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购医院管理:天津卫地名考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3:32
天津卫地名考证(一)
作者:谭汝为
作者简介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市语言文
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市修辞语用学
会会长等职。出版论著《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民俗文
化语汇通论》、《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近年来深入
研究天津地名文化,发表文章100余篇。

天津地名考:地名与唐王东征


  天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或称“唐王”)李世民东
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
民有关联。

  “挂甲寺”在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
庙。该寺建于隋末唐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挂甲寺碑记

》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
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
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
”、“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
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
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
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
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
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
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
中设帐房之处。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务-闾-坊


  在天津地名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通名,例如“务”、“闾”、“坊”等,本文对此
略作介绍。

  “务”原指旧时收税的关卡,现只用于地名,例如武清区的“河西务”,位于天津市
西北边缘,故有“津门首驿”之称。河西务原是北运河岸边一个收税的关所,辽代建村,
因位于白河(今北运河)西岸,故名。元代成为漕运要冲,到明代已成为京津之间重要商镇

武清区杨村附近还有“周家务”、“粜粮务”等。

  “闾”古代25家为一闾,因而“闾”又指里巷、邻里。“闾里”指乡里;“闾巷”指
小街道;“闾阎”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河东区李公楼街区有3个以“闾”为通名的里巷:“
贵德闾”、“宏德闾”和“武德闾”。复兴庄北街有“宏德闾”,李家台大街有“宏德西
闾”,均为1911年前后由房主郭某建房成巷,取大展宏图、仁德为本之意命名。“贵德闾
”在华昌大街北段西侧,1912年前后,房主叶姓在此建房成巷,取以德为贵之意命名。从
新开路东南段到华昌大街东北段,有10条以“武德闾”为名的街巷,分别从“一段”排序
至“十段”加以区分。1915年前后和1920年前后,由李姓房主分两次建房成巷,取其家匾
额“武彰其德”中“武德”二字为巷名。红桥区铃铛阁大街中段有“宝安闾”,约1936年
成巷,取吉祥平安之意命名。

  “坊”指里巷,多用于街巷名。和平区街巷名中就有几个以“坊”为专名者。“仰止
坊”在山西路西端南侧,1927年由庄静仁与日商合资建房成巷,因与“鸭子房”毗邻,遂
取其谐音以命今名。此名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愧为变俗为雅,化腐朽为神奇之命名
典范。“益友坊”在哈尔滨道东段南侧,1929年由房主路益祥建房成巷,并命今名。其中
含蕴“良师益友”之意,且取名中“益”字入名。“育文坊”在重庆道中段南侧,1939年
由房主庄东峰(字育文)建房成巷,以其字号为巷名。“建德坊”在贵阳路北段东侧,1939
年由房主徐世璋建房成巷,取《老子》中“建德”这个词为巷名。

  武清区北蔡村乡以东3公里的范围内,有几个以“羊坊”为名的村落,如刘羊坊、张羊
坊、苏羊坊、肖羊坊、韩羊坊、翁羊坊等。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批移民迁徙至此,
因移民昔日在元朝时,世代以养羊为业在官田定居,因而在此形成的新聚落则以“姓氏+
羊坊”为村名。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河北新区”地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的推进下,天津的近代教育、民族工业和市政设
施开发以及城市建设都得以发展。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天津成为直隶省省会后,开
始大量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文化进行城市建设,比如铁道、公交、电信、警察制度、公共图
书馆和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城市经济文化设施,在老城区和租界地之外(俗称“中国地”)
的地区,得以迅猛发展,使天津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和风貌。在当时所谓“中国地”
中发展最快的,就在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位于大经路的南端,即今大胡同西)及其周边地
区,全力打造
的“河北新区”。

  “河北新区”的范围大体是:以中央大道———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心,南起金钢
桥,北至北站,西至新开河,东到金钟河大街的大片地区,形成了由几十条道路组成的泾
渭分明、整齐划一的道路网。大经路为中央主干通衢,两侧为商业建筑,北接车站,南通
海河,拆除窑洼浮桥建造金钢桥,以与老城区连通。按照统一的现代城市规划,在新区的
中部建造公园———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在北部建造了植物园,在火车站旁设立邮局
,另建博物馆,办新式学校,建新政机构,使该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天津政治、文化中心


  其道路命名,开创了天津城区统一规范系列命名之先河:南北向辟出与大经路平行的
“二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六经路”,东西向则按照《千字
文》排序,以“纬”字为名———《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指命周兴嗣用1000个字编
写的小册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后来用为学童启蒙读本。其开头几句云:
“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律吕调阳,玉出昆冈。金生丽水,鳞潜羽
翔。”例如:天纬路、地纬路、宇纬路、宙纬路、日纬路、月纬路、辰纬路、宿纬路、律
纬路、吕纬路、调纬路、阳纬路、昆纬路、冈纬路、金纬路、翔纬路等。这种系列命名,
至今在全国颇具影响。

  河北新区不仅在道路命名上特色独具,而且随着大批民宅的陆续落成,里巷的系列命
名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许多里巷多摘取《诗经》、《论语》、《孟子》、《管子》
、《汉书》中儒家经典中的箴言名句来命名。文意典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

  “减河”与“引河”

  天津市全境有300余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除了海河水系主要支流之外,历代人工开
凿的“减河”、“引河”等数量很大。所谓“减河”,就是为了减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来

河道之外另开的通入海洋、湖泊、洼地或别的河流的河道。

  天津有独流减河、马厂减河、西减河、东减河等。独流减河是为引泄大清河和子牙河
洪水直接入海的人工河道,在静海县和西青区交界处,全长70公里。因起点在独流镇附近
,故名。“独流”在明代成为集镇,因大清河和子牙河在此合为一流,故名“独流”。马
厂减河流经静海县南部,清光绪元年至七年(1875~1881),为了减泄南运河洪水,灌溉水
稻,由海防提督周盛传率驻军分三次开挖而成,全长75公里。初名靳官屯减河,后因地近
青县马厂而改称今名。西减河、东减河都在东丽区,两河汇流后入金钟河。市区主要以泄
洪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渠,还有金钟河、新开河、卫津河等。金钟河在天津市东部,是为
引泄北运河洪水而人工开挖的河道,原河道西起旧三岔河口,流经河北区、东丽区、宁河
县,东至塘沽北塘入海。因河水湍急,入海处声如洪钟,故名,现河道长22公里,西起东
丽区何兴庄,经大毕庄、赤土乡,先后与新开河等交汇,于永和村北入永定新河。新开河
在城区北部,因金钟河上游段淤塞,清光绪七年(1881)在其北侧新开挖此河,故名,流经
河北、北辰两区,东至东丽区南孙庄入金钟河,长13公里。卫津河在天津市南部,是为宣
泄城区西南部雨水、沥水的人工河。光绪十六年(1890)开挖,以护卫天津城区免遭水患,故名。

1949年以后多次疏浚拓宽改造。北起红桥区,向南经和平、南开、
河西、西青,东折于津南区北赵庄北入海河,长约23公里。

  所谓“引河”,是指为引水灌溉而开挖的河道。月牙河在天津市中部,清雍正三年(1
725)开挖,引海河水屯垦,俗称“老河”。1959年疏浚拓宽,因其形如月牙而改称今名。
北起跃进路与北环铁路相交之西减河,南至东丽区吴嘴村南入海河,长14﹒4公里。此外,
还有北辰区的永金引河、郎园引河,东丽区的新地河,津南区的洪泥河、幸福河、十米河
,宁河县的西关引河,武清区的东狼窝引河,静海县的港团引河等。谭汝为




  洼淀名考

  天津大小洼淀,星罗棋布。传说古代天津有99个洼淀。所谓“洼”,就是凹陷的地方
;所谓“淀”,就是浅的湖泊。

  用于地名,人们对“洼”、“淀”并不陌生,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郭小川的《

团泊洼的秋天》都是广为传颂的名作。团泊洼位于静海县东部,在独流减河南侧,是独流
减河和马厂减河夹角间的沥水洼地,面积约193平方米,因洼内有团泊村而得名。团泊村在
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落四周低洼积水,船只在村边聚集停泊,故名“团泊”。

  大港区也有一个“白洋淀”,又名“小白洋淀”。位于北大港水库西北,何家洼北侧
,面积仅为2平方公里,因水清如镜而得名。距离市区较近的洼淀,是处于西青区东南部的
青泊洼和卫南洼。青泊洼的大致范围:在大寺乡青凝侯村以南,王稳庄乡大泊村以北,西
至独流减河,东至津港运河与大沽排污河的三角地带,面积约6平方公里。地势低洼易涝,
形成盐碱滩。因界于青凝侯和大泊村之间,故名“青泊洼”。卫南洼泛指天津旧城防以南
低洼地区,大致范围:东临卫津河,西至大沽排污河,南至大芦北口,北抵王兰庄,面积
约14平方公里。因处天津卫的南边,故名“卫南洼”。此地原有多处烧制砖瓦的窑场,因
大量采土,形成坑塘洼淀。1963年在此建立卫南洼农场,成为鱼米之乡。另外,还有北辰
区的三角淀、塌河淀,东丽区的南淀,西青区的东淀等。

