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开球视频:清蒸汉朝(13)-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12:16
8 罗马人将一个包裹射入汉尼拔的营地
    小哈的旅途比起汉尼拔顺利很多,因为友好的高卢人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和真正的向导(汉尼拔时向导给他们指了一条最难走的远路),这或许是汉尼拔的胜利让高卢部落意识到与迦太基人站在一条战壕里反对罗马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小哈不是在西班牙和大西庇阿纠缠么?怎么会突然来到意大利?
    原来到公元前207年,迦太基政府终于批准小哈去意大利支援哥哥汉尼拔。于是小哈与大西庇阿在一个叫做贝库拉的地方恶斗一场后,调头北上,脱离西班牙战场,迅速赶去意大利。
    当时罗马也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刻。这一年,罗马的执政官是尼禄和李维乌斯,根据罗马自己的人口统计,罗马男丁总计为137108人。而在西班牙的远征军有20000左右,意大利这里,尼禄、李维乌斯以及坎尼战役的败军之将瓦罗所带领的部队,加上罗马本身的守军,罗马动员了十五个军团,约15万人(含盟军)。几乎可以这样说,罗马的男人,除了还在吃奶尿裤子的和年老力衰到牙齿脱落的之外,全部站在战场上了。
    而盟国那边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抱怨和哀伤,弥漫在意大利上空。

    这时,小哈沿海岸南下,如果汉尼拔果断北上,与之会师,局势发展或许会有所改变。但是汉尼拔却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犹豫不决起来,他既不想放弃自己在意大利南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又不想放弃与小哈会师的难得机会。
    结果最后,汉尼拔转移到一个叫做卡努西翁的地方,什么也不干,就这样等待小哈的到来。
    小哈决心把自己的进军路线告诉汉尼拔,以顺利会师。他写了封密信,派六名老练的骑手护送到阿普利亚(小哈以为汉尼拔还在那里,实际上他的哥哥早已经离开)去。
    送信骑兵一开始很顺利地穿过了罗马战线,没有被任何罗马人发现,但他们抵达阿普利亚,汉尼拔却已去了卡努西翁。于是他们又出发去新的地点,结果在半道被罗马人逮捕。
    现在,小哈的那封信落入了罗马执政官尼禄的手中。
    尼禄找来罗马最出色的密码破译人员,然而打开所谓密信却令人大跌眼镜,小哈居然没有使用任何密码,完全用迦太基文字明明白白地写下了他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

    有人对我说,那时候还没有密码这玩意呢?其实不然,据司马所知,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公元前405年,斯巴达人就曾经发现一封写在腰带上的密码信,杂乱无章的字母令斯巴达人完全摸不到头脑,但是当斯巴达人无意中把腰带呈螺旋形缠绕在手中的剑鞘上时,杂乱无章的希腊字母组成了一段文字。
    这种密码通信方式后来广为流传。文明高度发展的迦太基,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密码。
    小哈不用密码的冒失行为,致使罗马人完全掌握了这支迦太基援军的动向,执政官尼禄立刻调兵遣将,
    一星期后的某天早晨,罗马军出营列阵。情报人员告诉小哈罗马营中传出了两套号令。小哈意识到自己将面对两支罗马大军(尼禄一路急行军,走了七天路程,与李维乌斯会合。
    小哈不想坐以待毙,当夜,他借着夜色遁逃,但是夜色掩护迦太基人的同时也让他们迷路,小哈在一条名为梅托汝斯的河边徘徊,找不到可以徒涉过河的浅滩。
    当天色渐明,尼禄已率兵追到,接着是李维乌斯,小哈只能硬着头皮迎战。
    小哈把左翼的高卢部队部署在悬崖之顶,居高临下应付尼禄,前面是战象,哈司德鲁巴尔本人坐镇右翼,与李维乌斯对阵。
    这一战,曾经威风八面的战象完全被罗马机动灵活的作战队形有效控制,受伤的大象四处乱跑,甚至伤害自己人。而尼禄的骑兵绕过罗马战线的后方从右翼运动到了左翼,转而攻打迦太基军的右翼及后卫,迦太基军阵陷入崩溃。
    小哈明白大势已去,遂策马冲入阵中,力战而死!
    史家叙述说,哈司德鲁巴尔“至死犹斗,不愧为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之弟。”

