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发出的怪声是什么:西汉刘向《权谋书》原文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6:45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1)------------
  1. 做人的根本  孔子说:“君子注重根本,本建立了,道自然也就跟着产生。”根本不健全,末梢必定也是歪斜的;开始就不兴盛,到最后必定衰竭。《诗经》上说:“土地是平的,泉水自然就清澈。”《春秋》上的道理,说有正春就没有乱秋,有贤明的君主,就不致有危亡的国家。  《易经》上说:“根本有了,一切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错误一点,到后来会越来越错。”所以人要注重根本,要注重开始。  2. 方正之道  魏武侯问吴子有关“元年”的意义,吴子答道:“这是指国君一切事情的开始都该小心谨慎。”武侯问:“要怎样才算小心谨慎呢?”答道:“要方正。”问: “又该怎样方正呢?”答道:“要聪明有见识,如无聪明见识,怎能看出方正。要多听并加以选择,自然就能增加智慧。所以从前的人主一开始就听取治国之道,大王的一句话,士人的一晋见,乃至普通平民要求晋见一定应允,公族有问必答,四方来的人一律不拒见,可以说是不阻塞民意;颁赐禄位必定公平,量刑也必定适当,人主的心肠必定厚道仁慈,维护人民的利益,除掉人民的祸害,这样的人主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拥护了;人主本身正大,慎重选拔大臣,大夫不另兼职,掌握政权的大臣不同属于一个宗族,就可说是不独占权势了。这是《春秋》上的道理,也是元年本意之所在。”  3. 处世的六根本  孔子说:立身处世有六件基本的事,根本建立了,然后才称为君子。  立身有方,而以孝为本;居丧的时候要守礼,而以哀戚为本;作战时有军队,而以勇敢为本;政事要有条理,而以才干为本;居国有他的礼仪,而以继嗣为本;生产按时节,而以人力为本。  把根本的事丢在一边不去巩固它,就不能做好小事;亲戚相处都不愉快,就不要专门从事外交活动;没有开始与结束,就不要从事多项活动;听来的那些话,不要多谈;跟前的那些人都不愉快,就不要向远发展。所以要返回根本,培养根基,这是君子立身行事的道理。  4. 孝行很重要  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孕的,没有比做人的道理重要,也没有比父子之间的亲情,君臣之间的道义来得更大;父亲是尊严的,儿子是仁善的,君要讲义,臣要尽忠。贤明的父亲对于子女,在他生长的过程中,要拿慈爱的心肠照顾他,要教导他成材,培养他的风范,除去他的虚伪,及时养成他的节操,对他的给予要谨慎;小孩在七岁以上,做父亲的要替他选择好的老师和朋友,不要让他有坏的表现,让他慢慢向好的路上走,早一点使他接受教化。一个好孩子伺候他的双亲,在谈话对答的方面,不要让父母听来不顺耳;在进退行动方面,表情仪态不要让父母看来不顺眼;恭敬小心,不违背父母的心意。君子之侍奉双亲,是在积德;子女是双亲的寄托,对于双亲只有侍奉而无法推辞,推辞不侍奉的,是害了双亲,所以能令双亲安慰的事,人子都应该去做。  贤能的大臣侍奉他的人主,从接受命令那一天开始,把人主当作父亲,把国家当作家,把士人当作兄弟,假如对国家,对人民有帮助,有利益的事,就应该不避艰难,不怕劳苦地去完成他应做的事,而他的人主也有义务来成全他。至于君臣和人民,也是相互为本,有始有终。  孔子也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没有比孝行来得更重要;孝从内心发出而表现于外,这也就是说,根本强固,花朵自然茂盛。人主以大臣为根本,大臣以人主为根本,父亲以子女为根本,子女以父亲为根本,舍弃根本,花朵自然枯萎。  5. 早点孝敬双亲  子路说:背着很重的东西,要走很远的路,哪里都可以休息;家境很穷困,而双亲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都该出外工作。以前我侍奉双亲的时候,自己常吃粗食,而替双亲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回来。双亲过世以后,我到南方的楚国去,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之多,累积的粮食也有万种之多,叠席而坐,排开锅挑着吃,现在我想再吃那种粗食,再为双亲背米,已经是不能了。枯鱼衔住绳索,究竟有多少不被蠹虫侵食。双亲的寿命,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已去。