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才梯队培养计划:蔡英文宣布的施政纲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9:01

台湾经济发展除了仰赖国人努力,与国际环境亦紧密相关。早期台湾依靠先进国家开放市场,快速发展劳力密集产业,使得出口、就业和工资都快速增加;但其后国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中国及其它开发中国家加入国际竞争,取代四小龙的出口地位,造成大量对外投资和产业外流,出口成长和经济成长率下降,工资长期停滞,失业率上升,所得分配也因此恶化。未来十年,各种国内外的情势将急速转变,台湾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策略来因应,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台湾经济在未来面对的重大考验,首先是投入国际竞争的国家与人口持续上升,复以美国以市场支撑全球快速经济成长的能力下降,而中国等开发中国家已累积相当的技术和产业实力,这使得我国和开发中国家的关系,已由互补转为竞争。台湾若只想持续扮演全球生产链上的代工角色,将更容易被外国取代,而难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趋势下,国家政策如何来支持产业和技术发展及充足的就业机会,维持国际竞争优势,将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除了竞争模式的改变之外,另一重要的趋势是全球资源的限制。能源缺乏已广受注意,管制温室气体排放以抑制暖化也成国际议题;水、粮食、稀有矿物等资源不足的问题,也都因为全球人口和所得的成长,而可能演变为国际争议及发展的限制,造成价格与成本的上涨。台湾在自然资源有限、能源依赖进口的条件下,也极需重新检视现有产业结构,积极调整转型。
 
  台湾的另一个严苛挑战,则是全球化扩大了赢者圈及输者圈的差距,造成失业问题和所得分配的恶化。过去国家目标过度强调经济成长率量化指标的追求,却无法遏止失业率的持续攀高、及所得水平的停滞;未来必须放弃盲目追求经济成长的策略,转而更加重视内需产业与就业效果,以及对经济弱势者的协助,以寻求更公平的社会分配及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面对各种趋势变化,台湾经济即将遭逢更大挑战。编织口号、制造金融泡沫、甚至依赖中国,都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甚至将制造更大的危机。如何诚实面对,选择正确的国家发展方向,并采取相互呼应的周详政策,攸关台湾经济竞争力的永续。
 

 


  经济成长重要但非唯一,国家更要兼顾社会的公平和安定,以人民生活的幸福作为根本目的。正确的总体经济策略,应该扬弃以GDP成长为依归的旧思维,在擘划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应以建构高就业与高平等的生产性社会为核心,透过劳动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达成「创造就业、提高所得、安全劳动」的目标,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公平,并遏止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两极对立。
 
  因此,过去以低工资、低成本、牺牲环境质量及劳动人权,来换取经济成长的产业政策,必须调整转型。台湾应积极以知识创新,做未来国际竞争的根本,走向全方位、多元的创新,提高我国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以维持产业的竞争力。为改正全球化下的所得分配恶化,除以知识创新与文化创意提高竞争力外,也应均衡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特别应发展能运用各地特有资源及特色、就近满足各地需求的在地经济,以创造多元且充足的就业机会,使全国劳动者在适当的职场获得合适工作,并遏止工作低薪化及保障经济弱势。
 

 


一、 提升在全球体系的竞争优势:
1. 透过知识产业的创新研发、管理效能、人才培育、关键性技术的保护,打造有自主能力、不受他国品牌控制、也不易被学习取代的产业,创造在台湾产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 协助产业在国内发展完整的生产链和外围产业,透过产业群聚的相互支持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发展出技术群聚,避免关键产业受制他国,同时降低中国大规模磁吸效应的冲击。

二、 拓展多元外贸市场:
1. 盱衡国际情势,以2020至2025年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成立为目标,进行因应开放竞争及结构调整的整备,同时积极展开和贸易对手国洽签自由贸易协议(FTA),并适时推动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循序渐进融入全球化及区域经济整合。
2. 促进出口多元化,分散市场风险;订定中长期目标,加强开拓东协及新兴国家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三、 引导资金投资产业发展:
1. 强化引导国内储蓄资金转为国内投资的功能,以改善台湾超额储蓄但国内投资却不足的现象。政府基金可参与投资引导和鼓励新产业的发展。
2. 发展安定且能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制度,提供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及人民公平的借贷与投资机会,鼓励创业并创造就业。
3. 防止泡沫经济造成剧烈波动及冲击,积极抑制非理性的泡沫扩张,不为求一时繁荣假像而纵容房地产价格狂涨。

四、 调整产业结构并促使升级转型:
1. 制订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催生新兴产业,以因应现有产业的萎缩及外移。推动策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新成长策略发展加值型服务业、优化制造业结构、并推动农业高值化。
2. 由政府公共投资计划配合国营事业及开发基金投资,引导民间投资以提升未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现代化基础建设、教育及人力发展、研发创新、健康照顾、环境保护、新世代产业、绿色发展等。
3. 重新检视现有产业结构,订定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转型计划,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以节能、节水、减碳技术做为新产业发展基础。
4. 协助既有产业升级和维护其产业群聚,消除外国不公平竞争政策和手段,以避免国内生产和就业受到快速冲击而造成失业。
5. 服务业应以提供国内人民和产业更好更新之服务为出发点,运用台湾之文化和产业特色,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并藉此特色进军国际市场。

