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球游戏教案: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21:59
根据县试点办《关于开展清新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本专题组着手制订了开展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本月17~18日专门组织了由全县九镇一场分管领导和村建办主任、环保员以及县环保和建设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深入分析当前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村镇规划建设方面
1、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序进行。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各镇(场)党委、政府把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摆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其中,县城太和镇和三坑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功能定位、规模等级、结构等级、空间布局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特色,对村镇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界定,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于2005年4月经清远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浸潭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进入评审阶段,其他各镇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抓紧组织开展。
2、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随着“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全县各镇(场)近几年持续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城镇面貌不断改观,人口、资金、行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据统计,2005年初至2007年年底止,全县各镇(场)累计投入3.9亿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其中用于交通道路建设投资达2.1亿元,完成道路建设、改造总长730934米,山塘、三坑等镇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标,太平镇在圩镇主干道铺设了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了广场砖;各镇(场)的供水工程、排水系统、墟镇美化亮化工作也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所加强。各镇(场)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或“村建国土所”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了2~3名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宣传和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做好对各项建设项目的审批、审核工作,认真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主动协调和指导招商引资报批工作。
4、新农村建设进入实质性规划建设操作阶段。按照“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三坑镇大陂村和龙颈镇中洲村委会范屋村试点工作,其中范屋村已投入40多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工作,建设了一条长800米高3米的挡土墙和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新设立了4个占地共1000平方米的人畜分离区和铺设了长100米宽3米的硬底化村道。完成了浸潭镇邓屋村等21条自然村的规划编制方案,待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后组织实施。
(二)环保管理方面
1、制订和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坚持不欠新帐、增产不增污的原则,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巡查,严肃查处未经环评和环保审批违法违规上马的项目,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落实环保第一审批责任,按照《清新县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要求,主动积极力促实现工业项目进园、产业进区、集中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
2、实施了镇级环境保护责任制。制定了《清新县关于实施镇级党政领导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清新委办发[2003]26号),从2006年开始,由县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对全县各镇(场)进行年度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为今后进一步掌握全县各镇(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
3、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环境保护能力有所加强。一是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太平龙湾、山塘低地工业园的集中排污管网。二是筹集资金加快县城生活污水排污管网建设。三是加快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今年完成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调试和投入使用工作。
4、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一是采用电视广播、县政府门户网站、出版宣传专栏、召开咨询座谈会、送戏下乡、举办“环保杯”篮球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依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严做好排污许可证核发和年审换证工作,2007年依法征收排污费245万元。三是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重点区域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强烈企业的监测监管力度,2007年立案查处7家违法排污企业,行政处罚金额达31万元,关停企业1家,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农村的范围广、面积大、人口多、居住分散、地形地势比较复杂、执法力度相对薄弱、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违规建设,乱拆乱建现象时有出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平衡,规划编制整体滞后。
实施“总揽城乡发展全局,充分发挥优势,城市支援农村,农村服务城市,实现贸工农全面发展”的战略,是村镇规划建设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虽然全县各镇(场)都先后重新做了规划修编工作,但许多镇的村镇建设重点模糊,发展布局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规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随意性强,部分乡镇个性单一、盲目照搬、缺乏特色,以至于乡镇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加上在财力、地理位置、传统优势、招商引资工作等因素的作用下,全县各乡镇城镇化发展进程出现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太和、太平两镇遥遥领先,山塘、三坑、飞来峡三镇后来追赶,滨江四镇和笔架林场暂时难成气候。大部分乡镇没有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许多建设只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导致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无法控制和落实,基本上没有排水、供电、供水管线等专项规划,数字化地形图等规划资料严重缺乏;部分乡村虽有规划,但大部分是由资质不足或无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不能适应当前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的近几年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未经法律程序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由于技术、资金、时间等方面原因,乡村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大部分只有“一书两图”、技术性不强,难以实施。规划编制经费不足,大部分的镇(场)财力有限,再加上村镇建设配套费在许多乡镇已取消或难以征收,规划经费无保障,无力足额投入资金编制规划。
(二)村镇规划管理较弱,违法建筑工程时有出现。
虽然镇(场)一级大部分设有“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或“村建国土所”等机构,但一个机构承担规划、建设、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大多依靠土地职能支撑),多数力量不足,基本上是兼职,人员精力分散,而且基本没有专业人员,专业素质低。这个机构大部分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难以保障,机构运转艰难,这对于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来说,非常不适应。镇(场)没有规划建设的执法权,对于时有出现的违法建筑工程,申请上级主管部门执行的周期一般较长,对于建筑周期较短的违法在管理上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未批先建、少报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乡镇驻地工业园区、公建等建设项目,大部分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办理规划建设手续,而不需要新办理征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基本不办理规划建设手续。许多乡村不按规划的要求建设,主观随意性大,再加上许多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大部分村民自取消收费后,误解为建房不再用办报建手续,建房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先建设后办证的现象较为普遍。受规划滞后及资金、观念、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县村镇规划建设的档次普遍较低,许多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市政道路、生活垃圾处理等建设严重滞后,村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石坎、石马、沙河、笔架林场等地大部分居民因无建设集中式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场,生活垃圾随意倒进滨江河、笔架河,造成河水污染现象。许多村镇仍然走不出二、三层楼和沿公路“走廊式”的建设格局,使小城镇难以形成较高档次的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墟镇集市乱摆乱卖、违章搭建问题严重。
