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集体男女跳的舞蹈:[转载]文革:知青歌——“文革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6:08
   论“文革黑歌”——(六)知青歌

                            作者:刘克思

                        来源:作者博客http://lks6964.blogchina.com/

 

“知青”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专有名词,并非“文革”产物。早在“文革”前,1955年至1965年十年间,就已经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下放到了农村。但是“知青歌”却是“文革”产物。


一、“知青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1968年底,毛泽东的一段“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再加上他以前的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随即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虽然当时的舆论一再强调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是为了使青年与工农相结合,是一项通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改造青年世界观、“反修防修”的战略性政治运动,其实不过是缓解十年动乱经济崩溃下的就业压力罢了。据查1968年至1975年底,中国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达1800万(含1967年和1968年两年中的近200万)人,在上山下乡中被送到农村过的知识青年将近占到城市人口的10%左右。

 

知青运动使得曾在“文革”中一度被称为“革命小将”,充满狂热的革命幻想的中学红卫兵们,骤然跌落到社会底层,沦落于苦难的深渊。农村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知青们迷上了境外“敌台”,国内电台那无趣可憎的“红色”“红歌”谁听?我是1974年下乡的,当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就是听“敌台”、听唱“黑歌”。如“美国之音”、英国的“BBC”,什么台湾的“自由中国之声”、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等。当时听“敌台”可是大罪会被判刑,城里墙上到处写着“严禁偷听敌台”,但知青远离都市,天高皇帝远,所以大胆公开地听,而农民不感兴趣更听不懂。我们从电波中特别是台湾和“苏修”对大陆知青广播节目中,知道了下放云南、新疆、内蒙、东北建设兵团等的知青许多比我们更苦更惨,也知道了沿海知青的大逃港潮,知道了比“红色中国”好得多的外面世界的精彩美好,更知道了所谓“上山下乡”“坚持乡村干革命”不敢显示于众的本意——不过是文革罪恶嫁祸的牺牲品。这就是所谓“红色”和“伟大”文革?因此,我们对现实严重不满,甚至变得“反动”——这真是绝妙的黑色幽默啊!生于红长于红听着唱着“红歌”、在“红色“革命”教育”下长大的知青这代人,却是在收听“敌台”、唱“黑歌”中思考反叛并真正成熟起来的。

 

农村、农民因生活极度贫困、劳动极其辛苦,精神与文化相应落后,思想意识愚昧保守,这与城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使知青对于农村、农民及官方当初吹嘘美化的一切有了真切的认识,对于故乡城市生活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在饱尝了人世的辛酸之后,知青--这些当年豪情满怀的“红卫兵”“红小兵”们,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毫无出路的前景,弥漫着强烈的失落感以及对“红色理想”的幻灭、困惑及沮丧颓唐,导致他们开始反思,对“文革”及“红歌”开始排斥,对“红歌”之外的文革中不分清红皂白统统贬为“靡靡之音”、“封资修”的“黑歌”开始渴望。心灵的真空需要填补,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内心感受需要倾吐宣泄与反叛。于是,知青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或部分拿来或老歌新唱或自编自创地传唱了许多与文革“红色”主旋律背道而驰、离经叛道的“黑歌(或称“黄歌”)”,当时知青的我们统称为“知青歌”。

 

“知青歌”,对比当时无休止的红色政治恐怖下那枯燥乏味的“语录诗词歌”、“万岁歌”、“造反歌”、“批判歌”等“红歌”来说,无异于是对社会与政治现实离经叛道的一种反动与反叛,无异于浑浊之中的一股清流一习清新之气。


二、“知青歌”创作产生的形式

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借酒浇愁”、“旧瓶装新酒”和“自酿自饮苦酒”。

 

1、“借酒浇愁”类

是知青寄寓着现实感受所吟唱的当时遭禁唱的抒情歌曲和外国歌曲。象中国抒情歌曲《芦笙恋歌》、《敖包相会》、《草原之歌》和外国爱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苏珊娜》、《山楂树》、《红河谷》等,以及《忆难忘》(俗称《蓝色的街灯》)、美国歌曲《老人河》、《老黑奴》,俄罗斯歌曲《三套车》,包括当时暗中传入的港台流行歌曲《苦的咖啡》、《你为何要离去》等。

 