  七里海,又名七里淀,位于宁河县西南部。为渤海形成的泻湖,面积57平方公里。因
南北宽约7里,潮白河洪水泛滥汇流于此,常年积水如海,故名。此处称之为“海”,并非
无根之谈。据《津门考古》载文:七里海南岸乐善村曾出土巨大的鳁鲸骨,在远古时如此
大型的海洋生物曾游憩至此,可见当时七里海水域浩淼无垠与深海相连的状况。另外,还
有蓟县的青甸洼、太河洼等,静海县的贾口洼、杨庄洼、金叵洼、八虎洼、古城洼、万军
套洼、唐家洼、莲花淀等,宝坻区的大钟庄洼、黄庄洼、里自沽洼、尔王庄洼、裤裆洼等
,武清区的牛镇洼、泗村店洼、甘桥洼、高场洼、夹道洼、牛角洼、大黄堡洼等。这些洼
淀大多是渤海变迁形成的泻湖。


  “场”指平坦的空地,其中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就是“打谷场”。天津就有
几处由“打谷场”而产生的地名。

  处于河北区东南部的“王串场”,泛指真理道以北至金钟河大街,红星路以西至丰恒
路这一区片。此地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
片大开洼。清朝前期,这里地旷人稀,农田和荒野交错,原属武清县,清雍正八年(1730)

属天津县。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时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
打谷场。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当地农民就租用这个谷场晾晒碾轧谷物。人们习称“王串场
”。此后这个谷场名逐渐演变成为河北区著名的区片名了。

  红桥区东南部有赵家场大街,北起北营门西马路,南至南运河北路,长约500米,约于
1920年建成。清朝初年有赵姓人家在此筑建打谷场,后渐成聚落,初名“赵家场大院”,
后住户增多,形成街道,故名“赵家场大街”。由这个赵姓谷场又派生出“赵家场河沿”
、“赵家场渡口”、“赵家场胡同”等。“赵家场河沿”原为土道,十分狭窄,后拓宽铺
成沥青路面,与各路段接顺,统称南运河北路。“赵家场胡同”约1880年成巷,因里巷北
口是赵家场摆渡而得名。

  红桥区南头窑附近有“场院街”,东南起椿树胡同,西北至南赵家胡同,长70米。约
于1782年后形成,因此地原为打谷场而得名。在南开区北部靶革当大街和南开五马路之间
有两条交叉的路,即“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所谓“华家场”,系天津著
名书法家华世奎家的菜园和谷场。1918年后有人在此建造房屋,逐渐形成里巷,初名“华
家场大街”。后以所处方位分别名为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在南马路和南门外大
街相交处西侧有“姚家下场大街”,不过这个“场”不是打谷场而是柴场。“姚家下场大
街”东起老塘子胡同,西至郭家胡同,长约320米,原为护城河岸,1901年拆城后,在此修
建阴沟,形成一条土路,曾名官沟街。1920年姚姓兄弟二人在此开设柴场,因卸柴场院地
势较低,故俗称“姚家下场”,后渐成聚落,故以柴场得名,由此又派生出“姚家下场胡
同”和“姚家下场横胡同”这两个里巷名。
天津地名考:“柴厂”地名



  近百年来,天津市民日常使用的燃料,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烧灶用柴禾,后来点炉
子用煤块儿、煤球儿、蜂窝煤,如今取暖用暖气、做饭用煤气。早年供应民间所用柴禾的
商店叫“柴场”,官府储存柴禾的场地叫“官柴厂”。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上就有“
官柴厂”的记载。但因“官柴”与“棺材”,在天津方言中读音相同,表意不吉,因而就
简称其为“官厂”了。


  当年“官厂”究竟什么样子?大概与《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草料场相
似吧!在南开区老地名中,西门南附近有“西官厂”,黄河道东段北侧有“东官厂”,就
指点着当年“官柴厂”的沧桑遗迹。南开区界内当年私人经营的“柴场”,多以姓氏为名
。例如北门里的“姚家下场大街”、“姚家下场胡同”、“姚家下场横胡同”等地名派生
于1920年姚家兄弟在此开设的一家柴场。黄河道东段南侧有“李家柴厂”,此处原为空地
,1905年李万有在此开设一座柴场,他将木材搭盖成简易平房租赁,形成胡同,仍以柴场
为名。

  老地名中,还有位于官沟大街和荣业大街交汇处的“杨家柴场胡同”、位于南开二马
路北端东侧的“陈家柴场胡同”。红桥区海光寺西街附近有“西柴厂胡同”,约1880年建
,原名“张达柴厂”,因重名1982年更为今名。河北区也有几个“柴厂”地名,如小树林
大街有“尚家柴厂北胡同”和“尚家柴厂南胡同”,早年此处亦为坟地,清末尚姓在此开
设柴厂,后柴场南北两侧各建房成巷,故而得名。兴隆街有“于厂大街”、“于厂胡同”
、“于厂下坡”等地名,皆因“于家柴厂”而得名。陈家沟子大街东段北侧有“柴厂胡同
”,因在原陈家柴厂旁的空地建房成巷,故名。

  河东区郑庄子大街附近有以“北柴场”派生的系列地名,如北柴场一条、二条、三条
、横条,北柴场大街等。1936年前后,张、赵两户在此经营柴草,因地处庄北故名“北柴
场”。后在此陆续建房成为几条里巷,故依序排名为一条、二条、三条、横条等。北柴场
大街原为河边堤埝,1980年铲平堤埝,建筑民居,形成大街,因临近北柴场而得名。




  天津水多、河多,自然桥梁、渡口就多。早年渡口可分为私渡、官渡和义渡三种。


  最早出现的是“私渡”,由民间营管,傍水村落一旦形成,摆渡就会自然设立。“官
渡”是官府为便利驿使往来而设立的。所谓“义渡”是由僧人募化或由地方商绅捐资修设
的。《天津通志》载: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三卫在西沽(城北三里)、晏公庙(河
北)、北马头(城北河下)、真武庙(城东北隅)、宝船口(城东南五里余)、大直沽(城东南十
里)
、寇家口(城东南十里余)等7处设立官渡。后年久废弛,至清初已无存。

  今赤峰桥所在地,原有“大同道渡口”。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
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
紫竹林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就是后来
的大同道渡口。码头初名“怡和码头”,后改称“颐中渡口”,1949年更名“大同道渡口
”。1981年10月建赤峰道桥取而代之,原名遂废。今大光明桥所在地,原有“大光明渡口
”,于清末光绪年间设立,初无名。1900年后因在俄租界内,故称“俄国桥渡口”。后因
临近大光明影院而得名。1983年大光明桥取而代之,原名废。

  “杨庄子渡口”是连接海河的渡口之一,西岸在河西区杨庄子大街东口,东岸在河东
区郑庄子北柴厂大街口。炮台渡口在红桥区耳闸南侧,子牙河上。清乾隆五年(1740年)设
立,由木船摆渡,时称“小渡口”。同治四年(1865年)在此修造炮台,于是改称“炮台渡
口”。清末民初因恒源纱厂在渡口北岸建立,故又名“恒源渡口”。河北区堤头前街南段
东北侧有“渡口胡同”,清末光绪年间成巷,因胡同口外为北运河堤头渡口,故名。“老
渡口胡同”位于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中段之南,原为北运河河边草地,临近摆渡口,故初名
“摆渡口胡同”。1981年更为现名。

  红桥区以“渡口”命名的街巷:老店大街有“旧渡口胡同”,1920年成巷,此地原为
南运河东岸摆渡口。运河改道后,建成街巷,故以“旧渡口”命名。邵公庄佟家楼河沿有
“摆渡口胡同”,因胡同南端临近渡口,故名。西沽大街东侧有胡同名“宣家渡”,约18
82年前后建,因附近有宣家渡口而得名。



北大关与西关

  “关”就是边界的门户:一、指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如关
口、关防等;二、指货物出口和入口收税的地方,如海关、关税等。天津市区带“关”字
的地名多数都与缴税有关。

  北大关,又名“天津钞关”。在明代上税须交“明钞”,就是当时发行的纸币,故收
税机构称为“钞关”。北大关就是坐落在城厢北门外,南运河畔浮桥北端的收税关口。《
天津通志》载:“清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日,天津钞关由河西务移驻天津,划归天津道
兼理。”为了利于天津关税收缴,健全并新建了一系列收税关所,是年,在南运河北岸甘
露寺(今河北大街南口西侧)设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钞关。《津门杂记》载:“天津钞关,
在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税银。”当时,由南运河进京的漕运
船只,必经北大关完税后才可通行。因北大关在所有的收税关口中规模最大,又位于天津
城以北地区,故名“北大关”。

  到了18世纪,北大关已发展成为天津商贸的中心地区。后作为区片地名的北大关,位
于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门外大街南运河交汇处一带。由“北大关”又派生出南运
河北岸“关上”与“关下”这一对地名。“关上”指河北大街南端西侧与南运河北路交汇
处一带,属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因地处北大关的上游而得名“关上”;“关下”指河北
大街与三条石大街交汇处东南侧一带,属三条石街道办事处,因地处北大关的下游而得名
“关下”。现在,关上与关下以河北大街划界,大街东部为关下,大街西部为关上。

  西关大街在红桥区南部,为红桥、南开两区的分界路。它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传说早
在天津设卫建城时就已形成。因与西门连接,且在此处设立收税的关口,故名“西关”。
由此又派生出西关外、西关西、西关外大街、西关北街、西关北胡同、西关北里等系列地
名。西关外大街西段与小西关大街相连,小西关得名也源自收税关口,因规模逊于西关而
命名。小西关也是红桥区的街道办事处之一。



