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动力打加盟商:气及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和人体新系统(最新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1:02

气及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内容提要:气及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气是物质,是现代科学范畴中的物质,是实体性物质,是气体物质,具能量且是高能,狭义的本质意义上的气是氢气(H2)。广义的一般意义上的气是液晶态组织液。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是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上间隙,不是血管般的管道,不是神经般的实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是通道间隙隧道。其他组织的外筋膜,规范了经络可变的开放的边界。穴位是这通道中的较大空间。经络穴位气构成人的第九系统或新系统)

 
 
一.引言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独创和奉献。气及经络穴位是这科学体系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经络穴位则是遍布全身的运行气的通道。通俗地说,经络穴位相当于江河湖泊,气则是水,这和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式极为相似。可以说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人体生命科学理论。
该理论经过几千年的验证,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遗憾的是和现代科学体系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现代科学体系的认可,在基础理论上很难统一。因此,种种猜想假说,应运而生。质疑非难,也不绝于耳。笔者根据十几年的研究,综合有关论点,提自己的想法如下。
 
二.关于气的物质性推论
1. 气是物质,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是气体,核心本质意义上的气是氢气(H2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概念。 本文所说,是指传统人体生命科学的气。 考察众多古今气论,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气是实在的物质探索而非纯粹的哲理思辩。“言之有物”----气是物质,这已是共识。
近代以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气是电磁波、红外线、激光、静电等,这是气学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但是,这仅是气的局部属性和效应,而不是气本身。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波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对机体提供能量并在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而不是物理属性的场态物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等古典气论形象地描述了确有实体性物质在那里流动运行。
现代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可谓完美,宏观至百亿光年之外,微观至基本粒子,纤毫不乱,泾渭分明。 诚然,也还不尽善尽美,但是……如此基本、普遍、常规的物质竟未被认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今人古人之间、东方西方之间、古典现代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如此亘古奇绝的认识断带。 可以断定,气,就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元素之内、物质之中。 今人古人之间,缺乏的是概念术语上的沟通。 现代科学缺乏的不是物质上的再发现,而是这物质意义作用上的再认识。 
从众多的论述和体认看,气又是一种气体物质。古人命名,象形取意。在命名气的时候,一定是有所考虑。决不会把子虚无有的东西命名为气,也不会把固体的有形质的物质命名为气。气,核心层次应为气体物质。“古人不予欺也”。更多的接触业内人士,尤其是传统武术如太极拳等,锻炼有素的人,确确实实感受到气的充盈鼓荡。他们常说这种感觉,就象“皮球充了气”。他们同时也说,气不是呼吸之气,这否定了气是氧气。但又无意中肯定了它是气体。并且,有和氧气相似相近,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气运行时“气行滑利”、“气行慓悍”等特征,也说明了气的气态性。气还有最轻、最细微、无色、无嗅等特征,既属自然界基本物质又是宇宙的本原物质。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能量且是高能,对人体起推动温煦作用,由此,气又是一种具能量且是高能的气体物质。
综合上述分析,同时符合以上特点的,笔者认为,气是氢气(H2)。这是气这一概念最核心实质的部分。传统学术中,又多称为“真气”,主要通过体表从大气中吸收。宇宙大气又称为“混元气”。
 
