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享商盟小程序:面对“三农”我们如何回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15:24

祁先超:面对“三农”我们如何回应: 一位80后乡镇干部参加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的感与思

 

2011年10月下旬某晚,我正在办公室里加班,一串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对方显示的来电是上海——千里之外,夜已沉寂,何以有渺渺电波从现代化的大都市传输到这个偏远的小镇。迟疑片刻,我接起了电话,“喂,是潜江市的祁先超吗?我是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熊万胜……”“哦,熊老师您好啊……”电话这头,我已经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直觉让我判断这是一次真诚的相邀!11月17日,在经过四个小时的汽车辗转后,我登上了D3020,开始了梦寐的沪上之旅。

  

   □是争辩也是共识:关注三农是阳春白雪的连心桥

   一天半的会议,四个专题六场分组讨论,紧奏而丰实,是一场知识与实务的沟通,是一出争辩与温情的约会,是一幕绵亘城与野的交融曲。

   温铁军、曹锦清……这些曾作为专职学生时闻其名看其书而不见其人的名家得意面对面目睹。“每当中国出现重大转折或者困难时,求诸于洋,不如求诸于野;回望三农,中国就会走出困境”“我们身处何处,从何而来,将欲何往?虽然有时候表面有些中断,但历史的主流还在那里流淌”“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废除它就无法思考当下的中国,完全用它就会乱思考未来中国”“信任危机导致矛盾纠纷,刚性矛盾是制度问题,柔性矛盾是作风问题,用刚性手段去处理柔性问题只是缓解”……这些堪称经典的言辞,一语中的,激荡心灵,似明灯照岸,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而畅快淋漓。

   而和贺老的见面这是第二次了,此前在大学时有幸听过他的一次讲座,那时候除了惊奇他对农村情况如此了解之外,还寻思着为何只有四十出头的年龄头发却似花白了许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正是贺老孜孜不倦、传道授业的真实写照。

   作为行政管理领域的新手,李昌平先生的经历相对更容易引起我的关注,恰巧他曾经工作的乡镇就在邻县。“这位经济学硕士、乡党委书记,富有17年乡镇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农业充满深深的同情,1963年出生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风范,在污浊的基层官僚体系中显得如此醒目,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度上这样解读他,而《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呐喊声在今天犹在耳旁……反思自我,传承的“说实话、办实事、出实绩”的精神盆钵。

   有这样一个人,你相信吗:一个人,一辆自行车,十个省份数十个县市上千个村寨,一万多公里的路,这一切的见证,是刻印了当代中国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真实生存实录的近千篇日记和几万张照片……一个发起帮扶“万村行”工程,誓要用25年时间帮助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解困、发展,直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人。他就是爱新觉罗·蔚然,《粮民》作者。对于他的经历和努力,我是满满的惊讶与佩服,是那辆自行车,是他皇族的血统,是和他午饭后近三个小时的交谈……都凝固成内心的芽。

   结识了闫景铂、君生、刘放生、陈爱巧等前辈,而这种相见皆是遵循“先拜读其文再转角握手”的定则,——学术,给我的不仅是思想的佳肴,而且有情感的皈依。还有熊万胜老师,英俊而有学识、锐气富有激情,是莘莘学子的偶像。马流辉博士,整个论坛默默无闻的组织者,像大哥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散发着真诚热情、耐心细致的光热。感谢县乡干部论坛组委会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和接待,否则,去大上海的梦必定要推迟,真诚感谢!也给了一个我和老同学多年不见的机会。

  

   □是坎坷更是美景:发展三农是朝野内外的一线谱

   在当下转型社会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乡村治理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空壳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农村留守人员的服务管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农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等等问题令人神色凝重,一些学者在呐喊“中国乡村会消失吗”“明天谁来种田”并非杞人忧天。特别是后税费时代村集体掌握的经济资源减少,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和调动农村资源的工作机制。邓州“4+2工作法”(该法规定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经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这“四议”程序,并做到谈论决议和实施结果“两公开”)的出现,不正是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吗?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农”字当先,而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方针时间却不长。总体而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国家欠农村太多,应该补偿了。农村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呢?综合各方共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战略。把农村发展与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畴,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各项规划,统筹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建设,加速产业融合,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差异。二是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市场化产销模式,依靠科技进步生产优质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绿色”含量,利用产业化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打好“季节、规模、质量”三张牌,强化市场流通和技术服务,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走出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三是加快农民身份战略性转型。要加快改革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发掘建设新农村的有生力量。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中,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适度产业,给农民穿上“五件衣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引导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并保障既有权益,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是职业还是事业:知行三农是内心强大的驱动器

   我成长在农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更多的源于家庭的贫困,父亲是一位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印象深刻的是他和村民集体出工一帮人坐着拖拉机奔赴河渠一线的事情,还曾记得乡干部收粮派款、刮宫引产等“近乎匪霸”的场景。上大学后,我选择了法律专业,更多的兴趣集中在乡村法治与城镇化建设方面,每年寒暑假都会给自己圈定一个调研课题,或带领兴趣小组或单枪匹马穿行在村头、工地、厂房等“人多”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客观评价它,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带着这些好奇,我的一些拙文陆续小范围发表或获奖,给自己凭添了些许勇气。奥运之年,我考取了湖北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正式踏上了从事三农工作的列车,两年后我调入市纪检部门,再半年我又竞争返回乡镇,分管一片事务至今。始终,以乡村为圆心,以关注三农为半径,我的生命在感知,我的呼吸在凝聚。肖桂国在《“80后”的官场生涯》一书中阐述了一些年轻干部在基层的处境与思考,不可否认是有事实的存在,但窃以为一些问题既已存在,回避与抱怨无济于事,而那些问题就是需要你去克服的困难啊!改变需要能力,但更需要勇气。

   西西弗,希腊神话里一个进行着无休止的行走和运动的人,而我明知自己学力不逮,而力图不安,用自己的力和气、鼓与呼,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农民日报》、《农村党建》、《三农研究》、《楚天风纪》、《中国乡村发现》等刊物发表自己肤浅的见解,寻找思想的火花,充盈职责所依附的生机与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的话最能体现中国青年志士的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无比厚重的责任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作为身肩重任的一代,我们务必承继“忍辱负重,坚忍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财富,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三农广阔的天地里上写下属于自己踏实而坚实的篇章!

   作者系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