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员工自我介绍ppt:教育叙事:父亲的脚后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2:40

教育叙事:父亲的脚后跟

(2011-07-20 07:18:17)转载 标签:

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自主学习

杂谈

分类: 教育故事

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黄武雄曾讲过一个故事,题目是“父亲的脚后跟”。这个故事直指当今教育的弊端,读了引人深思。具体内容如下: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便于工作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于工作要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

“老师,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

 

这是个很经典的教育故事,虽然内容浅显,但其中折射的教育含义却非常深刻。父子回家,父亲经常在前面带路,儿子就跟在父亲的脚后跟,只看到布鞋在晃动,却不知道前面是怎样的路、家到底在哪个方向。以致于儿子虽然走了二三十趟,还是不能自己回家。想想看,教师平日里的教学不正是如此吗?上课之前,学生不知道教师今天会讲到哪里,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教师会依循怎样的逻辑讲述这些知识,迷迷糊糊跟着教师上了一堂又一堂课,却始终不会自主学习,一旦哪天老师不在了,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黄武雄先生强调的三件事——明指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应该引起每一个教师的深思,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很好的落实。

第一,明指归向。如果计划一次外出旅行,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段历程的起点、终点,以及旅程中所要经历的主要事件。当这些事情都清楚之后,人们会据此做出发前的准备,以便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保障旅途的顺利和安全。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活动何尝不是一次探索之旅呢?如果承认学习是一段旅程,那为什么不提前告诉孩子们这段旅程的起点、终点以及旅途中的重要事件,让孩子们可以有所准备呢?

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步伐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之间学习的步伐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师一个人教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很难兼顾到每一个人,于是像黄武雄的父亲那样将自己的孩子带丢的事情,在我们的教室里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不知道学习旅程的具体安排,学生一旦被丢失之后,就不可能再找到终点,只能自己开无轨电车,随处乱跑了。如果能够给学生“明指归向”,即使偶尔掉了队,他也循着路径慢慢找回来的。

第二,分析方法。欲登顶一座名山,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从山脚下的任意一个位置开始,向山顶的方向攀爬;二是沿着景区开辟好的道路和给出的指示标牌,一步步地攀登上去;三是花钱乘坐缆车,避过最费力气的路段,凭借外力将自己送达山顶;四是花钱乘坐直升飞机,直接将自己送到山顶……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陷。驴友们可能最喜欢选择第一种方法,但同时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体力好有宽裕的时间又喜欢游览的游客,可能喜欢第二种方法,既锻炼了身体,也不会遗漏旅途之中的美丽景致;匆匆而过的、体质不佳的或者不愿意花费力气的游客,喜欢选择第三种方法,既快捷也不会遗漏最主要的景观;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客人,时间就是金钱,直接从驻地用直升飞机将其送到山顶。

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对学习来说,从起点到终点的这段旅程,也有很多种道路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教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很多种路径可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从起点走向终点。总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的学生,无论走了多少趟,也不大会去关注这具体的线路的,当某一天需要自己单独前行的时候,学生一定傻眼。我自己也有一个体会:经常到某个地方去开会,每次都是司机送过去,我从来不去考虑路线。有一天司机有事临时换了一个人送我,他对这个方向的道路一点也不熟,问我该如何走,我一点也说不清楚。

第三,隐藏推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喜欢玩游戏,很容易沉溺其中。为什么游戏有如此的吸引力呢?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戏者可以把控进程,这和课堂学习全部由教师来掌控学习进程完全不同;二是游戏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者可以依据这些反馈,推测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缘由,然后调整策略再次实践;三是游戏总是让参与者充满成功的希望,让参与者不会因为经历了几次失败而被人耻笑。在教室里,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常常是被人另眼相待的。

学习能不能像游戏这般地进行?及时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策略的过程,本身就隐藏着推理。孩子们在没有上学之前,已经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其实就是采取“游戏”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比如说孩子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总是用力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将它摸来摸去。他闻它,咬它,拿它去敲击别的东西,能吃就将它吃下去,不能吃就将它丢的远远的,然后再找回来换个方式玩它……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对这个物品进行推断、并建构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这些事情老师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看上去学生学的很辛苦,但真正的学习很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