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增高鞋垫会被看出吗:小农经济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2:06:34
小农经济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作者:大同理想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923 更新时间:2011-10-16
  上网时间长了,现在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三农问题。许多人对于小农经济的批判我认为很不完善,作为农民的我强烈的感到有必要具体的系统的阐述这个问题,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生活体会。相信比某些专家更有说服力。
  网上许多人提到作为包产到户典型的小岗村搞了这么多年都不理想,政府花了几千万。可以说这实在是太丢人了。我具体的联系我们老家农村多年来的发展道路,政府与农民的矛盾更能深刻的解释小农经济如何落后,以至于根本扶不起来的。为了彻底的堵住某些歌颂小农经济的人的臭嘴,我尽可能说的详细一些。看我博文的朋友请多一点耐心。
  我们老家是川北农村,人均土地有两亩,山区。除了土地外每家还有自留山,自留山比土地面积多一倍多。交通也不是问题,大集体时代就是村村通公路了,以前还涌现除了全国著名的化林大队。搞农业的条件的条件并不差,可是包产到户几十年也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的面貌,许多人任然长期处于温饱线上,到不了小康水平。有一个所谓的“小康村”据说是政府打扮出来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以从包产到户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去找到答案。
  刚包产到户头几年风调雨顺,加上大集体时代搞得水利设施发挥的作用加上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民确实感到粮食多了,吃的饱了。到处一片喜气洋洋!不过这也有计划生育的功劳,没有那么多新生儿需要抚养。而且农民也没有那么累了,农闲时不需要搞水利,改土改田之类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外出打工,劳动力多。人平两亩土地做起来其实很轻松。所以农闲时,或者阴雨天懒得出工农民经常在一起打扑克。有的人买了电视后,一天看电视的时间快赶上干活的时间了。
  包产到户头几年的成就主流媒体的表述是,土地承包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才会有粮食的丰收。可是这种说法一点也不正确,仔细分析后我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个时候没有人外出打工,人平才两亩土地。一亩土地种两季粮食也用不了20个工。种土地根本不需要多高的积极性。粮食早种几天晚几天对收成没有什么影响。种地的技术性极强,产量的高低完全由技术水平决定。在农村有许多那种只会苦干,可是不会科学种田和养殖的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搞得不好。“苦干”远不如“巧干”。比如说种油菜,同样的劳动付出和投资,不同的人收获的产量有可能相差一倍!那个时候增产的技术条件完全是人民公社时代打下的基础,良种,化肥,水利设施,以及育秧苗技术等等。倒是由于农民自由散漫,没有人监督劳动,加上土地不多,越来越懒了,劳动效率根本比不上依靠工分吃饭的大集体时代。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以前的个别劳动模范包产到户后许多年后居然搞得粮食青黄不接了。
  不过好景不长,包产到户几年后,农户粮食产量很难有大幅度增产,人们逐渐丢掉了人民公社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大量收集农家肥,而是越来越多的依靠化肥,对土地掠夺式的生产使土地越来越瘦,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增产也越来越难。更严重的是人民公社时代修建的许多堰塘疏于管理。人们再也没有以前那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来搞水利了,自然许多堰塘不能有效蓄水,对农业的影响简直是灾难性的。我们老家那里虽然多数时候上半年干旱,可是下半年雨水多,只要有蓄水那是能够保证上半年干旱时的用水需要的。但是由于水利设施的问题。上半年根本没有多少水用,因为干旱造成的减产有的田高达50%以上!这些问题在90年代初十分严重!
