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贷官网: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6:17
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14

历史百家争鸣

真相:林则徐广东严打禁烟导致民怨沸腾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60.html' ); 阅读原文

与邓廷桢不同,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威名之盛,无与伦比。在170多年里,他被无数的人所歌颂,他被誉为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民族英雄。有些时候,他甚至被神化得过了头。 他是福建人,父亲是一位老师,家里生活还过得去。26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名列二榜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之后仕途便一帆风顺。他曾经先后被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看中,这些人都间接帮助了他。比如名臣张师诚,道光前期的首辅曹振镛,当然还有名满天下的陶澍。 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林则徐在官场上,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更加衬托出他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他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雷厉风行,不像... 全文↓

真相:林则徐广东严打禁烟导致民怨沸腾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60.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10:04:34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真相:林则徐广东严打禁烟导致民怨沸腾", summary : "与邓廷桢不同,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威名之盛,无与伦比。在170多年里,他被无数的人所歌颂,他被誉为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民族英雄。有些时候,他甚至被神化得过了头。\x0a 他是福建人,父亲是一位老师,家里生活还过得去。26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名列二榜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之后仕途便一帆风顺。他曾经先后被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看中,这些人都间接帮助了他。比如名臣张师诚,道光前期的首辅曹振镛,当然还有名满天下的陶澍。\x0a 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林则徐在官场上,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更加衬托出他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他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雷厉风行,不像...",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60.html"});

与邓廷桢不同,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威名之盛,无与伦比。在170多年里,他被无数的人所歌颂,他被誉为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民族英雄。有些时候,他甚至被神化得过了头。

他是福建人,父亲是一位老师,家里生活还过得去。26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名列二榜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之后仕途便一帆风顺。他曾经先后被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看中,这些人都间接帮助了他。比如名臣张师诚,道光前期的首辅曹振镛,当然还有名满天下的陶澍。

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林则徐在官场上,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更加衬托出他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他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雷厉风行,不像其他官员那么颟顸。现在他成为了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广州的禁烟运动。

他是整个中国唯一一个认为鸦片可以导致亡国的大臣,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非常准确的前瞻。他认为严禁鸦片本身就是富国强兵,这更是彻底让中国人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但是林则徐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做事容易冒进冲动,而且奏折写的不够真实,甚至到了胡编乱造的程度。他的这个缺点最后导致道光皇帝的决策失误。他是禁烟的大英雄,但他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现在,他要来广州禁烟了。

实际在离开北京的那一天,他就已经想好了禁烟的办法。他的办法比任何一个官员所想的都要严厉的多,这个办法叫三管齐下。

首先他要严惩广州参与鸦片走私的官员,通过深入的反腐败,彻底拔掉走私的保护伞;其次,他要将禁烟深入到百姓当中,不但实行五户连保,而且用最大的力度掀起一场禁烟的全民风暴;最后,他要把矛头指向鸦片的乱源——那些从事走私的洋人,他要以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为代价,彻底铲除掉鸦片走私活动,让所有的洋人再也不敢、再也不能贩卖鸦片。

这就是林则徐的真实想法,他要把所有接触鸦片的人都逼入绝境,特别是那些贩运鸦片的洋人,他要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杜绝鸦片。林则徐的决心非常大,他深信自己可以办到。

在经历了61天的跋涉之后,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了广州。

史料记载他来到广州的那一天,广州所有的官员,全部出城迎接,这当中包括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还有广州将军、海关监督等人。当然很多老百姓也出动了,跑到城外去迎接钦差大人。

与之相应的,是鸦片贩子们全都跑了。据林则徐自己说,他到广州前几天,广州最大的鸦片贩子,绰号“铁头老鼠”的查顿,当时就跑了(实际查顿早在一月份就弃商从政,回国竞选议员)。还有二十多艘英国鸦片船,也都逃遁得无影无踪。老百姓们欢声雷动,他们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位青天大老爷。还有报道说,有些毒品贩子,还有吸毒人员,也都痛哭流涕,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今后再也不吸毒贩毒了。

这些场景大部分是后来人编写的资料。洋人也有记载,只说钦差大人气度庄严,表情相当坚定(后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见过洋人)。

林则徐来到广州之后,住进了越华书院。他当时并不了解广州的实际情况,所以他的第一步工作,先是耐心地听。他让所有行商都住在越华书院的旁边,以便随时咨询。还有一些当地的乡绅,也被林大人请来咨询。

林则徐进城之前,就已经派了两名精通粤语的人,偷偷进城搞摸底工作了。所以他进城的时候手里就有了一份黑名单,这个名单里一共有62人,包括17名鸦片贩子和45名低级官员。林则徐指示邓廷桢把这些人全部抓进大牢,等候发落,这也等于是给广州城的官员敲响了警钟。

紧接着,林则徐把广州两所书院里六百四十五名学生组织起来,搞了一次考试,名称叫“观风试”,考试题目是“你认为广州城里谁在走私鸦片,应该怎么查禁鸦片”,考试不记名,不算成绩,其实就是无记名投诉。谁也没有料到,这些学生都把矛头指向了水师副将韩肇庆,以及他背后的大老板——两广总督邓廷桢邓大人。

韩肇庆被林则徐抓起来审讯了,这次可急坏了邓廷桢。他赶紧找着林则徐,跟林则徐商量了很久,林则徐最后同意把韩肇庆革职查办,给邓大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由此可见,当一名公正廉明的清官并不容易,原因并不是抵挡不了诱惑,无法洁身自好。而是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大公无私,有些时候,你还要指望这些人给你办事。

根据无记名投票的结果,林则徐抓捕了一大批广州城里的官员,当然高级别的官员,他也没有碰。

处理完官员,林则徐就把矛头对准了老百姓,他抓紧时间发布了一系列禁烟条例,包括《禁烟章程十条》、《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查禁营兵吸食鸦片条规》、《编章保甲告示条款》、《札各学教官严查生员有无吸烟》和《批设局收缴鸦片章程》。详细规定了怎么禁烟,以及禁烟的办法。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

一、两个月之内,所有吸毒人员都得戒烟,不管瘾大瘾小,期限都是两个月,所有人必须在自己家里凭个人毅力戒烟,两个月断瘾;