天津地名考:数字缩略地名
  


  天津市区用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集中在河北区和和平区。河北区的数字缩略里巷
多引经据典,用儒家经典的箴言名句命名,追求古雅。例如黄纬路西南段,旧时有以数字
打头的几条里巷名,即二贤里、二极里、二宜里、三畏里、三多里等。

  1900年,由宝兴房产公司股东梁炎卿在这里建房成巷,如“二贤里”取意于古代两位
贤士伯夷、叔齐;“二极里”意即南极与北极;“二宜里”取自《诗经》“宜其家人,…
…宜其室家”;“三多里”取自古代吉祥语“多福、多寿、多子”。这些里巷现名“二贤
里”。“三畏里”取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黄纬路一带还有“二南里”,取自《诗经》15国风的“周南”和“召南”;“二顺里
”取自《三字经》“父子亲,夫妻顺”;“三益里”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三里”取自《三字经》的“三才”、“三光”、“
三纲”命名;“四勿里”,取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知里”取自《汉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宇纬路和宙纬路之间有“三
戒里”,其名出自《论语》“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四马路中
段有“四维里”,取自《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982年更名为“四美里”,即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山路中段有“五昌里”取自成语“五世其昌”


  和平区用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以个性化的具体内容命名。例如营口道“四宜里”
,因胡同由四条巷道组成,以四巷皆宜之意命名为“四宜里”。营口道有“三德里”,因
房产由三德堂经营,故把堂名命为里巷名。马场道“三盛里”以房主堂号“三盛堂”命名
。河南路“三育里”,因房主卫家开办三育学堂而得名。营口道与贵州路交口西南侧有“
三乐里”,1936年由乐氏姐弟三人建房成巷,取其姓氏及姐弟三人合建之意为巷名。南京
路与浙江路交口东北侧有“三才里”,因建成时由张、郭、金三姓合资经营房产,以三人
皆有才之意命名。

  芷江路“三义里”、汉阳道“三友里”、大理道“三友别墅”皆由三位好友筹资建房
成巷,故分别以“三人崇尚义气”和“三人友好相处”之寓意命名。长春道“四德里”,
1936年由四家钱庄合资翻修房屋,故取“四家德高望重之意”命为巷名。



天津地名考:“门”字地名(上)
  


  天津别名“津门”,就是首都的门户之意。天津以“门”命名的地点有多处。“门”
的地名来源于城门。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
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
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
命名 。

  北门外是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东门外濒临海河,驾舟东下可达大沽海口,饱览日出
壮丽景象;西门外一片绿树烟霭;南门外则是千顷稻田。明代“津门八景”的前四景,就
是对卫城四门风光的概括———“拱北遥岭”(北门)、“镇东晴旭”(东门)、“安西烟树
”(西门)、“定南禾风”(南门)。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
”、“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
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
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
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

  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
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
为一炉,令人击节。




天津地名考:“门”字地名(下)
  


  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
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
(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
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嘉庆六年(1881)重修。

  《天津通志·军事志》就标出了1881年重修后各座营门的方位。包括东西南北4个正营
门和10个偏营门。四个正营门就是:位于今唐家口附近的“寅宾门”(俗名正东门)、位于
善庆庵附近的“西成门”(今西营门)、位于海光寺南部的“来薰门”(今南营门)、位于红
桥附近的“拱辰门”(今北营门)。其他10个偏营门,按照东西南北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别
是位于小树林东北部的“镇远门”(俗称东营门)、位于今大营门东北部的“朝宗门”(俗称
直沽营门)、位于今大营门的“凝晖门”(俗称梁园营门,即今大营门)、位于今小营门的“
厚德门”(俗称小南门)、位于通小稍直口处的“三庆门”(俗称小西营门)、位于今芥园附
近的“顺轨门”(俗称西北营门)、位于今校场对河处的“保卫门”、位于今通大觉庵路的
“绥丰门”(俗称小北门)、位于今新开河窑洼附近的“翊运门”(俗称堤上门)、位于今北
站附近的“建魁门”(俗称东北营门)。

  今之“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西营门外”泛
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
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由此又派生出北营门地道、北营门东
马路、北营门外大街、营门东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号称有15座城门(实际无门
,为国民党市政府设军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门、仁爱门、信义门、和平门、建国门、
复兴门、中山门、中正门、民族门、民权门、民生门、胜利门、大同门、林森门、力行门


  这些所谓的“门”,现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国门”(河
西区平山道与紫金山路交会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附近)、“中山门”(河东区
津塘路和东兴路交会处)、“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会处)、“大同门”(
红桥区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会处)等。



天津地名考:“窑”名考
  


  天津市区带有“窑”字的地名比较多,如河西的“吴家窑”,红桥的“南头窑”,河
北的“金家窑”、“东西窑洼”,南开的“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
在地都是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吴家窑位于河西区西北部,跨河西、和平两区。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渐
成村落,始称“五家窑”。后因五户人家中吴姓居首,遂改称吴家窑。南头窑位于红桥区
南部,属南头窑街道办事处。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筑城需要大量砖瓦,于是在此地设
官窑烧砖。《新校天津卫志》记载:“天津卫右所烧造官窑五座,坐落西门外。”五座官
窑最南端的一座坐落此地,故名南头窑。清康熙年间,砖窑废弃,但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赵家窑是明朝弘治三年(1490)在城外择地建起的四座官办砖窑之一,专供修城使用。
由赵家窑又派生出赵家窑大街、赵家窑胡同等地名。东官场、西官厂处于南开区北部,属
西门南街道办事处。这里的“官场”并非《官场现形记》描述的官场,而是“官府开办的
烧砖窑厂”的缩略。此处原是官家烧砖的赵家窑场地,习称官场,后逐渐形成东西两条胡
同,分别名为东官场、西官场。

  金家窑位于河北区南部,也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城外择地建起的四座官办砖窑之一。砖
窑早已废弃,但金家窑大街这条路名却使用至今。窑洼位于河北区西南部,属鸿顺里街道
办事处。乾隆四年(1739)纂修的《天津县志》载:“大悲院在北门外河北窑洼,康熙八年
重建。”可见“窑洼”这个地名,早在康熙八年(1669)之前就存在了。后分为东、西窑洼
,并由此派生出东窑洼大街、西窑洼后街、东窑洼胡同、西窑洼胡同等地名。

  增兴窑位于东丽区月牙河东侧,属程林街道办事处。1930年天津粮商、增兴号米面庄
老板孙冰如在此购置大量土地,并建造一座砖窑,命名为增兴窑。后此地建成村落,遂以
增兴窑村为名。


天津地名考 津南五镇
  

  天津地名考津南五镇

  津南区有5个镇,即咸水沽镇、葛沽镇、小站镇、双港镇和八里台镇。

  津南区政府驻地咸水沽镇,地处海河(曾名沽河)下游,每当潮汐时海水可至此地,水
咸,当时居民在沽河两岸以汗水煮盐为生,故名。葛沽地处海河(沽河)下游,位于海河南
侧。北宋与辽对峙,在界河(今海河)上设置了150多个寨铺(军事据点),葛沽就是最东边的
一个。元代开通海运,此地为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的商埠码头。当时沽河舟船无数,桅樯
如林。因沽河滩涂葛草丛生,故名葛沽。

  小站原是斥卤之地,盐碱低洼,芦苇丛生。位于月牙河和马厂减河交汇处。清同治十
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提督周盛传率军驻青县马厂。不久奉命修筑新城炮台,为便
于往返,军队在马厂和新城之间修建了马新大道,全长70公里。沿途设驿站,每隔20公里
设一大站,每隔5公里设一小站。当时在道旁设一小站,此地原名叫北口子洼地,后以小站
取代了原名。

  双港在历史上处在宋辽交兵分界线上,后渐成村落。由于此地东靠老海河,南临赤龙
河,两条河在村东南形成港汊,故名双港。

  八里台在明永乐二年(1404)成村,当时有王、张、何、吕四姓居此。因距离北边的巨
葛村、西边的大韩村、南边的大孙庄各为八里,地势较高,故名。关于八里台命名理据还
有其他说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天津地名考:杨柳青和军粮城
  杨柳青位于天津西部,距天津市区14.5公里。子牙河和南运河穿镇而过,向东流入海
河,杨柳青年画使这座千年古镇名扬四海。

  古镇杨柳青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海滩沼泽,后黄河经此入海,沉淤大量
泥沙,渐成陆地。宋代之前,杨柳青的东北隅是三角淀(东淀),是子牙河、大清河的入海
之处,曾名“流口”,意为河流入海之口。后因子牙河、大清河两岸广植杨柳,有谐音为
“柳口”。《金史》记载:辽金时完颜咬住曾任柳口镇巡检。元代文人揭溪斯(1274—134
4)路过此地,写了一篇《杨柳青谣》,诗的前四句是“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燃烛河东光。”这首歌谣当时广为传颂,到元末明初,“柳口”
地名逐渐被“杨柳青”所取代。明代著名作家、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写过《泊
杨柳青》诗:“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军粮城是天津著名的古镇,位于东丽区东南部。据史料记载,唐朝时为了抵御奚、契
丹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以保证幽蓟地区军需物资供应,就在贝壳堤高地筑城设防。后此地
成为储藏、中转军粮的基地,遂名“军粮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天津地名考:水会街巷
  旧时天津城衙门、庙宇鳞次栉比,民居、商户参差稠密,因而火灾频仍,如著名的铃
铛阁就是被大火焚毁的。因而天津民众十分注意消防工作。“水会”就是天津民间自发组
成的义务消防组织,出现于清初,也称“水局”、“会所”。