草木想要再生长,霜露已不给予机会,孝子想要侍奉双亲,双亲年老了已不能等待。所以说,家境贫困,而双亲又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也该出外工作。  6. 桥与梓  伯禽和康叔封去朝见成王,见周公三次,三次被杖击,康叔很惊讶,对伯禽说:“商子是一位贤人,我们去问问他怎么回事。”  康叔封和伯禽去见商子,说:“我们是某某人,日前我们二人去见成王,见周公三次,三次被杖击,这该怎么解释?”商子说:“你们俩人为什么不一同去看看南山的南面有一株树木,名叫桥。”  两个人果然往南山的南面去见桥,看见桥高高而挺拔地直立在那儿,回来以后去见商子,商子说:“桥,象征父道。”商子又说:“你们俩人为什么不去看看南山的北面有一株树木名叫梓。”两个人果然往南山的北面去见梓,看到梓树很茂盛而朴实地俯在那里,回来以后去告诉商子,商子说:“梓树,象征为人子的道理。”  两个人第二天去见周公,进门以后,就走得很快,登上庙堂就跪下,周公抚摸他们的头,慰劳他们,并让他们吃东西,说:“你们遇见君子了吗?”两个人回答道:“见到商子。”周公说:“商子真是位君子啊!”  7. 做人的真理  曾子到瓜园除草,不小心把瓜根斩断了,他的父亲曾皙就发脾气,拿起大木棍打他,把曾子打倒在地上;过了一会清醒过来,他惊恐地站起来,走上前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你教导我,没有受伤吧!”他退到屏风后面弹琴唱歌,想让曾皙听到他的歌声,表示他心里很平静。  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指示门人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己认为没有罪,派人向孔子谢罪,孔子说:“你听到瞽叟有个儿子叫做舜,舜侍奉他的父亲,如要找他使唤他,就在他的身边,如要杀他,绝对找不到;小鞭子打几下就受住,大鞭子打就该走,要逃避一时的冲动。现在你等你父亲去打,你不走避,把你打死了,等于你陷你的父亲于不孝不义,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你难道不是天子的臣民,杀害天子的臣民该当何罪?”  像曾子这样的人,又是孔子的门人,自己有罪还不知怎样自处才妥当,做人真是难啊!  8. 伯俞的伤心  伯俞有过错,他的母亲打他,他哭起来了,他母亲说:“以前打你,从没看你哭过,现在你为什么要哭?”  答道:“以前我得罪了母亲,被母亲打得很痛,现在母亲打我已无力量,所以才会伤心。”  所以说父母生气,表情上不反抗,在内心感到愧疚和痛苦,是上策;父母生气,情绪不对立,表情上反抗,是中策;父母生气,表情上反抗,情绪对立是下策。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2)------------
  9. 大学之道  成人应有好的品德,小孩应有好的成就,这是大学教育的准则。  在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禁止它,叫做预;利用它已成熟的时机,叫做时;彼此观摩对方的优点,叫做磨;能按部就班给予教育,叫做驯。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再去禁止,就显得格格不入;错过求学的时间再去学习,虽然很用功,但已很难有成就;不加选择地学习,将没有成就;一个人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见识短浅。  所以说需要有好的大学,在那宽阔的大道上,有那么多的贤才,大家互相问难,增进学问。  10. 如切如磋  周召公十九岁就正冠,加冠之后就做方伯诸侯。  一个人在幼稚无知的时候,一定要拜师接受基础教育,不然就无法立身全性。年幼的人一定知识浅薄,知识浅薄,行为就会超越常规,超越了常规,就不能保全自己。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拿食物来充饥,但不知道拿学问来补拙,所以一个本性良好的人,一定要在学问上多用功,并且修养他的心性。  现在的人如果都能磨练才干,在精神上达到高超的境界,看万物的彼此反应,明白道的要点,看清楚事物的始末,看清楚它广大无边的境地,徜佯在广大的宇宙间,放荡于尘俗之外,表现得不同流合污,超尘拔俗,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境界。  可是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却不能闲居心思,弹琴读书。