2、“旧瓶装新酒”类

是借用已有的歌曲曲调自编填词,从而赋予了自己切实思想情感活动的一种“创作”形式,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知青的生活。“旧瓶装新酒”的“瓶”,其来源一般同“借酒浇愁”相似。随着知青对于上山下乡所在地方言和民歌的熟悉,借用当地民歌或“红歌”自己重新填词的,因流传广泛,流经到各地也有各地不同的填词或流传走样的。

 

3、“自酿自饮苦酒”类

则从作词到作曲,完全是由知青独立完成的,同上,有些流传广泛的歌,流经到各地也有流传走样或根据地方特色改动的。应该说,此类的“知青歌”,才是完全意义上由知青创作的歌曲。

 

除“借酒浇愁”的形式外,“旧瓶装新酒”和“自酿自饮苦酒”的“知青歌”,在分类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主要传播途径是非官方的民间口头流传和传抄为主要渠道;因种种原因,多不知作者姓名;在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有演唱者的即兴改编而产生的种种变体。所以填词改编和完全创作的这两类“知青歌”,应可纳入文革“新民歌”的范畴。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水乡的夜色,多么凄凉,我坐在煤油灯下,苦苦的思念我的爹娘。啊,娘想孩子孩子想娘,想念的泪水,像小河一样静静地往下淌。

 

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的绣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一定会到来……”

 

-----这就是那首著名的《南京知青之歌》(原名《我的家乡》),是南京的一位知青自创的。作者因此曾获“对现实极度不满”的反革命重罪而入了大狱甚至差点掉了脑袋(从最后一段歌词看,其实仍是很“红色”“革命”的)。此歌可说是知青自己的歌,当时全国知青几乎都会唱,故又被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只不过版本各不相同,许多地方的知青将其稍作地方特色的改动就被冠以某地知青之歌,如长春的就叫《长春知青之歌》,长沙的就叫《长沙知青之歌》等。


三、“知青歌”从思想内容上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离乡思亲歌。此类为最多。当初下乡时在车站码头上演过一幕幕壮观而又悲凉的场面:一边是胸戴大红花,红旗招展、鼓号齐鸣,车旁舷边则是爹娘的哭喊朋友的呜咽,是即将离别的恋人难舍难分的情怀,是背井离乡后心中极度的凄凉痛苦和难受。但许多哀婉不失悲壮,怅惘不失执着,甚至带有壮士般的悲壮。

 

《火车慢些走》(依《马儿你慢些走》改):“火车啊火车你慢些走,/让我再看一看亲爱的家乡,/带泪的双手,/挥也挥不够,/火车一声吼,/寂寞就上心头,/寂寞就上心头。/再见吧,亲爱的家乡!/再见吧,亲爱的爸妈!/流下多少眼泪,/说不尽的知心话,/拉住亲人的手,/我心里多难受,/眼泪就往下流……”

 

《广州知青歌》:“低头无言是那岸边的榕树,/奔腾鸣咽的是咆哮的珠江。/我俩穿行在铁路上,/多少话儿留在心上没有讲。/再见吧,亲爱的广州,/再见吧,可爱的姑娘。/明天就像江水一样,奔向远方,/还要回来还要回来,回到故乡。”

 

《告别故乡》:“坐上南下的火车,/告别了爹和娘。/含着眼泪别故乡,/儿把那往事想。/十七年的教和养,/到如今收回在泪水一场。/爹娘呵,/爹娘呵,/到如今收回在泪水一场。”

 

《异乡寒夜曲》:“离别到这里不知多少年哟/那留恋的家乡/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渺茫和辽阔。/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故乡的山河/清清的夜啊冷冷的风/明月向西落。/

星光黯淡独自披夜走哟/悄悄向远方/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凄凉和悲伤。/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故人的容颜/苦难的原野辛酸的泪水/莫要奔异乡”。

 

2、诉说苦难生活,对现实不满,发泄牢骚埋怨与无奈悲愤的。如《晚上七点钟》:“晚上七点钟/我们才收工/人家的白米饭弄得香喷喷/我走进屋里黑洞洞/饭还没弄哟我的妈妈呀……”

《命苦歌》:“命苦命苦命苦/命呀真正苦/才到16呀/读就没得读……自己养自己呀/衣服也没人补……”