    小哈死后一个多星期,汉尼拔对所发生的事件依旧一无所知,而尼禄却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就飞速赶回意大利南部,于是罗马人架起石弩,将一个包裹越过高墙射入汉尼拔的营地。
    何物?
    汉尼拔打开包裹,赫然看到胞弟哈司德鲁巴尔的头颅。
    纵横亚平宁半岛十多年的铁汉子汉尼拔,甚至在阿尔卑斯雪山上都满怀希望的汉尼拔,此刻却泪眼模糊了,大滴大滴的泪水,从迦太基人的眼中滚落下来。
  
    作者絮语: 
    汉尼拔的远征,一开始就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自然环境的险阻、国内反对派的字肘、罗马人的坚忍不拔、盟友马其顿的迟缓、意大利人的动摇反复……是什么支撑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坚持了整整15年?成者英雄败者寇,虽然如此,如汉尼拔、拿破仑、李一般的失败者,谁又能否认他们的英雄地位?
 9  打到非洲去!
  公元前206年,大西庇阿回到罗马,不久,年仅30岁的大西庇阿当选为下一年度的执政官,这显然是个破例,因为罗马的惯例是年满40岁的公民才有担任执政官的资格。
大西庇阿向元老院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那就是直接登陆北非,将战火燃烧到敌人的本土去,从而反客为主,迫使汉尼拔从意大利半岛回兵。
大西庇阿的理由有三条:
  1、汉尼拔已经被罗马军团主力限制在意大利半岛南端。
  2、西班牙战事已经基本结束。
  3、非洲的努米底亚人愿意做罗马的盟友。

  但是大西庇阿的构想遭到以费边为首的罗马元老们全力反对。费边在元老院作了长篇发言,力主应先在意大利把汉尼拔汀败;在此之前入侵非洲很可能会导致灾难。
  费边们有他们的理由,据公元前207年的人口统计,罗马当时所有够从军年龄的青年男丁,总和不过13万7千,而仅仅在意大利本土对付汉尼拔的军团,就有7万5千罗马人,在西庇阿手下的军队中另有至少2万人。罗马实在已经是被汉尼拔拖得筋疲力尽,只有招架之力,没有再伸出手打击对手的余力。
  结果,元老院做出一个折衷的决议,大西庇阿获准远征非洲,但只给他西西里的两个军团,其他兵力以及粮草装备,大西庇阿自己想办法筹措。
   大西庇阿在罗马又征集到7千志愿军,他自己从罗马的意大利盟国那里募款,在四十五天之内建造并装备了三十艘战船,没有花罗马一毛钱。

