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心舞蹈视频完整版:历代女诗人的诗生活(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9:07

第26章 严蕊


第26章 严蕊

夏娃来晚了,亚当就数她的肋骨

个人简历

姓名:严蕊

朝代:宋朝

籍贯:台州

职业:“三陪女郎”

主要作品:《鹊桥仙》、《如梦令》、《卜算子》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初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鹊桥仙》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

宋朝是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一个朝代,这一切归功于赵匡胤。老赵是靠搞趁火打劫夺得了江山,所以赵匡胤对兵权非常忌讳,上台后索性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让手下那些舞枪弄棒的莽汉们回家享福。解决了兵权的隐患,老赵转而重视文艺。从我做起,老赵自己也由一介武夫变成了舞文弄墨的文人了,这就叫“以德服人”。宋朝的文艺生活无比繁荣,到处歌舞升平。餐馆、妓院、茶馆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到处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文艺昌盛,必定相应诞生一批重要的艺术家,严蕊就是南宋时期引领娱乐圈风尚的一姐,在她从艺的几十年里,曾被无数主流官方人士疯狂追随。一个叫洪迈的人在《夷坚志》庚卷第十里这样评论严蕊:“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周密也在《齐东野语》称她“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严蕊的职业是浙江台州的官妓,每天的工作内容是陪着大官们纵情酒色。严蕊很有职业道德,在工作时间内,如果客人传唤,保证随叫随到,并且提供二十四小时全程服务。宋朝的律令貌似很人性化,但也有其不民主的一面。按照律令规定,大宋官妓作为在职官员“福利”的一部分,但律令同时规定,官妓工作期间,只能陪官员聊聊天,跳跳舞,喝喝酒,而不能有更进一步的身体接触。这一条很值得玩味,有些掩耳盗铃外加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这年七夕,一个姓谢的官员来找严蕊,两人整日厮混一处,吟诗作赋,不亦乐乎。谢姓官员得遇佳人,豪气万丈,在妓院一待就是半年,花光带来的所有银子。从这一点说,所谓的官妓并没有那么单纯,卖艺不卖身也只是逃避律令追究的掩人耳目之举罢了。试想,天底下有哪个傻瓜会为了跟一个妓女谈艺术而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和金钱?当然,严蕊也没白忽悠谢姓官员,她向谢姓官员赠诗一首《鹊桥仙》:“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初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在诗中暗示道:“看这边,绿色梧桐叶初长,桂花吐露芬芳,池塘里的荷花已残。姑娘正在高楼穿针引线,露水在月下晶莹剔透,像天上撒下的粒粒珍珠。看那边,勤劳的蜘蛛正忙着织网,喜鹊很慵懒,为什么牛郎丢弃耕具,织女倦于织衣?真是辜负了这男耕女织的千古佳话。道是人间七夕又来到,只怕天上才过了一夜。”严蕊的意思一目了然,连牛郎织女都厌倦了海誓山盟,何况是我一个风尘女子?驰骋风月场这些年,逢场作戏而已,我的心已经倦了,对爱情也不抱任何幻想。若让我重新期许爱情,只能等下辈子了,但谁又知道来生的事情呢?严蕊这首诗也算是给这个谢姓官员留了个念想,后来穷困潦倒的谢姓官员揣着这首宝贵的情诗灰溜溜回到故乡,或许他还会由衷地感谢严蕊的深情厚谊。

不久,严蕊被一个叫唐仲友的知州包养,经常出入唐仲友的内宅,还和其他官妓一起陪唐洗“鸳鸯浴”。经过一番考核,唐仲友觉得严蕊这个小妞谈吐不俗,还是文艺界中人,就想收来做小。严蕊也对唐仲友有意,但她却婉言拒绝唐仲友的好意,她说:“我本是风尘女子,上不得厅堂,下不得厨房。谢谢你对我这么好,我们还是保持纯洁的男女关系吧。”为了不影响唐仲友的仕途,严蕊狠下心来,故意“疏远”唐仲友,两人过起了“暗度陈仓”的生活。一次饭局上,唐仲友看到满树桃花,就让严蕊当场作一首吟桃花的诗,严蕊稍加思索作出《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严蕊很聪慧,虽然明写桃花,实则说的是自己“白白与红红”,妻非妻妾非妾,情人非情人,朋友非朋友,有名无实,何时是个头?整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子的满腔酸楚。唐仲友能读不懂吗?赞叹之下,唐仲友“装聋作哑”,赏给严蕊缣两匹,以示奖励。

后来唐仲友被同僚以两项罪名告发,差点送命。罪名之一是“催税紧急,户口流移”,罪名之二是唐仲友有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前一条不算什么,后一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怪就怪唐仲友命苦,谁让他落到了“严于律己”的大思想家朱熹的手里呢?当时朱熹正好奉旨查办此事,见是政敌唐仲友东窗事发,朱熹暗自庆幸,搞垮唐仲友的机会终于来了。朱熹火速派人把严蕊抓起来严刑拷打,逼其认罪伏法。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朱熹跟唐仲友到底有什么矛盾,他为什么非要整死唐仲友?一切还得从《夷坚志》的作者洪迈说起。洪迈写了不少书,最有名的是《容斋随笔》、《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野处类稿》四本。就是这么一个著书立说的人物,却被朱熹称之为“文盲”。朱熹说洪迈主修国史时肆意篡改历史,做学问不严谨不负责。洪迈对朱熹的那一套也是嗤之以鼻。双方就此结下了梁子,不但成为学术之敌,还成为官场之敌。朱熹除了鄙视洪迈是文盲外,还对洪迈及其父亲洪皓对金国卑躬屈膝的奴才样大加斥责,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收拾洪迈。唐仲友是洪迈的不锈钢兄弟,曾经帮着洪迈跟朱熹对骂,朱熹自然怀恨在心,所以一听到唐仲友犯事,朱熹心中大呼快哉。朱熹盯上唐仲友已经很久了。有一次朱熹奉命巡行到台州,发现唐仲友的两大罪证,一是增加当地百姓的赋税,并且提高车辆通行关卡的“买路钱”,一是将朝廷拨下的赈灾的公款充私。朱熹还了解到,唐仲友大肆包养官妓供其淫乐,光叫得上名字的就有严蕊、沈芳、王静、沈玉、张婵、朱妙等。这些官妓仰仗官府在当地以势压人,台州地区百姓怨声载道。

