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拼音的正确发音:奚小琴:一剪一世界 一纸一乾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05:32
日期:2006-02-12 作者:阿蓝 来源:新民晚报

《闹元宵》

《老鼠嫁女、送灾纳福》

《吉庆有余》

奚小琴在快乐地工作

《小园春景》
今宵元夜,花灯如昼。在这个传统佳节的前夕,怀着对民间艺术的好奇,我踏进了位于汾阳路79号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新年的冬阳里,被誉为“神剪”的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  的  高足——奚小琴微笑着向我走来。拧亮台灯、戴上花镜、操起剪子,只见纸旋刀转,顷刻间酣畅淋漓的线条便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艺术世界。“搞剪纸33年了,我这个人就是学东西坐得住。”身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工艺美术师奚小琴这样评价自己。
1.师恩难忘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父亲是奚小琴在艺术天地里的领路人,至今奚小琴抽屉里还藏着父亲早年替她刻的图章,床底下还留着父亲弹过的古琴,甚至能笑着模仿父亲教育孩子的腔调:“最好以后你们能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艺术家。”自小喜欢画画的小琴便跟随著名水彩画家冉熙等学习绘画,因此当1973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到她所在的共青中学挑选学生时,便相中了有绘画特长的奚小琴。
进了研究所,老师让一起招来的3个学生各自画幅画,2个孩子画了人物,1个则画了花卉。17岁的小琴作了幅“养小鸡”的人物画。按理说,喜欢画花的孩子适合学剪纸,而喜欢画人的小琴该去学面塑,可王子淦老师却执意要把小琴招到他的门下,理由是会做人物剪纸的人才比较少,虽然他自己也不是特别擅长人物创作,但人物剪纸一定要搞。回想起王老师当年的远见和大度,奚小琴至今感念不已。
拜了师傅,接下来便要吃上3年“萝卜干饭”。方块圆圈、圆圈方块,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成天地练习徒手在纸上剪这些玩意儿,喜欢创作的小琴觉得实在好闷啊。可是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慢慢显示了它的益处——因为讲究线条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眼力。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手艺行里很多师傅心头一块隐隐的痛,因此师傅们选择“留一手”也无可厚非。刚进研究所的小琴常常听楼上的学生背地里斜着眼睛抱怨他们的师傅:“关键问题我们只好自己摸索,甚至偷学,他根本就不讲的啦!”有容乃大,大师风范,不仅在于技艺的高超,更体现在人格的高尚。“王老师很开通,什么都肯说,而且讲得很透彻,他真正是尽心尽力地在教,从来不藏藏掖掖。做手艺的人能这么开通,我实在是很幸运的。”幸运的奚小琴没有辜负老师的厚重情谊,她孜孜不倦地学习剪纸艺术,又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她继承了大师的创新意识,更加注重求新求变求发展。她的作品内容广泛,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风景都有涉及;表现手法则多种多样:绉纸剪纸、立体剪纸、彩色剪纸、阴阳剪纸、抽象剪纸等等,多种形式奚小琴都勇于尝试,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难怪王子淦大师在为奚小琴参加1992年日本长野展出的推荐信中这样写道:(她的剪纸)“既有民间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特色是取题有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造型活泼,构图匀称美观,用色和谐,为我学生中佼佼者。”
2.以剪为媒
正如大师所言,喜爱剪纸艺术的奚小琴“生性聪颖而又勤奋”,很快作品就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各种荣誉和奖励也慢慢接踵而至。她连续成为三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还多次走出国门,为弘扬祖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1981年,当时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刚刚开馆,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就派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组团到美国参加“休斯敦艺术节”,进行“工艺美术外交”。工艺美术表演在休斯敦、旧金山、新奥尔良等6个城市大获成功,各个城市的上层领导人纷纷接见表演团,奚小琴他们还获得了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公民”证书。而很多普通百姓也通过现场剪纸、面塑、绒绣、白木雕等表演喜欢上了我们的民间传统艺术,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记得当时因为只表演不卖,很多老外看到奚小琴的剪纸非常喜爱,心里痒痒不肯离去,总领馆的同志只好想出一计:让想要剪纸的老外们排队登记,答应以后有机会一定先送给他们。
