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港航管理局:邱毅:一个逐渐向大陆开放的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19:29

邱毅:一个逐渐向大陆开放的台湾?

发布时间:2011-09-13 09:26 作者:邱毅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70次

   【大陆需要用更常态的方式了解台湾】

    2008年以来,两岸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 2011年6月“自由行”开放后,大陆同胞赴台观光会更方便,能去看的地方会更广泛,与台湾人民互动接触也会更深入。     过去团进团出,陆客被许多规则所局限,只能到特定的地方,也受到比较严格的旅游行程的管理,接触到的层面很少,双方的互动也就有限。现在“自由行”,选择性增加,接触台湾人民的层面比过去要广泛深入得多。     台湾民众对这种逐渐开放的趋势大部分是持正面的看法,觉得对整个旅游业、饭店业、商业,都会有正面的效果。过去团进团出获得利益的人有限,现在获得利益的层面会比较广。接触频繁了,了解就会增加,当然对彼此的认识就会提高。     现在两岸间最麻烦的是大陆不了解台湾的媒体,通过台湾的媒体了解台湾,就会产生误解。而台湾人看到大陆这样误解台湾,就很气愤,所以越交流距离越远。大陆一定要尝试从正常、平常的渠道了解台湾,自由行的好处就在这里。自由行是随机的,不像团进团出——一个团进来,安排一个摄影记者去拍,于是就拍到大陆人疯狂采购,一报道就偏差了。可是自由行怎么知道去哪里买呢?所以媒体拍不到。在台湾如果媒体拍不到是不会有事情的。台湾是“天下本无事”,不少事情都是媒体造成的。     我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天媒体如果要修理一个官员,那摄影机12个小时对准他,会不会拍到他打瞌睡?会不会拍到他闭眼?如果把他闭眼的镜头每天播10次,那观众会不会觉得这个官员整天都在打瞌睡?但其实他打瞌睡只有两秒,其他时间都在努力地开会,这个官员就这样被丑化了。以前有个官员,就在被盯了十几个小时之后,终于拍到他挖了鼻孔,然后就连续播他挖鼻孔,好像这个官员每天都在挖鼻孔一样。台湾的媒体就是如此。     两岸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利大于弊。我认为至少现在是七三开,70%是有利的,30%仍然潜藏着一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基于台湾本身蓝绿的对立,也在于两岸之间对彼此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那么了解,从而产生的误解。另一个就是两岸间的幅员相差太多,大陆觉得台湾应多开放几个城市,台湾反而觉得单单开放北京、上海和厦门就已饱和了。     【避免越交流越偏颇】     自由行开放后,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陆客进来后可能因为双方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发生口角和冲突。台湾本身的政治环境很复杂,有些事可能被某些亲民进党的媒体放大、夸大处理,从而造成误解。     现在信息交流的渠道很发达,特别网络上的联系很多,但也有副作用,存在越接触越偏颇的情况。比如大陆看台湾PTT网站(台湾最大的网上论坛),会以为台湾都是“台独”。而PTT大都是台湾边缘人在留言——边缘人代表在社会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人,闲得没事干的人——但大陆会以为这个很重要。大陆也会从台湾的综艺节目,里面艺人的讲话,认为台湾人就是这样谈大陆人的,所以就会有偏颇,对台湾的印象就会变坏。台湾看大陆的例如新浪网留言,台湾人也会觉得大陆都想武力解放台湾,这种偏颇又被放大。     所以从商机上比较好判断自由行的利弊,但在文化、沟通上,就很难说了。为什么两岸协商以后觉得一开始不能开放太多,每天限定在500人以内,就是因为人多了之后容易出现摩擦,一出现摩擦,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电视等就可能放大处理,做一些大幅报导,再加上偏颇的旁白和解释,台湾人就会误以为大陆人都是这样。而这些冲突的画面流传到大陆去,又会让大陆人误解,以为台湾人很不友善。举个例子,大陆人会以为高雄人、台南人对大陆人很不友好,因为台南有个议员曾经把张铭清推倒,让他受伤。陈菊放热比娅的影片,把达赖请到高雄来,又觉得陈菊很坏,觉得高雄人对大陆很不友善。其实高雄对大陆友善的人占90%。台湾媒体有个特性,它觉得报对大陆有好感的、有善意的那90%没有新闻性,没有收视率。     现在对陆客来台限制严一些是对的,将来一定会放宽,不过不能太快。现在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过于放宽就会出事情。     【远看的玫瑰没有“刺”】     我觉得交流中避免摩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刘邦进咸阳城时约法三章:大陆人民到台湾来,第一军事重地不能去,第二不能犯罪,第三不能从事非法活动。除此之外其他都可以做。规定太多反而很奇怪,又不是小学生到台湾来远足。对大陆客来说,规定太多也会觉得尊严受损。     但对于游行、静坐等场合陆客最好还是避开。这些活动表面看上去是平静的,但随时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说实话,这些活动雾里看花都以为是美的,玫瑰远远地看觉得它没刺,可是走近的时候也可能被刺到。     