严蕊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挨了几顿板子,仍一口咬定跟唐仲友只是纯洁的工作关系,并无传说的淫乱之事。唐仲友得知严蕊的行为,深感自己还不如一个女子,恼羞成怒之下派人围攻司理院,欲抢回严蕊。朱熹一看傻了,这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干脆躲吧。朱熹将审问地点秘密转移到绍兴,继续重刑审问严蕊。连日的身心摧残,就连监狱里的狱卒都看不下去了,其中一个狱卒偷偷对严蕊说:“真是个傻姑娘,为了唐仲友你值得吗?你承认唐仲友强迫你提供卖身又怎么了?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把唐仲友拉下水,就可以无罪释放。”几番劝说之后,严蕊也想通了,就交代了自己恃宠干涉公事,替人说情收人财物等罪状。严蕊还说她确实跟唐仲友发生过关系,但都是你情我愿的,唐仲友并没有逼迫她。要说严蕊真是个讲义气的女中豪杰,事情到了这步田地,仍然不肯出卖自己的“客户”,真是铮铮铁骨一巾帼。严蕊的这种态度,让一直推崇“饿死事小,失贞事大”的朱熹大为恼火,他还打算继续折磨严蕊。

这段公案在宋朝闹得沸沸扬扬,皇帝怕把事情闹大,立刻召回了朱熹,派来岳飞的后代岳霖处理此事。若干年后,鲁迅先生曾在文章里挖苦朱熹,说他太不人道了,怎么能打官妓的板子呢?这个官妓指的就是严蕊。至于鲁迅先生是否对严蕊宁可自己受刑,也不肯供出他人的义举表示赞同,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朱熹这套整人的方法却流传了下来,到了后来监察御史沈继祖告了他的黑状,说朱熹是道貌岸然的老文化痞子,引诱两个尼姑做出不轨之事情。皇帝一听差点喷饭,心想,朱老夫子这么大岁数了,还整出一个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闹剧,真是老有所为啊。于是就降旨吓唬朱熹,扬言罢他的官,革他的职。一生“洁身自好”的朱老夫子没向皇帝澄清问题,而是不住地骂自己是老糊涂,白读那么多圣贤书,最终落了个晚节不保。

岳霖到来后,继续审问严蕊,他说:“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我很同情你。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自己为自己辩护吧。说得对我就释放你,说得不对就等着蹲大狱吧。”严蕊当场即兴做诗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严蕊说:“我入风尘是迫于生计,并非天生下贱。难道这是命中注定?我不信。难道我有罪吗?我没有。虽说我深陷牢狱蒙冤受屈,好比花落;近日得见大人,一脸正气,也许能帮我洗脱罪名,好比花开。我希望大人能为民女做主,还我清白。如果老天开眼让我得以陈冤昭雪,我就头戴鲜花,略施粉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从诗中不难看出,严蕊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她对自由的渴望就像那岩石下面的野草,哪怕只剩下一丝力气,都要倾尽全力获得新生。这首《卜算子》结构严谨,有着男性化语言的犀利明快,是为佳作。严蕊将所遭遇的经历向岳霖简短诉说,岳霖听罢大为感动,就将严蕊当庭释放,并让她脱籍从良。此事被朱熹的死对头洪迈当做猛料放进了小说《夷坚志》里,该书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那时的朱熹已经辞官在家、安度晚年。出狱后的严蕊给大宋皇族的一个亲戚做了小妾。后来就当了作家,写了一本有关狱中回忆录的书,书的开篇一句就是:“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郎指的是唐仲友,不知道他是否记得这个曾经为自己挨板子的妓女?如果不记得,那也该记得一位曾经为他写过诗的女诗人吧。对于唐仲友这厮,严蕊的爱大过天。

 

 

第27章 吴淑姬


第27章 吴淑姬

忽悠数不尽的春去冬来

个人简历

姓名:吴淑姬

朝代:南宋

籍贯:不详

职业:预言家

主要作品:《长相思令》、《小重山》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长相思令》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小重山》

宋朝女诗人中,吴淑姬是排在李清照和朱淑真之后的。论才华、作品和名气,吴淑姬都不及前面两位。若要是论人生经历的丰富性,吴淑姬丝毫不逊于她们。怎么说呢?别人写诗要么为了怡情,要么是追求崇高的文学理想。吴淑姬写诗则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她用诗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吴淑姬出身于书香门第(很多女诗人都是这个出身),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女诗人好像都是少年天才),容貌娇媚笑傲群芳(女诗人好像都长得很漂亮)。也就是说,作为女诗人的所有硬件条件,吴淑姬都具备了,那么她无疑就是一位女诗人了。女诗人吴淑姬在少年时代由父母一手包办,跟一位秀才签订了结婚协议书。出嫁前,有一件事情让吴淑姬突然改变了主意。有一次吴淑姬对着镜子化妆,头上的玉簪突然掉在地上摔碎。古人很迷信,觉得东西碎了不吉利,肯定会大难临头。

