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趣味活动有哪些:成都纪行:一座城市的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50:01

成都纪行:一座城市的财富

(2011-12-12 22:08:15)

很高兴这波“走遍中国”是在成都划上句号的,更令人兴奋的是,一同来到成都的还有一帮好朋友。我们是受邀请来成都参加由“成都旅游香港营运中心”、“世界华人周刊”与“漂亮成都网”联合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名博论坛”的。大家也想借这个机会聚会中国西部文化重镇成都,把酒聊天。成都,用来自荷兰的李剑芒博主的话说,是中国唯一一个在悠闲文化方面可以同欧洲媲美的城市。确实如此,每一条河边甚至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茶馆,据说夏天时节都坐满了边喝茶边看行人的“闲人”,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而远道而来的行人,在欣赏风景的时候,自己也变成了风景。

 

到了成都我们才发现,成都接待方的安排可没能让我们有多少闲情逸致喝茶聊天,天气太冷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在成都的三天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从宽窄巷子、锦里、安仁、东区音乐公园,再到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几乎是车不熄火、马不停蹄。短短三天,还安排了三场交流会,连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还在就着沸腾的火锅,热烈地讨论讨论。

 

一开始,我真为举办方捏了一把汗,他们都知道在座的是什么人吗?这些可是以批评为己任的博主与媒体人,你那么急切地想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交流,按照我对官方的了解,你们能够接受吗?——一场座谈下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了。博主与媒体人畅所欲言,谈见闻,谈感想,提意见,提建议,表扬与批评夹杂,友好而激烈,再看参与座谈的领导们都很淡定,一边耐心听取意见,一边记笔记,不时还插话做解释,或对提议表示赞赏。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常常对全球事务与国家大事夸夸其谈的博主们,竟然对一座城市表现出如此的兴趣与关心,实在是难能可贵,这恐怕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吧?

 

可能是在这种气氛下,我也被感染,发言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先谈了自己刚刚在台湾的感受,提出一座城市的最大财富并不是高楼大厦,甚至也不是风景名胜与古迹,而是文化,以及文化的载体——人。成都的历史古迹与文化传统到处都是,这是成都的优势,但我能感觉到成都当局不但要保住这个优势,更想要超越这个优势。我以台湾为例说,台湾要风景没风景,要古迹没古迹,高楼大厦也不比大陆密集,可台湾却有一份吸引我们的独特的文化,包括保存良好的传统文化、浓郁的佛教文化以及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

 

成都有都江堰,北京有长城与故宫,西安还有兵马俑,这些年,各地为了吸引游客,造福当地民众,都争先恐后地挤上了同一条路:大肆扩建城市、翻新古迹、新建“古迹”……结果,弄得我的“走遍中国”计划索然乏味,因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是相同的新建的“古迹”与毫无特色的建筑物、“开发区”,人们在卖同样的旅游产品,连吸引游客的问候语与骗术都快统一了。缺少了什么?缺少了文化与人文,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在这一点上,成都是有优势的。成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得天独厚的地方,上下的领导一直比较有进取心,也比较扎实与低调。我能感觉到他们试图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把发展经济同文化繁荣溶于一炉。这次行程虽然匆匆,但也看到了一些成绩。在安仁,博物馆群的打造,让我们感受到潜藏在这座城市的骨子里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自觉性;在宽窄巷子,宜人的空间尺度令人惊奇地将商业与建筑艺术、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在窄巷子,我们也看到在川西民居庭院里的“星巴克”,西方的现代派与我们文化最深处的传统,在这里和谐相处,并不让人感觉突兀。据当地领导介绍,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超过200家也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不管是现代工业、还是信息产业,在成都找到了“家”。

 

在这方面,成都并不孤独。你如果在晚上六点半打开电视,多换几个地方台频道,你会发现,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几乎都在探求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在想方设法把经济与文化一起繁荣起来。就在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天津新闻里突然跳出一个“天津精神”一词,让我愣了好一会,细细品味什么是“天津精神”。那么,什么又是“成都精神”,什么又是“深圳精神”呢?

 

中国的第一轮经济腾飞是从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的,小平划定的经济特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今,经济特区不再“特殊”,因为全国都成了“经济特区”,争先恐后地发展经济,而整个中国,也在当初为数不多的15个经济特区的带领下,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中国这个“经济特区”焕发了活力。今天,当我们希望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繁荣与软实力腾飞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吸取当初办经济特区的经验,至少应该拿出当初搞“经济特区”的精神。广东深圳在经济发展上敢为人先,成都能否在文化繁荣上闯出一条新路?

 

昨天正好是中国加入WTO 十周年,大家不放回想一下,当初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的力量是多么强大,甚至连总理朱镕基都差一点顶不住。可十年后的今天,那些人预测的“灾难”一个也没有到来,中国的经济反而借助加入世贸的东风一跃而起。今天当初那些反对加入世贸的声音都消失了——不,没有消失,他们又在反对发展文化,反对传统文化,反对借鉴西方文化,反对文化体制改革,反对政治体制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对那些敢为人先的改革者多些宽容与理解。全国各地政府部门殚精竭虑地寻求地方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落实文化发展,就是对中央政策的最好理解与执行。走了这么多地方,感觉成都在这方面是有潜力与前途的。政府官员能够真正虚心听进一些批评的意见与建议,也从侧面说明成都是有其特色的,这是不是“成都精神”?也许,这一切都同成都最值得骄傲的都江堰有关吧。

 

要知道,当我们站在都江堰上俯瞰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古代科技的智慧与民众的创造力是如何不可思议的耦合在一起的。几千年来,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政治如何动荡,朝代如何更换,都江堰一直在保守着永续利用的价值体系——疏重于堵、因势利导、化害为利、造福于民。都江堰在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水利枢纽工程这么简单。为政者宜谨记,应深思。

 

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人!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居住其中的人的发展。我们不是建筑专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我们能够提的具体建议可能不多,有些还不一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但只要不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不会偏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成都的都江堰却能把中国古人的科技与政治智慧溶于一体。

 

2011年岁末,成都吹响了一个新的进军号,即将全面启动的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就此问题,有来自国外的名博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这种大规模的开发,会不会破坏成都原有的悠闲与和谐?但大多数博主则认为,成都是一个1400万人口的城市,没有开发与建设,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给成都的建议是,在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学会“保守”,保住我们文化中的精华,守住我们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成都的城市口号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但对我来说,离“走遍中国”的终点站还遥遥无期,任重而道远,我想,以成都的过去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领导人的想法与决心,有一天,这座城市应该能够吸引我们再回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十年吧,我们能够聚首河边的茶馆,像今人们谈起十年二十年前的深圳经济特区一样,谈论“过去”十年成都在繁荣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上的创新……

 

杨恒均 2011-12-12 


         (据说,到了夏天,不但河边,就是河水中央,也会支起茶几与麻将台哦)

   (与来自澳大利亚的何与怀博士)

 (何与怀、江迅、李剑芒、宫铃、赖锦宏、吕红、鄢烈山、信力建、赵牧、余以为、贾葭、周晓翔等海内外名博与媒体人)

      (谁还没有发言的?边吃火锅边发言吧,别只顾着吃啊)

   (华人名博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的十几位外国友人们一起谈“成都印象”)
(再忙,也不能忘记“走遍中古”的正业。抽空同成都的哥们姐们喝一杯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