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心得體會:《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3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2:54

  南洋战略区,主要由中南半岛、南洋群岛、澳洲和印度组成。虽然中国战略区是日本扩张最重要的经济和地缘基础,但存在一个最大的软肋,这就是石油。在东北石油储量未探明的情况下,中国战略区对提供石油资源基本没有帮助。日本必须要占据南洋战略区才能基本实现“自己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核心目标。因此富含石油资源的南洋群岛无疑是这个战略区的重中之重。中南半岛是日本进驻南洋群岛和印度洋的前进基地,也是南中国海资源圈的组成部分,更和南洋群岛一起组成“日满华牢固结合主干”的西南屏障。因此,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一样将成为南洋战略区的主要战略目标。相比之下,印度和澳洲并不是最关键的地缘版块,但印度可以作为日本未来影响中东的前出基地,并且印度的国土、人口和其他资源也可以大大丰富日本的大东亚资源版图。对澳洲的控制则可以为日本最终解除南太平洋方向的地缘威胁。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日本大东亚战略框架下的主要战略目标,应该是中国大陆、中国东北、南洋群岛、中南半岛、蒙古高原、外东北这几个地缘版块。其重要性也依此顺序递减。1940年,日本的《综合国策十年计划》明确提出“我国的最高国策,是以帝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主干,建设大东亚协同经济圈”,“我协同经济圈的范围,是东西伯利亚、内外蒙古、满洲、中国、东南亚细亚诸邦、印度及太平洋”。而在《帝国急需施行的政策》中进一步提出“以日满华、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亚、缅甸及荷属印度为第一阶段,以其南北周边地区为第二阶段”。虽然我并不认为蒙古高原和外东北的重要性只能和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相提并论。但这些战略部署在总体上来看还是和我们的分析大致吻合的。

  下面我们再说说日本的扩张顺序选择问题,这和各地缘版块的重要性排序当然有关,但并一定重合。从《二战日本主要战略目标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北不但和日本接壤(朝鲜半岛已成为日本领土),而且还可以作为向中国大陆、蒙古高原、外东北三个方向扩张的跳板。而且由于孤悬中国东北,又有燕山山脉和大小兴安岭阻隔,无论南京政府还是苏联,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都较弱,容易成为日本大东亚战略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东北的土地人口和农业规模虽然不能和中国大陆相比,但两者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东北本身就是中国的优质产粮区。因此控制中国东北可以基本上获得一个该战略区相对完整的发展基地,理当作最优先考虑。1918年日本的《军需工业动员法》中就已经提出,如不能一举将中国全境纳入日本自给自足经济圈,则应首先“领有满蒙”。石原莞尔在1929《作为恢复国运之根本国策的满蒙问题解决策》中提出的“满蒙领有论”也是这一战略的继续。

                        在中国东北之后中国大陆无疑应该作为下一个扩张重点,也是核心目标。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控制东北既然有利于向三个地缘版块扩张,也就容易受到这三个地缘版块的攻击。作为下一个重点扩张方向的中国大陆,日本并不担心。而外东北比蒙古离苏联的核心区更远。因此中国东北面临的最大地缘威胁来自蒙古高原。要想保有中国东北的胜利果实,要想顺利向中国大陆扩张,是否需要首先解除蒙古高原的威胁就需要仔细考虑了。实际上“满蒙领有论”将东北和蒙古并提,已经考虑到在控制中国东北后进一步扩张至蒙古高原,以解除南下中原的后顾之忧。当然根据难易程度,日本可以选择是扩张到整个蒙古高原还是只到可以达成基本地缘平衡的内蒙古为止。日本对中国东北和蒙古高原首先进行扩张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建立针对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赤化隔离带”。               解决满蒙之后,日本的战略重心就将转移到中国大陆,这是日本的核心目标。而后是以中国大陆为依托,水陆并进,进入中南半岛。再以中南半岛为基地实现对南洋群岛的扩张。真正建立起自给自足经济圈。而后调头向北,彻底解决北方威胁。至此,日本的主要战略目标就可基本实现。在完成中国大陆扩张之后选择优先南下而不是北上,这是和南洋战略区、苏联战略区战略地位不同密切相关的。优先北进并不符合日本建立自给自足经济圈的基本国策。这是从战略层面作的衡量。但在战争进程中,这一选择还可以有继续探讨的余地。我们将在后文中再行详述。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从“满蒙领有论”到“大东亚经济协同圈”,日本其实并不是向我们分析的那样先确定最高目标,再确定主要目标,最后确定扩张顺序。实际上日本大东亚战略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作为后来者,我们有条件利用更多的信息手段,在各方面总结的基础上去归纳整理,并作出这样的全局分析。而日本在当时却是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战况不断对自身的大战略进行论争和调整。不过,一国所处的客观环境大势基本上还是确定的。因此越宏观的战略取向越容易有趋同的看法,越微观的战略选择越是见仁见智。随着本文的分析不断对局部进行放大,大家会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分析自然要最终落实到面向中国的具体谋划上来。面对这样一片广袤土地,日本采取的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扩张结果。中国的应对策略同样如此。一场扩张和反扩张的较量即将在此展开。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三)剑指神州

  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曾在《大陆经略论》中谈到:“日本四面环海,若以海军进攻,则易攻难守。若甘处岛国之境,则永远难免国防之危机,故在大陆获得领土实属必要。如要在大陆获得领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国与朝鲜。”这就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大陆政策”。滨临大陆的岛国,对大陆有着一种骨子里透出的向往。这是其地质安全、国防安全、市场局限、资源困境、人口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大陆西侧的英国也一直有着类似的追求,但英法百年战争的失败,使英国最终放弃了谋取欧洲大陆的企图,转而通过支持欧洲大陆上的不同势力来实现大陆均势,避免单个大陆国家过于强大而对自己造成威胁。自身的岛国困境则通过在欧洲以外大量扩张殖民地来解决。也因此,海军历来是英国最核心的军事力量。

  日本所处的环境和英国有所区别。大陆对岸的中国,大一统的倾向要比欧洲强烈得多。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在东亚政治舞台上的,并对日本处于压倒性优势,根本不存在日本搞大陆均势的空间。而日本的发展速度和自身的统一状况在农业时代一直不及中国。再加上远隔重洋,所以即使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日本也不具备对东亚大陆地缘辐射的能力。因此历史上中国强日本弱是东亚大陆的常态。然而“船小好调头”,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的近代史时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调整航向,脱亚入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则依然蹒跚前行,不断坠落。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第一次真正改变了东亚的地缘力量平衡。使中、日实力天枰出现了异乎常态的倾斜。这使日本感到,觊觎中国大陆,一举解决岛国危机的机会真正出现了。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催生了日本的“大陆政策”。

  然而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中国已衰败不堪,其体量和文明沉淀依然不容小视。殖民时代,除欧、美、日本外,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谋取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对日本来说依然是蛇吞病象,难以下口。扩张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军事行动。同一时期的美国因其超强的国力而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利益存在。但却很少建立海外殖民地。其策略是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实现利益均沾。其核心要义就是:哪儿有市场,哪儿就必须对美国产品开放。哪儿有资源,哪儿就必须对美国资本开放。然而同为后起之秀的日本,无论产品还是资本,都不具备和传统强国英、法,新兴强国美、德等的竞争力。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只有通过排他性的强制手段控制中国的市场和资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而这就和其他世界强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