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面试邀请短信:一生要知道的中国历史100件事之后7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39:22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历史100件事之后702011年06月30日 星期四 15:07转载自 纵横礼品界

  31、奠定三国鼎立之战——赤壁鏖兵: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又挥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继位,在曹操大军的威慑下,投降了曹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一道,率领大约两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变化:曹操经过这次挫败,退回到北方,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南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建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魏、蜀、吴三国。

  32、火烧连营七百里——彝族之战:万晨长江滚滚东流,奔过着名的三峡,冲出峡口,进入一望无垠的江汉平原。就在这峡口的下面,平原的西端,长江的北岸,现在矗立着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宜昌,三国时期,着名的吴蜀彝族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当时,蜀、吴双方强弱之势非常明显。刘备是倾全国之兵,声势浩大,吴只以五万之众迎战,蜀军东进后连打胜仗,军队士气旺盛,而吴军恐慌惧怕的心理尚未完全消除,刘备据长江上游,凭三峡天险,居高临下,吴军却位居下游,地势不利。造成这次胜败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连远在魏国的曹丕听到这种情况,也对群臣说,刘备如此不知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可以和敌人作战的呢?可见彝族之战吴胜蜀败,并非偶然。双方指挥上的正确与否,起了重要的作用。

  33、世袭的封官制——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魏王曹丕掌权时,采纳颖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到了隋朝,罢除了“九品中正之法”,创立“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制,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办法,正式完成从“九品中正制”的科举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而历经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成了地主入仕的基本途径。推行几个世纪的“九品中正制”,终于随着士族地主的完全衰落,而结束了。

  34、玄虚之大成——玄学兴起:“玄学”是风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是何宴、王弼,所谓玄学,就是玄虚之学。它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玄学家们认为,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这个“无”很神秘,看不见也不摸不着,“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可见,这是精神性的东西。玄学家推重“三玄”,指的是道家名着《老子》、《庄子》和儒家经典《周易》,也是儒道之说并蓄。正因有此特点,玄学比起两汉时期的单纯儒家说教,要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35、群兽狂斗——八王之乱: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候王,诸候王与诸候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候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祸根却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就埋下了。“八王之乱”是西晋士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险毒、残忍、腐朽等本性的一次集中暴露,本来西晋统一后,由于战乱减少,人民兵役、徭役负担相对减轻,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下,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上曾经呈现一些繁荣景象。“八王之乱”中,生产遭到新的破坏,人民又重新陷入苦难深渊,西晋王朝也在这场群兽狂斗、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混乱时期。

  36、小人得势的恶作剧——候景之乱:在南朝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一段历史闹剧,叫“候景之乱”。候景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早年,他曾参加过六镇起义,不久即叛降北魏尔朱荣,充当先锋,反过手来镇压葛荣起义,并因功升迁定州刺史,高欢灭朱荣后,候景又投靠高欢。公元548年,候景的军队袭取谯州,直逼长江北岸,梁武帝闻讯,急忙派他的侄子,平北将军萧正德布防长江,保卫健康。经过130多天的攻围城,终于破城,号称“皇帝菩萨”的梁武帝,也成了候景的俘虏,不久,梁武帝也被活活饿死,候景又推出个萧纲,到公元551年,候景终于公开行动,逼近萧栋“禅位”,亲自粉墨登场,自立为汉帝。

  37、“脏满一匹者死”的惩贪之举——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着名的孝文帝。公元47年,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实行俸禄制;2)实行均田制;3)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2)禁士民胡服,改说汉语;3)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语。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他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8、修身炼药——道教创立: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相传东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曾把他的教师于吉传给他的所谓神书——《太平清领书》,即后世所谓的《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于吉大约就是第一个总集道教经典,开始传播道教的人。把原始道教篡改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御用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葛洪的《抱朴子》一书,被视为道教经典而受到尊奉。

  39、世界宗教的最早引进——佛教传入我国: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创立,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城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正是经过西域这条路线,而时间则要晚一些。

