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微店最好:中国周边的电影(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09:11

中国周边的电影(之一)

                                刘仰  (2011-01-24)

    与世界相比,中国电影的起源并不晚。1895年底,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向人们售票,并用投影的方式放映了连续的胶片影像,这被视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一年后,1896年,欧洲的电影就来到了上海、香港放映。从时间上说,这一年,电影也来到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中国周边国家。从制作上说,亚洲国家中,日本自己制作电影最早,大约从1899年起,日本就开始制作纪实短片。中国最早的电影出现于1905年,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一个片段。印度自己拍摄电影,时间与中国相差不多。此后不久,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泰国、菲律宾、韩国等国家,都有了各自的电影。
    一百多年来,电影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不同的发展。其中,既有共性的成分,也有各自的特点。当人们经常把中国电影与西方作比较时,我觉得,把中国电影与周边国家的电影发展作比较,也许更有意思。

   

    电影诞生的最初阶段,一般从短片开始。在故事片出现之前,电影短片也大都以纪实为主。因此,最早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较多。最早在北京、香港出现的电影,以戏曲为对象,似乎也可以看成是在当时条件下的“纪实”电影。早期电影的这一纪实性,使得它很容易触及社会现实,因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电影便开始遭受不同的命运。
    相对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日本的电影基本上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的发展,与国外没什么竞争,本土电影环境较好。印度由于其殖民地的地位,早期电影反映印度社会现实和印度传统宗教的势头,遭到英国人的压制。英国殖民者在1918年确立了电影审查制度,审查权归英国人。英国人的这一做法,反而促进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电影工作者纷纷用电影这一艺术武器,揭露殖民统治的残酷现实。在印度独立的运动中,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印度电影的主流,也造就了印度电影的特色。
    但是,在其他殖民地地区,电影又是另一番命运。菲律宾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占据,本土电影也以抄袭好莱坞为主。韩国则在日本统治下,未能形成自己的电影。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台湾也同样出现。日本则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加紧了对电影的控制,不再允许拍摄批判日本社会现实的电影,鼓励电影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在香港,港英当局禁止了具有“同盟会”背景的早期电影,使得香港电影停滞了多年。相对而言,这一时期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大陆电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电影与同时期的印度电影比较类似,也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特征。不同的是,印度电影的矛头往往直接针对英国统治者,而上海电影则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而将主要矛头转向外部。在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上,属于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状态。
    从印度和中国电影早期的繁荣可以看出,亚洲电影繁荣的国家大都从反抗开始,电影成为最有力的、反抗压迫的宣传工具。这种状况在中国大陆和印度出现得较早,在其他国家出现得较晚。例如,日本电影的反抗意识出现于二战以后,反抗对象是美军占领和美国人的审查制度。这一反抗使得日本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和电影人。韩国在结束了被日本统治以后,进入美国控制的军事独裁时期。韩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独裁统治结束后,进入90年代至21世纪初,韩国电影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

    在反抗中繁荣起来的电影,往往在内容上注重本土文化,培养电影观众的本土欣赏口味,这几乎成为本土电影的天然保护。这一点,在印度电影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印度电影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成长,本土文化成为印度电影的主要特色。而且,印度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区又纷纷拍摄自己语言的电影。在多语种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市场,歌舞片成为打破语种界限的一个重要方式,印度电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到80年代中期,印度电影年产900部以上,连续十年以上成为世界第一电影生产大国。换句话说,印度电影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保护了印度的本土电影市场,造就了印度电影的繁荣。
    在其他不具备印度条件的地区,为了发展本土电影,往往采取制度性的措施。例如,韩国强制性规定,电影院放映本土电影必须在40%以上;泰国大幅提高外国电影的进口税;菲律宾也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和鼓励本土电影双管齐下,使得国外进口电影从50年代每年800多部,减少到200多部。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伊朗电影,实际上也是本土电影保护的结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