说:“最败人的两个字,一者傲,一者惰。”(《曾国藩全集•家书》)
    我认为这话说得太精确了。我甚至想曾国藩说不定是德甲的球迷,说不定就是拜仁慕尼黑队的球迷,要不他怎么会说最“败人抹你黑”的两个字就是傲与惰呢?
    有关这句名言的意思他还曾在家书中展开来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天下的庸人,之所以平庸无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个惰字,也就是懒;天下的有才人,虽然有才,但最后或者一事无成,或者前功尽弃,原因则在于一个傲字,也就是骄傲。曾国藩说,以我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天下事莫不如此。
    曾国藩的意思我们很明白,也很清楚,但让人疑惑的是,他的这个“败人者非傲即惰”的道理,为什么非要以他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呢?
    说到这个疑惑,就要说到有关曾国藩和他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之间一段有名的公案了。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人,是曾国藩平生最得意的门生,而李鸿章自己也向来以曾国藩衣钵传人自居,据说曾国藩死后,李鸿章的口头禅就是“我老师曾文正公如何如何”。可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没考上,于是他在父亲的建议下,就拜到了曾国藩门下。因为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也就算是同学了,古代称为“同年”,所以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事实上,曾国藩对这个学生是非常器重的。李鸿章据说长得是“南人北相”,身高一米八,能文能武,年轻时胸怀大志,自命不凡,曾经自比是西汉时扫荡匈奴的名将霍去病。他参加科举之前写过一组诗,其中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在当时尤其被人传颂,所以曾国藩尤其欣赏他的志向远大。
    但曾国藩也看出来李鸿章跟自己年轻时一样,也有志大才疏和浮夸不实的毛病,所以后来李鸿章改投别人为师的时候,曾国藩也没阻拦。
    后来,曾国藩湖南起兵,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拜到他的门下做幕僚。李鸿章开始想自立门户,学曾国藩办团练,可总是被太平军打得很惨。后来,不光是李鸿章,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其他办团练的都被太平军给打得死的死、逃的逃,眼看着都成不了什么气候了。这时候,李鸿章想想没办法,还是来投靠曾国藩。

   曾国藩看李鸿章来了,就像当年李鸿章要走一样,也没拦着他,就很爽快地把这个当年的学生收作了自己的幕僚。
    李鸿章确实聪明,他出过一些点子,连曾国藩也为之钦佩不已。另外,李鸿章的文章写得特别好,笔头功夫了得,所以曾国藩的很多公文都是让李鸿章来处理。因为曾国藩很器重李鸿章,这时候还是比较年轻的李鸿章也就不由得有些飘飘然起来,再加上他本来就是曾国藩的学生,所以在湘军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还是蛮跩的。
    李鸿章是安徽人,曾国藩是湖南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湘军大多数都是湖南人,这一下作为安徽人的李鸿章立刻在曾国藩的幕僚中就显得特别独特了。
    对于安徽人李鸿章的独特,曾国藩大多可以容忍,但唯有一点,曾国藩坚决不能容忍,而这一点说起来也让人难以想象,不过就是——睡懒觉。
    李鸿章喜欢睡懒觉,他一般都是晚上处理公文或者写东西。这个习惯也很容易理解,事实上就我所知,很多知识分子都习惯熬夜。好像确实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写起东西来才能才思泉涌,熬夜写东西大概可以算是知识分子的“夜生活”。
    李鸿章也这样,晚上熬了夜之后,早晨就起不来,就喜欢睡懒觉。事实上,讲到后面我们会知道,曾国藩作为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他也喜欢熬夜读书写文章。但他是大知识分子,所以跟一般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是,他晚上熬了夜之后,早晨还是一大早就起床,一般早晨六点左右他就起床了,而且终其一生,这个习惯都不变。
    那么,为什么他又能熬夜,又能早起呢?
    这个疑问我们暂且放下,先看看他是怎么看李鸿章的能熬夜和不早起的。
    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后,主要学习的对象是明朝的戚继光,特别注重抓部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他的纪律要求中有一点跟其他部队都不一样,就是要求部队所有将士寅初就得起床,也就是早晨五点多钟就得起床,而且六点左右就得吃完早饭,然后有仗打仗,没仗训练。
    一开始也有很多人受不了,说打仗的时候起早点也就罢了,不打仗的时候也起这么早,这不是折腾人嘛!