  公元前204年春,大西庇阿率领大约二万五千人分乘四百艘运兵船在四十艘战船护送下自利利巴厄姆起锚向非洲进发。
  好,乘大西庇阿还在海上的空闲,我们来说说非洲那边,除了迦太基,那里还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努米底亚人,还记得汉尼拔的王牌骑兵吗,那正是努米底亚人雇佣军。
  努米底亚分成两个王国或说部落,较大的那个部落酋长叫西法克斯,较弱小的那个部落酋长叫马西尼沙。
  西法克斯一直以来跟迦太基有些小摩擦,在战争中保持倾向于罗马的中立。两年以前,大西庇阿亲赴阿尔及利亚,与西法克斯会谈。
  戏剧性的是,迦太基领袖吉斯戈也恰好来到努米底亚,试图拉拢西法克斯。
  西法克斯、吉斯戈和大西庇阿三角角力的结果,大西庇阿大获全胜,不但获得西法克斯的支持承诺,据说还和吉斯戈结交成为私人朋友。
  可惜大西庇阿远征军在突尼斯湾的西北端登陆时,形势已经今非昔比,吉斯戈把美貌的女儿索芙妮丝芭嫁给西法克斯,成功地将西法克斯揽入自家阵营。
  结果,大多数努米底亚人在西法克斯的率领下站在迦太基那边。只有马西尼沙带着数百名骑兵投奔大西庇阿,这人数确实有点少。
  于是,一边是罗马人大西庇阿和努米底亚人马西尼沙,另一边是迦太基人吉斯戈和努米底亚人西法克斯,双方形成对垒之势。
  这时冬季来临,双方暂时休战,期间双方展开和谈,西法克斯建议罗马人撤离非洲,同时汉尼拔撤离意大利,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大西庇阿假意谈判,实则积极备战。据说前往西法克斯兵营谈判的罗马代表每天不同,因为西庇阿想让尽可能多的军官到迦太基营地去察看环境并尽其所能了解有关迦太基前哨部队组织与布防的全部情况。
    最后,大西庇阿宣布中止谈判,就在当夜,罗马军利用夜幕的掩蔽,逼近西法克斯的营地。大敌当前,努米底亚人居然毫无戒备地躺在苇草和树枝搭成的茅棚中酣睡,罗马士兵点燃茅棚,也是天意帮罗马,正当有风,火势迅速蔓延,一时之间扑救无效。烈焰之下,数万人争相逃命,努米底亚营中一片混乱。
    迦太基人吉斯戈那边也是一塌糊涂,许多人以为这只是失火,不拿武器就跑去帮助灭火。而西庇阿的部队早已等候多时,把冲出营地的迦太基人逐个杀死。接着攻破吉斯戈的大本营,吉斯戈与西法克斯率领少数幸存者落荒而逃。
   与汉尼拔的军队相比,这支迦太基军队简直毫无职业修养可言,大西庇阿的胜利来的如此容易,或许连他自己都意料不到。
   被一举击溃的努米底亚酋长西法克斯心惊胆战,几乎要放弃这场战斗,但是他的妻子索芙妮丝芭“眼泪汪汪地”劝他“不要辜负她的父亲与她的国家,更不能容许迦太基被熊熊烈焰所吞噬。”
   在老婆的鼓励下,西法克斯与岳父吉斯戈重新集结部队,与大西庇阿再次交手,可想而知,他们再遭惨败。
  迦太基人现在相信只有汉尼拔才能拯救他们免遭失败。一位使者奉命赶赴意大利请他回国保卫本土。
  战局继续恶化,西法克斯被大西庇阿生擒。马西尼萨进入西法克斯的首都锡尔塔,当他见到索芙妮丝芭。这位美人恳求他不要把她交给罗马人。
  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索芙妮丝芭,马西尼萨原本冷酷坚硬似铁的心慢慢地融化了。他说:
“让我娶你为妻,这样罗马人就不会为难你了!”
  历史学家李维在这里调侃说,努米底亚人是一个极度多情的民族,马西尼萨竟然反过来成了他的俘虏的奴隶。
10 如花美人,就此凋谢
马尼西萨和他的新娘仓促举行了婚礼,消息传到大西庇阿那里,忧愁的情绪立刻笼罩了大西庇阿的头脑,他十分担心聪慧的索芙妮丝芭会故伎重演,如同她早先说服了西法克斯一样再次说服她的新丈夫离弃罗马的大业。
大西庇阿拒不承认马西尼萨的这次新婚,命他必须交出索芙妮丝芭。
马西尼萨心烦意乱至极,他在他的账篷里郁郁不乐地冥思苦索了好长时间,最后派人给索芙妮丝芭送去了一杯毒酒,同时附去一封信说他这样做是在履行诺言,他曾答应决不将她活着交给罗马人。
索芙妮丝芭的回答无愧于她王妃的身份。她对送信人说:“即使这是一件不受欢迎的礼物,如果我丈夫提出不要我再服侍他,我也接受这份结婚礼物。不过你转告他,我会愉快地死去,如果离死期这样近我是不会再结婚的。”说完这些话,她便饮下了毒酒。
如花美人,就此凋谢。