吴淑姬一看玉簪碎了,大惊失色。就跑去对父母说:“女儿有个预感,我的未婚夫是个短命鬼,我嫁给他肯定不幸福,我想退婚。”父母听了吴淑姬的话,一笑,并未理会神经兮兮的女儿。不久,传来吴淑姬那位还未谋面的未婚夫去世的噩耗。父母大惊,问女儿:“真是活见鬼了,难道你真能预知生死?”吴淑姬答:“小意思啦,女儿我有第六感。”父母再惊,面面相觑。难道说吴淑姬真有特异功能吗?非也。吴淑姬所谓的“预知”完全是信口开河,她的信口开河是在逃避那桩被动的婚姻。至于未婚夫的死,完全是个巧合。吴淑姬根本不喜欢未婚夫,所以谎称自己有特异功能。但是,这种装神弄鬼的把戏很快就被父母发现,父母又将吴淑姬卖给一个纨绔子弟做老婆。在此有个疑问,历史上说吴淑姬出身书香门第,那么其父母就应该是知识分子,至少也是接受过书香熏陶的文化人。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卖女儿的野蛮行径?答案也许是:A.吴家非常穷,父母无奈之下卖女求财。B.吴淑姬非父母亲生。

这一次吴淑姬虽然百般反抗,最终还是难逃厄运。嫁人之后,吴淑姬过得并不幸福,经常离家出走,每次被纨绔子弟抓回来就是一顿暴打。到了后来,吴淑姬的处境更为严峻,基本上是跑一次打一次,打一次就跑一次,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也不知道吴淑姬为何如此刚烈,为什么一次次地出逃,莫非她天生不喜欢男人?莫非是还没遇到心仪的对象?纨绔子弟实在拿这个老婆没办法了,产生了个恶毒的想法,就说吴淑姬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以流氓罪告到官府要吴淑姬蹲大狱。当时湖州太守叫王龟龄,此人是个刚直不阿的清官。王太守听完原告的陈词之后,对被告吴淑姬说:“你的丈夫揭发了你无数罪状,你难道不想解释一下吗?”吴淑姬见太守有意替自己申冤,立刻大呼冤枉。王龟龄说:“我听说你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那么你就用你的诗才来替自己辩解吧,要真是说得句句在理,我就当庭释放你。”

按说作为朝廷官员,本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此举,因为法律毕竟是严肃的。但这个王龟龄却不管那一套,此人一贯以在审案过程中出奇制胜而闻名于世,他用这种方式审理此案件定有其理由所在。吴淑姬闻听大喜,感谢上苍,写诗是我的专长,我一定要借此机会为自己洗脱罪名。当时正值春天来临,大地冰雪消融,一派春景让人倍感兴奋。于是王龟龄出题就以初春雪景为题,让吴淑姬现场创作诗歌一首。吴淑姬提笔疾书,作《长相思令》一首呈上:“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吴淑姬在诗中强烈表示:“无情的大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那就任凛冽的寒风吹吧,无论寒风中短笛如何吹奏,梅花自有其傲立雪中的节操。你看那梅花,为花信之首。严冬腊月,小寒一侯,百花凋零,唯有梅花怒放。你看那梅花,为争春之魁。春天的信息,梅花最先感知,实为争春花魁。你看看梅花,为凌寒斗士。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独显其高风亮节。你看那梅花,为淡雅君子,具有不屈的傲骨。”吴淑姬将自己比喻为傲立寒风中的梅花,希望王太守务必相信她的冰清玉洁,她也借此表明自己绝不是那种妇节不贞之人。

王龟龄也是有艺术细胞之人,读罢这首《长相思令》不禁拍案叫绝。也许他早就知道这是桩冤案,心中早有定论,让吴淑姬以诗辩护只是满足他个人的好奇心而已。以诗开路,吴淑姬被当庭释放。这事过去不久,吴淑姬就跟纨绔子弟办理了离婚手续。父母感到心中羞愧,当场对女儿做了保证:“从今以后,我们不再干涉你的一切事情。你的幸福由你掌握。”几年之后,父母见吴淑姬一个人过得凄苦,就劝其再找人组建家庭。吴淑姬说:“前次玉簪摔断,第一任未婚夫早逝。第二次嫁人,却遭遇一个无赖,导致离婚,心力交瘁。我不敢奢望第三次,除非海水倒流,日月颠倒,我那断了的玉簪重新接上,我才再嫁。”吴淑姬的态度很明确,我的事情自己解决,你们就别跟着瞎操心了。

除去这首《长相思令》,吴淑姬还有一首《小重山》也非常有名:“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诗人这样表达对情郎的思念:“荼蘼花谢之时,也是春天结束的时候,看那零星缀在枝头的残花,美仍在。就像我即将逝去的青春,虽然我年龄越来越大,容颜越来越苍老,但我的心还像青春美少女那般青春无邪。看那槐树的影子被风吹得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地残迹被春风带走。黄莺虽老,我虽老,但声音还像少年般洪亮清朗。我回到闺房,倚窗凝望远方,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致呢?水面上升腾的一阵阵迷蒙的雾气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我的眼睛迷离了,哪里还能看到情郎归来的船舟?我愁啊,即使我的心再大,也装不下眼前的悲伤,即使我的愁再多,也盼不来情郎的归期。”

