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游戏活动大全简单:为何易经很容易?礼乐教育为何甚至可不战屈人之兵【图文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0:59:06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我们今天接着聊中华文化礼义之大的问题。前面我们重点介绍了婚姻之礼,婚姻之礼要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先后要经过六、七个环节,充分表现了婚姻的严肃、体现了古人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那么除了婚姻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大的场合,比如祭祖、还有老人的丧礼,也都是非常隆重的、程序也很复杂。好象古人非常注重在礼仪程序上下工夫,而且是一丝不苟,那么整体来说,设计这些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文昭:这个问题很好。我们现在一般把 “礼”理解为礼节和礼仪,这是在应用层面、体现出的活动。但“礼”的本义出自于先民们的宇宙观。“礼”本身是一种“文饰”,是一种对行为的修饰,它的最终目地是要把社会导入一种秩序。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事实上这二者也是不可分的,人与人的 关系不和谐,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可能和谐。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和谐,其实经过最近几百年工业文明的实践,人们噎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人们以战天斗地的观念对待自然,同样的心态也传导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同样也会崇尚争斗与力量,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且战天斗地破坏了环境,会造成生态恶化、资源匮乏,这也会直接导致社会内部为了有限的资源的斗争加剧。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猜疑、嫉妒和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会和谐。比方说以前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个国家的关系敌对,居于上游的国家就故意把水利工程当成武器,截断下游的水源,或者积蓄洪水去淹没对方,这就叫“以邻为壑”。这本身也是破坏生态和环境的。近代以来还有些国家在战争中占领了敌方的领土后,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计给当地环境带来的破坏。所以近几十年来,西方也开始重视天人合一、达致和谐的智慧。

主持人:这么说,中国古人设计的“礼”本身就是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那具体是怎么体现的呢?

文昭:当然古礼中有一些直接的环保思想,比如《淮南子》里就说“先王之法,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打猎的时候不能把一群动物都赶尽杀绝、不猎杀幼小的动物、不把湖里的水放光了来捕鱼,也不通过焚烧树林来打猎。而且入山樵采的时要顺应天时;人去世以后下葬要破土、挖掘墓穴,掩埋以后上面要加上封土(就是俗话说的坟包),墓旁要植树。封土的大小和墓旁植树的多少和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墓主人身份越高,陵墓规模越大,封土越高,植树越多。植树本身是方便后人寻陵祭祖、起一个标志作用,同时也是保护了陵墓所在地的水土,有些王公贵族的陵墓占地面积很大,如果把树都砍光了,以后这个地方水土流失、或者一下雨就渗水,陵墓保存时间也不长。但是我们所说的“礼”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还不在这些方面,主要还在于它要达成“心灵环保”。

主持人:“心灵环保”这个词很有趣,它是什么意思呢?

文昭:也就是要启发人们的敬畏、体谅、柔和、宽容、忠厚之心,养成这些品德之后自然就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际关系也就和谐了。上面说的那几样,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是要找猎的人想到,你把树林烧了,你可以满载而归,而明年就没有猎物了,别人就没办法生活了。打渔的人要想到,你把大鱼小鱼一起捞光了,你可以满载而归,而别人就没有收获了。而且,人类要有个基本的同情心,对自然要敬畏,一切资源要善用。打渔的打猎是为了生存,可是你把树林里的动物不分成年的还是幼小的赶尽杀绝、水里的鱼也是不分大小一网打尽,那就是以杀戮为乐,就不是做人的正道理了。所以“礼”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和修饰,关键还是在于要塑造心灵。孔子不是说吗:“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人要是内心没有仁德,要礼来做什么呢,要音乐歌舞做什么呢?因为古代音乐歌舞主要是出现在各种礼仪场合的。孔子还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啊,难道就是用玉和丝帛做的供品和礼器吗?音乐啊,难道就是钟鼓这些乐器吗?孔子的意思也是,关键在于内心,是否具有高的品德,而非这些外在的形式。

主持人:对,所以说华夏族是要有“礼义之大谓之夏”,“礼”字的后面还跟的有一个“义”字,“义”大概就是意义、道义的意思吧。“礼”是形式,关键是心里要有那个“义”,内容和形式才是统一的。

文昭:是这样的,但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内心的品德重要,外在的行为修饰也就不重要了,就可以忽略了。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能割断的。行为上放纵不羁的人,要内心端正也很难。孟子曾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尧和舜都是上古时代的圣君,就是说你穿着尧的衣服、说着和尧同样的话、做尧同样的事,说内心不具备尧的品德也很难。相反,“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是有名的暴君,和殷纣王一起被并称为“桀纣”,作为暴君的代表。如果你穿着桀的衣服、说着桀的话、做着和桀一样的事,说你心里跟桀纣一点都不一样也很难。所以作为外在规范的礼还是十分重要的,它要把整个社会导入秩序。

主持人:说到建立起秩序。为什么古人更注重“礼乐”来教育,而不是法律?

文昭:法律是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古人为什么选对了礼乐?礼仪和音乐来建立社会秩序,它相对于法律条文确实拥有一些后者不具备的优势。法律一般与刑罚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刑律”,它提供惩罚,而不提供奖励,所以它可畏、而不可亲。而“礼”则不同,它既可畏、又可亲。比如祭礼之礼,不管是祭天、祭祖、还是祭礼山川神灵,它真是庄严肃穆,大气都不能出,如同神灵在侧,真是可敬可畏!可是另一方面呢,这种礼仪场合,人们要穿上美丽的礼服、有服饰之美,还要演奏优美宏大的音乐、歌唱优美的诗篇,它又有美感,带给人愉悦享受,所以又可亲。

主持人:所以说,古时候人们出席各种礼仪场合的时候要穿上美丽的服装,演奏美丽的音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了。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说教人们往往不爱听,定一个惩罚的条款出来也容易让人内心产生抵触,而美的东西人们自然愿意亲近,也就达到了传递一些重要价值观念的目地了。文昭,我看今天的时间噎差不多了,礼乐教育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先谈到这里,下期我们继续这个话题,谢谢文昭,

听众朋友,今天的华夏文明五千年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