已经完全占据主动的大西庇阿向迦太基城逼近,迦太基城请求议和,大西庇阿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包括迦太基从意大利与高卢撤出全部军队、放弃其在西班牙的一切权利、归还全部战俘、只保留二十艘战船、交付巨量谷物以及五千塔连特白银作为赔偿。
迦太基人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同意派遣使臣赴罗马,罗马元老院最终也批准了和约。
似乎战争要结束了,然而垂头丧气的迦太基人忽然又振作起来,原来汉尼拔回来了。

汉尼拔登上非洲的土地,心情复杂,他最后一个幸存下来的弟弟马戈在这一年也来到了意大利,然而在与罗马军团的一场战斗中负了伤,在撤退途中遇到了迦太基派来的特使并接到命令要他回师非洲。
马戈命令返回非洲,途中却终因这场战斗中留下的伤口恶化而死。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汉尼拔终于结束了历时十五年的意大利之役打道回府,这样一个结局对汉尼拔来说必定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回到非洲的汉尼拔全无骑兵,全部兵力不到两万,但却使迦太基人心极大地鼓舞,他们决心在这位百胜将军的带领下,与罗马人决一雌雄。
公元前202年的夏天,汉尼拔在积蓄力量,募集到少量的骑兵。在夏季即将过去的日子里,他听说大西庇阿正在进逼,汉尼拔将其营地移至距迦太基城有五天以上行程的扎马。然后派遣一名使者前去谒见西庇阿,建议与他在中立地区会晤。
传说这两位将军果真会面了。李维写道:
“当他们相向定近看到对方时,顿生互相敬慕之情,两人都惊呆了一时相对无言。”
汉尼拔表示,恢复和平的时刻已经来临。他说:“稳在手中的和平总比前途未卜的胜利更理想而且更保险。和平由您自己主宰,胜利归谁则须仰赖神灵了。”
但是大西庇阿对汉尼拔提出的休战条件不屑一顾。他坚持按迦太基人先前同意过的条件议和。他问道:难道迦太基方面应该为其破坏停战而得到奖励吗?双方很快就明白已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
两位将军返回各自营地,开始为会战作准备。次日早晨,他们将军队带到扎马附近的一片平地上,双方排好作战队形。非常明显,这场战役将决定这次战争的结果。
11 回到汉朝的讲述
汉尼拔考虑到自己的骑兵过于薄弱,因此把八十头战象部署在最前列,跟随他征战意大利的老兵布置在最后面作为后备队。
当战斗开始,汉尼拔先发制人,以战象冲击罗马步兵。但显然大西庇阿早有准备,几百支军号齐鸣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把那些庞然大物吓得晕头转向。
接着,汉尼拔新募集的那些非洲部队开始害怕起来,他们甚至不和罗马人交战就四散逃命,其中许多人在逃过其后排战士身边时被汉尼拔的那些老兵砍死。
汉尼拔的希望在后面,的确,他的老兵顽强地顶往了罗马军团的正面进攻。但是罗马及其盟军的骑兵开始从两翼包抄冲击迦太基军的后方。
汉尼拔终于战败,他的老兵中大部分人终于战死在他们的作战位置上。这些老兵,曾经在西班牙战胜了土著部落,在阿尔卑斯战胜了雪山,在意大利打败了无数罗马人,如今,终于把一腔热血流淌在非洲的故土上。
这一年的冬天,在遥远的东土,一个叫做垓下的地方,另一位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也走到了军事生涯的尽头。
决定西方霸权格局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与决定东土之天下大局的楚汉战争就这样在同一年落下了帷幕,在战争的硝烟散去之时,两个几乎同样伟大的大国崛起,控制了地中海西部的罗马共和国,真正走出意大利半岛,将目光投向整个西方世界。而东方的汉朝,则在秦的废墟上休养生息,慢慢打造一个傲踞亚洲东部的雄伟帝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农历庚子,鼠年。
刘邦在洛阳南宫的楼阁复道上打了个哈欠,他在等待张良的到来。
去年的朝议已经决定定都长安,但是因为当初项羽的一把火以及后来一系列战事的破坏,关中的秦代旧宫殿要改造成大汉帝国的辉煌宫阙,还需要等待。不过有萧何主持装修,刘邦落得到洛阳来消遣。
然而刘邦从复道上远远地看见他的好些个部下,也就是大汉朝的开国元勋们围坐在沙地上比划着议论着……
他们在议论什么呢?
刘邦很好奇。
这时张良慢吞吞地向这里走来,他最近忙于修道,看他的步伐,越来越有道骨仙风——大概又饿了几顿。