  天津历史上第一家水会是同善救火会,坐落在河北柴家大坟。到了光绪初年,天津水
会发展到四十五个大局、三十五个分局,共80处,遍布全市各个居住区。水会章程规定:
遇火警以鸣锣传信,齐奔火场扑救,火熄则以缓锣退出。水会成员的救火行为纯属义务贡
献,他们为了保卫乡里,急公好义,舍生忘死,因而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诗人樊彬诗云:
“津门好,救火事匆匆,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华长卿诗云
:“柴堆火起烈风干,水局传锣指顾间;十万男儿争斗捷,火场同作战场看。”生动展现
了天津水会健儿在统一指挥下奔忙灭火的场景。

  据报载:2004年1月2日,本市地方史研究者在河北区粮店街发现了清末民初涌泉水局
旧址。涌泉水局是早年天津水局中四十五个大局之一。该水局最初为罩棚式建筑,内设摆
渡口脚行。民初扩建成两层楼房后,水局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河北区以水会为地名
的,有于厂大街中段的天安会所北胡同、天安会所东胡同和天安会所西胡同。“天安会所
”就是清光绪初年组建的民间救火组织,旧址为今于厂回民豆腐房。

  红桥区的水会地名,有如意庵大街的庚济胡同、吕祖堂北侧场院街的同议会所胡同、
复兴路南段西侧的沼济会所胡同等。上述胡同名皆由民间救火组织庚济会所、同议会所、
沼济会所而派生。红桥区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管界内有关于救火组织“挠钩会所”的系列
地名———挠钩会所大街、挠钩会所西街、挠钩会所后街、挠钩会所后胡同、挠钩会所南
胡同等。所谓“挠钩”,就是一种长柄的救火工具。南开区老城里拴马桩北胡同附近有一
条公善胡同,因巷内有公善救火会得名。河东区新开路附近的天善社大街,也是由救火会
派生命名的。(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风雨紫竹林
  


  “紫竹林”是天津老地名,如“紫竹林租界”、“紫竹林码头”、“紫竹林兵营”等
,在天津近代史上和天津民俗风情小说里,都赫赫有名。但“紫竹林”确切的遗址位于何
处呢?经考证,当年的“紫竹林”位于今和平区承德道与吉林路交口的东北侧。在清道光
年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记载:“紫竹林,故禅林也。附近居人,遂以名村。”可见
,紫竹林初为庙宇名,不久派生为聚落名,后为街名、地区名,最终湮没无闻。

  相传清康熙初年(1662),在此地建造了一座供奉观世音的紫竹林庙,正殿三间,两厢
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寺庙遗址就位于今承德道原市图书馆附近。嘉庆时期天津诗人梅
成栋曾赋诗:“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谁曾料想这个幽
雅静谧的村落,却成为天津近代史中风狂雨骤战云密布的焦点地带。

  紫竹林村北临海河,南临海大道,临近马家口,地处水路要冲、通衢要道,故而被侵
略者觊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
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紫竹林租界”。不
久,三国分别在天津强划租界。此后,租界当局在此大兴土木,筑路建房,设立领事,控
制海关,开设洋行,建立学校和医院,修筑码头兵营等。当时,紫竹林名气很大,今张自
忠路至营口道一段(即大沽北路),当时称为“紫竹林路”。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
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就是后来的大同道渡口。另外,法租界当局在赤峰道北
端建立了一座兵营,即法国营盘,俗称“紫竹林兵营”,就是今天的港务局职工宿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紫竹林庙被毁。后在寺庙旧址建造起一座大楼。不久,
义和团天津地区的首领张德成率部攻打紫竹林租界,激战一个月之久。1945年9月,日本侵
略军驻天津地区部队的投降仪式也是在紫竹林广场举行的。法国工部局的那座大楼,在抗
战胜利后曾为美军陆战队的指挥部,后改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斜街岔道-寺前庙后
  

  在天津市区,除了老城里周围的道路及其延伸线路之外,您几乎找不到一条正南正北
的大道。究其原因,一是地处九河下梢,河道不曲水不流,老城之外的建筑及街道皆沿河
修建,因而弯路斜街比比皆是;二是当初九国租界各行其是,各修自家路,休管他人行。
因而天津多数街道呈七扭八歪状。等到最后不得不把相邻之路连缀为一时,才发现居然出
现了这么多的岔道!简直是数不清的斜街岔道。

  天津街道通名,普遍采用南北向以“路”、东西向以“道”命名。但这只是规范初衷
抑或大体而言,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您看:两条原本平行的路,最后居然交叉成
路口;沿着某条街向前走,却走到相反的方向去。因而天津的丁字路口、五岔路口,乃至
六岔、七岔路口相当多。例如九十中学、天河医院附近地区,贵州路和西康路两条路竟然
交叉,在其交汇处又与常德道、大理道相交,形成六岔路口;佟楼附近,围堤道与马场道
两条道也竟然交叉,在其交汇处附近又与吴家窑大街、平山北道、宾馆路相交,也形成了
六岔路口;音乐厅、凯旋门大厦附近地区,南京路分别与浙江路、徐州道、江西路、合肥
道、南昌道、马场道、建设路等七条道路相交叉,这里简直成了盘陀路,布下了八卦阵。


  但凡土生土长的天津娃娃,几乎都缺乏严密的方向感。在表示方向概念时,他们习惯
用“前后左右”,不用“东西南北”。表现在天津地名上,就是带“前、后”方位词的街
巷名特别多,主要体现在“对称地名”上。所谓“对称地名”就是在原生地名的基础上产
生与之配对的新地名。例如和平区的前明德里-后明德里;河北区的前王家胡同-后王家胡
同;河西区的前大道-后大道、前尖山-后尖山、前庄大街-后庄大街;河东区的前街-后街
、前五段-后五段;红桥区的前河沿-后河沿、双庙前街-双庙后街、荣华前里-荣华后里、
礼堂前胡同-礼堂后胡同、土地庙前胡同-土地庙后胡同等。您甭管这成对街巷的朝向,以
“前”、“后”命名,表意明确又干脆利索!

  另一类型就是派生地名,例如红桥区有两个居委会都叫“寺前”,一个在春德街,另
一个在西沽。另如红桥区的黄姑庵前、龙王庙前,白寺后、会所后、民丰后、药王庙后、
如意庵后、胡家大楼后、黄家大墙后等。原生地名实体建筑的方位原本就不够端正,再细
分派生地名的东西南北,也是瞎掰,干脆以实体建筑的大门为视角基点,以坐落或前或后
来划分吧。


天津地名考:掩骨会、抬埋会和白骨塔
  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军人及家属是天津高度集中的群体。
另外,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农民,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
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
憎分明、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

  旧时天津城外西南一带旷野,是贫民随意埋葬亡人尸骨的“乱葬岗子”。因用苇席裹
尸或用劣质棺木,丧葬简陋,掩埋不深,引来野狗扒席撞棺,争食尸骨,致使枯骨嶙峋,
惨不忍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天津士绅华龙藻联合志同者,上书主管衙署获准,由官
府拨地200余亩,掩埋露骸,并在西关大街成立民间慈善组织———掩骨会,负责葬埋无人
收敛的尸体。《津门杂记》载:“掩骨会,在西门外,有义地数处,葬埋异地贫民,每年
春秋,并着人各处捡取暴露骨骸,以土掩埋。”今西营门大街东段南侧的掩骨会胡同和掩
骨会东胡同,就是当年掩骨会的旧址。另外,在南开炮台庄以西还建立了“南掩骨会”,
《津门保甲图》就标出这两个掩骨会的具体位置。红桥区河北大街中段西侧有抬埋会大街
,以及抬埋会前胡同和后胡同。所谓“抬埋会”,就是清朝后期民间成立的,专为一些鳏
寡孤独者和贫困无靠的人家料理丧事的组织。

  在广开四马路东侧曾有一座白骨塔,为收敛掩埋穷人尸骨用。塔为砖木结构,八层八
角,高8米余。这座白骨塔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时任天津知府的湖北籍人熊绎祖倡
导修建。同时发起成立“天泽会”,由商家绅士集资捐款,购置义地,以葬埋穷人尸骨。
该塔在民国六年(1917)被洪水冲毁,后重修。白骨塔四周空旷人稀,后成为刑场。1927年
,中共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在此英勇就义,时年不足30岁。后百姓逐渐在此建房成巷,逐
渐繁荣起来,白骨塔被围在居民居住区之中。1966年,该塔被拆除,建成民宅。(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以长度为地名
  


  河北区有几条标明空间距离的街巷名,如“九九胡同”、“百米胡同”、“一丈胡同
”、“六尺胡同”等。位于兴隆街中段北侧的刘家胡同,长99米、宽1.5米,“文革”时一
度改称“正阳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胡同之长度,更名为“九九胡同”。
于场大街北段的杨家胡同,长100米、宽2米,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胡同之长度,
更名为“百米胡同”。位于狮子林大街东端南侧有一条小胡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名
“陈家胡同”。1919年修房时,胡同加宽至一丈,又名“一丈胡同”,1982年更名为“晨
光胡同”。