《小重山》是词牌名,史上以此词牌名做诗的人很多,佳作也不少。比如岳飞的这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小重山》和《满江红》有着微妙的区别,《满江红》属于直抒胸臆,《小重山》则是用蕴藉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怀。注意“蕴藉”这个词。目前来看,岳飞流传后世的作品多是刚猛雄浑的“降龙十八掌”,少有顺逆缠绕的“太极拳”,像这样刚柔相济的“混合拳”还真不多见。因此“蕴藉”一词可理解为沉郁含蓄。后来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来评价岳飞的艺术成就。因此可见《小重山》确实不一般。李清照的一首《小重山》也是不同凡响:“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同样是写女人思念男人,李清照的这一首《小重山》似乎和吴淑姬的那一首不一样。李清照的这一首的核心是“念”,而吴淑姬那一首的核心是“怨”,可谓各有千秋。同样抒写情侣离别相思的情怀,贺铸的这首《小重山》也是一首含蓄蕴藉之作:“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此诗最大的妙处就是虚实结合。说得玄乎点就是,虚而似实,于实中却化虚为实,实中有虚也。说直白点就是,诗中所用诸如“花院”、“玉芙蓉”等事物并非空荡荡的意象,而是在意象背后深藏丰富的现实生活来源。此外还有米友仁的《小重山》:“醉倚朱阑一解衣。碧云迷望眼,断虹低。近来休说带宽围。人千里,还是燕双飞。深院日初迟。绮窗帘幕静,恨生眉。不堪虚度是花时。鸿来速,争解寄相思。”章良能的《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以上两首从艺术角度上讲也是不分伯仲,但要从作者知名度和诗作流传度上来看,比起其他《小重山》就显得略微逊色了。

独居数年,吴淑姬终于迎来第二春。一次她偶然读到一位叫杨子治的诗人的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四处打听这位青年诗人的下落,找了很久也没找到。突然有一天,吴淑姬偶然打开玉簪盒,惊奇地发现那支折断的玉簪完好如初。她预感到,很快就能找到杨子治,二人将有一段美满的婚姻。这一次吴淑姬又预感对了,事情果然如她所愿,她真就和杨子治产生了爱情,并且白头偕老。这一次,吴淑姬的特异功能又该如何解释呢?而那枚玉簪真的如壁虎的尾巴,重新长出又连在一起了吗?这一日,阳光明媚天气晴好,吴淑姬的父母互相搀扶着走在街上,他们无限享受地沐浴在宋朝的阳光下。不一会儿这对老人找了个长椅坐下,吴母问吴父:“老头子我问你,女儿折断的玉簪是不是你偷偷换的?”吴父神秘一笑,说:“谁换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儿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第28章 李清照


第28章 李清照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个人简历

姓名:李清照

朝代:南宋

籍贯:齐州章丘

职业:诗人

主要作品:《如梦令》、《声声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稳坐中国女诗人头把交椅八百多年,一直无人撼动。先说她的诗歌发明。那首被传诵了八百多年的名篇《声声慢》就是一个例子。诗中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人运用过这样的创作方法。这个开创性的发明,是李清照笑傲诗坛的一个有力资本。其次李清照对诗歌严谨苛刻,敢于得罪权势的态度,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女诗人的一个显著特点。说李清照在诗歌评论专著《词论》中对数位大师逐一评点。对柳永老师的评语是:“但柳词意趣萎靡,多是一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对张先、宋祁、宋郊、沈唐、元绛、晁次膺几位老师的评语是:“总体才情不高,还不能成为当世的名家。”对晏幾道老师的评语是:“多短章小令,纯任天籁,看不出其中的人力功夫。”对秦观老师的评语是:“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对黄庭坚老师的评语是:“化用故实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情词意趣不高,是‘使酒玩世’和‘笔墨劝淫’的产物。”对苏轼老师的评语是:“只可称为句读不茸之诗,却不可称之为词,是念得唱不得的。”对王安石和曾巩的评语是:“词则更是读也读不得。”

李清照如此指名道姓地批评诸位大师,胆子真是够大。难怪诸位大师对其评价进行了冷处理,不反对也不支持,就在那晾着。后来倒是有位名曰胡仔的诗歌评论家在其著作《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中,批评李清照妄自托大,简直就是“蚍蜉撼树”。李清照或许没什么目的,搞创作的人都喜欢好为人师,当李清照看到诸多须眉诗中弊病,肯定也是压不住火,忍不住说上几句。艺术讲究争鸣,诗人之间也需要互相“揭短”,这样才能促进诗歌健康发展。由此看来,诗人吵架自古有之,也不是现代诗人的专利发明。李清照批评诸位大师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对其诗中弥漫的阴柔婉约之气不满。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词以委婉、清新,感情真挚著称,称为“易安体”。在这个领域里她是当之无愧的一姐。甚至有凌驾于其他男性婉约诗人之上的势头。也许李清照这么想,婉约之诗,到我这就算写到头了,无论后来的男性诗人如何写都难逃模仿之嫌。与其那样,倒不如跟豪放派的老大们混,或许还有出路。再说了,作为男性诗人,还是写些与其性别相符的诗,那些莺燕之诗、绵软之诗甚至是细腻之诗,还是尽量少写为好。话虽然这么说,但李清照对诸位大师并非完全不屑。翻开她的诗篇,其中洋溢的“模仿”痕迹跃然纸上。在她的诗中,有二曼(晏殊、晏幾道父子)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由此可见,李清照也许是在认真研读诸位男性大师作品之后,产生了自创一家的想法,否则其诗不可能有此“集大成”的神奇效果。还有一处值得注意,“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是后世之人所评,并非李清照自吹。李清照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集大成”,她只是潜意识将吸收的“精华”融入诗中而已。