另外,陆客一直很有兴趣到台湾“立法院”参观,尤其爱看“立委”骂官员,其实“立法院”现在打架的场景很少,陆客来参观会很失望。打架很可能在“立法院”整个时间里只占百分之一。台湾是媒体政治,媒体会希望你打架。那百分之一的打架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作秀行为,剩下的三分之一可能是真打。另外,想来“立法院”看打架,我觉得心态也不健康。第一根本看不到,第二你看这干嘛,反而对台湾的民主产生误解,看了以后再对这个东西贴文,再做报道,台湾的民众在网络上看到了,就对大陆有反感,两岸距离会更远。     【国民党是支持逐渐向陆客、陆资、陆生开放的】     国民党基本上对开放是积极促进的。对陆客、陆生、陆资都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认为开放程度可以更大一点,限制更少一点,开放的口子可以更宽松一点。     民进党则基本上就是阻碍的因素了。民进党用三个理由反对陆客、陆资和陆生。一是所谓的“国家安全”,认为陆客来了可能会发生所谓的“偷跑事件”、“共谍事件”,会有“国安”资讯外泄的问题,等等。二是民进党故意丑化陆客的行为,例如刻意去抓极少数的陆客的比如说吐痰行为,把它夸大;也会故意扭曲所谓陆资在台湾的运作,并把陆生附加许多神秘的角色,用偏差扭曲的角色去丑化他们。三是民进党认为陆客、陆资和陆生进来会排挤台湾本地劳工、资金和产业的发展,以凸显其负面的效应。但是假如民进党执政是否就要限制陆客陆资陆生?其实它也未必敢拿出这样一个具体的举措。     民进党在台湾还是有40%左右的支持度,所以这些言论还是能影响这部分民众。台湾是蓝绿壁垒分明的社会,民进党的支持者在长期宗教式的宣传下就会有这样的看法,所以相信两岸之间应该收紧,这基本不大有可能改变。这就是大陆民众不了解台湾的地方,连马英九都不懂,他根本不知道他2008年是怎么选上“总统”的。他以为他可以做全民“总统”,其实在台湾不可能做全民“总统”,这至少是短期之内不可能改变的。问题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大陆评论的很多都是学者,学者不了解选举的实务,所以也以为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实际上这是很难改变的。     民进党和国民党对于开放的政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造成政策形成上的一些困难。台湾政策形成和大陆不一样,国民党提出的政策,到了“立法院”后,一定会被民进党修修改改,所以最后的政策和原来政策的意旨一定是有出入的。比如这次招收陆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很多限制。此外,还有很多流言。比如说陆生来不能打工、不能谈恋爱等,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些限制,但还是有这类传言,造成很多陆生觉得我何必来这边被人家侮辱尊严呢,报考人数就减少了。     这种情况有改善的空间,但前提是国民党继续执政。若变成民进党执政,有可能发生180度转变。     【马英九:应做泛蓝“总统”而非全民“总统”】     马英九今天选举根本不该有危机的,但他自己造成这样的危机。很简单,例如你去卖产品,本来就有相应的顾客群,有些人根本不是我的顾客,却对他们进行推销,然后把这些人的意见当成是主要的意见,这怎么能行呢?有评论说国民党的议题一直在跟着民进党走,缺乏提出议题的能力。其实不是国民党跟着民进党走,而是马英九跟着民进党走。国民党缺少有战斗力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英九又太重视绿营的看法,所以议题的主导权就逐渐丧失掉了,所谓的话语权就没有了,这才是问题所在。     比如之前提出希望大陆的省委书记暂缓来台的言论,不代表国民党,只代表马英九。你把这个与国民党画等号就错了。一定是大陆书记省长先来,民众接下来就会跟进,这是大陆的特性,是与台湾不同的。马英九要认清这一点。如果大陆的书记省长不愿意到南台湾去,你觉得民众敢去么?所以不希望大陆的书记省长来,其实对整个两岸的开放是不利的。我也公开讲过马英九这个观点是错的,所以他第二天就不敢再说了。     这其实不叫“亲大陆”,当你自己觉得你亲大陆,别人就开始用亲大陆攻击你。怎么没有民进党人攻击我亲大陆呢,民进党恨我大概比恨马英九强烈一百倍以上。这也有我的省籍的原因:我是本省人,马英九是外省人,所以他们比较担心。但这是无谓的担心,应该把这个“原罪”拿掉。民进党一攻击,马英九的政策就倾斜,就会逐渐使他的支持者丧失对他支持的热情,以至于泛蓝的投票率在这两年来都偏低,泛蓝的选民开始对他有怨言。其实在台湾,泛蓝的基本盘是大于绿的,只要泛蓝的票开得出来,马就一定会连任。他只要巩固上次投给他的760万票,他就赢了,即使折扣10%,还是赢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可他不是,他把眼睛看着那500万不投票给他的人。慢慢地投他票的这700多万人就失望了,就退却了。严格来说,马英九的危机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     最近李登辉又在一些场合出现,想要影响竞选,但他在台湾的影响力其实已经很有限了。马英九如果能整合泛蓝内部的团结合作,然后消除他与宋楚瑜之间的矛盾,让宋与马真诚合作,泛蓝要打败蔡英文不是那么难的。     邱毅(台湾政论家、台湾第七届不分区“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常委)
来源: 《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 | 责任编辑:程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