  位于于场大街中段的小胡同,1927年测绘地图时丈量其宽度为6英尺,故命名为“六尺
胡同”。

  津南区有几条标明宽度的河,如“八米河”、“十米河”、“四丈河”等。标明长度
的地名,还有“十里河”(大港)、“千米桥”(大港)、“千里堤”(红桥)等。不过,“千
里堤”的长度只有一千多米,这个“千里”不过是夸张式的泛称罢了。

  静海县城关乡有“上三里”和“下三里”两个成对的村名。二村相邻,距离县城都是
3里,故名“上三里庄”和“下三里庄”,后简称为今名。蓟县下仓乡有村名“干八里”,
宋代成村,因村子有八里长的田地常干涸而得名。

  河北区中山路东北段西侧原有一里巷名曰“伊公里”,长202米、宽2.7米。您可别认
为这条胡同以“公里”计。此地原为苇坑,1910年湖北提学使齐耀珊建房出租。齐原籍为
吉林省伊通县,因名“伊公里”,意即“伊公(对齐耀珊的尊称)建造的里巷”。这个巷名
在音节切分上应读为“伊公-里”,如读为“伊-公里”,就闹笑话了!(谭汝为)

  


  


  天津的胡同集中在城厢地区以及红桥区、河北区等当年下层百姓聚落。进入20世纪,
随着民居建筑的发展,小街小巷就改用“里”“巷”的通名了。从命名的语义上分析,胡
同的命名比较随意、粗俗、口语色彩浓,注重显示地域外在的形象特点;而“里巷”的命
名则比较庄重、文雅,书面语色彩浓厚,注重突出内在的社会理想道德的追求。里巷命名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祝吉成语命名—南京路吉利大厦原址的大吉里、大利里取“大吉大利”意命名;治
安大街万庆里取“万象更新”的首字和“普天同庆”的尾字命名;陞安大街华荣里以“荣
华富贵”意命名。此类里巷还有福厚里(厚德载福)、宁康里(安宁康健)、益德里(益寿厚福
)等。

  以房产公司命名—开封道先农里以先农房产公司命名;和平路裕德里以裕德房产公司
命名;和平路吉庆里以吉庆房产公司命名;建物大街利津巷以利津房产公司命名;建物大
街庆有西里以庆有房产公司命名等。

  以人名命名—营口道桐寿里由严智桐、严智寿兄弟出资建造,各取名中一字命巷名。
庆善大街宝庆里由赵宝庆出资建造,以其名命名。和平路中孝里建成后卖给日本人中户川
孝造,将人名缩略为里巷名。此类命名还有惠铭里(高惠铭)、荣兴里(李荣兴)、信昌里(李
信昌)、珍明里(金珍明)、庆元里(孙庆元)、清惠里(周清惠)等。

  以企业、品牌命名—中山路与金钟路交口的达仁里是达仁堂制药厂的产业,也是达仁
学校故址。多伦道中原里是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的职工宿舍。荣安街信德里由信德银号
经理仝信权建造,以信德银号名命名。陞安大街双合里由双合车厂刘、李二人合资建造,
以其厂名命名。

  以房主堂号命名—荣安大街崇德里由赵家冰窖经理赵炳文出资建造,以其家“崇德堂
”命名;荣安大街惟善里由陆家出资建造,以其家“惟善堂”命名;陞安大街天顺里由交
通银行张副经理出资建造,以其家“天顺堂”命名。(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北洋”地名
  “北洋”地名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名词皆可与“洋”字搭配组成双音节词———作为近代的地理名词
,“西洋”兼指欧美两洲而言,“东洋”则专指日本。“南洋”既可指南太平洋地区,如
印尼诸岛等;又可指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具体说就是自江苏以南浙闽两广沿海及长江各
地。“北洋”则专指我国从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域。


  兼作政治名词的“南洋”、“北洋”,是从清咸丰十年(1861)开始的。是年,朝廷设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
臣(简称南洋大臣),分别掌管海防关政及中外交涉事宜。“北洋”在清末成为煊赫的词,
如“北洋三军”、“北洋军阀”、“北洋大学”等,都与天津有关。

  “北洋三军”即清末洋务运动产生的新式军队———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袁世凯集团冠以“北洋”,即由此而来。所谓“北洋军阀”,起家
于袁世凯1895年以来在小站操练的新建陆军六镇,后成为势力强大的封建军阀集团。1916
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系、皖系和奉系。

  北洋大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名北洋西学堂。1902年迁至西沽,改名北
洋大学堂。1911年后改称北洋大学校。1914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51年与河北工学院合
并,更名为天津大学。李鸿章、袁世凯在天津建立了一系列以“北洋”冠名的新式学校,
如:北洋水师学堂(今东局子)、北洋陆军讲武堂(今韩家墅)、北洋武备学堂(今韩家墅)、
北洋法政学堂(今志成道)、北洋女师学堂(今美术学院)、北洋师范学堂(今志成道中学)、
北洋军医学堂(今黄纬路)、北洋巡警学堂(今河北堤头)等。

  派生地名也有层级性,例如由北洋大学派生北洋桥,由北洋桥又派生出北洋里等。北
洋桥是横跨北运河并连接红桥、河北两区的重要通道,原为木桥,1930年由北洋大学土木
系师生设计建造,名“北洋大桥”。1937年废弃,在其南侧另建一座木桥,沿用其名。19
51年在旧址重建钢筋混凝土桥,命名“北洋桥”。北洋胡同在河北区天泰路中段西侧,原
名杨家大院,后因重名改为“北洋胡同”,因临近北洋桥而得名。

  至于河西区的“北洋里”则派生于北洋纱厂。北洋里位于河西区南北大街北段西侧,
1925年建房成巷,始名东宝兴里。1951年北洋纱厂购置此地房产建筑职工宿舍,故名“北
洋里”。附近的“北洋工房”、“北洋新里”等巷名,亦由北洋纱厂派生。(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五大道风情
  


  其实,“五大道”并非一个正式的地名,只是流传甚广的俗称。它坐落在和平区体育
馆街,地域范围是马场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五
大道位于原先的英租界内。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使这里
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五大道”驰名海内外,但具体指哪五条道,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指马场道、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另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
成都道。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
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
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使五大道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
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从1919年至1926年,在这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
海河的淤泥填垫洼地修建道路。重庆道于1922年建成,当时名爱丁堡道、剑桥道;1929年
,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先后建成;但当时却被命名为英国街名——
—大理道当时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叫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叫科伦坡道,重庆道当时叫
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叫伦敦路。

  五大道地区的地名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
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
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
港大楼、马场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育文坊等。(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从浮桥到铁桥
  


  清代“天津八景”中,与“水”有关的就有六景:“三水中分”(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叉
河口)、“溟波浴日”(海河入海口处观赏日出)、“洋艘骈津”(闽粤沿海商船载运洋广杂
货抵达津门)、“广厦舟屯”(建造在海河东岸的皇船坞)、“西淀渔歌”(城北大片淀沽的
水上景色)、“浮梁驰渡”(浮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渠交叉纵横,渡口鳞次栉比,在要冲繁华之处则以大船连接形
成浮桥以便通行。天津卫最早的桥梁就是“浮桥”,例如通往京师的“西沽浮桥”建于17
12年,迄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另如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
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洼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
“老龙头浮桥”等。

  1888年,李鸿章以天津巡盐御使署为行辕,将临近署东院门口的浮桥,改建为可以开
启闭合的西式铁桥,就是由英国技师在北大关修建的“金华桥”,成为天津第一座钢结构
桥梁,俗称“老铁桥”。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后,将浮桥
改为铁桥,先后建造了横跨海河的3座铁桥———金钢桥、金汤桥、万国桥。1902年,在“
老龙头浮桥”旧址修造了铁桥“万国桥”,1926年旧桥废,在其上游建大型铁桥,原名“
中正桥”,俗称“法国桥”,1949年改为今名“解放桥”。1903年,在联结今大胡同和中
山路的海河上修造了钢结构桥梁,取代了窑洼浮桥,命名为“金钢桥”,取其“坚如金钢
”之意。1906年,在东浮桥所在地建造了另一座铁桥“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


  海河上的老铁桥,不仅数量多而且皆为开合桥。合时桥上可驰车,开时桥下可行船,
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津门开合铁桥具有多种开合结构形式,
如老金钢桥和万国桥(解放桥)属于吊旋桥,金汤桥属于旋转桥,金华桥属于平拖桥等。







天津地名考
  


  老天津卫用所在地特殊标志物为街巷命名的也很为多见,包括用房子、牌坊、牌楼、
窝棚、水井等各种各类的小型建筑物命名。

  例如:以房子命名———瓦房胡同、新瓦房胡同、红房子胡同、白房子胡同、土房子
北院、新平房东街等;以牌坊、牌楼、窝棚等命名———牌坊胡同、牌楼胡同、影壁后胡
同、照壁胡同、窝棚胡同、义园前窝铺等;以水井命名———洋井胡同等;以其他物品命
名———电线杆子胡同、水车胡同、石狮子胡同、大狮子胡同、小狮子胡同、马桩胡同、
拴马桩胡同、金鱼池胡同、邓家鱼池胡同、藤萝架胡同、倭瓜园胡同等。

  天津胡同以植物命名者很多见。以“林”为名的地名,以位于河北区南部的“小树林
”最为著名。另如:西青道附近的张家树林大街、北运河东岸的孟家树林大街、旱桥附近
的北竹林大街、大沽南路的柳林路、挂甲寺附近的丛林胡同、贵阳路的植林里等。