在一首《如梦令》中,李清照这样描述自己的少女时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以少女的语气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还记得少年的梦吗?在溪亭和小伙伴玩耍,直到太阳落山了还不想回家。那时候我是多么单纯,每次都玩得开心至极。记得有一次天很黑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划着船回家,由于技术太差,一下子闯进了满是荷花的深处。这可吓坏我们了,于是大家拼命地往前划呀划呀。可能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了,居然惊动了正在睡觉的鸥鹭,它们闻声做惊恐状,四下纷飞。我们哈哈大笑,为这次意外‘收获’而感到无比骄傲,少年时光真是太美好了。”李清照的少年时代是天真无邪的,也是玩性很浓的,这一时期的美好时光是生动而鲜活的。虽然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但家里对她的童年生活却没有多加干涉,要知道李清照是个女孩子,本该在家读书习字,而不该同一帮小伙伴到野外“郊游”,最终还是玩得迷了路,“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此诗写得童趣盎然,娇媚可爱。另外一首关于秋千的诗也极尽妩媚,《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诗将少女“蹴罢秋千”的娇憨刻画得惟妙惟肖,整体节奏轻盈,妙趣横生。这首诗也是李清照早年作品,诗人在诗中再次还原了少女时代的某个特定场景。那是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位少女刚刚从秋千上下来,她娇喘阵阵,纤纤玉手无力地下垂。纤细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香汗打湿了她薄薄的罗衣。这时有客人进来,姑娘见状感到不好意思,准备起身离开,由于走得匆忙,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走着走着,姑娘突然回头看了一眼这位客人,恰巧此时,客人也在端详姑娘,两人四目相对,不禁各自脸红。害羞的姑娘为了掩饰失态之情,边走边嗅着手里的青梅,那副少女独有的娇羞状惟妙惟肖,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诗中少女与《如梦令》中那个爱玩的少女分明是两种风格迥异的类型,一个顽劣,一个娇羞,一个活泼开朗,一个含蓄腼腆。细读以上两首作品,诗中洋溢的少女情怀,不正类似秦观诗之委婉含蓄、清丽雅淡,多情妩媚的风格吗?

于苏轼之清雄,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很多。比如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遮上作者名字,单看作品,这哪里像一位女性诗人的作品?这分明就是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大师的手笔。这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偶尔迸发出的男性化的如虹之气,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坚忍的性格,谁说阳刚就独属于男人?谁说女子就该天生柔弱(身体和作品风格)?综观李清照的所有作品,这类清雄之作并不多,只占到其作品极小的部分。说到二曼之高雅,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不在少数,像这首《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一个伤春的故事在春天上演,周围的一切景色仿佛通了人性,配合着主人公的心情。此诗真正做到了写景宜显、写情宜隐、格高韵胜的意境。既然是高雅之风,诗中的“高”体现在哪里?“雅”又体现在哪里?所谓高是指格调,所谓雅是指意境。正如诗中所呈现的那样,诗人因梳头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辟寒,进而想到消除心境之凄冷,这样格调就出来了。诗人在晚风吹拂的庭院中伫立,感到略微寒冷,回到室内又见香断床空,感到身心寒怯,这样诗人渴求爱情的意境也出来了。以下这首诗则具有周邦彦之丽密愁思。《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将丽密愁思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这样讲述了丈夫死后自己的思念之苦:“我独坐于空房子怅然若失。细说往事一去不复返,那是梦的演变,那是沧海桑田,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是冷冷清清的环境,是被你遗忘的角落,所有悲伤啊凄楚啊一起向我涌来,我无法阻挡这伤感的潮水,我睡不着又该怎样?凉风袭来的时候,就意味着秋天来临了。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身体最容易出现状况,我只能自己保重,我祈祷你现在正快乐着,纵然那已是与我无关的快乐。喝上几杯吧,也许能抵御这秋凉,但抵御不了我内心的荒凉。只见天空大雁飞翔,往事像一面银幕飘过我的窗前。我的爱人已死,我们再也见不到了,他曾是我生命中的花朵,他曾为我灿烂过。我低下头,不再仰望天空,我曾经写给他的情诗,也记不起了。地上铺满凋零的花朵,风继续吹,树叶无声坠落。有谁能和我一起,采摘这挂在枝头随时都可能落地的花朵?如果我的想法是错的,那么我不怕错,就让心痛跟随我。我整天守在窗边孤单等待他的到来,叫我如何等到天黑?天终于暗下来了,又下起了毛毛雨,有规律地洒落在梧桐叶子上,发出细微的MG的声响。细说往事,往事如烟,这一幕一幕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一个愁字难以说尽。”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已经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让她更为深切地理解了社会的残忍和生活的本质,让她更为深切地理解了爱情并不是传奇,而是活生生的生离死别。生逢乱世,腥风血雨,诗人可以蜗居的小家被吹得摇摇欲坠,亲人远离,爱人远离,还有什么是自己能够掌握的?少女时代还可以荡舟远游,还可以不胜娇羞,为什么成年了反而被生活深深地羁绊?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诗人何为?女人何为?难道说只能在诗词歌赋中发泄愁思吗?难道失去爱人只能凄凄惨惨戚戚吗?李清照发出的是一个诗人的诘问,也是一个女人的诘问,亦是一个时代的诘问。这类字句丽密诗风哀愁的作品很多,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旋律。

品读至此,基本上能从李清照的诗中窥到其诗风的出处。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李清照完全活在自己的诗里。在她的诗中,无数个有着不同经历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这些女性形象是活生生的人,而非虚无缥缈的“艺术形象”。在时光隧道中行走,那些少女、少妇、老妪一路风尘、艰难跋涉,当她们回望南宋支离破碎的山河,流露出的也许是同一种眼神,同一滴故土难离的相思泪。无数支笔狂舞,书写的不是儿女情长、胭脂粉气,而是一部国家的衰亡史。在李清照眼里,写诗要比治理国家还难,国将不国治也徒劳,诗却要治。诗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中有世态炎凉爱与愁。

1101年,青年女诗人李清照嫁给收藏家赵明诚,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美好生活。赵明诚这个人很有意思,结婚之前就对李清照说:“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意思是说,我这个人没什么爱好,就好收藏古玩字画,也许结婚后收藏事业会导致家庭财政出现赤字。你最好考虑清楚,三天之后再告诉我答案。作为艺术圈内的同道,李清照自然理解赵明诚的艺术追求,就说:“杜预收藏左传,王维收藏书画,都取得了卓越成效。相信你也能行,我支持你。”有了李清照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支持,赵明诚就把收藏作为毕生追求的职业,而将当官作为副业。据说赵明诚收藏的古玩字画有满满几间屋子,门外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老赵爱物成癖,整天搂着古董睡觉。如此这般,这日子自然无法维持。李清照经常“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后夫妻二人共同编了一本考古著作《金石录》,在后序中李清照亲自撰文:“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可见李清照为了丈夫的事业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后赵明诚遭受蔡京陷害,被迫回到老家青州面壁思过后,继续从事收藏事业。