二、所有人都可以举报,举报有奖励,只要查出真凭实据,就把吸毒人员的全部家产都作为奖品;

三、下级可以举报上级,只要有证据,直接升职;

四、所有的老百姓,必须随时敞开家门,让当兵的进去搜查;

五、所有的老百姓,特别是渔夫,实行五户连保,只要有一个人吸毒,五户人家全部坐牢。如果找不着担保自己的五户人家,那么直接拿下,不用审了,肯定就是烟民。

这次发布的禁毒条例,比黄爵滋的奏折、比三十九条戒烟规定,都要严格的多。林则徐想用乱世重典的方法,一次性让鸦片在广东绝迹,一次性全民戒烟。

可是政府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一下子收容这么多犯人,而且这么重的工作量,一时之间也查不完,怎么办?林则徐将权力下放,让各村自己成立戒烟委员会,村长抓人村长判刑,不用再给政府找麻烦了。

整个广东开始严打了。

林则徐将权力下放,带来的后果就是公报私仇。村长看谁不顺眼,直接就当成烟民拿下。还有一些人,私底下有矛盾,现在跑到官府去投诉对方是烟民。邻居之间公报私仇,家族内部争夺财产,还有厉害的,各村各乡拉帮结派,大打出手,帮会林立,宗族仇杀。

林则徐的初衷很好,只是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禁绝了毒品,当然效果一般,只是一阵风,但却导致整个广东长期的宗族械斗,甚至引发了更严重的后果。

禁毒的效果呢?查获烟案890起,捉拿人犯1432人,收缴烟土99260两,烟膏2944两,抄获烟枪2065杆,烟锅205口。另外,老百姓自己上缴的烟土98400两,烟膏709两,烟枪16659支,烟锅307口,大约折算银两20万两。

抓的人确实不少,林则徐到广州三个月,比邓大人三年抓的人还多三倍。大牢本来就人满为患,怎么办?很简单,全部斩首示众。

这算不算很厉害的成绩?再来看看林则徐来广州之前,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工作成绩。邓大人在林则徐来之前,收缴烟土烟膏46万多两,民间自发上缴的是17.4万两。不算烟枪烟锅什么乱七八糟的,光是烟土烟膏,大约折银63万两。

林大人发动的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禁烟战争,不敢说收效甚微,至少也是成效不大。他把禁烟的主角放在了老百姓身上,效果比起邓大人把目光放在走私犯身上,自然效果不大。何况邓大人自己就是烟贩子,比林则徐更了解烟贩子的运作情况。而且,林则徐如此大规模的扰民,也已经传到了道光皇帝的耳中。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对此就很有意见,他对道光皇帝说,林则徐禁烟,把重点放在了吸烟者的身上,吸烟定罪比贩烟的还重,有点不近情理。而且收缴上来一些烟枪烟锅,其实就是充数。烟枪烟锅没有了,难道不能再造?再说了,吸鸦片烟的时候就算没有烟枪,只要想法儿用火烧,怎么吸都是一样的。邓大人在广州也报怨说,没收烟枪就好像不许人喝茶而收走茶杯,人家随便找个碗啊盆啊什么的,也一样能喝,这根本就不是禁烟的办法。

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从今往后,不许拿收上来的烟枪烟锅充数,要查就查鸦片烟。

林则徐为了禁烟,把治安的权力都委托下去,搞得邻里鸡犬不宁,实在不是明智的方法。而且禁烟就要杜绝贩烟,现在的这种做法也有点矫枉过正,不值得提倡。后来事实证明,权力下放容易,收上来就难了,广州附近帮会林立,长期私刑泛滥,动不动就逮捕、查封、判刑,于是整个广东,成了旧中国地下势力最发达的省份。

林则徐是急了,他想一下子就把社会风气扭转,凭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广州全城,甚至是整个广东的风气习气,一次性全省戒烟,全民戒烟,虽然方法不可取,但用心是好的。道光皇帝用他,也正是用他的这颗刚正不阿的心。

可是这种禁烟方式,却导致了民怨沸腾,老百姓觉得禁烟就应该从贪官污吏抓起,不应当把重点放在百姓身上。应该抓邓廷桢邓大人,他本人就是一个大鸦片贩子。老百姓在两广总督衙门的墙上写了一首诗。

禹域虽广地却贫,

邓公仗钺东海缤,

终日纵吏勤网捕,

不分良莠皆成擒,

名为圣主除秕政,

实行聚敛肥私门,

行看罂粟禁绝日,

天网恢恢早及君。

邓大人赶紧给道光皇帝写了上了一份奏章,为自己分辩。说禁烟这事不好办,查禁的过于严格,造成扰民,现在已经有人诽谤我了。他的奏折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就是林则徐搞的动静太大了,这事如果再闹下去,搞不好还会有民变。

道光皇帝随即下旨,让邓大人把写诗造谣的人抓起来。

邓大人哪里知道是谁造的谣啊,而且一抓此人,就得审讯,一审讯搞不好把自己也审进去了。算了,此事还是不了了之吧。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真相:林则徐广东严打禁烟导致民怨沸腾", summary : "与邓廷桢不同,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威名之盛,无与伦比。在170多年里,他被无数的人所歌颂,他被誉为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民族英雄。有些时候,他甚至被神化得过了头。\x0a 他是福建人,父亲是一位老师,家里生活还过得去。26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名列二榜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之后仕途便一帆风顺。他曾经先后被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看中,这些人都间接帮助了他。比如名臣张师诚,道光前期的首辅曹振镛,当然还有名满天下的陶澍。\x0a 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林则徐在官场上,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更加衬托出他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他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雷厉风行,不像...",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60.html"});

清宫史料揭秘乾隆帝生母确系汉女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7.html' ); 阅读原文

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中有三种与热河避暑山庄有关,而且始终围绕着丫鬟或宫女展开: ①清末历史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文集》中的《列女传》部分讲道:乾隆的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她十三四岁时... 全文↓