2.氢气与现代科学
看一下现代科学体系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氢是宇宙中最早的物质,粗放地暗合了古典气论中的宇宙本原性。尽管现在的氢气和那时的氢不同,但毕竟都是氢,而不是其他别的。
化学化工体系研究氢气在工业上的应用,生物学医学体系研究氧气在人体及生命的应用,氢气对于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作用,在不久前都属于空白。氢气氧气水是三位一体的,水和氧气对生命的意义作用已经明了,对称性地,氢气的作用应同样重要。
氢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实际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是氢能。常规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都是在逐步脱氢之后,由氢和氧结合释放能量。其相关过程,生物学已研究的非常细致,但是没有归到氢能的角度和高度。甚至没有生命氢能的概念和提法。
近年来,众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氢气的生物学效应,一门新的学科氢气生物学已经诞生,确实氢气存在诸多的生物学意义。和传统中的气,非常相似甚至同一。(参考文献1)
笔者也在氢气对于生命的意义作用方面,作了初步探索,结果是令人惊喜的。氢气确实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又是重要的结构组成物质。参与了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更深入的实验还在进行中。(参考文献2.3.4)
3.广义的一般意义上的气是人体液体系统的总称,特色是液晶态组织液。
古典气论十分明显地表述了液态性。《内经》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以为一气耳”,“血之为气,同类而异名”,“熏腹充身,如雾露之溉,是为气”。如果不把古论看的过于神秘的话,气的液态性不言而喻。经典气论认为,气的作用是推动、温煦、润泽、充实、沟通、防御等,这也与现代医学认识的体液功能相同。这液体位于不同的位置,或者纯化程度不同,便有不同的名称。现主要谈营卫二气。
《内经》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营者,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就是血管。由此推断,营气的主体就是血浆。
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在气的说法上更具有普遍性,一般笼统说指的气,多是卫气。真气、元气等,也多于卫气相关。卫气,是又能体现气的特质的概念。(古人在气的概念上统称的多)
先谈一下组织液。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营养物质经渗透作用渗到血管外,在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所以,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人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得到氧气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没有此点,生命便无法存在。由此看,血液只是运输作用,真正发生交换的是组织液,显然,对人体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比血液更到位”。由于人的直立行走,组织液在细胞间隙,不象血浆有封闭的血管维持其存在状态,因此,组织液又呈冻胶态存在,这防止了向脚端的滞留。但是,显然,冻胶态对于完成机体物质交换的功能,又是相当的局限。无法想象在千里冰封的状态下如何更好地完成物质交换的使命。所以,在冻胶态的主体之外,又有能流动的部分,就象茫茫冻原上的条条小溪,使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部分区别于一般的液体,应属于液晶态,主要由它来完成物质交换并沟通机体内部。道理讲,体内也应有这样的机制,来进行组织液的重新分配输布周转,不会静静地机械地躺在那里消极地“物质交换”而已。曾有人说,经络是液晶,实际上,液晶态的是气并不是经络。先哲通过特定的方式认识到了这部分能流动的液晶态组织液,便命名为卫气。又多笼统地称为“气”。显然,二者之间在作用上是对应的。气的重要作用也可由此而见。
古典气论的众多结论支持本论点。“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显然易见的。“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分肉”、“腠理”就是现代术语的间隙。
由于组织液来自血液的渗透,“血为气之母”。组织液输送养料与细胞进行代谢,提供能量动力等,又促进血液的运行,“气为血之帅”。确实,从这个层面上看,气的成分应是复杂的,非单一物质。通常气血并称,血为多种成分的组合体,气也是。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医学对组织液还不够重视。认为组织液的成分仅比血浆少了大分子蛋白质。这一个结论,几乎封闭了组织液研究的大门。从组织液刚刚渗透出血管的初始状态看,确实是仅比血浆少了大分子蛋白质,但在后来的运行交换及机体内部的沟通中,会有更多的变化。临床及生活中常见虚弱的病人,尽管弱不禁风,但化验血液的指标却都正常。有人“火力”壮,有人“底气”足等等,而血液指标,却不能检测这些。说明目前以血液指标为主的检测手段存在缺陷,为气指标即氢气和液晶态组织液指标的分析检测留出了空白,相信现代医学很快会弥补此点。
营气、卫气显然来自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统称为“水谷之气”,以区别于“宇宙混元气”。这气的纯度位置作用等的差别,又有“真气”“元气”等概念,应都在氢气血浆液晶态组织液的层面上。“元气”是这概念的最佳表述。
另外,气还有更广阔的外延。诸如天阳之气、地气、植物气、病气、浊气、寒气、暑气、湿气等,仍属于物质范畴的气,应是非肉眼常规可见的具有可动性流动性的一类物质的统称。显然,某些概念对生命而言已带有消极意义,但命名或统称为气,仍是最佳选择。此点及其他的更多外延,不多涉及。
 
气的概念具有多层次性。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层层递进。同时由于古时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词汇来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先哲认识到了这些现象,无以名,名之为气。无论从直观及动态属性上看,都是最佳命名。李时珍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非只“内景隧道”,气,也是“返观者”“照察”的结果。
 