  干部们看见农民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弄到钱,提出了“稳粮增收调结构”的口号。要求农民大力发展副业,依靠其他方式增加收入,拿出一部分土地种经济作物,比如说种烟,栽桑养蚕之类。一开始只是号召,鼓励农户发展。可是过了10来年,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民行动,而且规模极小,无法增加收入。要知道小农经济思想不仅是小富即安,而且也是因循守旧,不求改变,害怕风险。号召和鼓励农户发展收效极微。
  大约从90年代初开始,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性的发展手段迫使农民调整种养结构,据说是干部们去别的地方参观发现搞得好的地方都是政府强迫的结果。我们那里政府主要发展的项目是烤烟,因为对于政府来说种烤烟可以收许多税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理解政府行为的,配合的比较好的,也有强烈抵制的,不想种烤烟的。为了完成上面规定的任务,有的地方采取扣押农民财物,带上警察,甚至毁坏农民地里的青苗等等行为迫使他们种烤烟。行为如同军阀土匪。我们乡以前是县里种烤烟的先进乡,发展烤烟的过程很有代表性,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乡的“种烟三部曲”。
  第一年政府采取强迫的手段发展了一部分烤烟,不过任务少,许多农户只种了4,5分地的烤烟。不过我们村偏偏有几个种的多的农户种了尽1亩地的烤烟。那一年烤烟价格也高,有人9分地的烤烟卖了1000多元!这和种粮食相比收入高一倍。加上干部们的大力宣传,确实让许多人眼红。
  第二年就有许多人积极种烤烟,面积多,烤烟房也大量兴建。可是由于烟价格大跌,加上许多人没有掌握好种植和烘烤技术,一部分病毒害严重,一部分烟因为肥料施太多了,烟叶品质下降,无法烘烤出上等品质的烟,很难卖出好价钱。还有当年部分地方严重干旱造成的影响。三方面的因素造成许多农民严重亏损,严重的连肥料钱都收不回来。
  第三年政府同样大力推广烤烟,可是遭到了农民的强烈抵制,比第一年强迫农民种时抵制情绪更强烈,极端一些的人说那怕掉脑袋也不种烟。结果只有少数人在种烤烟,基层干部也实在没有办法。以后烤烟这种项目一直没有在我们乡推广起来,政府只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别的乡镇,其他地方照样又出现各种形式的强制手段,农民和政府的矛盾越越来越尖锐!
  当年我也强烈反对政府的强制行为,不过和干部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想一想。实际上政府的出发点没有错,确实是希望农民富起来。烤烟这个项目如果农民积极配合,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下去,肯定比种粮食要强的多。而且在政府的大面积的推广下能形成规模化种植,产生规模化的效益。再说种粮食也有风险,有时候粮食价格大跌或者是干旱也会造成严重亏损,可是农民还是在种。根本原因就在于小农经济思想作怪,害怕改变,保守僵化,不会轻易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政府鼓励也不行,强迫也是不行的,横竖不灵。
  政府在强迫农民种了几年烟后,也开始反思了。他们发现农民总是强烈反对,不积极配合。也绝对不可能种好烤烟,那怕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罚款也不能解决问题,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在95年时,县上决定不再重点发展烤烟,转而发展生猪养殖。干部们天真地想,养猪家家户户都在养,养了几千年了。应该不会出现强烈抵制的情绪吧,而且政府一开始顶的任务也不多,人平养1,5头猪【之前多数农民根本没有达到人平一头猪的标准】。
  可是还是遭到了农民抵制,因为他们按照传统思想认为养猪根本是不可能挣到钱的。不仅是一些老农民,就是一些年轻的有一点文化的农民也是那样想。要知道传统养猪方法没有配方饲料的概念,有什么就给猪喂什么。很多时候都要大半年才出栏,就是猪价高的时候也是亏损的。农民有句俗话:“养猪不赚钱,肥了一块田”。政府强制性的措施推广养猪,想尽办法让农民多买仔猪回家,一户一户的检查任务。结果就是极大的推高了仔猪价格,农民苦不堪言。尽管政府的出发点没有错,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绝大多数人养了一辈子猪也不懂科学,在饲料,防疫,猪栏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严重问题。叫他们多养猪实际上养的越多亏得越多,只会越来越穷。当然对养猪来说也有部分人会支持,他们庄稼做得好,有粮食,养猪多使用添加剂和浓缩饲料之类,能够减少饲料消耗,提高效益。但是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添加剂和浓缩饲料往往使用量过大,超过标准一倍!也提高了饲料成本,同时影响了猪肉品质。