清宫史料揭秘乾隆帝生母确系汉女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7.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10:03:54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清宫史料揭秘乾隆帝生母确系汉女", summary : " 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中有三种与热河避暑山庄有关,而且始终围绕着丫鬟或宫女展开:\x0a ①清末历史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文集》中的《列女传》部分讲道:乾隆的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她十三四岁时...",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7.html"});

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中有三种与热河避暑山庄有关,而且始终围绕着丫鬟或宫女展开:

①清末历史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文集》中的《列女传》部分讲道:乾隆的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她十三四岁时到北京入选了秀女,到雍王府做丫鬟。雍正有一段时间生了重病,她对雍正悉心照料,于是日久生情,女子怀孕,后来产下男孩,取名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②热河都统幕僚冒鹤亭、作家周黎庵、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台湾小说家高阳等人认为: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李佳氏,名叫李金桂。雍正还是皇子时,随父皇至避暑山庄,与山庄内一位丑陋的李姓宫女相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姓宫女已怀上了“龙种”。康熙大为震怒,问道:“种玉者何人?”经追问,雍正承认是自己干的好事。此时这位宫女就要临产,康熙怕家丑外扬,让人将她带入草棚马厩,在草房里生下了乾隆。

③民国国务院总理熊希龄与老宫役闲谈中得知:乾隆的母亲是江南女子“傻大姐”,她来到热河后做了雍正的丫鬟。雍正还是皇子时,随父皇至避暑山庄,与“傻大姐”相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姓宫女已怀上了“龙种”。康熙大为震怒,问道:“种玉者何人?”经追问,雍正承认是自己干的好事。此时“傻大姐”就要临产,康熙怕家丑外扬,让人将她带入草棚马厩,在草房里生下了乾隆。最后这个传说流传很广,是因为熊希龄把这个传闻告诉了胡适,胡适又把这件趣闻记在日记里,通过《胡适之日记》公开,这个传说又经过口口相传,被添加了许多想象的内容,与李佳氏的传说混淆在一起,从而变得街知巷闻了。

王闿运、冒鹤亭、熊希龄、胡适等人都是中国近代的著名人物,因而他们所说的话较寻常传言更为人所深信。那么,乾隆是否出生在避暑山庄呢?乾隆在位时期,民间就已经对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他出生在热河行宫的一座皇家园林,这座园林因为背靠一座形如狮子的山峰而得名“狮子园”。诸皇子每年随康熙到热河避暑,雍亲王也不例外,狮子园便是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一家当时在热河的住处。乾隆朝有个官员叫管世铭,江苏武进人,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进士,后在军机处当值,做到了军机章京,了解很多宫廷的掌故。管世铭经常随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参加木兰秋狝典礼,他曾写下《扈跸秋狝纪事三十四首》,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该诗后面附有管世铭的原注:“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这个注脚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出生在狮子园,所以他常在先帝雍正的忌日到这里住上几日,以示纪念。

如果认为管世铭的诗作只是阐明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旁证,那么嘉庆的两首诗就可作为直接证据了。乾隆退位后的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嘉庆跟随乾隆帝到避暑山庄庆贺他的八十六岁寿辰,并写下一首《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诗中有这样两句:“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诗后附有嘉庆帝的原注:“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一年之后,又逢乾隆寿辰,嘉庆再写《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诗祝寿:“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但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嘉庆帝为父亲纂修《实录》和《圣训》时,发现两部典籍中,皇父乾隆的出生地皆为雍和宫。嘉庆命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仔细调查,刘凤诰考证了乾隆的《御制诗集》,这些诗作和注脚中,乾隆凡是讲到自己出生地点的几处,都清楚地表明是雍和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作《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一句“到斯每忆我生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中有一句:“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斋阁东厢”指的是雍和宫东书院如意室、平安居、太和斋一带。由此诗可见,乾隆本人不仅承认自己诞生于雍和宫,而且还暗示了自己出生在雍和宫的具体位置。有鉴于此,嘉庆放弃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庄的说法。这样,《实录》和《圣训》中记载乾隆出生的文字就成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综合所有的正史、野史与传闻,乾隆的身世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乾隆生于雍和宫,母亲是熹妃钮钴禄氏,父亲是雍正皇帝。

②乾隆生于雍和宫。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父亲是雍正皇帝。

③乾隆生于避暑山庄。母亲是热河行宫宫女李佳氏,父亲是雍正皇帝。

④乾隆生于避暑山庄。母亲是江南女子“傻大姐”,父亲是雍正皇帝。

⑤乾隆生于海宁陈家。母亲是陈夫人,父亲是陈世倌。

⑥乾隆生于雍和宫。母亲是林黛玉,父亲是曹雪芹。

为了生下乾隆,雍正皇帝、陈世倌、曹雪芹和满汉女子各色人等着实忙得不可开交。事实上,第一条是正史,第六条是笑话。第二、三、四条无法证实也无需证伪,只能永远作为民间流言存在。第五条流传最广,但也已经被史学家以确凿的证据推翻,不再值得研究了。那么,除了相信正史,就已别无选择。

乾隆的身世之迷的传播历时已久,它是清朝最有趣、传闻最多的历史疑案。朝野上下,京城内外,官方文献,御制诗文均被搬出来考证,而在清末民初排满情绪的推波助澜下,野史笔记、民间故事、戏曲小说,都在尽情地演绎这段故事。在一切传闻和野史都被证伪之后,穿过层层的历史迷雾,绕过热河女子、李佳氏、傻大姐、陈夫人等各形各色的女人,唯一的真相只能锁定在——乾隆生于雍和宫,母亲是熹妃钮钴禄氏。于是,乾隆真正的母亲终于和世人见面了:熹妃,钮钴禄氏,崇庆皇太后,满洲贵族血统。

自此,好像这所有纷繁的传闻都被考证推翻,真相被正史揭开了。其实不然,翻开有关于这位熹妃的档案,乾隆真正的身世之谜才呈现在世人面前:

