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中的图论方法:蔡铭墀:成长路上的三次拐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22:29
蔡铭墀:成长路上的三次拐弯

作者:蔡铭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7    更新时间:6/11/2006

 

福鼎市实验小学 蔡铭墀 

学生时代我看够了许许多多两鬓斑白、躬腰驼背、戴着老花镜的老师,付出了许多许多,而收获却是那样的微薄,于是,在我那稚嫩而又满怀憧憬的心灵里,早已刻下了一道信念――长大以后决不当教师。

可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冲突时,屈服的只能是理想。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争“一口气”,我无奈地走上讲台;又为了能进乡镇中心小学任教,我这个师范时代的语文科代表又无奈地教起了小学数学。这一教就是一辈了,并且越来越留恋。这其中的原委是要感谢许许多多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洒下心血和汗水的人,在这些人中特别要感谢三个人,是他们使我对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厌恶变成了喜爱,是他们使我从一个愣头愣脑的小青年逐步成长,直至今天有些微成就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们三人是我教书生涯中三次拐弯中的三盏不同层面的指路明灯。

第一次拐弯:从无知到有知的积累

出于本能的缘故,一开始我对数学一直不感兴趣,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更是厌恶之极,也从不去想怎样教好它。直到85年我有幸地认识了我一生当中最值得感恩的人――原福建省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鼎进修校教研室主任、我省著名的特级教师葛榕老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态度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是他改变了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他激发了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热情,是他使我坚信“山沟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每次与他交谈,都是我对教学认识的一种改进;每次请他指导课,都是我教学技能的一次蜕变;每次与他研究一个专题,都是我教学理念的一次升华。正是因为有他的耐心、细心、热心的引导、支持与扶持,我才能始终稳健地行走在积极、健康成长的教学之路上。他积极地吸收我进入他的课题研究里,先后让我承担了“尝试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环优乐学”等省、地、县研究课题的实验班教学任务,多次亲临现场,手把手地指导我,面对面地帮助我。他那渊博的教学理论、充盈的教学技能,以及那份对教科研工作的执着,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他那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对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是我教书生涯的一大收获。我还清晰地记得在1992年4月我获得省教委组织的应用题优质课评选第一名时,我心情的那份激动与快乐,而这个成绩的背后倾注了多少他的热情与心血?这个我懂,我永远懂:课题是他确定的,大多环节是他设计的,教学设想是他制定的,就连一个提问、一句对白、一个教学用语他都亲自把关,特别是临“上阵”时的那个心理辅导对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从此我尝到了教小学数学的乐趣,掌握了教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技能,知道了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近几年来,我在“多种教学媒体协调下的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生活化教学”等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得自于葛老师以前的言传身教,而我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农村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更是受葛老师传、帮、带工作方式的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先后指导了邹亦玲、徐象党、林蕙、汪祝佑、石惠临等青年教师上各级公开课或比赛课不下十节,屡获全国、省、地、市大奖,为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付出了我应该付出的心血和热情,为推动福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追溯历史,葛老师,这得感谢您!

第二次拐弯:从无形到有形的沉淀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有风格”却是一个事实。由于我当时所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十分不理想――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法去领略外面教学的情形,更无法为自己确立一种教学风格。因而,我一边通过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杂志,从中间接汲取一些营养,一边去刻意模仿身边一些老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我总是不满意。虽然我当时也上了不少公开课,也曾受邀到浙江省的苍南等地上过示范课,但风格总是不确定,甚至达到一课一变的程度。“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没有风格也难成气候”,这些道理我懂,但我无助。因为我一直独自在“摸着石头过河”。

  正当我彷徨、踟蹰时,我十分幸运地聆听、观摩到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德武的公开课,他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令我眼前一亮。于是,我认准了我的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境创设、讲究语言艺术、关注生成资源。当目标确定后,我积极地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和细心揣摩同仁们各种教学风格的长短,丰富自己的教学涵养,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以至今天的我有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关注“三情(教学情境、课堂情趣、学生情绪)。

近几年,我所上的如“梯形”、“平方千米的认识”、“组合图形”等公开课无不体现了我的这份追求,受到了同仁们的一致好评。乃至平日里的教学,从学生一阵阵愉悦的笑声中,也能印证了我的教学风格追求的效果。

现在刘德武式的教学风格在福鼎这块教学沃土上又有了新的传承,近几年来,经我指导的一些青年教师所上的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刘德武的味道。如徐象党老师所上的“长方体的认识”:幽默诙谐、生动合理,获得全国一等奖;邹亦玲老师所上的“我们认识的数”:情境生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语言富有感染力,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者沈重予教授的好评。

当然,我和我身边的这些青年教师这些业绩的获得,也离不开许许多多专家、教授和一些有经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

  正视现在,刘老师,这得谢谢您!