  政府强制性的发展养猪也搞了好几年,如同种烤烟一样,今年规定人平1,5头猪,明年人平2头,后年又增加任务。任务越重农民越难完成,而且政府对完不成任务的人还要罚款,按照政府的说法:“我们的目的就是抓财政收入,卖一头我们就有几十元的税收,你们完不成养猪任务,那么你也要把我们的税收拿出来”。这也就是农民极力抵制的猪头税按人头收的荒唐做法。这样过了几年由于农民的强烈抵制或者说上级政府再三要求减少农民负担,以及强制性发展的错误行为。大约在1999年,政府没有再采取强制性手段发展生猪了。发展生猪也没有让农民富起来,只有极少数人搞的好一些,但是也不能真正进入小康。农民仍然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
  后来政府又决定让农民自己决定发展项目:既然我们发展什么都不行,那么你们自己决定一个项目吧。我记得一天镇上派一位干部来到各村的各个生产队,要队长召集大家开会选择一个发展项目来。可是队长说出了好几个项目,而且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那位干部非常失望他说:“嗨,以前我们希望一个乡搞一个项目,农民不行。现在让你们一个村搞一个项目,再不行,一个组搞一个项目行不行?还是不行,要知道做什么都要有一定规模,有规模才会有规模效益,不要有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小打小闹……”。
  是啊干部们也曾经反复批判过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可是他们难道没有想到,小农经济思想和小农经济模式是紧密相连的,除非彻底的改变小农经济模式走上专业化和合作化得道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再说一下政府发展小农经济的事儿,虽然在专业养猪场,一个劳动力养500头猪都没有问题。可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就是让他们人平养5头猪都成问题。事实上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一个800人口的村子养的猪也不如一个小的养猪场多。比如说我们老家人平土地也不多只有两亩,如前面说的一年用在土地上的时间也少,可是也不能大力发展养猪业。除开饲料成本,猪栏数量限制等条件,就是从生产效率也办不到。因为农民总是改不了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既要种地,又要种菜,还有猪,鸡,鸭。羊之类,精力分散。人们往往一会儿喂猪,一会儿喂鸡,一会儿除门前自留地的草之类,农忙时要抢种抢收。总之事情十分琐碎,加上农民根本不会科学的统筹安排,根本无法有效提高效率。事实上只有集中精力从事单一性工作才会做的又快又好。就像流水线上的分工合作。假如说一个村组成一个大的合作社,种地的专门种地,养猪的专门养猪,养鸡的专门养鸡……。那才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也才有劳动力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小农经济模式由于规模太小,精力又分散。如果完全按照小农经济模式生产,什么都搞一点,往往什么都搞不好。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无法造就真正的农业资本家!
  包产到户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任然很穷。假如完全依靠农业,既没有打工,也没有做生意。农民的贫困超过许多人想象,在91年时,我们那里有一家搞得比较好的算了一下,除去各种开支,纯收入平均一天只有3元钱!考虑到包产到户后的通货膨胀,实际上远远低于大集体时代的收入。在2005年我在四川老家时,有的老农说,只要外面打工一个月除了吃喝有400元的收入就比农民强得多。在2010年,我见到了来北京的我的姑爷,他说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家庭只有农业收入,没有打工,没有做生意的话,省吃俭用几十年顶的只有3万元的存款。要知道他说的可是一个家庭的收入啊,农民穷到什么程度大家可以想象的到!
