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骗局 电影:清蒸汉朝(16)-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25:04
26吕雉的真心爱人:恐怕不是刘邦?
吕雉拒绝冒顿的求爱,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
她心中另有所属。
吕雉的情人就是审食其。
审食其是刘邦的沛县老乡,据说也是第一批参加刘邦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刘邦离开沛县时,留下自己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一起照料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按理说革命工作无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是和流血牺牲的其他人相比,审食其的贡献确实有点拿不上台面,难怪若干年后封侯时遭人非议,说他是靠钻皇后的裙子上去的。
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吕雉成了项羽的人质,审食其也作了陪同人质,忠诚相伴,很多议论者都说是这个时候吕雉与审食其产生了生死与共的感情,他们相爱了。
这是不是事实,作者没有证据,实在难以论证。
明确可知的,倒是刘邦在差不多这段时间遭遇了红颜知己戚姑娘,俨然人生第二春。
那么多人关心的,恐怕还是那个问题——吕雉和审食其什么时候上的床?
嘿嘿,你为何不去问当事人?
《汉书》说: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审食其与吕后的私情,为人所知还是在汉朝立国以后,准确地说,是刘邦升仙以后。
别忘了,刘邦升仙之前,吕雉可是面临戚夫人极大的威胁。如果在这时或者此时以前,吕雉已经和审食其偷食禁果,戚夫人为何不就此大做文章呢?要知道,虽然刘邦冷落吕雉不是一两天,可是一旦知晓皇后给他戴了绿帽子,或者只是蛛丝马迹有点疑问,皇后就死定了。(可以参见英布一段,英布是如何怀疑爱妾与人私通的。)
也有人说皇帝碍于面子,打落牙齿肚里吞。
嘿嘿,说你就不厚道了。皇帝完全可以以其他罪名置皇后于死地,毫不犹豫。
所以作者的结论是审食其与吕后的肉体关系,开始于惠帝时代。之前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爱恋。
有不同意见,敬请指教。

关于吕后与审食其偷情行为的消息,很快随着宫女私下的窃语、宦官不露声色的暗示,从长乐宫宫墙的墙根爬上墙头,走上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最终上了八卦杂志的头版,且慢,八卦杂志还要若干千年才会出现。
于是,长安人都知道了,也包括吕雉的亲生儿子、当今皇上刘盈。
可以想象皇帝得知这个艳情故事的神情与心情。
倘有妇联的同志在,可以劝解他:
“你老爹死了好久,你妈也该找个老伴了,这个老年人的婚姻自由,也是受国家保护地。”
可惜妇联同志不在,皇帝便暴怒了。
当然对老妈没办法,那就把满腔怒火发泄在审食其身上。
据《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吕后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子,为情郎求情,难道就看着可爱的人儿死去?
审食其有一个叫朱建的朋友,施展辩才,走惠帝的幸臣闳孺的路线,晓之以利害。
朱建是这么说的,审食其是太后的情人,你闳孺却是皇帝的同性伴侣,皇帝讨厌审食其,皇太后就不讨厌你闳孺?皇帝杀了审食其,太后就不能杀你闳孺么?

结果审食其逃过一劫。
但审食其终究没有得到善终,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他被淮南王刘长用铁椎击打而死。
刘长为什么要杀审食其?
很简单,到了杀人的地步,必有深仇大恨!
什么深仇大恨?
杀母之恨。
但其实刘长的母亲并不是审食其杀害的。
要说起缘由,还是得追溯到柏人事件(见第三节),刘长的母亲本是张敖献给刘邦的赵国美人,柏人事件败露后,她也受到牵连。
于是通过审食其向吕雉求情,但这不是与虎谋皮么?吕雉本来就对这些以戚夫人为代表的小狐狸精们咬牙切齿,当然一口拒绝。
可怜美人生下刘长后就被处死,有关部门把刘长送到皇宫,刘邦后悔莫及,亲自给这个孩子起名,并且让吕雉负责抚养他成人。
英布死后,九江地方成了无主之地,刘邦就把这块地给了苦命娃刘长,封号为淮南王。
因为从小在吕雉身边长大,刘长和审食其很熟,关系也不错。
审食其做梦也没想到,皇帝的这位小弟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他,认为是因为审食其没有尽力说服吕雉,才导致母亲冤死。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刘长到长安拜见皇帝,陪他打猎,顺便拜访审食其,正寒暄之时,刘长从宽大的袖子里拿出铁椎,突袭审食其。
其实审食其死得很冤,刘长母亲的死,实在不是他老审的责任。但谁叫他是吕后的情人呢?很多人把对吕雉的仇恨,但是你能拿国母怎么样?只好都转移到审食其头上,捶你个面首!

