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青协活动策划书: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 分析与综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3:30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 分析与综合

整合1  筛选归纳,分析概括

这一部分考点分为三个主要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分为明示性信息和隐含性信息两种。

    筛选明示性信息,高考多采用分析材料属性的形式,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念)、特点、品质,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这些材料或是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或是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或者证明作者的某一观点),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按照所给的指令进行筛选。

筛选隐含信息,高考多采用辨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正误(对人、事、理的分析)的题型。这种考查方式,筛选文中的信息与文意理解密切相关,往往和对文章的把握密切相关,难度较大。筛选关键信息是解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选择。归纳起来,命题人设计雷区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1.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2.方式误导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3.内涵不清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限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也是隐含的,需要考生细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4.主旨杂糅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暗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很“看好”这一点,“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殊不知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造成了“主旨杂糅”的筛选误区。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

    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例题来源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02/12/4126343_83333355.shtml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看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概括中心意思”是看所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现了什么。近几年考查侧重于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复述或分析,这也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可以分为分述式和综述式两种。分述式就是四个选项分别从不同方面或角度进行叙述,综述式就是四个选项都是对全文内容进行的综合概括。

   “归纳概括”在测试中设置问题的六大陷阱如下:

1.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却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事实。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陷阱。

    2.弄错时态

    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陷阱。

3.曲解文意

    这类试题的编拟方式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读者望文生义的毛病,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去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陷阱。

    4.颠倒顺序

    史传文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情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试题对选项的表述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陷阱。

5.弄错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

    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每年都设置一个题目。题干要求针对某人根据某角度进行信息筛选,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这个人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6.弄错信息筛选的角度

    这类陷阱常常出现在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的试题中。题干明确要求根据某角度进行筛选,要选出与题干所提供的角度相关的内容。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该角度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主张,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感情态度在文章中的反映,属于作者主观的东西。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抽

象、概括出来。高中的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文,因此须了解所写人的品质和功德;议论文以论据证论点,要弄清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采用论据的性质及论证的方式等。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授登封县,单骑之任。至县三日,拜岳,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衙前树巨石,镌曰:“永除私派。”设柜,民自封投,无羡①折。招集流亡,督之耕种。相其土宜,课植木棉及诸果实。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宋四大书院之一也。延耿介为之师,导诸生以程、朱之学。自县治达郊鄙,立学舍二十一所。课童子②,以时巡阅,正句读,导之以揖让进退之礼。间策蹇驴历诸郊问所苦,有小争讼,辄于阡陌间决之。西境有吕店者,俗好讼。埙察里长张文约贤,举为乡约,俾行化导,浇风③一变;里长申尔瑞负课且受杖,路拾人输④税金,返之,宁受责,不利人财。埙义之,旌其门。乡民高鹏举死,妻孟年少,舅欲强嫁之,孟哭夫墓将自缢。埙适微行,问其故,给以银米,劝还家而免其徭,岁时存问,俾终其节。县故多胥役,时狱讼日鲜,奸伪无所容,诸胥多自引去。其更番执事者,退则操耒耜为农,以在官无所得钱也。在官五年,民知向方⑤,生聚日盛,大书“官清民乐”于门。耿介尝叹曰:“年来嵩、洛间,别一世界矣!”二十二年,以卓异荐,擢广西南宁通判,去之日,民遮道哭,立祠于四乡,肖像祀焉,榜曰“天下清官第一”。          (选自《清史稿·张埙传》)

【注】 ①羡:剩余,超过。②童子:童子科。始于唐,宋以后15岁以下通经善诗赋者,应试合格给予出身,享有参加高级考试及授官的资格。③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④输:缴纳。⑤向方:向,趋赴;方,准则。引申为走正道。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张埙治理地方政务时所采用的措施的一组是()

      ①衙前树巨石,永除私派    ②招集流亡,督之耕种

      ③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    ④举贤任能,以变浇风

      ⑤更番执事者               ⑥大书官清民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张埙衙前树巨石,一则是表志向,二则是为警诫自己,不是治政措施。⑤是那些胥役自引去的,并非张埙所为。⑥是学子所为,为的是表示对张埙功绩的赞扬,也不是治政措施。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埙单骑之任,轻车简从,不事张扬,说明他为人朴实。

B.他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举张文约,旌表申尔瑞宁受杖责,不利他人税金的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

 C.胥多自引去,更番执事者退则操耒耜为农,张埙对百姓虽好,但对属下过于严厉,以致他们难以忍受而离开了,或者以降低身份从事农业劳动表示默默地反抗。

D.“年来嵩、洛间,别一世界矣!”引用耿介之言,说明张埙的治理是颇有成效的。

【解析】诸胥多自引去,是因为案件一天天减少,小吏相对过多,于是有人自引而去。属下从事农业劳动是因为“在官无所得钱”,故只得从事农业生产。这句话反衬出了张埙的治理是很见成效的,正像后文诸生所书“官清民乐”。