  也正因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无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政府部门再也无法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好什么项目。地分了,分的不只是土地,分的是人心!无数个小的经济个体再也没有合力去办大事了。政府行为起不了什么作用,加上没有条件招商引资。政府没有多少其他方面的税源,也只有变本加厉的向农民要钱来增加税收,所以几十年来各种名目的税费,什么教育附加费,公路集资,水利集资,各种罚款越来越多。农民苦不堪言,干群关系恶化。倒是现在取消了农业税,给了农民补贴,农民才算松了一口气。
  包产到户真正的好处是农民可以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一部分人可以搞其他行业,成为个体户或者是农民企业家之类。成为不是农民的农民,可是这与小农经济没有任何关系。极少数人依靠农业搞成了万元户,那是专业户才可可能办到。这实际上突破了小农经济的局限,走向了专业化。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小打小闹,什么都有一点,但没有规模。简直就是“万金油”的发展。不过在我们老家附近还没有一家专业户,没有真正过上小康的农户。改革30多年也是如此。这也毫不奇怪,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勇无谋的,只有打工的素质。经营再少土地那也需要大智慧,如同大企业一样科学管理和市场经济头脑都需要啊。小农经济条件下多数人注定是搞不好的!下面再从技术方面分析一下小农经济的弊端。
  在人民公社时代,自留地搞得好的人可以通过“自由市场”弄几个钱。许多人也许会认为“自由市场”才是好的,让农民自主经营,自由买卖才可以让他们富起来。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错觉,如果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市场”,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表面上看起来农民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降低物价。可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本发挥不了这种优势。我们老家那里的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同样很高。首先小农经济的典型特点是生产很多类型的产品,比如说既有两头猪,又有几只鸡,几只羊,几分地蔬菜之类。由于规模太小了,所以他们每次赶集时不可能有大量的商品出售。比如说今天带20斤黄瓜,明天拿30个鸡蛋,后天拿两只鸭子之类的。根据我在农村的经验,农民一次性带的农产品不会超过30元,很多时候甚至不到20元的产品。买菜根据市场远近差不多要半天甚至一天时间,有时候还要坐公交车化几元车费。比如说有一个人带了30斤蔬菜,花了差不多一天时间才卖完而且由于市场远坐公交车还花了4元,这样他这一天只得了26元。我们假如说这一天的工钱可以算15元的话。那么实际上他买菜所得的只有11元!也就是说,销售成本高达58%!这不算离谱的。很多时候可以说农民买菜所得的收入实际上只相当于买菜时的人工费,蔬菜等于白送。又特别是在农村一些小乡镇的农贸市场上,有时候卖菜的人比买菜的还多!如果农民组成合作社,完全可以让少数几个人在市场上卖菜就可以了,用不着每户农民都拿少的可怜的一点产品到市场上买,极大的减少了人力,降低成本。也才有降低菜价的可能。
  前面说到我们老家人平只有2亩土地,种两季粮食一亩土地实际上不到20天时间。可是农民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事,并没有多少空闲时间。除了上面说的逛自由市场花费时间外,其他方面的事也不少。人民公社解体使机械化进程终止了,单个的农户无力购置农业机械,改革几十年我们那里还有许多农户依靠牛来耕地。养牛一年四季都要放牧,放牧牛羊一年要花费大量时间。年龄太大的人也不适合放牧,小孩要去上学,有时候要青壮年劳动力去放牛。另外买种子,化肥,以及卖粮食等等都要花去大量时间,要知道在人民公社时代,集体统一采购和销售才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物力。另外在我们川北老家由于有大面积的自留山,农户都是上山砍柴用来煮饭,我计算了一下,一家5口人一年需要的柴上山去砍和背回来大概要40个工。砍柴是重体力劳动,按20元一个工的成本计算,相信不会有人说太高了。那么40个工的成本就是800元,一年农民煮饭的燃料成本这么高那还不如买煤气!而且煮饭是还要随时向灶里添柴,费时费力。政府也曾经大力推广沼气,可是我们那里农户根本就不接受,反正山上有柴用。小农经济模式必然产生小农经济思想,除了小打小闹,小富既安,以及一定程度的懒惰,最可怕的是他们智力上的懒惰。不会或者说根本不想用脑去思考问题。有时间只会看无聊的电视剧而不去关注有关农民农业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科学的计算成本,和收益。尤其是劳动成本,他们只会算用了多少钱去投资,收入多少钱。可是究竟一个劳动力值多少钱,他们不去计算。所以毫不奇怪,明明建沼气池可以极大的节约砍柴和做饭的时间,他们也不愿意。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传统养猪的方法是上山去割野菜回来加上少量的粮食和糠麸之类喂猪。这种模式在改革后很多年许多人都还是这样,要知道这种喂猪的模式往往一年时间猪也长不了多大。而且割野菜要花费大量时间,一个人一天割的野菜只够两个猪吃。那样养猪实际上严重亏损。可是农民没有计算劳动力成本才会出现这种问题。以前我在老家时曾经建议在几块地边上挖几个小的蓄水坑,因为我计算了一下在地边的水坑挑水灌溉比去远处挑水要节约一半以上的人工。可是家里人没有一个人理解支持,最终没有办到。我看了一下我们那里大多数土地都要到远处去挑水灌溉,极度的费时费力。也没有在自家的地边上挖水坑的打算。根源在于小农经济思想中根本没科学的用工管理,根本没有计算劳动力本身的巨大成本。所以尽管土地少也做不到精耕细作,除了一定程度的懒惰外,劳动力本身也存在着巨大浪费。尽管解决许多问题不需要多高的技术。