  以“树”命名的地名———东门里的大树胡同、金华园大街的北大树胡同、河北粮店
后街的贾家大树胡同。另如:大树李胡同、四棵树胡同、杨树胡同、槐树胡同、椿树胡同
、榆树里、劲松楼、松树里、松柏巷、大翠柏村、柳荫路、三槐里、槐荫里、树槐里、黄
杨里、绿杨里、绿杨村、桐荫里等。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荷园里、花莲里、翠竹里、竹山路、竹林里、竹荫里、竹园
里、芝兰里、葵花里、山菊里等。这些绿意盎然的街巷命名,昭示出天津人浓厚的环保意
识以及对美化家居环境的历史追求。

  总之,这些地名突出了胡同环境中与众不同的标志物,特征突出,豁然醒目,语言通
俗,明白晓畅,便于记忆,易于寻找。

天津地名考:胡同的通名
  天津大街小巷以“胡同”作通名的,约占街巷地名总数的60%以上。凡用“胡同”作
通名的里巷,都比较狭窄,人口稠密,两侧多为平房。

  本文所说的“胡同”,并不只局限于直接标明“胡同”的地名,还包括以“街”、“
巷”、“小马路”、“里”、“条”、“村(邨)”等为通名的街巷,数量很多,例如:街
———官沟街、丁字街、兴隆街、北横西街、玉川居后街、南北小街等;小马路———三
条石 小马路、放生院小马路等;里———平顺里、祥安里、嘉庆里、喜康里、育婴里、四
箴南里等;巷———德华巷、东平巷、永安巷、兆佳巷、竹竿巷、草场北巷等;条———
姚台一条、前庄七条、北竹林五条、新官汛二条、十家房六条等;村(邨)———安乐村、
尚友村、储汇邨、大兴邨、松月邨、建设邨等。

  较为少见的就是以“坊”、“闾”、“衖”、“堡”等为通名的街巷了,例如:“仰
止坊”、“育文坊”、“益友坊”,“宝安闾”、“武德闾”、“贵德闾”、“宏德闾”
、“忠胜闾”,“公会衖”、“明德堡”等。

  其他通名还“大坑”、“上坡”、“河沿”、“大院”、“弯子”、“栅栏”、“别
墅”、“大门”、“小房子”等,例如“薛家大坑”、“小于庄上坡”、“小口河沿”、
“先农大院”、“西大弯子”、“沈家栅栏”、“三友别墅”、“权家大门”、“凌家小
房子”等。就拿通名“大门”来说,也可以有多种小变其格的变通,例如可以用“门前”
———方家门前、“后门”———徐家后门、“门口”———营门口大街、“门坎”——
—石头门坎等等。

  注:“闾”:音“吕”,意为“里巷、邻里”、“里巷的门”。

  “衖”:音“向”,通“巷”。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地名的谐音改造
  

如果对现今一些地名刨根问底地追究一番,就可得知:有相当数量的地名是前人为了
避俗求雅,而对原地名加以谐音改造形成的。

  例如河东区“张达庄”,原名“张鞑庄”,明永乐年间建村,后演化为“张达庄”。
武清区南蔡村乡有个达村,元朝时因该村是蒙古族官吏聚居之处,故称“鞑子村”,后谐
音为“达子村”,1984年更名为“达村”。西青区南运河南岸的“稍直口”,元朝末年,
元人 在此设一渡口,附近居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命名为“稍直口”。
武清区有一个村庄叫“东粮窝”,原名“东狼尔窝”,后雅化为今名。静海县“满意庄”
原名“蛮子营”,明永乐年间建村时,此处驻军,且多为南方人,故以此为名。1982年,
改为“满意庄”。这种变俗为雅的地名改造,确实是当地民众的创造。武清区白古屯乡有
“骚子营”,元代成村,因聚落附近驻扎着元朝兵营而得名;后更名为“稍子营”。武清
区黄花店乡有“罗古判”村,传说明朝初年一潘姓驼背人在此定居,后渐成聚落,称“罗
锅潘”村,后谐音雅化为今名。武清区豆张庄乡有村名“眷兹”,此地在元朝时是军队圈
养军马之处,明朝洪武年间安置移民成为村落,名为“圈子村”,后演化为“眷子”,民
国初年谐音为今名。静海县东施古乡,宋代成村,因当地有尼姑庵,以庵作为村名,冠以
方位,名“东师姑”庄,后谐音为“东施古”。

  把粗俗地名谐音为雅名殊为多见,如静海县东双塘乡有“朴楼”村,其实该村原名“
破楼”。因明永乐年间有孙姓迁至此地,建楼定居,后楼房年久失修,人称破楼,后谐音
演化为“朴楼”。蓟县的孙侯庄、老曲庄、胡里岗、年余谷,取名都不俗气,尤其是“年
余谷”,含有年年有余粮的美好寓意。可您却想不到这四个村落的原名,却是“孙猴儿庄
”、“老鼠庄”、“狐狸岗”、“鮎鱼沽”。

  可见在地名改造中,谐音所具有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对原有的粗俗地名加以改造
,是城市管理(包括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的具体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文
化素质和审美品位提高的标志,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津地名考:水阁、县阁、玉皇阁
  


  因受方言影响,一些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读音,譬如南开区的水阁、县阁、玉皇阁
等地名中的“阁”字,都不读gě,而读gǎo。

  水阁位于南开区东北部、旧城东门外。水阁大街东起张自忠路,西至东马路,300多米
长,是连接城里与海河的重要通道。这条街建于元代,街西段曾名“磨盘街”,清道光年
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就标有这个街名。由于天津老城里没有河渠,也没有甜水井,当时
居民每日须出东门到海河去挑水或用独轮车运水。挑水运水的人流必经此路,因而造成道
路泥泞难行,给穿过大街的人带来麻烦。1763年,在大街的中段建造了一座过街楼阁,名
“观音阁”,因这是在运水道路上建造的“阁”,俗称为“水阁”,而该街就被约定俗成
地统称“水阁大街”了。以此派生命名的,还有附近的“水阁楼”、“水阁医院”等。


  县阁位于南开区东北部、鼓楼东北,旧仓厫基址。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
雍正九年(1731)朝廷又将天津直隶州升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县,遂在此地设天津县公署
衙门,就是“县阁”。府、县两级公署衙门同在一城之内。由“县阁”又派生出“县阁前
街”、“县阁北胡同”、“县阁北实胡同”、“县阁东胡同”等系列街名。

  玉皇阁位于南开区老城东北角外,在玉皇阁大街西侧、玉皇阁小学教学楼后,坐西面
东,面临海河。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建筑群,也是
天津市区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这个建筑群从东到西,原有旗杆、牌楼、山门、前殿、
清虚阁、三清殿等,现仅存一座清虚阁。清虚阁是玉皇阁的主体建筑,建于1.35米的砖石
台基上,为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上层檐出为木栏杆回廊环抱,地域宽敞,可凭栏远眺。雍
正初年在天津任盐官的鲁之裕写的《玉皇阁》诗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
汇午,一镜水涵空。”写出玉皇阁巍峨高耸,视野开阔,以及海河平如明镜,百舸争流的
景象。

  昔日在玉皇阁每年举行两项大型的民俗活动,一是在正月初八“祭星”,以祈福求顺
;二是在九月初九“攒斗”,以消病免灾。更为热闹的是———明清时期,这里还是天津
人重阳登高胜地。后因建筑古朽失修,1956年被拆除,在旧址建成玉皇阁小学。仅存的清
虚阁迄今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地名考:寺庙地名
  天津地区在历史上存有多种宗教,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
教等。五六十年以前,天津城内有寺庙近百座,“大悲院”、“天后宫”、“吕祖堂”、
“清真大寺”等都是著名的宗教庙宇。

  南开区老城里长仅1华里的二道街,当年就有5座寺庙,即“韦驮庙”、“药王庙”、
“行宫庙”、“弥勒庵”和“关帝庙”。各种宗教寺庙本身就是令人注目的独特建筑,往
往 成为某一个地区的典型标志物,对附近地区的村庄、街道、胡同命名,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把寺庙名作为村庄聚落的名字,这在地名语言形式
上属于转类地名。例如市区的“海光寺”、“挂甲寺”、“大寺”、“白庙”等已成为某
一地域的名称;再如北辰区的“桃花寺”,汉沽区的“火神庙”、“铁神庙”、“大神堂
”,宝坻县的“娘娘庙”、“焦山寺”等,都是以寺庙名直接作为村名的。第二种情况是
由寺庙派生的地名,例如河北区的“娘娘庙前街”因位于“娘娘庙”前而得名;河东区的
“玄帝庙大街”因“玄帝庙”得名。

  另如河西区土城的“药王庙胡同”;南开区的“清化祠大街”、“草厂庵胡同”、“
古教胡同”、“天齐庙大街”,东南角的“水月庵胡同”,南门里的“涌泉寺胡同”,西
门里的“城隍庙街”,东北角的“三义庙街”;红桥区的“慈惠寺大街”、“韦驮庙大街
”、“双忠庙大街”、“如意庵大街”、“大王庙后街”、“红塔寺大道”、“文昌宫大
街”;北辰区天穆镇的“天齐庙大街”等,这些地名都反映出当年宗教活动的情况。