作者絮语:
吕雉嫁给刘邦,是父母之命,与审食其,却是自由选择,患难见真情。恐怕吕雉的爱情,属于审食其,而非刘邦。)
 27 谁埋下了吕氏灭门伏笔?
汉惠帝只当了七年皇帝,便英年早逝,宣告驾崩。皇太后吕雉立了个小朋友做皇帝,她自己则再升一级,当上了太皇太后。
公元前180年,农历辛酉,又是一个鸡年。
这一年的阳春三月,光天化日之下,吕雉外出时居然遇见了所谓的“灵异现象”,一个貌似青毛犬类的怪物直扑吕雉掖下,忽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占卜的先生说,这是刘如意的冤魂作祟啊!
女人终于有些迷信,上了年纪的女人尤其如此。吕雉再刚毅,也觉得毛骨悚然。
于是得病,到7月30日,逝世。
吕雉从刘邦死后便掌握了实权,屈指算来,差不多执政十多年。
吕雉时代延续了清静无为的道家方针,几位丞相:萧何、曹参等,都与民休息。“不扰民”三个字,诚为百姓之福。
有些娃儿不理解,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有什么好?直到社会经历多了,才会恍然大悟,明白官家还是“无为”的好。
所以史家对吕雉时代的评价是: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但吕氏家族和拥刘官僚的矛盾,却在吕雉死后急剧激化。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公元前180年,首先发难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王的兄弟朱虚侯刘章是吕家的女婿(他娶了吕禄的女儿,吕禄是吕雉的侄儿),当时留在长安。
这个朱虚侯刘章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一次家族宴会上,吕雉让他做酒令官。
朱虚侯刘章说:
“做酒令官可以,但我是军人家庭出身,请求用军法行酒。”
吕雉没在意,随口就答应了。
酒喝到一半,酒令官刘章要求上台为大家唱一首歌。
你这嗓音还唱歌?得了,大家担待着点,你就唱吧!
刘章说:
“歌的名字叫《耕田歌》。”
吕雉年轻时也吃过苦,种过田,觉得这歌名不错,权当忆苦思甜。
歌词是这样的:
“深深的挖开泥土啊,密密的播下种子,疏疏的插禾苗啊,不是同种的杂草,就一定要把他们锄掉!”
吕雉听出意思来了,禾苗就是刘家,杂草是什么?不就是说我们吕家么,这娃娃是要把我们吕家锄掉啊!
但吕雉没发火,一句话都没有怪罪刘章。以她刚毅果断的性格,不应如此,也许是没把刘章当回事。
但刘章的惊人之举还没有结束。
过一会,吕家门有个家伙不胜酒力,从酒席上逃跑,刘章腾身而起,以刘翔般的速度追上此人,比荆轲还快地出剑,等到大伙反应过来,此人已经被斩下首级。
刘章慢吞吞的走到太后面前报告说:
“有人逃酒,臣根据军法,将他视同逃兵处置了!”
吕雉这下真的惊愕了,但因为有言在先,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朱虚侯刘章从此名震京师,成为拥刘派的一面旗帜。

