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当代中国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4:20:54

当代中国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2010-09-21 15:30:43  作者:李宝录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13  文字大小:【】【】【

当代中国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___在中山市黄圃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
  
  
   许锡良
  
   各位骨干教师学员: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大家都是来自中小学教师一线,而且是骨干教师,你们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基础,骨干也就是基础教育的栋梁。今天,我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够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当代中教育几个热点问题,作为第一个演讲的教师,我深感荣幸,因为这是组织者对我极度信任,要我来开一个好头。其实我是来抛砖引玉的。同时,我也深感诚惶诚恐,因为生怕这个头开得不好,影响了大家培训的心情。
  
   今天我要讲的几个教育热点问题____也可能是冰点问题,是这么几个:
  
   第一,重新理解教育____我们是怎样误读了教育的内涵。
  
   第二,网络时代对教育及教师职业提出了什么挑战。
  
   第三,我们的考试,特别是高考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四,怎样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第五,我们的教育公平问题____一个特别难以解决的中国教育问题。
  
   以上问题,大多在我的博客上都有相应的解答,我曾经都作过详细的探讨。今天如果我讲得不够详尽的地方,可以上我的博客再看看。如果时间来得及我就多讲,如果时间上来不及,我就可能不能完全展开来讲。但是今后,大家仍然可以在我的博客上继续探讨。
  
   先说第一个问题:重新理解教育的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反教育的教育》,里面说到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实际上是错误地理解了。长期长到哪里?至少要追溯到孔子。如果一个民族长期错误地理解了教育,那么我们在教育上所作的种种努力不仅容易事倍功半,而且还可能收效甚微,甚至走向我们的反面。我们以前只是强调要重视教育,却没有想过重视当然重要,却还有一个怎样重视的问题。如果错误地理解了教育,那么,有时越重视,对儿童的伤害越大,你越努力干教育工作,那么我们就越可能走向反教育。要知道错误的教育远比完全没有教育可怕。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说过,受到错误教育的孩子远没有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聪明有灵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教育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怎么来评判?有什么标准?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个标准又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说起来教育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教育的复杂原在于理解人的内涵复杂。我这里先说标准吧,是否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回归人的本性就是教育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说,教育也好,学校也好,教师也好,都是为了儿童设计的,而不是相反。为儿童的什么设计?为他们身心发展设计。儿童的兴趣爱好,儿童的天性及儿童的世界都是我们教育需要保护的对象。儿童的天性有很多,那么儿童的什么天性又是需要保护的?什么天性是需要加以引导与规范的?这是值得探讨的。我们以前一直以为儿童是一个未成熟的状态,并且把儿童看成是成年世界的准备阶段,这也是一个误区,还有,把儿童看着是幼稚无知的,创造力与想像力是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教出来的,而不是儿童天性中固有的。这也是一个错误理解了儿童,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例子。其实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求知欲与想像力,特别是创造力本是人的本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儿童这种天性,特别是保护这种天性,要知道,教育及教师们都不能够给予儿童这些东西。好的教育就是保护与顺应这种儿童天性的,坏的教育就是破坏与损害了儿童这些天性的。比如,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不喜欢儿童提问,认为有问题了,就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目标没有达到,学生有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教好。因此,我们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在一节课快要下课时喜欢向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同学们,今天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吗?好,没有问题,今天的课上得很好,下课。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心满意足地下课了。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知识观呢?任何知识都是值得再怀疑的。老师们不要把自己所教的东西认为就是铁定的东西,不可怀疑的结论。这样认为知识就是有问题的。聪明的孩子常常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惊人的问题的。儿童是富有哲学精神的,儿童的问题常常包涵有十分丰富的哲理。可是,这些善于提出问题的儿童常常会被教师误解,认为他们不是捣蛋调皮鬼,就是智商太过于落后了。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小学才读了三个月就被赶出了教室。原因就是因为他不肯像其他小孩子那样在数学教师问到2+2等于多少时,齐声回答等于4,而是十分迷茫地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会等于4。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恼怒了,以为爱迪生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因此把爱迪生赶出了教室。还好爱迪生有一个很优秀很伟大的母亲,这才有了后来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了。但是总能够说明一些教育问题的。
  
