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周末上班吗: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经济蓝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3:37:42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经济蓝皮书>

2011年12月08日 14:31    陈郁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 (记者 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和2012年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运行在平稳、较快的合理增长区间内。

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内

2011年GDP增长将达9.2%,2012年GDP增长率预计8.9%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GDP增长率预计为8.9%。

蓝皮书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有效保证了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蓝皮书预测,2011年和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将保持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将保持在4.2%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速略高于2010年。

2011年我国工业生产总体延续了2010年回升好转的运行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外需减弱、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因素影响,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全年增速为9.9%,比2010年回落2.5个百分点。蓝皮书预测,2012年第二产业将继续保持9.8%左右的增长速度。2011年和2012年,第三产业将呈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分别增长8.9%和8.8%。

蓝皮书同时指出,从传统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来看,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各地保障房建设的展开,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速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名义增长率将达到24.5%左右。此外,受刺激性财政投资逐渐淡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呈小幅回落趋势,预计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2.8%和15.4%。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受刺激性消费政策逐渐退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名义增长率为16.7%,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蓝皮书预测,2012年,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突破20万亿元。

另外,受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蓝皮书预测,2011年进口和出口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7%和20.4%,全年外贸顺差将略低于上年,达到1610亿美元左右,为连续第三个贸易顺差减少年。

蓝皮书指出,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开始向自主增长有序过渡,国内通货膨胀由累积释放转呈逐步缓解,2011年和2012年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运行在平稳、较快的合理增长区间内。

当前调控不应由紧转松促增长

经济增速应在适度回落中逐步趋稳

蓝皮书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工业增长态势良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还出现了高耗能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等新问题。

蓝皮书认为,从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来看,尽管与2008年下半年相比有很多共同之处,诸如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都由偏松转向偏紧等,但又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一热就紧、一紧就叫、一叫就松、一松又热的怪圈。

首先,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大幅度下降。2008年前的几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3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3.9个百分点,2010年也只有0.8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为-0.1个百分点,全年很可能也是负贡献。

其次,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不大,仍在合理区间内。从年度看,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4%,如果2011年我国GDP的增速达到9.2%左右,只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而且,从季度之间的同比增速看,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9.7%,第二季度增长9.5%,从2010年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一年保持在9.1%—10%之间,即便第四季度的增速降低到9%左右,仍在合理区间内。

最后,社会对国际经济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想准备已经比过去要充分,企业不会像2009年那样张皇失措,国家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经验也更加丰富,采取的措施会更加得当。

为此,蓝皮书指出,当前宏观调控的方向不应是由紧转松促增长、防止二次探底和经济硬着陆,而应是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回落中逐步趋稳,最好能保持在8%—9%之间,为治理通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也会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尖锐,不利于深化改革,进而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2011年全球主权债务可能超40万亿美元

或通过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

蓝皮书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饱受欧债危机、日本地震以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负面因素影响,各大机构普遍调低了对2011、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又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全球贸易在未来的一两年将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应对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财年财政赤字达1.15万亿美元,占GDP的8.1%,至2010年累计债务总额占GDP的91.5%。欧元区许多国家赤字率超过3%的“警戒线”。蓝皮书估算,2011年全球主权债务可能超过40万亿美元。

蓝皮书认为,在目前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未来两三年,债务危机仍将是困扰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而且,此次危机并不会仅仅限于公共债务市场,而且会牵涉到银行市场、外汇市场,波及全球经济,并将通过三个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过出口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欧美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使得出口难以再度扮演增长发动机的角色。数据显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到2011年8月的27.7%,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56.6%下降到2011年8月的25.1%。

——通过金融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近期,欧洲央行已经宣布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的计划,日本央行有意扩大货币供应量,有关美联储可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测也越来越多。过剩的流动性首先冲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使中国面对巨大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债务上限的内耗、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以及经济再度低迷下政策工具的捉襟见肘,都大大影响了全球投资和消费者的信心。我国国内很多企业的外贸订单以及海外投资也开始犹豫,悲观的预期导致我国投资消费意愿下降。

2011年CPI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上涨5.5%

预计明年物价呈回落态势,CPI上涨4.6%

蓝皮书指出,2011年,我国CPI上涨率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6%,除1、2月份保持在4.9%的水平外,其余7个月上涨都在5%以上,其中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下自2009年以来CPI的新高。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CPI涨幅将在第四季度有所回落,但CPI涨幅全年仍可能达到5.5%左右。

蓝皮书认为,2011年中央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也应该看到,治理通货膨胀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仍不能改变。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其原因在于: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没有大的变化,稳定物价还面临很多的挑战。

一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长期外贸顺差多发的货币和2009年前后大量的贷款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性流动过剩对我国的影响也还在发生作用。