萧奭的《永宪录》卷二记载: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前两条档案是完全吻合的:“封……钱氏为熹妃”、“钱氏封为熹妃”。而第三条档案则显示:“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三条历史档案中存在着矛盾,但可是肯定的是:“熹妃钱氏”和“熹妃钮祜禄氏”在同一天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她们必然是同一个人。按照清宫的规制,册封皇妃不能有重名,不仅同一天不会有,整个清王朝都不可能有两个熹妃。萧奭的《永宪录》与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互为证据,不可能同时出错,更不可能错误相同。这两条档案是最有力的证据,它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传闻都更具颠覆性,因为它昭示出的是如下事实:乾隆的母亲姓钱,钱姓起源于中国南方,清朝满族人不可能姓钱,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乾隆是满汉混血儿。但是,钱氏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为什么成为了钮祜禄氏呢?钱氏家族的后人钱治冰经过考证认为: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熹妃钱氏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是说,弘历(乾隆)这时候作为普通皇子其母亲钱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亲一样都是可以保留汉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才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也就是说,熹妃钱氏变成熹妃钮祜禄氏就是在雍正秘密立储之时或之后的事了。在这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必须要将熹妃姓氏篡改为满族贵姓。而钮祜禄氏是满族最高贵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奠定清代开国基业的第一功臣。于是熹妃钱氏便拜巴图鲁额亦都之后四品典仪凌柱为义父,从而便改汉姓钱氏为满姓钮祜禄氏了。(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于是,在乾隆朝修订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钱氏就成为了钮祜禄氏,清代皇室的《玉牒》(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也更详细地表明: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如果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原本姓钱。那么,钱氏是谁?根据钱治冰的最新考证:“乾隆之母钱氏(1692-1777年)是浙江嘉兴钱纶光与其妻书画家陈书(1660-1736年)之幼女,是刑部尚书钱陈群(1686-1774年)的妹妹”。钱陈群“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宠,倚为元老儒臣,二人之间除君臣之谊,又是文字知己,乾隆称之为‘故人’。钱陈群每有诗作进呈,乾隆必亲笔题诗回赠。他退休后,仍屡次升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乾隆帝赐之以‘食全俸’,常寄自己的诗作,请钱陈群和作。他数次去北京,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寿,并同乾隆帝到塞外围场行猎,并参加‘香山九老会’。乾隆十六年(1751年)钱陈群首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并随驾钱王祠陪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钱陈群二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再次随驾钱王祠,乾隆赐御诗褒扬钱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时,钱陈群已告归在籍,即赴常州恭迎圣驾,并扈从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再次随驾钱王祠,并携台州族孙钱选,以传世唐赐铁卷晋呈御览,乾隆赐御制铁卷歌一首。”此外,“钱陈群的学生阿桂、刘墉、纪昀等备受乾隆重用……钱陈群的子孙世代包括女婿、族人均为朝廷重臣,可见钱陈群与乾隆母子的关系非同寻常,恐怕一般亲戚关系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

同时,前文提到的乾隆极其关心钱塘江海塘工程,这可能与他的真正身世有关。“公元前910年8月,吴越王钱镠为了保护海岸,使其免受海潮侵蚀,命人采山阳的竹子,又令矢人造箭三千只,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使‘潮回钱塘,东趋西陵’。……乾隆继位后,开始重修钱氏海塘。乾隆二十五年,浙江潮信告警。乾隆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四次亲临海边,检查海塘工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到杭州的第二天,即亲临海边,亲试打桩,他见石桩必须内移数十丈方能固定,必然会损毁百姓的田庐,是‘欲卫民而先殃民’,决定先建柴塘,待接涨沙坚,再改筑石塘。到乾隆晚期,凭借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浙江境内已建成自金山到杭县长达二百四十八里的鱼鳞石塘,钱塘江南岸也修建了自宝山至金山长达二百四十二里的块石篓塘。石塘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仍然起着挡潮防患的作用。乾隆继钱镠之后大力修筑浙江海塘,有力地保护了富庶的吴越地区,此举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而钱陈群,这个可能是乾隆舅舅的人,正是在远古时代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吴越王钱镠的直系子孙。

在《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被写成是乾隆的一母同胞,陈家洛在并不知情的时候,与乾隆在钱塘江边畅谈。书中第八回这样描述,“陈家洛道:‘当年钱王以三千铁弩强射海潮,海潮何曾有丝毫降低?可见自然之势,是强逆不来的。’……乾隆说道:‘潮水如此冲刷,海塘若不牢加修筑,百姓田庐坟墓不免都被潮水卷去。我必拨发官帑,命有司大筑海塘,以护生灵。’陈家洛站起来,恭恭敬敬地道:‘这是爱民大业,江南百姓感激不尽。”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始终是帝王的职责。但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偏远小镇中的陈家府邸,事无巨细皆亲历亲为,事隔两千多年,乾隆与钱镠为何热衷于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情?当然,钱治冰的推论仍需更多史料甚至考古成果的辅助研究,但他几乎已经指出了一条研究的路径。这个“钱氏”同时出现在萧奭的《永宪录》与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必定隐藏着历史的重大秘密,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揭示历史的重大发现。历史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疑案,俗文化的演绎让这些疑案浸满了流言蜚语和野史趣闻,各种故事满足各种人的兴趣。而考证只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考证是无意识的,它可能让一段传奇变得索然无味,也可能让事实振聋发聩。乾隆的身世之谜最终从热河避暑山庄那一大堆丫鬟和宫女的传说以及红学爱好者的狂想中走出来,渐渐显露出本来的样貌。这些传闻和闹剧不仅是娱乐的产物,它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狭隘、脆弱和肤浅,人类总是把虚幻的血统看作荣耀。然而,这一切都无足轻重,历史真相毕竟与任何民族主义无关,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这和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一样无需避讳。天嘏的《满清外史》中曾经提到: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洲人,因此经常在宫中身着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虽然这本书中“乾隆生于陈家”的说法是错误的,但这个“身着汉服”细节并非杜撰,乾隆的确喜欢穿前朝明代的服饰,并且经常请画师为他作身穿汉服的画像,这些画像至今仍保存着。

如果乾隆的母亲钱氏确是汉人,并且确是远古吴越王钱镠的后代,那么乾隆喜爱汉服,并且把身穿汉服作为一种荣耀,便再正常不过了。不过,这些画像只能作为旁证,乾隆对汉服的情有独钟未必与他的血统有关,就如同雍正皇帝虽然喜欢穿西装,但不能以此判断他是欧罗巴白种人。