   在判断什么教育是好的教育时,我有一个方法论,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也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就是由结果倒推原因。这个我也有一篇文章放在我博客上。大家可找来认真看一看,看看我说得有没有道理。所谓由结果倒推原因。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教育导致的国民素质高,发明创造多,社会繁荣富强,同时文明程度高,尊重人权,我们就认定他们的教育也是成功的。教育是成功的不是说他们的教育就没有一点问题,而是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可取的。那么导致他们教育成功的那些做法大体上来说,也是可取的。这里有没有中国特色还是美国特色、日本特色呢?应该说会有一点,但是作为人及人类的共性,我以为教育更多的是面对人及其文化中的共性。在这里我预选给一些有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教师打个预防针,谈到成功的教育案例,我有时会以美国为例,但是更多的时候会以万恶的日本鬼子为例。如果我谈日本的教育的成功例子,请特别爱国的教师暂时控制一下激动的情绪波动,等我完全把话说完再反驳我。好不好?这里我先模仿托尔斯泰的名言说一句套话吧:好的教育总是相似的,坏的教育各有各的坏法。这个好的教育的相似性就是都是尊重了儿童的天性,保护了儿童的世界的教育,坏的教育常常方法各异,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损害儿童的天性,视儿童的天性是必须修正的对象,以儿童的天性为敌,用一种强蛮的摧毁儿童天性的习惯与规则来强加给儿童。这里的方法会有许多,但是我以为目前到处造就的教育神话是一大教育的公害。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不相信教育神话》。魏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的神话,当然远不止他。不过他三十年不倒,简直是神话中的神话。他最大的神话就是把复杂的人,丰富的儿童世界及艰辛细致的教育弄得很简单而且看似特别有效果,让读他的书,听他的报告的人不得不服,明明简单有效,但是学起来就是做不到,而越是做不到,就越是感觉魏书生先生作为教育家的伟大神奇,也就是越痛恨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平庸无能。这简单就是一个怪圈。另外,这种典型其实是占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太多的教育资源造就出来的。如果一种意识形态要造就一个典型总是会有办法的。即使文革时像陈永贵这样的文盲及他领导下的大寨村,在一种政治需要时也可以做成副总理及全国学习的典型,这个典型也差不多是三十年不倒。但是神话是靠不住的。一个教师可以让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拍个人的电视连续剧,而且数代领导人接见,这样的荣誉与光环是无法复制的,而且复制效应也是递减的。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大家学习魏书生先生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得像样的原因。就像当年我们无法学习陈永贵与大寨一样。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是要记住的。老师们,我们上当了。教育原本是没有神话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福建的张文质先生提出来的教育真谛。儿童的成长过程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可以人为过多干预。要给孩子的身心有一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教育当然要养成习惯,但是所有的习惯都是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的,是符合身心发展的,而不是用来束缚身心发展的。习惯常常是越简单越好,日本教育,小学生入学三天,终身的习惯在这三天全部要要求到。以后的学习只是不断巩固而已。不对照是不知道的。今天,魏先生的这个教育神话已经被我及一些有志于教育改革的青年教育工作者破解了。我们应该要从这个迷雾中清醒过来了。我们这个民族也要从教育神话中清醒过来了。在这方面我曾经有过一系列的文章专门探讨这些问题,将来还会再作更仔细的研究与探讨,欢迎大家批评。
  
   其实,我们对教育的错误理解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的。下面我将举孔子在《论语》的例子来证明我们是怎样理解教育的,这些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又是怎样流传到今天,使得中国仍然在错误的教育迷雾中艰难跋涉的,冲不出重围的。今年北京师大的于丹女士在中央台视台上解读《论语》,轰动一时,她解读《论语》的书特别好卖,应该说是志得意满,而且前天湖南浏阳市请她来给科级以上干部再讲《论语》,风头比学习十七大精神似乎还要大些。我看了以后在这条新闻下面点评了一句:真是民族的悲哀,国家的不幸。我这样说是底气十足的。我的方法就是由结果倒推原因法。一个老农民总是对人夸奖他的稻谷种子特别好,说是优良得不得了。结果,用这种种子种了二千五百年,仍然没有收到一次丰收。于是就说,天气与气候不配合,还有土壤也不行。及种的人不懂方法之类,还要让他再试试看。这个老农民就是那些至今仍然对儒家文化执迷不悟,仍然顶礼膜拜,仍然相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国学家们及教育家们。如果一个思想试验了二千五百年了,还说没有试验够,还说愚顽的人不配合,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行呢,何时是一个尽头呢。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总不能走出愚蠢的境地的原因,真正愚顽到了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经验没有,教训不断,如此循环往复。至今我们仍然在这个泥潭里强调着中国特色。结果如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原因吧。
  