《从北京到延安》:“……度一日如同一年/刨不完的荒草山/岂止是三条羊肠小路/吃水更艰艰难/三更就起身/半夜不能眠/没米没柴没油没盐/生活难熬煎。/

昨夜晚我梦见/妈妈坐在我身边/轻轻抚摸着孩儿的瘦脸/泪水洒胸前/孩儿来时多胖圆/如今瘦的可怜/睁开双眼四处一看/原来梦中见。/

 

中秋节月儿圆/我伴着朋友上山/小妹我与你远隔千里/从此难相见/往日多少欢乐/如今多么凄惨/你我的心情都一样/伤心后还要把活干……”


《四季歌》(老歌改词):“……秋季流浪的人归来/树叶它落满地/秋风吹来阵阵凉/世事记心上。/走在大街无人理/我内心多孤寂。/我的小妹呀!//冬季流浪的人归来/雪花它把地盖/你我鸳鸯两相离/相隔千万里。/不是我呀没良心/不是我不爱你,/我的小妹呀!”。

 

3、失意哀怨,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自诩为流浪汉、流氓或精神病患者,诙谐地调侃自己与不正常的社会。如《精神病患者》:“世上人,讥笑我,精神病患者,我的青春被埋没,有谁同情我?”。

 

《流浪汉》:“天色沉沉乌云滚滚/天底下走来一群流浪的人/他们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手里拖着一根打狗的棍……”

 

《我是穷知青》(改“红歌”《我是一个兵》):“我是个穷知青啊/游荡在大街上/谁敢小瞧我/怦怦就两拳。/我是个小流氓啊/口袋里没钞票……”

 

《偷鸡歌》:“深夜四处静悄悄/只有蚊子嗡嗡叫/心跳来到鸡窝旁/队长鼾声呼呼叫。/鸡婆你莫叫/快快进书包/队长队长你要原谅/知青的肚皮饿得谎。/我想吃鸡肉/我想喝鸡汤/身体是革命本钱/年轻人要营养。/从小没偷一颗糖/捡到钱包交校长/如今做了贼/回去怎么见爹和娘”。


《八月十五回城来》(改“红歌”《万岁毛主席》):“八月十五我回城来/回城去把岳母娘见/一手拿着糯米糍粑/一手提着老母鸡/岳母娘唉岳母娘啊/岳母娘夸我好女婿。/岳母娘好岳母娘好/我要娶你的女儿做妻/糯米糍粑是劳动得来的/老母鸡是我偷来的……”

 

4、阿哥阿妹、亲亲我我、情意绵绵“小资情调”的情歌。如:《妹莫忘记哥》:“满天的星星在沉睡/妹妹我要告诉你/亲爱的哥哥就要离开你/到那遥远的地方去/滚滚的泪水止不住/流在心窝里/不要忘记亲爱的哥哥/在那遥远地方等着你/”。以及苏联情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橄榄树》、《红莓花开》,和国内的《秋水伊人》、《草原之夜》、《婚誓》、《敖包相会》等。但失恋歌及痛苦的表白占有不少比重,如《知青回城来》:“知青人归来/青春已不在/爱情的花儿啊/它无水花不开/不是我呀不爱你/实在很无赖。/我的小妹啊!我的小妹啊/多想挽回你的爱/痴情永不该/我的小妹啊!我的小妹啊!”

 

5、淫秽露骨、不堪入耳的真正黄歌。如:《十次到你家》:“第一次到你家/你不在家呀/你妈妈说你上河边/洗呀么洗白菜……第四次到你家/你在家呀/我们俩个……第十次到你家/你在家呀/你怀里抱个胖娃娃/就是我的崽。”

 

《十不该》(根据北方某民歌改,以女性的口气唱):“一不该呀二不该/我不该偷偷摸摸把你爱/偷偷摸摸爱你也没有关系呀/你不该跑到我的家中来/三不该呀四不该/我不该让你坐到我床上来/坐到我床上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脱下我的衣服来……九不该呀十不该/最不该我还深深把你来爱/爱情路上有苦啊也有甜哪/总是不能忘却那曾经的爱。”

 

6、当时社会不能唱的古典勉志歌,如岳飞的《满江红》和《苏武牧羊》等:“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忍苦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一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定叫匈奴心惊胆战/共服汉臣威。”也有少量对“革命”美好憧憬、激情仍在燃烧的仿“红歌”。如《年轻的朋友你来自何方》:“年轻的朋友你来自何方?/我来自美丽的湘江之畔,/两岸高楼倒映水面上,/夜里一片灯火辉煌。/……年轻的朋友你不要悲伤,/要把青春献给党,/广阔天地锤炼红心,/让生命的火花永放光芒。”