如果说1981年时很多老外还是第一次见识中国剪纸,那么2004年夏天,当奚小琴随上海群艺馆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上海周”的都日丽公园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时,很多法国人已经对中国剪纸相当熟悉了。这不,奚小琴现场表演的桌子前排起了长龙,大家都等着她给自己现场剪个人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奚小琴积淀了三十年的功夫博得了老外阵阵喝彩。虽然此次活动按规定不能收钱,但很多人因为太喜欢剪好的人像,还是要付钱给奚小琴。见奚小琴硬是不肯收钱,老外们便坚持说这是“小费”。而奚小琴在把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介绍、展示给国外人民的同时,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也开阔了她的创作思路,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回国后她创作了不少反映异国风情的剪纸,如《琴尾鸟》《树熊》《郁金香节》等等。
3.期待传承
温暖的台灯下,奚小琴用的是一把看上去并不精致却刀口极好、跟了她几十年的剪刀,坐在办公桌前她静静地剪着,33年如一日。在熙来攘往、时尚躁动的今天,用清贫的生活呵护着一份几乎要被大多数人忘却的民间艺术,她寂寞吗?
奚小琴回应我的目光安定沉稳,她说自己一直葆有一份热情,对生活的、对创作的。女儿去学琴,她把场景搬进了自己的剪纸中;家中小花园里的美色,观众可以从她的作品中欣赏;“非典”时大家在室内转“呼啦圈”锻炼,她立刻吸收进了创作;单位组织九寨沟旅游,她回来就想构思一幅大作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她源源不断的清流,她的创作哪里会枯竭,她的天地哪里会寂寞?
奚小琴说,其实在上海,喜爱剪纸的人还是不少,这门民间艺术完全可以发扬光大。问她有没有收徒弟的打算,奚小琴很笃定地笑了,“王老师53岁才收我的嘛,我到了他这个年纪再收也来得及。”
仿佛是为了回答我的问题,两个可爱的女孩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请问这里能够为我们现场表演剪纸吗?”“没有问题,”奚小琴爽快地动起剪刀,“不买不要紧,看看没关系。请问你们要剪什么?”原来研究所还承担着销售的工作,这里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参观者3万多人次,有近万件大小工艺作品远销海内外,许多作品参加世界各国的艺术节及展览,不少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奚小琴的办公室便兼着剪纸销售柜台以及表演场地的多重功能。奚小琴应女孩们的要求为她们剪属相,两个女孩子介绍自己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因为听说这里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和销售而特意乘寒假过来参观。
“剪之前要先打草稿吗?”“你学习剪纸多少年啦?”“是不是每一张剪得都不一样?”女孩们像记者似的边看边发问,看到精彩处不禁啧啧赞叹,显示了浓厚的兴趣。而当奚小琴听说年轻的理工科大学生对剪纸那么有兴趣很开心,她慈爱地按女孩们的要求进行着即兴创作,边剪边不厌其烦地回答她们的每一个问题,仿佛在进行着剪纸艺术的普及工作。
奚小琴介绍,因为承担着销售的任务,她的很多精力放在了复制作品上,因而减少了搞创作和科研的时间,研究所还没有真正起到带有指导性的研究作用。“看,我这两天一忙,这种双面书签又卖空了,橱柜里空着多难看!”虽然没有对销售指标的考核,认真的奚小琴却很着急,不过我知道,她内心更希望的是剪纸艺术的薪尽火传。
相关链接
南北朝剪纸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剪纸实样,自唐代至今广为普及。剪纸的主要创作者是劳动人民,所以题材内容大多带有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每逢新春佳节或婚丧喜庆,人们就把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剪纸装点周围的生活环境。
我国各地的剪纸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工整细微。陕北安塞剪纸粗犷的大块面造型,可以从中看到画像砖的影子。广东佛山剪纸镂金彩衬,富丽堂皇。
上海剪纸源于民间实用花样,经现代剪纸艺人广泛吸取南北方剪纸及现代装饰艺术的特色,进行渗透融合,形成“海派”风格。其中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从艺六十年,剪了数以万计的剪纸及刺绣花样,造型生动、技巧娴熟。他尤擅花鸟动物,将南北剪纸之长糅于一体,既有浓郁的乡土气,又有质朴厚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