   我们今天有多少教育现象可以从孔子在《论语》里找到根源?不要说这一部书所叙述的时间离我们现在有多远了。其实,其文化教育遗传基因仍然是在的。找根源不是要把今天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的责任推给古人,而是要把教育的结症找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客观上《论语》这部书确实是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价值上我们需要反省这部书给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论语》里做着国学梦,做着民族复兴梦。还在权威媒体上大吹特吹。所以有必要从另类的角度来来解读一下。
  
   第一个原因,师生关系。大家知道《论语》里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最好。两个互相称赞得一塌糊涂。你们看看孔子怎样赞美颜回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还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如此偏爱颜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颜回作为孔子的学生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缺乏批判性思维,二是只喜欢而且特别善于对领导说好话。而这恰恰是孔子特别喜欢颜回的重要原因。因此投桃报李,你们再看看颜回又是怎样称赞老师的就明白了,中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做人的奥秘其实仍然完全在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关系里,并没有什么发展的。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这是颜回最擅长的一招,不显山不露水,不肉麻,随口而出,就把马屁拍到家了。但是,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这一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说实在的,读完这一段我感觉再也没有人在马屁术上超出颜回了。你看看,这里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哲理美,真是无以复加,令人自愧不如。可惜,他真的是短命而死,要不然,继承孔子衣钵正统,成为亚圣的,怎么会是一百多年以后的孟子呢?这真是天公不作美啊。从中看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吗?看出来了中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为什么难打理吗?因为对颜回倾注了太多的爱,这种等差之爱,甚至就是偏爱,是导致中国教育师生关系紧张的典范。孔子对其他敢于质疑问难或者另劈路径的学生一律来回打压,破口大骂,骂得狗血喷头。因此他与樊梨的关系紧张,与子路的关系紧张,与宰予的关系紧张,他竟然敢挑战孔子关于的权威,与孔子在守孝的年限上与孔子讨价还价。我不造孔子的谣言,如果这些是谣言,也是孔子当时没有得到关爱的学生造的。我谈论孔子全部是有出处的,是《论语》里的原文原典。至于怎样解读,那是我的权利。于丹可以那样美好地曲解,我也可以这样可恶地顺解。孔子与宰予的师生关系比较差。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宰予是比较善于质疑问难的。且看,他们的一段经典对话:宰予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就是这段对话,给宰予惹了烧身之祸。所以孔子动辄就是予之不仁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可见传统文化及传统教育的穿透力是有多么厉害。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毕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了,可以原谅。可是同样是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就不同了。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他们的师生关系的传统,也是对待真理的传统。从这点来看,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教育家,其实也是不懂教育的。他留下来的教育遗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既成全了中国人,也贻害了中国人。若能够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幡然醒悟过来,知道儒学已经过时,知道要推陈出新,革旧除弊,甚至脱亚入欧,我们还是可以有希望从这个泥沼地里挣脱出来的。但是,我们却顽固地选择了另一条路。这是中国千年黑暗,百年悲剧,眼下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学习方法。背诵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背诵之所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首先是因为我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识。把圣人之言当成知识,甚至当成了真理。孔子也有启发式,苏格拉底也有产婆术,但是你们看,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孔子的启发只是要大家理解他的意思,然后记住他的意思。他的启发方式无非是先设一个圈套,然后诱导你自己跳入这个圈套。权威答案早在孔子心中,显然他的启发不是开放性的,是权威性与封闭性的。如果有人对他提出的主张敢于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那么就死定了。学而思,思而学,其目的无非如此而已。相反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即产婆术,是完全平等的对话,而且始终没有最终答案,完全是开放式的探讨。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想文化与教育方式。
  