回首从前,友爱和尊敬大夫,每天讨论学问,辨明义理,作为一种自我娱乐,和世事疏远,把利害分清楚,计划得失,来观察祸福,根据义来立定法度,以作为标准;把一件事情的先后弄清楚,死了有遗下的事业,生的时候有名誉;这都是人才能够做到的,可是有的人却没有这种成就,他们只会偷懒懈怠,由于太空闲的缘故,所以失去根本而无成就。  至于学问,是成名立身的根本。仪表五官端正,而又会打扮就更好看;资质差不多,而有学问的就更聪明。所以磨刀石并不是金,但可以把金属磨得更锋利;诗书很多,并非就是我,但可以磨练我的意志。勤学好问的人,早起迟睡,更能增加知识,用来分辨事理,所以处世就能应付自如,立身就不致遭到危险。一个士人如想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他的美名能留到后代,如果不喜欢问询,那就是砍断智慧的根本而堵塞智慧的源流,这怎能立身于世?  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不碰到伯乐,仍然没有机会走千里之路;干将作为宝剑虽然很锋利,要不是依赖人力它也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乌号作为弓虽算是良弓,如不经过辅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它也是无法自己辅正自己的;才华虽高,如果不读书,仍不能获得最高的成就。  水积多了就成为河川,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就可成为山,豫樟木就能生存;学问累积多了就能成圣,那么自能获得富贵尊显。千金之价的狐皮,不是一只狐狸皮拼成的;太庙的屋椽,不是一株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士人订立的。所以说,求教于别人,是增进智慧的办法,常常用脑思考,是促进智慧的方法。《中庸》说:“好问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德,知耻接近于勇敢。”累积小善而能成为大善的,恐怕只有孔子吧!  一个士人能回复他本来的性情,尽到他的才智,亲近贤能的人,向他请教,对自己的智和德有帮助;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这样彼此都能获益。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  11. 被蒙住心灵的人  开发土地,种植五谷,来供给生活和养老所需;精研金石,研制草药来治病;每个人都知道建筑房屋可以躲避风雨,建筑台榭以避免潮湿;回到家里知道怎样孝敬双亲,出外做事,知道效忠领袖。在家男女要有别,在外交朋友彼此要各守分际,这就是圣人的德教。读书人接受它,并且把它传下来,还用来教诲以后的人。  现今那些世上的坏人,反而毁谤读书人说:“要儒做什么?”像这样的人是轻视了根本。譬如吃饭穿衣,反而轻视耕织的人;自己坐在车船上,既平稳又舒适,反而看不起造车船的匠人;要靠釜甑煮饭,才有饭吃,但却瞧不起从事陶器工作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是违背了常情,蒙住了心灵。像这样的人,亲生骨肉也不会去亲近他,有品德有学问的人也不会去爱他,这是夏、商、周三代所遗弃的人,人主对他也不会宽恕的。  所以《诗经》上说:“把它送给豺狼虎豹,豺狼虎豹也不会吃它;把它投到寒阴之地,寒阴之地也不会要它,只有送去见阎王。”就是这个意思。  12. 用书培育心灵  孟子说:每个人都知道用粪肥,但不知道要用书培育他的心灵。肥田是要使稻子长得好,收获多,而培育心灵能得到所要的东西。什么叫做培育心灵?就是多读书,多听闻。什么叫做善行?就是保持善良的本性,禁止邪念。  13. 鸟有风才能飞  子思说:“读书会增进才智,磨刀石会把刀子磨得更锋利。我曾经待在幽静的地方自己深深地思考着,结果发现不如学习来得快;我也曾经抬起脚后跟向远处望,结果发现不如爬到高处看见的多。所以顺着风的方向呼叫,声音不必特别大,而听到的人反而多;爬上山丘招手,手臂不必特别长,远处却看得见。所以鱼要有水才能游,鸟要有风才能飞,草木要因时才能生长。”  14. 学问通天下  孔子说:“可以和人家谈一天而仍不觉得疲倦,恐怕只有学问吧!他的外表不值得一看,他的勇和力也不值得畏惧,他的祖先也不值得一提,他的同姓的人也不值得一说。可是能让天下和诸侯知道的,恐怕只有学问吧!”《诗经》上说:“不失误不遗忘,大都遵照以前的规章制度。”就是指学问而说的啊。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3)------------