    可曾国藩要求很严,他认为湘军主要都是湖南人,他自己也是湖南人,而湖南人的特点按曾国藩的说法,就是“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后来,湖南籍的歌唱家李谷一老师也特别喜欢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也说过,这是湖南人最引以为豪的特点。
    曾国藩认为我们湖南人不怕吃苦,早晨起得早,是苦了点,但这对湘军是必须的。所以他要求部队在六点左右就要开饭,所有人都必须得早起。
    这一下,李鸿章这个安徽人可就受不了了,他们家从来都没有这么早起的习惯,所以他对曾国藩这个要早起的规定十分不习惯,开始还强忍着照章执行,实在熬不住,就撒个谎,说自己病了,能偷回懒就偷回懒。终于有一天,也就是李鸿章越来越被曾国藩重视的时候,也就是李鸿章自觉地位越来越不一般的时候,他终于不请假也不想那么早起床了。
    事实上,他这天倒不是成心想偷懒,只是因为冬天天冷,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已经过了部队的起床时间了,于是他想反正已经迟了,那就不起了,再多睡会儿吧!那个暖烘烘的被窝,在冬天的早晨,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留恋的地方。于是,李鸿章就躲自个儿的屋里接着睡。
    可刚准备舒舒服服地睡这个回笼觉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敲门。

   李鸿章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大早,谁会来敲他一个幕僚的门啊?所以也没起床,躺在被窝里就问是谁敲门。
    门外的人回答说是曾大帅的亲兵,奉曾大帅之命请李鸿章去一起吃早饭。
    原来曾国藩有个习惯,为了督促他手下的人早起床,规定每天早晨他和他手下所有的幕僚都要共进早餐。也就是大家集合好了吃食堂,这样一个都不能少,谁也落不下。
    李鸿章一听曾国藩让人催他起床吃早饭,立刻就觉得很丢脸,心想这会儿我再去,大家不是看我笑话嘛。所以他就大声对门外的亲兵说,说自己今天头痛,早饭就不想吃了。
    听了这话,这个亲兵也就走了。
    亲兵一走,李鸿章踏实了,心想不就一顿早饭嘛,不吃就不吃了,能混个懒觉,怎么着也比大冬天爬起来吃这个早饭强啊。现在谎也撒了,曾国藩肯定也不等他吃饭了,自己这个觉总算可以踏踏实实地睡好了。
    李鸿章想得挺好,觉得少吃顿早饭、多睡个懒觉又不是什么大事,肯定不会有人管他。可老天总不遂人愿,他刚要睡着,又有人来敲门。
    李鸿章有点火了,大喊一声:“大清早的,还让不让人睡觉啊!”
    结果门外那位虽然没明说不让,可意思却很坚决地回答了李鸿章的疑问。还是刚才那个亲兵,又回来了,听见李鸿章在屋里嚷嚷,结果他很冷静地回答说:“大帅说了,今日必定等齐幕僚们,才吃早饭。”
    李鸿章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看来自己这觉没法睡了,曾老师的意思是如果他李鸿章不起床,不一起去吃早饭,曾老师和所有的幕僚就都不吃了,就都等他一人。
    李鸿章毕竟寄人篱下,吓得赶紧向温暖的被窝告别,连个告别仪式都没有,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跟着亲兵来到了食堂。到了食堂一看,果然,曾国藩和所有的幕僚都坐在那儿等着呢。
    曾国藩看李鸿章进来,神态很平静,一如平常。李鸿章一落座,曾国藩拿起筷子就吃饭,所有的人才跟着一起吃饭,李鸿章也只好端起碗来跟着吃。问题是吃饭归吃饭,跟往日吃饭时曾国藩喜欢说说笑笑不同的是,整个早饭过程,曾国藩一言不发。他是大帅,他不说话,谁还敢说话,所以“只见人吃饭,不闻吃饭声”,连平常那位把稀饭喝得吸溜响的都把这顿早饭改成“默片”了。所以这顿早饭的场景,那简直就是前苏联的一部著名的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啊!
