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黄家驹模仿:网易电子杂志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55:24
BHRPQ
2001-06-18 星期一 总第 55 期
≡≡≡ 书评 ≡≡≡
编辑信箱邮件退定问题解答
本期索引                     网易电子杂志
书评讨论区
〖你往何处去〗
.......显克微支:血腥的暴政凄婉的爱情
〖纳米世纪〗
......后悔读了《纳米世纪》这本书
〖简单生活指南〗
.......想一想简单的问题
〖教堂尖塔〗
......塔尖,无从攀登
〖灵魂的声音〗
......韩少功的智者之思
〖你往何处去〗
显克微支:血腥的暴政凄婉的爱情
光明网 吴健平
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名字对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历
史小说《十字军骑士》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而他的另一部历史小说《你往
何处去》读过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是一部情节曲折、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小说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
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
这部小说为显克微支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反映的是公元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马帝国动乱生活的真实场景,
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禄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徒为代表的奴隶
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禄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小说对尼禄的形象作了淋
漓尽致的刻画,这个残酷多疑的暴君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的母亲、
妻子和老师塞内加都分别惨死在他的手下,就连他的宠臣裴特洛纽斯,虽
然好几次躲过厄运,最后由于奸臣的挑唆,也没能逃出他的魔爪。尼禄的
命令就是圣旨,他为了欣赏大火的景象,竟下令焚毁罗马城,事后又把罪
责强加于基督教徒身上,派人大肆逮捕他们,并把这些无辜的替罪羊送到
竞技场,有的任凭猛兽撕扯、啃噬,有的被他钉在十字架上示众,还有的
被迫穿上浇了沥青的紧身衣,给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最惊心动魄、
惨不忍睹的是竞技场表演的压轴戏———凶蛮的野牛残杀手无寸铁的少女
黎吉亚......一场场、一幕幕,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不忍掩卷。
与这种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皇族维尼裘斯与人质黎吉亚姑娘的
爱情纠葛以及由此而渲染的基督教善良、仁慈、忍耐、宽容的美德,这也
是小说中的第二条线索。维尼裘斯是一名罗马帝国的青年将领,他最初只
是被黎吉亚的美色所迷恋,想把她抢过来当情妇,结果没有成功,带去的
打手白白送死,自己也被黎吉亚的保护人折断了臂膀,险些丧命。善良的
黎吉亚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照顾他养好了伤。黎吉亚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
感化了维尼裘斯,这个充满异教思想的奴隶主终于“改邪归正”,站到了
虔信基督教的黎吉亚一边。
一场用六个章节写成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的骇人听闻的大火,一幕
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人兽殊死拼搏,一段生离死别、曲折凄婉的爱情经
历,每一处都显示出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深厚的创作功力,小说的艺术
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往何处去》初版于1980年,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将这部小说和其
