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用祝乐高鞋垫长高了:求索真理的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25:16

知识网络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客观物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

真理与谬误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水落石出

 

1、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一切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         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实践是认识的                       

7、真理是人们与          相符合的认识。真理是标志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8、真理是有          的,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9、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             的。

10、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        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       、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11、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      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         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         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1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的前进或         的上升。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            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1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探究指导

 

1、  教材P42

(1)       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导读提示】 本探究活动列出三种观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懂得什么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1)可以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去谈对实践的理解,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加工产品、科学家做实验、教师教学等等。但要注意:①实践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如学生上课听讲,阅读文学作品等;②实践不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如“吾日三省吾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教材P44

(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迷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导读提示】 本探究活动要我们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感悟到“实际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物质工具等手段,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从而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

(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人们通过“冒险品尝”而揭开的,这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勇于“尝试”“做一做”“试一试”,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人的认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自生的,也不是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的头脑中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人脑才有可能产生认识。

3、教材P44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是要我们通过研读恩格斯的话,从实践推动科学发展、实践提出新的需要探究的问题等角度认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当然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发展、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在实践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探索的结果。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推进认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4、教材P45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导读提示】 本探究活动是要我们通过对庄子“齐是非”观点的探讨,认识到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是非标准,检验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1)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来判断是非,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也只能是社会实践。

5、教材P46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是要我们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懂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运用和发展,这样的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位归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就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6、教材P47

(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是要我们通过解读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观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2)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不符合的就是谬误。对同一事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但这并不表明认识就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7、教材P47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是以欧几里得定理的发现为例,让我们领悟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1)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并不否认欧几里得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证明真理的条件性。欧几里得定理在平面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凹曲面或球形凸面上,就不正确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我们不能用凹、凸面上的结论来否定欧几里得定理在平面上的正确性,同样不能用它在平面上的正确性来取代凹、凸面上的结论。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这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8、教材P48

(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为例,通过探讨,让我们正确认识到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到追求真理的过程性和反复性。

(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认识主体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对于已经获得的认识,一是要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与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相符合;二是思考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全面和深入,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的认识。

(2)“哥伦比亚号”失事并没有使各国停下向太空探索的步伐,人们继续向新的探索和研究领域进发。探索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失败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正确对待挫折,鼓起勇气,再接再厉,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9、教材P49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导读提示】 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以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为例,要我们从认识对象(客观世界)、认识主体(人)、认识基础(实践)对人类认识的作用等三个角度来把握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继续向前发展。

 

 

重难点剖析

 

1、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践的含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

(1)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两个区分:其一,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其二,区别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3)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实践又是人的活动,人是实践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活动,同时又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的具体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比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而其基本形式只有三种,它们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

3、怎样正确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些要素显然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中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即人作用于客观对象。实践活动的结果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实或者说是客观现实的改变。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所达到的水平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使实践区别于人类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性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确定的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才去付诸行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自觉地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实践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虽然个人活动是存在的,但他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却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一是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心什么问题。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二是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否定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所以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混为一谈。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如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推动了生物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需要,促进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望远镜、显微镜、卫星、现代信息技术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什么是检验认识?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主观认识和被反映的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是否相符合。

②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③正确把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应明确:即使科学理论也只能起指导作用,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把“公认的观点”作为检验标准,它也需要实践的检验,生活中的“达标”、“标准认证”等都表现为正确认识的判断作用,实际是认识指导作用的体现;不能以“眼见为实”代替实践标准,眼见的“实”未必是真正的“实”。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如何全面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并不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能有一个,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只有一个。

(3)坚持客观真理,就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随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东西。

6、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反映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而“有用”则是指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一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或性能,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就被认为是“有用”的,反之,不能满足甚至妨碍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就被认为是“无用”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却不一定是真理。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不同。历史唯物主义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为评价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在这样的价值观中,有用性与真理是统一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有用”的,也是真理性的认识。但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价值观,以一己私利或极少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用”与“真理”往往脱节。例如,“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命题对美国政府是“有用”的,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随着战争的进展,布什政府不得不承认“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的命题就变为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

7、如何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谬误则具有主观性,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①二者共处于人的认识中,相比较而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真理又是具体的,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应用于变化了的条件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正确对待错误就可以走上真理的道路。

8、如何正确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应用于变化了的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9、怎样正确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客观条件主要是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主观条件主要是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使命。

 

典型例题赏析

 

典例1(06年重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赏析  概念是构成一门学科主干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考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方式。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无关。D项也是说法错误,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是一种自然属性。

【答案】  C

【变式训练】1、我国将在南极地面上最佳的观察点,通过国际合作,利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获取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暗物质、暗能量等。这说明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特点            B.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C.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D.真理性的特点

【解析】“国际合作”说明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利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获取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历史性。

【答案】  C

2、材料: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程度差异,没有本质区别。

    辨题:实践是人类对环境的被动适应。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答案】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世界是客观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确实要去不断地适应环境。

②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新的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烙印  

③杜威的观点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错误的。

 

典例2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万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10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类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赏析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运用认识的反作用说明实际材料的题,立意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知识而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就能力而言,我们先要认真审视材料,全面解读信息,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变式训练】  1、(2006年高考全国卷)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与设计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运动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②是错误的。理性认识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的说法夸大了认识的作用,④是错误的。

【答案】 C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莫能知”的原因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

【答案】 C

 

典例3  (不定项)真理和谬误是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没有本质区别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赏析  本题考查的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从这关系中把握真理的内涵。

【答案】  ABD

【变式训练】1、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能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下列对“真理只有一个”理解正确的是