    李鸿章想想,这可都是因为自己睡懒觉来晚了,才把这顿早饭搞成了默片的场景,所以吃归吃,心里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过了半天,曾国藩终于放下了筷子,他突然站起身来,对着还在喝稀饭的李鸿章很认真地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
    说完,曾国藩拂袖而去。
    据说,李鸿章端着个碗,站立当地,一时呆若木鸡。
    要说曾国藩的这个实践教育效果真是出奇的理想,自此以后,李鸿章痛自反省,再也不敢睡懒觉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在个人习惯上被他的老师曾国藩指责过。曾国藩也因此认为,后来的李鸿章无愧于自己曾门真正的传人。
    那么,我们会奇怪,曾国藩为什么不让李鸿章睡懒觉呢?人家李鸿章后来不是说头痛了吗?不是等于补了病假条了吗?而且曾国藩教育李鸿章,只说必须要守一个“诚”字,这和他说的败人两字在傲、在惰,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叫要说到曾国藩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了。

   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知道,曾国藩的生活年代主要是1840年前后,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最为沉重的近代史的开端。这时候,西方列强入侵,晚清政治腐败,四方起义不断。曾国藩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所谓“家国天下”,欲求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生的人生理想。但面对时局,曾国藩的认识是:
    “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不若自习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话是说,天下乱了也罢了,比天下乱了更为可怕的是,当时全天下的人心也乱了,当官的只知道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商人只知道唯利是图、一味官商勾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百姓也只能随波逐流,普天下哪还有什么人讲究君子之道!所以救天下之急,务必要正本清源,要有二三君子,以诚心来面对天下,以图给世人以示范,从而渐渐地改变全社会的风气。要不然,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要彻底完蛋了。曾国藩说,我不能敢叫日月换新颜,但我可以做这样的君子,从诚信开始,一点一滴,勤劳努力地做好自己,以求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诚”对于曾国藩而言,是他欲纠正天下风气的根本。他讲究对人诚、对己诚、对上诚、对下诚,一个诚字不够,他强调说要“血诚”,就是把“诚”的程度推到了极致。
    而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两个字,也就是他说的“败人抹你黑”的两个字,即傲与惰。
    这一点就是从个人人生塑造的角度上来说的了,所以也就成为他家训中的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僚中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也就渐渐有点恃才傲物的苗头,这是什么?这是傲!他又生于官宦之家,吃不得苦头,早晨睡懒觉,看上去无伤大雅,但却是标标准准的惰字在作怪。所以虽然只是治李鸿章睡懒觉,曾国藩却以一个诚字来教训他。而李鸿章当然知道曾老师这个“诚”字背后的人生意义,所以听了这番教训之后,如醍醐灌顶,并痛自反省,自此以后才焕然一新。
    对于这件睡懒觉被骂的事,李鸿章后来从不讳言,他回忆这事儿的时候,曾跟他的好朋友刘秉璋说,我李鸿章拜过的老师多了,但没有谁能像曾老师这样,随时、随地、随事都能给我这么重要的人生教诲!
    可见,李鸿章真不愧是曾国藩的好学生,而曾国藩也真不愧是李鸿章的好老师。师生如此,才叫相得益彰!
    防惰
    对于最败人的这两个字,曾国藩一生都极其注意防范。
    对于那个傲字,曾国藩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谦”与“敬”。这一点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并无太大的不同。而且曾国藩认为有大才的人不能施展其才,最后落得碌碌无为的下场,这主要是傲字导致的,像三国时的杨修就是这样的典型。但问题是现实中像杨修那么聪明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一点反倒不像那个惰字更具普遍意义,因为不论什么人,不论有才没才,都会被那个惰字葬送人生。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重点阐述的,也主要是治这个“惰”字,所以我们也主要来分析一下这个“惰”字。

   我个人非常喜欢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时间即生命》。最让我佩服的是梁实秋先生在这篇文章里的坦白。他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这段话,我自己经常读,甚至还录下来,读不动的时候就反复听。我之所以十分喜欢这段话,就是因为这段话太打动人心了。我每次读到“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读到“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读到“悔之晚矣”的时候,我都觉得这话简直就是发自肺腑的,不仅发自梁实秋先生的肺腑,也发自我的肺腑,甚至我想也一定发自曾国藩的肺腑,甚至发自我们每一个人的肺腑。
    真的就是这样,我们生命里大多数的时间,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浪费掉的,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一个“惰”字。梁实秋先生之所以说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实十分惊险,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一个很难摆脱的“惰”字。
    惰就是懒惰,就是消极,就是懈怠,就是虽然心里有念头、有想法、有理想,可是一做有意义的事就提不起劲头,就一拖再拖;一做无聊的事,就会耗上大多数的时间,一耗再耗,等时间耗得差不多了,又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虽然我们常说懒惰这个词,但惰还不只是懒,懒是无所事事,但惰是虽然知道有该做的事,但却只做不该做的事。比如网瘾、网聊、网上偷菜,麻将、牌九、赌瘾发作,这些莫不如是。所以,现在很多人实现不了梦想,并不是条件不够,有人总结说只是缘于两个小问题:
    不是早上起不了床,就是晚上下不了线。
    李鸿章早上起不了床,是因为晚上熬夜写文章,那就已经算是惰了。而我们很多人早上起不了床,是因为晚上熬夜上网,这就更是惰得远了!