(三)环保管理工作形势严峻,镇(场)环保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随着近几年来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县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在册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450家。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上升,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县COD和SO2排放量两项控制指标有可能超出市下达的控制任务,特别是SO2排放量指标。南冲瓷沙开采、禾云私自偷采稀土矿、沿滨江河沿线不当选点设置的有一定规模的禽畜养殖场(点)和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时有出现,饮用水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石坎陶瓷300多家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在陶瓷生产烘制过程中排放蜡的废气污染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县城、太和、三坑、山塘、浸潭等镇外,其他各镇场都没有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环保历史欠帐多,投入机制不健全,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县城太和镇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建成,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也于2005年开始按标准征收,但因征地等原因,污水管网仍没有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工作仍在“空转”;除太平龙湾、山塘低地工业园建成集中排污管网外,其他升平、禾云、珠坑、浸潭、石潭、石砍工业园的排污管网建设停留在构思中。各镇(场)环保执法力度薄弱,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虽然都配备了1~2名环保员,但大部分都属于兼职性质,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需要联合当地派出所、工商所才能行动,由于采证难或采证不及时,导致出现部分厂矿企业侥幸生产,暗中排污现象。
(四)环境污染纠纷增加,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县群众有关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事件持续增加,2007年我县共收到群众反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来信来电来访共166件(次)。环境投诉已成为我县继治安、劳动之后的第三大热点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村镇建设管理的依据,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抓好,充分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领我县村镇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村镇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卫生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是当前我县环保工作的目标要求。为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建议今后要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
要明确村镇规划的编制主体和经费来源,由镇(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改变目前大部分镇(场)没有规划或者规划不科学、不能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状况。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分批地组织镇、村组织编制新一轮规划,在编制中要坚持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一定要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测绘单位测绘现状地形图和编制规划,注重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规划编制完成后,要经主管部门审查,并经讨论后按程序审批。为克服村镇面貌雷同,缺乏特色,建设品位不高的通病,应强制性规定村镇近期建设区域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分控制地块并提出各种地块建设控制要求,对于近期有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的区域,影响村镇景观的重点区域、工业小区、居住小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没有编制规划的,不得安排和批准项目建设。要想方设法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村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促使村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生活小区集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挖掘自然的、历史的和地方的特点,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村镇风貌,塑造鲜明的村镇特色。
(二)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的管理,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要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逐步配备专业人员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计划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建设部门工作。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在工作中要严格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县环保和建设局要组织审查进入我县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任务,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规划批准手续,切实加强对违法工程的查处力度。县环保和建设局要加强与安监、消防、镇(场)的工作衔接,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强化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建议县委、县政府要着手研究制定鼓励和村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典型,推动全县村镇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
(三)以环境总量和资源总量为依据,优化产业布局。
要认真依法制订和实施环保规划和国土规划,严格执行生态分级控制,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国土规划中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环保规划确定的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区,将生态功能分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严禁在严格保护区内开发建设,逐步淘汰中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大力治理水泥行业污染,关停生产规模小和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大型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合理开发控制性保护区和引导性开发区,确保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损害。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禽畜养殖场(点),禁止新建、扩建对饮用水源地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严厉打击危害饮用水源的违法行为。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加快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物安全处理设施建设,争取今年内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建设,到2010年实现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处置率达到95%以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四)健全法制,强化执法,完善管理机制。
创新环境监管制度。一是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电镀、制浆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发酵等重污染行业严格实行统一定点、统一规划。三是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禁止超总量排污和无证排污,逐步建立以排污申报为基础,总量控制为主线、排污许可证为重点、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为手段的污染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创新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机制,明确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创新环境执法机制,实施环境监察机构垂直管理,建议县编委研究,根据经济总量和人员情况,分别在原有各镇(场)配备环保员的基础上,组建清西、清东、滨江三个片区的环境监察中队,建立与资源环境工作需求相适应的管理队伍。
完善公众环境监督和议事机制。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等,采用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前公示和验收公示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决策。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健全环保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