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ndoned city:“学体部落”发展简述及价值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20:56:30
“学体部落”发展简述及价值解读2011-12-08 09:55:54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054b910100vv1j[查看原文]
题记:在学体部落发展的三年多来平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一次做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反思。百思不得其解的过程中,与很多朋友进行交流如李兵老师、申克才老师、谢卓锋老师等,也包括了在群三借助群活动与群友进行了探讨,其中龚朝辉老师、高礼宏老师的言语更加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思考的价值。通过对三年来的网络实践体悟以及半年来的思考,拙文今天早上初稿终于完成,虽存在很多问题但也算对自己一直来的一个思考的交代。再次谢谢以上老师以及群三的朋友,也同时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让这篇文章进一步的完善。借用昨天与李兵老师通话过程中的一句话,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与文章堆积平台的文化,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平台的建设中来,以达到水涨船高、筑巢引凤之效果,一起为我们一线教师打造一个全面、温馨、文化的精神世界!
“学体部落”发展简述及价值解读
刘军1 申克才2 谢卓锋3
(1.江苏省黄埭中学,215143;2. 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235035;3. 广西桂林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54110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以下简称学体)建刊三十年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着全国体育教师的均衡发展。尤其08年建立的网络平台作为自下而上的科研形式较传统教研形式对教师的学习主动性更为有价值。回首三年来从“学体部落”这个名称的点击量和利用率方面分析,“学体部落”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但一方面是学体的良性与规模发展从而引领体育教学类网络教研的动向;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这个平台下的缓慢发展未达到预期目标。个体跟不上群体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笔者通过反复的思考、论证、调研,发现真正的能够利用这个平台的教师非常的少。该命题的产生源于笔者半年来的思考:为什么自己参与了这么多期的讨论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少之又少?为什么35期的草根研究后很多教师的水平并没有按照预期的发展得到显著提高?论坛交流到底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教师怎么通过这个平台去发展自己?通过3年多的实践体悟,以及近半年来的思考与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澄清与理解这些原因,有必要对论坛价值、成员分类、学体部落的精神等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从而予以一线教师更好的利用学体平台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体部落的发展回顾
(一)学体部落的发展概要
网络论坛,也叫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y)、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或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1]。目前学体部落讨论交流主要有草根论坛、案例互析、QQ学术群、博客等。在09年笔者根据学体特色以及网络特性将学体系列产品定义为“学体部落”,且得到了成员的认同。现在学体部落已经形成队伍强大的学术团体,仅每次论坛活动参与人数都在200人左右,有效回帖在1000次左右,真正达到组建论坛的基本目标。杂志社对论坛管理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使论坛具有鲜明的特性,即话题的递进性、论坛过程的激励性和论坛成果的共享性。学体在内容形式上先后树立两个相对独立的论坛版块:草根争鸣和案例互析,通过杂志社对每次讨论话题的控制,彰显杂志社对发展方向的引领。每次论坛从前期话题发表到主持人引导以及活动结束后,都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激励,通过语言表扬、通告表扬、任务激励,奖品激励等各种方式不断的促动、保持一线教师的活力。在每次论坛活动结束后,管理团队对活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一些成果通过学体杂志与全国体育教师共同分享。以上的种种活动形成杂志社与成员间、成员与成员间的积极互动局面。根据学体部落的三年发展过程特征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成员500人以下,全国性活动交流与影响力不大)、快速发展期(500—1500人,这个阶段学术引领,成员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提高)、成熟期(1500人以上,网络与现实、学体部落与地区教研的良性互动)。
(二)学体部落的精神透视
学体部落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互动式交流,成员与杂志社的交流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活动信息,成员与成员间的交流能够促进自身知识的更新还可以寻找相同兴趣爱好的成员,如樊江波老师在这个平台下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对人类动作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论坛活动可以促进成员的研究动力及激发教学与创造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要有人付出,付出与回报总是要进行衡量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会出现,也正如此学体编辑李兵老师在对管理员交流过程中也经常提出人要有奉献精神,他自己也从自身行为上对管理员进行着言传身教。这种精神在学体部落中从杂志社逐级向每位成员间进行辐射,也因此在很多教师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进行帮助。不过与普通论坛相比,这里的成员不但要遵守普通论坛的相关准则,更要重要的是成员从教师职业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一些不良现象很少发生,成员间从自发到自觉的精心呵护部落的发展。从爱心游戏集,到成员间的互助,对西部教师的帮扶、实名制等等。可以说学体部落透露出的内涵是一种源于社会而高于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构成了发展的底蕴与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这种去功利精神的驱使下成员得到了真正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体部落的成员表现
1.学体成员的类型分类
每次论坛活动中总会出现部分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发言不积极或参与过程简单等诸多情况。依据论坛参与者的发帖行为表现,笔者根据陈然老师的文章以表格形式将论坛参与者划分为七类(见表一):
表一 成员参与论坛的分类[2]
类型
表现及建议
潜水型
这类参与者在网络论坛中以不可见的“潜水”方式浏览信息,从不发表言论,以旁观者的身份分享论坛互动。
积极交互型
频繁访问论坛,在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表现都很积极,不仅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频繁发起话题,而且也热心参与其他人的话题互动,是论坛内容的积极生产者。
自我型