    当然,就惰字而言,事实上不光我们平常人这样,所有人都这样。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梁实秋先生这样,那个自律自省的典范曾国藩当年也这样。但他们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是,他们虽然也有惰这个毛病,但他们最终却能克服它,并超越它。
    那么曾国藩克服、超越这个惰字的关键是什么呢,这也是他一生都非常强调的一个字,就是——“勤”。勤劳的勤,勤奋的勤,勤勉的勤,而他一生的成就也可以说是多半都建立在这个字上的。
    曾国藩勤到什么地步呢?

   我们曾经提到他作为一个笨小孩儿的成长历程,他小时候背书不行,就整夜整夜地苦读不休,硬是把偷东西的贼熬到忍无可忍。这固然可以见出他的笨,但更可以看出他的勤。
    他的父亲在教育曾国藩的时候也尤其注重这个勤字。曾国藩原来也喜欢睡懒觉,有一天睡过头了,起得特别晚,当时他就在他爹的私塾里上学,结果被他爹一顿痛骂,说早晨起床都起不来,还能有什么出息。这一下对曾国藩触动非常大,他立志勤奋一生,就从早起做起。
    他曾经跟人说过,早起的好处有很多,一来可以比别人多出很多的学习时间,这就等于比别人活得长了;二来早晨的思路最清晰,可以清醒地思考一天要做的事;三来最为重要,是可以培养一个人勤奋的习惯和品格,从而克服“惰”带给人生的巨大风险。
    所以他后来带兵也特别强调部队要早起,有事没事、有仗没仗都得早起。所以李鸿章睡个懒觉,曾国藩就看不下去,就要跟他较真,这也是因为他视早起为修习勤字的一个关键。曾国藩带湘军的时候,一大早出早操成为了定制。现在部队都要出早操,据我看到的史料,这一点最早就是曾国藩带兵时形成的规矩。
    克勤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也特别强调这个勤字。曾国藩认为勤字极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勤在个人,意义重大。
    首先,勤能养生。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大儿子曾纪泽,说你从小体质就不是太好,但父亲我一贯不主张你动不动就吃补品、吃药。他说“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就是主张不要把健康寄托在吃药上。那怎么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呢?曾国藩这个爹给儿子开的药方是“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扫屋清地、沏茶倒水需亲力亲为,是早起耕作、多种菜蔬,是虽然家里条件好,也要下地干点农活,总之手脚勤快,曾国藩称之为“养生第一秘诀”。
    你别说,曾国藩这个观点真的很有远见卓识,我们看现在有很多长寿村,那些百岁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原因不过两个,一是居住的地方远离污染,另一个就是一生勤劳,自然养生。所以最近有医学报道称,每天干二十分钟家务活,可以减少一半患癌症的几率,这不就是勤以养生的明证吗?
