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影院投资成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性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56:58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性思考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以办“节”的形式招商、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宣传和打造整体形象的有效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搭台”是形式,“唱戏”是内容;“搭台”是条件,“唱戏”是目的。搭的是文化台,唱的是经济戏。因此,又叫做“经济性节庆活动”。但全国各地节庆繁杂,名目繁多,层层频办,“只刮风不下雨”、“只讲搭台,不管唱戏”的劳民伤财现象令人担忧。由此,笔者引发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内涵。目前为止,国内理论界对经济性节庆活动尚未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各类报刊杂志虽偶有涉及,亦是一鳞半爪、蜻蜓点水。笔者认为:所谓经济性节庆活动,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以行政、或行政与行业协会相结合为运作手段,以文化、艺术和舆论的渲染为媒介,从而集聚有益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项目流的大型系列社会活动。
    2、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特征。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共性特征是:(1)经济性。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是经济性节庆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经济意义是十分显著的。(2)群众性。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任何经济性节庆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则一事无成。(3)创新性。别开生面和创新思维是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吸引力、生命力之所在,创新乃是节庆之魂。(4)地方性。任何成功的经济性节庆活动都把地方性特色视为自己的个性所在,魅力所在。(5)休闲性。不断满足生活小康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是经济性节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6)可持续性。对于有特色的经济节庆而言,坚持就是胜利,持续才能发展,厚积而薄发。

二、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现状及成因

1、现状。近年来,神州大地,从南江到塞北,自东海至西域,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交通枢纽到偏远山沟,各种与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艺术节、论坛以及旅游观光连在一起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并逞燎原之势。为了客观、准确地了解全国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大致轮廓,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又上网浏览访问过许多网站。据有关资料显示:选择广东、浙江、山东、江苏、辽宁五省份所辖的全部75个以地级市为主的省辖市(其中含南京、宁波等几个副省级城市),以及浙江、山东、江苏三省的全部196个县(市)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经济性节庆活动情况如下(见表—1)。仅2002年,全部被调查的271个市、县共举办了265个经济性节庆,其中还有不少市、县是一地多节。如在南京市所属的1l区2县中,2002年就举办了诸如国际梅花节、灵谷桂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等33个经济性节庆活动。

表—1  全国部分城市经济性节庆活动情况表

单位:个

样本名称

样本数量

办节样本数量

办节率

备注

省辖市

75

62

83%

包括副省级市

县(市)

196

145

74%

包括县级市

 

2、分类。随便用google打一个“文化艺术节”,在网上就有76.3万条查询结果。笔者随机统计了300个经济性节庆活动样本,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主办者身份来看,可分为官办、 民办、官民联办的节庆。官办的占28.3%,民间或企业办的仅占15.8%,绝大部分是官民(或企业)联办,即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者占55.9%(见图—1所示)。

图—1   官办、 民办、官民联办的经济性节庆活动百分比图

从组织形式来看,又可分为独办与联办的节庆,所占比率分别为28.6%和71.4%;从举办地点来看,还可分为本地节与异地节,所占比率分别为84.3%和15.7%。

笔者以“命名物”这一形象载体为分类标准,可以把300个经济性节庆活动分为工业产品节、地方物产节、自然景观节、人文景观节等七大类型(见表—2)。以地方物产节的百分比最高,达到27%;经营活动节最少,仅占4%。而以“历史文化”搭台的节庆活动只占17.7%,可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也为数不多。

表—2  全国部分城市经济性节庆活动分类表

 

类别

样品数量(个)

百分比(%)

节名举例

备注

工业产品

63

21

大连服装节、青岛啤酒节

 

地方物产

81

27

洛阳牡丹节、内黄红枣节

 

自然景观

33

11

吉林雾凇节、抚顺冰雪节

 

人文景观

18

6

郑州沙雕节、江南长城节

 

历史文化

53

17.7

山东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经营活动

12

4

浙江宁波象山开渔节

 

休闲娱乐

40

13.3

郑州少林寺国际武术节

 

 

此外,还有以用生活用品命名的,如衬衫节、豆腐节、电脑节;有以水果命名的,如荔枝节、西瓜节、葡萄节、香梨节;有以花卉命名的,如桃花节、槐花节、荷花节;还有什么民歌节、龙舟节、冰雪节、渔人节、戏水节、闯滩节、火把节、瀑布节、赛马节等。网上更有什么××双胞胎艺术节、美女泳装节、美女人体艺术节等等。至于冠以各种名字的××文化节、××艺术节、××美食节、××文化旅游节,更是数不胜数。可谓“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兽”无所不包。

