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团队拓展训练方案:南方朔:台湾大选只剩一个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29:32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明报发表南方朔评论称,无论东西方,古代社会常会形成以家族或宗族为中心地域血仇,西方称之为“血斗”(Feud),中国人则称为“械斗”,明清之际的湖广及闽南、台湾地区,这种械斗即甚风行。

  但这种古代械斗后来随社会的发展与整合,已渐渐消失。只是到了近年,由于政党政治的恶化,政党竞争已变质成了斗争,于是人群遂告分众化,这种分众化又影响到过度发达的媒体,于是古代的械斗遂以另一种形态复活。这就是政治的斗争透过媒体而展开,它并非武斗,而是文斗,但它对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的伤害则同。

  最近,美国的菲尔莱狄金森大学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到由于霍士电视新闻频道,在新闻播报及评论的立场极不公正,收看该频道的观众比根本不看电视新闻的人还更消息不灵通。

  媒体与受众党同伐异

  重创民主与媒体的自主价值

  人们知道霍士乃是保守派最大的电视,它极端的挺共和党,在选举时不利于共和党的新闻它不会播,它也会造谣攻讦民主党,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就公开杠过霍士。霍士的例子显示出,随政治的激化,人群也因而分众,最后是媒体也分众化。固定立场的媒体,吸引了同立场的观众,它们成了共同体,相互支援,党同伐异,已严重伤害到民主与媒体的自主价值。

  而在更新兴的网路方面,这种分众的情更为严重,人们以前认为网路使人易于接触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因而有助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但当代法学名家、曾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执教、目前在白宫担任主管的桑士坦(Cass Sunstein)在他所着的《网路共和国》里即指出,人们不会透过网路去找和自己不同的意见,而会透过网路去找自己的同类,相濡以沫,声气相求,党同伐异。

  美国的这种情,台湾亦类似之。今天台湾的蓝绿对立已到了极严重的程度,这也是2012大选空前紧张的原因,很自然的乃是也分众成了有蓝有绿,各为其主的进行党同伐异。12月3日3位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几个电视台的辩后立即民调,挺绿的“三立”电视台,蔡英文得11.1万票,马、宋各只有1.5万票;挺宋的“年代新闻”则是宋有4.2万票,蔡有3.5万票,马只有2.2万票;至于挺蓝的“中天”,则是马有3.8万票,蔡只有10,700万票,宋则少到只有9000多票。台湾电视的分众程度已可概见。而在平面报纸媒体上,挺绿报纸未做辩后民调,也没有挺宋的报纸,因此在报纸上遂都是马在领先。一场辩论会而有如此南辕北辙的民调数字,怪不得人们愈来愈怀疑,在分众如此严重的台湾,还有什么民调是可信的。

  12月3日之后,紧接12月10日又是3个副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会。这场辩论的重要性当然不如第一场,但亦不可略而不谈!

  ——在电视上,“三立”的辩后立即民调,当天晚上9时苏嘉全逾6万票,林瑞雄3000多票,吴敦义只有2000多票;至于“年代新闻”,苏嘉全有1.8万多票,林瑞雄1.5万多票,吴敦义只有5000多票。

  ——而在平面报纸上,台北《联合报》认为吴敦义、苏嘉全、林瑞雄三人辩论表现较佳的百分比为40﹕30﹕9;在副手辩论后,3组人选的支持率已由上次辩后的马吴39%、蔡苏32%、宋林10%,变为40﹕33﹕10,《联合报》的民调显示出副手的辩论几年对选情毫无影响。至于《中国时报》民调,认为吴敦义最好的占35.3%,认为苏嘉全最好的为33.7%,认为林瑞雄最好的为4.4%,辩后3组候选人的支持率为马吴﹕蔡苏﹕宋林之比为43﹕35﹕7。

  这次3个副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会,3个候选人的表现其实比3个总统候选人较佳,这3个人都没有闪避问题,尤其是林瑞雄,他虽然普通话不是太流利,但话语之外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吴敦义和苏嘉全都有一些把柄,但他们都会澄清道歉。由他们这一场的表现,相信对3个总统候选人12月17日的第二场辩论会必定会有所启发。

  未表态选民高达16%

  多为民进党支持者

  目前距大选只剩一个月,12月10日蔡英文也开始挥军进入台北,民进党的“三只小猫回娘家”已开始在台北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集合,真正的总决战已告开始。小猪对大野狼之战,最后的战如何,还有一个月即将揭晓。由于目前的台湾并无可信的民调,因此选情极难研判,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1)这次大选只剩一个月,但未表态的选民仍高达15%以上,副总统候选人辩后,《联合报》称这种未表态选民仍达16%,《中国时报》则为15.1%,如此高比率的人未表态,他们已成了这次选举最测不准的因素。

  (2)此刻的台湾,政党实力已是五五波,民进党选得再差,估计也会占45%得票率,无论任何民调,人们一定要把民进党加到45%这个最低的比例。由45%这个比例,也显示出台湾绝大多数民调仍把蔡英文订在30%多百分比之不确,这也意谓未表态选民里仍以绿色为主!

  南方朔 《亚洲周刊》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