吕雉一死,刘章就给大哥齐王发短消息,说吕家要狗急跳墙,让他先下手为强。
八月,齐国首义,起兵讨伐吕家。朝廷派老将军灌婴统率部队,攻打齐国。灌婴本是贩卖丝绸的河南人,以骁勇善战闻名,也算是刘邦的爱将,不买吕家的帐,暗地里与齐国联合。
这边长安城里,太尉周勃也想动手了,可是周太尉名义是武官之首长,实际上手里一个兵也没有,南北两营御林军,都在吕家的两位王爷手中,一位是梁王吕产,控制着南军,一位就是刘章的老丈人赵王吕禄,管着北军。
周勃和丞相陈平商量了很久,决定从刘章的老丈人赵王吕禄这边下手。
吕禄有个好朋友郦寄,周勃和丞相陈平绑架了他老爸,胁迫郦寄参加谋划,并担当“大忽悠”的角色。
“大忽悠”郦寄对吕禄说:
“您的身份是赵王爷,应该回赵国享福,但您却呆在长安贪恋权位,难怪天下人议论纷纷,怀疑您的忠心。不如放弃兵权回国,那么大家就会明白您的忠心耿耿,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吕禄这个呆瓜居然信以为真,打算照办,途中遇到姑妈吕媭(吕媭,就是吕雉的妹妹,樊哙的老婆),吕媭听懂吕禄的意思,立刻暴怒,把家里的所有金银珠宝名牌衣服包包化妆品统统当垃圾一样扔到院子里,任君拾取。
“吕家必然灭亡了,何必为别人保管这些东西!”

九月四日凌晨,代理御史大夫曹窋(曹参的儿子)和相爷吕产在商量国事,一个姓贾的官员从齐国回来,向吕产报告说:
“大王早不回国,现在就是想回国也回不去了!灌婴和齐国合谋,要消灭吕家呢!”
其实曹窋是周勃安插在吕产身边的卧底,连忙告诉周勃。周勃立刻就奔向北军大营。经过说服,吕禄交出印信,空身而去。周太尉进入军营,下令道: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小伙子们齐刷刷地就把左胳膊亮了出来,于是控制了北大营。

南军那边,吕产还不晓得吕禄已经交出印信,正准备进入未央宫,没想到门卫不让他进门,正徘徊着来回度步呢!一转脸看见朱虚侯刘章带着士兵扑过来,晓得大事不妙。这时间已经是黄昏,突然狂风大作,吕产的卫兵也散乱逃跑,吕产最终在郎中令办公室的洗手间里被杀。
吕氏尽灭。

作者絮语:
作者细读史籍,实在看不出吕产和吕禄这帮人有什么谋反的野心。当初,吕后急切地把这些亲戚推上王爷的宝座,用意无非是想让他们同享荣华富贵。老实的王陵反对,结果被吕后明升暗降,摘去了相印,周勃和陈平只好拍手同意,可是他们心里真的同意诸吕为王么?公元前180年的吕氏灭门之祸,根源早在7年前就埋下了。
(王陵反对诸吕为王,发生于公元前187年)
28 无宠的薄姬生下了无争的刘恒
秦朝末年,有个姑娘姓薄,她有两个好姐妹,一个姓管,一个姓赵,三个小姑娘在一起结下誓约:
“谁先富贵了,不要忘记好姐妹!”
薄姑娘后来被选进了魏王豹的皇宫,有个算命先生给薄姑娘卜了一卦,说她一定会生下天子。魏王豹听了心中窃喜。
然而魏王豹窃喜不了多久,就被汉将曹参活捉了去,魏国灭亡。薄姑娘也被送到了汉王刘邦的织室。
(织室,宫中的丝织作坊。)
薄姑娘在织室上班,直到有一天汉王刘邦不知道为了什么来织室视察,看见了薄姑娘。
刘邦看着薄姑娘,觉得她长得很顺眼。
于是薄姑娘的上班地点改到了汉王的后宫。
可是一年过去了,刘邦也没碰她一指头。
“寥落古行官,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大概是大部分宫女不得不面对的命运吧!
巧合的是,当年的好姐妹——管姑娘和赵姑娘也进了刘邦的后宫,而且得到了汉王的宠幸。
若干年后,管姑娘和赵姑娘,不,如今是管夫人、赵子兒,在玩笑中提起了从前的那个誓约,当然也提到了薄姑娘。
刘邦听了这个故事有点可怜薄姑娘,接着由怜而生爱(原文:汉王心凄然怜薄姬),于是召见薄姑娘,宠幸了她。
薄姑娘,现在是薄姬了,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刘恒。

