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毯子游戏窍门:毛泽东视如己出:炙手可热风云人物毛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41:37

毛泽东视如己出:炙手可热风云人物毛远


                                  文革晚期的接班人毛远新与陈锡联

  毛泽东与毛远新犹如父子,无话不谈。江青待他也不错,如同己出,毛远新对江青更是惟马首是瞻

  提起毛远新,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一定印象很深。他的身份背景,他同江青等人的关系,使他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之一。尤其是在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毛远新成为毛泽东和外界联系的惟一途径,毛远新传出的话就是毛泽东的最高指示,毛远新成为当时中国政坛上带着神秘色彩的一颗耀眼新星。那么这颗星是怎样升起的呢?让我们从头看起……

  毛远新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的儿子,生于1941年2月。1938年毛泽民受新疆实力人物盛世才之邀任省财政厅长,后结识朱丹华,并于1940年结婚,一年后生下儿子取名毛远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内弥漫反共气氛,盛世才亦告转向,不久下毒手将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人逮捕入狱,直到1943年秘密处死。毛远新的苦难童年,是在新疆监狱中度过的。1945年初,张治中主持新疆省政,在周恩来的多方营救下,张治中释放了在押的共产党人,并派人护送至延安。朱丹华及毛远新即于1946年7月返回延安,结束了在新疆狱中四年的铁窗生活。

  当毛泽东第一次看到弟媳及侄儿时,不由想起了牺牲在新疆盛世才屠刀下的弟弟毛泽民。英才已逝,空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毛泽东看着眼前矮小、瘦削、羞怯不安的“小豆豆”毛远新,仿佛看到了弟弟,他的眼睛红了,蹲下身来将孩子搂在怀里,轻声唤道:“叫伯伯。”在场的人眼睛有些湿润,大家都不去提起毛泽民,怕引起毛泽东的悲痛。

  孩子似乎感到身边的人无恶意的关爱,乖乖地叫了声“伯伯”,表情自然极了。转着灵活的眼珠,孩子上下“审视”着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的“伯伯”,靠在母亲身边好奇地问:“妈妈,伯伯下巴上怎么长个东西呀?”童言稚语,引起大人们善意的笑声,仿佛冲淡了屋子里的悲伤,增加了劫后亲人相聚的庆幸和欢乐。

  在延安时,朱丹华被分配在中央妇委工作,毛远新便在延安保育院这个马背上的摇篮里,伴着解放战场的轰隆隆炮声,“摇”过了童年。

  后来,朱丹华改嫁于方志敏烈士的弟弟方志纯,毛远新则一直跟在他们身边读书。1951年,赴京开会的朱丹华带着毛远新同行。10岁的孩子十分想念伯伯,向往在伯伯身边读书。会后,朱丹华见主席,并告诉主席,毛远新要回到北京读书。

  毛泽东不愿让母子分离,虽然他十分喜爱毛远新:“我这儿是温室里的花朵,跟着妈妈可以经风雨见世面。”

  瘦小而富于朝气,戴着红领巾的毛远新则坚持着对伯伯说:“我住在学校,又不住这里,怎么会是温室呢?寒暑假我还可以去江西看妈妈。”

  就这样,毛远新留在了北京,留在了毛泽东的身边。此后,每逢星期天,毛远新便与同校念书的李讷妹妹一道回到伯伯身边。一到寒暑假,毛泽东便派人将毛远新送到朱丹华身边。

  毛远新读完中学后,选择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是一所专门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大专院校,教学设备非常先进,教员的素质亦称上乘,在全国而言,是首屈一指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毛远新在大学期间,读书比较用功,对搞政治运动却不怎么感兴趣。甚至连一些马列主义著作,当时的《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也看得较少。毛泽东对毛远新的要求很严,不仅是学业上、生活上经常关心,对毛远新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也很关心。每次见面,毛泽东都要求毛远新把他近日的思想学习心得汇报一下,从中找出问题,加以教育。

