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管理方法8s:读汉字识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32:17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生是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中国古代科学首先重视研究生命现象,虽然延误了简单分析的物理学,以致造成近代科学的落后,但却收获了许多重要的哲理成果,是中国科技文化的代表。生命的核心——繁殖遗传和神经反应,都是机发现象。

草生大地

也许是3000年前一个春日的早晨。

雪化的溪水正在鸟儿啁啾声中汩汩流淌。一轮初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时在晨曦与霞光的幻象与迷离中,有一棵草在大地上冒了出来,它向着天空生长。然后就是一棵又一棵……

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这就是古人看见的生的景象,然后变成甲骨文的“生”字。而后到了金文的“生”,变成了一片沃土之上长出一株幼芽的形象,之后的小篆写法,“生”字其下仍然为土,楷书“生”直接由小篆变化而成,仅把小篆的上曲线变成了一撇一横罢了。

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字典”从泥制的铸铜陶范,到削竹成简,再到一卷卷柔韧的纸张,材质变而又变,但“生”字却从未脱了最初的形。

东汉奇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他的解释干脆、直白、明晰。

对“生”的仰望与珍视,众生都不例外。但是有生即有死,而视死却大不相同。

生之循环

2009年8月,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去世,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美国最重要的政界人士悉数出席,全球转播了他的葬礼视频。他的葬礼极其隆重,除了主教、神父以外,所有参加者都身着黑衣,连所用的汽车、雨伞等也都是黑色的。

这与中国葬礼截然不同,一场传统的中国“白”事,要披麻戴孝,所谓“孝”,就是在头上缠一条洁白的布带。葬礼上的穿着也是白衣白裤,与漫天飘洒在空中的白色纸钱,共同构成了一片肃穆而又典雅的世界。

这一黑一白,看似简单的差异,背后却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不同。黑色,在西方文化里,是死神、黑暗、妖魔与地狱的颜色,死者无论是去往天堂或者地狱,从此都与人类世界没有瓜葛。

而在中国文化里,白色属西方,西方是人死后要去的地方,用那铺天盖地的白色,就是希望架设一条死后通往幸福的桥梁。古人相信,死去的人会在阴间逗留一段时间,然后经过阴间判官的裁决,再次投胎转世——死而复生。所以要“事死如事生”。

在东西方的文化里,对“生”命的看法是如此不同,西方看到的此生是完全偶然的“旅行”;而东方的“生”乃是世界循环中的一个因子、一个元素,可以生生不息。

东方这种哲学思想,在甲骨文“生”字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些端倪。

在甲骨文中,“生”字除了草木之生,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与含义。陈梦家在《殷墟卜卦综述》一书中,将这种特殊用法称为“未来式”,即生又有“未来”的意思。

这里有几句殷商卜辞:“兹月至生月又大雨”、“辛未卜,争,贞生八月,帝令多雨”、“贞生十三月,帚好不其来”。其中的“生”字都不是生长之意,它是指下一个、未来的。所以“生月”就是“下月”。

“生”还直接衍生出一个特别重要的字——“姓”。

对“姓”字来说,“生”这个部分表示人的出生,而“女”则表示人生的由来。“姓”是一种血统的标记,标明着人的出生与归属,它可以代代相传,并永恒下去。

天生人成

对于“生”的思索,中国人并没有就此止歇。

除了“姓”,“生”还衍生出“性”。“性”字是在金文之后才出现的,在《诗经》、《左传》和《国语》这些先秦文献中,“性”往往和“生”字相互间杂使用。

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生”其实就是“性”的初文。

1993年,湖北荆门突现一套“郭店楚简”,先秦儒、道两家的诸篇典籍,以及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18篇跃然眼前。其中赫然见到《性自命出》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生”必有所自,它植根何处?我们在被尘封了千年的古籍上,最直接地读到了古人的思想——“生”的力量,由大地指向天空。这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天命观”。所以中国人遇到惊愕的事、挫折的事,常常会大呼:“我的天啊!”又或者感叹:“这真是我的命啊!”当我们读到这通古简中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一句,才算是清清楚楚明白了中国人口头禅的真正原由。

寻常之人执著于“生”,而通达之人了然于“天命”。

由天而命、而性、而物、而地、而形的流转,是中国人认识的一个“生”的过程,中国人也因此把“生”贯注于万事万物之中,为万物定性、定名。于是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单独一个个体的“生”命意义已经很小,而万物皆有“生”命,宇宙更成了一个大“生”命,这让中国人的人生活得从容起来。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天命”,便无法解释“生”的前因后果,如果没有“生”,天不可能体现出它的博大、深邃。

易化阴阳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记载了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在去怡红院的路上,丫环翠缕和史湘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她们从荷花说到了阴阳,翠缕打破沙锅问到底,“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心知男女即是阴阳的史湘云,却不好回答。当她得知在路上捡的“金麒麟”是宝玉掉的,联想到自己的“金麒麟”,陡升一番不为人知的阴阳情感。

万物有了“生命”,还有阴阳。这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概念。

“阴”字的本义是阴云密布,而“阳”字的本义是阳光普照,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人们对阴、阳的最初感受。但阴阳又不限于此,在《诗经·小雅·湛露》中有“湛湛露斯,匪阳不晞”的句子,暖烘烘的太阳晒干了露水,可是这股热力却看不清也摸不着,让人可以感觉到,却无法把握和掌控。

庄子说“阴阳,气之大者”,阴阳是充满天地之间的大气,那么阴阳则应该是万物形成的本原!庄子记载下了这样的念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二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这其中最妙的词乃是“交通”,阴阳相对、相感、交合,摩荡相推,化生万物,并引起万物的变化,这既是一种对世界具象的观察,也是对世界抽象的想象。像阴、阳这样相互关联而又矛盾对抗的两种力量,是万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源。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著名的“阴阳两仪图”。学过初等物理、化学的人,也许会发现,这张图所蕴含的道理,隐隐暗合微观世界的电子、阴阳离子和诸多化学反应的规律。

抓住了物质最本源的特征,再去解释万事万物就不困难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的意思是,大道衍生出混沌的一,一派生出二,二产生出三,三演化出万物。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阴阳二气相激荡而达到和谐。

相生相克

除了阴阳之外,古人还将万物的属性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它们就像是构成事物的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交织在一起,既生也克,或生或克,谙晓事物发展规律,便能永生不死,否则便坠入死亡,永劫不复。

木生火;火将木烧为灰烬即为土;一切矿藏尽从土出,故土生金;金生水的解释有两种,一说是金属可化为水,另一说是金属上易结冷露;而水又生木。

相克的道理亦是如此,金为刀使木成形;木扎根土中,可固土的流失;土挡水流;水淹灭火焰;火又能熔金变形。

五行生克的理论,最典型的应用领域就是中医的疗病与养生,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

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它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荣格在研究了中国的道家丹经《太乙金华宗旨》之后,郑重地在《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一书中表示:“中国人对于生命体内部与生俱来的自我矛盾和两极性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立的两方面永远彼此平衡——这是高等文明的象征。”

很喜欢迟子建写的一篇短文,说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一天清晨看见了一颗露珠。在她低头去看的瞬间,露珠掉到了泥土里。几十年后,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仍然活着。经过了一个轮回,她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她在一片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