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集体游戏:“撤点并校”没有带来任何预期的好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3:12:11

并校后宝鸡市胡店镇仙龙村学生如此上学
“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似乎以为会“既便宜又实惠”,比如坚信会使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的配置;会提升教育质量;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等。但事实证明,上述期望,都没有实现。
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配置?根本没有!耗资更严重
“撤点并校”之后,貌似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浪费问题,更加严重。
其一,原有的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废弃。虽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贯彻。
其二,县级财政投入虽然锐减,但其他相关财政支出猛增。最直接的财政支出,就是扩大校舍和兴建寄宿制学校。例如,2009年陕西延安市一方面在搞“撤点”,一方面为了“并校”,计划新建学校5 所,改扩建3 所, 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投资达3.0816亿元,这些资金,最终还是要从纳税人口袋里掏。[详细]
其三,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表面上看,农民不再直接自己掏腰包办义务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应该明显降低,但实际情况是:对许多被迫转入城镇学校的家庭而言,他们需要开始支付额外的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乃至陪读费,其结果,等于将政府应承担的教育投人转移到了农民身上,而且恰恰是那些经济不发达、教育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也就等于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二元差距。
教育质量提高了?根本没有!实证调查显示“差异并不显著”
某一农村小学被撤的理由,通常不出“规模小”、“条件弱”、“师资差”这么几条;而大规模、好条件、好师资的学校必然有好的教学质量,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实证调查表明:“合并学校与未合并学校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显著,如果成绩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的话,这说明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农村学校合并政策一定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东梅、常芳、白媛媛;原载《南方经济》2008年第9期;2006年9月福特基金资助)
造成学校“撤并”后教育质量并没有任何提高的因素,相当之多。譬如许多学生因为路途遥远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体力消耗过大,影响学习)和就学时间问题(不能按正常状态上下学);出现数十人上百人的巨型班级而导致部分学生被严重忽视;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宿水平无法达标……如此种种。这些问题政府不动用财政力量解决,光靠一个简单粗暴的“撤点并校”,就希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岂非痴人说梦?
城乡教育差距缩小了?根本没有!反而扩大了差距
让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似乎理所当然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事实却不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城乡学生享受了相同的师资和设备,但在另一层面,被迫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学生,则需要承受过早离开家庭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家庭教育的过早缺失(学者普遍认为,在人格方面,家庭教育远被学校教育重要)、与父母之间亲情的过早缺失,尤其是心理尚未健全,过早进入一种城、乡割裂的教育环境,如此种种,对农村学生而言,不但没有缩小差距,反而是扩大了差距。
更何况,一直以来,中国所谓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以“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的,其结果,无非是把一个农村人培养成一个城里人而已,并无真正的“农村教育”存在,所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直误入歧途。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下接受完全一致的教育,与“城乡教育平等”,并无任何直接关系。
“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似乎以为会“既便宜又实惠”,比如坚信会使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的配置;会提升教育质量;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等。但事实证明,上述期望,都没有实现。
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配置?根本没有!耗资更严重
“撤点并校”之后,貌似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浪费问题,更加严重。
其一,原有的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废弃。虽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贯彻。
其二,县级财政投入虽然锐减,但其他相关财政支出猛增。最直接的财政支出,就是扩大校舍和兴建寄宿制学校。例如,2009年陕西延安市一方面在搞“撤点”,一方面为了“并校”,计划新建学校5 所,改扩建3 所, 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投资达3.0816亿元,这些资金,最终还是要从纳税人口袋里掏。
其三,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表面上看,农民不再直接自己掏腰包办义务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应该明显降低,但实际情况是:对许多被迫转入城镇学校的家庭而言,他们需要开始支付额外的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乃至陪读费,其结果,等于将政府应承担的教育投人转移到了农民身上,而且恰恰是那些经济不发达、教育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也就等于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二元差距。
教育质量提高了?根本没有!实证调查显示“差异并不显著”
某一农村小学被撤的理由,通常不出“规模小”、“条件弱”、“师资差”这么几条;而大规模、好条件、好师资的学校必然有好的教学质量,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实证调查表明:“合并学校与未合并学校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显著,如果成绩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的话,这说明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农村学校合并政策一定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东梅、常芳、白媛媛;原载《南方经济》2008年第9期;2006年9月福特基金资助)
造成学校“撤并”后教育质量并没有任何提高的因素,相当之多。譬如许多学生因为路途遥远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体力消耗过大,影响学习)和就学时间问题(不能按正常状态上下学);出现数十人上百人的巨型班级而导致部分学生被严重忽视;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宿水平无法达标……如此种种。这些问题政府不动用财政力量解决,光靠一个简单粗暴的“撤点并校”,就希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岂非痴人说梦?
城乡教育差距缩小了?根本没有!反而扩大了差距
让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似乎理所当然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事实却不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城乡学生享受了相同的师资和设备,但在另一层面,被迫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学生,则需要承受过早离开家庭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家庭教育的过早缺失(学者普遍认为,在人格方面,家庭教育远被学校教育重要)、与父母之间亲情的过早缺失,尤其是心理尚未健全,过早进入一种城、乡割裂的教育环境,如此种种,对农村学生而言,不但没有缩小差距,反而是扩大了差距。
更何况,一直以来,中国所谓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以“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的,其结果,无非是把一个农村人培养成一个城里人而已,并无真正的“农村教育”存在,所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直误入歧途。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下接受完全一致的教育,与“城乡教育平等”,并无任何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