  小农经济本身就是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体现,农民不只是生产粮食,肉类。同时也生产一部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修房子也是农户之间换工合作完成。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都是小农经济的致命伤!由于农民有自给自足的心理,所以能够自己生产的东西一律自己生产,根本没有考虑成本和收益。比如说我们那里自从90年代开始好几年都是大旱,根本不适合大量种植水稻。要么是前期干旱要么是后期干旱,水稻严重减产,严重的减产50%以上。可是人们还是要种水稻,而不是全部种更适合的玉米。这种情况种玉米更划算。可是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作怪,他们根本不愿意改变种植结构。对于他们来说拿钱去买米好像是一种丢人的事,农民天生不应该买米吃,必须自己有!也就是自给自足的思想作怪。自给自足的思想还表现在建房上面,修房子通常是农户互相换工做。张三修房子时李四帮忙,李四修房子时张三帮忙,互相帮助换工,不需要拿工资,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可是由于没有拿工资,劳动效率极低。东家无法催着干活,一天干多干少全靠来帮忙的人的自觉,劳动效率比包工给别人做的低的多,有的工作换工作工作效率只相当于包工给别人时的30%。实际上还不如拿钱包给别人做更节约成本。因为不需要换工了。
  说到养殖业,传统的养殖模式是农民用自己种的粮食养家畜或家禽。从形式上看,这样可以避免粮食通过中间环节剥削,有利于降低成本。可是这同样构成了小农经济的致命弱点,由于没有拿钱买饲料。农民往往看不见养殖过程中的隐形成本,许多人根本不在乎饲料成本和养殖收入的相比实际上存在的巨大亏损。反正肉烂了在锅里,就算是养家畜还不如买粮食也无所谓。农民尽管生产效率极低,可是种养结合的模式很难让农民破产,农民也不会有危机感,也没有学科学用科学的动力。比如说养猪来说,许多人顽固的认为养猪不赚钱,只是零存整取。想都不去想如何提高养殖效益。事实上就是猪价高的时候许多农民也是亏损的。2011年猪肉价格大涨时农民照样没有养猪的积极性,宁愿去打工。事实上我们农村老家的农产品很贵,许多东西比北京还高,虽然家家养猪,猪肉照样很贵。道理很简单,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本不可能生产大量的农产品。一个村的养猪规模都比不上一个大一点的养猪场。
  在我们老家农村,农民的工作十分琐碎,一会儿喂两个猪,一会儿喂几只鸡,一会儿要去除自留地的草……。在秋冬两季天气短的时候,往往家庭主妇们忙得只能呆在家里干活,无法到地里去。要知道在专业养殖场,一个劳动力可以养500头以上的猪,或者是10000只鸡。没有一定规模,万金油似的发展也就注定了劳动的低效率,往往什么都做不好。要想提高效率除非彻底的打破小农经济模式,走合作化道路。以前的人民公社本身就有合理的分工,每个人的工作不会那么琐碎。也难怪有的人说:还是人民公社好,那个时候活路【工作】单纯【单一】。
  根据我在农村许多年失败的经历又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的模式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封建家长似的管理几乎没有年轻人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除了他们成家立业才可以办到。在我以前的一片文章《农村改革的反思与出路中》有详细分析,下面引用几段文字来说明问题:
  “……那就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原始生产模式是最落后,最没有活力和创新,以及效率最低的生产模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家庭实际上也是一个小集体,家庭成员如同生活在一个微型的集体经济企业。可是永远无法做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干好干坏一个样,就是搞得好的家庭他们的生产效率实际上也不如大集体时代记工分时候的劳动积极性。极大多数家庭都是有人吃苦受罪,努力干活,可是还有人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懒。在土地少的地方更是如此,我的一个亲戚家里就是如此,他们土地少,土地上的所以活几乎都是由父亲在干,儿女们特别懒,每天睡懒觉。吃饭时还要叫几遍。父亲骂他们也没有用。一个家庭由于血缘关系是无法做到有效的管理的,吃亏的永远是勤快人。