A.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多种不同的认识中,只能有一个真理

B.对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认识都是错误的,都不是真理

C.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不同的真理

D. 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解析】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相互矛盾的认识中有可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B项错误。对同一对象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正确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项错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才是真理,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4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纯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赏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在旧课程中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要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应新课标是真理的属性的知识。真理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苏东坡嘲讽王安石是以他所见所闻的局部事实为依据的,A项的说法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了。题中未讲到事物的本质问题,C不选。题目问的是苏东坡错误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典例5  (2007年全国卷Ⅰ)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赏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复杂性,对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真理,所以认识是无止境的,这样③是正确的。①②的说法是不可知论,是错误的。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可以达到的。没有终极真理,认识是无止境的,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真理。  

【答案】 C

【变式训练】  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试分析这位企业家成功的“诀窍”给青年学生在追求和发展真理上的启示。

【解析】 本题是对一道高考题的变式设问,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将是今后高考的命题热点,也容易在主观题中出现。

 【答案】①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虽然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点击高考

 

1、(2008年重庆文综)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赏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和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很好的把握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体现了新课程贴近实际生活的导向。大人和孩子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的理解是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不一样,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表述的是两种观点的不同,B、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这两种观点没有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异,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2008年北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赏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我们对学科的基本观点能够理解和再现。同时,题目紧扣了时政,有很强的时代感。

【答案】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3、(2008年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赏析  把成语、诗句等引入哲学试题,是近年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应该从成语、诗句原本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哲学寓意,才能选出正确选项。千虑一得是指愚笨的人细致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答案】 B

4、(2008年山东)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对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赏析  本题考查的也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从材料的主旨很容易找到选项。

【答案】 B

 

5、(2008年全国II卷)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 (略)

材料三 (略)

(1)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道理。

赏析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仍然是新课程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只有系统地掌握了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才能对材料作出有效地全面的分析。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6、(2008年江苏)三角形内角之和对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 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赏析  本题考查是的真理的特点和属性的知识,材料来自于教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都是具体的历史的。①错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7、(2008年宁夏)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1)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赏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知识上,要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审题上,要善于对材料进行有层次的分析。

【答案】  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名师指点

 

本课的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频率高、所占分值高,各种题型都出现过,在哲学生活学科中和高考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实践的含义与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及其属性、在实践这检验和发展真理等上面。关于真理的知识是新课标的内容,2008年成为高考的热点,今后也还是命题的热点。学习中,我们既要对每个知识点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还要对知识体系有系统地把握。

 

学习评价反馈

 

     基础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学习了《寓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英国过去有个叫亚克敏的人,他读了很多书;除了读遍家中七万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见书就读。可是,他一辈子除了读书,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终身一事无成。这一事例主要说明         

    A.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B.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可靠的

    C.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D.学习书本,不能真正获得知识

5、我国探月工程实行“三步走战略”:一“绕”,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二“落”,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实地探测;三“回”,发射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器,采样并带回地球。我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表明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就能成功

C.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规律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6、从哲学生活的角度看,我国的探月工程属于

A.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月球的活动

7、真理是  

A、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具体的绝对的

C、静止不变的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和权威相互排斥             B、真理要靠历史和时间来检验 

C、真理和权威相互依存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

A、物质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实践性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领导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创建的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材料蕴涵的认识论道理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唐朝诗人李约的这首《观祷雨》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真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进事物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辨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2、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

材料说明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能力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高考文综重庆卷)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2、袁隆平、李振声,两位育种专家,分别成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第一届和最新一届的获奖者。他们被人们誉为“与大地贴得很近的科学家”,袁隆平有这样一句名言:“书本上种不出水稻”。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深入实际就能获得成功             B.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源泉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3、我国出资总额高达100亿元的“人造太阳”计划于2008年在法国动工,作为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这表明: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D.创新型社会建设使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4、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因此坚决反对继续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对此观点,我们应该用下列哪个哲学观点来批驳他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7、“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8、谬误和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真理 

A.不可能变为谬误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D.和谬误不存在原则的界限

9、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读漫画《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认识受具体的时空的限制 

D.认识由主体决定

二、简答题

1、(200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2、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创新探究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正确到比较正确的过程?

 

 

 

 

 

 

 

 

 

 

 

 

参考答案:

 

 

※基础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C  5、A  6、C  7、D  8、B  9、C  10、 B  11、 C

二、简答题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句话是正确的。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个人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有一个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他们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认识。混淆了实践的来源和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是片面的。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们党八十年来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晚了一步”是从生活教训中得到的认识,认识不是实践的目的,A不选。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可以超前于实践也可以落后于实践,B、C不对。选D。

2、“与大地贴得最近”、“书本上种不出水稻”都说明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A项说法太绝对,C、D不符合题意。选B。

3、材料的主旨是热核聚变实验项目的目的,反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A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选B。

4、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正确要靠实践去检验。选D。

5、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或就单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可以发展自己的认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将来是可以预测地震的。B、C、D的说法错误。选A。

6、过去“占有”的真理,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就可能不再是真理,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追求真理,扩展、深化认识。选C。

7、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反映。选D。

8、真理和谬误统一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错误。C项没有揭示真理和谬误的关系,D项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区别。选B。

9、④混淆了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的区别,错误。选A。

10、A项不符合题意。B项否认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D项错误。青蛙和飞鸟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对杆子的“弯”与“直”作出不同的反映,说明认识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选C。

二、简答题

1、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列宁的观点,正确说明了对真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抽象地理解真理,使真理变为谬误。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真理是具体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反对抽象地谈论真理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创新探究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自然神化的观点,认为自然是神,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二是人主宰自然论,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三是科学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这是因为: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