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卡盟便宜效率:宁斧成的书法篆刻艺术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01:01

 

宁斧成的书法篆刻艺术

【李骆公 成易 著】

    编者按:本文载于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宁斧成书法篆刻选》,书16开,彩印,对于明显的字、标点错误,我作了改动。宁老作品图请看我的博客相册。

  宁斧成先生是中国当代金石、书法家。他终身默默无闻,但他的艺术成就难得有人可以与之比拟。虽然他离开人世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但他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的艺术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他所开拓的道路将为后人提供一个非常有益的经验。

 

   宁斧成(1897-1966)字宗矦,号老腐,别署宁静庐,原籍辽宁省沈阳人,解放前是个雇员,做过录事、文书等职,解放时年52岁,解放后定居北京,一生清贫。他早年便从事书写工作,对于传统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均有独具匠心的研究。他的指画不多,但功力造诣很深,尤其是那泼墨淋漓的淡墨,近乎大家气魄,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意境,他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书法和篆刻。

 

                                  指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宁老由《张迁碑》入手,兼学《二爨》,后又从张祖翼、赵之谦、陈鸿寿诸家书法中得到启发,经过数十年探索,食古而化形成独具一格的隶书新貌。

    传统的隶书大体比较方正、浑厚、严谨。各种流派的写法,如入笔、行笔、收笔亦各臻其妙。现在的书家中有许多作品也可一眼辨出是《张迁碑》,还是《曹全碑》,或者是模仿某一名家中变化出来的隶书。

  宁斧成的隶书却在传统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突破前人的规范。他博采诸家,不拘绳墨;反对照搬,主张“活临”。他认为如果你把某种书体临摹得一模一样,就是彻底的失败,第一这不算书家;第二你顶多数个第二,当个继承人;第三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他对传统隶书的纵横勾点、笔势转折,以至字划损益增减、章法布局等规律都一丝不拘地认真分析研究。对于各个时期典型的碑帖了如指掌。他还反复地探索着大篆的结构和笔法以及汉画像砖石的古朴韵味如何在隶书中的应用,使二者结合,并从中作出了很多的创新。在篆隶结合的尝试中,过去诸家只限于在文字笔法上的研究,而宁斧成除了对每个字结构本身的探求外,在每幅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有机结合上也作了研究,更大胆的将篆刻的刀法、结构、印文的分朱布白的构图,引入他的隶书之中,从他的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篆法,在这熔秦铸汉,法古创今的尝试中又不失隶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变形和夸张手法在造型艺术中属于形式美范畴,中国、西洋绘画都有,但其时代含义各别,宁斧成的隶书以对书法造型“美”的研究为出发点,把一般隶书那种平整形态变得栩栩如生;其怪奇的程度实为隶书中前所未见,而其成就也远超古人。

  他还成功地借鉴绘画中的浓淡墨法,尤其喜以淡墨写隶,历代书家以淡墨写隶者甚少,斧成先生以浓墨为骨、淡墨为体的淡墨隶书清癯高雅,令人耳目一新。

 

                 印文:淡墨斋主

记得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位朋友拜访时,谈起他写的对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问他:“按一般写字的结构规律,别人写长的地方,您为什么写短了?该短的地方,您反而写长了又不失字形之美?”老人笑笑说:“我只知道这样写好看,俏皮,你们去总结吧!”“好看,俏皮”这简短的回答反映着他对美的见解。在他的隶书中,对于文字形体美的推敲尤具匠心,看去似乎歪斜,实际相当稳定持重,巧妙的表现了不均衡的均衡技法。

 

                 印文:有点俗

我们与先生接触的几年,正是他晚年,目睹他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时期,因此经常有幸与他共磋艺道。在创新的过程中,他是一位不耻下问的谦虚长者。先生平生最忌一个“俗”字,从生活为人直至写字、画画、治印,他力求免俗。凡是我们一起研究书法时,他总是把每一幅每一字都认真地问我们:“俗不俗?”我们说不俗,他就愉快,如果我们说未脱俗或者不吭声,他就爽朗接受批评,继续推敲,直到满意为止。这个时期他的隶书以一日千里之势,在前人碑体基础上对隶书进行重大的革新与突破。

  今天宁老虽已逝世,但宁派的书法艺术正蓬勃发展,这从书法展览上,从出版物中,从报刊杂志里,都可以看到。宁隶那遒劲而秀美的形态,生动而又严谨的丰姿,在许多场合中广为应用,已在书法艺术中开出了艳丽之花,这都要归功它的创始人宁斧成先生。

  举凡从事篆刻者,均要临习秦汉印,几乎无 一例外,这与隶书必写汉碑是同理,秦汉印中有丰富的章法、篆法、刀法学问,古今印家也多有论著治印技法。秦汉以来篆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公务政治相伴随,所以治印艺术流派繁多,印林百家成就赫赫,而万变之宗乃是秦汉印鉥,因此突破传统也是不容易的。


