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氧气表检测在哪里?:请教何为非标准线岔,何为标准线岔电气化铁道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45:03

线岔旧称架空转辙器。记得当年在宝凤段作业时,《接触网运行检修规则》(铁机电(63)字第2166号部令批准)中没有专门章节对其做出具体的技术标准,只是在“接触悬挂各导线的平面布置”和“锚段及其关节”两个小节中提了一些要求。当时现场是按“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处两内轨距630~730mm间的夹角分角线上,横向误差不大于±20mm”的要求进行调整的。为究其原由,我曾请教过当年一起在现场工作的S老工程师,他说:以受电弓无论由正线或是侧线通过机会均等为假设,两支接触导线交叉在由四条钢轨组成的三个相等空间处的中心。经过计算该处的内轨距约为680mm(1435-70)mm÷2≌682.5mm,即~680mm。式中70mm为轨头宽度)。加上上下50mm的误差就成了630~730mm的检修标准了。定位点应在道岔中心方向距交叉点1.5~20m处,拉出值为300~400mm


73)交机辆(内)字第166号交通部部令颁布的《牵引供电设备运用检修规程》就将上述标准纳入了其中第133条的内容。


82)铁机字881号部令第49条规定为630~760mm,并第一次出现“标准定位”字样。


(也有资料介绍采用660~760mm的)


铁运(1999102号部令第75条沿用了“标准定位”的说法,并将数据调整为630~800mm,允许偏差增加为50mm


(以上均指单开道岔)


楼主说的标准线岔与非标准线岔,应该指的是其定位方式,即所谓线叉的“标准定位”与“非标准定位”。


《电气化铁道设计手册 接触网》(原铁道部电化工程局电气化勘测设计院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3年版)有关内容表述如下:


1、标准定位:定位支柱设在道岔两线间距为600mm处(拉出值为~375mm),接触线交点位于道岔两线间距690mm处,两处距离为1164mm(1/9道岔)1552mm(1/12道岔)


2、非标准定位:在正线上接触线交点应尽量在道岔两线间距500~700mm;


3、安装时若交叉点处的线间距与定位支柱距交叉点的距离不能同时满足时,则以线间距为准。


(以上均指单开道岔)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于万聚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有关内容表述如下:


标准定位是其交点处于最合理位置。标准定位时,两接触线相交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为745mm处。标准定位的合理位置是由定位支柱决定的,而定位支柱应设在距接触线交点1000~1500mm处,最好是在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为835mm处,即两线路中心距离为600mm处的位置上。处于标准定位时,接触线在支柱处的拉出值为350~400mm之间,通常取其平均值为375mm


非标准定位时,定位支柱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为935~735mm处,即两线路中心距为500~700mm的范围内。


线岔定位的简单测量方法是:定位支柱位于两工作轨距600mm,接触线交点位于两工作轨距690mm处的横向中间位置。


(以上均指单开道岔)


综上所述,设计和教学人士的看法和观点基本一致,只是没有说出“标准”和“最合理”的假设依据。而运行检修方面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机会均等”的假设,从而有了计算的依据。前者的标准定位的数据是唯一的,没有给出误差,因此在现场实际上是见不到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定位都是“非标准定位”。而后者,运行检修方面的规程给出的所谓“标准定位”是有一个量值范围的,因此它是与前者的概念不同的“标准定位”,它没有提“非标准”,因为“非标准”即为不符合规程要求,即“不合格”!


我认为,“标准定位”和“非标准定位”的命题本身给人以误解:就通常的设备而言,均认为标准设备性能优于非标准设备,因此要求将“非标”设备标准化是检修运用的基本做法。我们曾经遭遇到铁路局的供电监察限期要求供电部门将管内“非标准定位”改造为“标准定位”的尴尬,令人啼笑皆非!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于万聚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高速接触网设计中,由于道岔侧向通过速度的提高,接触网在道岔处无论采用交叉式还是无交叉式,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能再简单地利用“标准定位”和“非标准定位”方式对道岔处的支柱和悬挂进行布置,而应通过确定一些明确的概念来进行精确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