   第三个原因,读书做官的唯一目的。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作演讲提到一个民族的仰望天空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学子们以新的期待。老实说,中国自古缺乏真正仰望天空的人。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这是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虽然据说有许多种解释,但是,作为传统与现实,影响最大的解释还是读书做官。这也是中国官本位社会传统的重要根源之一。对于古人的东西,古人究竟如何,有时是无从考据的,意义也不会很大。除了学术上的必要外,在现实来说就是我们一直是怎样接受了这句话。以什么方式理解了这句话。以中国的官本位社会现实来说,学而优则仕就是读书做官的意思,而不会有其它的什么意思。这种思想一经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就难免要把教育分成三六九等。学校固然要分等级,校长也要分等级,教师要分等级,学生也要分等级。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不能够幸免。几岁小孩子一进幼儿园还没有几天,就被分成了好孩子与坏孩子,有些学校甚至把学校分成了戴红领巾的与戴绿领巾的。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一种悲哀。但是,这也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官本位社会下的必然产物。因为官僚是要分等级的。几品几级,没有这些排场,做官还有什么意思?而这种思想必然会渗透到教育中来,并且成为指导我们的教育的法宝,我们学校教育的弊病基本上都是根源于此。说到这里,我下面要举万恶的日本鬼子的例子了。请特别有爱国主义感情的人要作一点心理准备。我下面是把日本的学校教育当成正面的成功案例来解剖的。
  
   大家来看我在日本拍摄的几幅学校图片。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到什么呢?东京台东区立浅草小学校,虽然在东京的闹市区,但是既没有校门,也没有校园围墙,旁边就是公交车站,几步路就直通学校里面。小学生在校园游玩。学校的牌子是随便挂在学校篮球场上的铁丝网上的。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一个模式,在校园建设与教育设施布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特色主要是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他们的中小学校都是由政府统一按照法律规定来拨款的。学校无须向政府公关争取额外的经费,公关也没有什么用处。怎样来教育好孩子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核心思考的问题。从这几幅图可以读出什么来呢?闹市区的小学没有围墙,至少说明他们治安比较好。如果换成我们,没有围墙,这些小学生中学生被抓走的可能性是极大,卖到山西的黑砖瓦窑里去,5000元一个,不缺货源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图。大家看到没有,我没有统计,但是,我可打包票说,这可能是全世界最豪华,价格最昂贵的学校大门。远看像长城一样宏伟。这是山东聊城大学的校门,据说花了8000千万元建成。人家说大学无最好的大师,就有最大的大门也好。轰动世界的大门。各位老师,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追求大,大得虚胖浮肿?大跃进大革命大学城,大......无数个。大学合并之风之后就是中小学合并之风,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大皮匠。你知道吗?日本的中小学的标准在我们看来都是麻雀学校,中小学校都不过几百学生。每个班级只有三十来个学生。他们的教育是做得小而精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还能够不精致?不小心翼翼?我们是官本位社会,自然会追求大的业绩效应,这就是产生不同的教育的重要根源。
  
   现在我们再看看,日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固定的外出游学的课程,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经常所说的综合活动课程。这些是在富士山上打雪仗的小学生,自己上得山来,在零下三度的雪地里,穿两件甚至单衣短裤玩打雪仗。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们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学生是野生的猪,我们是圈养的猪,他们是野猪,我们是家猪,哪种方式会更有生命活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完全把孩子封闭在中小学校校园里。然后就大搞校园文化。把学生当成猪关养在猪圈里,然后在猪栏上精心雕花,这就是我们经常吹嘘的校园文化。看看我们的各类不同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院墙高筑,大门紧锁,恨不得放几条狼狗在大门口看着。你说我们的学校像不是监狱啊。学生是犯人,上课是坐牢,下课是放风,教师是警察,校长自然就是监狱长了。我们的教育今天走进这个死胡同里来了,除了官本位的制度因素外,也包括了我们全民对教育的理解上都出了问题啊。全国的各类学校,每年都是在这样的三个时间段里度过的:准备检查___正在检查_____检查之后。检查要过关,自然少不了要造假。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应付检查时在造假中茁壮成长的。教育一旦成了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造假过关的教育,那就是反教育了。无论怎样精致,无论花多少钱,都是没有用的。只能够起反作用了。所以,我真的想呼吁我们的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不要再逼那些学校去造假了,多给他们一些实际性的帮助与科学的指导,少一些评比,少一些检查。要知道日本的中小学校既无学校的等级,也无学生的等级,还无教师的职称评定及优秀等级,教师终身聘任,工资待遇非常优越,甚至远高于同级的公务员。人人敬业乐业。教育事业不是靠这样的检查就能够搞得好的。因为教育事业是一份是依靠良知的事业,如果只靠外表的检查过关来保证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日本中小学都没有什么五项检查之类的东西。我也当面问过日本中小学校校长,如此没有区分,怎样来保证教师工作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校长表示听不懂这个问题。因为教师工作是你选择的,也是通过激烈竞争来的,来了以后又怎么不肯干了呢?不肯干了可以另选门路的。应该承认万恶的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是普遍的。他们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的教育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们这个民族把做不好工作看成是自己最大的耻辱。而我们却是把自己得不到升迁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失败。我写过一篇文章《颠倒日本看中国》列举了种种中日完全相反的现象。自然结果也是相反的。对不起,我说了万恶的日本人这样多的好话,我随时等待着有人来批驳我。但是,无论你怎样看待这些,事实总是要承认的。没有什么比我们来找出差距,找出问题的根源更为急迫的了。没有这样的认真仔细的工作,我们仍然会重复自己走过的老路。
  