薄姬喜欢安静,刘邦宠幸她的时候,她默默低着头,也不着意打扮自己来取悦皇帝。刘邦不来的时候,她看看花,看看水,自得其乐,也不招惹是非。
其实刘邦对薄姬的宠幸,怜的成分多,爱的成分少。宫中最得宠的妃子,还是美丽的戚夫人。
薄姬也不是个喜欢争宠的女子,她的无争,她的,当时看来是无奈,后来却成为远离是非的明智之举。
美丽的戚夫人生下了聪明的刘如意,无宠的薄姬生下了无争的刘恒。
刘如意先被封为代王,后来改封到富饶的赵地当王。
刘如意当上赵王之后,刘恒被封为代王,去了山西。
刘邦死后,从前那些受宠的妃子,被吕雉杀的杀,关的关,薄姬因为无争无宠,吕雉倒也不难为她,允许她跟随儿子,离开繁荣的长安去了寒冷的北国。
母子俩在代地的生活很宁静,这对于低调性格的人而言,是很自在的生活。
吕雉时代,曾经打算把刘恒迁移到比较热闹的赵地当王,刘恒冷静地拒绝了。
刘恒的拒绝颇有道理,从张敖开始,当赵王的没有一个善终。汉朝开国以后第一任赵王张敖,在柏人事件中得罪汉高祖,被废。第二任赵王刘如意,死在吕雉手上。刘友(前194年赵王)和刘恢(前181年赵王),都被迫娶吕家的女儿为王后,婚后感情不融洽,得罪吕后,一个被活活饿死,一个郁闷到自杀。吕禄,呵呵,也是赵王,交出兵权后被杀。
刘恒的平静生活,直到前180年,朝廷的使节来到山西,邀请他到长安做皇帝。

其实,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齐王家族表现得最为积极也最为强势。
那么,齐王为什么没当上皇帝?
答案很简单,据说齐王的母后家族,也如同吕家一样强横。大臣们合计,如果立齐王为皇帝,岂不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
刘恒这边呢?薄姬是父母双亡,刘恒只有一个舅舅薄昭,这个家族,就好比他们的姓,单薄得很啊!
这一年,刘恒23岁,接到邀请,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拿出龟甲来占卜,卦辞说“余为天王”,“天王”,就是皇帝。
经过反复磋商试探,刘恒终于相信这是事实。闰九月二十九日,抵达长安。在固有的谦让仪式之后,登上帝位。

作者絮语:
其实在整个事件中,齐王一脉最为主动积极,谋求帝位之决心,最为直接明显,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后帝位居然落入完全束手旁观的代王之手,齐王家族的失落,可想而知。
洋人培根说,希望是一顿美好的早餐,但却是顿糟糕的晚餐——Francis Bacon It is not by the grey of the hair that one knows the age of the heart——汲汲于功利的现代人,倘不能安静下浮躁的心,怕是难以明白“有时不妨无心”的好处。
29 皇后窦漪的悲喜人生
刘恒即帝位之后,他的王后也就升格成了皇后。
说起来,汉文帝的皇后窦漪,与她的婆婆薄姬相似,也有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

吕后时代,窦漪是长乐宫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宫女。
某日,吕后决定赏赐给诸侯王一些宫女,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笼络一下这些王爷。
名额是每个亲王五个宫女,而窦漪恰在名单中。
窦漪自己不能决定去留,但她对去哪个诸侯国,却有自己的打算。
窦漪想去赵国,因为她的家乡清河,离赵国很近。
于是窦漪主持分派宫女的某宦官请求:
“一定要把奴家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
这名宦官显然没把窦漪的请托放在心上,或许因为窦漪没有意思意思,或许意思得不到位,或许赵国太热门了,总之,窦漪没去成赵国,而是去了代国。
窦漪哭了,因为代国远在山西北部,远离清河,而且靠近边境,天气又寒冷。
但是没办法,窦漪还是被送到了代国。
当时的代王,正是那位刘恒。
不幸中的万幸,代王刘恒对窦漪一见钟情,非常宠爱她。先和她生了个可爱的千金,后来连得二子。
若干年后,代王刘恒被大臣们迎立为天子,这样一来,当年被遣送出宫的小宫女窦漪回到长安,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窦皇后。
(如果天遂人愿,窦漪被分配到了赵国,那么她很可能到老还是一名宫女。阴差阳错,命运如此捉弄人,却又给你天大的惊喜。)