然而,乾隆的母亲究竟是谁,并不能让人们重新认识乾隆皇帝这个人,也不能让人们重新认识清代的历史。毕竟乾隆是一个汉族人还是半个满洲人有什么关系呢?华夷之争来自于狭隘和封闭的心灵,大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然而他们的籍贯何曾影响他们伟大的光辉?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因文化母体而统一的文明古国。战争、融合、同化的漫长历史都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特质,决定了传承的阴暗与光明、奴性与理性、沉沦与觉醒。历史是被偶然性与必然性推动的,乾隆的血统是偶然的,但乾隆朝的历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必然的。作为皇帝,作为统治康雍乾盛世顶峰的君主,乾隆皇帝固然荣耀之极。他登基后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减免捐纳,平定叛乱、统一新疆、治理西藏、兴建河务、编修文化典籍……然而,他在现代人的眼中并非一个无可指摘、圣德贤明的统治者。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发动战争、修建园林、重用和珅……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致使国库空虚,康雍乾盛世在他死后戛然而止,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一生都在为挽救帝国的衰落而奔波劳碌。乾隆皇帝是个古人,做不到现代意义上的高瞻远瞩,他有功亦有过,并非十足的明君。然而,乾隆无论是什么血统,都曾是中国的皇帝。乾隆无论身体里是否流着吴越王钱镠的热血,都曾同样为百姓兴修水利。这已足够了。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清宫史料揭秘乾隆帝生母确系汉女", summary : " 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中有三种与热河避暑山庄有关,而且始终围绕着丫鬟或宫女展开:\x0a ①清末历史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文集》中的《列女传》部分讲道:乾隆的母亲是热河民间女子,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她十三四岁时...",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7.html"});

中国皇帝为何都迷恋“假朝贡”?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5.html' ); 阅读原文

纵观各朝史书记载,中国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即便是亡国之君,也喜欢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譬如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时,“朝贡式贸易”搞得轰轰烈烈。每到大年... 全文↓

中国皇帝为何都迷恋“假朝贡”?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5.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10:01:40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中国皇帝为何都迷恋“假朝贡”?", summary : " 纵观各朝史书记载,中国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即便是亡国之君,也喜欢在这方面大做文章。\x0a 譬如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时,“朝贡式贸易”搞得轰轰烈烈。每到大年...",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5.html"});

纵观各朝史书记载,中国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即便是亡国之君,也喜欢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譬如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时,“朝贡式贸易”搞得轰轰烈烈。每到大年正月,总要在都城大肆铺张。陪都洛阳大演百戏,招待西域商人,前后达一个月之久。所有店铺都用帷帐装饰,让西域的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

中世纪以后,虽然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于世界渐渐失去影响力,但“朝贡”却一度发展到高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迅即派出使者出使周边邻国,如:朝鲜,日本,占城,安南等国,通知诸国明继元统,宣扬大明国威。朝鲜,日本等国纷纷遣使进呈贺表以示臣服,一时间出现了“大明统一万方,天子文武圣神,以仁义礼乐君师亿兆,故凡华夏蛮貊,罔不尊亲。际天极地,举修职贡。自生民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者”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时,郑和七下西洋,出访国家遍布亚洲和非洲,中外交往盛极一时,大明国威“声闻四海”。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来华朝贡的国家多达150多个,中国式“宗主国—附庸国”体系在地理范围上达到了最大。

但是,就像有人看穿隋炀帝“朝贡贸易”的本质一样,大明所谓“万国来朝”也都是中国皇帝“陪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其实质是“假朝贡、真赔钱”。

史书记载,隋炀帝免费招待“万国宾客”,这些费用一旦皇家结不了账,就要落在店家头上,这简直是皇帝拉着店家一起“赔本赚吆喝”。他死要面子让百姓活受罪,只为换得“名义上的尊重”而毫无实际利益,结果得不偿失。

对于明朝的朝贡本质,当时有个意大利“中国通”利玛窦,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利玛窦是个传教士,在中国前后逗留了28年,对中国国情可谓驾轻就熟。
以外人的眼光看中国的症结,往往切中要害。利玛窦冷眼旁观,外国朝贡体制纯粹是中国中心论妄自尊大、凸显中心的外在政治形式需要。他发现,在向明朝纳贡的国家中,“来到这个国家交纳贡品时,从中国拿走的钱也要比他们所进贡的多得多,所以中国当局对于纳贡与否已全不在意了”。
利玛窦在他的著述中写道:“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中国人接纳来自其他很多国家的这类使节,如交趾支那、暹罗、琉球、高丽以及一些鞑靼首领,他们给国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外交官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利玛窦揭示中国式朝贡的本质,已经失去“宗主——藩属”的实质意义,那不是领导世界的组织,而是“夕阳国家”最大的面子工程。

然而,都知道中国皇帝“好面子”,不惜重金铸造外交“面子工程”,但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在哪里呢?仅仅用“面子文化”能解释全面吗?
像朱棣这样的中国皇帝,并不如杨广那般“智商”有恙,为什么也喜欢“假朝贡”、对外“倒贴”呢?他应该知道,外国对他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为什么还是大把银子砸在外国人身上不心疼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人花谁的钱不疼?一是花别人的钱,二是花祖先的钱(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崽花爷钱心不疼)。而这两种心态,中国皇帝全占。
中国虽是“家天下”,但国民在皇帝眼里,绝对不属于家庭成员,准确定位是“家蓄”,在皇帝眼里,与其说子民向皇帝纳税,不如说是他们向皇帝上贡。“取之于民”是真谛、“用之于民”是胡扯。至于“爱民如子”的说法,其含义与“鳄鱼的眼泪”差不多。
在“家天下”体制下,真正的“出活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贡者乃是家蓄家奴,这才是中国君主的食物链下线,至于国外,大多是处在食物链上层的野兽,中国君主安敢寄望名副其实的朝贡呢?
从“夷狄”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假朝贡”也在情理之中。这个一贯奉行“尚德抑武、不治夷狄、不干涉他国内政”大国,从未真正征服过我们、只是名义宗主国,我们何必诚惶诚恐“奉献”、真正纳贡呢?给足他们虚荣,换来我们的实际经济利益,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花别人的钱,交自己的友。出于这种心态,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假朝贡”乐此不疲。打肿脸充胖子,打肿的是“家畜”的脸,“光耀”的则是自己的颜……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中国皇帝为何都迷恋“假朝贡”?", summary : " 纵观各朝史书记载,中国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即便是亡国之君,也喜欢在这方面大做文章。\x0a 譬如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时,“朝贡式贸易”搞得轰轰烈烈。每到大年...",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5.html"});