  15. 不学习不能立足  孔子说:“君子不能不随时留心学习,见到人也不能不有所文饰;如果不文饰就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失理;失理就不忠,不忠就失礼,失礼就无法立足。要想远大而有光辉,就要靠礼来文饰;越近而愈见光明,就只有学问。譬如污秽的池子,各种的水都流到里面去,营蒲也长在上面,却不知道那并不是它的源流。”  16. 时时警戒自己  公扈子说:一国之主不能不留心学习《春秋》。生下来地位高的人骄奢,生下来有钱的人傲慢。这样的人如果不警戒自己,那么生存下来的希望就很小。《春秋》是国家的一面镜子。《春秋》中,有三十六个君主被杀,有五十二个国家被灭亡,诸侯奔走仍不能保全他的封地的很多,这些人中有很多是重蹈覆辙的。  17. 读书让心灵明亮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  平公说:“好极啦!”  18. 学习有利于品德  河间献王说:“商汤说学圣王之道,就像太阳一样光明;当静居独思的时候,又像火一样光亮。如果舍弃学圣王之道,就像舍弃日光一样,那又何必独自思考只拥有像火一样的光亮。这是只见到小的一面,没有用上大智慧,只有学问才可以将一个人的品德才智增加。”  19. 晏子一生勤奋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你。”  晏子说:“我听说,只要不停地去做,一定会成功,只要不停地走,一定会达到目的地。我跟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做个不停,走个不休,所以才难赶上我。”  20. 学习如走路  宁越是中牟地方的乡下人,厌恶耕田的辛苦,对他的朋友说:“要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劳苦?”朋友说:“莫如读书,读三十年的书自然可以达到目的。”宁越说:“我想用十五年的时间,别人要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要睡觉,我不敢睡。”  十五年学成之后,周威王以老师的礼节接待他。那些走路走得快的人,走了两里就停下来;走得慢的人,走了一百里还不停下来。现在宁越努力不懈,成为诸侯的师傅,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  21. 君子不能放弃学习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要问你这些,是用你的才能,再加上后天的学习,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子路说:“学习也有用处吗?”孔子说:“人主没有敢言的大臣,他的国政就要败坏;一个士人如无规劝过失的朋友,他的品德就会败坏;奔放的马不能丢弃马鞭子,已定型的弓就不必再接受校正;木材接受绳墨,就会笔直;人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就能完美。吸收知识,注重学问,循着自己所学习的去做,还有什么不能成功;毁弃仁义,厌恶士人,将要犯罪。所以一个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棵竹子,不用去校正它就长得很挺直,砍下来做箭头,可以射穿犀牛的皮,又怎么是学习的结果?”孔子说:“在箭尾上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很锋利,射进去不是更深吗?”子路感激地说:“接受老师的教诲!”  22. 古礼不能违背  子路问孔子说:“请放弃古礼而照我的意思去做,可以吗?”  孔子答道:“不可以。以前东夷仰慕我们华夏的仁义,有个女子,她的丈夫死了,替她找个姘夫,她就终身不嫁,不嫁虽然不嫁,但并不是表示贞节的意思;苍梧之弟,娶到一个老婆很美丽,要和他的长兄交换,忠实虽是忠实,但不合乎礼。现在你想要放弃古礼,而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怎么知道你不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呢!不照古礼去做,后来虽想反悔,也就很难挽救啊!”  23. 根本不立,后悔已迟  墙很厚而墙基的土地硬而薄,不一定会倒塌。如果雨水不停地在下面冲洗,墙基一定先坏;树木的根本不深,树木不一定会折断,但如果刮起大风,下起暴雨,根本一定先被拔起。  君子住在一国之中,不崇尚仁义,不尊敬贤臣,不一定会被灭亡;可是一旦有了非常的变故,人马奔腾,灾祸立刻就要来到,这时才喉干唇焦,对天叹息,希望上天来救他,不也是太难了吗?  