四、“知青歌”的流传

“知青歌”流传广泛。因知青世界的口头禅是“天下知青一家”,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的“知青歌”相互传唱交流与汇合,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亿,几乎能流传到每个知青角落甚至是社会上,记得当年下乡后,我们知青点只要谁回城或去其他知青点串点回来,或是其他点的知青来串点,都会带来一首几首回来,然后全体便都会唱了。不管在哪,只要能听到或会唱几首“知青歌”,便能找到同志和战友。下乡几年,我会唱的“知青歌”竟有上百首,至今仍会唱许多,我们全体也都学会了口琴,有的还学会了吉他弹唱。“知青歌”这种“黑歌”,当时社会上其他人是不敢公开唱的,只有大胆放肆的知青才敢,我们出工时唱,收工时唱、散步时唱,睡觉时也唱;高兴唱,悲伤唱,心事重重以及对现实不满时更唱;集体聚合时高歌,孤独自怜时低吟;吼得激情如秦腔醉似摇滚,唱得泪涟涟悲切切恨悠悠。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痛哭痛骂、长叹长笑,一切的情感,所有的发泄,尽在“知青歌”声里。当时知青人人都会歌也都爱唱歌,其实,知青也就如今天的追星族和卡拉OK迷。

 

由于“知青歌”当时属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所禁止的领域,在当时的创作和流传都处于地下。文革期间,除了革命“红歌”和“样板戏”,对于其他所有中外歌曲包括抒情、爱情歌曲统称封、资、修“黑歌”、“黄歌”,甚至是“反动歌”,“知青歌”则更别说了,是会被作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或“阶级斗争新动向”而严格禁止的。记得我有次回城,情不自禁自顾自地低声哼了“知青歌”——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和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即受到我哥的严肃批评,说我变了竟敢唱“帝修反、封资修”的“黄色歌曲”了。哥只比我大岁多他那届没下乡全进了厂,当时他很红色很革命18岁便入党提了干。我回乡下后,他因此还特地写了封长信再次批评教育我,还写了首如当时火爆的红色长诗《理想之歌》差不多的长诗:《生活就是战斗》送我。

 

在当时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思想禁锢下,“知青歌”在城里是不能公开唱的,自然不可能发表或演出,多在农村的知青世界中靠传唱或手抄本半公开流传,加上地域和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各地知青往往只限于传唱各自不同的歌曲,因此不可能像当初一些造反派歌曲那样流行全国,造成广泛影响。有些地方,因知青歌曲中公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或是以受批判的老歌(如1930年代的电影歌曲《秋水伊人》,由文革中打成黑帮的著名曲作家贺渌汀作曲)重新填词而成,因而被当作“反动歌曲”或“黄色歌曲”加以追查批判,甚至定为“反革命案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述的《南京知青之歌》曾引起的轩然大波。

 

这首歌由江苏江浦县插队落户的南京市66届高中毕业生任毅,于1969年夏收之际创作,后很快由南京传入上海,又由上海知青带到了黑龙江。两年后,随着一些知青的入伍当兵,这首歌还流传到一些军营,只是歌名改成了《可爱的南京》等。不知经过什么渠道,这首歌传到了前苏联,“敌台”——苏联对华的“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当时我也曾常听)批判中国上山下乡的节目中曾播放。当年8月,任毅的一个因残疾而留城的同学,在安装半导体收音机进行调试时无意中听到了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任毅的这首歌,他赶紧告诉了任毅,任毅在第二天同一时间到他那里,果然收听到了由莫斯科广播电台播送的这首歌,苏方将它处理成男声小合唱,改名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一个月后,南京街头出现了批判该歌的大字报,称此歌“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因此引起了包括张春桥在内的中央主管意识形态人的高度重视。1970年2月19日夜,作者任毅因此被逮捕。4月28日,他被判死刑缓期2年执行,并作为枪决死囚的陪绑上过刑场“受教育”,后改处有期徒刑10年,直至1979年才获平反出狱。为了创作一首歌曲,几近送掉自己的生命,经受死刑“陪绑”的恐吓与精神折磨,最终坐了9年的牢,这恐怕在中外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五、“知青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知青歌”,可以说是当时一种“知青文化”,知青们自创的“知青歌”,在思想内涵及音乐艺术上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作为正值青春年少的知青们的心声直抒,情歌自然是知青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知青的情歌在歌词上大多比较纯真、朴实,少有乔饰。另外,由于没有为政治服务的功利目的,无需伪饰,比较真实地记录了知识青年由狂热到幻灭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真实的心灵的写照,有着丰富强烈的情感抒情性,往往率直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家乡亲人的真挚怀念之情和艰苦生活的真切体验,其中也包含着他们对往日的依恋和未来的希望。