3年死3个总书记 催生54岁戈尔巴乔夫成苏共领导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3.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苏联真相》,主编:陆南泉 黄宗良等,出版:新华出版社出版 安德罗波夫生前是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的。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 全文↓

3年死3个总书记 催生54岁戈尔巴乔夫成苏共领导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3.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09:48:12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3年死3个总书记 催生54岁戈尔巴乔夫成苏共领导人", summary : "本文摘自:《苏联真相》,主编:陆南泉 黄宗良等,出版:新华出版社出版\x0a 安德罗波夫生前是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的。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3.html"});

本文摘自:《苏联真相》,主编:陆南泉 黄宗良等,出版:新华出版社出版

安德罗波夫生前是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的。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的报告不满意,休息后直接让戈尔巴乔夫主持全会。据说,安德罗波夫曾准备另一个在1983年底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有一段话说:

“鉴于自己身患重病,从国家利益出发并力求保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不致中断,总书记建议授权戈尔巴乔夫主持政治局工作。”(《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这段话在分发给会议参加者的文件中不见了。但不管怎么说,出现这样的插曲,不会事出无因的。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有几个人有可能接班:契尔年科,乌斯季诺夫,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认为75岁的乌斯季诺夫最为合适。而安德罗波夫曾属意戈尔巴乔夫,乌斯季诺夫也认为戈尔巴乔夫最合适。然而总书记刚刚逝世,党内元老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吉洪诺夫和契尔年科便在“小圈子”内碰头商量。这是没有记录的会商,商量的情况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连当时的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也不知道。不过碰头后,耳背的吉洪诺夫在走廊上大嗓门的话却让许多人听到了:

“我认为咱们总算做对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者注)还年轻。也拿不准他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干。科斯佳(契尔年科——引者注)嘛,正好合适。”

接着的选举就是例行公事了。契尔年科宣布开会,吉洪诺夫先谈形势和党的任务,最后提议选举契尔年科担任总书记。事情就这么决定了。接替安德罗波夫管理这个大党大国的,又是一个弱不禁风、呼吸困难、气喘吁吁的病夫!

总书记的葬礼完毕后,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去看望安德罗波夫的夫人,后者高声哭诉说:“为什么要选举契尔年科呀?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干?尤拉(安德罗波夫——引者注)希望的可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引者注)啊。”(《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第284页。)

由此可见,前任总书记并没有,而且也无法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即使他有自己属意的人。这一次又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圈子”的暗箱操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各种权力平衡的结果是抬出一个老朽的领袖来。

1984年2月14日在安德罗波夫的追悼大会上,契尔年科以新的身份讲话,正式接任了第一把手的职务,但到年底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工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作出正式决定由谁来主持政治局会议,都是临到要开会了,通知说总书记不能来了,由戈尔巴乔夫代为主持会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去世。

戈尔巴乔夫出山是“众望所归”

契尔年科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后,有人建议戈尔巴乔夫直接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从而顺理成章地接任总书记。因为这时候已经形成一种惯例,由治丧委员会主席担任未来的总书记。但是戈尔巴乔夫要求按照正常的程序来决定问题,实际上他需要赢得多数的支持,这样他才有可能大展宏图。尽管还有人觊觎总书记的职位,但是接连死去三位总书记的可悲现实,使得高层认识到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这一次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得到一致的支持。葛罗米柯率先提议戈尔巴乔夫为候选人,其他政治局委员也都表示同意。在接着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葛罗米柯受政治局的委托提议戈尔巴乔夫为中央总书记的候选人,这个建议得到全会的表决通过。十来年的老人、病夫治国,3年死去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时出现一个普遍的声音:“不能再这样过下去了”,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需要新的血液,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领导人,54岁的戈尔巴乔夫应运出山。顺便说一下,列宁正是在54岁逝世的!

戈尔巴乔夫本人评论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权力更迭的正常民主机制。体制在这方面迄无规定,体制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转,于是一个病入膏肓,甚至智力欠缺的人也能高踞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第302页。)

从上述历史不难看出,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民主、有序的正常的最高权力交接班制度,其接班人选是在上一届领导人身后或者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或者由少数元老通过暗箱操作来决定,有时甚至是通过党内政变解决的。无论是哪种方式,广大党员群众是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的!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3年死3个总书记 催生54岁戈尔巴乔夫成苏共领导人", summary : "本文摘自:《苏联真相》,主编:陆南泉 黄宗良等,出版:新华出版社出版\x0a 安德罗波夫生前是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的。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3.html"});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子称断袖 女性叫磨镜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1.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央视网,作者:佚名,原题:《古代同性恋:为何男称断袖,女叫磨镜?》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 全文↓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子称断袖 女性叫磨镜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51.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09:47:17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子称断袖 女性叫磨镜", summary : "本文摘自:央视网,作者:佚名,原题:《古代同性恋:为何男称断袖,女叫磨镜?》\x0a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1.html"});

本文摘自:央视网,作者:佚名,原题:《古代同性恋:为何男称断袖,女叫磨镜?》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虽然“同性恋”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在中国古代,男同性恋称为“断袖”,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

“断袖”的典故来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汉。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每当提起汉哀帝的时候,便说他有“断袖之癖”。于是,“断袖”也就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了。

那么,为什么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呢?原来,“磨镜”,即磨治铜镜也。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据汉代著名文人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生》记载:“负局先生不知何许人,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一钱。”《太平御览·海内士品》中也说:“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賷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唐朝诗人刘得仁《赠道人》一诗中曾写道:“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古代的女同性恋以皇宫中的宫女为最,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呢?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行宫》一诗说得可谓淋漓尽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那荒凉冷寞的古行宫,宫中红花遍地开,正是一年春好处。然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

