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形的标志是什么app:上海,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44:09
上海,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上海,全国的文化中心,号称“半壁江山”。

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西学在中国传播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心,主要表现在文化事业众多,文化人才密集,文化发展的导向性和文化鉴赏的权威性等方面。

 近代上海是西学输入中国的最大窗口。整个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西学输入中国,大半通过上海。以晚清为例,戊戌变法以前,中国输入西学的机构主要有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等九家,其中七家设在上海。全国出版的各种西书近八成由上海出版。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凡影响很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几乎都是上海出版的,比如,《几何原本》后9卷、《化学鉴原》、《谈天》、《佐治刍言》与《泰西新史揽要》。戊戌变法以后,到辛亥革命以前,西学主要通过日本转口输入中国,共有95家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其中56家设在上海。严复翻译的西方学术名著,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都是在上海出版。

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上海也是西学输入的窗口。从煤气、电灯、自来水、电报、电话、洒水车到汽车、电车,从西装、西菜、咖啡、啤酒到缝纫机、电风扇,从公历、星期作息制度到西式婚礼、妇女参加社交、新式体育事业、图书馆、博物馆,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警察制度、法庭辩护制度到道路行车规则、垃圾倾倒规定,上海都是西学输入的重要基地。

在文化事业众多性方面,首先,上海是全国出版中心,不但是西学书籍出版中心,也是一般书籍出版中心。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点石斋石印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等机构,已在中国文化典籍石印方面,取得惊人发展,著名的有《康熙字典》、《二十四史》、《全唐诗》等,印数动辄数十万册。本世纪初,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异军突起,编写各种词典、读本,销路极广。1925年上海有出版中文书籍的各种书局、书庄、书社共121家,出版外文书的机构12家,有印刷所112 家。报刊的出版,更是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其次,上海是中国各种学校相当集中的地方。它拥有一批名牌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拥有国人自办的老资格大学,如南洋公学;拥有一批知名度相当高的中等学校,如徐汇公学、中西书院、中西女中、上海中学。再次,美术、戏剧、电影方面,上海或在全国占据半壁江山,或为主要部分。一部近代电影史,大半本是由上海写成的。至于文化团体之多,影剧演出场所之繁,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剧场有一百几十所,观众席位达十万个以上。

 近代上海是全国文化人才最多最为密集的城市。上海在开埠以后二三十年中,已逐渐形成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群。这些人人主要分布在出版、教育、新闻等文化事业中,到戊戌维新时期,上海新型知识分子已经颇具规模。戊戌政变以后,各地知识分子纷纷汇聚上海,如容闳在政变后逃出北京后来到上海;张元济因参加维新而被革职而南下上海;蔡元培在政变后辗转来到上海。1900年北方战乱,又驱使一批新型知识分子进入上海。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定以后,爱国知识分子对清廷的失望达于极点,他们或打算留学日本,或准备到上海寻求发展,又一批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据估计,到1903年,上海至少汇集了三千名拥有一定新知识的知识分子。日后在中国教育、新闻、出版、学术、艺术等方面有所造诣的知识分子,很多在本世纪初都在上海活动过。这批人中产生了许多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出版家、翻译家、名记者、国学大师、文学大师、小说家、诗人、律师、政治家等。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文化人才更多。

  在近代中国,种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机构,往往首先在上海出现,然后推向全国。格致书院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办的科技学校,《格致汇编》是第一个专门性科学杂志,梅溪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中国女学堂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上海创办,新剧在上海发轫,中国电影在上海诞生,不缠足会总部设在上海。新式画报,文明新剧,机关布景,艺术模特儿,文明婚礼,综合游乐场,翰林搞出版,进士办报纸,推选市花,都首先出现在上海。

  上海文化发展的导向性,更表现于意识形态方面,紧紧追踪世界前进的步伐,率先拉开批判传统的帷幕。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其他地方还处于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君为臣纲政治观念、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伦理观念绝对统治的时侯,上海已开始怀疑重义轻利观念,批判重农抑商观念,批判君尊臣卑、男尊女卑观念。当内地士大夫还在耻于与洋人交接、视学西学为崇洋忘祖之时,上海人已竞相将子弟送入洋学堂,乃至出现进洋学堂要开后门的事。晚清有9个出使大臣出身于京师同文馆或上海广方言馆,其中8人出自上海。上海知识分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批判守旧、鼓吹革新的议论,被公认为维新思潮的先驱。新文化运动所以会首先在上海兴起,决不是偶然的。

  由于文化名人荟萃,文化机构林立,文化信息灵捷,上海对文化的鉴赏,往往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一个戏班子,能够唱红上海,也就能唱红全国;不能唱红上海,就不能算全国一流。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幅画,一出戏,能够得到上海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得到了全国的承认。很多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都是在上海获得好评以后,再得到该剧种原地认可的。

 近代上海文化带有典型的都市特点。戏园、茶楼、剧院、书肆、报馆,鳞次栉比;跑马厅,跑狗场,体育场,游泳馆,高尔夫,回力球,名目繁多,应有尽有,这是城市文化的外观。讽刺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持续盛行;京剧、新剧、电影,沪剧、越剧、淮剧等各种地方戏,外国马戏、杂耍,争奇斗艳,各显风采,这是城市文化繁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