窦漪当上皇后没多久,就有一名衣着褴褛的年轻男子,上书朝廷,说自己是当今皇后离散多年的亲兄弟,要求与姐姐相认。
这名男子自称是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观津县人,姓窦,叫广国。
窦漪,也是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观津县人,而她的确也有一个弟弟,叫窦广国。
但是窦广国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拐走,屈指一算10多年过去了,容颜已改,如何相认呢?这男子会不会是冒认皇亲呢?
皇后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让宦官先去盘问此人。
衣着褴褛的年轻人跟前来询问的宦官说:
“我小时候有一次跟姐姐爬到一棵大桑树上采摘桑叶,不小心一失足,从桑树上掉了下来。这件事,只有我和姐姐两个人知道。”
宦官回去一报告,窦皇后二话不说,立刻召见年轻人。

一见面,从年轻人的面相,皇后已经有几分相信。虽然如此,窦皇后还是忍住激动的心情,问:
“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其他事情。
年轻人说:
“阿姐被官府强夺进宫的时候,跟我在旅馆里面诀别,用一盆清水给我洗头,阿姐给我洗得很仔细很干净,洗完头又给我喂饭,官府的人在旁边一直催促,但阿姐一直给我喂完饭才跟他们走。”
年轻人的叙述,正是当年窦漪被强迫入宫做宫女,与家人痛苦离别的情景再现。一句、一字,触及窦漪痛楚而清晰的往事记忆。
话音刚落,窦皇后已经忍耐不住心中的伤痛与喜悦,把弟弟一把搂到怀里,痛哭流涕,窦广国也是泣不成声。
侍奉在旁的宫女、宦官、卫士、官员,也都感动地匍匐在地,流泪哭泣。不知道是为皇后哭泣,还是触动了自己的伤心处。

那么,为什么窦皇后的亲兄弟会流落街头、与亲人离散?
原来人贩子这个行业,在汉代已经很猖獗,窦漪被迫入宫做宫女后不久,她四五岁的弟弟窦广国,不幸遇上人贩子,被拐骗到外地卖掉。
人贩子将拐来的小孩子当商品一样交易,窦广国转来转去,一共被转卖了有10多次之多。
最后,窦广国被贩卖到河南宜阳一个烧炭厂做工。
白居易有乐府诗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古代烧炭也是危险活,与近代煤矿有三分类似,某日忽然间山崩地裂,炭厂象纸糊的一般倒塌下来,里面的100多个工人,除了窦广国和老板两个,全部压死在里面。
大难不死,窦广国做了老板的跟班,来到富丽堂皇的大城市、祖国的心脏长安。在长安街头,窦广国听说新立的皇后姓窦。
巧了,我也姓窦。
皇后是清河郡观津县人。
太巧了,我也是清河郡观津县人。
莫非当今皇后是我的姐姐?

作者絮语:
姐弟相认,总算是完美的结局。
然而完美的结局之下,又隐藏着并不美丽的事实!如果窦漪没有当上皇后,若是窦广国在矿难中未能死里逃生……而这如果,却是大多数宫女和童工的结局。
有一个当上皇后窦漪,却有九十九个老死宫中的宫女窦漪。
有一个死里逃生、姐弟相认的窦广国,却有九十九个被拐卖、最终惨死的童工窦广国。
因此看似大团圆的喜剧,却是万千百姓水深火热的悲剧。
所以读到这一节,作者忍不住伤心悲痛。百姓苦啊,你看看那一部历史,一篇篇,写着皇帝如何圣明,国家如何繁荣,人家如何安居乐业,无耻文人啊,你们在写什么狗屁东西。历史的真相就是,即便是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之一汉代,即便是在汉代历史上相对太平的黄老之治时代,百姓的生活恰恰就是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女孩长得漂亮,就被强行迫使入宫做宫女或更低档一点到官宦人家或富人家里做丫鬟,男孩子则被掠夺、贩卖,做奴隶、童工,投诉无门,也无人关心。盛世乎盛世,这就是汉唐盛世!
想起元人张养浩的那首《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更何况还远不如汉之治世的元、清,何人又有何颜,为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30 贾谊为何身逢明君却不得志?
刘彻的祖父刘恒当皇帝之后的第一年,就对全国的地方官员进行了政绩考核,考核的结果,河南郡郡守吴公名列第一。
汉文帝赞许他的功绩,提拔吴公到中央担任廷尉(司法部部长)。
吴公调任中央以后,向皇帝举荐了一位青年才俊。
这位青年才俊,正是洛阳人贾谊。
于是汉文帝召见贾谊,任命他为博士官,并亲切询问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看来贾谊的回答让皇帝有惊艳之感,因为年方二十的贾谊,居然在一年之中做到了高级干部太中大夫,俸禄千石。
但贾谊的火箭式上升也就到此为止。三年后,当汉文帝打算提拔贾谊做部长级干部时,遭到了几乎所有官员的一致强烈反对,理由是:
1、太年轻,学问功底不扎实(年少初学)
2、权力欲望太强,难以合作共事(专欲擅权)
3、毛手毛脚,改革激进(纷乱诸事)
汉文帝也吃了一惊,想不到大家对小贾如此排斥,看来在中央是无法干下去了!
外调湖南,当长沙王的太傅。
这几乎就是一个闲差,对于官场来说,小贾简直成为废人了。

