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结构力学pdf微盘:仲富兰民俗博客(222)图文(23)绞面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9:40:13

民俗博客(222)图文(23)绞面术

闺房老手艺——绞面





 

我小时候在徐家汇老街还看到过,一位妇人在给坐着的年轻女人绞面,那妇人口中含着一根白棉线,左手粘着胶布的拇指和食指张开,从口中的棉线中拽出一端麻利地绕上几个圈,再用右手扯着那一端,然后左手两只手指灵活地一张一合,右手边配合,棉线绕成的那个结便贴在少女抹了白色的粉的脸上绞。这就是绞面。女人为女人绞面,1966年文革之后,这个行当就基本上绝迹了。2005年,我到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访学,在花莲等地的老镇上又见到了久违的绞面,那个场面在当地很普遍,说明台湾更多地保留着传统习俗。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绞面”又见恢复,有的地方与美容店结合,多年不见的绞面术又回复了,真不知是该高兴呢,还是该沮丧?

说起来,绞面也称“挽面”、“挽脸”、“开脸”,南北方言叫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叫“绞脸”,广东人传统称“接口”,也有人称之为“拉面”、“猛面”。不管叫什么名称,绞面主要功能是拔除脸上的汗毛,让涂在脸上的粉妆更匀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绞面”是古代女性的美容“秘籍”。




为什么要绞面呢?古时候,这是一种隆重而体面的美容方式,也是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做的一种习俗,尤其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特别流行;解放后,特别是文革“破四旧”,以及后来国门打开,一些西方的美容术传入我国,各种化妆品涂抹,绞面这种繁琐的手艺就逐渐沉寂了,直至近年来才渐又回归。

按照古代习俗,女人一生中最为隆重的仪式莫过于坐花轿、拜堂成亲。婚礼前就得为新娘开脸,按照古俗,开脸即开运,这样就造就了一门古老的手艺——绞面。所以,在中国,从南到北,几乎各地都有给新娘子开脸的习俗,通常都由女性长辈施行,是一种成人礼。女人一生正式的开脸就一次,此后倘若离婚改嫁等均不再开脸。有的地方在开脸之前,家里还要要煮“开脸饺”分赠亲友以示吉祥,也有开脸时要唱开脸歌以预祝新娘生育。




相传隋炀帝滥抢民女,于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的女儿的脸上的汗毛全部除去,涂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检查。后来大家跟着学,成了风俗。传说不是信史,自当留待考辨。

绞面,说白了,就是除去女子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旧时女子出嫁前,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其一般操作程序: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这关目,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也有叫老妈妈老奶奶做的。绞面以后皮肤便会变得细嫩明亮,并减少皱纹的产生;加上香粉干燥、凉爽,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特性,因此也受到妇女的青睐。

绞面的工具很简单,只需一卷细棉线、一块膨粉(白粉)即可。开始时以膨粉敷脸作粉底,再将一根棉线缠绞成三根,并分成两角交叉状,一端在手,另一端用牙齿咬着,双手一拉一合,一松一紧,细棉线绞缠分合就像剃刀般来回在妇女的脸上“挽”。随着细棉线的翻转,将面部的细毛连根绞除,干净又利落,接着敷上面霜,便大功告成,使女子颜面光洁,容光焕发。




农业文明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美容院,也没化妆品,女子面容的修饰,全靠口耳相传的古老美容术。每逢赶集、庙会、赴宴、会客或者岁时节令,女子通常都要做绞面,其实就如同今天的女子去美容一样。既然绞面是民间一门古老的化妆术,也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就会有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总结整理这种手工技艺,可以更好地将其规范融入新兴的美容行业。


 

仲富兰

      2011年8月2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