张良身体一直不好,战争结束以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以修炼成仙法术为借口,有意逐步退出政坛,当然,完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张良所能做到的,是从刘邦的军师这一角色换成了天子宾客。
有趣的是,后人附会张良果然修炼得道,名列仙班。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到了宋代,索性封张良为“凌虚真人”。

刘邦问张良:
“你瞧那些家伙在那里做甚么?”
张良的神情很夸张:
“陛下原来不晓得,他们要造反昵!”
刘邦呸一声道:
“天下刚安定下来,他们造哪门子的反?”
张良也不着急,一本正经地看着刘邦,刘邦说,你有话就说,看朕作甚?
张良度悠悠地解释,陛下现在与往日不同了,一言九鼎,欢喜谁就封谁,讨厌谁就罚谁。大家可就寻思了,从前立下的战功,陛下没准已经忘了,或许有得罪的地方,陛下可牢牢地记着呢。搞不好封侯没指望,屁股要挨揍。
张良的话击中了刘邦的心思,大汉开国以来,为了论功行赏问题,已经开了好几次专题会议,拟了若干份名单,但群下议论纷纷,总是激愤不平。
功劳最大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在战争结束后都封为王爵,韩信楚王(云梦事件后削为淮阴侯),彭越为梁王,英布还是九江王。和刘邦一起光屁股玩大的卢,封为燕王。
上个月,刘邦开始分封其余功臣为侯爵,
刘邦曾打算把齐地三万户封给张良,张良一贯低调,回答说,我和陛下在留县这个地方认识,不如封我为留侯(留县在江苏沛县东南),留个纪念吧!
但不是人人都有张子房的修养和觉悟,当萧何受封为酂侯时,引起了功臣们的非议。
“萧何只是呆在后方摇摇笔杆,写写文书,凭什么户数那么多?”
刘邦解释说:
“你们知道打猎这回事吗?猎人放出猎狗,追逐野兽,那么是猎人功劳大呢?还是猎狗功劳大。”
大家当然说猎人功劳大。
“正是如此。诸位只是猎狗而已,但萧何的功劳却相当于猎人。”

刘邦的解释虽然一时压住了不满但并没有真正说服众人。因为刘邦的比喻显然不通,在众人看来,萧何和他们一样,也是猎狗,刘邦才是猎人。所以对刘邦抬举萧何的不满,依然埋藏在功臣心中,合适的机会到来,再度爆发。

虽然不少人已经封了侯爵,有了领地。但是更多的功臣还在焦急的等待之中,人心躁动……
烦啊,刘邦真是有点烦恼。
12  功劳簿上萧何名列第一,引起哗然一片!
刘邦抬头看看张子房,似笑非笑的德性。
刘邦一声叹息,子房,这事咋整?
办法还是有的,但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做?
陛下平生最痛恨之人,是谁?
最痛恨之人?
项羽?他是朕的对手,在战场上逼得朕好苦,可朕并不恨他。
原来是他。