发表主帖方面表现积极,但缺乏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兴趣,很少或从不参与论坛互动,在论坛中的行为表现比较自我,缺少互动的参与行为,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网络论坛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持续积极回帖型
这类参与者对网络论坛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对参与论坛互动拥有持续的热情,是论坛话题深入讨论的积极推动者。
间歇积极回帖型
发表主帖不积极,发帖兴趣主要集中在积极回帖方面,因参与动机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积极参与论坛互动的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仅在某些月份回帖频繁。
一般发帖型
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表现均不突出,属于有发帖行为的普通参与者。
消极发帖型
热情不高,发表主帖少或根本不发表主帖,也没有很大兴趣参与其他人的互动,数也很少。但消极的发帖行为并不等同于消极的论坛参与,消极发帖型参与者很多时候可能以不可见的“潜水”方式浏览论坛信息和静观他人互动。
表一非常全面的概括了学体部落成员参与活动的一种状态,每个类型都有很多代表性人物,如管理员武长河、吕兵文等老师就属于积极交互型代表;也有一些成员一旦有什么活动就从长期潜水中出现;也有成员自己有事的时候就会非常活跃。但必须要知道积极参与论坛活动的成员能力提升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平台进行辐射,可以为农村及西部学校的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
2.学体成员的发展改变
功利驱动、价值体现等都是促进人发展的动力,那么学体部落成员在参与活动后的表现有哪些?就这个问题笔者在学体部落中经过个人访谈、QQ群集体交流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如在与泰兴市体育教研员夏锦阳的交流中,他认为网络对教师的促进作用非常大,像管理员刘松林等老师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而刘老师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管理员龚朝辉更全面的概括了参与学体部落的一些感受:参与专业研讨的激动心情和认可;说出自己想说的,可能会得到响应;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学到别人的成熟经验;说的连自己都找不着北,感到贮备太少,有提高自己理论和业务的冲动;归属感。其它方面如管理员浙江的高礼宏认为参与活动能够提高说话的艺术性,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专家刘坚经常说的一句话“我的水平与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中培养的”。也就是在这些改变与感受中很多成员都取得了成绩,尤其是一些西部教师如张世华、何孝风等老师,在笔者《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对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一文中对教师参与学体部落前后的变化与所取得成绩有过相应与详细的统计,在这就不累赘描述。
三、学体部落平台的价值
(一)科研氛围的形成
网络社区成员之间契约的形成关键点在于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准确把握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在网络社区中科研活动的角色较为固定,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合力[3]。目前,学体部落中的几个版块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知识和学习的平台,其周围吸引一千多名体育教师参与学习、交流、互动,形成了具有研讨氛围的学术共同体,其教科研力量尤其得到普遍的认可,绝大多数老师参与其中,教研意识、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体部落的教科研价值在各个版块中都有所体现,且都赋予相对应的生命力(见表二)
学体部落版块
教研价值
学体QQ群
及时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帮助解决教学教研中的困难
学体博客圈
个人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现,成员间互相促进和带动
草根争鸣
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交流、研讨,促进对相关话题的共识
案例互析
围绕教学案例设计,拓宽知识视野和理论修养
以上仅是从相关版块的教研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不包含成员之间在交流过程中带给个人的相关知识面的冲击,特别是个人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促进或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
在讨论中利用“引用”或“回复”激发了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力求让自己的主见激起他人的共鸣。网络研讨构筑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交流的立交桥,实现了区域联合、多元文化对话,促进了教师专业性的提高[4]。可以说学体部落的最大意义是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悟、思想和水平的提升,无可否认,在学体部落中每一个认真学习的教师,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教学、科研以及教学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体通讯员管理申克才在博客中写到:“博客促进我一次一次的蜕变,推快了专业成长的步伐。明显感觉到自己有意识的对教学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性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断得到提升。这三年的进步几乎比我十年的成长还要快。”从申克才老师加入学体部落的三年中,他发生彻底的变化,由普通老师逐渐转变成教学和教研相提升的过程,即: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积极对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部落中这样的老师还很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性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反思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和思维,对教师的成长进步而言,起着无可替代作用。
(三)个体知识体系的形成
每次讨论交流中教师总会获得一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在理论上被称为外部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实践提炼才能够转换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个人知识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近期关于大课间活动的论坛中,在若干个案例中总有适合自己学校的一些活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借鉴,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有自己新的经验。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教师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东西我知道的、我会的、我也在用,但是总是说不出来,或者说还停留在经验层面,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将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才会被推广以及促进反思的过程。孔云[6]认为,教师一旦理解自己的内隐知识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改造,把自己的内隐知识与显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对照和结合,能尽快地实现明确的知识(即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完成外显知识向内隐知识的转化,并结合理论的学习整合自身的内隐知识,进而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内隐知识,他们的教学实践就会发生真正的转变,并从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 杂志品牌效应的提升
