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名片的情景对话:试论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48:07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 汤一新 熊维美
摘 要
小儿厌食常有久治不愈者,此乃小儿阳多阴少的生理病理在现代条件下的病理反应所致。由于现代食品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乐于沿习古治,小儿厌食脾阴不足在现代有所增加。该证的诊断,以小儿厌食出现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伴见阴亏见症为主,参照病因、病史、治疗和客观病理学改变的检验值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治宜初予滋脾消食,继予滋脾益气。消食在于治标,益气是运脾的重要手段,而滋益脾阴则贯穿始终。脾阴充足,食滞乃去,然后只需略参益气,则脾运自健。初用汤剂,后可改用丸、散、膏、糕等。方予加减益牌汤为主,如此治分两步,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题词 小儿厌食 脾阴不足
小儿厌食是当代常见症。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其临床特征。历代相传的“运脾、健脾、养胃”等法[1]施于现代患儿,却常见久治不愈[2]。笔者认为:这与病因病机的演变有关。近年来将这一认识指导临床,治疗水平有所提高。古今医籍于此未见专论,特此补述翼备临床一格。
1、生理病理基础
小儿“稚阴稚阳”,五脏均无例外。因此,小儿“脾常不足”应赅阴阳两方。笔者1990年介绍的“益脾汤”[3] ,作用甘淡滋脾,被日本医学博士伊藤良用于治疗多种小儿病变“疗效显捷”[4],就是临床的明证之一。又脾阴脾阳不足,还有多少之分。《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小儿“惟阴长不足”,认为小儿阳多而阴少,阳气相对偏旺于阴。这是小儿生理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5]。《温病条辨•小儿咳》也指出:小儿生长发育过程,是“阴气长而阳气充”,提示阳不充自有阴之亏,阴不足也表现阳气损,可见小儿每多阴亏为本,阳损为标,“小儿脾常不足”常常首先不足于阴,其次不足于阳。小儿厌食是小儿生理性脾常不足在病理方面的突出表现,脾阴不足在小儿厌食因此尤为多见。乐山市己故高源彰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常用甘淡滋脾加味,临床获效累累;邓德源用甘淡滋脾的苡米健脾粉治疗此症,每获较好效果[6]。萧正安教授更强调:对小儿厌食不能只补脾气,治需“分别阴阳……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7]

2.病因病机演变
古代对于小儿厌食的治疗,据验案以方测证,脾阴不足较为少见,但“近年来此症日见增多”[8]。南京医学院儿科汪授传等调查现代厌食患儿300例,其中有形体消瘦等阴亏见症者240例,占被调查数的80%[9]。根据脾阴不足是“即有脾运失健,又有阴虚见症”的概念[10],此类患儿证关脾阴。小儿厌食脾阴不足有所增多的机理何在,推其原委,窃谓有三:
(1)食品结构的改变
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的育儿保健知识相对落后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出于溺爱和无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这些固为小儿所需,但若配合不当,不仅难被吸收,而且化热化燥,灼伤脾阴,导致脾失濡运,生化乏源。有人对食品结构改变程度不同地区的调查呈示: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脾阴不足小儿厌食的上升几成正比,因此,厌食表现以“城市儿童为多”[11]。
(2)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些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在人口中的比例扶摇直上,他们在卫生、照顾等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罹患传染病、地方病者为数较少。但是,由于“笼中乌”式的生活和锻炼相对缺乏,以及不具备与小伙伴一道进食这种促进食欲的心理条件,产生消化分泌功能不足者,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鲍汉诺曾调查独生子女356名,其中食欲不振、消化分泌功能不良、体重不足者194人,占被调查数的54、5%[12]。德国小儿临床医学家荣格系统计独生子女264名,其中厌食兼具肌肉不发达、身体消瘦、体重过轻、大便秘结等症的77名,占厌食患儿的55.55%[13]。根据盂氏关于“消化分泌功能不足多偏脾胃阴虚”的观察结果[14],以及前述脾阴不足概念,上述症候均可归属中医“脾阴不足”范畴。
(3)自然环境的污染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人为的破坏,农作物上化学药品的滥用,大自然中化学成分不断改变,生态平衡有所失调,共同造对人体的危害,包括戕伤脾脏濡运功能,影响脾脏燥湿之平衡,其偏于湿者损伤脾气,偏于燥者则暗耗脾阴。乐山市人民医院江尔逊主任医师诊断室近年收治的患者中,“兼见脾阴不足者占有相当的比例”。
(4)辩证思路的乏新。近年来,小儿厌食虽日引注目,但深入的探讨尚属不足;又因补气健脾或多或少见效,人们常常乐于沿习古治,很难循“有效”途径去寻觅难愈的根源。正如魏玉璜所指出:“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至重,世不知此,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15]
基于上述,小儿厌食脾阴不足,现代有所增加。充分认识小儿厌食多脾不足,创拟更切本证的治法方药,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临床辨证
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见食而烦,其至拒食者,诊为小儿厌食。小儿厌食出现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症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唇色或淡或黄,大便不调,易于汗出者,定位在脾。其中,呈现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舌苔润或腻,脉濡微数,即属小儿脾阴不足。临床上,一些厌食患儿阴阳偏重的症状不甚明显,可以寻以下佐证:
(1)参病因、病史:素喜炙热香燥,多有思念、沉闷;发病缓慢,病程较长。[16]