刘邦回答说,是雍齿!
雍齿何许人也?江苏沛县人,刘邦的老乡,第一批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刘邦拿下丰这个地方后交给此人驻守,不料他转身就翻脸叛变,令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刘邦处境尴尬,心情也极度郁闷,从此对雍齿痛恨无比。
后来雍齿居然又归顺刘邦,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也没空计较。
张良提醒得不错,现在是跟雍齿算总帐的时候了。
刘邦的神情变得狰狞。
请先封雍齿为侯吧!
刘邦差点没跌倒。
“如果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封侯,其他的将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刘邦站稳了仔细想想,明白了张良的用意,立即召唤,封雍齿为什邡侯。

什邡在哪里?
什邡在四川西部,成都西北60公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因雍齿的缘故,也被称为雍城。雍齿在什邡安乐地活到惠帝时代,比刘邦还多活了若干年,他的墓也在什邡,据说墓高四丈,墓园约六十亩地。后人还修了座西雍寺,塑雍齿坐像,享香火朝拜,待遇不差啊!

回到主题,刘邦依计行事,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人心安定。
对于张良的这一次献策,王安石有诗曰: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但是在排功劳簿名次的时候,人心不免又澎湃起来。
这份名单的前五名如下:
第1名:萧何
第2名:曹参
第3名:张敖(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
第4名:周勃
第5名:樊哙(刘邦的妹夫)

功劳簿名次一公布,马上人声鼎沸,一片哗然,这些功臣大都是大老粗,立刻就有骂娘的。
主要反对意见再次集中在萧何身上,大家认为,曹参攻城略地,参加战斗无数,身上看得见的伤就有70多处,萧何一个文官,没参加过一次战斗,皮肤白嫩、肌肉松弛,凭什么得第1名?

混乱中,有个鄂千秋的跳出来,为皇帝辩解说,你们怎么能忘了萧何的功劳,皇上跟西楚霸王打了整整五年,在这五年中,多少次战败离散,是谁给你们增援后备军?是萧何!是谁让你们吃穿无忧?也是萧何!
鄂千秋进一步质问,没有曹参,汉王还会赢,没有萧何,情况会变怎样?
大老粗们哪答得上来,立刻就鸦雀无声了。
刘邦心想,还是知识分子能说会道。表态说:
“小鄂说得对,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武将们不再言语,但萧何和曹参的关系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修复。
而小鄂因为这一番言论,也从准侯爵升级为正式侯爵。

那么,刘邦为什么如何抬举萧何呢,作者认为,有如下几条原因:
一、旧交情:刘邦与萧何的关系一直不错,当萧何在县里做干部的时候,刘邦是个布衣百姓,后来也不过当了个亭长,常要拜托萧何美言关照。
二、藏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些图书材料里,包括军事地图、户口统计等极其重要的资料,对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非常有利。
三、荐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中国人都知道,不罗嗦了。
四、管后勤。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归纳起来说,就是萧何为刘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勤保障基地。
刘邦和项羽作战最艰苦的时候,人心动摇,萧何听从鲍生之计,把自己的家人子弟派遣到前线军中,表示对刘邦必胜的信念,更令刘邦感动莫名。

