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动漫短片:《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16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00:54

  无论有限战争还是全面战争,日本都有可以操作的战略取向。但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从北向南进军。我们以前分析过自东向西进军的问题。除了将中国军队主力逐渐推入西部,无法聚歼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可能象南北线的中央分割那样东西一线的将中国分割成两半,然后采取政治手段收服华北。因为华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处于日本华中军和关东军的夹击之下。而华北又是日本最需要的资源产地。因此,无论日本人怎样许诺。华北地方势力都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对于孤军深入长江流域的日军,被南北夹击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这也是其后徐州会战得以发生的地缘基础)。因此,从东向西沿长江流域进攻始终都不应该是日本进攻中国的主要选择。

  然而事实却是开战后不久,日本就真的将战争重心转移到了中国东面,并且真的沿长江流域一直打到了江汉平原,攻陷了武汉。而日本最终的失败,和这种战略重心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明白日本的战略方向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就不得不谈到淞沪会战。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迅速攻陷了北平和天津。中国对日本沿平汉路南下进军的可能非常担心,而调中央军北上抗日又因华北地方势力的疑虑和日本在山东半岛的军事存在而不能全力以赴。这使得南京政府有坐以待毙之虞。也使得日本在平汉路上势如破竹,并且对津浦路和山西的进攻也进展得比较顺利。因此,在东部沿海吸引日军的部分战力,缓解华北方面的压力,就成为了一种支持华北抗战的间接手段。另一方面,一·二八淞沪抗战给南京政府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日本在上海的军事存在对整个江东平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就在日本沿平汉路南下的同时,也在向上海方面积极调兵,加强军事部署。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不能拔除上海日本驻军这颗钉子,将在未来的华东对决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第三方面,以上海为主的江东平原是各远洋大国在中国最重要的地缘利益区。如果战火引到上海,列强应无坐视不理的道理,支援中国在上海对抗日本,保护各国的利益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后,在上海采取积极抗战无论对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还是展示中央军的抗战决心及南京政府在抗战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团结中国抗战力量提振民心都有重要作用。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中国军队最精锐的中央军在上海对日军发动了进攻,并最终演变成上百万军队参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一战略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战略轴线。对抗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战略方向的重大改变。并不是南京政府的主动选择。我们在分析发动淞沪会战的原因时,其实并没有改变战争轴线这一条。这仅仅是战争所带来的客观结果而已。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国内的确有人提出改变战争方向的建议。但作为中央财政的最主要来源,作为中国最核心的工商业重地(如前文所说,仅上海一地就有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南京政府不可能认为即使放弃江东平原也不能放弃华北平原。如果要丢车保帅的话,前者无疑是帅而后者才是车。虽然中国军队必须保证退入四川盆地的通道,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做好了撤出整个东部的准备。战争打的是军事,也是经济,还是士气。对抗一开始就丢掉一国首都所在的最重要的地缘版块。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民心士气上都会使中国受到重大打击。而远洋大国在华东的利益失去后,还有多大的动力支持中国抗战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将日本进攻的重心引到上海,沿长江逐级抵抗消耗日军,最后退入西南大后方作持久抗战”绝不会是淞沪会战中国方面的主要战略目标。比较可信的是“拔除日本在上海的据点,围歼日本长江舰队,解除海岸线以内的日军威胁;展示南京政府的抗战决心,巩固领导地位;提振民心,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缓解华北抗战压力,确保武汉安全”。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南京政府并没有能够顾及战争失败的灾难性后果(经济基础被打垮,首都南京沦陷)。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日本的主攻方向是以平汉路为主的南北轴线。又为什么会随着中国的步调,将战争重心转移到中国东部,并最终进入以长江为主的东西轴线呢?这里面也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对于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布局来说,除了直接占领以外,还有打楔子。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就已经在大连、青岛、上海以及北平到山海关一线拥有了驻军的权利。这些驻军都先后在对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不可能轻易的放弃这些据点。在遭到中国军队攻击后组织增援和护卫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况且日本最后的南京围歼战在东线也必然要以攻克上海为前提。

  其次,东北和华北的军事成果基本上都是日本陆军的功劳,这对于耗资最多,战力超强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是一种折磨。而只有在中国东部沿海甚至逆长江而上作战,海军才有施展的机会。因此和一·二八事变一样,海军必然会全力支持在上海方向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再次,和一·二八事变一样,获得上海战役的胜利可以作为中日及日本和国际社会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再次通过“打二还一”的策略达到巩固华北战果的目的。

  再再次,日本当时也有观点认为,只要日本攻占江东平原和华南沿海城市,打掉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国就不可能再具备抗战的本钱。日本自东向西的层层推进,只可能不断压迫中国屈服。因此,中国西部的战略纵深并不是太值得担心的事。

  最后,对于一直以来战无不胜的日本皇军来说,淞沪战争的失败也是非常打击士气和民心。因此日本决定全力支援上海驻军。夺取淞沪战争的胜利。而随着参战部队的不断增加,日本在上海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易有效的组织撤退。因此也就越来越必须取得战争的胜利。

  淞沪会战规模空前。中国中央军几乎全部投入战斗,各地方军大量驰援。日本也不得不将华北方面军不断抽调到华东战场。虽然中国军队惨败,却在客观上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轴线。

  对于淞沪会战的意义,中国方面,达到了展示抗战决心,统一抗战力量,巩固南京政府绝对领导地位的目标,充分缓解了的华北军事压力的。但却没有实现解除海岸线以内日军威胁的目的。上海乃至随后整个江东平原的沦陷也造成了中国抗日力量的重大损失。不过这却让南京政府从穿鞋的变成了光脚的,从而彻底放弃了以东部沿海为抗战基地的幻想。而向西部的战略退缩却使中国的抗战局面绝处逢生了。

  日本方面,是将上海驻军这颗本该非常轻灵的棋子给走重了。从而导致不得不滚雪球式的不断向上海增兵,最终导致将战争的重心移到了东部。从可以灵活控制局部战争和全面战争的度,变为不得不和中国进行大决战了。

  不过在上海刚刚沦陷的时候,日本其实还有控制战争局面的机会。然而“打掉中国东部经济基础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的错误认识,让日本在这时依然没有选择“有所不为”的解决方案。从而一步步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