(2)参治疗:厌食虚象明确,运用补脾气、养胃阴等法治疗乏效,或初效而后反加重。[17]
(3)参特殊体征和检验值: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手心热高于正常皮温0.79~1.14’C,颧髎皮温32.89士1.71’C,内劳宫皮温34.16士1.33;其他部位皮温均属正常[18],患有冻疮或上年有冻疮史;手指边尖呈现角质化[19]。此外,南京医学院魏睦新等的实验研究表明:脾阴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力差的正值阳性率下降,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活力升高[20],血漿cAMP/cGMP比值上升,血浆总蛋白及IgG降低[21],这些客观病理学改变,有助于小儿厌食脾阴不足证的确诊。
4.治疗方药
临床上,小儿厌食脾阴不足,一多兼夹食滞而舌苔厚腻;二多病损及气,在消化分泌功能不足阴亏的同时,并见动力功能方面的障碍阳气不足。因此,小儿厌食的治疗,一般应分两步进行:初予滋脾消食,后予滋脾益气,消食在于治标,益气是运脾的重要手段,而滋益脾阴则贯穿始终。脾阴充足,食滞乃去。然后只需略参益气,则脾运自健。兹将笔者常用方药介绍如下:
主方:加减益脾汤;太子参30克,淮山药24克,白扁豆、生谷芽、生麦芽各15克,莲米、粳米、白芍各12克,茯苓9克,白术、桔梗各6克,炙甘草3克。
方解:太子参、淮山药甘平益脾为君,白扁豆、莲米、粳米扶益脾阴为臣;参用甘平淡渗的茯苓,使滋阴而无助湿邪之忧;阴亏损阳,佐以甘苦温的白术和甘温的甘草阴中求阳,更助阳生阴长;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护土,并使肝平脾自旺;佐二芽消食,合桔梗升清。全方阴中潜化,共奏育阴健脾之功。
分步合方:第一步合鸡内金、焦三仙加减,酌服二至六剂,至厚腻苔减薄为度。第二步用主方稍加党参、黄芪,可服之较久。苔虽减薄而微腻不去者,尚可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一般而言,阴无骤补之法,滋脾不能急于求成,治当有方有守。
汤剂多需久煎。剂量初用需重,维持量稍减,功效显著之后,可以改制丸、散、膏、糕或糖浆。
5、临床举例
例1:张某,男,5岁。
见食不贪、形体消瘦3年,加重3月,3年前曾患“急性肠炎”,在乐山治愈出院。其后食欲不振,食少纳呆,精神较差,面色萎黄。迭经治疗,久服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初曾见效,其后越服越重。3月来食欲愈差,形体更瘦。诊见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皮肤干燥,喜饮而饮水不多,手心微热,舌淡红,苔薄微腻,脉滑微数。体温36.9℃,脉搏90次/分,身高仅90公分,体重16公斤。证属小儿厌食脾阴不足,治以滋脾消食,方予加减益脾汤加焦山楂9克、炒建曲12克、石斛9克。3剂。
二诊:(8月20日):食欲好转,苔转薄白,舌淡红,脉转濡而微数。改用加减益脾汤原方熬服3剂。服毕以此方加党参10克、黃芪10克,制丸,每丸8克,早晚各服1丸,调理2月余。
服药期间食量逐增,精神日康。1年半后随访,其后食欲均好,身体健康,身高已106公分,体重22公斤。
例2:龚某,女,9岁。
厌食,恶食1年余,伴形体消瘦,不欲多饮并见脾阴虚特殊指征,手心热高于正常,手指螺纹略有突起,2月前起手脚均生冻疮。治予加减六神汤为主,如前述分二步投方,首步2剂,次步6剂,按法前服,服毕食量显著增加。次年随访,厌食未曾复发。
6.结语
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在现代尤为突出。从主症、病位、病性、治疗以及特殊体征诸方面综合判断,有助明确诊断。将滋脾贯穿始终,临床治分两步,是提高本症疗效的一条有效途径。若求治心切,一味补益阳气,往往气行过盛,本力不足,譬犹油涸拨灯,愈燃愈涸,欲速不达。岳美中教授生前指出:“小儿系稚阳之体,多脾阴不足。”[22] 这一精辟的论断,道出了小儿脾脏病机的特殊性,对小儿厌食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5。
[ 2]刘粥臣等:小儿厌食证治。中医杂志1986; 27 (6):4。
[ 3]汤一新:试论脾阴虚。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0;(6):11。
[ 4]伊藤良脾阴虚幼步认识及临床经验:《THE KAMPO 》 I985; 3 (6)。
[5]朱丹溪:格致余论。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1。
[6 ]邓德源:中医杂志。 1986;(2) 64。
[7 ]萧正安:儿科学基础讲座。四川中医, 1985; (1): 14。
[8]白学斌;儿童厌食症的中医研究概况。陕西中医, 1988;(4):182
[9]汪受传等: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 (3): 29
[10]汤一新:中日青年中医论文选。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63。
[11]洪佳漩:少儿厌食证治概况。中医药学报, 1988;(1) 53。
[12]山下俊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4。
[13]同[12]: 43。
[14」孟仲法:少儿脾虚纳呆症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1;21( 8):34。
[15」成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金匮要略讲搞》:247。
[16]汤一新:喻昌辉谈甘淡治病。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 (11): 22
[17]汤一新:略论脾阴虚、胃阴虚证治差别.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 (5) :10。
[18]贝淑英等:皮温测定对脾阴虚证依断价值探讨。中医杂志, 1987; 28 (4) : 54。
[19] 同「4]。
[20]魏睦新等:脾阴虚证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初步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2) : 8
[21]魏睦新等:脾阴虚证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初探。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4): 202。
[22]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第一版:88,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北京。
乐山市中医院 肾病科 汤一新 发表于阿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