她们是那个时候时间最美丽的女子。曾经肤如凝脂,妩媚动人。可是,唯一的男人却弃三千佳丽于不顾,眼里只有杨玉环。不爱无妨,却偏要将她们的青春无情的风干。爱情是哪怕动物都能享受的权利,她们却被生硬的剥夺。活着,内心涌动,柔情如丝,却只能化作古井底处的水,光线灰暗,苔藓横生,四季阴冷,生衍着厚厚的未爱的悲凉。

直到把她们幽闭成麻木,青丝染霜,围坐一起,口吻淡淡地聊心中的那个男人。这样的情景,如宫花的红,衬白发的女子,并不安详,倒是残酷。他是她们梦境的主角,而他,却掉进另一个倾国女子的温柔乡里,从此昏迷不醒。如果有绚烂之极后的大平淡,这样的人生,还能让人含笑而去。任她们将手心摊向天空,收获的,只是徒劳,而她们,已迅速老去。

“宫花寂寞红”,这五个字多么深刻地描述了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女性在深宫中青春之花寂寞地开放又枯萎。性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求,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渴求爱情、婚姻与性的幸福,可是宫女们的这种人生权利被残酷地剥夺了。

在后宫,宫女们接触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太监是没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个,在宫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宠幸的又有几个呢?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鸳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唐朝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上阳白发人》一诗,更是充分地展现了让女人难以忍耐的“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性寂寞和性饥渴的情景。

在这种性寂寞与性苦闷的情况下,宫廷女性怎么办呢?胆大的宫女便集体大逃亡,如唐中宗李显有一年正月望日微服出宫,在市上徜徉游览,就看到一批宫女“皆淫奔而不返”。而胆小的宫女就只有自叹薄命,以自杀了此余生,如隋炀帝时的侯夫人。但是这些情况毕竟还是极少数,而多数宫女是默默忍受,有时也寻求一些方法进行性的宣泄。性宣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借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这称“对食”或“菜户”,其二是以手或工具进行“自慰”,而其三就是搞同性恋了,也就是“磨镜”了。其实,“磨镜”又称“磨豆腐”在港星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状元郎吴孟达衣锦还乡时就有对两位夫人说“感谢娘子磨豆腐。”的情节。

古代宫女多以“磨镜”来解决自己性寂寞与性苦闷,而民间“磨镜”的女子也不乏其人,“磨镜”最多的而且最有水平的当属古代的尼姑和道姑了。

尼姑和道姑始于商周,发展于秦汉,到了隋唐以后便形成鼎盛时期,但是在社会上一般对尼姑和道姑都无好感,因为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中,人们总认为女子应在家中侍夫育儿,而出家总是“不守妇道”。在中国古代,“三姑六婆”素来没有好名声,《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四里就说:“我说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一句话便道破天机,尼姑和道姑居“三姑”之首,更是古代社会中的男子攻击、诬蔑的对象,在许多古代小说中,尼姑庵、女道观向来被描绘成偷情养汉的淫乱场所,人们通常认为尼姑、道姑进入一般人家的闺房,不是送春药,就是拉皮条,或是搞同性恋。有首诗说:“断俗入禅林,身清心不清。夜来风雨过,疑是叩门声。”就是说女尼姑与男人私通的情况。

“三言两拍”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拟话本小说,它反映了宋元以来市井阶层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欣赏情趣,其中有些内容描绘了尼姑、道姑偷汉的“淫行”。例如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凌初的《拍案惊奇》卷三十回《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都描述了男子进入尼庵,被一群尼姑拖住不放,日夜宣淫,轮番大战,最后虚脱而死的事情。还有不少民歌民谣,都有嘲笑和尚、尼姑私通以及女尼和道姑性混乱的内容。

其实,古代女子削发为尼或为道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一种人是真心皈依教门,恪守戒律,了此一生,这是多数。另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观作为一个归宿或一时的栖身之地,如有些妓女年老色衰,或为人所弃,无路可走,就去做尼姑、道姑了。第三种女人不过是把出家入尼庵、道观作为一种实行“性开放”、“性自由”的手段而已。这其中就反映出当时女子同性恋的泛滥。

唐宋之时,贵族女子出家为尼姑、为道姑的特别多,其中浓妆艳抹、喜交宾客、放荡佻达的不在少数。《湘山野录》载:“中国长公主为尼,掖廷随出者二十余人。诏两禁送至寺,赐传斋。传旨令多赋诗,唯文僖公彭乔年尚有记者云。”又《柳亭诗话》也记载道:“李义山诗《碧城》三首,盖咏公主入道事也。唐之公主,多请出家。义山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梁、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先后乞为女道士,筑观于外,颇失防闲。”

这“筑观于外,颇失防闲”几个字点明了问题的实质。公主们住在宫里,搞“性自由”毕竟不方便,在宫外当女道姑,情况就不同了。唐玄宗看中了儿媳妇杨玉环,欲纳为妃,恐有不便,为了掩人耳目,就把她送进道观当女道士,道号“玉真”,他们在道观频频幽会。

此外,女尼、女冠们广游全国,出入宫禁与民家都比较自由、方便,与女子接触更不受限制,这都给她们的性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些女尼姑、女道姑自不能免,像鱼玄机这样的风流女道士绝非个别。除了搞异性恋之外,搞同性恋的更多,而社会对搞女同性恋更为宽容,因为这不破坏婚姻家庭,不算“失节”,也不影响子女的血统。当然,也不会被认为是什么“好事”,元代的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姑、女道姑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

如果说,宫廷女性、女尼姑和女道姑等由于接触男性的机会少,因而以搞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宣泄,那么这实际上是受了男女两性交往的限制,女同性恋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现代性科学所谓“境遇性同性恋”,如果环境允许她们和男性广泛接触,她们还会“从良”、“还俗”、“择偶而嫁”的。可是有些民间妇女的同性恋,是受心理变化、传统风俗的影响,完全是自愿而为之,这种同性恋就稳固得多了。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子称断袖 女性叫磨镜", summary : "本文摘自:央视网,作者:佚名,原题:《古代同性恋:为何男称断袖,女叫磨镜?》\x0a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51.html"});