这样一来,令刘邦烦恼头痛的功劳封赏问题,总算基本摆平。
然而新的麻烦很快到来……

作者絮语:
考核与评价,这是一把双刃剑,几乎所有人都会放大自己的成绩,而忽视旁人的成果,萧何的功劳,是幕后工作的汗水,与战场上的斩首数量相比,当然有点虚。难怪武将们看不见。
然而并不是说这份名单就是公平的。看看刘邦的这份功劳簿,很多人会觉得不公平,因为这是权力垄断的产物,并不是以真实战功为客观依据的……但汉朝初年,风气还算自由,所以功臣们敢于发出反对的声音。
13 阿房宫让项羽一把火给烧了?
说起来刘邦既然做了皇帝,总得有座像样的宫殿。
当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大兴土木,建筑宫殿。
这些宫殿里头,最被人称道的是阿房宫。
据说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宫。
这座新宫便是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巨大,司马迁记载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班固接着吹,说阿房宫“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
等到唐朝诗人杜牧写《阿房宫赋》,更加夸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嘿,这么豪华雄伟的阿房宫,为什么咱到西安旅游愣是看不见呢?
许多人言之凿凿地说,阿房宫让项羽一把火给烧了。而且说得跟亲眼看见似的。
项羽早在乌江边自刎了,也没法子为自己辩解。
但是作者读《史记•项羽本纪》,书中司马迁只是叙述“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
2006年,经过考古终于揭开谜团,阿房宫遗址只有土夯,没有任何焚烧的痕迹。研究人员专门把土质送到专家那里,用显微镜检测,但依旧没有发现因焚烧而产生的碳化物。
看来祖辈相传的项羽烧阿房宫的故事,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实际上,项羽烧毁的是咸阳宫)
不仅如此,阿房宫根本就没完工。
阿房宫的修建开始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始皇驾崩,不过只建了一座前殿。秦二世胡亥上台以后,为了修建秦始皇陵,把工匠和苦力统统调去骊山。
(这些人后来跟随章邯当了兵,最终让项羽给活埋了。)
既然工匠和苦力都被调走,阿房宫工程也就停下来。等到秦朝灭亡,阿房宫可就成了烂尾楼。

那么,秦始皇的咸阳宫还能不能将就着住住呢?
不成,项羽的那一把火,烧得很是干净。
所以战争一结束,萧何就做起了包工头,负责大汉帝国两座宫殿的兴建工作。
这第一座正宫,叫长乐宫。
长乐宫原本是秦始皇的离宫兴乐宫,萧何的计划,是在兴乐宫的基础上扩大、改建、装修,并不是要重起炉灶。
因此,工程进度挺快的,二年后便顺利竣工。
据记载,此宫四面各开宫门一座,仅东门和西门有阙。称东阙、西阙。宫中有前殿,为朝廷所在。西为后宫。
萧何负责修建的第二座宫殿叫未央宫,在长乐宫的西边,故称西宫。
未央宫的工程,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开始,后期完工,一直要到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即位以后。
未央宫落成以后,汉朝皇帝就从长乐宫搬迁到此,未央宫从此成为汉朝君臣朝会之所。
未央宫的面积比长乐宫略小一点,但壮丽宏伟,远超过长乐宫。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
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位居未央宫正中的建筑是前殿,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
后妃居住的后宫在前殿之北,宫廷的官署在前殿之西北。让后人浮想联翩的是,考古挖掘时,发现后宫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条,地道里面还颇为考究,立起壁柱,墙面涂抹了草泥白灰,地面上铺着条砖。
刘邦曾经到工程现场视察,觉得修得太豪华了,恐怕遭天下人非议,对萧何发了脾气。萧何说:“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刘邦这才欣然接受。
14 功臣们醉酒拔剑,大闹金銮殿
在工程期间,刘邦只好逗留在洛阳,直到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
但是在搬迁新居之前,刘邦还有一件烦心的事情未能解决。
这烦恼要从刘邦在金銮宝殿上那场酒宴说起。
金銮宝殿上,皇帝与功臣们设宴欢聚,那叫御宴。这么高兴的事?谁能不多喝点,不喝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但喝多了可是会醉的,喝醉了可是要发酒疯的,发酒疯也有文武之分,文疯是倒头呼呼大睡,武疯可就花样多了,在大殿上即兴唱卡拉OK,大跳疯牛舞的,甚至有拔出佩剑,在大殿柱子中乱刺乱划的。
刘邦一看,眉头不由一皱,这可闹得有点不象话。
成何体统!