3、成因。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的成因很多,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1)积极因素。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目的和初衷都是好的,其目的在于:一是提升知名度。经济性节庆活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势宣传与推介,可以迅速提升一个产品、一个企业或一个地方的知名度,这也是大多数经济性节庆活动举办的初衷。二是创造名牌。通过节庆期间系列性经济与非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打造出影响深刻的、无形资产巨大的“知名品牌”,吸引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关注,为地方经济超常发展创造良好契机。三是积聚人气。经济性节庆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内,迅速地、大范围地积聚起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气,并使之不断地转变为财气。其主要目的是有人知、有人来、有人看和有人投资。四是振奋民心。在筹备和举办节庆的过程中,在节庆目标与现实困难构成的矛盾面前,节庆活动往往会成为地方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的兴奋点,开拓进取的聚神点,真抓实干的着力点,超常发展的起跳点。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必然会引导人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常规地创造出一系列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奇迹。

(2)消极因素。一是无中生有,造节扬名。一些城市没有文化底蕴,却挖空心思地去造节扬名。例如,××市搞了一个刘邦文化节,笔者认为实在没有道理。刘邦早年是个“流氓无产者”,无文化可言;待做了皇帝衣锦还乡了,也只哼出个“三句半”的《大风歌》,还是没什么文化。举办刘邦文化节,岂不是“驴头不对马嘴”! 二是虚张声势,喧造政绩。在一些领导看来,经济性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是一种“政绩”,可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广造舆论、树立地方形象的同时,领导也能上影扬名,一箭双雕。与其说经济性节庆活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如说是“文化搭台,领导唱戏”。三是借鸡下蛋,强行摊派。政府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没有资金,大多数是向企业摊派,强行要求企业赞助或购买摊位。对于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好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想参加,但又怕得罪这些“主管部门”,只好乖乖地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

三、“经济性节庆活动”该不该举办

显然,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回答,可谓“亦真亦幻难取舍”。老百姓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

1、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积极作用。

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促进和拉动,但一个地区经济要快速发展,政府必须想很多办法,采取很多措施。经济性节庆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它是综合了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大型社会活动。节庆活动本身是非盈利利性的,政府不可能直接从节庆的经营中获利,但其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本地人的消费和外地人的旅游收入,隐形经济效益包括提升城市知名度、宣传当地的民俗资源、扩大产品的广告效应等。

(1)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性节庆活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在国外,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复活节,美国的南瓜节,巴西、墨西哥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法国的葡萄节,德国的啤酒节等等,举办期间无不吸引的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光临和参与,宾馆酒店都被挤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一派兴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在国内,为了发展经济,各地也纷纷举办了自己的经济性节庆活动,而且名气越来越大,如大连的时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广东的广交会、南宁的民歌艺术节等。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经济性节庆活动是蕴含巨大商机的聚宝盆,它对GDP的拉动作用主要在旅游收入和招商引资上。

(2)隐形经济效益。经济性节庆活动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大连国际服装节自1988年开始举办,每一届都迎来大量的海内外服装厂家、商家、设计师和模特光临,各类发布会、服装表演、展览会、洽谈会为本地服装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山东潍坊已成功举办了21届国际风筝节,形成了本地庞大的风筝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世界风筝联合会总部也由此落户潍坊;上海旅游节和中国上海艺术节每年都吸引上千万人次参与,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成功的经济性节庆活动为当地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后续效应是不可估量的。以南宁的民歌艺术节为例,2001年南宁民歌艺术节期间共签定项目248个,总投资额达84.5亿元,实际引进资金70.43亿元。