 

“知青歌”可以说是文革后思想解放的先声,推动了最早的一种思想文化艺术的解放思潮,引发对文革对“红色”的一种反思、一种反叛、一种无情的针贬和大胆的批判,据说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事件”中许多就曾是知青或就是知青,而且导致七十年代末知青运动结束的也是知青(云南一女知青的惨死导致知青罢工示威请愿潮,还组织多批上京请愿团终导致该运动结束),因而可说知青及知青歌为后来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及社会基础。

 

“知青歌”,以其特有的哀歌悲吟,形成了对当时面目可憎的“斗斗斗,批批批”以及乌托邦式的“到处莺歌燕舞”的主流音乐的反叛。它的出现和存在,是对于文革文化专制主义肆虐中音乐反映现实虚假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也是知识青年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于生活现实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批判。作为时代的“不协和”音,它在真实地反映了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间的生活感受和心路历程的同时,也给当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压抑灰暗的心理提供了得以宣泄的窗口,从而起到了极大的调节、平衡作用。“知青歌”其实是对当时病态社会及其“红色”音乐的反叛与批判,它将“情感真实”这一音乐生命特质进行了复归。由此,也为文革以后中国音乐彻底摆脱文革中包括文革前“红歌”的那种以“高”、“硬”、“响”、“亮”来粉饰现实,虚假、畸形、极端地为政治服务的非正常路径,而悄悄地做了思想准备。

 

就是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知青歌”始终是耐人寻味的,它是中国现代音乐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属于一种新民歌。它不但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影响巨大,而且在之后对于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90年代《小芳》正式公开流传),也可说是日后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先声。虽然那些先声者有的没下过乡当过知青,但绝对是受了“知青歌”影响的。如80-90年代著名流行歌手韦唯,是1963年生人没当过知青,据说她就是在文革中从她下过乡爱好吉他的舅舅及舅舅的同学那里初次接触到并爱上了流行音乐的。“中国摇滚之父”“摇滚教父”崔健,1961年出生也没当过知青但经历了文革,他不可能没受“知青歌”的影响,不可能不极度反感文革及“红色”,否则不可能从80年代起就创作出那么多对现实反叛、特别是对“红色”反叛恶搞的作品,诸如:《一无所有》、《红旗下的蛋》、《一块红布》、《最后一枪》等,甚至恶搞式地演唱“红歌”《东方红》《南泥湾》等。

 

请看:《红旗下的蛋》:

“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现在机会到了可能知道该干什么/红旗还在飘扬没有固定方向/革命还在继续老头儿更有力量/钱在空中飘荡我们没有理想/虽然空气新鲜可看不见更远地方/虽然机会到了可胆量还是太小/我们的个性都是圆的/象红旗下的蛋/

头突然出来是多年的期待/挺胸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心里当然明白我们是谁的后代/无论行为好坏内心还是清白/权力在空中飘荡经常打在肩上/突然一个念头不再跟着别人乱走/虽然身体还软虽然只会叫喊/看那八九点钟的太阳/象红旗下的蛋/

肚子已经吃饱了脑子已经想开了/别说这是恩情永远报答不尽/我们不再是棋子儿走着别人划的御/自己想试着站一站走起来四处看看/现实象个石头精神象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妈妈仍然活着爸爸是个旗杆子/若问我们是什么红旗下的蛋”

 

再请看:《一块红布》:“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你问我还要去何方,我说要上你的路”

“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崔健说得多好啊,这就是“知青歌”的功劳!

“红旗还在飘扬/没有固定方向/革命还在继续/老头儿更有力量”——先见之明的崔健早就在调侃着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