他两部同样精彩的古罗马小说《斯巴达克思》、《庞贝城的末日》以崭新
的面貌重版推出,由陶雪华工作室设计封面,采用国际上流行的A5开本,
古雅而大气,这三本古罗马小说对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历史是大
有裨益的。⊿返回将网易杂志推荐给您的朋友
〖纳米世纪〗
后悔读了《纳米世纪》这本书
光明网
去年底今年初,一本叫《纳米世纪》的书版权转让费创150多万美元天
价的新闻传出,一时令整个书界为之轰动。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给美
元吓了一大跳之后,人们就开始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但不管怎么说,对这
本书我们还是有所期望的:总不至于很差吧!那这本人人翘首以盼的书成
色究竟如何呢?吴德余先生先睹为快之后的感觉是——

读了刚出炉的广州出版社发行的署名“赵新宇”的《纳米世纪》(以
下简称《纳纪》),像买了袋精美包装的食品,打开一看,才知道上了当,
内容让人倒胃一样地扫兴。
很难界定《纳纪》属于什么类别的书。科技学术理论?只要书后的
《附录》就足够了,可惜这点内容不是作者自己的;科普读物?却太多的
主观意识,且失之通俗;分类的世界发展简史?除了东拼西凑的一些编年
史资料,看不出有什么历史研究的智慧。所以还是不去界定它,管它是什
么。
从第二章“未来世界文明的中心”开始直到“纳米经济”整整十章,
即全书的10/14,都是按“模糊时代”、“毫米时代”、“微米时代”、
“纳米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文学的
发展情况,这无可非议,读者在迫切了解一个新世纪的同时复习一下编年
史肯定有益无害,问题是作者一写到“纳米时代”就虚晃一枪全然不顾读
者的情绪拂袖而去。如“纳米时代的文学艺术”用了将近一页(98-99页)
将纳米时代的文学艺术是“人性的复归”生硬地塞给我们。但我们怎么也
弄不懂怎样“复归”和“复归”了什么。当然作者说了一句要“复归”到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倒挺有意思。作者的理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
时代的人是“异化了的什么动物”,现在的文学是“把人体器官堆砌在文
字”里,这虽然不是或不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只是不明白,“纳
米时代”是要将那些“堆砌的器官”完全阉割呢还是在以往时代文学艺术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作者同时也描绘了(尽管是轻描淡写)“纳米时代”
的美妙图景:有很多“经典出现”,因而“我们的文化生活因为有了它而
不再寂寞”,这是十足的空话了。不然我们只等作者提前给我们一个准确
的“纳米时代”开始的时刻表,在此之前将过
去几千年的自然不是“经典”的东西统统烧掉,以免污染新世纪。
作者接着用了一句话回答了之所以“纳米时代”有这种功能的原因,
是因为“信息传播、文字翻译等各种文字所依赖的载体将更加先进”,也
就“加深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纷争
和仇恨”。这又是与常识背离的。历史上印刷术、出版法还没出现还没实
行的时期,许多经典作品靠抄写广泛流传,似乎经典与传播速度没有太直
接的关系;至于说民族仇恨矛盾的化解和消除与传播速度有没有必然联系
不敢妄谈,有待严肃的思考和研究,但任何一种科学技术转化为应用都是
一把双刃剑,我想纳米技术也不能例外。

关于我们所处时代(或世纪或世界)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时空坐标,说
法是五花八门的。但无论怎样分类,都应有个逻辑学意义的依据。这有助
于我们对对象的层次认知,而如果是哗众取宠故作惊语没有科学的依据或
依据混乱地乱分滥分,只会使人迷茫。
按作为生产力发展标志的工具使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旧石器
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蒸汽机……
按人类对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所产生的科技应用将现代
分为原子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基因时代……
还有许多浪漫的说法: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不一而足。
《纳纪》采用的将社会发展史分为模糊时代、毫米时代、微米时代、
纳米时代,这当然不是作者自己的东西,负责任的做法应注明始作俑者。
这种分法显示了人类对物质层次认识和应用的尺寸标志,纳米时代无
非是以单原子、单分子的尺寸特征为标志的制造技术时代。属于《纳纪》