2、经济性节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性节庆活动名目繁多,可真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为世人瞩目的“名节”不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双丰收的“名节”更是为数寥寥。目前,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洒了芝麻丢了西瓜”,究其原因:
    (1)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地大物博,节庆经济活动出现以后便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但有名气有品牌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却屈指可数,有一种滥而不精的势态,这主要原因是各地搞的活动形式单一,雷同趋势明显。一些地方经济节庆的组织者,往往只看到别人举办的节庆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精心准备、科学论证的过程,因而只是东施效颦般地仓促办节,从而造成近距离雷同和低层次重复,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雨像雾又像风”。
    (2)官办色彩太浓,缺乏群众基础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节庆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经济性节庆活动都被政府所左右,政府自导自演,很难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经济性节庆活动首先必须做到墙内开花墙内香,有了群众普遍参与的花香之源,才能赢来“花香千里”的热效应。但在现实中,一些经济性节庆活动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很难成为主角,他们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当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的那种亲近感和认同感。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河塘月色》,朱自清)。
    (3)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打肿脸充胖子”。有的城市层层造节,为造节而造节,一年举办的经济性节庆活动达30多个;有的县人口几十万,为了举办文化节,县城里挂出几千只大红灯笼,摆出了10多万盆鲜花。更有甚者让工人停工、学生停课,对所谓的“客商”夹道欢迎。有的地方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大搞“攀比”:比到会领导级别高低、演员名气大小、客商多少,比在媒体上做了多少专版、专题,在招待吃喝、游览、赠送礼品上较劲攀比的也不在少数,办节费用也就随之节节高。办节费用怎样来呢?所谓财政拿一点、被参观单位搭一点、企业帮一点的“几个一点”,其实都是民脂民膏。过多过滥的经济性节庆活动直接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年复一年的赞助和摊派也使企业和社会不堪重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甚至村集体和村民都会“荣幸”地分配到高价票子,一同去为节买单。结果呢?得到了一些草签的“投资协议”,真正投资到位者寥寥无几。

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17日报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在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民主党派人士介绍,2003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在各地在热热闹闹地办节,用大把钞票买风光、买“知名度”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人在贫困线上挣扎。虽然“政府办节”和“群众贫困”不完全是一码子事,但这种反差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

(4)节庆市场管理无序,缺少科学规划。目前,经济性节庆活动的行政管理尚处于“无为而治”的混乱状态,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一些节庆组织者对为什么办节、能办什么节以及怎样办节等一系列涉及节庆成败的重大问题,很少作理性透视和科学决策。人们对节庆经济的认识尚未完全上升到文化产业这一高度,国内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没有准确地把握其规律,缺乏关联性,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节庆活动经济效能的发挥。
   (5)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首先,各种作假造假行为在节上成为半公开的秘密。有些地方把含有水分的成交额、没有约束力的协议额公布了事,至于这些引来的协议资金到底有多少可以兑现,就无人问津了。其次,形式主义严重。各地在节日期间,一般当地的党政领导都要亲自出马,各部门全力以赴,还得组织当地的群众乃至学生停工停学来表演民间民族歌舞,甚至搞电视转播,极尽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之能事。第三,为公费旅游大开方便之门。“造节”就要请客人,请上级现任领导、离退休老领导,请兄弟地区、友好单位领导等等,不一而足。因为是“过节”,有充分的理由热情招待,这要花一笔招待费,被邀请者名正言顺参加,又要花一笔差旅费,其实是干部们借机旅游,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四、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发展趋势
    经济性节庆活动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较大的有连续举办了21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有举办了16届的大连“国际服装节”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必将逐步呈现出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创造契机,发展经济。经济性节庆活动仅是一种方式和一种载体,其真正的主题和目的是发展经济。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指在节日期间通过经贸洽谈,签订一批可观的招商引资合同,为地方产品拓宽销路,为地方旅游收入创下新高等。像淮安市首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不但吸引了39万人次的来宾和游客,签订了103个500万元以上的合同,引资额达到37.17亿元。二是为当地对外开放和经济加速发展创造了契机和突破口。经济发展、财富积累或社会进步,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个质量互变过程的周期越短,质变频率越快,发展速度也就越快。这种“质变”就是经济发展曲线中的波峰,经济性节庆活动则是实现这一“质变”的拐点。我们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发展节庆经济,就是以先声夺人、美声引人、高声过人的方式包装自己、推介自己和发展自己。为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营造出优良的环境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在直接经济价值背后更隐藏着弥足珍贵的巨量财富。
  趋势之二凸现特色,彰显个性。经济性节庆活动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张扬个性、追求特色,并善于把特色与个性附着于一定的客观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某种地方特色产品,也可以是本地独特的人文或自然景观。
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济性节庆活动,不难发现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切合当地实际和风俗习惯,有较强的娱乐观赏性。其地方色彩越浓厚,个性特征越鲜明,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趋势之三:面向民众,造福民众。节庆组织者始终把“一切为了大众,为了大众的一切”作为办节的主导思想,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最高追求,真正把节庆办成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政府办节不但要为广大群众带来丰富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层面享受,而且还要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群众致富提供更多、更快、更现实的机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开门办节、办大众化的节,办富裕百姓、快乐百姓的节。