  40、沟通南北五千里——修建大运河:大运河是隋汤帝杨广在位时开通的。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它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通航的范围大大超过以往。这条大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41、兄弟的血腥之争——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依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办法,皇位应由长子李建成来继承,但是,从太原起兵一直到统一全国,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一天,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门,发动袭击。他亲手射杀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命令,一场政变就迅速地结束了。6天以后,高祖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42、绝代盛世——贞观之治:从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奠定了立国规模。这个时期的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地主的意见,并能注意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个。魏征敢于直谏,时常用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提醒太宗,经常围绕怎样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太宗筹谋划策。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说:“人用铜做镜,可以见兴亡,用人做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一面镜子了!”直谏不易,纳谏更难。唐太宗能纳谏,所以魏征等人才敢直谏。

  43、按男丁缴“上交”的赋税——租庸调制:公元619年,即李渊称帝的第二年,唐朝制订了租庸调制。5年以后,与均田制同时颁布执行,这种剥削制度,是以男丁授田百亩为前提,所以它的基础是均田制,史书上说,唐朝的赋役办法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家身则有庸”。故简称租庸调制。

  44、公主外嫁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来,西藏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的优美传说。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640年,松赞干布命大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和珍宝数百件来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他们在吐蕃的都城逻些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唐和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高宗时候,松赞干布接受唐朝给他的西海郡王的封号。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45、要夺唐朝天下的大灾难——安史之乱: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城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15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他的大独生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投降了唐朝,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旧不断争权夺利。史思明后来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这次战争前后延续8年,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6、封建割据势力的兴起——藩镇割据: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当时又称“方镇”或“藩镇”。藩镇割据是从安史的降将开始的。763年,史朝义的叛军从邺城败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并同意他们就地担任节度使;各藩镇在经济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镇还竭力扩充军队,选练精兵。各藩镇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威胁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实际上都是土皇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僧取经:明朝吴承恩的着名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人们所喜爱,其实,《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只有那个名叫玄奘的和尚,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同历史不相干。玄奘13岁出家为僧,他感到当时的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确切,想亲自到天竺去学佛经。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北部。他首先从这里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游历了一些佛教胜迹。645年,玄奘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经由西域,回到了阔别18年的都城长安。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玄奘还回忆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的情况,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译成几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着。

  48、使大规模出版成为现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纸发明以后,文字还要用手来抄写,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写了《西京赋》,大家认为好,互相传抄,一时洛阳的纸都贵了。“洛阳纸贵”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典故,手抄书籍,辗转传抄,时间长了,错误越来越多。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史书上记载最早的雕版书,是唐太宗时刻印的长孙皇后写的《女则》。

  49、突破靡华文学改革——古文运动:唐中叶,着名的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导古文,形成社会性的古文运动,这才逐渐取代了骈文的地位。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们也称他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他柳河东,唐顺宗时候,他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员之一。后来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死于柳州,所以后人又称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数民族,这对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影响。古文成了他表达自己的进步思想,反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有力武器,他的着作留下来的有《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

  50、黄袍加身的政变——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了夺取后周7岁皇帝的政权,布置了一幕“陈桥兵变”。960年的正月,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的热闹时刻,突然接到北方边境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和契丹贵族联合入寇,后周的执政大臣不辨真假,仓促决定派赵匡胤出兵抵御。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到了陈桥驿。赵匡义、赵普等人及随征将领,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于是就立即回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由于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改为“宋”,都城仍在汴京,这就是北宋王朝。赵匡胤还没有完成南北统一的事业,于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续统一事业。一直到979年,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51、大宋之耻——澶渊之盟: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了和议,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历史上把这一次宋辽和议叫做“澶渊之盟”。当和议刚达成时,内侍误传输银绢30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只有3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只有30万,宋真宗又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他还写了诗叫大臣们唱和,表示庆祝。由于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澶渊盟后,使得全国人民每年又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52、印刷术的重大改革——毕昇创造活字印刷:北宋沈括在他的名着《梦溪笔谈》里,记述宋仁宗宗庆历年间,平民出身的毕昇,首次发明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生活在当时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的杭州。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分制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首先,用胶泥刻成如铜钱一样薄的单字,经火烧成十分坚硬的泥活字,一般常见字,都刻有好几个同样的活字。毕昇创造的泥活字原物和印成的书籍虽然未能留传来、下来,但是他的这套活字印刷方法却对后代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毕昇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53、乱世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地主阶级着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待方面,曾经提出一整套的“新法”,并一度加以推行。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出身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22岁时,通过考试中了进士,从此参加地方行政工作。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项上台以后,急于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破格提拔了积极主张革新的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有:1)农田水利法;2)方田均税法;3)青苗法;4)免役法;5)均输法;6)市易法;7)保甲法。