五、 以知识经济作为成长动力:
1. 以自创的关键知识提高我国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扩大在国内的产业群聚和附加价值。
2. 选择具有国际比较利益的技术项目做为发展重点,加强技术领先产业的尖端和基础研究。
3. 打造让研发创新得以形成并茁壮的支持系统,并支持中小企业走向知识创新,发展其竞争优势。

六、 以创新作为产业政策轴心:
1. 发展「创新产业」,建立研究成果转承机制及市场承接平台,使创新者的创意能够转换为市场上的商品或技术,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2. 建构试验平台及先驱科技基地,使台湾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最好聚落。例如发展电子产业试验基地,建构以台湾为基地的实体运用环境;建立生技产业的承接及试验平台,专注于产品设计及市场需求。
3. 鼓励台湾服务业将其独特经营模式及创意,特别是生活方面的创新,转化为可输出或对外投资的创新商业模式,并以速度及管理能力在市场上取得先机。

七、 结合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
1. 设定研发资源的投入目标,并松绑产学合作的法规限制,提升研发的质量及环境。
2. 发展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在重要领域引进或孕育出领先世界的研究人才及团队。
3. 改善基础教育,并配合未来重点科技及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并延揽其所需人才。
4. 重新定位科技研究机构的角色,与企业共同合作发展前瞻性技术的开发,提升台湾企业在特殊领域的竞争力。

八、 发展在地经济创造就业:
1. 针对各地特有之历史文化和资源,发展具有在地特色之产业,并维护既有产业,以使在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创造在地就业机会,照顾较难参与国际竞争的工作者。
2. 对于适合就近提供服务之产业,应辅导在地发展,以促进地方经济与就业,并减少不必要之交通运输成本。
3. 都市规划应利用既有文化历史,营造城市特色及特有商店街、夜市和其它活动,以发展观光及促进小商店企业之生存发展。
4. 农村应发展生鲜、有机、高科技及休闲农业,并引进艺术、文化、软件、设计等无需在城市工作的专业人员及退休人士,以丰富农村经济、文化和服务,并提供人民更高质之生活环境。
5.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以及文史工作者投入在地经济相关研究,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将部分在地经济提升为具国际竞争力之产业。

九、 贯彻人才强本的发展策略:
1. 政府应拟定全方位的人才开发策略,整合资源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全面培养各部门发展所需优质人力及专业人才。
2. 以生活环境、良善法令制度、行政效率、人力素质、服务业质量及产业群聚等在地优势,建构能吸引国际人才、技术及企业流入的环境;并配合国家发展需要,修改移民政策,鼓励专业人才移入。
3. 提供诱因鼓励人才出国留学,并提供具体协助及奖励措施,引导人才回国就业及创业。
4. 提供奖励或补助,加强产学合作之人才培育机制,以充裕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

十、 提高国民就业能力,重建技职教育体系:
1. 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加强教育与就业接轨;重建技职教育体系,结合科学及技术的训练,使其符合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
2. 丰富终身学习机会,使劳工的知识与技能配合技术与产业发展而提升及转型。
3. 教育应培养学生之创新、创业及文化创意能力。

十一、 促进工会组织自由化,保障劳动环境安全
1. 推动工会组织真正自由化,通盘检讨改进行政权对于工会的管制,并全面建立企业内劳工参与管理模式,推展真正具有效用的公司治理模式。
2. 建立严密劳动条件检查机制,落实劳动检查,并将职灾保护相关法规整合,职灾保险单独立法,并简化救济程序,保障劳工基本劳动条件及安全工作环境。

十二、 遏止工作低薪化:
1. 基本工资应定期合理随物价与生产力调涨,以提升工作贫穷劳工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时薪基本工资应高于月薪基本工资所对应的每小时工资,增加常态雇用的诱因。
2. 制定劳动基准法派遣专章,保障非典型劳工之劳动条件,并使其享有与正职劳工同等或更高的保障,避免企业利用劳动弹性化的方式剥削劳工。
3. 外劳政策应回归补充性与暂时性原则,并配合产业的升级及长期照顾体系的建立,逐步减少产业及社福外劳。

十三、 协助相对贫弱者发展:
1. 创造相对贫弱人民适任的工作机会,发展不受外国廉价劳工威胁的内需产业,以降低景气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弱势者的伤害。
2. 依据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辅导萎缩产业的人力资源转至其它产业,降低失业和所得分配恶化的威胁,并协助新兴产业充实人力。
3. 增加职训机会及诱因、强化就业服务,以提升贫穷家庭内有工作能力的失业成员的就业能力,促使其重回劳动市场。对于在经济不景气时有长期失业高风险者,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4. 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并放宽经济危机时期的延长失业给付启动门坎。提供低所得家庭的长期失业者所得维持措施,并协助其脱离救助体系重返劳动市场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