如果是在资本家的企业里或者是大集体时代会有这种事吗?干不好的资本家扣工资,公社不给工分。【2】,在家庭条件下的小农经济,才是真正的共产风,就是干活不出力的同样也一样的吃饭,用钱,甚至比辛苦劳动的花的还要多。这种按需分配比平均分配更可怕。人啊,在任何条件下没有强制性约束都不行。家庭模式永远无法做到对没每一个RQ利和义务的强制性约束。【3】,家庭的管理者通常是年长者或者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力量。可是作为管理者未必有科学种田的意识和技术,假如年轻人的一些合理的生产建议通常会被父母们驳斥。上一代人往往以长者的资格压人。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无法用他们的科学知识去指导农业,只有眼睁睁的看做上一代人延续落后的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老年人顽固的反对使用化肥,说什么凭什么花钱往地里扔。看见儿女们在地里使用化肥,甚至去打人!也就是家庭模式下的长者管理制度注定了农业生产没有创新,保守僵化。年轻人要想用更先进的技术生产,只有等到结婚后分家才可以实现!这一点我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在家里为了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和父母8年的冷战使我彻底绝望,我绝望的感觉如同自己的孩子被人谋杀一样!由此我也才会彻底的反思什么家庭生产模式的弊病。现在我一定要说,感谢人民公社时代,那个时代强制性的推广了一些技术,使用良种,化肥,以及温室育秧,密植水稻等等。假如没有大集体,依靠农民自己主动的学习新技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达到现在的技术水平,这可不是我夸大其词。在99年我在家时,我们四川青川县还有地方农民种地不用化肥,据说二十几亩山地只能产两三千斤粮食!【4】,虽说家庭里通常是由年长者管理,但很难树立绝对的威信,就算是能够管住儿女们,可是作为配偶之间往往,互不相让。做事情有时候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很难形成合力把事情做好。不像一个大企业里,总有一个说话有分量的管理者能够使所有人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我以前无意中看了我堂叔的日记,他就感叹到:有些事一辈子也做不好,种庄稼也要懂科学,可是做任何事总是一家人不齐心,你要上山,他要下河!【5】,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际上完全是封闭时的小农经济还原,农民往往是粗放型的管理,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科学的生产计划,统筹安排,甚至没有记账,一年下来,投资与收益多少许多人一本糊涂账,自己都不怎么清楚,反正肉烂了在锅里。这样又怎么总结经验教训,怎么知道那一种技术方法好用?他们许多人对于传统种养模式如同宗教一样虔诚,根本没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市场观念。当然不会真正的富裕起来。我们老家那里的农民通常是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一家人又要种地,又要养猪,又要养羊,又要养鸡。精力分散往往什么也搞不好,也无法形成规模化效益。就是政府号召进行规模化经营往往也只是空喊一阵子,一点用也没有。
  以上我说的情况足够证明,家庭模式的承包经营的弊端远胜于人民公社,不仅是低效率,没有有效管理以及统筹计划,保守僵化等等。归根到底,家庭才是一个大搞共产风的微型集体经济。比按劳分配,公平公正的人民公社落后许多倍,就是搞私有化,只要没有打破这种家庭经济模式那么结果完全一样……”
  由于农民特别穷,所以他们为了挣钱也会破坏资源,比如说乱砍乱伐,包产到户十多年时间我们那里自留山上的树木砍伐的树木惊人,后来的退耕还林实际上一纸空文,照样没有有效的保护林木。此外由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扑杀,我们那里现在可能乌龟甲鱼绝种了,甚至连一些鸟儿比如喜鹊也减少了。有人说小农经济是环保的经济,简直一派胡言。要知道无论是传统观念的老农还是现在的年轻农民都不会有什么环保思想。以前的老农只有那种“杀生要遭报应”迷信思想,所以才不去大量扑杀野生动物。现在的年轻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野生动物资源自然也就濒临灭绝了,特别是小农经济造成的贫穷成为他们破坏资源的借口。
  另外在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时,更需要大农经济来提高农业效益,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作为工人。可是我们的改革开发恰恰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开始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发展工业恰恰是以毁农为代价的,造成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惨重的。但愿人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