孔子说:“开始不谨慎,后来再后悔,已来不及了。”《诗经》上说:“哭泣尽管哭泣,还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不先把根本做好,成了事实才来忧虑,已经迟了。  24. 手艺胜于相貌  虞君问盆成子:“作手艺的人,时间越久,手艺就越精巧,而相貌却越老越难看;现今有些人不等到壮年,就已经在内心蓄积很多智谋,以防备将来美貌衰退的时候。美貌一定在年老之前衰退,而技艺却不在幼年成熟。好看的美貌,将要完了,怎能寄托在那变化不定的躯体上呢!所以有技艺的人不随身体而一同消灭,而美貌却不能永远存在。”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4) 25. 百姓是天  齐桓公问管仲:“国君要尊敬什么?”答道:“要尊敬天。”桓公仰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天;国君要以百姓为天,老百姓亲附国君,天下就能定安;百姓帮助国君,天下就能富强;百姓非议国君,天下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君,天下就要灭亡。”  《诗经·小雅·角弓》说:“人们心中不善良不怨自己怪别人。”人民怨恨他的国君,而国君不立刻亡国,是没有的事。  26. 衣食足而知荣辱  河间献王刘德说:“管仲说:人民的仓库满了才知道礼节,丰衣足食才明白荣辱。国家有了粮食,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更为美好,礼义才能实行,而人心才会安定。《尚书》五福,以富为首。子贡问为政,孔子说:让人民有钱,有了钱就能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27. 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没饭吃  文公见咎季,他的庙靠近宫墙西边,文公说:“谁住在你西边?”答道:“你的老部下。”文公说:“西边再增加一些你的房子。”答道:“我的忠诚,不如你老部下卖力,他的墙壁坏了仍然不加整修。”文公说:“为什么不整修?”答道:“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没有饭吃。”  文公出来告诉他的仆人,仆人在车子后面的横木上顿首说:“《尚书》说‘一人有可庆贺的事,全国人民都托他的福’。你的英明,就是群臣的幸福。”于是告诉全国的人说:“不要大兴土木,以免妨碍别人的房子,大兴土木要看时间,不要占用人民耕种的时间。”  28. 名份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不知道应该立谁做太子。屈建说:“楚国将来一定有很多祸乱,就如一只兔子在街上奔走,万人都可去追它,一人追到手之后,其他的人就不再追了,因为名份未定;如一只兔子在街上跑,有万人去追它,由于名份已定,虽然是贪婪人也晓得应该停止。现在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而不知道把王位传给哪个才好,祸乱将由这里发生。太子是国家政权的未来继承人,也是老百姓所仰望的对象;国家既没有确定太子,又使老百姓失去仰望的对象,是断绝了国家的根本。根本断绝,接着就是混乱,就好像是大家赶兔子一样。”  恭王听了,立康王做太子,后来还有令尹围和公子弃疾的乱事发生。  29. 太子之争  晋襄公死了,继承帝位的太子年纪很小,赵宣子做宰相,对大夫们说:“立年纪轻的太子做人君,又怕从此多难,还是立雍吧;雍年纪比较大,在秦作亚卿,秦国强大,足以作为后援。”贾季说:“不如立公子乐,乐曾被先君所喜爱又在翟做过官,翟足以为后援。”穆嬴抱着太子在朝庭上呼喊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儿子又有什么罪?抛开嫡嗣不立而到外面去找。”走出朝庭抱着太子去见宣子,说:“因为怕有什么困难,便想立年长的作国君,年长的立了而年少的正年壮,祸难立刻就来了。”宣子惧怕了,就立太子。  30. 忍辱负重能成大事  赵简子以襄子为继承人,董安于说:“无恤没有才能,现在为什么把他立为太子?”简子答道:“无恤能为国家忍辱负重。”  有一天,智伯和襄子在一块喝酒,把酒洒到襄子的头上,大夫让杀智伯,襄子说:“先君教我要为国家忍辱负重,哪里能说要杀人呢!”过了十个月,智伯在晋阳这地方把襄子包围住,襄子分兵去打他,结果把智伯打得大败,把他的头骨漆成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