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不牢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低;我国人口多,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旺盛,农畜产品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价格必然呈上升趋势;如遇大的自然灾害,这种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价格上涨也会加快。

三是成本上升仍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劳动力人口增速的下降,职工工资必然呈上涨的趋势;另外,受宏观调控暂缓涨价的部分商品和服务,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下半年可能进行调价,增加新涨价的因素。

四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原油、铁矿石、粮食、油料等大宗进口商品价格仍在高位波动,推高国内商品的价格。

蓝皮书为此指出,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使价格上升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把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考虑到2012年导致物价下行的因素增多:随着秋粮丰收,粮价和蔬菜价格涨幅都将趋于放慢,从而拉低CPI涨幅;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温和调整,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所减轻,从而对物价增长有所抑制。总体上看,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4.6%。

全球金融危机仍将长期持续

中国经济依赖出口局面或现根本扭转

蓝皮书指出,自2008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是一次严重程度可以和20世纪30年代与70年代两次全球大危机相提并论的危机。总的判断是,此次危机,也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真正得到恢复。

蓝皮书认为,形成这一判断的基本根据是: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集中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的严重扭曲。

一、这次危机是全球性经济发展方式的危机。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存在低消费、高储蓄,以及高投资、高出口问题,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方式同样存在严重扭曲,高消费、低储蓄,以及对应的投资不振和贸易赤字的这种情况长期延续,就会演变为负债经济。

二、此次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危机。长期以来,作为全球经济体的“核心”,发达经济体主要集中于发展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而新兴经济体则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成本,从事传统的制造业。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发展模式已趋式微。

三、此次危机是金融业过度发展的危机。金融领域的问题集中起来,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发达经济体近几十年片面发展金融业的战略,在国内外均难以为继。其四,此次危机是财政赤字危机。

蓝皮书认为,由于经济危机是由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危机的恢复则须以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前提。问题在于,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有延缓经济恢复的副作用。因此,此次危机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后续表现。

蓝皮书指出,面对如此形势,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思想准备: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将在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环境下运行,而且,我国对外部门的发展不会特别乐观,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可能大大降低。但是,在净出口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的背后,则蕴涵着一个更大的机遇,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会下降到4%以下。进一步,我国经济长期依赖进出口的局面可能会从根本上扭转,实现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便有了根本保证。

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蓝皮书指出,进入2011年以来,有关中国经济将面临滞胀风险或已经处于滞胀状态或将陷入“硬着陆”局面的种种呼声不绝于耳。这些观点是不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

蓝皮书分析表明,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一、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二、从基年经济增长率的位势看,起点较高,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三、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四、从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是自动实现的,而与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五、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六、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动力源。

民工荒、用工荒现象并不表明中国人口红利的必然结束

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人口红利

蓝皮书指出,出现民工荒、用工荒现象并不表明中国人口红利的必然结束。在未来10年,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从1.92亿农村劳动力中每年转移出800万人,进而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获得人口红利,使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降到中等发达国家14%左右的平均水平。

蓝皮书分析,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4300美元,如果按照改革开放30余年平均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十二五”结束时,可以超过6000美元,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可以达到12000美元。在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并逐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应进一步加快,以便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就意味着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需要继续降低。

蓝皮书还指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仍然面临着制度性的障碍。这种制度性障碍虽然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根源则在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虽然能够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与居住,却因没有本地户籍而被排斥在许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外,包括极其低下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就业扶助等政府服务。

民间融资、高利贷各国皆有,新兴市场国家更为常见

化解民间融资的困境,从长远看需要减少政府的各种逐利性行为

蓝皮书认为,不宜过度夸大民间融资问题。2011年以来,民间融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全国民间融资规模来看,其与当前56万亿元本外币贷款的正规金融相比,总量不高,撼动不了正规金融,不能将其过分夸大。但民间融资活动确实更趋活跃,民间借贷利率上升很快,资金链条更为脆弱。

蓝皮书指出,目前出台的政策措施与中小企业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放松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宽松的期望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对此,应该认识到,导致目前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民间融资盛行的根本原因,除了利率扭曲以外,主要在于过去两年过度膨胀的投资需求导致的超量货币投放,促使当时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冲动、投资饥渴依然是左右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强调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解决前两年需求膨胀的背景下,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无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反而是饮鸩止渴,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扩大,更无助于解决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蓝皮书还指出,民间融资、高利贷各国皆有,新兴市场国家更为常见,不可能杜绝它,只能是尽量地通过挤压它的盈利空间去减少它。化解民间融资的困境,从长期看,需要减少政府各种逐利性行为;从短期看,一是要控制需求,压缩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有挤出效应的政府需求,二是改变目前利率扭曲且双规化的状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的需求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