1128年,赵明诚死于南京,所藏古玩字画遭歹人觊觎。歹人向官府举报,说李清照用所藏玉壶讨好金人,有投敌叛国的重大嫌疑。李清照听闻立刻做出反应,将赵明诚“遗物”大部分“捐献”给南宋王朝,才算幸免一场劫难。1132年夏天,历尽苦难的李清照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改嫁。关于这一点值得商榷,历史上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如胶似漆,二人又生活在礼教森严的大宋王朝。丈夫死了,妻子自是为其守节,而非再嫁。如果李清照真的再嫁,那理由是什么?迫于生计还是另有所图?据说李清照所嫁之人是个比赵明诚差至少十倍的鄙俗之人。婚后,此人想尽一切办法骗取李清照所剩的那“一小部分”古玩字画。再后来,李清照了解到此人早年在科举考试中有过作弊的前科,愤然离婚。想想看,像李清照这么一个出身官宦家庭,有着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怎么会找上这样一个人做老公呢?如此看来,这再嫁之说并不可信。李清照可是对赵明诚说过生死相许的,既然说过就一定要做到,以李清照的为人不会食言。晚年的李清照,在一个飘满秋叶的宁静的午后,独自坐在院子里仰望西方。她也许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场景:元宵佳节,自己女扮男装回到家中,赵明诚大惊,忙问兄台尊姓大名。“兄台”答:“你再仔细看看,我是你大学同学×××啊,几年不见,你又胖了。”赵明诚定睛一看,原来是妻子李清照,大呼上当。当天,他们游览了大相国寺,去了小吃一条街。那天天降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很快化成了水……

 

 

第29章 唐琬


第29章 唐琬

你穿上婚纱,我披上袈裟

个人简历

姓名:唐琬

朝代:南宋

籍贯:浙江

职业:诗人

主要作品:《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头凤》

大诗人陆游七十五岁时,闲来无事游山玩水。一日,他来到一个叫沈园的地方,突然驻足神伤。并且很快在墙上写了名为《沈园》的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首诗中的“遗踪”指他的前妻唐琬。陆游此行的目的,就是到这个地方怀念唐琬。又过了十年,陆游八十五岁,他再次来到这个名叫沈园的地方,又写下一首名为《春游》的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年后,大诗人陆游与世长辞。在陆游的诗集里,很多诗里都提到这个叫沈园的地方。那么这个沈园对于陆游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还得从本文主人公唐琬和陆游的婚姻说起。

1145年,风华正茂的唐琬和表哥陆游,在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秘密结婚。在古代,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本身就是离经叛道的事情。虽然二人明明知道此事定有隐患,但还是不为世俗所羁绊,来了次出位的自由恋爱。这可惹怒了陆游的母亲,老太太得知此事大为震怒,坚决不承认这桩婚事。陆老太太反对的理由说出来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她首先反对的是,这两个年轻人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订终身,让自己很没面子,传出去更是好说不好听。其次陆老太太跟唐琬的母亲向来不和,陆老太太心中怨气自然就波及下一代身上。这个理由看似荒唐,实则非常关键。大人之间的恩怨本来应由大人解决,与孩子无干,但唐琬在陆老太太手上可是吃尽了苦头。

陆老太太怎么看唐琬怎么不顺眼,整日横挑鼻子竖挑眼,想尽一切办法刁难唐琬。这些唐琬都忍了,为了永恒的爱情嘛,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后来,陆老太太见小两口结婚都好几年了,还一直没有孩子,就犯坏,以唐琬不会生育为由,唆使儿子与其闹离婚。陆游知道母亲胡搅蛮缠,起初还据理力争,替唐琬辩解,但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就咬牙答应。从这一点看,陆游不是个纯爷们儿。一个大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还谈何安邦定国?母亲之命固然要听,但也要分辨是非曲直再做打算,就这样草率地将结发妻子扫地出门,实在是让人义愤填膺。离婚后,陆老太太为了杜绝后患,立马就给儿子娶了一房新媳妇。唐琬迫于父母之命,也很快嫁给诗人赵士程。就这样,本来好好的一个家庭,被一个蛮不讲理的陆老太太生生给拆散了。哀哉!

1155年,失魂落魄的陆游来到沈园闲逛,偶遇前妻唐琬。当时唐琬正跟老公赵士程在沈园散步,二人相见,不禁百感交集。赵士程一看这对旧夫妻要互诉衷肠了,非得自己回避一下了,就借故离开:“故人在故地相遇,可喜可贺,你们好好聊聊,我还有点事情先行告辞,拜拜。”见赵士程走远,陆游走上前去说道:“世界真小,没想到十年之后,我们又在初恋的地方见面了,你还好吗?”唐琬答道:“物是人非,一切空空,我还不错。”二人貌合神离地聊了几句。唐琬说道:“一醉解千愁,故人相见理应把酒当歌,来,我们干一杯。”说罢唐琬拿起石桌上的酒壶给陆游斟满美酒,陆游接过一饮而尽。几杯下肚,酒量很差的陆游很快就醉了。醉酒之下的陆游有些伤感,就说:“谢谢你的美酒。既然咱们都是诗人,那我就以诗人的方式回敬你这杯水酒吧。”说罢陆游流着眼泪在墙壁上写下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CS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陆游毕竟是大诗人,绝非浪得虚名的混混。唐琬看罢赞不绝口,之后是怅然欷歔,她说道:“你的诗写得还是那样好,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吧我也和你一首。”强装笑言的唐琬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琬说:“在这个荒凉的世道,人心是多么不可靠,像那黄昏中的残花,被风雨打吹去。夜风冷冷泪已干,我的心事谁人能懂。我凭栏远眺,对着远方的天空低呼,我的爱人啊,你可曾听到我剧烈的心跳?我的体温,我的呼吸,是你手指间不经意间滑落的沙粒。我的一行行辛酸泪,是你辜负的痴心妄想。爱你难,不爱你难,爱与不爱难而又难。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惨淡的日子像悲伤的秋千,让我摇摇晃晃的身体病情加重。听着远方的号角声,心陷入痛苦的泥沼,进退两难。夜已深,还是一个人,这世界正如我想要的那么黑。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女人芳心要给谁,无所谓。我低头不语擦干泪水,怕被人看到我生病的身体更憔悴。我向他们瞒我的病情,瞒我的哀伤,瞒我对爱人的思念。即使这样,又怎能瞒天过海呢?”唐琬告诉陆游保持冷静,她说:“放翁哥,往事休要再提,人生太多风雨。什么爱呀恨呀的,都烟消云散吧。断了过去,你也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请别再留恋我的柔情万种,也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人生已经太匆匆,忘了我就没有痛,还将往事留在风中吧。”如果单从诗歌的文学价值来看,唐琬的这首词比起陆游那首明显逊色不少。但要是从现场感和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唐琬此诗的情来得真,来得透彻,来得汹涌。