  毛泽东同毛远新的关系十分特殊,犹如父子一般,可以无话不谈。有一次,毛远新陪毛泽东下水游泳,这一次天气比较冷,水里比岸上暖和,毛远新上岸后感到有点冷,就脱口而出说:“还是水里舒服些。”毛泽东瞪他一眼说:“你就喜欢舒服,怕艰苦,不肯吃苦。你就知道为自己着想,考虑的都是自己的问题。你父亲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丝毫不动摇,就是因为他为多数人服务。要是你,还不是双膝下跪,乞求饶命?我们家许多人都是被国民党、帝国主义杀死的,你是吃蜜糖长大的,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你将来不当右派,当个中间派,我就满足了,你没吃过苦,怎么当左派?”毛远新说:“我还有点希望吧?”“有希望,好!超过我的标准就更好!”

  江青同毛远新的关系非同一般。江青对毛岸青和李敏都十分冷淡,但对毛远新,江青却待他特别好,如同己出,比较亲近、关心,不摆架子,也许是因为毛远新是烈士子弟。毛远新对江青也是惟马首是瞻。江青对毛远新甚至比对她的亲生女儿李讷还要好。李讷有什么要求,自己又不敢贸然向江青开口,就开口叫毛远新出面与江青谈,这一着往往有效,因为江青对毛远新向来是有求必应的。1965年,毛远新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住医院治疗。江青特意嘱咐医护人员每天早晚打两次长途电话,向她报告病情发展如何了,甚至还要问毛远新体温多少。

  “文化大革命”中,在江青的扶植下毛远新成了“东北王”。他发现了张铁生这块“石头”.  1965年,毛远新从哈军工毕业后,曾下连队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央作出规定:“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亦可回校参加运动。”于是毛远新回到哈军工,并率先组织起红色造反团,将矛头对准校党委。毛远新同那一代青年人一样,疯狂地投入了“文化大革命”。由于毛远新的特殊背景,哈军工师生争先恐后地参加红色造反团,势力迅速扩张,连校外的造反派组织也纷纷前来挂钩联系,在哈尔滨形成了以哈军工红色造反团为核心的造反派联合组织——黑龙江红色造反革命委员会。

  这时,东北局所在地辽宁省沈阳市的形势比较混乱。造反派一浪接一浪地掀起炮轰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恶浪。毛远新到北京时向毛泽东汇报了东北的局势,毛泽东嘱咐他多留意一下辽宁的形势。事后,红卫兵组织将这次谈话整理印刷成传单,题为《毛主席和侄子毛远新的谈话》,广为流传。从此,毛远新开始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因为有毛泽东的神圣光圈和“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而逐步成为东北三省、辽宁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随着运动的深入,毛远新渐渐成为“中央文革”、江青等人的代理人,并深受江青等人赏识。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毛远新把宝押在了江青一方。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下,他逐渐掌握了辽宁省的实权,成为“四人帮”的一个得力助手,在辽宁、东北等地大力推行“四人帮”的一套理论。1968年,他成为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委。

  1973年,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选拔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坚持群众评议和群众推荐,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了解被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于反对周恩来的目的,江青一伙看到《意见》便心里有气。这时,毛远新从辽宁赴京,与江青一伙进行密谋。他们一起诬蔑文化考查是大学招生的弊病,是“智育第一”、“文化至上”。毛远新受命从“辽宁拿出点材料来”。于是所谓“交白卷”反潮流事件诞生了。

  毛远新回到辽宁后,大肆叫嚷“文化考查可以搞,但是,我保留批判权”,并一心想在辽宁找一块打人的“石头”。于是,张铁生这块“石头”因缘际遇,被发现了。张铁生是辽宁锦州市兴城县一个公社的知识青年,担任过生产队的队长。在高校恢复招生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上大学,但因考题大多不会做,为发泄不满和乞求机会,他在答卷背面写信,并跑路子拉关系,“运动”上学。当锦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谈到一个生产队长答不出卷子给领导写信一事时,毛远新如获至宝,当晚命人打电话把考卷和信火速送来。他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打人的“石头”了。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