第三次拐弯:从“胡思乱想”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我相信“时势造英雄”(虽然我绝对不是英雄,也从没做过英雄梦),“乱世出豪杰”(当然我也不是什么豪杰。不过,这个课改时代,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倒有点“乱世”的味道),但我更相信“机遇造化人”。

虽然,我在参加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之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回想起来,这其中多多少少有些幸运的成份。当往事一一在脑海重现时,对当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感到十分好笑――因为当时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完全是“胡思乱想”、“乱打乱闹”去打天下,有些“撞大运”的成份,既不知“典出何处”,也不知“点落何方”。当时,只顾得把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做法和学习心得,变成文字“扔”出去(幸运的是有些还刊登出来),或变成教学方式展现出来(不错,曾获得省、地、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也曾获得省和县的“教坛新秀”称号),说个不雅的比喻,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那绝对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之下获得的。

在2003年8月参加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时,我有幸地认识了您――我省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资深的课改专家、省课程中心的王永老师,是您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我从“胡思乱想”中慢慢地回归到理性思考的道路上来,您那一次次精典的讲话和深邃的思考,是对我一次次的震撼:在连江、在福州、在平潭、在南安、在厦门、在武夷山……。从您的发言中,我明白了“实践与反思”是我们成长的最佳途径,这反思必须有理、有据、有序,不要盲目崇拜、迷信专家。正是因为您的“指点迷津”,使我大胆地从模仿名师、不敢越专家雷池一步的境界中醒悟过来,我才有了勇气,激活自己的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教学,揣摩课程标准,先后在《福建教育》上发表了“走出自主探索误区,发挥教师应有作用”、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了“数学生活化的思考”、在《小学教学参考》上发表了“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也要面向明天”等自己觉得有些份量的文章。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教研会上获奖或收入汇编。

我高兴,因为我认识了您,认识了您那独特的视角。您的风范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光辉榜样。

展望未来,王老师,这得谢谢您!

追溯历史,我不会沾沾自喜;正视现在,我会加倍努力;展望未来,我深信明天会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业成长大事记

1986年获福鼎县五届生教学比赛数学科第一名

1991年9月10日荣获宁德地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1992年4月执教《三、四计算的应用题》一课在福建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电视观摩活动中,被评为优质课(名次并列第一),并在福建电视台《福建教育之窗》栏目中播出。

1993年10月参加宁德地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并获合格证书

1994年11月30日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数学科省级教学新秀”称号

在97年11月、2000年9月和2005年5月连续三次当选为福建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

2000、9荣获福建省第五届陶研奖"先进个人"奖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在天津师大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并获合格证书。

2001年10月5日被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特聘为宁德市小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班授课教师

2003、5获全国首届“高斯杯”小学数学竞赛辅导奖

2003年8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首批中小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3年10月被中共福鼎市委组织部评为“福鼎市第四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004年9月被宁德市教育局评为“宁德市名教师”

2004年9月被福鼎市人民政府评为“福鼎市优秀教师”

2004、11“《认识几和第几》教学设计”被教育部南京师大研究中心和苏教版教材编辑部评为全国一等奖

2004年11月被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评为“实践行知思想 促进教育改革”先进个人

电子邮箱:fdsxcmc@163.com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李玲玲】 让我们学习了,蔡老师,这得谢谢您! 6/14/2006 7:57:13 PM 5分 【哈合】 好样的,向你学习 6/12/2006 10:43:44 AM 5分 【有意思】 不容易。 6/12/2006 10:01:11 AM 5分 【阿香】 曾经的偶像,今日的学友,好样的,老同学! 6/11/2006 9:17:50 PM 5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