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快乐大本营 资源:【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6:36

          欧阳询《梦奠帖》纸本,纵25.5cm ,横33.6cm,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仲尼梦奠帖》为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世称中华第一楷书,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欧阳询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创立的欧体楷书,大到整体章法、汉字形式类别,小到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都成为一种严肃、郑重的创作方式,一切变化都是按照法度而表现得完整、坚实、充分、和悦,趋于尽善尽美,因而具有一种典雅、庄严的气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仲尼梦奠帖》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帖云:“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书法笔力苍劲古茂。元人郭天锡在跋中曰:“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此帖曾入南宋内府收藏,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

此帖与《张翰帖》、《卜商帖》其内容皆涉史事,统称为“史事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汇品:

  元 郭天锡:率更初学王逸少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范。其《梦奠帖》劲险刻历,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书林藻鉴》卷八)
  明 郁逢庆: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渤海郡欧阳询,字信本,书《仲尼梦奠帖》七十八字,前后御府法书二小印,后有绍兴小印,合缝处古印甚多,下跋一吉字。未晓谁氏,庚寅十月购于扬中斋家悦生图书,亦曾入贾秋壑文府。率更初学王逸少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范。《书法苑》云: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聳,裁萧水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书画题跋记》)
  明 杨士奇:韦续《墨薮》欧阳正行书在中上品,欧教作有八诀,最利初学学者。观古人书,必观墨迹,乃见妙处。比《梦奠帖》七十八字,真人间绝无仅有希世宝也,盖尝入宋御府矣。赵文敏公所题考碑誌是三十七、八岁笔,故与后来特异。
  清 王鸿绪:细审是帖用笔之意,直与《兰亭》相似,宜乎唐人评论以欧书居褚河南、薛少保之右,不诬也。

 

 

《卜商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

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一生经历陈、隋、唐三朝。他聪颖善悟又刻意勤奋,仕隋时已为太常博士。晚年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等职,并参与了《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影响极大。传世书迹以楷书著称,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等。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很遗憾的是,他“尤精”的篆体及“冠绝”的飞白我们却无缘一见。所见者有隶书《房彦谦碑》、《宗圣观记》,小楷有《千字文》等。

       欧阳询的行书因其楷书书名太大又加上留传较少而影响不大。所昭者仅《卜商帖》、《梦奠帖》、《张翰帖》等,又字数寥寥。但正如“得名迹数行终身临之,便可名之于世!”历史上还是有不少书家管中窥豹,并取得卓然成就的。据传《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帖》均属于欧阳询的《史事帖》,乃欧阳询记述古人逸传之作,并汇成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仅存此三。《梦奠帖》、《张翰帖》出于己意,与楷书一脉相承,但又多右军遗韵,惟《卜商帖》独具一格。

      《卜商帖》用笔斩钉截铁,露锋切入,坚挺而饱满。明显带有北碑棱角分明、方整雄强的痕迹。第三行之“日”字如单独拿出放进《始平公》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格差异吧。这样的方峻的用笔不禁使我想起《万岁通天帖》中王氏一门的书迹。曾记得读书时,听一位老师讲到于右任一日去看望沈老(尹默),沈老出示所临《兰亭》数纸,于皆摇头,倒是对弃于纸篓中临本甚为赞赏,以为得右军真意,并加言二王帖中有许多魏碑的用笔方法。事情是真是假,是确有其事还是这位老师为推广个人观点而借名人之力不得而知。但当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晋人墨迹早于北朝碑刻达一百多年,这样说不是有悖常识吗?但后来我个人是确确地体会到了!一点启示是:晋人之真迹不存,从去晋不远的北朝碑刻中窥探晋人风神,也是一个阶梯吧。

        话说远了,回到《卜商帖》。整体来看,此帖前三行,尤其前两行多楷意,也较为稳当。写到后来,略有松弛,行书意味逐渐增多,行气峥嵘,笔势跌宕。尤其是这种字形左低右高的左倾取势恐怕有点似曾相识,加上结字上松下紧的处理,可以说,如果不是流传有绪,说是米芾早期之作,谁又能找出确切的反驳理由?       引文来源  欧阳询《卜商帖》_西雨书法艺术中心_新浪博客

 

 

 《张翰帖》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