   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够多了,我要转到下一个话题里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进入博客时代以后,对教育及教师的职业提出了什么挑战。这个问题与上面怎样理解教育的内涵是有密切联系的。我先对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作点描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大家看到我刚才上课,不时从我的博客上调出图片及文字资料来。这个博客虽然在我现在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但是,这可是通往全世界的。如果有必要,我现在的上课内容就可以同步上传到网上,然后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相通。我的博客的点击量还是比较大的。开通一年多来,点击量已经超过180万,现在每天是5000左右的点击量,自己撰写的种类文章一千多篇,收集的国内外一流学者撰写的具有敏锐思想的文章一千多篇。还不包括我的链结上的博客与网站上的东西。仅我的博客就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近四十个国家的读者。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时代在悄然变化之中了。我们不知不觉地已经处于一个互联网__博客__播客时代了。这个时代里信息无所不在,无法封锁与控制,人人都是记者,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报纸。知识信息由垄断与控制的时代变成了个人化、自由传播的时代。这大大地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只允许听圣人之言的无声中国状态,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处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时代。这种情况倒退回去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各位骨干教师学员,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些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什么挑战吗?还有对我们的教师职业提出了什么挑战吗?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些不敏感的话,我们真要在教育与教学问题上落后于时代了。你会慢慢地被你的学生所鄙视。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再没有什么比这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更为感觉到悲哀与不幸了。重新理解教育的同时,我们要重新理解教师的职业。这个问题我只简单地说说,因为时间关系问题。
  
   首先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知识观了出问题了,行不通了。过去我们中小学教育因为是基础教育而常常强调基础扎实。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更应该把知识看成是一个有个人情感与体验参与的东西,而且知识的作用也不是像金钱那样用来储存的,而是用来激发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思考的。这里的知识只是思考的武器,而不是储存的货物或者金钱。这就是最大的区别。现在也在强调基础教育要注意个人知识,注重参与与体验。知识只有与个人的经验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够化知为智,形成能力。同时,知识也只有在想像与创造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在作为思考的材料而不是记忆的对象时才是有意义的。这里也同样对教师的职业提出了挑战。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之后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教师再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与信息的控制者与传播者了。有了网络,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学生要知道一些东西并不难。什么东西不明白一上网查一查,搜一搜,立即就能够找到准确的答案。我口袋里的这个硬盘是100G的,如果全部用来装文字资料,可以是一所大学里中型图书馆的存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记问之学不为师的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
  
