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区政府租房: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49:48

崛起,向着富裕和谐秀美

——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两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刘士安 任江华 吴齐强 魏本貌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12日   01 版)

  “一湖清水”,4400万江西人民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

  “一湖清水”,16万多平方公里赣鄱大地绿色崛起的独特禀赋。

  “一湖清水”,考验江西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一道历史命题。

  2009年12月12日,一项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公布,让“一湖清水”成为江西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词。

  鄱阳湖,这个哺育了红土地上无数儿女的“母亲湖”,从来没有像最近这两年来被如此深切地感恩、深刻地认识、深入地探究。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这样评价国家战略对江西的重要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西的殷殷嘱托。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是一项考验江西人民智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能力的“试验场”。规划实施两年过去,江西省代省长鹿心社说:“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理念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并变成生动的实践。” 

  江西在破题,江西在探索,江西在收获。

  精心呵护“聚宝盆”

  大美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湿地,更是江西的“聚宝盆”。

  让赣鄱大地水碧天蓝永相伴,是江西矢志不渝的追求。

  两年来,敢闯敢试的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再度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书写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崭新篇章。

  余干县乌泥镇港背村,鄱阳湖边一个民风淳朴的小乡村。2009年,村民自发组建起村民事务理事会,由5名长者负责全村的卫生清洁工作。每隔一阵子,村里就要搞一次清洁卫生检查,评比结果上榜公布。这一招还真厉害,如今,家家户户都重视环境卫生了,还带动周边村庄刮起一股“环保风”。

  地处赣南的石城县,虽远离鄱阳湖区,却是赣江的源头。一名客商看中赣江源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想投巨资开发,结果被拒之门外。石城县还主动把源头禁采区面积扩大到1.5万多公顷。在赣州,两年来有几十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被拒绝落户。

  “一湖清水好风光”的意识,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颁布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生态经济区规划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但鄱阳湖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全省国土面积的97%左右,切实保护好“一湖清水”,必须放眼全省范围,必须上下齐心协力。

  两年来,江西省500万元以上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544亿元,各级财政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达到500亿元左右。在经济欠发达的江西,这是生态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笔。

  绿化——“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共投入189.1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313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1%,居全国第二位。

  水质——“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覆盖全流域的水质水量监测监督体系加快完善,水质动态监测站点由21个增加到50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提高到80.5%。

  空气——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污水处理——85个县(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截污主干管网全部建成,县市污水处理率由2007年的2.5%大幅提高到2010年的46.8%;102个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已开工65个,其中统建项目年底前建成20个。

  农村清洁工程——约13万个自然村和1500个集镇推行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已建成200多个国家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

  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江西发展创造了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现在,江西生态环境的优势更加明显,绿色崛起的基础更加巩固。

  两年来,江西探路绿色发展,成就斐然。

  隆冬季节,共青城市开发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漫步市区,南湖两岸的新景美不胜收。有“鄱阳湖畔明珠”美誉的共青城市,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最年轻的一个县级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引领下,短短两年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与2008年相比,预计今年生产总值增长150%,财政收入增长257%,能耗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

  共青城市,只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火如荼建设的一个缩影。

  转方式、调结构,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为主要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江西得到迅速发展。

  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7%;

  “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初步树立。两年来,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由716个增加到1051个,绿色农产品由658个增加到703个,有机农产品由378个增加到412个;

  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蔚然兴起,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预计2011年接待游客将达1.4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提高到1000亿元以上;

  总投资达到450亿元的500个循环经济项目、重点节能工程项目相继落户投产。有着丰富岩盐资源的新干县,所建设的盐卤药化工业城成为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可实现园区工业废水收集率、排放达标率100%……

  说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来的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认为,江西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江西省的生态保护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西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地方建设生态文明省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倾力打造“大平台”

  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空气是甜的。到过江西的游人客商,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在追求一个美好的夸赞:老百姓的生活是富裕的。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考量着江西的决策智慧与执行能力。在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大会上,省委书记苏荣强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江西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重要平台,成为江西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要素的加速聚集,成为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成为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项目库。”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大平台,江西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品牌效应逐步确立,国家给予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外资金、技术、人才在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加速入赣,成为江西阔步赶超的重要抓手。