作者的东西是,将马克思预言的欧洲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去掉一个最低形
态——
原始社会后,硬将其余的形态往上述对物质认识和应用的尺度标志阶
段里套,这样,就有了如下的架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模糊时代;
资本主义(蒸汽机使用为标志)——毫米时代;
二次大战之后至2000年——微米时代;
新世纪——纳米时代。
写到第九章,自己觉得有些牵强或证据不足,解释说“这种划分未必
正确,但在大家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姑且用它”,而这个“基础”,正是
大家不理解和需要理解的。
现在什么东西都能炒作,“时代”这个语词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价值
却有效应,鲁迅就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有人无端地在闹市中心吐了一口痰,
并大叫一声,立即会引来很多的人围过来观看。

本来所谓纳米技术就是用单原子、单分子制造某种特异功能的材料的
技术,完全没有必要弄得如此的神奇和玄乎。其实洋洋几百页的内容只要
书后的“附录”就一目了然了,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申明“附录”录自何处,
是自己的另外著作里的还是别人的?总不能是负责任的态度吧。不过幸亏
有了这个“附录”,不然对纳米技术完全不了解或了解太少的读者只能在
黑暗中摸索了。
研究纳米技术给或将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乃至法
律道德伦理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由纳米物质本身引发的对世界存在的本
原的认识是学术理论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纳纪》的
作者应该说有这个动机,但过于急躁,似乎想抢头功,可能效果与愿望之
间就有了不小的距离了。
纳米时代是不是终极时代?人类对宇宙物质世界的认识会不会到纳米
终止?象《纳纪》作者形象地描述的那样类似有些文学作品里的天国境界,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既然可以用单原子、单分子来制造某种物质,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
人们也一定会用更深层次的基本粒子、基础粒子、基底粒子按人类特需的
功能制造物质材料。⊿返回将网易杂志推荐给您的朋友
〖简单生活指南〗
想一想简单的问题
南方周末 尚德琪
几本美国人写的书正在流行,这似乎能从一个角度证明,追求简单正
在成为一种新时尚。一本是珍妮特·吕尔斯的《简单生活指南》,一本是
丽莎·普兰特的《简单生活》,一本是司各特·萨维吉的《简朴生活读本》。
我不会因为这几本书羡慕原始人或者第欧根尼式的生活,但它们却很
容易让我放弃一些欲望。
实际上,除了过简单的生活以外,我们还应该想简单的问题。“当我
们连为什么胳膊会随意转动都说不清楚时,却偏偏要去给上帝、天使和心
灵下定义……”这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人类的批评。
人以为自己是动物中惟一有思想的人,所以总是习惯于挖空心思想考
复杂的问题,或者说把问题往复杂处想。所以有哲人说:人类一思考,上
帝就发笑。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几十年前写过一本只有5万字的小册子,
书名却叫《十万个为什么》。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他家
里肯定没有太复杂的东西,否则屋子里塞得满满的,脑子里塞得满满的,
哪里还有“思想的空间”?
“你屋内的事物每一件都是一个谜。”伊林坚决地说。但是,有多少
人想过这些东西呢,有多少人懂得这些东西呢?所以,一方面没有人去想,
另一方面“也没有人可以问”。
一些人觉得想简单的问题有些丢人,一些人觉得他很清楚这些简单的
问题,一些人甚至觉得想简单的问题就可能变成一个简单的人。就这样,
一些简单的问题始终还是问题。
伊林不是这样的人。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
站在他家的水龙头前,他开始想水。
为什么水能灭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说,因为水又湿又冷。伊林说,煤
油也又湿又冷,你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
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用水来洗涤?难道仅仅因为水是液体吗,