   那么如此说来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教师的职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如果我们还把教师职业的意义定位在传授知识,那么我可以说,不要说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就是小学教师都不能够说他能够包容学生的所有知识。如果说,过去教师拥有什么一桶水就可以给学生一杯水这类的话,那么现在甚至也不是长流水了。教师要给学生的已经不仅是知识之流,而更是智慧之流,也是人格精神的形象了。只有在这些方面,你能够保住你作为教师职业的尊严,才能够找到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人的头脑是用来思考的,是用来发现与创造的,而不是用来充当一个电脑硬盘的功能。教育的转型,教师职业的转型的基础与前提都在这里了。这是对教师职业的空前的挑战。想起来是有点痛苦,做起来也会相当困难。但是,如果不从这里入手,我们的教育就会没有出路,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有前途。创造力不是学校及教师所能够教的,应该认识到学生所有的创造力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是脆弱的软弱的,是需要有人来保护的。学校与教师是能够担负起这个保护的职责与任务的,我们学校与教师的工作主要就是来激发与保护孩子的天性的,更是应该激发的。孩子有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我们不恰当的教育或者说反教育遮蔽了孩子先天的灵性,抑制了他们宝贵的野性。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由与一定的目标之间形成的必要的张力的结果。有必要的规矩与充分的自由时间与空间,这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共同特点。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在于激发,在于做一个智慧的榜样,人格精神的典范。在座的教师中有不少是小学里的骨干教师。我们有没有想过小学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形成教养的过程。必要的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习惯,必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是越简单越好。好习惯不在多,而在于终身管用,终身受益。还有那些,对世界与人生的好奇之心,感受美、追求美的热情与能力。等等。这些东西远比大家一直比拼的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那些读、写、算之类的东西更为要重要一些。人有时错过了一些时机,就难以再有机会来弥补了。但是,有些东西即使后来来补一点也不会晚,比如计算能力。这个东西确实不重要了。美国、日本的孩子一谈到计算,立即拿出了计算器,他们的教育不愿意把时间过多地花在作这些计算能力的训练上。而中国的学生一谈到计算,立即用笔与口头熟练地计算起来。但是,我现在以一个大学学者的身份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常常远不如那些小学毕业的菜贩子。他们训练后的计算能力比我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十倍八倍。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把背诵与计算看成是教育的主要成果。教育检查与评估也主要是在这些方面看教学业绩。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对教育的最误区,最令人悲痛的教育结局了。要知道人有多元智能,计算与记忆力只是很小的一项,而且是越来越不重要的一项。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他们的孩子越学越轻松愉快,越学越注意的是那些难以显示的东西。人是复杂的。发展也是长远的。请老师们不要把一项其实对人的一生发展并不重要的背诵与计算之类的技能看得太重要。我作为一个过来人,现在看来小学时当年那些让我成为甲等差生,让我失去自信,让我深度自卑的那些所谓的考试与成绩,真的是不重要了。我小时候是一个野孩子,今天看来无意中这种野孩子的在大自然中的受到的天然教育,恰恰是美国、日本教育正在追求的。大家永远要记住野猪一定会比家猪更有生命活力,即使是肉质野猪也是更为鲜美的。
  
   下面说到第三个问题,即考试的问题,特别是高考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悲剧之一就是无法摆脱考试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摧残。中国人成功地发明了考试制度,曾经给中国人的发展与稳定带来过福音。但是,这一套东西现在已经成了中国教育最大最顽固的枷锁。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有过一篇文章特意作了分析。题目就叫《新课程改革的瓶颈——高考制度的国情分析》,无论你赞同这种高考还是批判这种高考制度,你都得讲出道理,并且把道理讲透才行的。我以为,中国的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为中国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大大地制约了我们的教育的发展,正在使中国人的创造活力遭受巨大的损失,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危害的信号。这个高考是我们中国人既爱又恨的,既想摆脱,又无法真正摆脱的怪物。它现在确实是在起作摧残人的性灵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试及这种考试存在的基础分析入手。
  
   高考后面其实是社会现实的无奈。无奈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我们社会是非诚信社会,社会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缺乏诚信,只有用统一的考试来保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像美国这样主要是依靠推荐加综合考察过程的办法来录取学生,而且完全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办法,确实有许多好处,这是最能够保持学生作为人的独立个性,最能够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生员的办法。事实也证明这套办法是行之有效的,成交显著。但是为什么中国就实行不了呢?就是因为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是政府的附庸机构,甚至也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衙门。大学缺乏大学精神,缺乏自主,权力没有约束的时候,大学本身又是权力的附庸,因此放权给大学无疑就是给予没有约束的权力以更大的权力寻租的机会。这就是问题结症所在。同时,权力没有约束与监督,那么,社会诚信也无法保证。综合的结果,中国人只有选择这种最为反教育的考试制度。用反教育的行为来选拔教育的精英。以偏概全,变态竞争,身心压力非常大。一个社会的制度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其实也就是许多社会因素的重新组合。社会因素的重新组合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真正要解决高考压力问题,还得从改良社会入手,尽快促成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法治化进程,诚信化进程。这才是根本出路。任何忽视这种建设的在技术层面上的小打小闹的改革,都不会最终走出这个困境。
  