沈园一别,山高水长,不久唐琬抑郁而死。赵士程找到陆游说:“唐琬心里一直有你,我不过是她心中的一小粒沙。”赵士程还说唐琬临终之时,轻声呼唤陆游名字,直到咽气。陆游听罢肝肠寸断,稍微整理了一下凌乱的思绪,对赵士程说:“感谢你这些年帮我照顾唐琬,大恩大德无以为报,这样吧,我给你磕头如何?”赵士程哪敢让这位大诗人行此大礼,连忙拒绝道:“陆诗人何必客气,唐琬既是你的前妻,也是我的妻子,无所谓替谁照顾,我不过是尽我做丈夫应尽的义务而已。”赵士程这是在挖苦陆游呢,你陆游真是枉为七尺男儿,听信母亲谗言,抛家舍妻,你对得起深深爱你的唐琬吗?可惜唐琬,看错了人,嫁错了郎,落了个香销玉殒的结果。深受刺激的陆游良心受到谴责,向赵士程保证,每年春天都会到沈园祭奠前妻唐琬。后来,陆游以沈园为题写过两首很有名的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诗中流露出了陆游忏悔、悲伤、孤独、感怀、自责的心情。沈园依旧在,劳燕各分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唐琬死后,陆游一度消沉。整日抱着唐琬离婚前留下的两件东西伤感不已。一件是凤钗,一件是菊枕(用菊花晒干做枕头的芯子。古人喜欢使用菊枕,菊有中药医效,通关利窍,灵滞补气,解痛祛病)。陆游天天重复着一个场景,枕着菊枕,手捧凤钗,成了喃喃自语的花痴。后来他特意写了两首《菊枕诗》,其一:“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其二:“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此时的陆游,无论写什么诗,无不隐藏着唐琬的影子。陆游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每年都要来沈园一次,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直到去世。由于年轻时思想意志薄弱,没能抵得住母亲所施压力而草率离婚,悔之晚矣。但在唐琬离开的几十年里,陆游一直在心中为这位前妻守着一块净土。也许,陆游的薄情值得谅解,也许他是个值得爱的男人。唐琬作为陆游的前妻,也许这辈子没白嫁一场。享誉文坛的大诗人陆游,曾为唐琬创作了数量巨大的诗篇,这些诗篇有的还名垂青史。试问,历史上又有哪个女诗人能有如此待遇?

陆游和唐琬的爱情,和另外一对苦命鸳鸯有着惊人的相似。是谁呢?是《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同样是爱情悲剧,同样是男人慑于家长“威严”而被动负心,同样控诉封建礼教和家长统治的罪恶,同样表达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有着同样的悲剧性结局。而说到她们与之匹配的丈夫,表现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之后,想都没想,就在院子里上吊死了。陆游大诗人得知前妻去世,也就象征性地悲伤了一下,写了几首悼念诗而已,再无别的表示。从这个角度上看,唐琬没刘兰芝幸福,唐琬也许根本没得到过完整的爱。

 

 

第30章 朱淑真


第30章 朱淑真

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

个人简历

姓名:朱淑真

朝代:南宋

籍贯:钱塘

职业:家庭妇女

主要作品:《愁怀》、《闷怀》、《秋日述怀》、《黄花》、《秋夜》

满眼春光色色新,花红柳绿总关情。

欲将郁结心头事,付与黄鹂叫几声。

《秋怀》节选

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

《闷怀》节选

妇人虽眼软,泪不等闲流。

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

《秋日述怀》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黄花》节选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