  54、全国大一统——元朝的统一: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联合政权,蒙古贵族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之后,除了发动三次西征之外,同时还派遣军队向南方进军。到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之前,蒙古军队已经打败了畏吾儿、西辽和西夏。1231年,蒙古军灭金,与南宋王朝仅隔一条淮水,蒙古贵族立即发动了长达40年之久的灭宋战争。忽必烈为了统治全国,决心采用“汉法”,并于1271年迁都燕京,建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进一步联合,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在新王朝被延续了下来。

  55、建省的开始——行省制度的实行:元朝把我国各地划为若干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名称,金朝时就开始使用了。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56、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明代官制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明初设中书省,置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大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与大理寺掌纠察、刑法。1380年,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之后,即废除中书省,不再置丞相,这样,朝廷的行政、军事与司法人权被分割而隶属于几个独立的机关分掌,以互相牵制,防止专权。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重大事件,必须报请皇帝批准才能实行。巡抚之名起于洪武时期,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以巡抚之名视察陕西地方。1421年,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军民疾苦,1430年,朱瞻基派遣御史于谦等6人,分别以侍郎的官衔巡抚山西、河南等省,这时的巡抚,还属临时派遣,“事毕复命”。

  57、新军事制度的创立——卫所制到募兵制: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创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卫所军的来源有四类,第一是“从征”,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战士,包括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第二是“归附”,即投降的元军,第三是“谪发”,即因“罪”而罚充的官吏和士民,称作“恩军”或“长生军”,第四是“垛集”,即征调平民充军,世代成为军户。

  58、法令的集大成——《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的法令条例。《大明律》共分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

  59、知识分子千年追逐的梦——八股取士的创立: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袭用唐宋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1370年,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60、皇位争夺战——靖难之变: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70年,封为燕王。1389年封地北平。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对诸弟被废,自己权力被削的危机,便借朝贺改元之机,带领世子朱高炽等人,亲往南京,密察虚实,以谋对策。朱棣回北平后,暗中加紧练兵,做篡夺皇位的准备,表面一卜则伪装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朱棣便乘机起事,一场封建统治阶段内部争夺皇位的武装斗争展开了。

  

 

061、北京成为帝都——明成祖迁都北京  

062、蒙古族攻占了北京——土木之变

063、特务横行——厂卫机关成“冤窖”

064、皇帝有了田产——皇庄出现  

065、东南沿海的抗日——抗倭战争

066、新赋役制度的形成——一条鞭法改革

067、古老的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068、百年之争——“东林党”人与阉党的争斗

069.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070、推翻明王朝——李自成大起义 

071、驯服黄河的巨举——潘季驯治理黄河

072、文献汇编的巨著——编修《永乐大典》 

073、筑造万年寿域的壮举——修建十三陵  

074、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引清军进关

075、满族的“根基”——八旗制度的建立

076、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反剃发斗争  

077、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

078、出尔反尔的叛乱——三藩之乱

079、中俄东段边界的确定——签订《尼布楚条约》

080、中国衰落和耻辱之始——鸦片战争

08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

082、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戊戎变法

083、推翻专制的清王朝——辛亥革命  

084、20世纪中国大地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白话文运动  

085、掀翻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成立 

086、国共合作的凯歌行进——北伐战争

087、中华民族百年反帝的第一次胜利——抗日战争

088、决定蒋家王朝生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089、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090、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091、统一和规范全社会的交流语言——推广普通话

092、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093、伟大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094、世界体坛的奇迹——中国女子排球队获得“五连冠”  

095、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体育盛会——第11届亚洲运动会

096、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97、百年的游子回娘家——香港回归 

098、中国民族奥林匹克精神的胜利——北京市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099、新世纪的盛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00、震憾人心的伟大壮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