    其次,勤能养品。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本来勤劳就是一种良好的品格,曾国藩认为勤劳的品格极易激发其他的良好品格。所以他在家书中要求孩子要做到“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
    手勤、脚勤能养生,口勤多问候,脑勤多思考,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你能谦虚谨慎、多思多学,你就能更深入地领会儒家的仁义学说,自然能对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提供帮助。事勤就更能锻炼人了,不仅能锻炼人的行动能力,还能锻炼一个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人生来说就更为重要了。
    所以,千般想,不如一时做!勤快一点,再勤快一点,再比原来勤快一点点,真的能做到,就一定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品质。
    第二,勤在家庭,意义重大。
    我们都常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当然不反对这一点,但他也说,除了“和”之外,“家勤”也能“万事兴”。他的家训中有句名言:“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是说任何家庭或家族,只要能勤的,没有不兴旺的,只要倦怠的,也就是惰的,没有不败家的。
    他曾经说,官宦之家,富人之家,兴旺往往过不了一代。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富二代”,根本多数就是惰性深重的纨绔子弟,这怎么可能保持家族兴旺地传承呢?

   所以要想保持他们曾家世代兴旺,曾国藩认为,一定要耕读传家,宁肯后代不出当官的,也就是不要以官宦传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曾国藩跟老婆欧阳氏商量,就算是儿女婚姻大事上,就算是找亲家,也要选择有勤俭家风的人家,不要跟官宦之家联姻,以免子弟、后代沾染“奢惰之习”。
    可见,曾国藩对这个“惰”深恶痛绝到什么地步,而对这个“勤”又看重到什么地步!
    正是因为非常看重“勤”对家风的影响,曾国藩规定,曾家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活儿干。比如曾家女眷,曾国藩就要求每个人都纺织、做鞋。
    他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因为要调任北方,临行前他还不忘给家中的儿媳、女儿制作了一张“功课表”,分为“食事、家事、细工、粗工”四类,也就是四大类要干的活,并嘱咐自己老婆一定要带头带着她们一起干,还说等他出差回来要一项一项验收。而他老婆欧阳氏也根本不用他说,虽然是一品诰命夫人,但一辈子勤勤劳劳,夫妻俩和孩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她亲手做的,很少是买来的。
    你看曾家的家风,世代传承,后来曾国藩的子孙里出了很多的人才,这和这种家风的形成应该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的。
    第三,勤在集体,意义重大。
    前面也说了,曾国藩不仅自己一生守这个勤字,不仅让全家守这个勤字,带兵的时候,也让全军的将士也要守住这个勤字。
    曾国藩极其深刻地认识到清朝的政府军之所以没有战斗力,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带兵的体制已经腐败到了极点,二是军队的风气也已经懈怠到了极点。所以他治湘军,一是改革军队的体制,二就是通过这个勤字改变部队的风气。
    他总结带兵经验时也说:“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要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用勤劳务实的作风来影响整个团队。果然,湘军很快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气,战斗力也因为这个勤字而大为改观。
    从团队组织、团队建设的角度看,勤这个字对于团队精神、团队风格的形成,也是非常关键的。
    曾国藩一生对勤字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勤字身体力行的实践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在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时还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话就是还在检讨自己不够勤!所以他这时给自己每天定下了一张这样的时间表:
    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朝廷奏折、点名看操、回复来往信件、看书、练字。
    下午:处理当日公文、写作、修改书稿、核查朝廷奏折、查记财务账目。
    晚上:温诗、写古文、核校文稿、核查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知道,这时候他可是两江总督,一方诸侯,不说日理万机,也日理千机了,他能在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在晚年还一直坚持这个工作、学习时间表,那真是相当不容易了。我想,不要说对一个老人,就算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个工作量也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了,可曾国藩就是凭着常人难及的毅力,扎扎实实地把这个勤字在生活里贯彻了下来。
    因此,对于前面留下的那个疑问,即他为什么跟李鸿章一样,也经常熬夜,但还是能每天早起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他有常人难有的毅力,也是因为他对这个勤字,有着常人难有的深刻认识。
    但是我们说,万事万物都讲究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就算勤奋、勤劳完全是优良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但也要有个度。
    曾国藩说勤能养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过于勤,就容易变成劳,从勤劳到劳累,到积劳成疾,恐怕就有点儿过了。曾国藩一生只活了62岁,固然跟他晚年所患的疾病有关,公允地说,也跟他一生辛劳、积劳成疾有关。所以,以勤克惰,固然是人生重要的修身定律,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
    曾国藩论勤,有一句名联,说:“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意思是说天下没有容易待的地方,生命也没有可以浪费的光阴。
    可万事总有例外,后来曾国藩自己也强调,天下还就有一块易处的地方,而在那里就可以有空闲的光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