   另外还有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人才观念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要在全社会重新认识反思教育究竟是什么,还有所谓人才又是什么。教育回归人本身。人才无非就是将人本身所具有的天赋都发掘出来了,然后又在社会上找到了发挥的舞台,这个时候他就是人才了。所以,人总是先成人,然后才能谈得上成才的。成人是教育所能为的,成才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是多方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该把心思花在成才上,而应该花在成人上。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甚至人才也不是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要认识清楚学校教育的能为与难为,及不可为。不能够颠倒了这些顺序。但是,我们许多反教育的教育都是与此背道而驰的。越是发达开放社会,教育与职业越没有直接联系。职业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联系的,不是与大学,更不是与中小学教育相联的。普通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人文底蕴的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因此,像日本与美国的中小学校教育都是与求职升学率脱钩的。学校良好的声誉来自社会的评价,来自于学校养育出来的具有良好教养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口碑。而不是像我们主要是来自政府的评估。这些方面我们是大大地错位了的。
  
   这就说到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个现象。这些年搞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的负担过重。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作为一种现象,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是太重了。但是,作为一个问题,却是一个伪问题。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减负是一个伪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似减负的问题在学校,在教师,或者在家长。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简单。这是一个民族长期对学习与教育的认识错位的必然结果。比如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强调刻苦学习的。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学习传统及教育传统像我们这样强调后天的刻苦努力,而忽略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因为我们一直就有人皆可为尧舜的传统思想。其实呢,每个人出生就是带着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密码来到人世间的。人有些东西即使后天的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也是不需要改变的。你不能够强迫一个只有一米六零的人成为像姚明那样的国际篮球巨星。但是,我们在教育上却是完全同等划一的。目标一样,要求一样。就这样一直在培养出标准件。所有的人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来评价。如果设想一下,有一项法令要求全国人民都穿一种型号的鞋子,如果脚长了就削平,如果短了就拉长,以适应这双鞋子的尺度,大家一定会觉得是荒唐的。但是,同样的方法与方式用于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安之若素了,而且理直气壮了。我们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来自于这样的错误的教育观念与儿童观念。我们有太多的成才与造就神童的欲望与冲动了,而缺乏一点成长与成人的意识。深层的负担过重就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在一条狭小的评价标准下将学生推向一条死路造成的。我们喜欢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以保证所谓的公平。但是,我知道的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公平恰恰是消除这种等级,尽量给儿童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多一点成长的机会。负担过重有什么标准?如果一个人热爱、喜欢,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多一点作业又如何?对于像当年韩寒这样的中学生,你让他每天写二千字的作文,他都不会觉得是负担过重,反而是一种乐趣。但是,同样这样的要求让数学家陈景润来做,就是惨重的负担过重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陈景润的数学演算工作让韩寒来做,他可能会因负担过重而发疯。负担过重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后面的真问题是我们弄错了标准,弄错了概念。找错了原因。现在的情形就是,政府严格按照一个标准件来考核学校,学校死抓老师,老师死抓学生,学生于是只有压迫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来没有平等地静下来心来关心过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是否幸福快乐。学生把分数当工具,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工具。共同谋求那些所谓的成功与名利。
  
   现在那些小学生的日记里记载的内容常常没有多少乐趣,所记的东西大多是为考试而焦虑,为分数而痛苦,为升学而担忧。翻开我当年中学生时的日记就是如此,三天二头反思考试成败,计算分数。现在的学生仍然如此。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多重呢?我曾经在珠三角一个很富有的村子里的花数千万打造的小学里看到,学校里把几个分数考得好的学生的相片贴在进门显眼的墙上,下三排的小学生够得着的地方,那些相片全部被用大头针刺得面目全非。而且相片的眼睛上插满了大头针。这就是一种故意制造歧视同时必然产生仇恨的教育的结果。这样的教育,我想起了前几年那个可怜的马家爵,他是歧视之后产生仇恨的悲剧产物。我们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就是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一点平等、公正、正义、宽容与仁爱了。所有的歧视都会产生仇恨,所有的仇恨都会回报到社会,所有回报到社会的仇恨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有资格歧视别人的人幸福生活。他人他人的地狱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地狱。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以为,他人的地狱就是自己的幸福。
  