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有县令因此丢掉官职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49.html' );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唐朝的风情》 作者:黄海龙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宰相家的醋坛子 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 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 全文↓

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有县令因此丢掉官职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49.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14 09:46:31  |extendActions("5","20111","390000000213212600630384979100","",{title : "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有县令因此丢掉官职", summary : "文章摘自《唐朝的风情》 作者:黄海龙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x0a 宰相家的醋坛子\x0a 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x0a 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49.html"});

文章摘自《唐朝的风情》 作者:黄海龙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宰相家的醋坛子

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

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找房夫人谈心,讲了一通男人三妻四妾的大道理,又说皇帝怜惜梁国公年纪大了,想赏几个美女给他享受。这一招,没有奏效。

于是太宗亲自出马,对房夫人说:“你是想活,还是想死?想活,就让房玄龄娶妾;否则,就死。”房夫人说:“我宁愿死。”太宗就让人端出来一杯醋,说:“喝了这杯毒酒吧。”房夫人接过醋,一饮而尽,无所畏惧。太宗这下没辙了,说:“这样的女人我都怕,何况房玄龄呢?”

糟糠之妻不肯离

太宗赐给兵部长官任瑰两个绝色美女,任瑰的夫人不乐意了,在家里虐待两位美女,把她们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太宗听说后,派人送了壶酒来,对任夫人说:“这是毒酒。任瑰堂堂三品官,娶妾是符合规定的。你今后好好对待这两位,就不用喝;要是敢说不,就马上喝了它。”任夫人一拜,说:“我和任瑰是结发夫妻,以前他无官无职,我们互相鼓励才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他如果移情别恋别的女人,我还不如死了!”说完喝了酒,躺着等死。

——当然,这也不是真的毒酒,任夫人睡到半夜就醒了。太宗没办法了,对任瑰说:“你家夫人如此刚烈,我也害怕。”

家有母老虎

太宗贞观年间,桂阳县令阮嵩的妻子阎氏也是个超级醋坛子。阮嵩在外面和客人喝酒,叫了几个妓女唱歌逗乐。阎氏听说后,披散着头发,光着脚,露着胳膊,提着刀,气咻咻地找了过去。客人一看,跑得精光,阮嵩躲到床底下,妓女们夺路逃散。

州长官崔邈听说后,在给阮嵩作政绩考核时写下评语说:“老婆刚强,丈夫柔弱,连老婆都管不好,如何治理一县的百姓呢?老婆这么无礼,丈夫的才能在哪儿呢?评为下。”吏部见了评语,就免了阮嵩的官。

——怕老婆之风在唐朝很盛,阮县长却因此丢了官,和其他怕老婆的男人比起来,真是倒霉。

枕边风

中层干部杨弘武提拔了一个官员,高宗追问任用此人的理由,杨弘武回答:“我老婆性格刚烈强悍。昨天跟我说让我提拔这个人,我如果不这样做,回到家里就会有麻烦。”高宗看他说得这么坦白,笑了笑,也没追究他。

听老婆的

赵州刺史高睿最听老婆的话。某年突厥来犯,高睿夫妇俩都被俘虏,突厥人威胁说:你要是投降,我们给你官做;你要是不投降,我们就马上处死你!

高睿不说话,看着老婆,老婆说:我们夫妻俩报效国家,正在今日!高睿听了,便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于是夫妻双双被杀。

宁降叛军,不降老婆

宰相王铎,地位、人望都很高,但只有文雅,而无武略。王铎曾在荆州做军事长官,抵抗黄巢的农民军。

初到荆州时,王铎只带了小妾同往,夫人因为跟小妾不和,所以没有跟去。黄巢大军打过去的时候,有人报告说,夫人也正往荆州赶过来了。王铎左右为难,对属下说:“黄巢从南边打过来,夫人从北边赶过来,如何是好呢?”幕僚开玩笑说:“不如投降黄巢。”

荆州失守后,王铎又带兵镇守潼关。黄巢派人给他传话:“您是儒生,打仗不是我的敌手,还是快撤吧,不要脏了我的刀!”于是,王铎撤出潼关,跟随僖宗去了四川。

军阀也爱秀才

李习吉是宰相李林甫的后人,参加科举一直不成功,但很有才干。黄巢之乱后,李习吉在军阀李克用手下做事,掌管起草文书、檄文之类的事,又快又好。

军阀朱温每次读到李习吉写的檄文,无不赞叹,对手下人说:“李克用计谋超群,现在又有了如此人才,真是好运气啊!我朱温与李克用计谋相当,如果也有一个李习吉这样的人才,那就是如虎添翼了!”

高开道枭雄本色

高开道在幽州起兵对抗朝廷,作战时被乱箭射中了脸。高开道叫来医生,让把箭拔出来,医生说射得太深,不能拔。高开道就杀了他。又叫来一人,还是说不能拔,又杀了。叫来第三人,终于说:“可以取出来,但大王您要忍住痛。”就割开脸皮,凿开骨头,打入楔子,撬开颊骨,取出了箭头。整个手术过程中,高开道不仅没叫痛,还让奏乐上菜,边手术边吃饭。

美女和四兄弟

湖南长官李庾有个小妾,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聪明机灵,很得李长官的欢心,亲戚朋友们也很喜欢她。话说李庾有四个儿子,年少轻狂,都看上了父亲的这个小妾,想一亲美女芳泽,却苦于没有机会。

这年清明晚上,美女正在庭院里打着灯笼赏花,老大过来了,一把抱住美女。美女说,你拿着席子、毯子到大厅东南角等我吧,等你父亲睡了,我就去和你相会。老大依言去了。打发走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也先后过来纠缠,美女都用同一条计策,打发他们各自拿着席子、毯子,分别去大厅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等候。

老大正在大厅东南角静候,看到三个弟弟陆续进来,各占了一个角落,心里正惊讶,不敢说话,突然厅门洞开,美女举着一个巨大的蜡烛走了进来,对四兄弟说:“四位没地方睡觉吗?怎么全跑到这里来了?”四兄弟无言以对,掩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