你把衣服放在水里,看它能不能自己变干净?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成人的身体里有四分之三是水,这水是从哪里来
的?人就像一块雨中的海绵,所有的孔洞都渗透了水,只要挤一挤就能出
得来。但是,如果挤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动物里最难看的一个。
因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跟着伊林的思路,我第一次想死了人。
然后又跟着伊林走到他家的炉子旁,开始想火。
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如果说烧掉了,那应该算你看出来
的,而不是你想出来的。
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火旺呗。”这是一个思想懒
汉的声音,伊林告诉我们那是“跑动的空气”。
其实人就是一个“炉子”。伊林给我们出了个谜语:“炉子烧着了,
却没有火焰;空气从哪里进去,烟就从哪里出来。”这是什么?谜底就是
“人”。在我们这个炉子里燃烧的劈柴就是食物,因为不停地吃东西,所
以我们的身体才一直是热的。如果一个人手凉了,脚凉了,后背凉了,心
也凉了,什么东西都凉了,那他肯定是个死人。
我又一次把人想死了。
伊林搞科普,不给你讲生活常识,而是以散文的笔调讲很哲学的道理,
讲很哲学的人。
人想问题的时候,表情多半是“愁眉吊脸”。想复杂问题的时候,则
几乎是“痛苦不堪”。苦中作乐都来不及哩,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大智若愚”那是一种境界。老子三言两语,孔子述而不作,庄子善
假于物,作为思想家,语言没有那么复杂,思想也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他
们永垂不朽。
越是复杂的东西,越要进行简单处理。越是复杂的思想,越要进行简
单的概括。
否则,不但无趣,而且无益。
伊林家的东西真不简单。他家的餐桌,让他想了许多。他家的厨房,
又让他想了许多。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了许多。把简单的事情想
得如此有趣,那是大智慧。
原来是伊林不简单。伊林在他们家里走了20多步,就写了一本小书,
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导游书,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
的。⊿返回将网易杂志推荐给您的朋友
〖教堂尖塔〗
塔尖,无从攀登
光明网
在《教堂尖塔》卷首,作者威廉·戈尔丁最先描绘的是阳光。随即,
他驱使着神圣、崇高和庄严之美,弥散遍布于读者的想象空间。
《教堂尖塔》(上海译文版)的主角乔斯林教长正是因阳光而凸现自
身的使命。均匀投射的阳光照出窗户玻璃的斑斓色彩,赋予令人敬畏的金
黄色光辉。他也看到由阳光形成的垂直光柱,矗立在教堂中。光柱里上下
翻滚着尘埃颗粒,“就像微风吹动的蜉蝣似的”。
难道这就是作者戈尔丁预示读者:光明与污浊的对照,将是小说的基
本色调。
将沉酣于阳光与尘埃遐思中的乔斯林教长召回的是世俗的性欲。出场
的是一个红发女人———被婚姻判给阳痿丈夫潘格尔为妻子的古迪,她是
牵着乔斯林教长的尤物。这个故事没停留在神职人员的禁欲层面上。似乎
仅仅谴责伪善流之于一般而不屑一顾。戈尔丁雕琢的是从哲学空间观照文
学的塑像。他将描摹善的朝阳是如何从恶的欲海里升腾的。
教长乔斯林要在大教堂顶上加建高达400英尺的尖塔。营造商罗杰告诫
道原本的教堂地基绝不可能承受尖塔的重量。乔斯林声称建尖塔是“主在
召唤”:“我的孩子,这座教堂是祈祷的示意图,而我们的尖塔将会是最
高层次的祈祷示意图,主在幻象中向我———他无利可图的仆人显示了这
一点。他选择了我,他选择了你,将这张示意图填上玻璃、铁和石块。因
为人类的后代需要令他们瞩目的东西。”固执无关紧要。只是乔斯林将固
执奉上神圣的祭坛而朝拜。以常识判别的荒唐一旦被镀上神圣的光就变成
了崇高。
耐人寻味的是神圣的矗立却有待于邪恶为之奠基。修建尖塔的工匠都
是些杀人犯、凶手、无赖、强奸犯、臭名昭著的私通者……这些异教徒猥
亵、玷污了教堂的圣洁。甚至乔斯林的职位也是他姨母艾莉森夫人用美色
向国王献媚换得的。随着塔尖的逐层建筑,教堂的四根石柱不堪重负,呻
吟着发出警告。尽管营造商罗杰想方设法减轻建筑材料的重量也无济于事。
乔斯林的虔诚并没有祈祷出奇迹。最终教堂尖塔在风雨中歪斜、坍塌。
荒诞的故事仿佛将乔斯林划归于堂吉诃德遗产继承者行列。悲剧性氛
围衬托下的讽刺仅仅是戈尔丁这篇作品的表层色彩。小说里的人物乔斯林
纯真执著地追求理想信念。追求的历程也是他暴露自身的丑恶,净化心灵
的历程。藉宗教的救赎理念图解了思索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这才是《教
堂尖塔》主旨。费思量的是这个内核被艰涩的外皮紧紧包裹着。纵然将其
列入文化阅读的“快餐式菜单”,又用黑体字印刷以引人注目,要品尝它
的甘美,确实要具备智慧与勇气———破释戈尔丁惯用宗教典故和象征手