   最后讲教育公平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来讲是有想法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最为灾难深重的重灾区,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产生于这个问题。我们对造就的教育不公平不说世界之最,也至少是世界显赫。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对于教育的真谛的重要性。没有教育公平,实际上就没真正的教育。在教育不公平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人为地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情况下,所有的教育都是反教育。窗口学校,优质学校建设,那些靠特殊政策,靠贵族几份打造起来的所谓优质教育真的是优质教育吗?我可以这样下一个断言:这样打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培养学生的优越感与歧视心态,那些被扫进低劣学校的学生常常被无意中灌输了自卑与仇恨情绪。花了那么多钱,我们的教育就是打造了这两类学生。这样说可能有些绝对,中间也可能不乏有平常心与仁爱心的人。但是,这种现象确实是很严重的。只要这种情况存在一天,这种情形就不会消失。社会因为教育的不公平而特别不和谐,而且也永远不会和谐。
  
   教育公平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理解教育公平?不用下太多的定义。睁开眼看看邻国那个万恶的日本人是怎样办教育的就清楚了。日本理解教育公平很简单,凡是儿童,确切地说,凡是人,皆有享受完全平等的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全国由政府,而且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按照法律规定,下拨到每个学生身上。经费完全跟学生走。所有的学校都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要求。即使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也必须配备齐全一间学校所必须有的师资设备与教育的其他资源。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为公平到位的国家之一。这里最主要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教育经费的问题。中国基础教育的贫富不均最主要是政策造成的,是人为造成的。甚至现在还在不断扩大这种差距。我承认中国现在确实是还比较穷,(当然也有说是世界第三富的,但是至少教育是比较穷的)但是,再穷,教育经费也不会短缺到日本二战失败的时候。但是,日本二战败时起就是把教育建立公平的平台上的。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所以中国人也缺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教育即使公平也要弄得更加不公平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原因。没有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反教育,而反教育只会给中国社会和谐带来不幸,带来困难。我看到万恶的日本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穿着的校服质量上乘,款式精美,不分家庭贫富,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穿、住、吃及其他的在学校里所享受的教育资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会平待人,才会有宽容与仁爱,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不会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仇恨的种子与歧视的种子,一个真正高素质的国民,真有爱心守秩序,尊重他人的,同时又有社会责任担当,又有创造活力的国民才可以打造出来。
  
   现在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学校、教师与学生都是均衡的,几乎是无差别的,那么学生还会有学习积极性吗?教师还会有工作积极性吗?学校还会有办学的积极性吗?我曾经遇到过许多中小学教师学员问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有一些中小学校为了防止教师怠工,而在搞末尾淘汰制,可能这些正是思考这个问题的社会背景吧。说实在的,我十分反感这种管理思想与管理体制,坚决反对这种管理制度,因为教师的工作是良知的事业,是精神人格性的事业,用这些畸型的数字指标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乌龙。但是,我说了不算。也许这就是国情吧。恰巧,我在日本参观访问他们的学校时也问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校长告诉我,这样的问题听不明白。他们不能够理解,一个人是那么热爱教师职业,一个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为什么还要加那么多的名堂。教师职业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工作岗位不是你热爱的吗?为什么不愿意干呢?如果不愿意干,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与岗位,但是一般不会有怠工偷奸躲懒的。这一点我完全相信,因为虽然我没有切身体验过他们教师的工作精神,但是,我体验过他们开旅游大巴的汽车司机,无论是28岁的出生黑社会家庭并加入黑社会的姑娘,还是已经从其他岗位上退休后来做旅游大巴司机的68岁的汽车司机,都是十分敬业爱岗的。作为素质更高,更有文化水平的中小学教师,其敬业精神只会更到位,而不可能会更差。在这里其他与岗位工作无关的那些精神荣誉奖励实在是多余的。一个社会大家都敬业爱岗,大家都认真执着于自己的岗位,那么一个不努力工作的人将是非常耻辱的。而这一点似乎与我们刚好相反。大家以为偷奸躲懒怠工都是正常的,甚至是聪明人的行为,即在我国很早就有私酒家家有,不犯是高手的说法,所以偶尔有一个敬业爱岗,做好了自己岗位工作的人,或者只是表现得特别优秀而已的人,就要给他们这样或者那样的荣誉称号。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无不从人为划分出来的三六九中寻找到人生的寄托。似乎不如此就无法活下去一样。这就是中日两个民族不同的工作与生活表现。也是我们的结果与他们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精神来认识,但是,中国特色作为一个价值取向来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落后的护身符,许多所谓中国特色都是需要改革的对象,而不固守的宝贝。
  
   我的演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展开,同时,也没有预留时间来对话交流。我知道大家有许多话想与我交流探讨。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我有一个博客,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探讨。今天的演讲就要结束了,但是因为有博客,我们今后的交流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