趋势之四:政府“帮办”,市场运作。节庆经济约2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为地方节庆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的时空环境,形成了节庆经济勃兴与发展的大气候。由政府主办、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被动参与的官办运作机制,已逐渐转变为民间组织主办、政府帮办、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这种新变化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经济性经济性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经济性节庆活动要积极凝聚包括企业、行业、民间组织等在内的一切力量来“办节”。把节庆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把整个节庆经济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实施,可以达到面向市场求生存、求自立、求发展、求壮大的目的。面对市场化运作,政府和企业都应当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正确定位。政府要淡化自己的主办者、经营者的角色,转变为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同时企业或行业也要淡化自己的参与者、协办者的角色,勇敢担当承办者和主办者的角色。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角色互转的过程中,政府尤其必须把握好“帮办”的度,就是既不能不帮,也不能包办。政府的帮办作用主要体现为物色好、培养好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矛盾,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前台,“扶上马,送一程”。以连续举办了21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例,组织者早在1998年就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整个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以委托代理、广告招商的形式,把一个个活动项目推向了市场。

五、安阳市的经济性节庆活动,路在何方?

1 “文化搭台”的优势资源在哪里?

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八大城市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在这里记载了世界的文明史,众多国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了解了安阳后,却得出相同的结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应从这里开始。我们有许多文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殷墟。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现存有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2)周易。《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周易》中“刚柔相推而生变”、“生生之谓易”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宇宙衍生观,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3)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 它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并称世界四大古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地位,确系无价之瑰宝。

4)岳飞。宋代名将岳飞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1103年出生于汤阴县城东15公里处的岳家庄(现为程岗村)。20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他“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壮举,已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5)红旗渠。现代文化的代表是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伟大时代旗帜。

(6)企业文化。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安彩集团在实践中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七字”管理方针和新型的“三、二、一”企业文化;安钢集团以“创新”为核心的“鼎新”文化;红旗渠集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德隆公司大力倡导和树立“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坚定信心,共渡难关”的创业文化等,也是我市一笔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

(7)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有:民歌、民间舞蹈、戏曲、曲沟抬阁、汤阴剪纸、内黄民间绘画。此外,还有高跷、旱船、舞狮、龙灯、民间锣鼓、挑轿、捏面人、吹糖鸡、木偶戏、杂技等。此外,安阳有很多庙会:东关玉皇庙会、东关奶奶庙香火大会、大生禅寺会、天宁寺会、药神庙会、安阳桥会、龙王庙会、汤阴岳飞庙庙会、林州黄华庙会、内黄颛顼帝喾陵庙会、安阳县长春观古庙会、汤阴里文王庙庙会等,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

(8)旅游文化。旅游是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安阳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有后冈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叠压,有四千多年前古帝颛顼、帝喾纪念陵,有殷商古都遗址殷墟,有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有中国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第一座国家监狱里城,有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的灵泉寺和万佛沟,有宋代西门大夫庙记碑和人称“四绝”的宋代昼锦堂记碑,有造型奇特、精美绝伦、同为“国宝”的后周文峰塔、唐修定寺塔、宋明福寺塔,有明清古建筑群府城隍庙、高阁寺、岳飞庙、韩琦庙、钟楼、马氏庄园,有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的陵墓袁林……此外,安阳从山地到平原有秀美风光,如林虑山风景区大峡谷的神秘粗犷,珍珠泉等众多奇异的自然风光……

2、“经济唱戏”的缺憾是什么?

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殷商文化节、七回世界易经大会和十五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三届中国内黄红枣文化节。通过这些经济性节庆活动,我们虽然展示了殷商古都的新形象,并以节会友,加强与海内外各界朋友的联系沟通,促进招商引资,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某些“缺憾”:

(1)缺乏文化特色和城市个性。安阳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什么没有在经济性“节庆活动”中产生出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呢?毋庸讳言,安阳的文化节缺少安阳“味”:本来是古都,却非要请新人;本来是历史悠久,却硬是装点现代化;殷商文化节却感受不到殷商文化。因此,文化节使安阳的“个性”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淡薄,古老的城市变的越来越年轻,历史面目越来越找不到感觉。

2)缺乏整合,重复办节。节庆活动中缺乏众多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市、县各办各的节,各打各的牌;各请各的客,各招各的商;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如,200498日是林州红旗渠通水40周年及建市10周年纪念活动,请了全国知名演员,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911日是“2004年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殷墟博物苑广场隆重举行了文艺专场演出《洹水飞歌》,9月13是汤阴举行祭祀周文王活动,914日是内黄红枣节,915日在党政综合楼前举行了闭幕式焰火晚会。一周内举行五次大型活动,组织者忙,领导更忙。为什么不能都打“安阳牌”,整合资源,突出主题,集中财力、人力、精力搭高台唱大戏?