  截至今年10月,有36个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签订有关项目、资金和政策等重大支持事项224项,现已落实到位140项。其中,中央企业计划在赣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授信2750亿元以上;国家已同意“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5亿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补助资金,同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二五”长江流域治理规划范围。

  与此同时,为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张“名片”,打好国家战略这张“王牌”,江西省充分利用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世博会江西活动周、中部博览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等平台,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先后举办了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等一系列活动,以低碳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向江西集聚。

  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携手而来,极大地激活了江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经济发展的“炉火”越烧越旺。

  一组数据格外振奋人心:

  5000亿元,这是以“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为代表的405个重大项目迄今累计完成的投资额,占计划总投资的近30%。

  24.7%和22.2%,这是2010年和今年前三季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增长43.1%和42.5%。

  4630美元,这是今年区内人均生产总值的预计数据,将比2009年的3650美元提高近1000美元。

  500万美元,这是世界银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课题研究的投入。自然科学领域投入500万美元很正常,但在社科领域还属鲜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话题,已经引起世界目光的关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江西省吸纳资金、技术、人才和各方面支持的‘金字招牌’,国家战略的王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各经济指标增幅均明显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逆势增长、绿色崛起的重要引擎。”江西省发改委主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许爱民说。

  而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渔民范秋水的话,更是道出了基层群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带来实惠的欢欣。在痛下决心用5年的时间将沿湖300个自然村打造成“生态渔村”的鄱阳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旺了特色旅游业,仅从事“渔家乐”的经营户就达1000家。范秋水乐呵呵地说:“渔村干净了,湖水更清了,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先行先试探新路

  先行先试,是国家战略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项最重要政策。

  坐拥一个世界性的湖泊,江西正在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探寻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江西的生态如同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很珍贵,同时也易碎。”江西省社科院院长汪玉奇打着形象的比喻说,不发展保护不好生态、富不了百姓,但发展得不好,同样会给生态造成灾难。

  知易行难,知难解难。江西敢于担当,在先行中创新,在先试中崛起。

  实现双赢首要在思路。

  南昌市湾里区同时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两块金字招牌,可2008年的生产总值在全市县区中排在末位。当地一些干部曾抱着这样的念头:“在湾里,就是要‘以保护论英雄’。保护生态是正事,至于发展经济,可以放一放、缓一缓。”

  守着金山受穷,肯定不是科学发展观。为了经济而牺牲生态,那就是遗祸后人。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了支持湾里区生态保护、引导好发展方向,2009年起,南昌市对湾里区实施了差异化考核:取消了对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大幅度降低了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考核要求,同时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等生态环保指标以及生态旅游经济考核指标等内容,并推出30项措施,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支持其发展转型。

  绿色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大大增强了南昌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了走依托生态之路,实现科学发展、加速绿色崛起的信心。说起当年放弃艾溪湖湿地的房地产和工业项目开发收益,转而投资于湿地公园建设的事,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谢高鸣连称:“放到今天看,建湿地公园是赚了,赚大了!园区生态改善,成了风水宝地,商机也源源涌来,一大批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的经济增速年年都在30%以上。”

  调整了政绩考核“指挥棒”,把准了科学发展“方向盘”,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低碳试点省会城市,南昌正全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说,南昌坚持“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的崛起方略,将通过低碳化的进程,实现结构调整,率先建立更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两年建设中,江西各地像南昌一样,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景德镇新兴的陶瓷产业创意园,萍乡跳出煤炭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鹰潭的铜产业精深加工,赣州、吉安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追求。

  持续发展关键在机制。

  江西紧紧抓住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宝贵机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更优环境,注入更强动力。两年来,“五河”及东江源头生态补偿、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和低碳城市发展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正在积极探索,碳汇林业得到发展,水权、林权、碳汇、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促进了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同时,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农村宅基地流转、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水权交易改革、排污费改环境税、大交通改革和城际交通公交化等6项试点工作,以及建立环保技术交易市场等先行先试政策措施,也已在开展前期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围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探索一条不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经济发展同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这对江西省来说,是自加压力,江西的选择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保护好“一湖清水”,才能大展赣鄱宏图。

  坚持生态与经济建设双赢,崛起中的江西正向着富裕和谐秀美的奋斗目标豪迈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