法,将一个日常故事放进哲理的灵魂,又述说得扑朔迷离的智慧和勇气。
(士曾)
⊿返回将网易杂志推荐给您的朋友
〖灵魂的声音〗
韩少功的智者之思
南方周末 车前子
韩少功先生曾经在一篇《灵魂的声音》的随笔里这样谈到小说:“小
说只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
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能使人接近神。如此而已。”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韩少功的小说世界由寻根而开始,虚构
出一个人性复杂、光怪陆离的文字空间。譬如在他的早期获奖小说《西望
茅草地》里。作者就试图写出生活的复杂和人物的多面。当韩少功连续抛
出《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小说佳作时,一个成熟的作家
站在了读者的面前。《爸爸爸》是叙述一个部落失败历史的寓言,是对失
落的父性、阳性的呼唤,同时也是对“妈妈性”的咒骂,幽默中透露着苍
凉。《女女女》则是对自然人性的呼唤,也是一次女性精神的探险,对读
者来说也是一次毛骨悚然的旅行,是美“女”与怪“须”的双面运演。评
论家吴亮认为:“韩少功这一时期的小说在当代是独步的,它的价值不用
等到将来的追认。在两个世纪行将交替之际,韩少功的小说恰如其分地表
达了当代的思想困境,它是前后无援的。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则认为:“我
相信,丙崽(《爸爸爸》的主人公)的名声还会愈来愈大。人们将会认识
到,韩少功发现了丙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发现。韩少功帮助我们发现了
人性,发现了自己。”
九十年代,韩少功由湖南来到海南岛,经过一系列的风风雨雨,在沉
静后又推出了他的“幻想自叙体”小说,如《领袖之死》、《会心一笑》、
《北门口预言》、《红苹果例外》、《鞋癖》、《真要出事》等。这些小
说大致包含了三种故事:一、自传性的回忆录;二、混乱的城市体验;三、
知青岁月的魔幻再现。韩少功在这样的写作中似乎已摆脱了“寻根”时的
某种理想,开始以一种世俗化的情感来体验记忆体验生活体验过去,然而
在神神鬼鬼的叙述中又始终有一种智者理性的抗争。小说的语言从容自然,
还杂夹着一丝的调侃,仿佛有一种看破世情的大彻大悟。而在小说《鼻血》、
《余烬》等篇什里,韩少功以幻想重新裁剪了时间与空间,打通各种隔阂,
让过去、现在和来世同时发生,让阴面与阳面穿透转换。这种幻想已到了
入魔的程度——日常现实真实性沉沦了,迷失了,如庄子之梦蝶。
在文学日益成为边缘化的进程中,韩少功在小说创作之外,又发表了
大量的思想性随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能是随笔更能直观地表达作者
的思想吧。
面对九十年代的文学,你无法不面对《马桥词典》。虽然更多的人的
目光是关注作为事件的“马桥风波”。事实上,《马桥词典》是一本充满
真正先锋精神和语言魅力的小说。正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马桥词典》
以词语单元为基本架构,在它的401个页码中,150个词语,琐琐屑屑的,
带着乡村气味,不断地向中心事件集中,向马桥——一座遥远的湖南村寨
汇拢。一幅充满人性光辉和思想智慧的历史长卷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马
桥词典》利用一个个词条组织历史,树碑立传,这显然是一个罕见的实验
。不难想到,在词典与文学之间抛出一条联结的索道,这需要不拘成规的
想像力。可以说《马桥词典》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宽广的视野
和丰富的内心,同时也显示了小说的可能性。只可惜由于“马桥之争”,
评论家及读者过多关注论争官司的结果,而忽略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
创新。这是传媒时代的特征,文学艺术显得无足轻重。
作为一位小说家,智者之思的随笔写作对小说有多大的影响?急于对
现实对社会发言,会不会损害小说的艺术性?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已经
隐约地让我们看到文学本体的一次远离,小说还会是纯粹的小说吗?或者
说,小说的形式还会象从前那样棱角分明吗?可能没有答案。但每一位小
说家都必须面对。又或者如小说家阿城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自己的过
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麽容易被忘记的。”
⊿返回将网易杂志推荐给您的朋友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 199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