持有相同观点的受众在网络论坛中聚集,他们依照意见的不同形成新的群体。可以说网络论坛对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进行了分化与整合,地理空间分散的受众在网络论坛空间中基于观点的一致形成了新的集合体。于是基于群体压力或者趋同心理,网络论坛能够使受众产生“雪球效应”[5]。学体部落的魅力就是吸引一大批热爱学习、主动研究加入其中,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这种魅力,已经在部落中形成雪球效应,不断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如动作群、案例互析群、通讯员队伍、一线话题团队等都是在这种效应下、学体部落背景下产生的新的集合体。个人集合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思维,以致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一线话题团队成员为例,这些优秀成员是在部落中不断学习发展起来的,而他们成长的足迹又被很多教师复制和追赶,形成齐头共进的发展态势。
四、学体部落的发展期待
(一)杂志社方面:培养网络领袖与聘请知名人士结合
网络领袖对于一个成熟社区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海南的“天涯社区”所形成的“天涯”现象与该社区所培养的一大批“意见领袖”所分不开。而网络舆论领袖作为一种显性的力量,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行了网络舆论领袖影响力及其行为特征的研究。陈然也将该领袖分出五类论坛角色:一般呼应者、议题扩散者、积极呼应者、普通舆论领袖以及中心舆论领袖[7]。在学体部落中杂志社也培养了很多教师,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模式框架,将管理员分成事务型、理论型,可以说雏形的建立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其它期刊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影响着学体部落,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怎么和学体部落结合?怎么让更多的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在其它期刊网络科研中也受到了这个问题困扰,毕竟专家引领的作用与价值是非常明显的。不过学体部落在杂志社的带领下,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规模效益的影响下,筑巢引凤效应已经开始彰显,如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等一些地区名师、地区团队、知名学者陆续的加入,这对学体部落的深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质量保证。
(二)管理员方面:潜水者的激发与活动中淡化数量追求质量
在每次论坛交流中主持人或者总结人,更多的在点击数上面入手,从参与人数,或者有影响力人上进行最低层次的宣传和草根初期变化不大,应该从问题的本质上,从最近发展上引导,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但也不能太简单。有研究显示网络论坛发帖行为具有自相似特性,发帖量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即发帖量的未来变化趋势与历史一致[8]。也就是说点击数量等在发展稳定后变化不大,除了受到一些意见领袖、知名专家的权威效益会改变这种状态。当然适当的宣传是必要的,但将注意点放在数字上,将数字作为吸引成员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应该从问题的质量上入手。另外在管理上对于一些潜水者要循循诱导,相比拍砖者和灌水者,其实在论坛中人数最多的是浏览者。他们也是各种网络事件和舆论的围观者。有多少人潜水而不发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确定了一个网络社区的规模。如何减少潜水者,鼓励更多的人发言,一向是论坛管理的任务之一。很多论坛对发言的多少都有奖惩条款,更有论坛的管理者在论坛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9]。笔者一直以来的做法就是以学体部落精神为法宝,不断的去培养新的成员,在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传递学体部落精神让更多的成员参与进“传帮带”的过程,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成员方面:科研能力的科学化提升
首先,认真准备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论坛起初发展阶段因为发展的需要在追求点击率的时候需要的是人气,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向质量发展的时候需要的是成员的提前准备,否则一些问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好的见地,尤其是案例互析栏目没有做足功课是难以参与,但往往越难的话题得到的收获将会越大;其次,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定期的对所研究的东西要进行再学习与研究,学过就不再去看,就容易遗忘。为什么专家在谈到教学问题的时候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难道他们过目不忘?还是天生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笔者通过对“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的思考后认为,话题讨论结束后不但要对话题重新温习,寻找新的知识点,更需要不断的反思,因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后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再次,全面参与,很多人都是凭着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对于不喜欢的就不去参与就是参与也是一种玩的心态参与。最后,成员要敢于正对自己。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内,尤其是一些水平刚刚起步的教师会出现满瓶不动半瓶晃的现象,对于一些简单的话题不屑一顾,其实同样的话题不同样的人讨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论坛的价值也在于此,能够让认真参与的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EB/OL].http://www.rheingold.com/vc/book/intro.html,2008-09-15.
[2] 陈然.网络论坛参与者分类模型探析[J]XINWEN AIHAOZHE ,2011(5)
[3] 屈宝强.网络学术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及其反思——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4]叶勤.为了良好的学术公共空间——评《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J].云梦学刊,2006,27(6):158-161.
[5] 杨令羡. 网络论坛传播模式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6] 孔云;;网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S1期
[7] 陈然.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识别与筛选—对凯迪社区的实证研究[J]. 当代传播,2010(2)
[8] 程葳,钟华等.网络论坛中发帖行为复杂性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 2009(8)
[9] 胡泳.中国网络论坛的源与流[J].新闻战线,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