刘邦的烦恼,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谁?那些武将么?
武将们喝得高兴,哪能体会皇帝的心情。
此人复姓叔孙,单名一个通字。
这位叔孙同志可不简单。
叔孙通是山东薛县人,专修的是儒家学说,秦朝末年被二世皇帝录取为公务员。当时形势大乱,
二世皇帝派叔孙等同志去做社会考察,考察回来别人都如实报告危机如何严重,唯独叔孙同志斩钉截铁地说:
“实事求是的讲,外面的形势是一片大好啊陛下!”
二世皇帝想,叔孙通是个好同志。
杀了其他几个做考察的,提拔叔孙通为博士,这是个官,类似于皇家顾问。
其他儒生不理解叔孙通,指责他阿意逢迎,叔孙通回答说:
“我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将来做大事罢了!”

叔孙通后来转投起义军,据说换了个主人,直到五年前,投奔到刘邦旗下,但刘邦向来不喜欢儒生,当初高阳酒徒郦食其到刘邦军营面试,刘邦听通报说儒生郦食其来了,拒绝接见,郦食其大怒,说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这才得到赏识。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如此,叔孙同志不受重用,也就难怪了。
叔孙通看到金銮宝殿上的乱象,不由一阵阵的兴奋。
时刻准备着,不就是为了今天露一手么?
叔孙通向刘邦报告说:
“我可以教他们儒家的礼仪。”
刘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批准了叔孙通的报告。
说了就干,叔孙通即日开始筹备“皇家礼仪速成培训补习班”。
缺乏教师,叔孙通起程前往山东招募,儒生们失业很久了,看见叔孙通好像看见了祖师爷大救星,欣然应聘。
也有硬骨头,说叔孙通是个马屁精,不是真心要振兴儒家学说,拒绝参加。
叔孙通对这些人极为不屑,不识时务,喝西北风去吧!
从孔夫子的家乡招募了30人,又回京城凑了些,先把教师培训起来,搞了一个月,有点意思,向皇帝报告说:
“可以了,陛下。”
那就瞧瞧吧!一瞧还真不赖,刘邦很高兴,正式许可叔孙通开班招生。
于是“皇家礼仪速成培训补习班”开张,大小官员,统统地要接受培训。

冬季,十月,长乐宫落成。
长乐宫是皇太后的居所,但据柏杨考证,当时未央宫还没完工,所以皇帝也要入住长乐宫。
落成大典暨新年朝会(作者注:当时以十月为新春)开始,
策划及主持人:叔孙通
长乐宫落成大典暨大汉帝国新年朝会在天亮时开始,由谒者(司仪官)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
战车、骑兵、步兵在宫中列队守卫,兵器擦得亮亮的,彩旗那个招展。
殿上传言官说:
“趋(小步上前)”
官员分成两列行进,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
大行(外交兼礼仪部长)宣布:
“来宾上殿!”
于是皇帝乘着辇车出来,大小官员,从诸侯王到六百石的科级干部,按尊卑依次向皇帝祝贺。
史书记载说:“各人无不肃然起敬。”
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刘邦一拍大腿,老子到今天,才晓得做皇帝是多么过瘾!
从此对儒生刮目相看。
当然叔孙通不能白辛苦,提拔做祭祀部部长(奉常),再给一个五百金的新年大红包。

又了了一件烦心事,刘邦这个皇帝也是越当越有滋味,但是……
还有更大的麻烦在后头!

作者絮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儒家是最讲规矩的一种学说,君君,臣臣,一点都乱不得。不过作者实在觉得汉初的君臣气氛很好,虽然谈不上平等,但绝不是后世奴才万死的德性。叔孙通修礼的实质就是抬高皇帝,贬低大臣,可以说是为君臣关系的主奴化开了头,从汉到清,儒家的知识分子,在这项事业上很努力很上心,歌颂帝王,包装帝王,为尊者讳,孔夫子的这一点教诲,徒孙们都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