天津地名考--北阁、南阁、铃铛阁
  
  天津地名中“阁”不读gě,而读为gǎo的还有红桥区的北阁、南阁和铃铛阁。

  红桥地名有“南北二阁”。北阁位于红桥区东南部,在西南城角以北,小伙巷北端,
因此地原有一座过街的观音阁而得名。与“北阁”相对的是“南阁”,旧址位于红桥区南
部今太平街东端。南阁、北阁的楼阁虽已不复存在,但北阁西街、北阁东街、北阁小学、
南阁西街等地名,却隐约指点着两座楼阁的沧桑遗迹。

  说到“南阁”,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个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故事。清咸丰八年五月上旬至
中旬,奉命赴津议和的大学士桂良等代表清廷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使者,在天津海
光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但天津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却毫未减退。“五月三
十日,一群沙俄水兵窜至西北城角南阁一带骚扰,当地居民800余人手执刀枪器械严阵以待
,沙俄水兵被吓得狼狈离去。”(《天津大辞典》793页)

  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
画栋,庄严古朴。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
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天津民间流传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
ǎo)。”在普通市民的口语中,“铃铛阁”大有名气,而“藏经阁”这个正式名称却无人
知晓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经阁一律统称“铃铛阁”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
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
书遭焚毁。光绪二十七年,在铃铛阁旧址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
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早已焚毁了100多年,但这个名字却长久流传下去,因为由它派生出诸如铃铛阁
大街、铃铛阁北胡同、铃铛阁大胡同、铃铛阁西胡同、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小学、铃铛阁
街道办事处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红桥区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关大街之间,原有一条
阁(gǎo)外大街,这个“阁”是指供奉观音的过街楼阁。这条街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9
95年拆除,建成芥园道。



天津地名考 “祠堂”地名
  天津市区有不少以祠堂命名的地名,在地名语言形式上属于派生地名。所谓“派生地
名”,就是以一个主要地名为中心而发展衍化出的新地名,例如“王串场三号路”“中纺
前街”,是由“王串场”“中纺七厂”派生而来。

  天津市以祠堂命名的街名和胡同名为数不少,例如红桥区的“张公祠前街”(张公祠系
直隶总督张树声祠堂)、“周公祠西街”(周公祠系清代提督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的祠堂)、
“僧王祠胡同”(僧王祠系清统兵大臣僧格林沁祠堂);河北区的“李公祠大街”(李公祠系
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祠堂)、“马公祠胡同”(马公祠系清直隶提督马玉昆祠堂);南开区的“
张家祠堂胡同”(张家祠堂系清人张锦文即“海张五”的家祠)、“丁公祠小马路”(丁公祠
系清直隶按察使丁寿昌的祠堂)、“乡祠东街”(浙江乡祠)、“清修院胡同”(清修院系“
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李春城建的家祠)等。

  上述祠堂建筑都早已拆除,但因以派生的地名却依然存在,反映出这些历史祠堂的印
迹。南开区府署街“鲍公祠胡同”,是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但这个“鲍公”却是讹传。此
地原有“报功祠”,为纪念明天津道毛恺所建,后民间谐音讹传为“鲍公祠”。


“沽”名考(上)

  天津别名“津沽”,海河别名“沽河”、“沽水”。天津号称七十二沽,商务印书馆
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十二沽,河北水名,今在天津者二十一沽
,曰丁字沽、东沽、西沽、三叉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
塘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
沽。此二十一沽,从西潞河名也。余者皆在宝坻、宁河两县境。”

  天津带“沽”字的地名数量很多,例如区名有“塘沽”、“汉沽”,市区街道办事处
、郊县镇一级的地名中,就有“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
”、“葛沽”等,达10个之多。

  塘沽在明代中叶是一个渔村,原名“塘二沽”,清同治十年(1871年)改今名。汉沽原
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自古为产盐之地,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
,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大沽在塘沽区东部,大沽口西南岸。东临渤海湾,北隔海
河与塘沽相望。北宋时成陆,元末始有人烟,初名“花儿寨”,明初改称“草头沽”。明
嘉靖年间,山东省大沽河一带移民迁居此地,故改名“大沽”。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村
子中部建海神庙,遂以庙为界,庙西称为“西大沽”,庙东称为“东大沽”。大沽在历史
上是海防要地,明、清两代均在此屯兵驻防,构筑炮台。现存“海”字炮台,为全国文物
保护单位。大沽口位于塘沽区东部,为海河入海口,又名“海河口”、“海门”。北宋时
,海河由津南的泥沽入海,当时称为“泥沽海口”。后海岸线随河口东移,明嘉靖年间以
其南临大沽而改名为“大沽海口”。1985年定为“大沽口”。

  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列出了在宝坻县的二十九沽,在宁河县的二十二沽
。这些沽名在今日多数仍存在,如宝坻的八道沽、北里自沽、甸沽、菱角沽,宁河的捷道
沽、中兴沽、麦穗沽、大北涧沽等。


 地名的方言

  读音因受方言影响,有不少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方言读音,譬如“水阁大街”、“
玉皇阁”、“铃铛阁”、“北阁”等地名中的“阁”字,不读gě,而读gǎo。

  再如“港”字,在“天津新港”、“北大港”等较大的地名,或“香港路”、“香港
大楼”等借用地名里,“港”读为gǎng;而在“双港”、“小港”等较小的地名里,“港
”读为jiǎng。有一些地名属于错读音,例如北辰区“宜兴埠”的“埠”字,应读bù,却
习惯性地误读为fǔ;“东甡里”的“甡”字,应读为shēn,却习惯性地误读为shēng。
这是历史形成的状况,没法改变。

  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读法。比如田家庄、刘家庄,
侯家台、姚家台,霍家嘴、梁家嘴等三字地名;第二种读法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
加儿化,读为———田庄儿、刘庄儿,侯台儿、姚台儿,霍嘴儿、梁嘴儿等;第三种读法
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子”,读为———田庄子、刘庄子,侯台子、姚台子,
霍嘴子、梁嘴子等。

  再如陈家沟、马家口、吴家窑、黄家花园、石家大院等地名,在读时应儿化,但不能
去掉“家”字———陈家沟儿、马家口儿、吴家窑儿、黄家花园儿、石家大院儿等。有些
地名可以去掉“家”字后,加儿化,例如佟家楼、唐家口、姜家井等也可读为———佟楼
儿、唐口儿、姜井儿等。




堤”字街区名(图)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依海河而立,靠海河而兴。城区内还有南运河、北运河、
子牙河、卫津河、新开河等流淌在城市的各个方位,构成了都市丰富多彩的水韵,也成就
了“九河下梢”的历史美誉。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带“堤”字的街区名称
特别多,如“王顶堤”、“围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

  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
“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
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
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
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

  现在,作为区片名的王顶堤,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居民住宅区。由“王顶堤”又产生
了“王顶堤大街”、“堤南道”、“堤新街”、“堤北里”、“堤中胡同”等系列地名。


  围堤道位于河西区中部偏西,是中环线上的一条交通要道,长2740米,建于1952年,
因此处原为防洪而建造的围堤,故名。千里堤现为路名,位于红桥区西北部,东北起唐家
湾大道,西南至光荣道,长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
清乾隆年间,堤长2500米,宽约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运河汛期泛滥,为护卫津
城而建造的一条围堤,在当时就属于一项重大的工程了。传说围堤建成后,乾隆亲临视察
,望着巨龙长堤说:“金堤千里,吾其赖之!”故名“千里堤”。

  桃花堤大道位于红桥区东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园,长约200米,建
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运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树而得名。每至仲春,这里桃花烂漫,柳絮
翻飞,旖旎春色引来无数游客诗人前来观赏。在这里,康熙、乾隆分别留下了吟咏桃花的
诗作。







天津地名考:地名谐音改造
  对粗俗地名进行谐音改造,是地名规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中国台湾省把“鸡
笼”改为“基隆”,把“牛屎崎”改为“御使里”,把“番婆里”改为“蟠桃里”等;北
京市把“屎壳郎胡同”、“闷葫芦胡同”、“东江米巷”分别改名为“时刻亮胡同”、“
蒙福禄胡同”、“东交民巷”等。以上这些都是地名谐音改造成功的例证,为社会语言学
家津津乐道。

  其实,天津旧地名的谐音改造同样也有很多典型的例证。例如“狗尾巴胡同”改为“
沟尾胡同”,“洋井胡同”改为“远景胡同”等。天津地名的谐音演变有不少典型的例证
,例如红桥区“西于庄”原名“西鱼庄”;河西区“灰堆”原名“灰堤”,“土城”原名
“土塍(音‘成’)围村”,“贺家口”原名“河闸口”;南开区“西湖村”原名“徐胡圈
”,河东“娄庄子”原名“楼庄”;西青区“王兰庄”,原名“王来庄”;北辰区“喜逢
台”,原名“栖凤台”;“宜兴埠”初名“渔家铺”,后取吉庆有余之意改称“余兴埠”
,最后定名为“宜兴埠”;西青区“梨园头”,原名“梨园坨”;静海县“大瓦头”原名
“大洼头”,“王二庄”原名“望儿庄”等等。

  有些地名的谐音演变形成了有趣的故事。例如蓟县“邦均镇”在战国时已形成聚落。
传说在秦国施行变法的商鞅,曾在此宿店,得名“商君店”。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其名“
商君”谐音“伤军”犯忌,遂改名为“邦军店”,民俗演化成“邦均店”,后为镇名。宝
坻县有“南仁浮乡”,宋代成村,民间传说杨六郎在这里与大刀王怀女交战,战败被俘,
王威逼杨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天津地名考:粗俗地名
  旧时村镇街巷的命名很为随意,尤其是外地人迁入聚居的新里巷,我辈数人,定则定
矣,只要突出了新聚落特征,不与临近聚落重名,叫着顺口就行,并不考虑它的文明雅致
与否。