印文:知白守黑

 
印文:老宁

宁斧成在治印中最为重视章法与刀法,他认为只有从这里入手对传统进行剖析,在秦汉印之外博学古籀文字,并吸收绘画与装饰美术的布局形式,方能突破秦汉绳范。他喜欢古鉥中那种朱白对比的装饰性,弃之以官私印那种呆滞排列;同时他对大篆篆法十分娴熟,对每个字的篆法不敷衍。无论是小印,还是巨鉥,他总是先在纸上画上几稿甚至几十稿之后,方入印面。在他的篆刻中又可以看到他篆隶结合的美态。他常说:“治印妙处在浑厚,不在斑驳,浑厚处全持腕力,章法须熟习六书,非精研篆籀难臻上乘。”这也是他治印之诀。这里他对浑厚、斑驳、腕力都有新的含意,至少从他治印方法上得到证明,他治印不要印床,一手执刀,一手握石,双手用力,使刀石在力的作用下,自然雕琢,毫无做作之态,在治印的过程中他也从不是在那里模刻写在印面上的文字,而是在刻的过程又一次再创造。


印文:心虚师竹

他对印章的残缺美的理解也是独特的。他常说一方印的成败常取决于此。现代印家中许多人在篆法、刀法上功力很深,但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残缺美的艺术价值,将印章刻得光光的,缺乏韵味与“金石味”,或是将印搞得残破不堪以为“古趣”。其实残缺美要与印章总体构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方能体现它美的价值。印文边框的断连、虚实,有如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斧成先生以他的智慧竭力在他的篆刻中恢复这种美的生命力。他巧妙地运用了他书法中或长或短扁、或头宽底重、左偏右袒、粗细虚实、疏密张弛、穿插挪借等对比,形成天趣横生的效果。他的印与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刚劲、有力、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时而如少女婷婷而立,时而如威严的武士。残缺美的价值在他的手中如同古代建筑遗迹一样,虽然只留下了断柱残石,但仍不失其本身的艺术光辉。

  他之所以有如此造诣,不能不说他对秦汉古印、出土的青铜铁器、陶瓦瓷器、古钱刀币等有精湛的研究。将它们美的部分纳入印中,大胆地运用开、合、睁、瞎的手法,突破自吴(昌硕)齐(白石)以来的印家,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风格。


印文:我为人人

宁老还力求在生活环境中找寻美。例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印,实际上只是三个字的不同体形,难度较大。而他却敏捷地在旧式四合院的窗格中找到章法,这方印的篆法酷似那窗格的形状,耐人寻味。同时在刻不同内容、与给不同人刻印时,他总是了解不同对象的性情、爱好、职业及形象,因人制宜以印文内容选择形式,力求千变万化。

宁斧成先生没有进过大学堂,没有拜过名家大师,没有家传宝艺,也不是什么会员,他完全是自学成功的杰出艺术家。他的艺术是开放式的,他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记得一次在旧书肆购得他三十年前友人为他出版的原拓印集《宁静庐印存》拿去请他重新题词留念,他写道:“……余三十年前印册,见视不觉汗颜,古人所谓事无钜细,须深思而后出之或可免于遗失,若逞一时意气,终必败于谫陋,甚矣哉!蘧伯玉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吾观吾之印册亦然。”足见他曾说过的“书画非四十年之功夫,不能有所成就。”人生几何?四十年这不是一生的精力吗?对于一个过着清贫生活年过成花甲的老人每日里自己锯石开料,磨印作字,不能不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能默默无闻,安贫乐道,乐此不疲吗?

 
印文:好难

印文:家在首都

印文:贵在手辣胆大

印文:人老志强

印文:一指禅    他有强烈的个性和坚韧的气质,他常常喜欢以一些有益的成语典故、词文警句、地方口禅和他自己语言入印。这种奇特的艺术思维与他那奇特的艺术风格相得益彰。请看“奇不伤正”、“我用我法”、“传真别”、“为人忙”、“澹泊明志”、“吾日三省”、“不以形似”、“法古创今”、“尔问吾吾问谁”、“贵在手辣胆大”、“书画篆刻不让人”、“人老志强”、“家在首都”、“书不可不读”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犹如看到和听到宁先生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

  八十年代的今天,宁斧成的书法篆刻作品仍使人鲜明的感到内容新、形式新、技法新。他的隶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流传,为祖国的书法艺术争光。他作品的出版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次出版中宁斧成的家属提供了大量的作品,使我们能欣赏到他精美的艺术。人美出版社的各位同志为这次出版工作作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欣赏他、热爱他艺术的读者们表示感谢,最后我们用斧成先生自己的一方名印“不容易”三个字来结束这篇短文,用以怀念宁斧成先生。

 

(转自《书香玉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