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部门的口号押韵:当“知”本遭遇资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5:41:17
     在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9类高收入个人中,中学、高校教师赫然在列。许多教师通过社会讲学、家教、代课、做报告或兼任顾问等角色获取不菲的收入,有些教授做一场报告收入就可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从幼儿园到高校,教师们的校外收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些收入的获得途径各异,却都是清一色的灰色,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纳税。

    北京海淀区税务局的一位朋友向记者坦言,教授、专家的校外讲学和补课收入一直是税务机关最难以掌握、确认和监控的灰色收入,也是最让税务人员挠头的纳税盲区。

    身在校园“薪”在外

    某大学会计老师潘涛,每星期在学校有12小时的课,但在社会上讲课却有28小时。他经常下了火车就直奔教室,在车上备教案并不新鲜。

    潘涛承认,有时自己是强忍疲倦讲课,这样的状态肯定影响教学质量,但他认为这是迫于无奈。自己研究生毕业在这所高校工作已有5年时间,工资加补贴还不到2000元。一方面是自己缺钱;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对大学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有很强的需求。据了解,老师的“业余”收入,就像就业一样,与专业有很大的关系。与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学科,例如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会计、外语等专业的教师,往往能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

    某些教师在业余时间给 MBA班学生授课,一天至少能得到讲课费1000元,每年所得讲课费可达数万元。法学专业的教师,则可从事律师或法律咨询等工作,有人因此所得收入可达数十万元。而在社会人文类学科中,如从事文、史、哲等学科教学的老师,就很难找到第二职业。潘涛承认,不经常请他讲课的单位一般以现金支付给他,长期合作的单位则会给他办理一张银行卡,定时给他划账,这部分收入同样并未交过所得税,对方也并未代扣。现在,潘涛的月收入在10000至20000元之间,他认为自己在同事们中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有些老师开办了个人公司,年收入以百万计。有些高校教师参与市场的意识很强,如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将有市场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私自卖给生产厂家,以现金形式获取相当数额的成果转让费;也有人为企业做市场调查或市场预测,获取调查咨询费;为大公司做一项市场调查,可得到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经济收入,这些收入自然都是保密的。

    校内不足校外补“学校对老师在校外讲课不鼓励也不禁止,但通常有个底线,从事与自己校内专业有关的课程,有助于促进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必须是兼职,不至于分散老师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潘涛对《财经时报》谈道。

    他认为,如果不让教师通过校外讲课提高收入,就无法留住人才。前几年学校教师曾集体向校长投诉工资过低,当时校长苦着脸说,教育经费就那么一点,你们还是自己搞创收去吧。

    潘涛说,自己的工作重点始终放在校内讲课上,尽管校外的讲课比较多,但并不费心,属于兼职性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本职工作方面。然而,有些教师却喧宾夺主,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工作之外,与他人合伙开公司、办事务所等,已然创出了另一片天地。由于大学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老师们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某财经学院的院长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出车祸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医生为了联系其家人和单位,从他的衣服内找到的本人名片,上面写着“某某专利事务所所长”。院长看到这个情况非常震惊,自己的教员都混到所长了,而且已经在位三年了,院里竟然一点都不知情。因此,院长就开始采取行动,首先在课程安排上,打碎了老师上课的时间,使其不能有完整的时间去应付外面的事情。此外,对那些只关心校外收入,不在乎校内工作,在学术方面不思进取的讲师设定了限制。比如,教师通常是担任讲师五年以后评副教授,而评选副教授需要交七篇论文,这会花费老师的大量时间。学校有些年轻老师认为会影响自己创更多的收入,而且即使评上副教授,工资不过涨几十元,所以,很多老师对于评职称马马虎虎。因此,学校出台新规定,如果任职讲师七年后仍不能升为副教授,将被学校辞退。     这位院长认为,校内工资津贴与校外收入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大学教职工作稳定,也有社会地位,老师在单位工作再不顺心,一般也不舍得辞职。
从娃娃抓起?

    中小学教师的灰色收入则是主要来自开办辅导班获取讲课费。但不少家长抱怨,某些中小学老师在学校课堂上讲的内容比较浅,然后把重点内容拿到课外辅导班上讲,让学生不得不参加这些学费不低的辅导班。

    一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还有一种来得更简单的灰色收入——家长直接给的。学生家长给老师送钱送礼的原因,自然是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多照顾、多教育、多给予机会。

    在幼儿园工作的冬梅对《财经时报》说,家长通常会送一些化妆品、布料、香水和烟酒等。有些家长还会直接送钱,但老师一般不敢接收,因为幼儿园孩子自理能力差,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们绝对安全,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向家长交代。

    冬梅说,自己的这些收入与在小学任班主任的姐姐无法比,她指着身上穿的皮衣说,这是学生家长送给姐姐的,姐姐有两件就给了她。而中学老师的胃口更大,上千元的香水都不一定能让老师心动。

    冬梅还透露,老师们对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特别关注,自己有事需要拉关系时,家长对老师的请求一般都不敢怠慢。她说,幼儿园教师没有什么门路,也就靠这点特权为自己多少办些便利。

    学生家长邢敏总结送礼经验时认为,最关键是要了解老师的需要。她说,家长之间关于送什么、送多少也没有什么交流,全靠自己摸索。她第一次给老师送礼,正值中秋节,给老师带了两盒高级月饼,结果老师死活不收,最后把她推出了门外,当时她还怀疑自己是否太世故了。几个月后,听说老师的孩子正准备高考,她就买了一个PDA送给老师,这次老师二话没说就收下了。至于送的礼是否真的有效果,邢敏回答“反正没有坏处,但送礼得保持持续性,不要以为送一次就能解决问题”。她举例说,女儿班级有一个女生,学习一般,却非常受老师的宠爱,既是班干部,又是三好学生,很多锻炼的机会她都能参与,这也培养了该女生的自信心。后来听说,这个女生家长与老师保持着长期亲密的关系。相反,自己同事的女儿学习各方面都拔尖,但每年选三好学生都没有她,回到家后,女儿经常抱怨父母没有与老师搞好关系,人也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健康地成长,邢敏说自己已经悟到,送礼是家长不可或缺的功课。事实上,如今从幼儿园开始,中国的孩子们就已经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用钱办事的熏陶。一位资深的教育学家曾感叹,“教授卖茶叶蛋”的历史早已彻底作古,中国人几千年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感情,也已消亡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