3)政府摊派,财政内循环。我市2003年的“殷商文化艺术节”由德隆公司承办,40元一张的开幕式门票价格不高,各单位、企业的方阵也井然有序。但是,各企事业单位组成方阵是政府红头文件要求的,结果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市财政走了一个内循环,否则,德隆公司要想收回成本恐怕是很困难的。

3、对策建议

如何办好今后的殷商文化节,笔者也没有进行系统、全面、认真的研究,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1突出文化特色。举办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应突出本地的特色,形成本地所特有的与别人的差异,塑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这样才能真正让节庆带动经济的发展。安阳历史文化遗存资源非常丰富,经济性节庆活动中如果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品牌的打造将事半功倍,产生乘数效应。我们应着力打造“安阳牌”,即:“殷商文化”(甲骨文、易经等)、“民族精神”(岳飞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太行风光”(太行山大峡谷、小南海、洹河等)。提起安阳,让人们条件反射一样,马上联想到殷墟、易经、甲骨文、岳飞和红旗渠等。经济性节庆活动要一年一个主题,由市、县轮流举办,都冠以“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的名义,如甲骨文、青铜器、易经、岳飞、内黄红枣、道口烧鸡、二帝陵、红旗渠、安彩企业文化等,要具有可看性,像散文小说一样具有章节,给游客留下一个悬念;主办单位轮流坐庄,政府则从管文化走向办文化,做到未雨绸缪。

2)经济外循环。像大连的“服装艺术节”一样,请国内的表演团体、外国的著名设计师等,让他们食宿自理,挣外国人和其它地市游客的钱。我们可以把文王老家——曲阜的人和封地——山西的人请来,共同拜祭,传承周易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也可以八大古都的名义邀请其他七大古都的民间表演团体来安阳“献艺”,民间表演团体扬名,安阳获得丰厚回报。真正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3)大力弘扬易学。易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不能抱着金碗去讨饭。汤阴里城长年失修,易经发源地不堪入目,连续十五界的国际周易研讨会只能在安阳的宾馆召开,起不到宣传和弘扬《周易》的氛围和效果。如果我们能在里城竖起高大的文王铜像,规定一个日子为祭祀日,让世界易经专家、学者每年都来此祭拜,形成一个不来就“不忠、不诚、不灵、不顺”的思维定势,让游客千里迢迢来此祭祀祈福;再把汤阴的城市建设按照八卦阵式一年一年地发展,若干年后从空中看就是一个阴阳八卦图,建成一个“中华周易城”,通过网络传遍全球,那么,汤阴距离世界旅游胜地的梦想也就为期不远了。

(4)革新节庆文化建设理念。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必须由官办模式转变为市场运作模式,只有引入市场机制,遵循经济规律,办节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在创造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环境和文化景点的建设上,要引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制订一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建设规划,可以尝试吸引外国资金,让其按照我们的规划来建设,转让部分经营管理权,投入商业化运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得资源在,不怕谁所有”。

(5)提高群众关注程度。市民的参与程度和规模及全社会的关注程度,决定了节庆活动经济效应的大小。大众关注程度越高,商业广告追逐的眼球效应越大、商界投入热情也越大。所以如何扩大节日影响力,是我们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6)成立节庆活动常设机构。组委会可根据情况每年一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宜固定。工作人员要结合我市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企业文化等资源,组织到外地进行研究性参观考察,广泛联系外地“高人”对我市经济性节庆活动进行策划;培养办“节”人才,如项目策划人才、项目包装人才、谈判人才、资源整合人才等。只有这样,我市的节庆活动才能真正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之目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济性节庆活动是一个双刃剑,所带来的节庆经济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带有不成熟和不自觉的因素。这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就具有巨大潜力和诱人前景,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域北性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经济性节庆活动必将拓展出一片有安阳特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