朱淑真的命运转折来自于她婚姻的不幸。十九岁时,父母作主将朱淑真强行许配给一个庸俗的小职员,这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想想看,当朱淑真小姐突发灵感想即兴做诗一首,这时小职员回到家,放下公文包对她说:“媳妇我饿了,今天晚上做了什么好吃的?听说最近排骨又涨价了,咱应该多买点储存起来,你说红烧好吃呢还是清炖好吃?”相信此言一出,朱淑真的灵感立刻就没有了。真是扫兴至极,找了这么一个不解风情的俗人,朱淑真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恨自己才华无人赏识,生不逢时知音难觅。朱淑真嫁了小职员后,整日心情郁闷,心烦意乱。古代女子嫁人后,回趟娘家难着呢,再说即使回去,父母也不会向着她。最多敷衍几句:“闺女别整天鼓捣那些没用的诗文了,还是跟你老公好好过日子吧,将来再生个大胖小子,小日子多美啊。”如此一来,朱淑真更是郁闷至极,只好以诗作乐了。而且这个小职员也不安分,除了上班之外还在兼职做生意,经常带着朱淑真远走吴、楚、荆、湘等地,一去就是好几年。朱淑真对经商不感兴趣,旅途之中又无人可以倾诉苦闷,就在诗里发泄情绪。在漂泊的三年中,她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伤感成为她诗歌的主旋律。其中最有名的有四首:“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满眼春光色色新,花红柳绿总关情。欲将郁结心头事,付与黄鹂叫几声。”(《秋怀》)“黄昏院落雨萧萧,独对孤灯恨气高。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闷怀》)“妇人虽眼软,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秋日述怀》)“上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也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在以上诗作中,朱淑真也没遮遮掩掩,直接表达了对丈夫厌恶甚至是鄙视的心情。她心理极度不平衡,觉得自己嫁了这么一个俗人,有点亏,这无聊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如果她直接告诉小职员:“我觉得我们根本不般配,我很高雅,你却很庸俗。我拥有文学硕士学历,而你只是个成人高考。我诗词歌赋都行,你只知道些市井俚语。我们的结合充满了不和谐,我们离婚吧。”这么说也还罢了。但女人毕竟是女人,爱面子,心肠也软,思来想去,朱淑真没这么做。她只能在诗里发牢骚了。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怨天尤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朱淑真就借故回娘家住着不走,为离婚做铺垫。但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首先她的决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宋时注重礼教,离过婚的妇女再嫁比较困难),再加上朱淑真离婚的理由也很“荒唐”,“没有共同语言”这个说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其次考虑到,当时的妇女离婚没有主动权,只有男方起草一纸休书才算正式宣布婚姻破裂。所以作为弱势群体的朱淑真的如意算盘没打响。无奈之下,只能幽居深阁,独自泪垂了。

朱淑真的这首《秋夜》是其在娘家所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是一首闺怨诗,说的是女诗人独居时的寂寞难耐。朱淑真在诗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秋夜,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真是苦不堪言。空房子,独红烛,佳人独守,漫漫长夜,如何打发?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窗外,清冷的月亮穿过梧桐树,悠闲地在冰冷空寂的床席上散步。多想有个人来温暖我寒冷的被窝,谁?谁会来呢?只见那月亮停留在梧桐叶子上面,偶尔轻微晃动,这微弱的光怎能照亮我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

俗话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在此可以将此句换成“少妇情怀总是诗”来说朱淑真。感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朱淑真就在诗中臆想出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那里芳草萋萋、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个情投意合的白马王子,两人在幻境中,整日舞文弄墨、吟诗作画,好不自在。据说朱淑真在少女时代就在诗里表达出想找个白面书生的想法,她在诗中这样写道:“门前春水碧如天,座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此诗的背景大致是:朱淑真参加杭州举办的一个西湖诗歌朗诵会,遇到一个文采飞扬、风流倜傥的男诗人,当时两人一见钟情。后来朱淑真主动上前要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二人来往密切,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其实这只是朱淑真的一场少女春梦,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后来在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的诗中朱淑真又一次“怀春”了一下:“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此诗中最吸引人莫过于“和衣睡倒人怀”这句,据说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望文生义,由此断言朱淑真是个思想开放、行为放纵的女子。这样的判断还来自于她的另一首作品《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明代的杨升庵在《升庵诗品》就批评道,诗确实不错,但怎么看着像是个荡妇所写?杨升庵擅自做主,剥夺了此诗的著作权,把这首诗判给了欧阳修,这实在是很有意思。后来朱淑真遭遇“抄袭事件”,许多人说她的诗有严重的“柳周词”(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的痕迹。关于这个事情,稍加思索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首先朱淑真的诗风受了柳永、周邦彦等人的影响,这二位整日混在妓院里声色犬马,对女人的心思了解得极其到位,自是爱写“粉诗”的高手。作为其粉丝的朱淑真由喜爱而模仿,但只模仿到了他们的表面而未至肌理,写出的诗自然是流于表面远离生活。其次朱淑真结婚后与丈夫基本上没有什么沟通,对爱情的理解也多半来自她喜欢的那些婉约派诗人的作品中,人家怎么写,自己就盲目学习。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朱淑真作品中,大量化用前人名句乃至场景的迹象,于是落了个“抄袭者”的名声。

朱淑真不仅“抄袭”柳永、周邦彦、秦观,还“抄袭”豪放派的苏轼,可谓“博采众长”矣。历代诗歌评论家对朱淑真的诗评论也是褒贬不一:陈廷焯在《云韶集》评价她的作品,淑真词以情胜,凄绝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许玉喙在《校补〈断肠词〉序》中说,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巂才。周庆云在《历代两浙词人小传》评论道,淑真词,绵渺婉约,极合风人之旨。以上评价都为褒奖之语,大家都认为朱淑真的文采斐然,可以与李清照并提。当然也有善意批评的观点,主要是说朱淑真的作品题材狭窄,思想深度不够。“然出于小聪挟慧,拘于习气之陋,而未适乎性情之正。”(杨维桢《曹氏雪斋弦歌集》)“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断肠集二卷》)“往往多怨恨之句。”(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

相传朱淑真是投西湖自尽的,其父母认定是诗文害了她的一生,愤怒之下就焚烧了她全部诗稿,实在可惜。但朱淑真的诗作却没有就此失传。到了南宋淳熙年间,文人魏仲恭来到浙江一带,听到当地人传诵一位已故女子的诗词,那些幽怨之诗立刻打动了魏仲恭,他决定搜集整理朱淑真的作品,得诗十卷,取名为《断肠集》。从此朱淑真名扬天下,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的女诗人。朱淑真传世作品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及《璇玑图记》,有诗作收入《千家诗》。此外朱淑真书画造诣也高,擅长红梅翠竹。明代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