  胡同对着桥,就叫桥口胡同;巷口有根电线杆子,就叫电线杆子胡同;胡同里有制售
锅巴的,就叫锅巴胡同等。这种口头命名,不用审批,不必备案,只起一个区别性的作用
, 体现出城镇地名命名还处于无序的自然状态。因而粗俗的老地名数量众多。有的地名突
出其地域特征,狭长曲折的就叫三道弯胡同、五道弯胡同或九道弯胡同。

  里巷的形状也常常成为命名的理据,例如:裤裆胡同、弯尺胡同、磨盘胡同、袜子胡
同、大口胡同、小口胡同、狗尾巴胡同、葫芦罐胡同等都突出了街巷的外形特征。里巷聚
落形成之前所处的特殊环境,也成为命名的着眼点,如河东区的么家坟地胡同、河北区的
黄家坟大街、南开区的徐家坟地胡同、于家大坟等都表明了当年这里曾是郊野的坟茔墓地
。天津市区原有两个名为“小鬼庄”的旧地名,一个在红桥区,另一个在河北区,后来都
改为新名。

  标示里巷附近环境的地名,如臭坑沿(南开)、臭坑沿胡同(红桥)、臭沟胡同、臭坑胡
同(河北)等。直接以“粪场”为名的里巷,在南开区旧地名中就有粪场胡同、黄家粪场、
夏家粪场等多处,再加上茅房胡同、牛圈街等地名,当年处在城市边缘地区恶劣的生活环
境,可以想见。

  里巷聚落形成时,居民的身份、职业等也成为地名命名的着眼点,例如贫民窑、脚行
胡同、挑水胡同、蒲包胡同、杠房胡同等里巷名。更为特殊的粗俗地名,如河东区王庄子
大街有倒霉刘胡同,郑庄子大街有三鸭子胡同,这个“三鸭子”是人的乳名。红桥区闸桥
南路有吊死鬼胡同,芥园大堤西端有野茶馆胡同等。

  这些粗俗的地名后来都更为新名。天津原有许多粗俗地名,进入20世纪后都陆续得到
了改造,如“鸭子房”改为“治安里”,“电线杆子胡同”改为“卫安南里”等。








天津地名考:“树”名村巷
  

  天津以树林、树木为名的村巷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河北区南部的“小树林”
。清末,此地有一片繁茂的树林,后建成居民区,人称“小树林”。小树林大街、小树林
胡同皆由其派生。另如西青道附近的张家树林大街、北运河东岸的孟家树林大街、旱桥附
近的北竹林大街、大沽南路的柳林路、挂甲寺附近的丛林胡同、贵阳路的植林里等。

  以“大树”为名的地名,有大树胡同、大树李胡同、北大树胡同、大树赵家胡同、


  贾家大树胡同等。另有村落名十棵树、双杨树、双树乡、四棵树等,里巷名有四棵树
胡同等,都是以大树作为标志物来命名聚落的。

  以具体树种为名的村巷,“松”、“柳”、“桃”数量为多。“松”居首位,例如松
树里、松树胡同、松树庄等。以“松”字打头的地名还有松江路、松乐里、松茂里、松月
村、松柏巷、松杉路、松盛里、松筠里、松风里、松林里、松善里、松寿里、松涛里、松
阳里、松竹里、松楠楼、松青胡同、松盛胡同等。

  “柳”仅次于“松”排名第二,例如柳树峪、柳树洼、柳庄、柳滩、南柳木、北柳子
、双柳村、柳林路、沙柳路、柳园里、柳河里、柳江里、柳琴胡同、柳莺胡同、柳安新村
等。排名第三的是“桃”,例如桃花口、桃花堤、桃花园、桃园、桃园洞、桃源沽、桃李
园、桃花寺、桃江里、桃园村、桃林胡同、桃源胡同等。

  “槐”、“杨”、“桑”等也占一定数量,如槐树庄、槐兴里、十槐村、三槐里、树
槐里、槐树胡同、北槐树胡同、槐树根胡同;绿杨村、东杨台、白杨树村、杨树胡同;东
桑园村、后桑园村、桑园等。其他树种为名的村巷较为少见,例如椿树里、黑枣树泉、椴
树峪、栗树沟、榆林路、梨园头、杏花村、樱春里、翠柏村、红杉巷、核桃园等。

  带“荫”字的地名虽不直接属于树木,但又与树木密不可分,如林荫村、林荫胡同、
竹荫里、林荫里、绿荫里、园荫道、清荫里、桐荫里等。如此之多青翠盎然的树木村巷名
,昭示出天津人浓厚的环保意识,以及美化绿化聚落家园的历史追求。(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草厂庵 居士林
  草厂庵胡同建于1874年,北起草厂庵小学,南至南马路,长220米,宽3米,1977年将
土路修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清初在此建草厂庵观音大士禅林,庵前是个大水坑,清同治十
三年(1874)将水坑填平,建房成街,因位于草厂庵附近就名为草厂庵大街,1984年更今名
。两侧除有三幢二层小楼外,多为砖平房。

  说到“草厂庵”,在二十世纪初年有两桩史实值得大书特书。一、它是天津工业崛 起
的摇篮;二、这里还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遗址。请看史实———清光绪二十六年(1
901),李鸿章在北京病死,朝廷任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抵津赴任不
久,为振兴天津实业,就命周学熙在草厂庵大街筹办天津工艺总局,这是天津兴办现代工
业培养事业人才的开端。更令人瞩目的,在“五四”革命浪潮中,草厂庵大街成为天津爱
国学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集结地之一。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
颖超等就在草厂庵一幢两层楼房(即今草厂庵胡同41号)上,举行了“觉悟社”成立大会。
今天,这里成为“五四”时期天津学生联合会及觉悟社初期活动旧址。

  清修院胡同建于1872年,已有130年历史,东起草厂庵胡同,西至曹家胡同,长130米
,宽2.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旧砖平房宅院。清咸丰年间,因“八大家”之一的天
津大盐商李春城在此建造清修院家祠,故名。李春城(1826~1872)之妻吴氏标榜“乐善好
施”,民间因有“善人”称号。李氏在津沽地区广有房地产业,子孙多为官僚。其私家园
林名“荣园”,俗称李善人花园,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

  1912年以后,李家元气大伤。清修院家祠转租改为“佛教居士林”,建筑面积701平方
米,为一进式四合院。大门正前方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配殿。居士林成为蛰伏津沽的
下野政客、军阀、官僚、寓公等诵经礼拜之所。

  在中国现代史中,1919年天津觉悟社的成立,1935年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等,都是著名
的史实,而事件发生地“草厂庵”“清修院”等亦随之闻名遐迩。(谭汝为)



天津地名考:“家”字街巷
  


  老天津卫带“家”字的街巷地名特别多,如胡同、街巷,乃至楼、院、房子、大墙、
门、栅栏等民居建筑类通名之前,总喜欢挂上“张家”或“李家”的专名。例如“胡同”
———范家胡同、项家胡同、老谭家胡同;“里巷”———马家巷、毛家巷;“楼”——
—白家大楼、屈家小楼、佟家楼;“大院”———班家大院、柴家大院;“房子”———
宁家房子、凌家小房子;“大墙”———卞家大墙、黄家大墙;“门”———华家大门、
金家后门;“栅栏”———沈家栅栏等。

  此类地名还有以园林、桥、堤、渡口、码头、场、口、台、弯、沽、嘴、沟、河沿等
经过改造的自然物作通名的。例如“园”———吴家园、孟家园子、黄家花园;“菜园”
———冯家菜园、张家菜园;“树林”———孟家树林、张家树林;“桥”名———丁家
桥、崔家大桥;“堤”———姜家河堤;“渡口”———宣家渡口;“码头”———万家
码头、崔家码头、魏家码头;“场”———华家场、赵家场、曹家大场、姚家下场;“口
”———唐家口、王家口;“台”———姚家台、姜家台、李家高台;“湾”———唐家
湾;“沽”———贾家沽;“嘴”———梁家嘴、霍家嘴、吴家嘴;“沟”———陈家沟
、杨家沟头;“河沿”———刘家河沿胡同等。

  另外,派生地名中也有不少带“家”字的例证。例如:“店铺”———丁家店胡同、
韩家店胡同、杨家豆腐房胡同、陈家杂货铺胡同、魏家布店胡同、张家米铺胡同、唐家面
铺胡同、郭家素铺胡同、曹家药铺胡同;“水铺”———谢家水铺胡同、郭家水铺胡同;
“作坊”———冯家糖房胡同、李家碾房胡同、刘家粉房胡同;“柴厂”———尚家柴厂
胡同;“砖窑”———吴家窑大街、金家窑大街;“祠堂”———张家祠堂胡同;“冰窖
”———徐家冰窖大街等。带“家”字的派生老地名中,也有一些粗俗鄙陋的名字,如徐
家坟地胡同、黄家坟大街、黄家粪场胡同等。

  总之,这类地名的姓氏,多为最早在此定居的某一家族,既有达官巨贾,也有平头百
姓。至于地名中标明职业的家族,却清一色都是市井商贩或民间工匠。(谭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