三.经络穴位循行模式推论
气及经络穴位是一个整体,气的循行通道就是经络穴位。
经络穴位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未能找到其结构实体。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形成了两种模式。一为血管般的管道式,一为神经般的实体式。(看众多的经络穴位图,也确能如此想象)同样地,这两种模式无法得到解剖学上的支持。
经络穴位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仅是通道隧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不是管道,不是实体。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现代术语中的间隙。穴位,是这间隙行程中的较大空间。就象江河行程中的湖泊。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总是去找血管样的管道或神经般的实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没有管壁不是管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大的空间,便“聚水成泊”----这便是穴位了。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李时珍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古人明察秋毫,今人缺乏古人的认识手段,只能盲人摸象一般。
常把经络比方为河流,但应是天然河或者地下河。水大河面宽阔,反之则狭窄,倘若水流干枯,就无所谓河流了。经络内流动的是气,主体是氢气和液晶态组织液。“有气则开,无气则合”。但经络在观念中却成了人工河、水渠甚至自来水管……在解剖学上则倾全力去找那固定的河堤、渠道、管壁。而穴位,则是这间隙的较大空间。解剖观念上,又把它当成 “小米粒”般的实存在。针灸疗法,对穴位反复地针刺,若为实体,则不堪其损伤。
经络是存在于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不同间隙。不是实体是“虚体”。没有固定的边界,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其他器官白色坚韧的属于结缔组织的外筋膜,可认为是经络模糊的弹性的边界。筋膜和经络密切相关。大的经,仍是筋膜间隙或筋膜与器官的间隙,至小的络,或可就是筋膜本身,丝丝缕缕如絮如雾。这个间隙在健康强壮机体则开合鼓荡,疾病则阻塞。“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经络的存在,依赖于其他组织的存在。也就象没有了房屋,也就失去了小巷。解剖学上,人们却在淘尽流水找江河,拆尽房屋找小巷。岂不悲乎?其他组织的外筋膜,规范了经络不定的边界。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不可能幻想象血管神经一样,可以单独地制成标本,供人们研究观瞻。这使得本来朴素的结构变的神秘难识。
间隙是非常客观地存在着。就象自然界中,不可能有铁板一块的结构一样。有山,便有山谷,有岩层,便有板块、断带。也自然产生了山间小溪或地下河流。 人体也是。既然有众多的器官、组织、细胞,便自然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间隙、隧道。充盈于其中的,就是气了。如此看来,气及经络穴位是非常朴素的,非常好理解,没有更多的神秘可言。(推而广之,经络现象,应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共性。)
间隙是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也是非常复杂的。古籍中的经络图。无法将“虚”的间隙画出,便把虚画成了“实”,线线点点。把实体的躯体画成了“虚空”,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那个时代下,绘出这样的模式图应该是奇迹。

经络的作用首先在于气的运行通道。气的多方面作用,由经络的运行来实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次是机体内部各器官间的联系沟通交流。人体众多的组织器官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已是共识,也是必然。但目前的理解,只是机械地认为,通过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连成一个整体,缺乏各器官之间,点对点的直接联系。比如,肝和肾之间,脾和脑之间,心和胃之间等等,应该也必然存在直接的联系沟通,而现代科学体系却没有注意到这个联系存在……同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就像莲藕和荷叶一样,内脏器官也在皮肤表面的部位有特定定位,又称投影或反射区,这也是中医诸多的疗法和全息理论的基础。显然,其间的联系通道,也是经络。这样,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内脏和体表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只能通过经络,而不是其他的通道。从有形的筋膜入手,是研究这个联系的捷径。

 
四. 经络气循环系统
综上所述,气及经络穴位系统揭示的是人体生命的另一奥秘,另种生命机制,是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可直接称为经络气循环系统或内部空间系统。是在目前已知的呼吸消化等八大系统之外的新系统,又可简称为第九系统。
目前周知的人体八大系统,由实实在在的细胞、组织、器官组成,是“实”存在。第九系统,很显然是存在于这些细胞组织器官间的间隙、通道、空间,是“虚”存在。(尽管“虚”,也毕竟是存在) 这些间隙空间依赖于现有的人体系统,互相通连贯通全身自成体系,所以可独立成为系统,间隙里面运行着氢气液晶态组织液等物质,起着输送养料排出废物提供能量沟通机体各部的作用。体表毛孔穴位是沟通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通道,从外界吸入氢气等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进行相关物质的吐纳代谢。经络间隙是气的运输通道。气循环的中心在小腹腹壁上,即丹田或气海。

植物动物,因进化水平的不同,不可能同时象人一样存在八大系统,但存在经络气循环系统是一定的。有实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就必然有相关的间隙,也必然有充盈于其中的物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经络气循环系统是生命的共性,较其他系统,更有普遍意义。更多内容,留待以后行文探讨。

五.结语
曾有人说,气经络穴位是中华文化的第五大发明,是有道理的。应当说,这发明比之于其他发明,更有意义。因为其他的发明虽重要,但也仅比其他国家早几百年而已,而气及经络穴位的发明,早他们几千年。时至今日,他们还在怀疑之中,如此下去,又是不知几千年。
上述几个推论,仅限于猜想。作为科学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本文提出上述问题,旨在抛砖引玉,期待科研工作者实验证实,使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本文在宋继明老师指导下完成,特此说明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