这件事后来成为文人骚客关注度极高的话题:
贾谊为什么失意?究竟是谁排挤了贾谊?
换个问法,其实应该问小贾得罪了哪些人?

之一:急于表现,得罪了老先生们。
作者读《史记》,看到如下记载,小贾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次皇帝下诏询问大家对某件国家大事的看法,老先生们还没能打好发言稿,才思敏捷的小贾已经全部周到地解答完毕。(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如此表现,老先生们口头上只好服软,后生可畏,心里却难免不高兴。
之二:急吼吼地要搞改制,引起主流派的不满。
小贾自以为得到皇帝赏识,很激进地提出了修改包括历法、服色、制度、官名、礼乐的一揽子计划,几乎要将汉朝体制推倒重来,这样的大胆意见,连看好小贾的皇帝都吃不消了,况且国民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就要急吼吼地搞大跃进,皇帝真的无语了。
小贾的激进,引起了信奉“黄老思想”、主张与民休息的朝廷主流派的不满。
之三:升迁太快,导致同僚嫉妒
从博士到太中大夫,不足一年的火箭式跃升,显然让在官场上很辛苦耕耘的同僚们义愤填膺了,而以军功上位的老将军门更是不满,我们流血战斗换来的官位,你个小青年张张嘴就混上了?
再进一步看,小贾的建议是不是完全合理呢?
之一:文帝元年,小贾就提出了修改包括历法、服色、制度、官名、礼乐的一揽子计划,这显然不是当务之急,相反是扰民之举,被否定理所应当。
之二:建议强迫工匠商人去务农,太腐儒了!
公元前178年,小贾上书皇帝,强调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他再次走极端,居然要强迫所有工匠商人去务农,认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富足了!这话出自寻常腐儒之口也就算了,一代英俊贾谊也如此说,未免让人失望。(贾谊说上曰: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所幸皇帝虽然同意农业很重要,但并没有实施贾谊的具体方案,没有干出摧残工商业的愚蠢之举,而是实在地减免了农业税。
之三:居然提议以自杀对控诉,匪夷所思。
公元前174年,由长沙转任梁王太傅的贾谊又上了一份奏章,即著名的《治安策》,分析国内形势,应该说颇为深刻,然而他又提出让人惊异的观点:诏书一说某某有罪,某某就要自杀,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居然可以这样理解,令人纳闷。
(谊以绛侯前逮系狱,卒无事,故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李商隐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何以“不问苍生问鬼神”?难道他不关心“苍生”么?显然不是。
那么,关心“苍生”的汉文帝却只问贾谊“鬼神”事,是不是暗示着皇帝对贾谊关于“苍生”的种种看法并不完全同意呢?
或许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贾谊的失意。

作者絮语:
阅读贾谊的文章,感觉他对汉文帝的社会形势,有一种通透认识,可见此人天赋之高。可是他生不逢时啊,汉文帝的时代,已经不是一言动天子、得富贵的列国时代。即便是正确的措施,也要配合正确的时机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更何况贾谊的建议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
对于贾谊建议的可行部分,实际上汉文帝逐步地付诸实施。对于贾谊这个人,汉文帝却惜不用,这里的用意,不妨想想后世宋神宗与王安石,或许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