【答案】C

【参考译文】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县,一个人骑马上任。到县三天,祭拜中岳嵩山,发誓不收一分钱的贿赂,不冤枉一个好人。衙门前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字:“永除私派。”设收集意见的柜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进去,从来没有剩余的信件。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们耕种田地。他考察那里土地的状况适宜栽种什么作物,然后督促百姓种植木棉及各种果树。又大修学堂,修复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张埙聘请耿介做老师,用程朱理学教导学生。从县城到边远地区,建立学校二十一所。他考察学生,按时巡视,校正学生的句读,用揖让进退的礼节来教导他们。空闲时间,他骑着毛驴到各地访贫问苦,有小的争执,就在田间解决。县西边吕店这个地方,一向好打官司。张埙审查里长张文约贤能,推荐他做乡约,使他教化引导百姓,不淳厚的民风完全改变了;里长申尔瑞欠税将受杖刑,路上拾到别人用来交税的税金,就归还给人家,宁愿受责备,也不拿人家  的钱财获利。张埙认为他品德高尚,表扬他。农民高鹏举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轻,公公想强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将要自缢。张埙恰巧改变服装出行,问他哭的原因,了解情况后,送给她钱和米,让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问她,使她保全节操。县衙门里过去有很多差役,当时官司一天天减少了,奸邪欺诈的事没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轮换执掌仪仗的,(没有事情的时候)回家就拿起农具做农活,因为在官府里没有办法挣到钱。张埙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积蓄一天天多起来,就在门额上写下“官清民乐”四个大字。耿介曾感叹道:“近年来嵩、洛一带仿佛变成另一个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张埙因为才能卓越而被推荐提拔做南宁通判,离开的那一天,百姓拦路哭,在各处给他建祠堂,为他塑像祭祀他,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

                                                                       

整合2  其他类文体阅读

其他类文体阅读包括狭义的文言散文阅读和小说类阅读。

     我们以文言散文为重点来谈。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解题时要关注三个方面:主旨、结构、表达方式。

一、主旨

    读文言议论散文要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二、结构

    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

    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一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三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

    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体会文意了。

三、表达方式

    1.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来比喻论证观点。如《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论证的效果。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先强后弱、先胜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现出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如《六国论》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赵、齐、燕三国势力随之被削弱而被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2.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

    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项脊轩志》“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以下文题目为例,谈谈文言散文的做题技巧和步骤。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步骤如下: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如上文,可以筛选每段信息,实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看1~3段可以发现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所以分别抓住“予少家汉东”“予亦方举进士”“后七年”从三个阶段写出欧阳修对韩文的收藏、阅读、校定。后两段进行议论可以抓住分论点“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最后一段写自己对韩文的增补,至此思路就清晰了,对全文把握也具体了。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是理清文脉,整合信息。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择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拿B项来说,前句对应的是第一段,后句分散在一、三、六段和题目,仔细推敲准确辨析,就能筛选出三个关键句:少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所藏”“旧物”可以看出三本与“旧本韩文”都指同一本书。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择项与题目是否完全吻合。

拿D项前一句来说,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点,讲到“修订”的是第三段和第七段。虽提到了善本,但自己所藏的旧本“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可见并非善本,与题目不相符。所以抓住关键处,加以一一对应必能分辨出正误。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拿C项来说,找到对应的信息“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只要准确翻译“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就能判断答案了。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推理必须综合全文分析,尤其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拿D项后一句来说,结合第一段和第三段判断,第一段有“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第三段则说“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我们要注意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其后”相随,弄清“其”指代义就能判断,“其”当是指作者与诸人三十余年的倡导,可见作者的倡导也是韩文“行于世”的一个原因。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偏僻闭塞无学识渊博的人,我家又穷困没有藏书。州南有一大户姓李,他的儿子尧辅好读书。我还是孩童时多次到他家玩耍,见到在隔壁有许多旧书贮存在破筐里,打开一看,是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篇页脱落,页章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就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读后,发现它语言深厚,主题雄博,但我还年少,不能全都明了文章含义,只不过看它渊博浩大,很可爱的样子。

    在那时,天下都仿效杨、刘作品,称为时文,擅长者便可考取科举,换得功名声闻,用来在当世炫耀,却从没有人称道韩愈的文章。我才要考进士,用礼部中的诗赋为范本。十七岁参加州试而被废黜。于是就取出珍藏的韩愈文章再读,不由喟叹说:“学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竟奇怪当时的人文不载道,而回忆自己没有时间学习领悟,只是白白的在心中怀念。因此说:我考进士是为得俸禄养活双亲,如

果得到名利,便会尽力于这种文章,来报答它实现了我的志向。以后七年,我考取进士,在洛阳为官。那时严师鲁的徒弟都在,就与他们一起写古文。我趁机拿出所珍藏的《昌黎集》并补充、修订它,寻求别人或别家中有的旧版本来核定它。在那以后,天下求学之人,渐渐开始趋向于仿古,于是韩愈之文流行世间,至今大概有三十余年了,求学之人只学韩愈古文,可称得上盛况空前了。

    唉,文道本来就有在年代之远时盛行,在近世却凝滞不前的,有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却被世人认为珍贵的区分,并不是世俗之人的好恶使它这样的,是这文中蕴含的道理令他如此的。况且孔、孟之道称雄一时,而效仿其方法的千世万代。但是韩愈的文章隐没于凡世二百多年,以后影响力又大于现今,这并非只是大家的喜爱、厌恶所致,而是因为时间越久,文道越清楚,不可磨灭。即使一时间光芒被遮蔽,但最终也会光耀万世,文道也是同样道理。我从韩文那里起步,那时正是它沉废之时,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追名逐利,于是深入地学习它,那我所学到的,会是急功好利之人的用处吗?学的志趣久了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为仕,得志时不狂喜,不得志时不惧怕,大概是立志在先,那么所学者也就平静如此了。

    集本在蜀地问世,文字的刻印比现在俗本精美,但错误多。在这三十年中,只要听说人有好的版本,我一定找来校定。在它之后的版本卷供不够的,现在不再增补的,我都增补上原有的内容。我家里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版本。 唉,

韩氏的文章、道理,万世被人尊重,天下人共传扬。我对于这本书,只因它是旧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